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信服委 供应商风险评价【汇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信服委 供应商风险评价【汇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供应商风险评价【第一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177-03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逐渐重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发展,这种创新的金融消费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主要以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和助学贷款为主,这种贷款体制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我国并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信用体系贷款制度,其原因是我国没有一套健全的个人信用机制,这也是阻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种类,分析制约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的因素,有助于完善我国个人信用贷款体制,提高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水平,对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快速、稳健的发展起到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

(一)借款人信用状况引发的风险

借款人信用状况引发的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不能按照合约履行自己应有的还款义务而引发的风险。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因素导致的,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出现问题,即个人收入、个人资产等发生改变,借款人无法按时履行还款责任。第二,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发生改变,主要受借款人的个人品行、道德修养等因素影响。借款人的个人品行不仅决定了借款人的主动还款意愿,同时还决定了借款人是否能按时履行还款责任。但是,借款人的个人品行没有科学的计量方式,通常是根据借款人的过往记录进行评价。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机制,同时受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影响,部分人的信用观念较差,缺乏主动还款意识。并且,借款人个人信用状况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很难控制,十分不利于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业务的发展。

(二)贷款保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通常需要借款人提供有价值的抵押物或是第三方担保人,如果抵押物或担保人发生变化,会给整个贷款保证过程带来风险,并且这些风险都是商业银行无法估计的。首先,借款人的偿还意愿或偿还能力出现问题,担保人没有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面临巨大的贷款金额,担保人根本无法承担所有的偿还责任,因此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损失。其次,当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出现处置风险时,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例如汽车贷款,如果借款人无法继续履行合约,需要将汽车进行拍卖,弥补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汽车抵押市场和二手车拍卖市场,因此很难实现这个过程,当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在进行拍卖时,一旦抵押物损坏使得其具有的价值下降,则拍卖成交价格也会随之下降,进而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润降低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商业银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内部管理程序不完善和银行员工素质低两个方面。首先,在商业银行内部未建立科学的用户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员工不按照规定程序评价风险,缺乏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的审核调查,或是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过于根据主观意识做判断,忽视银行内部的管理流程,从而引发了风险的产生。其次,由于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比较晚,针对此种金融业务还缺乏专业的高素质员工。作为银行专职的信贷员工,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掌握能力。目前,商业银行的员工个人素质无法满足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的需要,更有甚者利用自身职位便利发放虚假贷款信息和越权放款等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

(四)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

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给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造成损失的风险。从现代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形式分析,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并不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主要风险,但是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开放和利率逐渐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缺乏对市场因素的分析,对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管理理念,使得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对市场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就无法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对定价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商业银行无法针对市场风险制定合理管理措施,达到对风险管理系统化监控的目的,更加不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十分缺乏从事风险计量和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风险控制技术有限,尚未形成高质量的风险计量模式。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重视市场因素变动引发的风险,积极培养专业人才,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尚不完善

与国外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同,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发展较晚,尚未形成统一的,系统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信息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和由政府出资建设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个人信用查询服务主要面向商业银行,且其发展模式定位不够清晰。现有的个人信用查询系统,主要记录借款人在商业银行的历史贷款情况以及还款情况,如果借款人并未申请过贷款业务,其信用评价信息无法获取。而且,与借款人相关的收入情况、往来业务情况和税务情况等重要的评价信息都无法从现有的个人信用查询系统中获取,十分不利于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专业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的缺乏,对借款人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以及管理等工作无法做到系统化和全面化,导致社会上一些不良信用行为迟迟得不到解决。

(二)个人消费信贷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出台的一些经济法律法规,主要以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为主,约束个人消费信贷行为的相关法规基本没有建立,不健全的法律体系,无法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现阶段,我国尚未设立独立法律部门,专职从事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监督和管理。而且,我国没有颁布一部有较强针对性的法律来规范个人信用贷款行为,对个人消费贷款失信行为,在惩罚手段和惩罚力度方面并未作出明确规定。现有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个人消费贷款行为监管不到位,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得不到法律保障。在相关制度政策方面,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账户制度等一直未出台,导致个人经济情况无法透明化,个人信用评价不全面,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因此,我国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加强立法工作力度,早日完善个人消费信贷法律体系。

(三)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不强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时间比较短,对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的经历比较少,对信贷风险认识不足,缺乏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意识,商业银行内部对于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不完善。近几年,随着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开始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虽然已加强对贷款审批、个人信用评价、统一授信等环节的管理,但是工作成效并不显著。部分商业银行制定的贷款业务工作流程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可操作性,同时也缺少与之相匹配的规章制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十分缺乏信贷管理经验,个人信贷资料不能做到统一存放和统一管理。部分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成交前,不重视信用风险管理,这是由于银行内部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各项规章制度力度不到位,管理部门管理不全面造成的。并且,商业银行不能控制业务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个人贷款业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四)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立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比如上海资信公司的用户评估系统,采用征信个人数据和同步建模技术,分析用户信用情况,减少主观评估的错误判断。同时,部分商业银行也建立符合本行发展的信用评估机制,对借款人的收入情况、生活环境、资产情况、职业情况和往来业务情况等进行分析,但这种信用评价方式较为主观。可见,这些不同模式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没有统一化标准,分析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差距比较大,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在西方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已成功探索出数字模型方式,可以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逻辑判断和统计分析,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的研究经验,完善现有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对个人数据系统的建设较为基础,不能进行数字模型的研究,使得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一直未形成。

三、加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

建立健全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是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有效措施,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贷款业务成交成本。目前,个人信用信息分布不集中,分散在银行、社会保险、公安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专职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各部门之间可以相互交换信息,这样对用户信用评价较为全面。同时,应该建立信息交换制度、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等,进而规范专职机构的管理程序。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与法律部门、保险部门、其他金融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全面收集用户的收入信息、资产信息、历史交易信息和犯罪信息等,评估个人信用等级,并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提供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并且,人民银行应该及时更新系统中用户的个人信息,为商业银行提供最新的用户资信情况,提高贷款业务质量,进而降低贷款业务风险。

(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关键,是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首先,我国应该出台针对贷款抵押行为的法律法规,规范处置抵押物的法律操作程序。并且制定有关耐消费品担保贷款的制度,促进其稳健发展。其次,完善个人信用的相关法律,规范个人信息收集的途径,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做好必要的隐私保护工作。为了杜绝信用评价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报告,应该允许借款人查看自己的资料,如发现错误,及时调查并更正。最后,我国还应该加强个人破产法的研究工作。虽然现阶段很少出现破产、无法偿还贷款的现象,但随着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不断发展,借款人范围不断扩大,不可避免一些外界因素导致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因此,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制定健全的个人破产制度是十分重要的。综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健全的个人贷款法律体系,不仅可以保护商业银行和借款人的双方利益,还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在银行内部建立独立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制度,并配备专职人员,明确岗位职责,防范信贷风险。风险管理人员根据银行贷款业务程序,做好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做好贷款后跟踪工作。管理人员应定期关注客户的还款情况,当出现还款延期现象,及时调查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银行信贷员的业务管理,杜绝主观判断和不规范的操作,加强对信贷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信贷风险意识培训。通过加强贷款风险管理意识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预警,这不仅是商业银行管理水平提高的体现,也是商业银行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加强对个人信用的评估

在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对个人信用的评估,制定标准的评估体系,从根本上降低贷款业务风险。首先,商I银行应该改变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不能单凭信贷员的工作经验对用户资信资料分析,作出是否贷款的决定。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国外的评分模式,即数学模型,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特点,建立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个人信用评价系统,根据收集的个人信用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参考模型作出的分析结果,对用户信用作出科学的评价,依据此法作出的评价较为客观、准确。其次,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可以有效避免不规范的操作或更改评价结果。通过加强对个人信用的科学评估,可以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提高商业贷款的工作效率。

四、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个人消费贷款的需求逐渐增加,商业银行将积极发展这项业务,与此同时,行业竞争力会日益加剧,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信贷风险防范意识,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加强对个人信用的科学评估,制定完善、有效的内部风险防范措施,进而提高自身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本文的研究可以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有助于商业银行认识信贷风险管理和研究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稳健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周小舟。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甘肃金融,2014(5):41-43

[2]祖力福卡尔・阿布不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对策[J].经贸实践,2016(1):93

[3]余丽霞,窦b.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防范[J].浙江金融,2011(1):34-38

[4]钱枫林,邓予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分析及防范[J].科学经济社会,2011(1):32-35+43

供应商风险评价【第二篇】

关键词:采购 风险 对策

栾川地处河南省西部,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钼储量206万吨,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潜在经济价值在1200亿元以上。栾川龙宇钼业现拥有的南泥湖钼矿区平方公里的采矿权,区内拥有钼金属储量60万吨以上,加强采购从计划的申报,供应商入围、招投标管理,审计监督,合同签订及执行等各个环节风险防控对采购目标的实现及对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采购风险防控

(一)采购风险概述

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

企业采购风险防控,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采购环节所面临风险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手段和方法,予以防范、控制和处理,以最小成本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

(二)钼企业采购风险构成

1、外部风险

(1)意外风险

采购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政策、价格变动等因素所造成的意外风险。

(2)价格风险

供应商操纵投标环境,供应商在投标前相互串通,有意抬高价格,使企业采购蒙受损失的风险;采购物资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而引起采购风险。

(3)质量风险

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或给用户造成经济、技术等方面损害的风险。

(4)合同欺诈风险

以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与买受人订立合同,以伪造、假冒、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合同担保;接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款、预付款,担保财产后逃之夭夭;签订空头合同,而供货方本身是“皮包公司”,将骗来的合同转手倒卖,从中谋利,而所需的物资则无法保证;供应商设置的合同陷阱,如供应商无故中止合同,违反合同规定等造成损失。

2、内部风险

(1)计划风险

需求单位计划申报不科学,对生产所需材料预测不准或因生产需求发生变化,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性,导致采购中的计划风险。

(2)询价及招标风险

物资计划询价不充分,或未经市场询价导致招标结果与市场价格差距较大;招标组织方在招标过程中重点关注某一供应商,对评标人员特种暗示,导致招标过程中的风险。

(3)合同风险

合同条款模糊不清,盲目签约,违约责任约束简化;技术指标不严谨,导致供应商以次充好;合同日常管理混乱。

(4)验收风险

验收人员未严格执行验收程序,收受供应商好处,在数量上缺斤少两,在质量以次充好,对不合格产品违规入库等。

二、钼企业防范采购风险的对策及措施

(一)规范规章制度,加强员工教育

科学采购,制度先行。应建立完善各项采购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与程序,一切按照制度办事。加强对员工尤其是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和廉政教育力度,不断增强法律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培养廉洁从业意识,提高从业员工思想素质,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从制度和思想上杜绝采购风险。

(二)加强计划申报准确性及及时性

采购部门应制定严格的计划申报流程,严格规定计划申报及审批时间节点,在核对库存量的基础上,各使用单位应对所申报物资的品种、数量、规格型号、质量要求、估价、用途等信息进行明确标注,经物资系统提交技术部门审核,并经公司主要领导审批,对于金额较大的单台/套设备要有年度重大资金预算作为支撑,采购部门进行统筹安排,以减少资金占用。

(三)做好供应商资质审查,严格供应商入围

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对入围供应商主体资质、财务状况、生产规模、信用等级、销售业绩等方面进行审查与评估,确保供应商具有较强的履约能力。可组织相关技术、财务、纪检监督等部门对厂商进行实地考察,可要求厂商提供样品进行试用,技术部门做好技术对比,作为日后合同依据,对新入围供应商应收取相应比例质保金,以防范风险。

(四)建立价格信息库

采购部门应根据每批次招标结果,逐步建立企业“采购价格信息库”,将同类产品价格信息进行登记对比,作为企业共享资源。“采购价格信息库”有以下几方面作用:一、可作为使用部门计划员申报计划依据,提高计划价格申报准确性;二、可作为采购部门批次采购前的估价依据,进一步缩短询价时间周期,提高采购效率;三、可作为招议标谈判依据;四、通过同类产品价格对比,此信息库也可作为年底供应商评价的依据;五、“采购价格信息库”还可作为企业成本核算依据,通过分析价格波动规律为企业重大采购决策提供帮助。

(五)规范操作,精细采购流程

严格按照企业下发物资采购管理办法规定,公开、透明、规范地进行,按照统一步骤精细化操作。一、明确各类文件统一格式;二、科学确定采购方式;三、明确组织招标人员分工,各司其职;四、完善更新专家评委库,选择道德好、责

任心强、技术全面的评审专家,每次招标结束后由评委会主任及纪检监督部门对评审专家进行考核;五、邀请纪检监督部门全程参与采购流程,加强对计划编制、物资询价、供应商选择、招议标过程、合同签订及合同纠纷的监督、协调;六、严格按照程序做好招标结果的审批及上级部门备案、审批。

(六)加强合同审批,强化后续执行

合同管理是物资采购的重要环节,采购合同应统一格式,内容应详尽、条款完整,不得出现模糊条款,招标现场谈判结果、技术要求、付款方式、承诺到货期、质保期、有无赠送备件及售后服务等内容应该列入合同内容,采购合同应有业务人员、采购部门、技术部门、监督部门及公司主要领导共同会审会签,主要领导签字作为盖章依据。采购合同应有专人统一管理,统一编号存档。

参考文献:

供应商风险评价【第三篇】

内容摘要:当前供应商风险管理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多集中在考察供应商的历史风险状况和现有风险水平的基础上,没有考虑供应商风险的未来发展事态。本文从理性决策者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集历史、现状和将来为一体的新的供应商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并通过实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验证。分析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将主观判断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有效、全面、系统地评价了供应商的风险大小。

关键词:供应商风险 风险评估 综合评价

进入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的双重作用推动下,为了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以获取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优势,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的“横向一体化”向现代的“纵向一体化”发展,产生了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新模式。在集成供应链中,企业之间虽然也存在利润竞争问题,但是以密切合作为主。企业之间的无缝合作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各种不确定因素也蕴含着供应链风险问题。

供应商风险是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供应商的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对供应商的风险大小进行评估,从而选择最佳供应商成为企业的重要策略。

研究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目前,对供应商风险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很多,如神经网络算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等,但每一种方法都各有优劣。

神经网络算法,即根据所提供的历史数据通过学习和训练找出输入和输出的内在联系,从而求得问题的最优解。该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历史数据的充分运用,通过对已有历史数据的分析,实现了输入和输出的非线性逼近,从而实现了对供应商风险的客观评价。

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供应商可靠性评估矩阵方法,通过选定可靠性评估因素,构成评估因素集和对各风险因素进行独立评估,得到评估矩阵和权重矩阵,然后定量运算以计算出每个企业的风险评估结果。该方法中提出了供应商的综合风险值应有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与指标评价值的乘积决定。以上两种方法都没有考虑供应商风险的阶段性,只对供应商历史、现在或将来中的某一个阶段的风险水平进行了考虑,没有将三个阶段的风险水平进行综合考虑。

本文吸取神经网络算法中对历史数据的充分运用和挖掘模糊评价方法中风险的评判方法,并综合考虑供应商历史、过去和将来不同阶段风险水平,提出基于历史、现状和将来为一体的新的供应商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供应商风险综合评价方法构建

设存在n个供应商s1、s2、……sn为了对供应商si历史、现在、将来三个不同阶段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就要建立相应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失一般性,在每一时段上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次记为{x1(k),x2(k),……xmk(k)}(k=1,2,3),相应的有{rij(K)}(i=1,2,3,……n;j=1,2,3,……mk;k=1,2,3),rij(K)为供应商si在k时段关于评价指标xj(k)的评测值。

(一)对si关于供应商历史风险的评价

在过去的时间区间[k0,k0+T-1]上,取供应商风险动态综合评价函数为,k=k0,k0+1,……k0+T-1式中wj(k)为权重函数,对任意的k,有wj(k)≥0,ui(k)表示供应商si在k时刻风险的综合评价值,T为已知整数。供应商在时间区间[k0,k0+T-1]上的整体风险水平可由(i=1,2,……,n)来衡量。

(二)对于si关于供应商现状风险的评价

对于给定的表示现状的时刻k0+T,权重系数为uj;则供应商si在k=k0+T时刻处的现状风险水平可由(i=1,2,……n)来衡量。

(三)对于si关于供应商将来风险的预期评价

对适当给定的正整数N,在未来时间[k0+T,k0+T+N]内,若能通过专家预测或其它方法获得供应商si关于评价指标xj(k)的预测平均值rij(j=1,2,……n),这时供应商si的将来运行风险可用(i=1,2,……n)来衡量,式中pj为相应的权重系数(pj可能与uj不同)。

(四)对si的综合评价

供应商si的集历史、现状、将来于一体的综合风险由 (i=1,2,……n)或者 (i=1,2,……n)衡量。式子中y*(j)分别为yi(j)的已知的理想值,或取(j=1,2,3),λ1、λ2、λ3则利用专家评价法和AHP来确定,为相应的权重系数。这时,依yi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和分类,评价值越大,说明该供应商综合可信度越大,风险就越小。从而达到对n个供应商s1,s2,……sn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

算例分析

某公司要从四家供应商中选择一家做为合作伙伴,因此对四家供应商的风险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有x1价格、x2质量、x3服务水平、x4创新能力、x5市场反应能力和x6业界声誉6个。

(一)评价值的确定

根据专家调查分析,给出这4家供应商历史的原始评价值构成的矩阵(如表1所示)。

矩阵中的元素即为s关于指标xj的历史的评测值rj。对其进行一致化和无纲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

同理,根据专家调查分析,给出现状这4家供应商的原始评价值构成的矩阵(如表2所示)。

矩阵中的元素即为s关于指标xj的现状的评测值rj。对其进行一致化和无纲化处理得到:

取,给出4家供应商将来指标的原始评测值构成的矩阵(如表3所示)。

矩阵中的元素即为s关于指标xj的将来的评测值rj。对其进行一致化和无纲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

(二)权重的确定

利用专家评估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运用AHP方法计算出权重系数(如表4所示)。

这里对三个时段风险值的评价权重进行分析,通过专家的评估,将历史、现在和将来三个不同时段的风险评价值作为评价指标,构造判断矩阵:

利用方根法求得V=(V1,V2,V3)T如下:

所以V=(V1,V2,V3)T=(,,1)T

归一化处理后:

(,,,1)

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

;经查表得到3阶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随机矩阵的一致性比例为:。由此可知,一致性通过。所以得到历史、现在和将来三个不同时段的风险评价值的权重为:λ1=、λ2= 、λ1=。

(三)风险值的确定

使用本文提出的综合评价法,对供应商s1、s2、s3、s4分别就历史、现状和将来三个时段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为求简便,对三个时段的评价模型都采用线性评价模型。又λ1=、λ2=、λ1=,对供应商s1、s2、s3、s4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其评价值和排序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无论从哪种情况看,供应商s3均为第一,可以看到采用综合评价法是令人信服的。

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集历史、现状和将来为一体的供应商风险管理综合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优势特点。由于对指标初值进行了指标类型一致化和指标无纲量化处理,使得评价结果更具有直观性和可比性;评价过程中,体现主客观信息集成的新特征,从而使得综合评价法更具有可信度;容易理解操作,便于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黄定轩。基于客观信息熵的多因素权重分配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4)

3.肖明园。基于熵和熵权原理的决策模型[J].知识经济,2007(8)

4.关志民,潘德惠。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多属性组合决策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8)

5.李钧。基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商选择方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11)

供应商风险评价【第四篇】

[关键词] 零售业 逆向物流 风险评估 模糊综合评判法

在对资源和产品重复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从最终用户到原始供应商、制造商或分销商的回返形式的物流,人们称之为“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之所以称之为“逆向”是因为它不同于传统的正向(前向)物流,而是将消费者不再需要的废弃物运回生产和制造领域,重新变成新商品的物流过程。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一起构成了循环物流。循环物流能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循环经济重要途径。同时,在工商业界,逆向物流是一种能强化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

一、零售业发展逆向物流的重要意义

对零售类企业而言,逆向物流的主要表现为,顾客退货、产品召回行为和来自法律规定的废旧产品回收行为。建立和发展逆向物流系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闭环供应链的完整顺畅,实现物资的循环流动。零售业的逆向物流是闭环供应链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零售商处于供应链的最前端,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所以,无论从本身回收的便利性还是消费者的习惯性而言,零售业都是逆向物流的最前沿。零售业能否顺利实施逆向物流是整个供应链是否完整流畅的重要前提。

2.减少零售企业的销售风险。通常零售企业不愿大批进货的最明显原因是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会使其销售风险加大。如果通过协商,由生产商制定的支持全部或部分逆向物流的政策,就可以免除或减轻零售商的销售风险,鼓励零售商大批量进货,增加产品扩大销售的机会,从而使生产商和零售商达到双赢的目的。

3.提供优质、真诚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一些售零企业如大型超市开始推行不满意就退货甚至无理由退货政策。以简单方便的退货手续使顾客满意,其目的是为了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并促成再次交易。

4.保持客户优势,开拓利润源泉。创新的退货处理操作不仅能够方便顾客,增强顾客对产品的忠诚度并且还能节约成本。哈佛大学商业评论杂志曾指出,即使保持客源的能力仅提高5%,也能使该零售向的利润增加25%~100%。在当今拥挤的零售市场中,零售商应该细心检查顾客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的感受如何,以此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并维系同老客户的关系。根据阿伯顿(Aberdeen)在2004年6月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多渠道回收操作能够使产品退货咨询中心的业务减少30%,顾客保有率增加3%,回头率提高约1%。

5.树立安全、环保、负责的企业新形象。零售商位于供应链的最前端,直接面对消费者,零售商的环境业绩已成为其在公众中的形象的重要标准。许多零售商纷纷开始积极采取退货或回收物流战略,以减少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及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建立符合可长期发展的、环境友好的新时代的企业形象。

6.协助企业收集信息,改进提高产品质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产品质量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退货逆向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第一手的消费者反馈,从而为企业改进产品质量、更好满足顾客提供参考。

二、逆向物流风险因素分类

由于零售业逆向物流属于闭环供应链的一部分,逆向物流的运作本身又涉及多个产权部门,因此在实施逆向物流运作中,管理者必然遭遇到多种现实的或潜在的风险。只有清楚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与影响程度,才能做好应对对风险发生的充分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储备;同时,只有科学地对风险进行评估,才能在决策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来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冲击。因此,就零售业逆向物流而言,实施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主要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主动消除或减少因逆向物流风险给供应链中各经济实体带来损失,以及其连锁反映所引起的较大震荡;正确引导投资方向,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帮助减少零售业成本支出,增加盈利,保障企业经营目标顺利实现;有助于提高生产与销售的整体经营效果。

零售业所处供应链中的特殊位置,使其在风险分析中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复杂多样;加之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风险的表现形式又不尽相同,一一列举十分困难。但对于连锁零售业逆向物流实施中一些常见的风险,可以进行归纳、整理分类。表1根据连锁零售业逆向物流的运作过程的特点,可以将逆向物流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如下:

在这些因素中,既包括了经济的原因又包括了诸如社会、文化、历史习惯等人文方面的原因;既体现了宏观共性的作用也指出微观个性(如管理层素质、企业文化等)对企业的影响力。分析研究并解决它们是企业进步与发展的必经阶段。

三、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逆向物流风险评估

在风险管理的几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对风险的评估,它是风险决策的依据,是风险处理的核心。

1.模糊综合评判法基本原理及步骤。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个事物的评价(或评估),常常涉及多个因素或指标,这时就要求根据多个因素对事物做出评估,而不能单独根据某一因素的情况去评估事物,这就是综合评判。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估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由三个要素(因素U、评判标准V、权重A)组成,其步骤分为4步:

(1)因素集 U={u1,u2,u3,….un}。

(2)评判集 U={V1,V2,V3,…,Vm}。

(3)单因素评判 模糊映射可诱导出模糊关系即

,因此可由模糊矩阵表示:

称R为单因素评估矩阵,由模糊关系可诱导出U到V的模糊变换。

称U(U1,U2,Λ,Un)构成一个模糊综合决策模型,U1,U2,Λ,Un 是此模型的n个要素。

(4)多因素综合评判。对一于权重A=(a1,a2,…,an),按照模糊数学评估模型公式:A*R=B,进行模糊综合评估运算,这里的B=(b1,b2,Λ,bn)就是总的评估结果。按照最大隶属原则,bj中数值最大的bjmax所对应的等级Vj即为综合评判结果即被评判对象的风险等级。

2.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逆向物流风险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详细介绍连锁零售业逆向物流的风险评估流程。

案例:国内某大型连锁零售业企业拥有多年的零售、批发、仓储、货代等服务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该企业在提高企业知名度,培养客户忠诚的目标下,希望建立有效的逆向物流回收机制。在以物流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指导下,企业转型将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与挑战,需要考虑很多风险因素作为决策依据。下面将针对该连锁零售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物流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其开展物流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鉴于各指标无法用简单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评估,所以采用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风险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指标设制分为两层,需要进行两次模糊运算,具体运算过程如下。

(1)风险指标体系设置。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存在与连锁零售逆向物流下的多种风险形式。但在某一具体的企业的实际的运行中,并不是所有风险都等价的出现,在它们中间,有些风险是很难量化的,而有些则可以暂时忽略不计。就一般情况而言,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的六类风险如图所示。

(2)风险等级划分。对逆向物流风险程度划分可形成5个等级:低风险(V1),较低风险(V2),一般风险(V3),较高风险(V4),高风险(V5),并由上述5个评估等级元素构成评价等级集合。

(3)评价指标权数分配。由于对逆向物流组织风险评价的指标层次划分本身缺乏精确的依据,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井没有明显的界限,其衡量结果也必然是模糊的,因此,在逆向物流组织风险的衡量中,对于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调查法和模糊评价法相结合,使之能够量化决策者的经验判断。

①由各个专家根据各种因素对组织风险的影响大小不同,在给定的值域内进行评分。设第i位专家根据因素的重要性对第就个指标的评分为Rij其中:i=1,2…n为专家总数;j=1,2…,m为指标总数。

②第i位专家的资信等级为r。r=1表示专家很熟悉被评价内容;r=2,表示专家较熟悉被评价内容;r=3表示专家不太熟悉所评价的内容。Yir为第i位专家的资信权重,设定yi1=1,yi2=,yi3=。

③第j项指标的综合评分为

④指标权重归一化处理

其他各层指标的权重,类似如上方法可以获得,各层权重集为:

且满足

(4)评价矩阵确定。评价矩的确定采用专家调查法,将制定好的逆向物流项目指标与逆向物流项目风险评价等级划分标准一同递交给评审委员会,委员Ui会有m位Uik评审员,指标有k项,对指标合计有mikj个人在Vj等级上划“√”,那么可以认为整个评审委员会对该零售企业在Uik项评价指标方面的评价为选择划“√”的概率:

rikj=mikj/nj (j=1,2,3,4,5)

以上公式是对单项指标统计的结果,根据评审委员会在该项指标五个等级划“√”的频率统计数据,可以写成一个单项指标评价的行矩阵。

若在某一等级Vj处评审委员会没有人划“√”,得到的rikj为0。说明该零售企业在此指标方面完全不属于该等级。由此得到评价矩阵

若针对上述国内某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进行逆向物流项目投资的现状和发展预测,进行专家调查,对计算结果进行计算整理,得到评价矩阵结果如下:

(5)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估。

应用数学模型Ai*Ri=Bi

式中模糊子集Bi=(bi1 bi2 bi3 bi4 bi5)(i=1,2,3,4,5,bij∈[0,1])

是第一层次的综合评估结果,表示各项Ui(i=1,2,3,4,5,6)范围内物流项目分别以百分之多少的程度处于“低风险”“较低风险”,“一般风险”,“较高风险”相应等级。

权向量A=(a1 a2 a3 a4 a5 a6),按照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公式,进行第二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运算:A*R=B

这里的B=(b1 b2 b3 b4 b5)就是总的评价结果。按照最大隶属原则,bj中数值最大的bjmax所对应的等级vj即为该企业的风险等级。

经计算得:B=( )

计算结果表明,矩阵B的最大隶属度,该零售企业开展逆向物流项目的整体风险水平处于较低风险水平。

当前我国零售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零售业逆向物流系统的风险研究,已经成为加速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工具。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连锁零售业逆向物流风险水平进行评估,将考核、评估的风险因素量化,能在较大程度上克服评估过程中的主观臆断,获得公正、合理的结果。能如实地反映零售业逆向物流风险评估的目的,使风险评估更趋于科学化。在运用模糊评判法时,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的确定很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最终的评价结果,运用层次分析并结合德尔菲法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常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静李玖辉:利用逆向物流 提升顾客忠诚度[J].物流科技。2006(2):102~103

[2]周荣征史春沛企:业逆向物流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3)上:85~86

[3]郑光财周志春王建平:连锁企业物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60

供应商风险评价【第五篇】

[关键词]物资采购;项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086-01

1 引 言

项目物资采购包括了采购计划制订、采购审批、供应商选择、价格咨询、采购招标、合同签订与执行、货物验收、核算、付款等诸多环节,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采购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各种不同的风险,项目采购风险管理就是对采购环节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与监督的过程。如果对这些风险认识不足,控制不力,企业采购过程也就最容易滋生暗箱操作。因此加强项目采购的风险管理,可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有力保证。

2 项目中物资采购面临的风险

(1)物资采购中的主要外因型风险。外因型风险主要源于外部环境因素,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供应商和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①价格风险。物资采购中由于利益的驱使,材料厂商有可能操作投标环境,在投标前相互串通,有意抬高价格,使采购方蒙受损失;此外,在价格相对合理的情况下批量采购后,这种材料又可能出现跌价,引起采购价格风险。②质量风险。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可能导致材料供应商提供的样品质量与批量材料质量的不一致,发生以次充好的现象,使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从而给采购方带来严重的损失。③贬值风险。主要是表现在采购过程中物资设备因社会技术不断进步,而人们专业知识未能达到应有水平,不能适应社会技术发展的要求,进行盲目采购而发生所采购材料或设备的贬值所引起的风险损失。④合同欺诈风险。由于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合同欺诈更加突出。合同欺诈主要包括以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签订合同,以伪造、假冒、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合同担保接受购方预付款后逃之夭夭签订空头合同,而供货方本身是“皮包公司”,将骗来的合同转手倒卖,从中谋利,而所需的物资无法保证,合同签订后,供货商失约违反合同或终止合同,不能正常供货,而影响工程进度造成合同风险损失。

(2)物资采购中的主要内因型风险。由于内部管理不善和制度不健全而引发的问题和风险。①采购计划风险。物资采购部门及相关使用部门计划管理不科学、不周全,导致采购中的计划风险,如采购数量不准、供货时间不留余地、质量标准不明确等使采购计划发生较大偏差而影响整个采购工作。②采购合同风险。合同订立不严格,权利义务不明确,合同管理混乱等。③采购验收风险。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所采购物资在品种、规格、质量等方面未能达到合同条款要求,而管理者又未能在材料使用或设备安装前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使之造成损失而引发验收风险。④采购责任风险。经办部门或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水平有限等引起的风险,经办人员假公济私、收受回扣、牟取私利而引起的风险。

3 采购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对采购风险进行识别。采购中规避和防范采购风险就要首先弄清楚风险会发生在哪里,存在哪些风险因素,在采购之前就要展开采购风险的识别工作。如国家政策有无变化,市场行情有无波动可能,有无可能发生自然灾害,供应商的供货与履约能力等。以及企业内部采购计划是否合理到位,验收过程与方法是否科学,库存水平是否合理(是否会造成积压,是否会欠缺而影响生产用料),合同条款制定的是否清晰规范。事先要将这些风险因素一一进行识别、讨论、筛选。

对采购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就是对识别出的风险分析其影响程度。包括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即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影响程度分别进行分析,然后计算出风险水平值,进行风险分级,从而确定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区域,进而判断出该风险是否可以被接受和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防范管理措施。可组织有关专家,实际工作中的计划员,采购员,工区材料员进行风险因素的评估,在汇总统计分析后,针对每个风险,采用最大法确定五个等级中权重最大的,从而确定每个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等级。在此基础上,利用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二维矩阵,对已识别的项目风险分别评估其风险水平。

4 防范项目采购风险的主要对策

(1)应建立与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程序,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增强法律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杜绝合同风险。

(2)加强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的监督。检查物资采购招标是否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是否对供应商进行调查,选择合格供应商;是否每年对供应商进行一次复审评定;检查合同条款是否有悖于政策、法律,避免合同因内容违法、当事人主体不合格或超越经营范围而无效;审查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当事人权利义务是否明确、有否以单代约、手续是否具备、签章是否齐全。

(3)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全过程的监督,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重点是对计划制订、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4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全方位的监督,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价格,提高物资采购质量,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和避免外部矛盾。

5 风险管理中采购环境的利用

充分利用采购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有关项目所需要的货物及服务的多方面市场信息。比如,结合所采购货物或服务的种类、性能参数、质量、数量、价格要求等,了解熟悉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及供求信息,以及所购物品的供求来源、外汇市场情况、国际贸易支付办法、保险合同等有关国内、国际贸易知识和商务方面的情报和信息。这就要求项目组织建立有关的市场信息机制,以达到有效利用采购环境的目的。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包括:①建立重要货物供应商信息的数据库,以便在需要时能随时找到相应的供应商,以及这些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的规格性能及其他方面的可靠信息。②建立同一类货物的价格目录,以便采购者能进行比较和选择,充分利用竞争的办法来获得价格上的利益。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出市场变化的预测,使采购者在制定采购计划、决定如何发包及采取何种采购方式时,能有可靠而有效的依据作为参考。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才能在项目采购中做到“知己知彼”,并对采购环境有充分地了解和把握,这使得采购者能处于供需双方的有利地位,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不仅取得高质量的货物或服务,也能取得成本上的利益。

28 2628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