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调研报告: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xxx年x月xx日—xx日,按照基层实践调研安排,选取汝州市开展了以xxx做强做优现代农业研究为主题的调研活动。通过走访调研汝州市小屯镇黄洼村牧原综合体项目、温泉镇朱寨村香菇种植基地、庙下镇“三粉基地”甘薯现代特色农业,在总结汝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目前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发展优势和主要问题短板,初步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成效益的措施思路,并形成调研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根本问题,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就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环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018年9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提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对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强调“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的关系”,要求通过各种社会化的扶持政策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链”,着重强调“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讯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要求“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准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

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基本情况

xxx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区到黄淮平原和暖温带到亚热带的双重过渡区域,下辖x市x县x区,xx个乡镇,xxx个行政村,总人口xxx万人(其中:常住人口xxx万人,农村人口约占xx%)。国土面积xxx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xx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xxx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xx亩,其中大多数耕地资源为山地旱田,属于典型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模式。2014年以来,xxx市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全绿色理念、全区域规划、全循环发展、全创新驱动、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的主旨,制定实施了《xxx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建设规划》,坚持用循环农业盘活存量,用品牌农业调优存量,用协同农业扩大增量,促进农林牧深度融合、产供销相互衔接、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完善了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了融资服务、项目服务、科技服务、营销服务、保险服务、信息服务等六大服务平台,全市先后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河南省生态畜牧业示范市、河南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河南省饲料粮烘干设施建设试点市、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xxx)外延保障基地,叶县和宝丰县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我市在确定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后,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发展,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1、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在调研中汝州市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积极帮助小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培育发展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以蔬菜、林果、中药材、禽畜等为辅的农业产业格局。注重“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建设,在合理布局的同时,突出主导产业引领作用。所走访的每个村都针对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温泉镇朱寨村结合资源禀赋发展香菇种植特色主导产业,努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双赢”,朱寨村香菇产业年产值达到xxxx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xxx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xx余万元。庙下镇结合自然条件围绕发挥甘薯种植和甘薯加工传统优势,聚焦资源要素,发展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做大做强甘薯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逐步形成了甘薯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目前,园区内甘薯种植基础牢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xxx家,甘薯种植面积达xx万余亩,年产鲜薯xxx万吨。小屯镇结合区位优势特点发展生猪养殖综合体项目,带动周边地区培育生猪养殖产业。

2、规模化种植程度较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增强。针对小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的经营特点,汝州市积极探索农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升农业种植的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种植。朱寨村创新“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经村民集体讨论,确立香菇种植特色主导产业并成立汝州市温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全村香菇产业发展,通过对上争取、自筹资金等方式,投资xxx万元,建成占地xxx亩的香菇种植基地,为种植户提供场地、原料、技术、金融等要素保障。一是场地保障。通过“包棚创业”方式开展香菇种植,节约群众投资成本。公司按照低于市场价格、xx元/平方米的价格出租大棚,每个大棚可为群众平均节省建设费用x万元、设备费用xx万元,有效解决种植户启动资金匮乏的问题。租金年均可增加村集体收入xx万元。二是原料保障。由公司出资,成立菌棒生产工作小组,并购置燃气高压灭菌锅炉、铲车、装袋机、封口机、洒水车等生产设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菌棒给香菇种植户,不仅解决香菇种植原料问题,保障菌棒质量,而且降低群众生产成本,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现公司年生产菌棒xxx万袋,村集体收入xx余万元。三是技术保障。由公司邀请农业、科技等行业部门专家,对种植户开展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全村香菇种植水平。在此基础上,公司推行“保姆式”服务,围绕食用菌产前、产中、产后全环节,派出技术人员开展上门服务,确保香菇种植产品质量。四是金融保障。为解决群村种植户前期资金投入问题,朱寨村“两委”积极加强与银行对接沟通,争取“整村授信”政策,农商银行为全村群众“量身定制”专项贷款品种“全菇贷”,每户最高可贷xx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香菇种植资金难题,目前已有xx户群众贷款申请获批,贷款金额达xx余万元。

3、全产业链格局初步形成,品牌培育成效逐步凸显。积极推进生产、加工、储藏、流通、销售一体化发展。汝州市小屯镇牧原综合体项目,总投资xx亿,占地面积xxx余亩,分养殖区、智能供料中心、屠宰及肉食品加工区、员工生活中心、无害化处理区、有机肥加工区、污水处理区,实现“饲料—生猪—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一体化”全产业链体系,可年出栏商品猪xxx万头,提供就业岗位xxx余个。庙下镇利用甘薯加工优势,聚集规模以上加工企业73家,甘薯加工产品“三粉”年产量达xx万吨,生产销售产品品种达xx种(个),年产值xxx亿元,带动从业人员xxx余人,形成加工专业村x个,汇集东都实业、康隆食业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x家,恒瑞源、康健面业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家,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甘薯加工产品销售量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xx%以上,成为河南省最大的甘薯加工生产基地和豫西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小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不适应。受地理条件制约,xxx市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大多数的乡村农业生产还未形成规模。小农户规模过小、土地零碎是导致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的主要原因,而分散经营又导致水肥一体化、标准化种植养护等工作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投入后的改善效果也相对有限,从而影响农业总产出和家庭经营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2、小农户“三老化”与现代农业对人力资源要求不适应。“三老化”问题是指小农户年龄结构老化、种植方式老化、种植园区的老化,核心问题是小农户年龄结构的老化。在调研的部分乡村中,参加培训和田间劳动的老人和妇女较多,中青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其中50岁以上的农业劳动者占比超过70%,60岁以上的劳动者占比超过30%,普遍存在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而且随着从业者年龄增长和体力的下降,不能、不愿学习新技术、新技能的问题逐渐显现,导致对农业先进技术、先进模式的接受意识与能力较差。对于种植园区改造提升的积极性不高,管理也偏向简单粗放,进一步加剧了种植园区的老化,农产品增产提质则难以保证。

3、小农户市场弱势地位与现代农业市场化发展趋势不适应。由于大部分小农户缺乏市场经济的知识,且自身实力较为薄弱,导致小农户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小农户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多采取一次性种植采摘、按堆售卖的交易的方式进行,不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包装,这样不仅导致产品的一致性、标准性较差,也导致产品价格往往低于市场预期。另外部分产品虽然采取了品牌化经营手段,但由于缺乏规范经营和市场化竞争手段,出现品牌滥用和品牌侵权等不良现象,导致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存在小、弱、差的问题。

三、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建议

历史研究已经证实,在经营管理适当的情况下,小农户生产经营具有较高的管理效率,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组织有更大的生产率优势。小农户在农业种植中的积极探索和管理效率不断提升是农业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一方面要坚决维护小农户权益,保障小农户的生产热情;另一方面要在小农户的基础上渐进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决维护小农户生产权益。在坚持农业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红线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针对当前部分小农户因各种原因放弃承包权,进城务工的状况,要坚持在尊重农民发展意愿基础上,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保障承包农户的基本权益。二是落实承包土地的“三权分置”制度。维护承包户使用、流转自身承包土地的相关权利,积极探索土地承包权依法、有偿退出机制。三是强化农村土地保护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占用耕地、在耕地上建设非法建筑等违法行为,保护小农户的承包权,让小农户能够放心大胆地开展品质提升等长期性农业改造工作。四是逐步转变小农户陈旧的发展理念。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激励来引导小农户参与培训,使小农户意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及进入现代农业体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激发其对农业的创造性和发展性,使其愿意积极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加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接受培训及帮扶。

2、继续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职能,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当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引路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衔接的组织载体,可以融合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提高农业规模效益。一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制度建设。加强合作社内部制度建设,确保合作社能够稳定高效运行。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合作社实行股权激励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二是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技推广、农业信息发布、高产苗木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小农户。农业部门和农业开发部门要加大适当奖励政策,促进合作社积极为小农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激发小农户的主观能动性,使小农户形成广泛的农业联合体,提升小农户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现代技术型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三是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衔接过程中,从时间方面来看,要积极构建从产前到产中一直延续到产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功能方面来看,要构建包括农业生产性服务、农业经营性服务和农业金融性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体系。四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运行的监督指导工作。推行农村党支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对合作社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督导,对经营内容、经营模式符合农业发展要求的,进行定向扶持和资金帮助,优化经营管理;对经营内容、经营模式不符合农业发展要求的,进行坚决整治,确保合作社更好地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服务。

3、强化政府顶层设计,增强政府的引领带动功能。一是搞好产业顶层设计。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整体筹划城镇和乡村发展,在产业布局、园区建设、品牌运作、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强规划设计,下好规划布局“先手棋”,引导带动传统农业向精准型、集约型、科技型现代农业转变,增强区域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二是做好政策推动和项目带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扶持,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投入优势农业产业以促进产业更好发展。同时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仓储物流基地等重点支农惠农项目,在高效栽培、精深加工等方面下大功夫。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整合分散的品牌资源,聚焦主打农业产品,策划制定切实有效的品牌宣传方案,在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牢牢把握市场“脉搏”,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模式,开拓销售市场,最大限度地赢得市场优势。四是健全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因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障激励措施,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以吸引有农业发展相关知识的高素质、高科技农业人才返乡创业、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同时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注重发挥村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农民,吸引小农户积极主动加入现代化农业体系。

四、结语

小农户在我国长期性存在的特点,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现阶段,我国小农户已经脱离了传统小农经济,不过由于种植规模、人力资本、专业能力等限制因素,小农户还无法和现代农业发展完全融合起来。不管是种植技术设施还是政策享有上,小农户都是处于弱势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农业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已经对小农户有所植入,小农户已经或多或少已经享受到了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做好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工作,必须遵循客观实践规律,从农户端看,必须做好农户的集中统一工作,在自愿基础上发展合作社等经济形态,变分散农户为适度集中的合作社,形成统一整体更好对接市场。从产业发展端看,政府要下大力气增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持续经营能力,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等形式,让合作社等新经济形态有资金、有技术、有人才、有能力承担现代农业所需的生产要素要求,真正做好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工作,实现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35 3142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