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教育报告范例精编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网络道德教育报告范例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网络道德教育报告范文【第一篇】
论文摘要: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网络道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仅仅靠以往的道德教育手段已很难解决网上道德问题。在加大约束机制同时,实施道德主体教育,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日常教育的针对性是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
网络道德问题是高校乃至全社会所关注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大学生个性鲜明、创新意识强、对新事物敏感,网络的高度个性化、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快捷的传播速度对他们极具吸引力和诱惑力。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他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么,如何做好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在网络立法还不健全,相应的法制体系的规范作用尚不能发挥的形势下,仅仅依靠通常的道德教育手段,显然很难奏效。笔者认为在加大约束机制的同时,实施道德主体教育,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和道德选择能力,建立网络道德教育的自育模式是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今时代,网络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他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事;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通过色彩鲜艳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等,在身临其境中取得多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在活跃、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中接受新的信息和知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强大的软件提供的各种工具,使个人朦胧的想象变成鲜明逼真的多媒体界面,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通过网上聊天、e―mail等方式讨论困惑问题,进行良好的人际交流等等。网络不但增强了大学生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看出,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素质,借助网络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其积极的作用不容置疑。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网络失范现象,网上道德问题日益增多,传统道德观念面临严峻挑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开放导致价值多元。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网上信息自由流通,跨国界传播,西方一些文化大国,就利用其经济实力,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地倾销自己的文化,传播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这些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这对于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来说,其欺骗性和蒙蔽性是很大的。网络在信息多元、言论自由的同时,各种信息垃圾和精神垃圾如色情、暴力也堆积其中,造成信息污染和精神破坏。而学生正值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道德防范意识不强,对网络的各种新观点、新说法,容易采用不加分析的拿来主义,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造成他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多元,往往与现有的主导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矛盾和冲突。
2、网络虚拟导致人格虚伪。
网络的高度隐蔽性,使每个人在网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互动。学生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学生在网上常常表现出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人格不同的虚拟人格,有的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和满足;有的则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出现生活幻象,甚至人格分裂。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还易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感弱化。调查显示,有31.4%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这种心态和做法也将慢慢地延伸到现实生活,对传统道德观念产生冲击。
3、网络兼容导致上网成瘾。
网络不排斥任何人,网络用户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冲浪”。网络的超现实性和刺激性,对求知欲强但控制力较差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极大的诱惑性。学生如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网欲望,对网络过度迷恋和依赖,就会上网成瘾。调查结果显示,有16%的同学每周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甚至出现上“通宵网”的现象,个别学生还因为沉湎于电脑游戏和看碟片而荒废学业。交际、游戏、信息收集甚至色情是上网成瘾的主要诱导因素,青年人痴迷于网络容易养成冷漠、无情、多疑、焦虑、消沉的性格,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
4、网络无序导致网络侵犯。
由于网络自身的松散结构和它方便信息交流的构建目的,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无序性,造成对网络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加大。有些学生在网上破解别人密码,窥视别人信箱内容,获取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发布不健康信息等。网上电脑高手、网上病毒、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有益的网络道德的形成。
二、解决网上道德问题的对策。
不难看出,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学生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感都与在现实空间中有很大不同,他们摆脱了各种现实直观角色等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在超地域的网络空间内自由驰骋。这样,现有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中便难以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引入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如何协调既有道德与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使之发展为网络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如何趋利避害使网络更好地为我们所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寻找突破。
1、在网络道德的教育方式上,实施道德主体教育,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网络世界里,无国界,无篱笆,网上信息的难以控制性和网上行为的隐蔽性,对人们的道德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们的自律意识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自律又是建立新的网络道德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必须实施道德主体教育,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上网的人其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网络道德的建设。大学生个性较强,以往单一的说教和灌输教育方式,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形式上易走向单一、枯燥和僵化,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教育效果不理想。
实施道德主体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发掘其主体潜能,把大学生真正作为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精神需求和品德形成规律出发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自育模式。换言之,即是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整个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发挥其创造性和能动性,以达到培养目的。实施道德主体教育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大学生具有自主性意识,就是能充分认识到:-自由总是同责任相联系的,没有责任,就无所谓自由。只有具有了自主意识,才能使大学生所渴望的主体意识、个性张扬等自由不流于放任、放纵和彷徨。在网络里,大学生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参与其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文化与价值理论,面对比比皆是的各种诱惑,面对理性和情感的冲突、较量,在较少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要想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生也必须具备自主、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惟有这样,才能应对互连网上的复杂局面,才能做一个网络中的道德的人。实施道德主体教育还有助于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积极、自觉地去认识和行动。在网络社会中,面对众多的诱惑,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调动自身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克服道德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诱惑,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同时,对所接触的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辨别、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自身特有的自觉性和自制力维持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建设。
总之。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上必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实施道德主体教育,构建网络道德教育的自育模式,将社会公共道德上升为学生做人的内在要求,将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使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遵守合乎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以时代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言行。
2、在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上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纵观网络社会大学生所暴露的种种道德问题,不难看出,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偏差,精神动力不足。现在,一些学生对科技过分依赖和崇拜,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丧失了合理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德育是“做人”教育。大学以培养“人”为天职,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因此,高校进行网络道德建设,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改变以往只注重教师讲授、以外在约束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提升其人文精神,同时引导他们以全新的视角去把握和对待人生,建构较高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以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和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的能力,奠定学生的思想基础,营造学生的精神家园。
欲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须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完全可以在今天的道德教育中发挥作用,成为滋润现代社会和现代心灵的源头活水,另外,人文素养的提高,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补充、思维的更新,而且是文化精神的支撑,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
从《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礼记・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德目,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吟唱,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中国经世传统中处处充溢着积极人世、刚健有为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道情怀。孔子仁学中还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忠恕”之道及笃行精神,这都是我们建构大学生现代人文精神和网络伦理的重要文化资源。《全球伦理宣言》的起草者孔汉斯先生,就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全球伦理的黄金规则,其现实意义不言自明。通过教育要让大学生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应当全面发展,不可偏废。所谓“志不强者,智不立,情不溢者,根不深”。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更加重视自身道德建设和文化修养,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因为一个人只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不一定能做到身体力行,只有转化为相应的道德情感时,行为才有内在动力,才能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和“律令”变成内在的需求。
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最终提高他们在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之在网络和现实社会中,不仅能“独善其身”,而且能“兼济天下”。这是当前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关键,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3、在教育的途径上,要加强网上网下联动,做好网下大文章。
首先,要积极开发信息资源,用我们的主旋律和中外优秀文化占领网络教育阵地,让互连网成为传播时代精神和优秀文化的课堂。其次,做足网下大文章,加强日常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网络道德教育的“本”在于日常的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不应仅仅作为针对网络行为的应时之举,而应作为学校道德教育乃至社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开展诸如文化节、读书会、文化沙龙、诗会、影视评论、剧社等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的情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得到升华,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奉献精神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又可把上网的学生吸引过来,使他们既能走进网络,又能走出网络,真正成为网络的主人。
4、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在注重网络道德的深人人心、切合实际的同时,加强网上监督工作,建立网络监控管理机制的他律系统,使大学生在对自身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同时也感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无处不在的强烈压力以及违约责任。要有针对性的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制定、落实诸如《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络文明公约》、《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制度,通过利益调控机制和法律制裁手段等强制性措施来促进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施。另外,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对于网络出现的问题,加大网络技术的防范力度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网络道德教育报告范文【第二篇】
摘要:网络道德具有自主性、自律性、表面化、多元化的特点。信息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有消极影响,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网络状况统计报告,截至l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已达3370万,其中l8―30岁的网民占52.5%,大专文化程度以上占59.8%,24.1%的用户为学生,大学生是“触网”率较高的群体。然而,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信息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消极影响。
以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的新特点。一是自主性和自律性。互联网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自愿连接而建立起来的。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独自决定发布或接受何种信息,具有个体自主性。同时,网络道德环境缺少外界的干预、管理和控制,要求人们有较高的自律性。二是表面化和多元化。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呈现出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以及不同宗教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间,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落后的与先进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并存,使网络道德呈现出表面化、多元化趋势。这些特点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在网络社会中易被弱化。信息反映的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的知识、情感、文化和社会制度,信息内容的这种地域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沟通不便造成的。由于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信息的传播出现了超地域的特征,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更加频繁、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到网上信息内容中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经常性地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道德观念易被弱化。
2、网络信息垃圾的侵袭,不利于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九次调查显示,用户上网最主要目的:46.1%是获取信息,31.1%是休闲娱乐,出于学习的只占4.3%。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根据e―vanschwartzl出版的webonomics一书介绍,“性”(sex)是搜寻网站altavista中使用最频繁的关键字;此外,“裸体”(nude)、“成人”(aduit)、“女人”(women)、“裸露”(naked)及“色情”(erotic)是该网站十大关键字排行榜中的入围者。虽然黄毒自古以来就有,但可怕的是电脑网络使色情内容更易传播,传播手法更为隐蔽且快速。面对网上不良信息,我们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网恋”的流行,影响了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情感交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关系。国内第一部以网络为背景的爱情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曾经风靡一时,令无数网男网女渴望着在网上找到自己的“网恋”。于是,网上交友盛极一时,许多人把网上交友视作一种浪漫。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虚伪性,在网上,只有自己了解自己,“我们”都成了似曾相识的“他人”,因为不知道彼此是谁,因此更愿意向对方倾诉心事,在一个没有视觉和听觉的交往过程中,人的情感容易被触动,从而产生虚拟行为。在网络交往中,人们往往会根据交往对方的心态与需求而随意改变自己的本来面目和观点,以迎合对方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如果把网络爱情带到现实交往中时,一些大学生仍然沉迷于网上交流获得的情感,往往会碰到挫折,甚至被欺骗。同时,网络交往容易使人获得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和终极关怀,当人们在网络世界获取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人们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但过多的网络交往又会丧失现实交往的技巧,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现实交往,极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失去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与平等互助、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
4、信息网络的虚拟性,容易诱发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失范。由于网络具有的虚拟性,在“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心态下,人们的行为可以摆脱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的制约,而表现出对他人不负责任,为所欲为。在网络领域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大量网上行为处于不受现有道德规范制约,又无规范可依的状态,由此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些学生将网络当作他们“施展技能”的天地,在攻击网络时无所顾忌,有人甚至把攻陷网站和散布病毒作为自己向同龄人炫耀的资本;一些网络恶作剧的精灵非法破坏他人数据,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或进行恶意、网络诈骗、网络报复等;网络还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出严峻挑战,在网上,只要肯付钱,可以找到人帮你写文章,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能在网上购买。凡此种种,皆为网络时代下的道德行为失范。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积极推动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
一是教育者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教育者信息意识的广度和敏锐度,关系到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水准。教育者只有善于将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受教育者视野,才能丰富受教育者的思想。
二是教育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国外研究成果表明:网络环境下,在个人智力因素基本相同时,教育者的教育效果、科研能力取决于他所具备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越强,获取新知识能力就越强;教育效果越好,科研成果就越多。三是教育者必须具有崇高的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育者是否具备崇高的信息道德,直接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受教育者,以什么样的知识教给受教育者”这样一个立场问题。
其次,用健康的、先进的、符合国情的文化引导、熏陶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时刻不忘在网络上宣传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一是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引导、熏陶、教化学生,以此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觉抵制网络上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负面内容的影响。二是要注意在全球化和开放性意识上做文章,积极引导青年学生逐步树立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国际化意识,培养他们从全球角度观察处理问题的全球化意识和开放性视野。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网络时代,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我们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网站,介绍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开办网上艺术讲座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文化熏陶的目的。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尽快进入信息网络领域,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输渠道。一是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教育者可利用网络上“论坛”、“交友”、“电子信箱”、“科教馆”、“心理咨询”、“热线服务”、“oicq”等形式,使教育者有机会接触青年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二是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育软件,直接在互联网上展开竞争。要深入研究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组织专家制作一批思想性、教育性强,趣味性浓,适应性广的教育软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三是以互联网为工具,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而言,网络信息是共享的,具有无损使用的特点。一个人从网络上获取、下载特定信息后,原有信息并不消失,不影响其他人继续利用。而且,通过计算机网络,变更修改信息非常便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发挥传统面对面的教育方式的优点之外,需要开发新型的、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方式。
最后,大力宣传网络道德,倡导道德自律:一是在引进现实社会道德运行机制,立足现实社会道德的基础上,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在网络活动的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宣传的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二是推广行为规则,规范网络行为。目前,国外一些计算机网络组织已经为其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如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匿名邮件传输协议等。我们国家应根据原有的道德体系尽快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尤其是各大专院校应在校园网络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率先倡导文明上网。三是倡导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网络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会有积极的作用,但网络道德操作性较差,更要求大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网络道德教育报告范文【第三篇】
论文摘要当前,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已成为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势头最快的地方。为了使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应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目的,以法律教育、基础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不断探索大学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互联网的发展形势喜人也逼人,大学生踏入网络时代已成现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上网”当作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们在吸取网络营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健康内容的影响。更严重的是,少数大学生还成了网络不健康内容的制造者。面对这种情况,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有识之士和大学生家长的强烈呼声,因此关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也成为德育工作者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网络道德教育报告范文【第四篇】
除了专业的学习,实习期间我还深深体会到在课堂体会不到的东西。第一点,真诚。你可以伪装你的面孔你的心,但绝不可以忽略真诚的力量。第一天去网络中心实习,心里不可避免的有些疑惑:不知道老师怎么样,应该去怎么做啊,要去干些什么呢等等吧!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老师早”,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老师同事对朋友的尊重关心,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老师们打成一片,很好的跟他们交流沟通学习,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得了老师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指导我,愿意分配给我任务。
第二点:沟通。要想在短暂的实习时间内,尽可能能多的学一些东西,这就需要跟老师有很好的沟通,加深彼此的了解,刚到网络中心,老师并不了解你的工作学习能力,不清楚你会做那些工作,不清楚你想了解的知识,所以跟老师很好的沟通是很必要的。同时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将来走上社会的一把不可缺少的钥匙。通过沟通了解,老师我我有了大体了解,边有针对性的教我一些知识,我对网络部线,电脑硬件安装,网络故障排除,工作原理应用比叫感兴趣,所以老师就让我协同他们或独立的成校内大小单位的网络安装与检修工作。老师还特地带我们去参加了三次正规的讲座,分别是校园网使用网络计费、校园网电子政务、和网络安全三个主题。此次报告一并带来了该公司的最新产品,报告中我懂得了网络计费的原理和方式以及从硬件上是如何实现的,从侧面也看到了学校引进新产品即建设投标的过程。
时间过的很快,实习在忙碌中就结束了,心里就有一种很渴望的感觉,明白了自己与社会所需的要求,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定位,对我以后的学习和择业都会有很深刻的影响。
文档为doc格式。
网络道德教育报告范文【第五篇】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在传统的现实世界和人类的思维世界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高校学生利用网络不仅是时尚的生存方式,也是时代对他们的成才提出的现实需求。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化解网络所附带的不利因素,开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天地,使高校德育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1世纪,人类进人了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传统的现实世界和人类的思维世界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在高校里,大学生利用网络不仅是一种追赶时尚的生存方式,也是时代对他们的成才提出的现实需求。然而网络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也是一个社会平台,良好的道德秩序是维护网络世界的正常有序运转以及网民利益的重要保障。网络道德和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实质是一致的,也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等内容,但不同的是它针对的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人和事。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及时适应形势,开展网络道德的教育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一、互联网为改革传统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带来了机遇。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高校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1、互联网的超容量信息充实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互联网的普及与迅速发展已经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光缆联结在一起。有关资料表明,1980年全球数据库总量为3。1亿条,已达到100亿条以上,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音乐、卫生等,而且网络信息每分钟都在更新。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各地的重大时事和风土人情,做到足不出户尽闻天下大事。德育工作者只要掌握网络应用技术,就能找到各种自己需要的信息。
2、互联网传递快捷的特点提高了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程序性的工作只需要在网络上通过办公自动化软件或收发email等方式方便地解决,彻底地扭转以往德育工作效率的低下。许多关于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与信息,如奖学金评审、就业信息发布、教学信息的变更等都可以借助网络来迅速传递和解决。网络也使得德育研究效率大为提升,大规模、群体性的研究变得可能,而且日益成为一种方便的形式,如调查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问卷只须公布在网上,学生上网填写即可,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
3。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加强了高校德育的影响力。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每个学生都可以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上自由浏览和发表言论。这种虚拟性,使得学生不必顾及师生之间的隔阂,消除所有因面对面交谈带来的不利因素,随心所欲地谈论,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意见,这些都是他们真实思想的流露和内心世界的展示。而德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种虚拟性特征,以其他身份进人网络的交流场所如bbs,聊天室等,针对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非常方便地收集到学生在自然而然之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思想,对它们加以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网络的交流是一种交互式的交流,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式的满堂灌德育教育模式,学生们也可以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有效的双向交流,充分地参与德育教育过程之中,彻底地改变了以往德育教育中双向交流困难的局面,德育教育过程更加民主。而且,网络语言图文并茂,可以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强,使学生多种感观同时感知,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4。互联网最大限度地使高校德育工作社会化。
高校的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以往,在这方面尽管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因为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如今,网络的普及为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结合提供了便利。一为一面,网络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使得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社会生活,有助于他们的社会化。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也通过网络及时地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与学校随时联系,了解自己子女的在校状况,便于双方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网络共同参与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中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的合力。
5。网络有助于突显大学生作为道德个体的个性和主体性。
在网络天空中,每个网民无论是与他人在线交谈,或者独自进行超文本的创作和阅读,他们都处在交互主体的界面环境之中。网络技术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阶层、地位、职业、性别等差异,消灭了权威,代之以平等自由的主体间的交往。它强调的是主体的道德选择和自我评价的行为能力。大学生作为网民,其道德个体的个性和主体性得到提升和确证,这种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一方面,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独立参与讨论,自由访问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这可以使他们通过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另一方面,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由于人们之间交往是匿名的,外在他律因素非常微弱,大学生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网络中这种自主的交往方式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自律精神。
二、网络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的不利因素。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空前未有的大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第一,多元化的网络信息使得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产生混乱,影响了高校德育的效果。网络信息泥沙俱下,许多垃圾信息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容易产生误导。以往,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和教育者的灌输,经过层层把关,其内容中的不当因素大为削减。但是在网络上,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更快,各种思潮和观点扑面而来,接受能力强、猎奇心重的年轻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诱惑,其人生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污染,使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思想成长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冲击。
第二,过度地沉迷网络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异常。许多大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虚拟的网络空间。许多网友在网上聊得海阔天空,却并不了解谈话对象的真实情况,许多人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外显的都是经过刻意处理的信息和精心包装的形象,这种角色的迷失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及其他方面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而终日与电脑为伍,缺乏有感情的人际关系,也会对大学生的正常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学生时代本应是人际关系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但部分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的交流,逐渐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形成缄默、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欺诈等心理,不能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世界与网络虚拟空间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人格的养成。
第三,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使得文化渗透成为现实的危险。互联网是超越国界和民族之限的开放世界,其中充斥着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接受新知识快,很容易受到这种文化渗透的侵袭。当前互联网上流通的信息,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发布的信息为主体,其网点多、信息量大,成为高校学生上网首选。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而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商业理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等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往往差异很大,很容易形成冲突,使大学生产生迷惘困惑,从而诱发他们的思想混乱,乃至价值观的偏移。西方文化正是凭借这种信息优势,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国内外敌对势力也一直通过互联网相互勾结、歪曲是非、散布谣言,甚至把煽动性政治宣传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每个网民的邮箱中。他们企图培养西化、分化中国的势力,争夺中国的年轻一代,这种危险尤其值得注意。
第四,互联网的虚拟性会淡化大学生的法律观念,使其道德行为失范,道德情感日益淡漠。互联网是虚拟的数字化世界,其虚拟性和隐蔽性特征是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弱化的主要原因。每个人在网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监督,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上比较虚弱。一些人很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做出一些不道德行为,如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谣言,或恶意攻击他人的电脑等。长期以往,这些行为反馈到现实生活中,会使大学生逐渐放松自我约束,进而导致他们的道德法律观念淡化乃至道德行为的失范等。
面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道德教育所能做的就是顺应形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抢占高校德育新阵地。首先,当务之急是建立网络道德教育新阵地。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要想继续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唱响主旋律,必须加强网络的正面宣传,建立和壮大网上阵地。网络空间是无限的,也是开放的。如果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它,错误的、消极的思想也会乘虚而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顺应形势,利用网络的有利条件,在网络上开辟和占领新的道德教育阵地,建立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有吸引力的网站。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各自高校的实际,依托自己的校园网,开辟“思想政治网页”、“学生工作网页”、“学生生活网页”、“心理咨询网页”、“就业指导网页”等。在这方面,我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不仅开通了“求索网站”这样的红色网站,而且各系的网站中也开通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和“学生生活”等栏目。另一方面,江苏工业学院可以开发研制一些德育软件来充实和丰富网站和网页的内容,比如《思想道德修养》网上教学课件制作课题组所开发的《思想道德修养网上教学辅导》课件,与正常的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方式,不仅拓展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堂教学的空间,而且增加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拓展网络阵地,教育者不仅可以利用bbs论坛、在线聊天或email等渠道,与学生展开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而且也可以经常就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在网上组织讨论,这样会收到一般的班会和个别谈心不容易收到的效果,德育工作者也容易成为深得学生信赖的“网友”,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第二,更新德育教育观念,营造网络时代的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对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难以立足,网络bbs论坛和qq等在线聊天以其双向甚至多向互动赢得了大学生的普遍青睐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此,网络时代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须更改其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也应该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得到提升。随着大学生把自己的生活重心向网络倾斜,我们的德育工作者也应该树立新的德育工作理念,把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重心向网络世界挺进,树立德育空间网络化的新观念。国际互联网的开拓,已经使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学生们在自己的宿舍里通过电脑就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自己想了解的知识。因此,信息网络的空间有多大,德育的空间就有多大。我们必须把德育融人网络之中,使之也渗透到网络能触及的每一个角落。
高校的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于一体的新型管理。不仅要求德育工作者了解和熟练运用网络,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也要求高校继续发挥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的作用,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等,并把这些教育成果及时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力度和范围,从而营造一个全面的良好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氛围。
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网络空间是一个交流知识的场所,它更多地需要人们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更需要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所以,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强化人文底蕴,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增强自己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念,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使大学生们有效地在网上生活中自我调节、自我管理,正确地对待人机关系,正确地处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别,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在这方面,“两课”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两课”教学应当正视学生热衷上网的现实,把课堂讲授和网络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在课堂讲授中大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要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着力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和道德自制力,使网络道德教育成为道德规范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另外还要重视对大学生网络文化鉴别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开办辅导讲座或者选修课等形式,有意识地指导大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资源,增强抵御网络有害信息资源侵扰的能力。面对一些不良信息和大学生沉迷于电脑、网络的现象,高校道德教育的着眼点应当是教育他们学会选择。首先要让他们知道在人生中学习和游戏之间如何进行选择;其次要教会他们在良秀不齐的信息资源中学会判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并明确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发展自己。成功的道德教育是交给学生生存的本领和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他们能自己用以寻找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科学答案。
第四,要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转移大学生对网络的痴迷,以优秀的网下文化感染大学生。大学生精力充沛、不甘寂寞,有很多人是出于无聊而去上网的。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适当增加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为广大学生开辟广阔的活动和娱乐天地,能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不能仅仅满足于唱唱歌,跳跳舞,搞搞文艺演出。必须将高雅的文化艺术引进校园,将民族文化的精华带给青年,让他们在接受艺术和美的教育的同时,激起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年轻人的参与和表现欲望一般较强,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等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转移他们对网络的沉迷情绪。这点对于减少大学生去学校完全不能监控的校外网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优势在于能够较好地消除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使学生获得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效能。并能使他们在形成稳定的观念和规范的行为习惯后,对网络文化有所认识、有所选择,从而自觉地抵制消极和不健康的信息,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第五,利用网络优势,实现高校德育的社会化。高校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化。通过网络技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可以随时进人子女所在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状况和子女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便利的网络也保证了学校和社会可以及时沟通,促进社会和学校的联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上的合力,更有力地推进了高校道德教育上到一个新台阶,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网络道德教育报告范文【第六篇】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高校大学生也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思想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并已展开相关研究。本文在探究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的基础上,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及其改进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所体现,还开始向约束性相对较差的虚拟网络世界延伸,网络信息环境开始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年,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对网络世界的控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对我国实施了一定的西化政策,致使部分大学生受到大量鱼龙混杂信息的刺激,在网络世界中迷失了自己,道德认知逐渐模糊,出现了一系列行为失范现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新时期必须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索和创新,强化教学效果,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
现象出现的原因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对事物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外因作为主导因素指明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是如此,这一问题的产生受到内外部双重因素的影响。
1.内部因素。
(1)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趋于稳定的重要时期,影响着人的未来发展方向。[1]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大胆,但比较单纯,有些人遇到一些社会问题时极易产生偏激心理:对当前现实世界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却又极其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既希望能够从相应的群体中独立出来,又不由自主地依赖周围的人;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性格张扬,希望能够突显自身个性,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模仿新鲜事物。因此,在限制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差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受到自身性格缺陷的影响一般会变得散漫,无所顾忌,在网络空间中宣泄在现实社会遇到的压力,甚至违背社会公共道德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以上这些都会对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2)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生活较为顺利,一般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或逆境,导致生活中过于依赖父母,独立能力相对较差,也无法对社会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我行我素,一旦遇到问题,往往不会和周围的人沟通,而是在网络中寻求帮助,而在这一过程中,一旦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就会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不仅会影响到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严重者甚至还会产生人格异化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造成限制。
2.外部原因。
(1)网络自身性质。因为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虚拟社会。互联网以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相对简单的操作方式和便捷的信息传输渠道等优势,成为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渠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质量得不到保证,大量垃圾信息充斥其中,极易对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不利影响,使其沉溺于虚拟世界中,甚至个别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进行违法犯罪,影响社会稳定。(2)传统德育功能逐渐弱化。长时间以来,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遍较为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方面的灌输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德育有所忽视,科学合理的德育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起来。这种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网络时代下学生德育的实际需求,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再加上社会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某些学生受到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开始产生不讲信用、相互欺骗等不良行为,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其中,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就是现实社会道德问题在虚拟网络中的真实写照。所以,要想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行改进和创新,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3)家庭教育缺失。我国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就业阶段远离原有生活环境,到外地求学,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与父母及时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2]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父母一般会满足学生对于电脑的需求,并且不会在意学生购买电脑的实际目的,实际上这从侧面为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社会创造了条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这样,当家庭教育无法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时,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也在所难免。所以,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时应该督促家长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1.推进网络普法建设,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互联网安全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等,对网络安全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逐渐加深,高校也应该加强对这些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通过对教育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大力向学生宣传和推广互联网法律规范,提升学生对于互联网安全的认识,进而逐步增强自身法制意识,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环境中都将法律作为自身行为准则,降低互联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切实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我国高校在认识到互联网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影响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对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视,开拓创新,对当前教育力量和相关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进而构建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最大限度地避免网络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在具体操作方面,高校相关德育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生动快捷、开放、便利的优势,通过网上德育学校、青少年在线、校园网络等,向学生传输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并及时对网络失范案例进行解析,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失范行为的不良影响,进而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的教育管理固然能够对学生网络行为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身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决定其网络行为。所以,要想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必须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4]在教育实践中,高校相关部门的教师应该仔细分析学生的日常行为,准确把握学生的日常心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正确看待网络上传递的相关信息,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提升网络事件处理能力。基于此,高校可以构建适当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在网络上与心理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虚拟的世界中坦露自身内心世界,在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教育实效。
4.加强网络监管,提升学生的网络维权意识。
校园网络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虚拟网络平台,能够通过适当的宣传教育,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所以高校必须保证校园网络环境的可控性和有序性,为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首先,紧跟时代潮流,为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普及的社会大环境,高校应该逐渐完善网络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对不良网络信息加以屏蔽,防止非法、糟粕信息入侵校园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5]其次,校园网络中心还应该结合高校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管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对本校学生的上网行为加以引导和监督,提升青年学生群体网络生活的规范性,避免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最后,高校大学生是校园网络的用户主体,高校在为学生提供良好沟通交流平台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隐私权、诉求权等,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进而促使其在使用社会网络过程中能够正确对待自身权益问题,强化社会责任感,从侧面逐步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素质。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切实提升其网络道德意识,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能够促使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升自身修养,最终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完美统一。同时,在教育实践中还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高校和家庭等重要教育因素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强化和提升创造条件,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网络道德教育报告范文【第七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但丁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它告诉我们道德比知识更重要。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吧,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个盲人老奶奶每天都在自己的家门口点上一盏灯,路过的人都觉得很奇怪:一个盲人,干嘛要点上灯呢?反正都看不到。后来带着这个疑问,特地访问了老奶奶,她是这样说的:每天晚上都有许多行人路过我家门口,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每当我听见行人摔倒的声音,我的心就像刀割一样疼啊!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为别人照亮前进的路,我感到很快乐!”
是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时侯是举手之劳,别人快乐了,自己就快乐。老奶奶的这件事真令我感动,一个盲人,居然可以不顾一切地去帮助和她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就是爱,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爱。
可能有些人认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其实只要你伸手去做,就会发现也很简单,因为道德就在我们身边。在家里,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收拾一下屋子,给工作一天的爸爸、妈妈端上一杯茶,为他们捶捶背,揉揉肩;在公共场合,看到地上的垃圾,主动弯腰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在公交车上,主动为年迈的老人、幼小的孩子让座;在学校里,见了老师问声好,见了同学说你早,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过道不追跑。走路要学小花猫,说话要学百灵鸟。厕所的水龙头,主动把它拧紧,上体育课了,教室的电灯自觉关上。同学有困难了,主动为他解答。捡到东西,交给老师或退还施主。在公园里,看见被风吹歪了的小树苗主动把它扶正……等等,这些都是一种有道德的体现。
同学们,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懂礼貌,讲文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谢谢大家!
网络道德教育报告范文【第八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集直观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于一体,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该文主要就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来探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形式,主要包括师生与网络的交互困难及其应对形式,学生与网络交互对软件的要求,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等内容。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深人,越来越多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试用了网络化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以直观的感性的材料来表现教学内容,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网络化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不仅增强了传统模式中师生、生生的交互,还增加了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有四种形式,师生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教师在实践中往往比较重视第一种交互形式而忽视了后三种交互形式,使师生、生生之间原本可直接进行的交互人为的变成间接进行了。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不足,就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处理好这些交互形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交互来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每个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工作者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此就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来探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形式。
1师生与网络的交互困难及其应对形式。
网络环境下,师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进行多种交互,教师可以用网络广播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笨控及时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进程并进行指导,实现个别化教学,学生遇到疑问时,也可以使用电子举手把问题反馈给教师,这样就增强了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中,教师既是知识的发布者又是反馈问题的接收者,计算机网络提高了发布与接收的频率,增强了师生、生生的交互。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师生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后没能形成知识点的相关概念;学生没有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自由操作的盲目性;学生学习后无法检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为了避免出现以上结果,应该善用网络交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教学目标,选择有启发性的材料,并设计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融人到材料中。这样既可以直观的呈现知识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点的衔接。
教师要收放有度。
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由操作的同时,应该充当问题情景的设计者,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富有挑战性、有教学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自由操作中完成这些任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操作。而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他们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要及时对比评价。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选择儿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应该注意的是,在评价时对学习品质好的学生要求严格一些,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对学习品质差的学生应多些鼓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师生与计算机网络交互形式除了发生在网络课堂上以外,还可以在bbs及留言板上进行。bbs及留言板交流方式较多的使用在远程辅导和家校联系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夸大这种交互形式的作用而忽视其他交互形式。事实上,日前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交流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其他交互形式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生与网络交互及其对软件的要求。
学生与网络的文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一种是学生与课件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效果是由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决定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越扎实,操作越熟练,则他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就越好。要改善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效果,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练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这不是在网络课堂中一下子就能改变的。在这里我想更详细讨论的是学生与学习软件的交互形式。
学生与学习软件的交互效果是由学习软件决定的。学习软件的作用就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来呈现教学内容,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一个好的学习软件应该在呈现学习内容的同时表现出较好的交互性,使学生以最易接受的方式学到所需知识。而学生有基础知识、学习品质、学习风格等多种个别差异,这就要求学习软件要从多层次,多路径,多角度进行学习内容的呈现。要使学生与学习软件有良好的交互效果,就要求学习软件具有以下特点:。
学习软件要有自动检测功能。
在学生进行课题内容学习之前,软件先对学生进行测试。在确认学生已经具备学习课题内容的基础以后,学生才可以进人本课题的学习。如果学生还不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则软件将返回前面的内容进行复习。
学习软件要有帮助提示功能。
学生在使用学习软件进行学习时,难免会遇到疑惑。有些疑惑在书本上有解答,但埋藏很深不易查找,而有些知识由于书本上没有,因此跟本就找不到答案。这时,学习软件中的帮助或提示就尤为重要。这个功能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软件要有分析功能。
通过解答问题,学生把学习效果反馈到学习软件中。学习软件应当能够分析学生的知识深度,给出适当的间题情景,使学生层次性的学习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软件的交互性能好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很大。教师在选择学习软件时不仅要考虑其是否具备科学性,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3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
网络环境下,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是不可或缺的。这种交互形式有很多优点。首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师生的语言及姿态语交流具有真实可靠的优越性,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能全方位发展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再次,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网络环境下,要做到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就要求老师尽量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在呈现完教学内容后,应当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操作。而学生遇到疑惑时应大胆的提出来,以便得到教师的指导。见到墓础差的学生完成了任务,教师应当面给予鼓励。这种鼓励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4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
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活动也正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互。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参照作品,讨论问题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另一种交互形式是协作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被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可以是学生自发组成的小组,也可以是教师统一安排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并完成一个适合自己任务点。各任务点完成之后,再进行有序的组合便完成了协作任务。学生在分工之前首先要跟组员进行讨论以确定任务点和分工关系。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的交互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在交流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习的价值。而在协作任务中,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实践中,处理好各种交互的关系,对实施个别化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都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些交互形式,以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