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雷锋的评价 对雷锋的评价(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对雷锋的评价 对雷锋的评价(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对雷锋的评价1

关键词雷锋精神;职校;思想建设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党一直高度评价并大力倡导雷锋精神,相继将弘扬雷锋精神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给群众性学雷锋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十报告又进一步提出“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党中央科学分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社会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而推出的重大举措。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承担着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如何,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对国家未来的社会面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职校应以弘扬雷锋精神为契机,把学雷锋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在弘扬雷锋精神中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1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打造优秀的德育工作队伍。

突出师德,为教师队伍铸魂。学校在主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牢固树立“以德为先”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教师行为规范和师德考核办法,满足教师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学生的表率。学校两次被评为武汉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

开展“学习师德典型,弘扬伟大师魂”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职工应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照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对照第六条“为人师表”的要求,做到作风正派,廉洁奉公,坚决不搞有偿家教。

建设一支过硬的班主任工作队伍,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保证。我们以有效德育为抓手,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通过一年一度的全校德育工作研讨会,强化全员育德意识,通过争创功勋班主任,建设班主任队伍梯队。

加强有效德育工程建设,培养有道德的人。学校高举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旗帜,坚持用主体德育模式实施教育和管理,确立以生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员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德育工作理念,努力构建全员育德的工作格局,使“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注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为学生的幸福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牢固树立“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大力推进文明校园建设,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扎实推进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丰富德育活动,把思想道德建设抓牢抓实。①坚持不懈开展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扶贫帮困“五个五”社会救助活动成为学校文明创建活动向社会延伸的有效形式。②建立文明创建阵地,推动创建活动入脑入心。开展征文创作及小报制作比赛,开展文明创建专题黑板报比赛等。③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在青年学生中着力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校召开了全市延安精神进校园现场会。④强化心理辅导,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青年学生。我校建立完备的心理咨询室,有两名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有个案记录,有活动记载,形式多样,资料齐全。⑤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塑师德形象,树生品行为”的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评选十佳学生示范岗、文明家庭示范岗等活动,深化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领域。

把德育融入课程,让学生关注现实,培养有责任感的青年学生。德育的课堂渗透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形式,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教材内容涵盖了大量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成为德育课堂渗透的主阵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同样具有德育教育资源,比如科学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这些学科的教师抓住点滴内容,将思想教育充分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是思想道德建设与学校校外课程结合的有效形式。

用持续学雷锋的良好传统带动文明创建。在文明创建活动中,我们需赋予了学雷锋活动新的内涵,比如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开展送温暖、送清凉活动等。创新学雷锋志愿者活动,设立学雷锋志愿者工作站、学雷锋工作岗,佩戴学雷锋志愿者工作牌,践行学雷锋理念,建立学雷锋常态机制。并把学雷锋志愿者活动辐射到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性环节。

学校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好环境,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降下来。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在民主的、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学会欣赏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尽可能减少、避免、杜绝由学校教育不当引起的学生心理障碍。其次通过心理教育,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化解心理压力的能力,及时发现、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步建立起一支既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又懂医学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作为每个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以提高每个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觉性,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要通过多种形式把德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小学应以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为主,中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校可设置多种服务岗位,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在学校里当学生干部和参加社会实践,经受锻炼。积极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校外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

4 把学雷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学雷锋活动必须长期坚持,形成制度,常态推进。要把学雷锋活动纳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青少年学生始终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主体,各级各类学校始终是学雷锋活动重要阵地。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是加强教育系统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大契机,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有利于不断提升教育系统公民道德建设的水平,有利于凝聚教育系统师生员工的意志和力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社会志愿服务是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教育系统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要组织师生开展“讲文明树新风”、“送温暖献爱心”、“维秩序保赛会”、“防灾患排险情”等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多种形式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基地,组织师生积极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打造学雷锋专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面向毕业生,扎实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面向特殊群体,开展“手拉手一帮一”主题志愿帮扶活动;面向落后地区,倡导省域内城乡学校之间开展“结对子、促共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对雷锋的评价2

纵观雷锋短暂而又丰富的一生,无不体现着他对国家深沉的爱和强烈的报国之心,他的爱国情怀在其工作的三次转型中彰显无疑。1956年,雷锋小学毕业后到乡政府当了一名通讯员,随后又成为县里的公务员。他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是众人眼中一个待人热忱、办事认真的小伙子。

然而“沩水河有鬼,落雨就涨水”的水患让雷锋开始了人生新一段的旅程和探索。1957年2月,他来到了望城县沩水工程指挥部,面对频繁出现的水患,他同全县人民一道参加根治沩水河的劳动,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被评为“治沩模范”。

水患过后,雷锋深刻意识到农业是一国之根本,尤其对于多年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因此,他将自己的工资捐出来购买拖拉机,希望能实现“驾驶拖拉机,耕耘祖国的大地”的梦想。此后在团山湖农场,时常能看到他忙碌地开着拖拉机做农活的身影。雷锋用拖拉机,耕耘着自己报国的梦想。

1958年5月,党的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年的11月,鞍山钢铁公司到望城来招收青年工人。大多数青年人都怕东北冷,害怕那里条件艰苦,离家又远,不愿意到鞍钢去,雷锋却非常坚定地表示,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向农场领导提出了请求:“我要为总路线多出一把力,让我到鞍钢去当个炼钢工人吧!”因此在他不满18岁时,雷锋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转型,来到鞍钢参加工业建设,在此期间,他工作努力,成绩优异,三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五次被评为红旗手,十八次被评为标兵。

1959年12月,全国征兵开始,雷锋放弃了待遇不错的炼钢工作,积极响应国家保家卫国的号召,迫切要求参军,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武部)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实现了第三次工作上的转型。

从农业报国到工业报国再到保家卫国,雷锋用三次重要的工作和人生转型,书写着他对祖国的满腔热忱和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融合的价值追求。

回望雷锋的人生历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精神正是雷锋精神所具有的异常珍贵的时代价值。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成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这种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最重要的体现不仅仅是雷锋个人的爱岗敬业和自强不息,更是他努力把自己的价值理想,深深地根植于时代的沃土之中,“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社会生活中,把个人的价值目标融入国家和社会价值目标中去,将个人的奋斗与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家和社会价值目标中获得永恒。

对雷锋的评价3

关键词:雷锋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66-03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先是要培养人的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品质。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是在实践中被一代代中国人传承、丰富和发展的文化精神,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高校传承雷锋精神的主阵地。为了培育大学生雷锋精神,实现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必须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真正让雷锋精神入学生心、入学生脑。

一、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1.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伴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雷锋精神历久弥新,彰显出无限的活力和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它坚持和倡导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入了符合时展需要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境界。雷锋精神最为丰富、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是引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航标灯,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面旗帜。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传承雷锋精神为切入点,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载体。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可度和理解度远远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从当代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中,让大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使大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力,激发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2.是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期,他们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多元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还没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难以判断和选择,人们对金钱、名利、权势、享乐以及个人利益的追逐,使一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思想道德素质下滑。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变得功利、世俗和浮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缺乏刻苦钻研、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信念弱化、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团结合作意识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雷锋精神是社会道德风尚的标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必须发挥思政课的德育学科优势,实现雷锋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让雷锋精神成为大学生普遍认同并在实践中努力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通过思政课教学传承雷锋精神,就是在传递一种正能量,就是要教育和感染大学生自觉克服错误的思想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3.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雷锋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深层结构要素。思政课是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广大师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实践者。通过思政课教学加强对广大师生进行雷锋精神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从而坚定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践行雷锋精神的自觉性。雷锋精神一旦成为校园精神文化中的一种主体精神文化,就可以引领广大师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把雷锋精神内化为高校师生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从而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校风;以雷锋精神所包含的无私奉献、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帮助广大教师形成崇德敬业、为人师表的教风;以雷锋精神所包含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感染和熏陶学生形成勤奋好学、脚踏实地的学风;以雷锋精神所包含的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文明进取、和谐友好的班风。雷锋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激励高校广大师生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精神支撑。

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传承雷锋精神

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因此,教师在遵循现有的思政课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创新教学思路,从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入手,传承雷锋精神,努力实现“五个结合”。

1.教学内容上,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点突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融入教材的相关章节,教育大学生形成与雷锋精神相契合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例如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精神;感恩社会、爱岗敬业的精神;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精神;言行一致、自强不息的精神等,把雷锋精神融入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日常生活,增强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构建新型人际关系的自觉性。结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重点突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讲解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使大学生懂得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在传承雷锋精神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更加全面、鲜活、生动地理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和价值观,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教学方法上,实现教师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大胆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开设专题讲座,把雷锋精神讲深、讲透、讲精彩,使大学生系统、准确地理解雷锋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涵、精神实质、现实意义以及与时俱进的品质,推进雷锋精神的理论升华。在专题讲授的基础上,教师要尝试结合案例教学和学生的课堂讨论,在教学方法上逐步实现从教师单纯灌输、讲解问题向师生共同探讨、研究问题并得出正确结论转变。首先是启发案例式教学,结合身边发生的学雷锋先进事迹和当代雷锋的先进人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直观立体地感受雷锋精神,轻松愉快地接受雷锋精神教育。其次采取参与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由教师提前布置问题,例如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雷锋精神?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过时了吗?让学生课下时间准备,课堂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最后总结,让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出雷锋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和当代价值,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和弘扬雷锋精神。

3.在教学途径上,实现雷锋精神的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雷锋精神既蕴含着高层次的道德标准,又是现实和具体的行动。因此,在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大学生雷锋精神的同时,不能忽视实践育人对大学生所特有的外化渗透作用。首先,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自愿捐款、义务献血、勤工助学;暑期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其次,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唱红歌比赛、雷锋故事的演讲、征文比赛;雷锋事迹图片展;学雷锋主题班团活动等。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开展好学风评比活动、评选道德示范班、好学风班集体、先进团支部、学雷锋先进个人等,引导学生养成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教育资源,组织大学生参观雷锋精神教育基地、收听先进事迹报告、观看相关的教育影片等,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学雷锋实践活动中亲身感悟雷锋精神,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觉做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4.在教学方式上,实现学生教育和教师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在传承雷锋精神的教育教学中,应改变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树立榜样意识、自律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做践行雷锋精神的表率。在教学方式上,努力实现由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向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学习、平等交流思想感情、共同受教育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书者必先育己,育人者必先自律。因此,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更要加强教师的自我教育,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做到言行一致,只有教师“真懂、真用”雷锋精神,才能以情传情感染教育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5.在效果评估上,实现教学考核和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传承雷锋精神需要注重对教育效果的评估,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和表面化的学雷锋活动,更不能单纯地考核学生对雷锋精神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应当让雷锋精神在走进大学生的课堂的同时,也走进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教师可以通过常规的教学考核方式,如让大学生写心得、讲雷锋故事、谈感想、参加辩论等方式考核教育的效果,同时更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观察学生的思想情感、学习态度、为人处事的方式,对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等好风气好习惯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自私狭隘、懒惰厌学、不思进取、考试作弊、追求享乐等错误的思想行为给予及时的批评和纠正。只有抓好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示范行为,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效武。雷锋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传承研究[J].社科纵横,2012,(8).

[2]刘欣竾。当代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3]裴正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

[4]陈飞。论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播途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

28 2802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