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热选(优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热选(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第一篇】

诱导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某些学科并不陌生,但在素质教育中如何运用其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则是一个新的话题。

诱导一词在语言学、物理学、生理学等方面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诱导概念也远远超出了作为一种练习方法所具有的原始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更是一种教学艺术的体现。不同形式、不同场合下的诱导,将使学生获益非浅。那么,如何较好的运用诱导教学来服务小数数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诱导、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创造这样的“矛盾”情境学生很感兴趣,有的认为公平,有的认为不公平,教师让他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讲出理由,这样教师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利地引到“圆的周长”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创设“不平等”待遇,诱导学生主动学习。

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也是如此。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人或事“你叫我这样我偏那样”。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也常会遇到教师表扬一个学生,却引起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一个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同学的同情和辩护。其实,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创设一种“不平等”的待遇,诱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在做练习的时候“偷偷”地塞一些题目给个别同学做,结果其他学生看到了感到好奇就自然而然地围过来,主动地思索那些题目,这时我就顺势把题目投影出来,学生心里很满足,他们的内心需要得到了满足。其实那些题目本来就是要给他们做的,只不过我们换了一种方式给他们而已,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诱导,培养其学习能力。

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既要进行情感方面教学,又要注意加强心理诱导。首先要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经常用身边耳闻目睹的实例吸引他们,通过努力取得优异成绩的`榜样,让他们充分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学会。其次要不断加强心理诱导。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经常学习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用理论作指导,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观念,用科学方法保护他们稳定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节课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弄懂了哪些内容?哪些习题?哪些知识没有弄懂,建立一帮一互助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及时查补,及时帮助解决问题,使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学良好气氛,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既锻炼了学习优异者的能力,又提高较差学生的成绩。教师乘势诱导,开辟第二课堂,开展“讲数学小故事”、“数学标兵”“数学超市”等活动,让他们参与活动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那么启发诱导,鼓励创造则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首先发给学生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让学生动手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测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观察中发现,多数学生用小正方体一层铺满后再铺第二层,铺完后,再数出个数有24个,而每个单位体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有位同学不是摆得特别快,他说:“我只摆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就可以算出个数,用4x3x2=24(个),即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此刻,已与新课的内容比较接近了,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再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同学们去发现不用数个数就能求体积的简便方法。同学们积极思考、人人踊跃,通过认真的讨论,得出了只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就能求出体积的方法,顺利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进而再启发学生从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上去讨论正方体的体积求法,又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由于公式是学生自己推导的,因此,掌握得很好,理解也比较深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在实践中探求、摸索,更好的运用诱导教学法为教育教学服务。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第二篇】

创新精神并不是一种知识特性,而是一种科学精神,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它要求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具有敢于质疑、标新立异的品质,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教师,对所学知识善于独立思考,乐于生疑提问,提出解答问题的不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就是要使学生主动地创造。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充分尊重个性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进入状态。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试想,教师板着一张脸,学生对老师也是唯唯诺诺,学生又怎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只能是一切听老师的,把教师的话当作圣旨,不敢质疑,又谈何创新。

2、保护好奇心,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注重知识建构的过程

科学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知识来自日常生活,在学生身边随处都有科学,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推导出新的知识,从而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4、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科学思维是一个联想、想象、推测、实验论证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概念、新思想、新办法、并能从“异中求‘优’”。这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课应在实验教学中迸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体现“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着重于思,注重启发性;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兴趣的科学实验活动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例如,一个爱好昆虫的学生,能蹲在地上半天观察蚂蚁的活动,或在草丛中跑上半天捕捉蝴蝶等等,所有这些表现,都是由其兴趣爱好所驱使。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小电珠亮了》一课,学生在认识了电池、小电珠和导线等材料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用多种方法将一节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电珠组装起来,使小电珠发光,从而把学生玩电池、导线和小电珠的兴趣引向研究简单电路的组装方面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做。随着一个个小电珠的发光,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了同学们地脸上。情趣盎然的组装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学生多问向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

如研究物体沉浮规律时,师生一起做实验。把橡皮泥和小木块一起放入水中,学生看到木块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则沉入水底的现象。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谁能想办法让浮着的小木块沉入水底?学生马上动手实验,并在探索性的操作中找到了办法,如有的学生把稍大的'一块橡皮泥按在小木块上,有的则直接用手把木块按入水底;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能否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同样,学生在思考和操作的实践中很快作出反应:有的把橡皮泥放在稍大的塑料泡沫块上,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或小船的形状等等,最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出方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样做,学生手脑并用,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发散思维,锻炼了创新能力,又学到了有关物体沉浮的初步知识。

三、大胆放手,体现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创新实验。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实践活动。教师要想方设法多让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和实验,尽量指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实验、独立思考,使学生获得最清晰、印象最深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放手,不“放”何来自主?学生的知识、能力、对学习的情感态度,都是通过他们亲身卷入实践活动才能形成的。教师放了手,学生处在主动地位,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实验、描述、整理、加工事实材料,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收获都有了。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让学生自主选用各种器材,运用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设计实验并操作,学生不仅完成了教材中的实验,还想出了与教材不同的实验方法。他们认为:在试管里滴几滴红墨水,操作起来较难,不易使试管内外空气隔绝。有的学生竟然想出用气球套在烧瓶口上,把烧瓶放在热水中加热,气球渐渐地膨胀起来,将烧瓶移到凉处,原来已充气的气球就慢慢瘪了。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观察——猜想——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活动中,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

此外,还要多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如制作指南针、种向日葵,布置生物角等,还要多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类活动,如进行气象观测、能源开发、航模制作等专项辅导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爱因斯坦说:“一个美妙的实验,通常要比我们头脑中提取二十个公式更有价值。”作为教师不要一味地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转变观念,把课堂作为论坛,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能,竭尽全力为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人才而努力,勇敢地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局面和挑战。

总之,只要我们按照创新发明的客观规律,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创新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内、外部条件,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就会使他们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第三篇】

摘要:科学素养培养要依靠科学课堂上开展的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的,摆在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构建出一个个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培养要依靠科学课堂上开展的—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它也是科学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精神、方法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摆在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构建出一个个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第一,在科学课堂上,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营造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课堂环境,一个自由开放的探究氛围。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并让他们有大胆出色的表现。在一节《光的传播》的科学公开课上,教师在上课后首先做的是拉上了所有的窗帘,关闭了教室内所有的灯,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黑暗的环境之中,接着问学生:今天的教室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在黑暗的环境中,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也就集中到了光的研究上了。

第二,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活动应体现趣味性,富有生活性,还要简单、易操作。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绝不能枯燥无味,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对探究活动的热情和投入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此项活动的兴趣。如果失去了“兴趣”这一强有力的支撑点,我们在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就会流于形式,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了。为此,我们在设计和进行探究活动时,应紧扣“趣味性”,在活动的内容上选择那些贴近儿童生活的,让他们觉得科学课不仅好玩,而且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时也能用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如自行制作的指南针、手掌日晷还能帮助识别方向和估计时间。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来做科学,但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小学生,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里,不宜将探究活动搞的太复杂,而要简单、典型并易操作。我在上《热空气与冷空气》这一课时,让学生研究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其中有个小实验探究活动,用纸蛇转动来证明空气受热向上流动。每—个学生都饶有兴趣的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不同部位进行实验。当放到火焰上方,看到纸蛇向上转动的那一刻,大家十分兴奋,有人甚至欢呼起来:“纸蛇活了!”学生在自己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兴奋感,这为他们或独立思考,或合作研究去“跳一跳摘果子”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但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的活动和实验让许多学生手忙脚乱,一片狼籍之后毫无所得,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第三,1984年6月,应邀来华的兰本达教授给北京育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自然课——《蜗牛》。兰本达教授上课后在提示了“放大镜”后便立马放手让学生研究蜗牛去了。—连15分钟,教授没有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说过一句话,而是不时地穿插到每个小组观察孩子们的活动,常常单跪式地蹲在小组桌旁与孩子们一起观察。在孩子们的观察活动中,不时的挑逗、引发孩子的思维,“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能不能再看看,加以肯定。”……在此过程中,兰本达教授成为一个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一个激发他们思维火花的诱导者,一个当学生面临问题、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的支持者。当孩子们的探究进入“蜗牛”吃东西这一步时,兰本达教授及时地给孩子们提供食物的材料。当他觉得孩子们的观察研究快要衰减下来的时候,兰本达教授将材料从孩子们那里拿开了(以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将孩子带人到这一课的研讨阶段。孩子们以教授为中心,围坐成一圈。在讨论中,孩子们提出了许多事实和问题,但没有一个是教授提出的。兰本达教授针对孩子们对蜗牛的黏液较感兴趣,而该研究方向又是中心问题,便将准备好的“粗糙/光滑、潮湿/干燥”等材料和蜗牛一起发给孩子们,让他们进一步研究黏液起什么作用。在上述活动中,教授又成了学生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环节的调控者,学生交流问题、看法的组织者,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的引导促进者。从兰本达教授的这一课上,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把问的机会让给学生,鼓励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探究起点交给学生;其次,在课堂上将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拥有充分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再次,我们要把“动手做”的权利留给学生,并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科学探究就是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进行的,学生只有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培养起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观察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在探究活动中重过程而轻结果。苏教版《科学》教材中有一个评价表,就是评价学生该观察的是不是都观察了,该记录的有没有记录,该测量的有没有测量……如果这些学生都做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科学目标达成了。而且,科学课程的编写者也说,在科学课程中,很多结果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科学素养的形成不在于探究的结果,而在于探究的过程之中。在课堂上,我们要悉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反馈和指导。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我们要把我们的科学课堂变成活动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只有在课堂上构建出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每一个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的优良土壤。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第四篇】

舞蹈是一门“美”的艺术科学,是人体动作下的肢体语言。通过抒发感情、塑造艺术形象是表达感情的一种视觉艺术。

一、及时召开社团会议,传达上级领导的各项精神。

本学期,本社团从社长到各社员深入学习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树新风”等各项思想,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的口号。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舞蹈协会干部队伍的建设,坚持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基础性工作扎实到位。

二、积极响应学院的各种活动。

5月份学校举行了大型的“庆祝护士节暨护理学院护士风采大赛颁奖典礼”文艺晚会,作为学院的一支社团队伍,舞蹈社团从4月4日起开始编排舞蹈开场舞《青春纪念册》,屡次开始排练结束舞《让我们舞起来》以及拉丁舞《时尚夏日》,希望能在5·12日护士节上成功的演出,给学校师生带来护理学院舞蹈社团的风采,我们一定会在训练过程中冲破种种困难,达到最佳表演状态,不让老师跟同学们失望,成员们也积极准备着。成员们不仅抓紧对原有大众舞蹈的训练,而且学习了更好更多的舞蹈,以便提高本社团的含金量,为“庆祝护士节暨护理学院护士风采大赛颁奖典礼”这次文艺晚会,的顺利举办增添了色彩。

三、合理的调整练舞时间。

由于大家的上课和休息时间的差异,我们总是在第一时间里调整好了练舞的时间,练习授课时间都在每周星期二、星期四下午5:00—6:00。这样不仅解决了大家时间上的冲突。而且更加合理的安排了时间。为进一步学习新舞,创新舞蹈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时差。

四、外联活动。

为了除与本社团成员交流,加强同全校师生联系,本社团与多个协会合作交流,如合唱协会的5·12上结束的歌舞《让我们舞起来》、天使文学社的《祖国不会忘记》,以及接下与健美操协会一同协办的“啦啦操”社团,并且尽力协助学校搞好一切宣传活动。

然而看到我们这几个月所换来的成果,我感到很大欣慰,希望在下学期能够继续努力,一期比一期棒,总之,在20xx年上学期舞蹈社的各位成员认真负责,都积极的参加各项活动,完成各项任务,我们会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努力,争取做到更好,让舞蹈社越办越好,让热爱舞蹈的同学,走进护理学院舞蹈社,让你发觉不一样 的精彩人生。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第五篇】

摘要:小学科学是综合了生活经验、科学实验以及各类自然现象的一门学科,在小学生的教学启蒙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能够让学生产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早期科学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素质的培养和各方面能力的塑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承担重要启蒙任务的这门学科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缺陷,作为一线的科学教育者,教师应担注重如何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去探讨那些与社会和自然相关的问题,本文就将通过分析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如何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不是仅凭知识文凭就可以包揽一切的时代了,很多时候都要靠自己的创新来打拼一片天地,现阶段正是人才的短缺时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小学科学作为小学生的科学启蒙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充分的认识到本门学科的特殊性,在教育教学上引起重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应当时刻注意拓展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断的创新与思考中拓宽自己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一、深化教师认识,夯实创新基础。

教师的观念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只有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实验观、态度观、方法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普及科学知识、宣扬科学精神、讲授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态度。在潜移默化之中教会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开展合作、探究、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与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会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反复思考、查阅科技成果资料、对比结果、得出新的结论,这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捕获、运用现代化科技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带着问题去探索、解决发现的现象,使他们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参与―动手―分析―归纳―吸收―创新”的过程。

1.用科学发明去启迪学生。

小学生受到外界的影响十分大,很多时候一件小事就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启迪,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用科学发明去启迪学生的内心,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本的内容去向学生介绍一些较为著名的发明,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在生物启示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鲁班发现带锯齿的树叶来发明了锯子,让学生明白创新并不是那么神秘的事情,而是存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让学生能产生一颗乐于观察的心,重视日常中的每一件小事,从小事中发现创造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

实验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并没有那么强,不能仅仅通过课本中对实验的语言文字描述就对实验有了一个完整的理解,很多时候只有通过亲身的实验,才能理解实验的内涵,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机会,给学生留一些日常的小实验任务,学生就会在充满好奇中去亲身体验实验,感受实验现象,对于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就会记忆更加的清晰,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思维也会得到拓展,甚至可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的细心,富有创造能力。3.孕育科技氛围,陶冶创新情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加入科技文化的元素,通过合理的构思、巧妙的布局创设一种科技教育的氛围,达到寓教于景的作用。在校园中可以布置科技宣传专栏、科技伟人雕塑,在教学楼、实验楼走廊墙壁悬挂科学家画像、名言或科学技术发展史宣传展板,在校园建立科技角、举办科技节、讲科学家故事、记科学家读书卡、办科技专题黑板报、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在学校成立科技活动社团、参加科普宣传活动,在家观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栏目等,让学生在了解科技、认识科学的氛围中,树立科学创新的精神,向着自己科技创造之路努力奋斗。(4)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创新火花在心理学研究中,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绪或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孩子们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是内因在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增强他了解、探索周围自然事物的好奇心,这就是他们的情绪表现。此时教师应该适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动向,采取巧妙地引导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就会很快地融入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不由自主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在问题得到解决后,他们又会对新的需求继续努力探索,周而复始,就会转化自己的兴趣,对学习的求知欲更强,目标更明确,行动更迅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对知识的渴求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5)延伸探索。学习是在探索中不断循环往复的,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找出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进行深刻剖析。对于视频中出现的难点和经典句子,应当要求学生自行记录下来,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好,以便在以后学习中随时拿出来学习,并将喜欢的视频拿出来和全班学生一起分享,从而营造出另一种课堂氛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教师应当对他们分享的“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热选(优质8篇)”,不能泛滥。创造能力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所实现的创造,另外一种是通过自我培养而实现的创新。作为小学科学的教育者,我们要不断的去发现学生中具有天赋的人才,同时也要不遗余力的去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接触知识的初期得到有效的锻炼,让学生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前进,保持教育的公平性,小学科学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学科,他并没有语文的那种感性理解,也没有数学或者初高中其他理科类学科的那种很强的逻辑性,他实际上是一种启蒙,一种对于自然科学的感受,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教师应当不断的挖掘和研究,让学生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第六篇】

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科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孩子勤于观察、乐于动手、善于动脑,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本人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浅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与实践。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思维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在教学《磁铁的两极》一课时,我先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一颗小钢珠,让同学们观察。学生观察后发现有的部位能吸起,有的部位吸不起来,都跃跃欲试,想请自试一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实验开了个好头。

二、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探究活动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学生通过亲身探究,思维才能受到锻炼。亲身探究不仅能培养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肯定会发现新问题,当一人难以解决新问题时,就需要大家的合作,交流,向别人去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审视和改正自己的观点,相互接纳,赞赏,分享所获得的成果,这样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作出决定,这样就应当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提供众多的实验器具,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课堂中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教师要根据教材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教材中的每1篇课文,就是一个科研课题,上好每一节课,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每项实验。但不能因为实验难度大而放弃,那么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这样学生在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就会非常开心,就不会忘记学到的知识,他们的创造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2.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学生做实验离不开实验的材料,有了材料,创新活动就会顺利进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缺少材料,创造活动就是空中楼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要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他们的创新,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也就是要求学生敢说,敢做,敢想,勇于探究,乐于创新,让他们无拘无束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创造活动才成为可能。

三、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加重要。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向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寻访小动物》一课,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寻访,对小动物的观察为什么叫访,到什么地方去访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质疑,如对《大树的观察》中,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树皮会裂开来,树里有什么东西,怎样来形容树的形状呢等许多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

《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第七篇】

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期阶段中,对很多事物产生好奇心理,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就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的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科学学科知识基础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升,进而获得更加科学的知识表达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对知识更加的热爱,善于动脑,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1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积极而主动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能够对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安排,设定一个适合的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学习内容的安排,还能运用更好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对于知识进行复习和预习,这种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有极大的促进性作用。在时间管理上也更加自由和自主,基本是按照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来对学习时间进行分配。学习过程的调控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排除一些干扰性的因素,让学习的体验和效果更加有效的提升,对于学习结果方面的判断能力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有科学的分析和总结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学习如果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就需要坚持自主的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更好的成绩。自主学习是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研究精神,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更加优越。

学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第八篇】

数学课上实施分层教学,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分层施教是以学生为核心,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对各层次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不同要求的指导,使长者增长,短者补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最优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如果课上实施分层教学,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分层施教是以学生为核心,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下面就谈谈我对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观点。

一、了解学情,正确定位不同学生。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把全班同学每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组依成绩暂定为1―4号,这样做,为平时抽查作业,小组比赛提供了方便!有了小组分层,布置的作业也有了分层:1―4号学生的作业在难易程度及题量上是不同的,这也无时不刺激着孩子们的上进心!接下来的测试当然也有分层,同一张试卷,我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照顾到4号学困生,让他们品尝到劳动的喜悦,进步的美好。各种分层实施的同时,还有“一帮一”、“对手赛”的点缀,既有帮助,又有竞争。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相互鞭策,相互促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根据实际,制定不同学习目标。

不同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时,要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注重新旧知识间的结构,抓住新知识点,把教学难点分成几个小知识点;还有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即基础目标、深化目标、发展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都可达到一个或者多个教学目标,每节课都有所收获,每节课都有成功体验,激发他们努力上进的进取心。例如《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课,基本目标是:会比较分母相同、分子是1的一组分数的大小;深化目标:掌握推导法则的过程,更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目标:利用学过的推导方法,加深知识间的联系,试着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三、课堂教学手段,采取不同的方法。

课堂中的分层教学是解决学生之间的差距、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他们都能得到发展。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让学生自行探讨和研究,有利于培养中等生和优等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给学困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但是组内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层次,因而处于不同的角色地位。一般的情况是高层次学生唱“主角”,中层次学生是“配角”,低层次学生是“观众”。长此以往,不利于中低层次学生积极的发挥,小组讨论也会变成一种纯粹的形式。鉴于这种情况,我采用“组长轮值制”来加强小组间的互动,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每个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定期进行置换,这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

2.伙伴助学。

为学困生搭配学习伙伴,既有助于学困生成绩的提高,又有利于优等生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升华。

3.个别辅导。

一般学生的许多知识和技能不需要老师的特别辅导就能学会,学困生缺乏掌握抽象概念的能力,没有指导,他们往往不能自然地学会知识,需要提供具体的训练,并且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在课上要挤出时间给学困生以具体的辅导。

四、课堂练习,恰当分层设计。

练习巩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在分层教学中,对练习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配套练习》,对于学困生,可以只完成第一层“基础练习”;中等生和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在完成基础练习的同时,完成第二层“综合练习”;基础比较好的学优生在完成前两层练习的基础上,可以挑战第三层“拓展练习”。从而在一节课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所发展,都有成功的体验。

五、灵活评价,激励学生发展。

1.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教师的一句“你真棒”,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赞扬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或动作都是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统一起来,把心理暗示与口头刺激一致起来,才能真正起到分层教学的作用。

2.大胆尝试,力求创新。在传统的评价中大多采用百分制来评价孩子的学习,形式过于单一,时间一长,孩子的兴趣就不高了。在评价过程为各类学生穿插多种方式,比如“星星制”,红花、红旗等图案为鼓励方式,哪怕学生只做对一道小题,也会获得相应的鼓励,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学中我对各层次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不同要求的指导,使长者增长,短者补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最优发展。

35 2101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