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提升范例精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提升范例精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提升范文【第一篇】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

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

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四、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1、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知识也多有勾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

2、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

3、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页障目,不见森林。

4、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见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提升范文【第二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综合型的人才。学生仅仅依靠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拥有一种对问题自主探究,并自己找寻解决方法来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遗忘,而拥有的能力却伴随终生,同时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语文在人际交往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是其他学科所替代不了的,同时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一门最基本的学科。当前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的目标,需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在书写方面强化训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为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写字不仅要求美观,更深层次上是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教学《荷塘夜色》时,其中包含很多优美的.句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仿写,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创新。只有学生切身地用情感去体会文章中的意蕴,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提供正确的向导。再如,在教学写作训练的时候,可以教学生写一些通讯稿、产品说明书、旅游景点的介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会更好地将自身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到生活中,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理论知识的提升,为实践提供正确的向导。

只有充分体验作品中的意蕴,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将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例如,在教学《雷雨》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课堂中动起来,在这个实践中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正确的向导。教师应该把所学知识逐渐迁移到生活中去,如,《将进酒》《过秦论》这些优秀的作品都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要求学生对课后知识进行拓展和总结,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的素养,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职业高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综合性强的人才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康勇。职校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对策[k].职业教育研究,2007(09)。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华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提升范文【第三篇】

(一)市场经济的导向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另一部分是由于家长对市场需求的一个既定认识,要求学生选择当时市场需求较大或者说所谓的终身职业的工作所需的专业,但学生本人并没有对所调整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只是盲目地跟从了家长的意愿。

但谁想在大学四年时间过后,当时所谓的热门专业是否还仍然是市场所需求呢,大批的学生去竞争着有限的岗位,出现了挤破头的现象,本就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紧张。

(二)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大学毕业生因对自身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找不到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呈现出迷茫、从众等择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导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

(1)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经过了数十年的苦读之后,渴求在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

但是据调查发现很多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身的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对一般的用人单位不屑一顾,出现了眼高手低的现象,另一部分过低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不自信、自卑、优柔寡断,导致了错失良机,不能得到理想的工作。

(2)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态问题。

当代的大学生择业的心态主要趋向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为:留恋大城市、热衷热门行业、渴求专业对口、注意大企业忽视小企业、谋求利益高的单位、缺乏自主创业意识等。

[3]但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却往往很难实现,大学生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希望也变成了失望,而且往往与政策的导向相悖,不太正确的择业心态也导致了大学生无法找到相适宜的工作。

(3)社会适应能力的问题。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这是教学体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但同时也要求学生应提高综合素养,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很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把握锻炼的机会,不加入学生组织,甚至不屑于在班上担任学生干部,认为那是浪费时间且不讨好的事情,可谁知让自己失去了最好的锻炼的舞台,以至于到求职的时候即使笔试高分通过,但在面试的过程中却表现出了胆怯、不自信,无法很优异地去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好工作擦肩而过。

(三)高校就业指导许多高校对就业工作的普遍意识即为毕业生的工作,且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国家相关就业政策的学习往往都仅仅局限于大四的应届毕业生。

但这种观念却是有失偏颇的,在学生步入大学的那一天起,职业规划就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的必修课程。

过早的对学生进行定位,也并不适宜学生的发展,我们听到很多的就是让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自己进行规划定位,考研的、考公务员的等等,但其实大学阶段也仍处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随着这些的变化,他们的观念会发生改变,当初制定的职业规划也变得不是那么的适宜个人的发展。

(一)对市场需求及个人规划进行正确认识现在专业的培养应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但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不是盲目地跟从,对市场的现在和将来有一定的了解和预测,另外自身的兴趣爱好很重要,对所学的专业课程的了解程度也需要很深,再做好专业选择。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尽可能多的去接触社会,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比如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社区、福利院活动,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到法院、律所进行实习,接案子,设计的专业进入设计院、设计公司参与图纸、效果图的设计等,为以后就业提供有力的实践经验,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二)端正择业观念,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大学生由毕业走向社会时选择职业的观点和态度,实质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身对社会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有足够的了解,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树立远大的理想,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献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以实现自身最大的人生价值。

自我定位调适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调适观念,强调大学生在择业准备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培养,只有充分地对自己的理想、价值观、素质、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等各方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找到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避免迷茫、从众等择业心理问题的产生,找到最适合自己工作。

(三)健全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再拘泥于统招统分政策时的模式,不能继续扮演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传递信息的角色,而应该更加主动积极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1)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分年级建立职业规划辅导。

由于不同年级对职业规划教育内容的需求不同,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倾向于对自身的认识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指导,大三年级的学生希望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大四年级的学生更希望在个人职业素质方面能够通过一定专业性的训练有所提高,增强竞争力。

(2)丰富职业规划课程,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现今职业规划课程比较单一,不太适应市场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于是课程的多样化更加适宜市场的需求,也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职业规划的课程应该以思想道德素质、事业心和责任心、职业道德、专业基础、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吃苦精神、创新能力等各方面为重心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

(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规划机制完善。

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加强交流合作,可通过建立教学实习就业基地来输送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教学,通过学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来完善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以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改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认识,也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更有前景的发展平台,实现其人生价值。

作者:刘娜夏路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

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提升范文【第四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还关系到高校的健康发展。文章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和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析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呈现,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热点,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是近几年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细分出来的新课题,它更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竞争的激烈性。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主体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及实际本领,是主体的综合素质或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化活动和水平体现。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在国内外也有各种说法,各种观点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把专业性能力归属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范畴之内。在这里,我们把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能够获得工作、保有工作、做好工作并不断获得晋升的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既然是综合能力,自然包括专业性能力。之所以这样界定,是因为在理工类学科以及一些前沿科学的高精端学科,用人单位在招聘技术人才时,专业是用人单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再考虑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比如生物科学行业、应用物理学行业、机电行业、建筑行业、医学行业等。

结构是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方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瓶颈。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可以为测量和评价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构建,本文将其结构构建如下: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和专业性能力,基础性能力是普遍性的、各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具备的,它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性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掌握的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高校而言,既要注重大学生基础性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专业性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育人质量,适应社会需求。

1.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包括社会洞察力、判断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开设或加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如开设“逻辑学”“哲学概论”“心理学概论”以及某些讲授方法论的课程,在课程讲授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运用,从以知识型教学为主向以能力型教学为主转变,多引用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第二,专门开设“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要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即教师给学生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调研并制订解决方案。如果条件具备,这些方案还可以实施或部分实施,以检验学生的方案成效。这种课程必须是讨论式的或者是开放式的,即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途径和解决方案,在评价讨论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每个人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石。对于高校来讲,在课堂教学上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适当采用传授知识、小组讨论、专题研究、情景模拟等授课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3.沟通能力的提高。沟通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争辩能力、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沟通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第一,重视口头交流技能。鼓励学生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树立自信心。第二,高校要多组织各种增强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如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班会、信息咨询。第三,学校开设“演讲学”“逻辑学”“辩论学”等有助于提高沟通能力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沟通技巧,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

4.适应能力的培养。适应能力包括忍耐力、心理调适力、情绪调控能力、抗压力、抗挫折能力等。高校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社会现实,承认并正视竞争,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正确面对各种压力和挫折。第一,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深化心理辅导的内容,根据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需要,分别采用面谈、心理讲座、心理测验和团体训练、就业指导选修课等不同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第二,学校可以请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优秀毕业生作就业报告,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现状和信息,学习成功案例,转变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克服恐惧、自卑、从众等不良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提高心理承受力,打破传统意义上事事求稳、事事求顺的就业思想,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就业的挑战,提高抗挫能力。第三,高校应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治疗室,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值班坐诊,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提供方便。

5.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高校设置“组织管理学”这门课程,而且要配备有良好组织管理能力和丰富经验的教师,引导学生注重组织管理知识的学习。虽然组织管理能力是在一定经验的积累下动态发展的能力,但是有关组织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前人所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第二,大学生个体要主动加强组织管理能力的锻炼。首先,要善于抓住和把握锻炼的机会。大学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干部,大学生个体要主动参加干部竞选,利用干部这个平台,组织好各种活动,敢于承担责任,积极锻炼自己,提高组织管理能力,认识到任何一个职位都可能使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学习和锻炼。第三,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如果自己不是学生干部,想要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话,就要善于观察,向别人学习。当班干部组织活动时,不要漠然处之,要以积极的态度配合班干部组织好活动,并注意学习组织的方法,关注产生的效果,活动后积极进行总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自己组织一些活动,如一场球赛、一次郊游、寝舍之间的联谊活动等,这样,经过积极主动的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同样能得到提高。

6.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协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和个人成才,学校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就业发展情况。第一,要让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利用校内广播、板报,网络等宣传手段宣传何为团队精神,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以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为主题的讲座、座谈会、主题班会或专题教育活动,通过讲解、案例分析、事例展示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向大学生讲授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第二,学校和老师应该多举办一些拓展训练、创业构想、专题研讨等能发挥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一个集体就是一个团队,许多工作都需要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很多个体价值的体现也要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体现的道理。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在活动中使学生始终保持团队协作的激情和热情,使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内在需求。

专业性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关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和专业技能的提高途径,以往的许多研究文章都论述得非常全面和详细,本文不再赘述。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重点对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进行探讨。

1.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对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课堂集管理、传道、授业、解惑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最正规的载体。学校应结合专业特色,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合理规划。定期开展职业道德讲座,注重将职业道德贯穿专业课程和实训实践课程的始末,不断加以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自己专业需要具有的职业道德素质,并通过案例告诉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的危险性以及各种职业道德楷模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从而使学生强化对自己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如在师范类的“教学论”课程中可进行师德教育,在医学类的授课过程中贯穿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教育等。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其显著特征是穿透力强、作用面广、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高等学校的相关部门可组织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观看录像,请一些职业道德标兵畅谈自己的体会,举行专题讲座,开展讨论等,积极营造浓厚的职业道德环境。在运用传统载体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占领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阵地。

3.通过行业调研和社会实践,培养职业道德。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行业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巩固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这些社会活动,让大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去切身体验职业生活,使大学生自觉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概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也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学校应当有效地利用这一机会,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让学生把理论上学到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规范等内容应用到实践实习中去,把职业道德理念和认识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

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提升范文【第五篇】

同志们:

今天,全县大学生“村官”培训班正式开班了。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珍惜机遇,坚定当好大学生村干部的信心和决心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各级领导对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都非常重视。胡-锦-涛同志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同志也在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上要求,“要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市政府对大学生村官也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在农村工作满两年,经考核合格可以转为公务员;今后市级、县级部门招录公务员,给予优先考虑。xx也明确规定,今后提拔任用乡镇领导干部,一般要有农村工作经验。这些都为同志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同志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珍惜机遇,切实增强当好“村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农村需要大学生村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责任、有知识、有技术、有潜能、有热情,志愿献身农村事业的优秀人才。目前,农村人才外流现象非常严重,人才短缺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就是要通过向农村输送一批优秀人才,将大家所学到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带到农村,帮助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带领群众理清思路、加快发展,引导群众崇尚文明、弘扬新风,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希望同志们要调整心态,从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尽快进入角色,适应环境,实现价值,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二是农村为大学生村官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农村工作最能锻炼人。你们在农村任职期间,如果真正沉下去了,一定能够积累大量的农村工作经验,这将是一生中难得的宝贵财富,今后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走到什么样的岗位,都会受益匪浅,想事情、作决策就会考虑到是否符合农村实际,能否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虽然你们中间有的同志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多年来一直在上学受教育,对农村需要什么、农民企盼什么、农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等问题,大都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思考,对农村工作并不十分了解。这次到农村任职,为同志们提供了一个真正熟悉和了解农村,直接面对农民群众工作的机会,帮同志们补上农村这一课。虽然农村条件艰苦一些,但同志们可以从农村工作中学到很多东西。因此,希望同志们一定要珍惜机遇,充分利用好这一段任职时间,积累基层工作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和坚定,更加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干出一番事业,有所作为,为今后的工作乃至走上领导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二、明确职责,准确定位,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选派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就是担任村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协助村两委做好任职村的各项工作。同志们一定要明确职责,准确定位,尽快实现由一名大学生到一名村干部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和融入新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对于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职责,中央和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协助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办事代理、科技推广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务重大事项;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等。

农村是展示大学生村官能力的广阔舞台,但要在这个“舞台”上表演得更加“精彩”,仅仅靠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不够,要应对农村纷繁琐碎的工作,大家一定要从自身素质抓起,努力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增强本领,才能适应农村工作,从容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中问题,切实当好农村工作的“八大员”。

一是当好村情民-意调查员。经常深入农户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掌握广大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思、所愿,建立群众需求档案,主动征求群众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两委班子的意见、建议,及时向村两委反映群众的呼声并督促解决,让群众做“当家人”。

二是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大家要认真学习、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尤其是各种惠农政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三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等。通过村民大会、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与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认真解答群众提出的政策和法律咨询,让群众做“明白人”。

三是当好民情纠纷调解员。组织大学生“村官”学习涉农法律法规,由各村优秀干部代表传授,做好农村、农民的工作方法,指导他们访民情、查民-意、摸底数、解难题,疏导和化解群众矛盾,让群众做“明理人”。

四是当好远程教育操作员。利用电教播放设备和远程教育资源以及《重庆-红岩网》等网站,协助村支部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科技与信息网络技术培训等。管理、运用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设施,传播和推广现代文化科技知识,让群众做“先进人”。

五是当好驻村科技特派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或者联系群众需要的专业专家,积极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指导农村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和扶贫开发等工作,让群众做“科技人”。

六是当好群众事务代办员。大学生“村官”要积极方便群众,利用自己办事方便的优势,为办事不便的村民代办需要到乡镇办理的事务,切实为民减轻一些不必要的负担,解决群众“找不着门、找错了人、跑断了腿、办不成事”的问题,让群众做“省心人”。

七是当好弱势群体救助员。经常关心、支持和帮助生产、生活中有困难的群众,对他们进行重点帮扶,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为他们提供信息、技术和资金,带领他们脱贫致富,让群众做“幸福人”。

八是当好产业发展引路员。围绕本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的从业状况,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了解致富信息,为群众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正确引导当地产业的发展和提升,让群众做“致富人”。

你们刚走出校门,社会阅历尚不丰富,到农村工作后,必须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要通过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政治、经济、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找准工作切入点,由小到大、由此及彼,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一名新型的农村基层干部。

一是情感上要融入,生活上要适应。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只有怀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从情感上融入农村,才能从农民的角度、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开展工作,才会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支持和拥护。同志们到了工作岗位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到田间地头、到群众家中,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所在村的基本情况。大学生村干部对任职村情况的了解程度和群众对大学生村干部的认可程度,将作为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考核评价的重要方面。农村的生活条件与大学生活相比可能差距比较大,有的地方没有微机和网络,也没有大学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精神生活方面的差距也比较大。同志们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及时搞好自我调节。有些同志可能家庭条件比较好,但决不能把娇里娇气的习惯带到工作中,遇事怕吃苦、讲条件。生活上的苦累可以当作是一种历练,精神上的空虚可以用研究农村工作和加强学习来填补,立足山区,扎根农村,要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成才,在推动发展中施展才干,在服务群众中建功立业。

二是学习上要虚心,工作上要用心。同志们到村任职以后,无论是为了工作,还是为了自己今后更好的成长进步,千万不能放松学习。虽然与农村甚至是乡镇的'干部相比、与农民群众相比,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丰富,理论较为先进,技术较为现代,但毕竟农村工作并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农业生产也不同于程序设计和机械操作,都有特定的方法和规律。在学习上一定要虚心,不能认为自己是大学生科班出身,在学习上有优越感,更不能把自己看成是“官”,到处指手划脚,盛气凌人。要自觉向乡镇经验丰富的同志们学习,学习如何与村干部相处,如何部署和开展农村工作;要向其他村干部学习,学会如何妥善处理村务,如何与群众打交道;向村里的村民学习,吸取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工作的主动性和用心程度决定着工作成绩的好坏,同志们到农村工作以后,切忌出现作风“漂浮”、工作应付,只满足于完成乡镇党委或村两委交办的写写算算的工作任务的现象。一定要用心思考,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选准工作的切入点,积极为村里的工作出思路、出建议,每名同志都要确定1-2项重点亮点工作。同时,也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深思熟虑,注重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把好事办好。这一点,前两年选派的同志们作出了榜样,从村容村貌整治、农产品销售信息平台、农业技术服务、远程教育服务等方面树立了很多典型经验,同志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是思想上要自律,性格上要坚强。同志们都比较年轻,思想活跃,刚刚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约束,这时更要特别注意在思想上加强自律,自觉树立良好的形象。要提高警惕,注重加强对自身安全的自我保护。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慎微、慎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秉公办事,清正廉洁,公道正派;要谨慎交友,洁身自好,避免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筑牢思想防线,扬正气、树新风,共同维护大学生村干部的良好形象。任何工作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面对农村复杂的情况和问题,可能会遇到各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必须要铸就坚强的性格。一定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和不甘落后的志气,决不能被困难所吓倒,决不轻言放弃。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上对于大学生村干部如何认清形势、发挥优势、建功立业,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我概括了八句话32个字,与大家共勉:一要谦虚低调;二要少说多做;三要诚实守信;四要脚踏实地;五要淡泊名利;六要甘于奉献;七要敢闯敢干;八要眼光长远。

大学生同志们!农村天地非常广阔,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怀着一颗为农村真诚服务的心,认真思索,找准自己的位置,尽快进入角色,一定可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有作为。祝愿你们在新的工作岗位能够取得优异成绩,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组织的期望!

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提升范文【第六篇】

随着高校扩招,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和就业能力较弱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和一般院校相比,工科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不足方面又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专业技能不足,实践经验缺乏工科院校由于受专业和课时限制,很多基础课和骨干课知识体系庞大,教师和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只是挑拣了一些重要章节进行讲解,学生学习不系统不深入,导致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化成为障碍。

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进入职场的起码条件,更是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时考虑的关键因素。

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大学生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将这些专业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

事实上,当今绝大多数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能力薄弱,很多知识一知半解,缺乏深入系统了解,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再加之他们对专业技能的培训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较差,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甚至一些毕业生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理论知识内化为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工科院校大学生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大学生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反而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根据相关的问卷调查,发现仅有%的同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做自己的生涯规划,其他被调查者均表示只是大概了解,或者思考过但没有付诸实践;%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有人生目标,但缺乏对目标的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直接导致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漠视,致使大学生失去了一个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最好最直接的途径。

(三)人文素养缺乏,价值观念急功近利人文素养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提高学生可持续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协调发展。

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也非常注重人文素养的考量。

当今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历史文化知识缺乏、理想信念追求迷茫、生活趣味低级化、价值观念功利化;忽略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工作上拈轻怕重,缺乏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缺乏创造性、开拓性和积极务实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成为高等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成为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

(一)树立“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自我效能感黄炎培先生提出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理念。

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就业能力开发,真正做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短期是帮助学生获得就业机会,长期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变化,职业生涯顺利发展。

(二)构建以“全面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的框架模型结合usem理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责任主体主要有三个,包括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专业课教学部门和用人单位部门。

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互通有无,保持信息通畅,及时准确反馈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情况。

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框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职业发展教育、实习实践机会、个人发展规划和就业安置服务。

五个部门相辅相成,互相作用,贯穿于大学各个时期。

框架模型的设计充分思考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特点。

1.专业课教学部门可以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核心课程或单项能力开发模块。

培养大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课程学习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增加学科理解力,为未来从事本专业职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丰富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在求职就业竞争中更容易获得理想的工作。

2.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平台来进行就业能力提升。

通过课程的讲授和素质拓展,促使大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市场形势和职业发展趋势,提高职业规划管理能力;对于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可以借助团体职业辅导和个体咨询,一对一进行帮扶,进行有效跟踪观测。

3.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和用人单位可以进行广泛深入校企合作。

建立教学计划内外的实习、就业实训基地、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对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有初步认识;学会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

4.大学生本人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个人发展规划档案,来提高学生规划意识。

督促学生对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做出规划,职业目标越来越清晰,学习动力增强,提升他们自信心和情商。

5.通过各类招聘活动的组织、各种形式的岗位信息发布来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充分发挥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就业能力提升的热情就业能力的训练提升需要高校、企业的努力,也需要大学生本人的积极配合和积极进取。

工科院校大学生是就业能力提升的参与者、受益者,他们的进取精神直接关系到就业能力提升的实现。

我们要利用各种手段和形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从课堂走向工厂,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抽象走向具体,从迷茫走向自信。

学校与企业、政府的互动交流少,较少反馈社会地方经济的需求,导致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社会不需要,社会需要的岗位高校没培养,造成人才供求的不对等。

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开始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准确定位,合理研判,为自己确定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1979年英国曾颁布了一份“能力教育宣言”。

该宣言指出,由于受传统培养学术精英型人才思想的影响,英国教育没有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技能,学生强于具体的知识,弱于在现实社会环境中运用发挥专长的能力,这种缺陷对学生个人、社会和经济都造成了危害。

“能力教育宣言”的发布立即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社会各界呼唤并支持学校进行以强化就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的高校已经普遍认同“高等教育能力教育”(hefc)的思想,到9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已进行了能力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英国高校的应用和实践表明,usem就业能力模型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维护学术价值、兼具职业性来培养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

就业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学科理解力、专业通用技能、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构成了人的认知和能力,这种认知和能力必须要从个人学习、思考和实践中得到提高。

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提升范文【第七篇】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学习,充分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就是创设与教学内容、目标相适应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的自学情景,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具体生动地呈现自学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情感,充分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协同作用、和谐发展。

1、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好奇注意。刺激的新颖性、醒目性、变化性、奇特性,容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多样而富有趣味的教学形式(如播放视频、问题探索讨论、分组比赛、上网阅读、交互式课件、游戏、戏剧化的表演、艺术性的语言等)均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调动他们自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

2、降低教师权威意识,调动学生学习情感。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可使学生无拘无束,敢说敢做,学习热情高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就显得更为兴奋;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态度情感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直接的影响。

3、教会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方法,使他们能为自己制定一个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导向,它在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调整、控制教与学的策略、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谁都会认真地干”。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行确定学习目标,可使他们觉得足自己的事情,必须要由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引发学习动机,使之更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二)借助媒体,引发问题使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借助媒体,引发问题”就是学生通过教学媒体所展现的情景发现(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或直接提出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它可以以疑问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使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学生进行自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1、丰富学生知识经验。人在思维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都离不开知识和经验。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从不同角度、深度,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途径具体生动地呈现自学信息,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及经验,使其思维活动建立在雄厚的感性知识基础上,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思维能力结构。

(1)要注意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了解学生思维特点。可多用“你的意思是指?”、“你是如何理解的?”、“这是为什么?”之类的问题。

(2)要运用好培养各种思维能力的相关方法。如:教会学生分析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养成对事物、问题进行分析、综合的习惯,可发展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借助媒体,显示不同事物的性质、特征,让他们进行比较,帮助他们抓住问题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可发展他们思维比较能力;让学生根据媒体所提供的文字,想象其中的情景(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示意图去表示出来),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事物的本质、大意等,或让他们参与板书的设计等,均可培养他们思维的抽象能力与概括能力。

(3)要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个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全面发展思维的基本品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应是纯知识性的问题,要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基本品质。

(1)借助媒体,为学生提供多种、大量的自学信息,多用“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找寻答案?”、“还有没有其它的含义?”之类的提问,让学生找寻答案,丰富学习的知识经验,发展他们思维的广阔性。

(2)教师设计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设法把问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诱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分析判断,自己检测评价,自己纠错矫正,并使之逐步形成习惯,发展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3)让学生评价某种观点,发表各自的看法,或偶尔组织开展小辩论会,发展他们思维的独立性。

(4)故意向学生提出有错误的看法,让学生自己去解释,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观点,放弃错误想法,反对人云亦云,发展他们思维的批判性。

(5)当一些旧的问题或教材中涉及的一些旧观点已不适合目前形势的发展,或以往惯用的解题方法对新的问题已不是那么适用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根据情况变化而采取新的对策,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6)多用比赛的形式、激励的方法,或训练学生快速的、正确的解题和答卷,发展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提升范文【第八篇】

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效率和质量,对于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获得的能够帮助其择业以及完成职业发展目标的综合能力,既包括大学生毕业寻求工作时候的求职能力,也包括大学生进入工作环境之后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并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能力。当前,导致一些大学生就业能力较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体等,其中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首先是高校因素。一方面,高校的一些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受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影响,一些高校办学目标不明确,一味追求专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不高。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存在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投入力度不够、就业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其次是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奉献精神、心理素质等。但是,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往往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而相对忽视实践环节,导致综合素质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须从多层面努力。

加强实践教育。实践能力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中举足轻重。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将专业知识学习同实践能力提高相结合。为此,应创建一批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让大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岗位需求、提高就业能力。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很多高校片面追求一次性就业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重视。着眼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应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建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可以邀请各领域的从业人员到学校同大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了解从事该职业应当具备的素质,有针对性地提高就业能力。

加强职业心理健康教育。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应积极开展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问题。既可以开展团体职业心理咨询,也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个体心理辅导,使学生保持健康心态,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良好品质的日常塑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加强就业培训指导。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技能缺失,学校应把就业培训指导做深做细。比如,积极开展就业政策介绍、面试技巧培训以及简历制作辅导等,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反馈机制,利用新媒体发布求职信息、求职技能等。

加强创业指导。创业指导是培养学生创业所需基本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应落实好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引导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32 313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