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网络道德教育感想范例【精选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网络道德教育感想范例【精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网络道德教育感想范文【第一篇】
论文摘要: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网络道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仅仅靠以往的道德教育手段已很难解决网上道德问题。在加大约束机制同时,实施道德主体教育,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日常教育的针对性是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
网络道德问题是高校乃至全社会所关注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大学生个性鲜明、创新意识强、对新事物敏感,网络的高度个性化、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快捷的传播速度对他们极具吸引力和诱惑力。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他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么,如何做好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在网络立法还不健全,相应的法制体系的规范作用尚不能发挥的形势下,仅仅依靠通常的道德教育手段,显然很难奏效。笔者认为在加大约束机制的同时,实施道德主体教育,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和道德选择能力,建立网络道德教育的自育模式是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今时代,网络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他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事;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通过色彩鲜艳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等,在身临其境中取得多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在活跃、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中接受新的信息和知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强大的软件提供的各种工具,使个人朦胧的想象变成鲜明逼真的多媒体界面,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通过网上聊天、e―mail等方式讨论困惑问题,进行良好的人际交流等等。网络不但增强了大学生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看出,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素质,借助网络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其积极的作用不容置疑。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网络失范现象,网上道德问题日益增多,传统道德观念面临严峻挑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开放导致价值多元。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网上信息自由流通,跨国界传播,西方一些文化大国,就利用其经济实力,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地倾销自己的文化,传播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这些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这对于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来说,其欺骗性和蒙蔽性是很大的。网络在信息多元、言论自由的同时,各种信息垃圾和精神垃圾如色情、暴力也堆积其中,造成信息污染和精神破坏。而学生正值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道德防范意识不强,对网络的各种新观点、新说法,容易采用不加分析的拿来主义,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造成他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多元,往往与现有的主导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矛盾和冲突。
2、网络虚拟导致人格虚伪。
网络的高度隐蔽性,使每个人在网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互动。学生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学生在网上常常表现出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人格不同的虚拟人格,有的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和满足;有的则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出现生活幻象,甚至人格分裂。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还易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感弱化。调查显示,有31.4%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这种心态和做法也将慢慢地延伸到现实生活,对传统道德观念产生冲击。
3、网络兼容导致上网成瘾。
网络不排斥任何人,网络用户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冲浪”。网络的超现实性和刺激性,对求知欲强但控制力较差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极大的诱惑性。学生如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网欲望,对网络过度迷恋和依赖,就会上网成瘾。调查结果显示,有16%的同学每周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甚至出现上“通宵网”的现象,个别学生还因为沉湎于电脑游戏和看碟片而荒废学业。交际、游戏、信息收集甚至色情是上网成瘾的主要诱导因素,青年人痴迷于网络容易养成冷漠、无情、多疑、焦虑、消沉的性格,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
4、网络无序导致网络侵犯。
由于网络自身的松散结构和它方便信息交流的构建目的,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无序性,造成对网络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加大。有些学生在网上破解别人密码,窥视别人信箱内容,获取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发布不健康信息等。网上电脑高手、网上病毒、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有益的网络道德的形成。
二、解决网上道德问题的对策。
不难看出,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学生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感都与在现实空间中有很大不同,他们摆脱了各种现实直观角色等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在超地域的网络空间内自由驰骋。这样,现有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中便难以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引入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如何协调既有道德与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使之发展为网络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如何趋利避害使网络更好地为我们所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寻找突破。
1、在网络道德的教育方式上,实施道德主体教育,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网络世界里,无国界,无篱笆,网上信息的难以控制性和网上行为的隐蔽性,对人们的道德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们的自律意识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自律又是建立新的网络道德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必须实施道德主体教育,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上网的人其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网络道德的建设。大学生个性较强,以往单一的说教和灌输教育方式,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形式上易走向单一、枯燥和僵化,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教育效果不理想。
实施道德主体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发掘其主体潜能,把大学生真正作为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精神需求和品德形成规律出发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自育模式。换言之,即是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整个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发挥其创造性和能动性,以达到培养目的。实施道德主体教育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大学生具有自主性意识,就是能充分认识到:-自由总是同责任相联系的,没有责任,就无所谓自由。只有具有了自主意识,才能使大学生所渴望的主体意识、个性张扬等自由不流于放任、放纵和彷徨。在网络里,大学生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参与其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文化与价值理论,面对比比皆是的各种诱惑,面对理性和情感的冲突、较量,在较少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要想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生也必须具备自主、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惟有这样,才能应对互连网上的复杂局面,才能做一个网络中的道德的人。实施道德主体教育还有助于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积极、自觉地去认识和行动。在网络社会中,面对众多的诱惑,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调动自身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克服道德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诱惑,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同时,对所接触的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辨别、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自身特有的自觉性和自制力维持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建设。
总之。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上必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实施道德主体教育,构建网络道德教育的自育模式,将社会公共道德上升为学生做人的内在要求,将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使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遵守合乎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以时代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言行。
2、在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上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纵观网络社会大学生所暴露的种种道德问题,不难看出,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偏差,精神动力不足。现在,一些学生对科技过分依赖和崇拜,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丧失了合理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德育是“做人”教育。大学以培养“人”为天职,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因此,高校进行网络道德建设,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改变以往只注重教师讲授、以外在约束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提升其人文精神,同时引导他们以全新的视角去把握和对待人生,建构较高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以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和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的能力,奠定学生的思想基础,营造学生的精神家园。
欲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须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完全可以在今天的道德教育中发挥作用,成为滋润现代社会和现代心灵的源头活水,另外,人文素养的提高,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补充、思维的更新,而且是文化精神的支撑,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
从《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礼记・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德目,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吟唱,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中国经世传统中处处充溢着积极人世、刚健有为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道情怀。孔子仁学中还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忠恕”之道及笃行精神,这都是我们建构大学生现代人文精神和网络伦理的重要文化资源。《全球伦理宣言》的起草者孔汉斯先生,就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全球伦理的黄金规则,其现实意义不言自明。通过教育要让大学生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应当全面发展,不可偏废。所谓“志不强者,智不立,情不溢者,根不深”。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更加重视自身道德建设和文化修养,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因为一个人只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不一定能做到身体力行,只有转化为相应的道德情感时,行为才有内在动力,才能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和“律令”变成内在的需求。
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最终提高他们在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之在网络和现实社会中,不仅能“独善其身”,而且能“兼济天下”。这是当前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关键,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3、在教育的途径上,要加强网上网下联动,做好网下大文章。
首先,要积极开发信息资源,用我们的主旋律和中外优秀文化占领网络教育阵地,让互连网成为传播时代精神和优秀文化的课堂。其次,做足网下大文章,加强日常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网络道德教育的“本”在于日常的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不应仅仅作为针对网络行为的应时之举,而应作为学校道德教育乃至社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开展诸如文化节、读书会、文化沙龙、诗会、影视评论、剧社等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的情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得到升华,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奉献精神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又可把上网的学生吸引过来,使他们既能走进网络,又能走出网络,真正成为网络的主人。
4、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在注重网络道德的深人人心、切合实际的同时,加强网上监督工作,建立网络监控管理机制的他律系统,使大学生在对自身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同时也感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无处不在的强烈压力以及违约责任。要有针对性的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制定、落实诸如《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络文明公约》、《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制度,通过利益调控机制和法律制裁手段等强制性措施来促进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施。另外,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对于网络出现的问题,加大网络技术的防范力度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最新网络道德教育感想范文【第二篇】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在传统的现实世界和人类的思维世界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高校学生利用网络不仅是时尚的生存方式,也是时代对他们的成才提出的现实需求。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化解网络所附带的不利因素,开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天地,使高校德育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1世纪,人类进人了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传统的现实世界和人类的思维世界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在高校里,大学生利用网络不仅是一种追赶时尚的生存方式,也是时代对他们的成才提出的现实需求。然而网络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也是一个社会平台,良好的道德秩序是维护网络世界的正常有序运转以及网民利益的重要保障。网络道德和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实质是一致的,也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等内容,但不同的是它针对的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人和事。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及时适应形势,开展网络道德的教育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一、互联网为改革传统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带来了机遇。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高校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1、互联网的超容量信息充实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互联网的普及与迅速发展已经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光缆联结在一起。有关资料表明,1980年全球数据库总量为3。1亿条,已达到100亿条以上,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音乐、卫生等,而且网络信息每分钟都在更新。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各地的重大时事和风土人情,做到足不出户尽闻天下大事。德育工作者只要掌握网络应用技术,就能找到各种自己需要的信息。
2、互联网传递快捷的特点提高了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程序性的工作只需要在网络上通过办公自动化软件或收发email等方式方便地解决,彻底地扭转以往德育工作效率的低下。许多关于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与信息,如奖学金评审、就业信息发布、教学信息的变更等都可以借助网络来迅速传递和解决。网络也使得德育研究效率大为提升,大规模、群体性的研究变得可能,而且日益成为一种方便的形式,如调查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问卷只须公布在网上,学生上网填写即可,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
3。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加强了高校德育的影响力。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每个学生都可以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上自由浏览和发表言论。这种虚拟性,使得学生不必顾及师生之间的隔阂,消除所有因面对面交谈带来的不利因素,随心所欲地谈论,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意见,这些都是他们真实思想的流露和内心世界的展示。而德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种虚拟性特征,以其他身份进人网络的交流场所如bbs,聊天室等,针对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非常方便地收集到学生在自然而然之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思想,对它们加以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网络的交流是一种交互式的交流,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式的满堂灌德育教育模式,学生们也可以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有效的双向交流,充分地参与德育教育过程之中,彻底地改变了以往德育教育中双向交流困难的局面,德育教育过程更加民主。而且,网络语言图文并茂,可以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强,使学生多种感观同时感知,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4。互联网最大限度地使高校德育工作社会化。
高校的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以往,在这方面尽管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因为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如今,网络的普及为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结合提供了便利。一为一面,网络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使得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社会生活,有助于他们的社会化。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也通过网络及时地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与学校随时联系,了解自己子女的在校状况,便于双方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网络共同参与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中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的合力。
5。网络有助于突显大学生作为道德个体的个性和主体性。
在网络天空中,每个网民无论是与他人在线交谈,或者独自进行超文本的创作和阅读,他们都处在交互主体的界面环境之中。网络技术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阶层、地位、职业、性别等差异,消灭了权威,代之以平等自由的主体间的交往。它强调的是主体的道德选择和自我评价的行为能力。大学生作为网民,其道德个体的个性和主体性得到提升和确证,这种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一方面,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独立参与讨论,自由访问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这可以使他们通过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另一方面,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由于人们之间交往是匿名的,外在他律因素非常微弱,大学生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网络中这种自主的交往方式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自律精神。
二、网络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的不利因素。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空前未有的大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第一,多元化的网络信息使得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产生混乱,影响了高校德育的效果。网络信息泥沙俱下,许多垃圾信息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容易产生误导。以往,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和教育者的灌输,经过层层把关,其内容中的不当因素大为削减。但是在网络上,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更快,各种思潮和观点扑面而来,接受能力强、猎奇心重的年轻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诱惑,其人生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污染,使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思想成长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冲击。
第二,过度地沉迷网络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异常。许多大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虚拟的网络空间。许多网友在网上聊得海阔天空,却并不了解谈话对象的真实情况,许多人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外显的都是经过刻意处理的信息和精心包装的形象,这种角色的迷失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及其他方面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而终日与电脑为伍,缺乏有感情的人际关系,也会对大学生的正常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学生时代本应是人际关系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但部分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的交流,逐渐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形成缄默、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欺诈等心理,不能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世界与网络虚拟空间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人格的养成。
第三,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使得文化渗透成为现实的危险。互联网是超越国界和民族之限的开放世界,其中充斥着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接受新知识快,很容易受到这种文化渗透的侵袭。当前互联网上流通的信息,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发布的信息为主体,其网点多、信息量大,成为高校学生上网首选。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而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商业理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等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往往差异很大,很容易形成冲突,使大学生产生迷惘困惑,从而诱发他们的思想混乱,乃至价值观的偏移。西方文化正是凭借这种信息优势,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国内外敌对势力也一直通过互联网相互勾结、歪曲是非、散布谣言,甚至把煽动性政治宣传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每个网民的邮箱中。他们企图培养西化、分化中国的势力,争夺中国的年轻一代,这种危险尤其值得注意。
第四,互联网的虚拟性会淡化大学生的法律观念,使其道德行为失范,道德情感日益淡漠。互联网是虚拟的数字化世界,其虚拟性和隐蔽性特征是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弱化的主要原因。每个人在网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监督,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上比较虚弱。一些人很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做出一些不道德行为,如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谣言,或恶意攻击他人的电脑等。长期以往,这些行为反馈到现实生活中,会使大学生逐渐放松自我约束,进而导致他们的道德法律观念淡化乃至道德行为的失范等。
面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道德教育所能做的就是顺应形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抢占高校德育新阵地。首先,当务之急是建立网络道德教育新阵地。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要想继续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唱响主旋律,必须加强网络的正面宣传,建立和壮大网上阵地。网络空间是无限的,也是开放的。如果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它,错误的、消极的思想也会乘虚而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顺应形势,利用网络的有利条件,在网络上开辟和占领新的道德教育阵地,建立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有吸引力的网站。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各自高校的实际,依托自己的校园网,开辟“思想政治网页”、“学生工作网页”、“学生生活网页”、“心理咨询网页”、“就业指导网页”等。在这方面,我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不仅开通了“求索网站”这样的红色网站,而且各系的网站中也开通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和“学生生活”等栏目。另一方面,江苏工业学院可以开发研制一些德育软件来充实和丰富网站和网页的内容,比如《思想道德修养》网上教学课件制作课题组所开发的《思想道德修养网上教学辅导》课件,与正常的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方式,不仅拓展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堂教学的空间,而且增加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拓展网络阵地,教育者不仅可以利用bbs论坛、在线聊天或email等渠道,与学生展开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而且也可以经常就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在网上组织讨论,这样会收到一般的班会和个别谈心不容易收到的效果,德育工作者也容易成为深得学生信赖的“网友”,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第二,更新德育教育观念,营造网络时代的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对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难以立足,网络bbs论坛和qq等在线聊天以其双向甚至多向互动赢得了大学生的普遍青睐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此,网络时代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须更改其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也应该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得到提升。随着大学生把自己的生活重心向网络倾斜,我们的德育工作者也应该树立新的德育工作理念,把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重心向网络世界挺进,树立德育空间网络化的新观念。国际互联网的开拓,已经使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学生们在自己的宿舍里通过电脑就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自己想了解的知识。因此,信息网络的空间有多大,德育的空间就有多大。我们必须把德育融人网络之中,使之也渗透到网络能触及的每一个角落。
高校的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于一体的新型管理。不仅要求德育工作者了解和熟练运用网络,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也要求高校继续发挥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的作用,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等,并把这些教育成果及时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力度和范围,从而营造一个全面的良好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氛围。
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网络空间是一个交流知识的场所,它更多地需要人们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更需要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所以,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强化人文底蕴,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增强自己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念,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使大学生们有效地在网上生活中自我调节、自我管理,正确地对待人机关系,正确地处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别,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在这方面,“两课”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两课”教学应当正视学生热衷上网的现实,把课堂讲授和网络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在课堂讲授中大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要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着力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和道德自制力,使网络道德教育成为道德规范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另外还要重视对大学生网络文化鉴别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开办辅导讲座或者选修课等形式,有意识地指导大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资源,增强抵御网络有害信息资源侵扰的能力。面对一些不良信息和大学生沉迷于电脑、网络的现象,高校道德教育的着眼点应当是教育他们学会选择。首先要让他们知道在人生中学习和游戏之间如何进行选择;其次要教会他们在良秀不齐的信息资源中学会判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并明确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发展自己。成功的道德教育是交给学生生存的本领和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他们能自己用以寻找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科学答案。
第四,要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转移大学生对网络的痴迷,以优秀的网下文化感染大学生。大学生精力充沛、不甘寂寞,有很多人是出于无聊而去上网的。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适当增加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为广大学生开辟广阔的活动和娱乐天地,能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不能仅仅满足于唱唱歌,跳跳舞,搞搞文艺演出。必须将高雅的文化艺术引进校园,将民族文化的精华带给青年,让他们在接受艺术和美的教育的同时,激起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年轻人的参与和表现欲望一般较强,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等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转移他们对网络的沉迷情绪。这点对于减少大学生去学校完全不能监控的校外网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优势在于能够较好地消除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使学生获得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效能。并能使他们在形成稳定的观念和规范的行为习惯后,对网络文化有所认识、有所选择,从而自觉地抵制消极和不健康的信息,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第五,利用网络优势,实现高校德育的社会化。高校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化。通过网络技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可以随时进人子女所在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状况和子女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便利的网络也保证了学校和社会可以及时沟通,促进社会和学校的联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上的合力,更有力地推进了高校道德教育上到一个新台阶,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最新网络道德教育感想范文【第三篇】
我,现年38岁,本科学历,经济师职称,中共党员,总编辑。
一年来,在报社全体成员全力支持下,坚持正确办报方向和党性原则,不断加强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建设,狠抓报纸质量,顺利地完成党委委交办的宣传报道工作任务和企业对外宣传工作任务。下面,我把本人学习、思想和工作情况做如下总结。
首先、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敏锐感。
报纸是喉舌,担负着重要责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队伍素质。提高觉悟、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敏锐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把学习做为报社群体的首要任务来抓,建立了学习制度,并制定了学习计划,我个人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并按要求,基本上完成了应学篇目。系统地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xx大文件、新时期领导干部楷模郑培民先进事迹、新党章、“两个务必”、干部廉政准则、等等。为巩固学习成果,每个篇目学习后,自己都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共写学习笔记近10万字。同时,主动学习新闻业务知识,潜心研究新闻工作的理论、。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刻体会,增强了自身政治修养和政策水平,使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工作决策力有所提高,从而带动报社职工队伍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近一步提高,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明显增强,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完成宣传任务奠定了基础。
其次、坚持加强管理,建章建制,确保报社工作有序进行。
一是规范了新闻从业人员的从业行为,制定了和完善了报社工作制度,对新闻职业道德、新闻纪律、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组织纪律等明确界定,有章可循。二是制定了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了报纸按期按时完成出版发行任务。三是制定了全岗位责任制,奖优罚劣,规范编采人员日常工作行为,并且自己身体力行,带头遵守。进一步明确了办报方向,明晰了各部门的职责,使全体人员工作起来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各司其职,推动了报社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再次、精雕细琢,提高质量,正确创办一流企业报刊。
在集思广益、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采取相应措施,使办报质量有大幅提高。一是对全体人员实行量化管理,对每位同志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质量进行细化,每月进行一次检查、验收,视工作完成情况给予经济上奖励或惩罚,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干多者奖,干少者罚,干好者奖,干坏者罚。例如,每人都有写稿任务数,超额者奖,未完成者罚。写好稿件、好标题者奖,稿件出现错情者罚;编辑部每个人都要编好稿、精稿,稿件见报后出现错情者罚,杜绝稿件见报后主标题出现错误,出现重大错情除经济处罚外,追究相应责任。岗位责任制的细化管理,做到了“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激发了全体人员工作积极性。二是抓学习、抓培训,提高全体人员业务能力。利用每周四下午时间,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学习,针对一段时间内报纸上出现的错情进行通报、纠正;派骨干人员到中央新闻单位去学习、培训,回来后向大家讲解学到的知识和新的办报理念,定期进行评报,对每期报纸上的好稿件、好标题、好版面面进行评点,对质量差的稿件指出毛病所在。从而使每个编采人员能扬长避短,提高编采质量。目前,报纸上好稿件、好标题层出不穷,差错率低于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标准。三是加强编采作风建设,增强报纸可读性。组织编采人员深入一线基层的生产一线,实行三贴近,采编鲜活生动的读者喜闻乐见的稿件。
第四,围绕中心,面向基层,全方位完成宣传报道任务。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围绕中心工作,每一年都起草了年度新闻报道要点,以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宣传为着眼点,确定个宣传报道要点,确定了主要栏目,使全体编采人员有章可循,围绕报道要点和栏目去采编文章,保证了宣传报道的连续性和全面性。在此基础上,我针对突发事件和重大节日宣传报道做了周密部署。在党代会宣传报道方面,我们开辟专刊,突出要点及时的把企业党代会精神传达到员工中。在为重点项目建设宣传报道方面,我们克服困难,重点策划,以通讯员深入报道为重点,把项目进展情况通报给广大员工,鼓舞了员工,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最后,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我能够经常性地学习纪检部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做到警钟长鸣,能够正确对待权力,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能够以《党风廉政责任书》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行为准则,认真贯彻执行。对同志进行经常性思想沟通,及时把握本单位廉政建设执行情况。深入基层,听取意见,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改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同时,能够虚心接受监督,倾听下属意见,对照廉洁自律规定和有关规章制度,经常性对照检查。身先士卒,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最新网络道德教育感想范文【第四篇】
论文摘要当前,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已成为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势头最快的地方。为了使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应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目的,以法律教育、基础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不断探索大学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互联网的发展形势喜人也逼人,大学生踏入网络时代已成现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上网”当作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们在吸取网络营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健康内容的影响。更严重的是,少数大学生还成了网络不健康内容的制造者。面对这种情况,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有识之士和大学生家长的强烈呼声,因此关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也成为德育工作者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最新网络道德教育感想范文【第五篇】
网络作家的小说和正牌知名作家的小说有什么区别呢?问题的答案千奇百怪。有人说网络上的文笔差!
个别的甚至用字用词不正当!还有就是充满暴力血腥片段,对青少年的思想发展不利,有可能起到了反面效果,而正牌作家就不一样了他们文笔好,字句得当剧情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甚至写到感人的地方无数人为之动情落泪,这些都是网络小说所不能比的。现在在看看反方的说法:“不对!网络小说有暴力片段和垃圾文字,可是那都是虚构的是为了押韵和剧情需要。说道引人入胜就更不对了,就说现在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你和他们说老舍的《茶馆》鲁迅的《狂人日记》会有人不知道!
可是如果说起网络上的作家呢那可就不一样了——三少的《酒神》《斗罗大陆》在初中和高中里,不说人尽皆知但最起码大部分看过小说得人还是知道的。从这个方面来看那么记入史册的文人墨客就落入了下风。依我看两者之间各有千秋。可是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两者间总要分个高下吧,那么在从实际出发吧——他们在文学界的作用和在社会中的作用。从历史上看鲁迅的作品毫不夸张的说他启蒙了一代甚至几代人得思想,这一点无人可以否认。但网络的小说——呵呵只能说他害了许多人,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他为许多人创造了机会,丰富了生活,让等待的时光变得短暂......种种优点后这两者间又回归了原点,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去说这小说不好呢?用平常心去看带,那么两者其实都一样只不过出发点不同罢了。
我的作文也算是为大众学生平反了不过——不要沉迷,你!不!是!主!角!小说——假的!哈哈!
最新网络道德教育感想范文【第六篇】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高校大学生也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思想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并已展开相关研究。本文在探究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的基础上,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及其改进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所体现,还开始向约束性相对较差的虚拟网络世界延伸,网络信息环境开始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年,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对网络世界的控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对我国实施了一定的西化政策,致使部分大学生受到大量鱼龙混杂信息的刺激,在网络世界中迷失了自己,道德认知逐渐模糊,出现了一系列行为失范现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新时期必须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索和创新,强化教学效果,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
现象出现的原因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对事物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外因作为主导因素指明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是如此,这一问题的产生受到内外部双重因素的影响。
1.内部因素。
(1)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趋于稳定的重要时期,影响着人的未来发展方向。[1]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大胆,但比较单纯,有些人遇到一些社会问题时极易产生偏激心理:对当前现实世界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却又极其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既希望能够从相应的群体中独立出来,又不由自主地依赖周围的人;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性格张扬,希望能够突显自身个性,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模仿新鲜事物。因此,在限制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差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受到自身性格缺陷的影响一般会变得散漫,无所顾忌,在网络空间中宣泄在现实社会遇到的压力,甚至违背社会公共道德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以上这些都会对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2)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生活较为顺利,一般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或逆境,导致生活中过于依赖父母,独立能力相对较差,也无法对社会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我行我素,一旦遇到问题,往往不会和周围的人沟通,而是在网络中寻求帮助,而在这一过程中,一旦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就会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不仅会影响到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严重者甚至还会产生人格异化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造成限制。
2.外部原因。
(1)网络自身性质。因为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虚拟社会。互联网以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相对简单的操作方式和便捷的信息传输渠道等优势,成为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渠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质量得不到保证,大量垃圾信息充斥其中,极易对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不利影响,使其沉溺于虚拟世界中,甚至个别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进行违法犯罪,影响社会稳定。(2)传统德育功能逐渐弱化。长时间以来,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遍较为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方面的灌输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德育有所忽视,科学合理的德育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起来。这种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网络时代下学生德育的实际需求,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再加上社会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某些学生受到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开始产生不讲信用、相互欺骗等不良行为,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其中,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就是现实社会道德问题在虚拟网络中的真实写照。所以,要想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行改进和创新,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3)家庭教育缺失。我国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就业阶段远离原有生活环境,到外地求学,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与父母及时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2]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父母一般会满足学生对于电脑的需求,并且不会在意学生购买电脑的实际目的,实际上这从侧面为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社会创造了条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这样,当家庭教育无法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时,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也在所难免。所以,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时应该督促家长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1.推进网络普法建设,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互联网安全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等,对网络安全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逐渐加深,高校也应该加强对这些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通过对教育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大力向学生宣传和推广互联网法律规范,提升学生对于互联网安全的认识,进而逐步增强自身法制意识,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环境中都将法律作为自身行为准则,降低互联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切实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我国高校在认识到互联网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影响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对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视,开拓创新,对当前教育力量和相关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进而构建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最大限度地避免网络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在具体操作方面,高校相关德育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生动快捷、开放、便利的优势,通过网上德育学校、青少年在线、校园网络等,向学生传输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并及时对网络失范案例进行解析,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失范行为的不良影响,进而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的教育管理固然能够对学生网络行为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身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决定其网络行为。所以,要想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必须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4]在教育实践中,高校相关部门的教师应该仔细分析学生的日常行为,准确把握学生的日常心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正确看待网络上传递的相关信息,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提升网络事件处理能力。基于此,高校可以构建适当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在网络上与心理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虚拟的世界中坦露自身内心世界,在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教育实效。
4.加强网络监管,提升学生的网络维权意识。
校园网络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虚拟网络平台,能够通过适当的宣传教育,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所以高校必须保证校园网络环境的可控性和有序性,为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首先,紧跟时代潮流,为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普及的社会大环境,高校应该逐渐完善网络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对不良网络信息加以屏蔽,防止非法、糟粕信息入侵校园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5]其次,校园网络中心还应该结合高校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管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对本校学生的上网行为加以引导和监督,提升青年学生群体网络生活的规范性,避免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最后,高校大学生是校园网络的用户主体,高校在为学生提供良好沟通交流平台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隐私权、诉求权等,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进而促使其在使用社会网络过程中能够正确对待自身权益问题,强化社会责任感,从侧面逐步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素质。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切实提升其网络道德意识,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能够促使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升自身修养,最终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完美统一。同时,在教育实践中还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高校和家庭等重要教育因素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强化和提升创造条件,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最新网络道德教育感想范文【第七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网络社会当前正以特有的魅力影响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特别是以自主、开放、多元等为特点的网络道德,似乎更加合乎人性,更能促进人和社会自由、全面的发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接受新观念、尝试新事物的欲望较强,但由于阅历的局限和本身自控能力、分辨能力较差,如果不注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不当,很可能误人歧途。如何正确地看待并加强网络社会道德,成为当前教育界巫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网络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网络社会是建立在高速的信息电子网基础上的“虚拟社会”,网络、网络社会当前正以特有的魅力影响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网络社会与传统的以地理区域或意识形态为特征而划分的社会形态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以自主、开放、多元等为特点的网络道德,似乎更加合乎人性,更能促进人和社会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一定程度上,网络似乎更有利于社会道德的进步。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信息技术在促进道德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如道德冷摸现象的产生和人际情感的疏远;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特别是网络犯罪、传播色情信息、网络文化侵略、破坏国家安全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对传统道德规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面对网络社会对道德发展的多面性,如何引导人网学生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扬弃网络内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严峨的课题。
国际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时空世界。来自i60多个国家的几百万个站点及众多用户,因其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不同,使得各种信息在网上交汇:合法的与非法的、有益的与有害的、有价值的与垃圾的、真的与假的、亦真亦假的,甚至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反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良芳不齐、沙泥俱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网络社会不同信息之间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开阔了学生的价值视野,与传统的教育信息源相比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一方面,他们可以比较各种信息、观点、价值取向的异同、优劣、善恶,甚至可以做出深人的探究、思考和反思,为自己的选择找到合理的根据,从而逐步发展起独立的思考、评价、选择的自主性人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开放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学生在一个无中心的、多元价值并存的“虚拟化、符号化”网络空间里,社会、家庭和学校难以监督和控制,各种法律、道德往往难以收效。如果学生缺乏道德自律,很可能放纵本身的欲念,偏离道德轨道。这种特点,也为引导学生选择主流、健康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挑战。因此,教育学生使其明白在网络中应认同什么、吸纳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学会自我管理、自主选择、自我约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深切呼唤。
网络虽然是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但网络负载的内容却包含有很强的价值性。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适时地走进、走出网络,对网络内容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这就要求:一方面走进网络,我们应教会学生作价值的主人,结合个人的道德现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自主、合理地选择自己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绝的道德规范,并相应形成真正符合网络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人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走出网络,学生沉迷网络,如果不引导或是引导不当,就会导致自我迷失,甚至患上像毒瘾一样的“网络瘾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迄今为止,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基本上只是“教会顺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从未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从未被允许对各种道德进行自主选择,这种教育与网络社会的要求相去甚远,必须进行调整。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正确判断、正确选择,特别是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应该转变观念,拓宽德育时空,进行以下几个改变:。
(一)从观念上来说,应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教育。正视学生已经走出课堂,走进网络,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无所适从或饥不择食的现状,学校德育应顺应形势,因势利导,改变封闭性、一元性的特点,积极发展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开放性、多样性的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制度的社会和历史的不同阶段所构成的信息时空,让学生经受信息的冲击和“洗礼”,通过不断的分析、比较、鉴别,设身处地,自主选择,从而增强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二)从途径上来说,应由认知式转向践行式教育,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德育可起于认知又不止于认知,践行既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的,不良信息最容易从认知和践行的脱节之处打开缺口,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是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
(三)从态度上来说,应由接受式转向批判式教育。传统德育忽视培养学生的反省、批判精神,强调学生接受现成的观念和经验,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而网络德育则立足于学生本身的自我保护、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强调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价值观念进行反省、批判处理,这也是国际教育的大趋势。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身需要,使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处理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转向积极。
(四)从标的上来说,应由拔高式转向基础式。传统德育无限拔高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十全十美的理想中的人,这既违反辩证法,又不符合人之常情,所以常常事与愿违。而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各种道德,如职业道德、网络道德、性道德等因为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因此,学校德育应转向注重生活实践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意识。
(五)从本质上来说,应由他律式转向自律式教育,网络行为主体的行为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的等都能得到充分的隐匿和改变,模糊的观念和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已很难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去认识、检验。所以,他律的不可靠性和不现实性,证明提高社会道德根本上还是靠自律,应引导、强化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律、自信、自强,方可面对网络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教会学生选择决不能越姐代厄,不能包办、代替,老师应将自己定位在参谋者、引导者、教育者的位置:一则符合学生在发育期的心理特点;二则也是提高教育者素质,顺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网络社会存在先天不足—活生生的人在人机对话中退到了终端背后,作为一般的社会成员,无法知晓和监督其他社会成员,包括正在进行电子通讯者的所作所为,交往双方显然难以感受到对方的反应及其与自己的利益关系,人们受好奇、无知、展示创造性等原因的诱使,往往作出在物理空间难以作出甚至根本就无法做到的事,再加上网络中的“诱惑”和“陷阱”,所以网络既可以使人学好,也可以使人学坏,这一切均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素质,而要使学生们驾驭网络,要防止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冲击和影响,防止网上行为失范,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自主选择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文化、政治、道德、法制教育,通过这些社会化教育,帮助学生在思想上筑起政治、道德、法制防线。
(一)文化教育。文化素质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以及行为生活方式有密切的联系,是各种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低导致视野狭窄、情趣低俗、意志力低、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且文化素质低也影响政治素质、道德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的增强。所以,应利用各种渠道和信息加强文化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现代手段和技术,自觉学习中国、世界的优秀文化,优化学生网上思维方式,规范行为习惯。(二)政治教育。进行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在网络生存条件下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分辨能力。由于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价格低廉、上网不受限制等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政治舞台或工具,如没有正确坚定的政治观念、政治信仰,就很容易在相互矛盾甚至激烈对抗的政治信息中迷失方向,所以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
(三)道德教育。进行道德教育,指导学生按社会需要和社会道德规范,把社会需要、历史责任、人类理想等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和动机,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引导学生在意志上筑起抵御不良道德的防线,这对克服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防止网上发生失范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法制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守法水平,对控制、调整、矫正、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四大教育是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强化“四大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总而言之,从某种程度来说,进人网络“虚拟世界”的学生已处在一种无人监督的时空中。这种世界,对学生自主、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主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意识。正如美国人埃瑟·戴森所说:“网络赋予个人强大的权力—能够赢得全世界的观众,能够获得关于任何东西的信息,但是随着应用和滥用权力本领的日益强大,个人需要为他们自己的行为所创造的世界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最新网络道德教育感想范文【第八篇】
网络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互动的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网络自身、行为主体、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网络行为失范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策刻不容缓。
网络道德是适应调节当今网络社会里作为“网民”的人类个体之人际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以维持网络社会的良序运行之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维持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文化条件和行为规范。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及行为。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21世纪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网络社会的出现,网络道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的道德形式。网络社会交往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点,使得人类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自我”有了更多伸缩自如地表达意见的空间,使得原本在现实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诸多规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网络道德缺失的新问题。
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一旦进入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网络世界,人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场”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都存在着“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际情感得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道德规范因而也主要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间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这样,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因此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
任何社会道德包括网络道德都是一定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要求和意志的价值凝结物,总是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指令而存在的。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要求只有转化为公民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成为公民个体置身于网络虚拟世界时所具有的特殊道德素质和道德应付能力,网络道德才能发挥其调控或规范的功能。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问题,必须首先从根本上弄清其根源。当代社会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较为复杂,涉及网络自身、网络行为主体自身及其外部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作为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现有的网络系统自产生以来一直就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缺失的技术性根源。如前所述,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缺失。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在实际的实施和执行方面并没有做到对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形成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致使网络失信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
目前,青少年是上网的最大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一群体的主力军。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普遍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他们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充分地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网络道德规范的真空、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思考,对在网络社会生活中应持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难以把握。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一般都处于学校以及家庭等相关群体的监督之下,社会规范对其行为也有着明确的约束。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由于相关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缺位,使得这些特殊的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控制和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失信行为的出现。网络创设的虚拟自由的时空是实体社会的延伸,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它不但打破了实体社会中各种制度、机构、权威对大学生的约束,而且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物理空间的种种规限,在时空上延展了大学生活动的范围。因此,教育视野已不再局限在传统的物理意义上的班级、学校,教育时间也不再受限于学生的在校时间。这种教育对象活动时空的拓展,使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的不可控性因素增加,也使教育成效面临着不确定性。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知识的迅速可得性使得通过控制知识来确立权威的传统不复存在,以往凭借制度所赋予的权利也在无形中消解。这样,学校和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权威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日渐弱化,传统的“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面临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现实日益呈现出滞后的一面。
网络道德缺失不仅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交往和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以及当前和谐社会建设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其危害不可小视。因此,必须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现象。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依赖纯粹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建设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修改后成为网络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规范。在当前人们的网络规范意识还普遍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适当的道德立法来提高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达到网络道德建设的目的。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应当把那些重要的、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尽量地纳入到法律中,融入到管理制度中,融入到公众的各种守则、公约中,对那些严重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应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对于促使社会成员养成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网络法规,对网民的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这对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现有的法律、法规还难以对众多的网络违规行为进行比较全面的约束。因此,当前依然要将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尤其是与网络道德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完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尽快制定出更加细致与更具操作性的相应法规,以防止和打击相应的网络违规行为。
网络道德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有的网络道德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性,成为有实效的东西,变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现实生活条件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成主动的律己,把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注重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总之,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也更易感受到网络的双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目的。
上一篇:缅怀革命先烈的故事优秀8篇
下一篇:区域经理申请书热选【优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