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刑架下的报告精彩4篇
【导言】此例“绞刑架下的报告精彩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绞刑架下的报告【第一篇】
在几乎所有钢琴音乐会都是肖邦、舒曼的2010年,中山音乐堂5月16日的整场拉威尔音乐会,太让人期待。
演奏所有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单论这个曲目数量也是很有票房吸引力的。
整整三个小时的音乐会,对于听演双方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音乐会的质量很高。很多人可能认为钢琴家的演奏没有太多的起伏或者非常有表情,但这个时候我脑中响起了钢琴家的话:“你必须节制你的感情,和作品保持距离,绝对不可以像演奏俄罗斯作品那样敞开心扉。事实上只有在这样的距离和节制下才能展现最优美的拉威尔。这也是拉威尔最喜欢的方式。”看起来要改变观念了,不是撕心裂肺都是好的。
钢琴家音色处理得不错,很透,很清澈。跟去年的贝多芬作品音乐会比较,我更喜欢他这次演奏的法国作品。当然作为法国人,演奏好本国作曲家也是自然的事情,毕竟有融于血脉之中的文化积淀。
音乐会曲目顺序是按照作曲家作品的创作年代作主线,从最早创作的《怪诞小夜曲》开始,接着是拉威尔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古风小步舞曲》,此曲创作于1895年,作品虽然不成熟但是已经具有作曲家明显的音乐风格。接下来演奏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为夭亡的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水的嬉戏》《小奏鸣曲》《镜子》《海顿小步舞曲》《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夜之幽灵》《夏布里埃之风》《鲍罗丁之风》《前奏曲》《库普兰之墓》。
这次音乐会我最喜欢他弹的《为夭亡的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还有就是《夜之幽灵》以及《夏布里埃之风》、《鲍罗丁之风》。《帕凡舞曲》是作曲家看了卢浮宫的一幅美术作品之后的有感之作,拉威尔曾表示:“我在寻找此曲标题时,只是对反复同样的发音(Pavanepour une infante defunte)感兴趣而已。”也就是说,“悼念公主”本没有意义。钢琴家的演奏清新淡雅,每个声部交代得很清楚,而且声部之间互有呼应,非常有启发性。
《夜之幽灵》是个有故事的曲子,整部作品取材于贝朗特诗歌中的三首《水妖》、《绞架》、《幻影》。第一首讲述了一个美妙的故事,水妖爱上了一个水手,水手却告诉美丽的水妖自己另有爱人,悲伤的水妖受到打击,潜回水底。以前听这个曲子的时候都不是很有感触。这次钢琴家的演奏给了我一个很明确的指向性,尤其是尾声之前的那个哀伤的单旋律。钢琴家的触键似断仍连、朦胧哀伤的音响恰到好处。
两首拉威尔小品演奏的人不多,也许是因为太短小了,往往只有灌录全部作品的钢琴家才会演奏。这两首作品技巧并不像其他的作品那样繁难,但是钢琴家演奏得一丝不苟,清新宜人,的确是很显功力。
听钢琴音乐会,钢琴家很容易演奏得很辉煌,换来热烈掌声,但弹得又辉煌、义清晰往往很少听到。尤其是拉威尔作品,听起来似乎不难,就是旋律和伴奏,但是对于演奏者来说,弹得举重若轻实在是不容易。
钢琴家演奏时没有很多花哨的肢体动作,更多的都是服务于乐曲,手指抬的不高,非常贴键。他弹得最好的是《镜子》和《库普兰之墓》,其次是那首《小奏鸣曲》。而《镜子》和《库普兰之墓》刚好从两个侧面映射出拉成尔是印象与古典的结合体。两组都是题献给朋友的《镜子》组曲,表现的是作曲家由镜中看到的镜像,题献给他的五位朋友,其中一位Ricardo Vifies首演了这套组曲。《库普兰之墓》与我自己听过的钢琴家相比,佩勒姆泰比他弹得更规整,蒂博戴弹得比他有灵气,而他则胜在有活力,我想如果这套曲目要是放在开场,而不是压轴的话他也许弹得更好,毕竟已经演奏两个多小时了。有人说“巴铁人’’弹得最好的还是他获奖无数的德彪西。可惜无缘亲耳听到,不知道何时圆梦了。
大师班
巴维在北京逗留的三天半中,最后一天的上午是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上大师班课。本着圆满的目的,我准时坐在了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新的演奏厅里面。听课的除了上课的人、翻译和几个听课的学生,还有周广仁老师。
一共有三个学生演奏。演奏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和《但丁幻想曲》的学生可能准备得不够充分。巴维主要精力都在强调谱子上作曲家的表情记号要做到、拍子要分清楚以及音乐段落划分这些问题上。
还有一个学生弹了《水妖》。巴维说,在法国版中,作品之前都有一首诗歌,这首作品是一个诱惑之歌。然后在琴上示范了一些具体的、有指向性的音乐段落,比如一些低音部分可以想象成描写海王水下城堡的乐段。这首作品使用了全部的键盘,所以音响必须要有动态感。
他还重点讲了音乐的呼吸问题。拉威尔作品中的歌唱性乐句表现有两点要做到:一是流动性,二是句子之间要像古典作品那样分开交代清楚,绝对不可以弹成浪漫派的那种句句相融。然后还具体修正了一些演奏者的细节问题,比如力度转折、困难段落的练法等。
下午,巴维参观了故宫,终于心满意足地走了。他给我们留下了精彩的演奏、好听的音乐以及很多启示,尤其他每天雷打不动的练琴实在让我敬佩。钢琴家是寂寞的,因为需要把时间用在练琴上,巴维说自己很多时候都在练琴,没有太多时间给自己的孩子。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夜之幽灵》。特将三首题诗的译文附在文后。译文由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江晨教授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水妖》……我觉得在梦中隐约听到了音乐,身边有一个亲切而凄婉的声音在轻声歌唱。
――勃鲁尼奥《两位天才》
听呐!听呐!是我,水妖,把水珠洒在你的玻璃窗上,窗前是一片惨淡的月光。庄园里的那位夫人正婷立阳台,对着这星光灿烂的夜色和沉睡的湖面默默凝望。
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都是一个顺着流水邀游的水妖,每一股流水就是一条通往我宫殿的通道。我的宫殿坐落在湖底用火焰、泥土、空气构成的三角形中。筑成的宫殿水浪滔滔。
听呐!我的父亲正在把绿色的檀木浸入汩汩流水,那飞溅的水泡,是我的姐妹们透明的手臂。在长满青草、睡莲和菖蒲的阴凉岛屿上轻轻摩挲。弯弯杨柳在溪中垂钓,引起她们笑声朗朗。
一曲清歌唱罢,她卸下指环要我戴上,求我与她配成佳偶,一起归去,到宫中做一位万湖之王。
我告诉她我爱着一位人间的姑娘。她懊丧失望,泪珠儿沾湿衣裳,继而又放声大笑,突然消融于万顷波涛,只留下我的蓝色玻璃窗上闪闪水光。
《绞刑架》我看见什么东西在绞架旁蠕动?
――浮士德
啊!我听到的是什么声音?是晚风在呼啸,还是绞刑架上的尸体在哀鸣?
是树林边可悲的不能结果实的常青藤丛中,一只蟋蟀蜷缩在苔藓中歌唱?
是一只苍蝇在对着那两只不再听得见的耳朵把猎号吹响?
是一只金龟子抱着一根从秃头上拔下来的头发,走得跌跌撞撞?
莫非是一只蜘蛛在编织纱巾,让 那被绞勒的颈项作领带戴上?那是城墙上的钟声回荡,城墙在远处地平线上,夕阳的余晖照得绞刑架上的尸体泛出红光。
《幻影》
他查看了床底下,烟囱上与碗橱――那儿谁也没有。他搞不懂它是怎么走进来,又是从哪里逃出去的。
――霍夫曼《夜的故事》
噢!多少次我看到幻影并听到它的声音,总是在夜半三更的时光,月亮像一块白银镶嵌在洒满了金色蜜蜂的蔚蓝天幕上。
多少次我听到它在花园凉亭的荫形下笑声如狂,多少次我听到它在我的丝织帷幔上摩拳擦掌!
多少次我看见它从天花板飘然下降,踮起脚尖急速旋转,滚过地板就像女巫纺织机上落下的纺锤一样。
我以为它晕厥过去了?这个侏儒却越长越高,像大教堂的塔尖,矗立在我与月亮中间。它尖角帽顶的金色铃铛叮咚作响。
但是,不久它就通体变成蓝色,像蜡烛一样透明,脸色也变成烛光一样苍白――然后突然消失。
乐讯
北京市第十届“希望杯”钢琴比赛即将开始
2010年8月13日下午18:00,北京市第十届“希望杯”钢琴比赛新闻会在北京乐成中心召开。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何奕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青教授,历届总顾问中央音乐学院周广仁教授,著名钢琴家鲍蕙荞,评委会主席唐重庆教授,以及《音乐周报》、《钢琴艺术》、《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等媒体记者出席了新闻会。
第十届“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将于2010年9月30日至10月7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选手报名时间是8月28日、29日,预计将有近千名选手报名参赛。比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钢琴音乐节,以音乐会演出的方式进行,评委现场讲评并评分,颁发演奏证书。第二阶段为钢琴比赛,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和优良奖,以及中国作品演奏奖。获奖选手还将走上颁奖大会的舞台,领取奖杯和奖牌。
“希望杯”钢琴比赛自1992年开赛以来,每两年举行一次,在18年内共举办过九届。在北京地区各类钢琴比赛中“希望杯”参与的人数最多,达8513人;年龄跨度最大,从4岁的幼童到93岁的老者均有。第十届增加了专业组别的选手比赛。“希望杯”钢琴比赛的宗旨是为广大钢琴学习者提供舞台表演和演奏交流的平台,提高广大学习者学习钢琴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大家在一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开阔眼界、共同进步,推动首都钢琴基础教育的发展。当然,“希望杯”钢琴比赛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发现和培养音乐人才,它更是高校服务社会、提升国民素质所做的一项公益事业,对社会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绞刑架下的报告【第二篇】
一个世纪前在英国社会闹得沸沸扬扬也是英国近代史上最为罕见的杀人案件之一,近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侦破后,又有了新的说法。
案件的杀人凶手是一位叫克里普的医生――他把在夜总会做歌手的妻子毒死并将其尸体肢解,然后带着他的年轻的情人横渡大西洋逃跑。最后被警方逮捕。
在1901年,法官审讯克里普的案子相当“神速”,只用了27分钟他就被指控犯有谋杀罪,并被判处绞刑。
案件经过了一个多世纪,最近有完全不同的说法。科研人员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年将克里普送上绞刑架的证据有严重问题。在克里普伦敦寓所发现的尸体根本就不是他妻子科拉。
美国的一个法庭科研小组对克里普杀妻案做了近一步研究。他们得到了当年审讯此案时保留的“科拉”身上的皮肉组织。他们提取了皮肉组织上的DNA,然后与科拉亲戚的DNA进行了比较。经过研究分析后,法庭科研小组的负责人大卫宣布:我们掌握充分的证据表明:尸体根本就不是科拉。这是一个天大的冤案。
当时这个案件轰动整个英国。被发现的尸体没有头和骨头。媒体把克里普称之为“这个世界最危险最凶残的男人”。
起初,对这个案子产生怀疑的是约翰・特伦斯特。他是美国的毒物学家。根据多年的经验,他认为放毒者不会轻易击打和损伤受害人身体外部的。“放毒者更不会肢解被害人的尸体。因为他们为了逃脱杀人的罪名,必须千方百计地消除作案时留下的任何蛛丝马迹。”约翰是美国密歇根州一个地区毒物中心的负责人。
与常理相悖的事实使约翰对克里普杀妻案产生兴趣并立即展开调查。第一步,他着手进行寻找科拉亲戚的工作。经过七年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在美国的加利福利和波多黎各寻觅到科拉三个亲戚的踪迹。富有挑战的下一步就是能否寻找到在审讯此案时“科拉”遗留下有价值的证据了。研究人员走访了当年接纳“科拉”尸体的伦敦皇家医院。十分幸运,在医院的档案室里,研究人员找到有可能替克里普翻案的证据―一个显微镜载物切片。病理学家分辨出这是腹部疤痕上的。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这与“科拉”的病例上的描述是一致的。
绞刑架下的报告【第三篇】
(一)
2006年12月30日当地时间早晨6时零5分(北京时间30日上午11时零5分),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被绞死。
伊拉克总理努里・马利基的政治顾问萨未・阿斯卡里见证了行刑过程。他说,行刑地设在巴格达北部卡迪来亚的伊陆军基地,那里在萨达姆当政时是军事情报部门的总部,当伊拉克看守刚接管萨达姆时,他进行了抵抗,但他在最后时刻保持了平静。阿斯卡里说:“萨达姆跟随一名逊尼派穆斯林神职人员重复一个祈祷,随后被带至绞刑架,他拒绝戴头罩,拒绝服镇静剂。当行刑人员将绳索套在他脖子上时,萨达姆叫道‘真主伟大,伊拉克将获胜,巴勒斯坦是阿拉伯的。’”
阿斯卡里说:“行刑过程大约持续了25分钟。准备就绪之后,警卫扳动开关,萨达姆脚下的金属板打开,他的身体立即从洞中垂下去,当场死亡。我们立即听到了他脖子折断的声音,我们甚至看到绳套上有血迹。行刑者说他在那里吊了大约10分钟,后来一名医生证实他已死亡,这才把他解开。”
伊拉克执行绞刑的方式比较特殊,并没有专人固定担任刽子手一职,一般由司法部职员志愿临时“客串 ”。但轮到萨达姆的时候,司法部里似乎没人愿意干这差事。于是伊拉克政府只好在全国征集,后来有数百人提出申请希望充当行刑人,最后确定的是伊拉克两名普通农民,他们对萨达姆“恨之入骨”。
根据萨达姆的遗嘱,萨达姆被葬在其出生地奥贾村,奥贾村位于伊拉克北部城市提克里特附近。萨达姆的两个儿子2003年被美军打死后也被葬在那里。为了防止萨达姆的支持者参加葬礼,伊拉克安全部队封锁了提克里特市。
萨达姆被处死的时间距离伊拉克上诉法庭维持萨达姆的死刑判决才4天。伊拉克政府为什么这么急于处死萨达姆?据专家分析认为:
首先,伊拉克的马利基政府希望萨达姆早日被处死,以树立政府威信。伊拉克政府如此早下手还来自于伊拉克总理马利基亲自出面斡旋。马利基和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2006年12月29日早上还就处死萨达姆的问题通过电话。在通话中,塔拉巴尼终于同意对萨达姆执行死刑不需要通过总统和2名副总统的批准。伊拉克政府之所以不会等到30天的限期,是因为他们接到情报,称“许多伊拉克人认为,目前有人正在策划阴谋,有人将会帮助萨达姆越狱”。由于从30日开始伊拉克进入为期一周的宗教假日宰牲节,而根据伊拉克的法律,在宰牲节期间不会执行死刑。因此伊拉克政府才决定尽快动手。
当然,马利基最终还要听命于他们的主子――美国政府。分析认为,美国之所以急于处死萨达姆,首先还是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据报道,布什已定于元旦和1月23日发表国情咨文期间宣布美国政府的伊拉克新战略。而萨达姆的死,正好可以给即将出台的伊拉克新战略造势,使布什政府免于承认伊拉克战争是一个完全的错误。1月4日,美国新一届国会走马上任,布什政府担心在掌握两院控制权后会对其伊拉克政策进行彻底的清算,所以,萨达姆“及时被绞死无疑可以使其掌握主动权”。
其次,布什政府还希望处死萨达姆有助于改善伊拉克的局势。布什政府认为,对萨达姆执行死刑可以争取伊拉克民心和最大限度消除萨达姆的影响,让伊拉克人相信萨达姆朝代已一去不复返,从而可以打击支持萨达姆的反抗武装的气焰。
此外,还有一个技术上的原因。根据伊拉克的法律,法庭不能对70岁以上的人判处死刑。到2007年4月28日,萨达姆将年满70岁。届时,伊拉克当局如果再想对萨达姆执行死刑将比较困难,至少会显得太不人道。
(二)
几乎没有人怀疑,萨达姆落得如今的悲惨下场,全都拜布什父子所赐。
上世纪50年代末,伊拉克正处于亲苏的卡塞姆政权统治下,而萨达姆还只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内一个20岁出头的小角色。当时,美国认定,卡塞姆领导的伊拉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便下决心要干掉他。初出茅庐的萨达姆被美国中情局相中,吸收进了“6人暗杀小组”,并被安排在巴格达一间能够监视到卡塞姆的公寓中。暗杀行动在1959年的一天展开,却以失败告终,萨达姆一瘸一拐地逃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在贝鲁特,中情局为他租了一间公寓,并对其进行短期训练。
上世纪70年代末,伊朗成了美国的眼中钉,为了遏制伊朗,美国选择了刚刚确立政权的萨达姆作为它在中东的重要战略盟友。据《华盛顿邮报》披露,在整个80年代,里根、老布什政府都在大力向伊拉克直接出售武器。尤其是在两伊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美国除了向萨达姆提供军事情报,更是无偿送给他价值几十亿美元的武器装备。西班牙《世界报》还披露了萨达姆与布什家族间密切的金钱往来。据说,萨达姆曾千方百计将其巨额财产转移到美英等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而老布什则为萨达姆的非法洗钱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中情局前副局长保罗・雷德蒙曾透露说,有文件表明,当年美伊间的资金流动高达数十亿美元,而且都是在老布什总统的监督下进行的。
直到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前,萨达姆与老布什之间的联系都相当密切。在分享大量情报信息的同时,老布什政府还通过一家智利公司向萨达姆提供化学分析设备、细菌和真菌制剂和集束炸弹等,为伊拉克制造生化武器大开方便之门。难怪美国《新闻周刊》评论说,如果说萨达姆是个“恶魔”,那也是美国制造的。
在美国的支持下,萨达姆羽翼日丰。与此同时,他开始以阿拉伯世界领导人自居,并与美国渐行渐远。1990年8月2日凌晨2时,美伊盟友关系走到了尽头。当天,10万伊拉克大军悍然入侵科威特。萨达姆的野心勃勃和不可一世,让老布什备感愤怒。他无法忍受这个“小盟友”的背叛。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爆发了,老布什不仅将伊军赶出了科威特,还攻进了伊境内,令萨达姆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就在他本可以乘胜追击将萨达姆赶下台的时候,老布什却做了一个令自己遗憾终生的决定――放萨达姆一马,他不希望引起阿拉伯国家的普遍不满,也不愿意给伊朗再次壮大的空间。直到现在,都有不少美国人批评老布什当年是在“养虎为患”。
此后,萨达姆依然稳坐总统宝座,但老布什却在1993年输掉了总统选举,黯然告别白宫。幸灾乐祸的萨达姆还向击败老布什的克林顿发去贺电,只可惜克林顿对萨达姆也无好感,上台后继续加强对伊拉克的经济和军事制裁。萨达姆对老布什的恨也在一点点地积累。1993年4月,当卸任的老布什以平民身份访问科威特时,萨达姆授意伊情报部门雇佣杀手,企图安放汽车炸弹置老布什于死地。不过,这个计划后来因为被美国和科威科情报部门挫败而未能得逞。自此,萨达姆与布什家族结下了“梁子”。
(三)
萨达姆被处死了,但关于他的争议一时不会消停,尤其是萨达姆被绞刑的私自录像在电视上广为传播后,争议愈演愈烈,加剧了中东伊斯兰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教派之间的裂痕和敌对。
对于绝大部分伊朗人而言,萨达姆与他们教不同派、人不同种,1980年萨达姆在美国的怂恿下发动了持续8年的对伊朗的战争,导致60多万伊朗人死伤,经济损失3000亿美元。伊朗人对萨达姆可谓恨之入骨,人人欲诛之而后快,认为“死刑是对萨达姆最轻的惩罚”。
萨达姆之死让科威特人出了一口恶气,因为萨达姆也曾于1990年入侵科威特,造成数千科威特人死伤,他们认为“萨达姆被处死是宰牲节最好的节日礼物”。
萨达姆被判绞刑的罪名是1982年杀害了巴格达北部杜贾乡村的143名什叶派穆斯林,因此萨达姆之死,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穆斯林无不拍手叫好,他们甚至不顾爆炸危险走上街头欢歌载舞。
在中东地区,同情和支持萨达姆的人为数不多,但也有部分阿拉伯人视萨达姆为强人、英雄,认为他敢与美国和以色列对抗。
经常不按套路出牌的利比亚政府在萨达姆被处死后反应激烈。卡扎菲领导的利比亚政府在萨达姆被处死后立即发表声明、宣布降半旗,取消宰牲节的庆祝活动,为萨达姆哀悼三天。利比亚政府还宣布将以萨达姆站在绞刑台前为题,为萨达姆竖立一尊雕像,雕像放置在利比亚民族英雄奥巴尔、穆赫塔尔的塑像旁。穆赫塔尔曾因领导利比亚抵抗意大利殖民统治于1931年被绞死。
在巴勒斯坦,民众对萨达姆被处死感到震惊和愤怒,在不少巴勒斯坦人眼里,萨达姆是阿拉伯民族英雄,因为他曾在1991年向以色列发射8枚飞毛腿导弹。
在约旦,数千名约旦人在首都安曼街头静坐示威,他们举着萨达姆的大幅照片和“领袖萨达姆是烈士之父”等标语,抗议萨达姆被处死。
在逊尼派穆斯林占30%的伊拉克国内,萨达姆政权的追随者和部分逊尼派穆斯林强烈抗议萨达姆被处死,发誓要进行报复。
绞刑架下的报告【第四篇】
关键词:19世纪;英国;犯罪;刑罚
中图分类号:K ;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2-0096-08
19世纪是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发展的转变时期。在这个社会的转型期,社会流动频繁,社会动乱、犯罪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展开、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财富空前增长,社会日益分化成两个对立的阶级——富得流油的资本家和贫无立锥之地的无产者。为了保护资本家,为了保护其财富,政府往往用各种严刑峻法来确保其财产和生命的安全。所以,考察19世纪英国刑罚的变迁,既能看出刑罚本身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既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又明白人类认识的变化。
一
19世纪上半叶,英国极大地继承了18世纪的刑罚特色,以严刑重刑来威慑民众,用司法恐怖来制止犯罪。维多利亚人对犯罪特别担忧,犯罪率从18世纪末急剧上升,并且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持续上升,从1800年的5 000件上升到1840年的2万件。1805年4 605起,1815年7 898起,1825年14 437起,1835年20 731起,1842年31 309起。短短37年中,犯罪数字增加了6倍多。1805年到1848年,英格兰因盗窃和抢劫财产等犯罪交付法庭审判的人数从4 605人增加至27 816人。当然,到维多利亚时代,英格兰的犯罪率比之前要低,但进入审判的案件中,大约90%也都和财产有关。暴动、恶性抢劫、谋杀这样的罪行很少见。19世纪末伦敦拥有500万人口,但是每年的杀人犯不过2 0人。对重大骚乱的审判定罪比率在40年代和60年代间从41%上升到75%;普通法骚乱从59%上升到90年代的89%。作为“私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忠实信徒,维多利亚人对严惩罪犯坚定不移,试图通过严刑峻法(绞刑、流放、鞭刑)阻止犯罪上升。从枷刑、鞭刑这些残酷的肉刑,到绞刑和流放刑都是19世纪重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种古老的肉刑是颈手枷刑和足枷刑。它用两根柱子加一个锁住犯人头和手的木制枷构成,足枷则是用木枷锁往双脚。枷刑的目的是让犯人受到公开的羞辱和谩骂,从而取得惩罚罪犯的目的。有时人们会向犯人砸东西,渲泄愤怒。到19世纪初,也还使用颈手枷和足枷刑,作为对多种多样轻罪的公开羞辱,不过,枷刑在19世纪逐渐不再受人欢迎。1837年放弃颈手枷刑,1872年放弃足枷刑。
最为残酷的是绞刑、剖腹和分尸综合刑。这是英国最为严厉的刑罚,是对叛国罪的惩罚。行刑时,犯人先被五花大绑在一个木架上,由马匹拉往刑场。对犯人先行绞刑,用绳套吊起,在犯人断气前砍断绳子。接着开膛破肚,“掏出”内脏。然后斩首。最后一步是肢解尸体。在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勇敢的心》中,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就是用此种刑罚处死的。由于此刑过于残酷惨烈,所以1848年后,不再实行这样的全套刑罚,而是把人绞死后再斩首,也不再剖腹分尸。最后一次这样的行刑发生在1820年。不过,直到1870年才正式废除绞刑、剖腹和分尸刑。
死刑在19世纪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刑罚。历史上,死刑一直用来充当“在该服从的人们中引起恐怖”。维多利亚时代的刑法学者斯蒂芬从死刑最为残酷的角度论证死刑的威慑力,他说:“受死刑之宣告者,从不拒绝与其它刑罚之换刑。因为任何人,为了保全生命而可牺牲一切。其它刑罚无论如何苛酷、可怕,但总有生存的希望,而死刑则不,其恐怖实在是无可形容。”死刑是一种流行的威慑方式,17~18世纪,死刑广泛应用,到19世纪初,总共有223种死罪,包括在英国居住满12个月的吉普赛人;毁坏威斯敏斯特桥;为遗产拐走少女或寡妇;毁损树木。英国的死罪在安茹王朝仅有4种,都铎王朝增加了27种,斯图亚特王朝又增加36种,乔治亚时代增加最快,达156种。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大约20种罪行真正实行死刑。伪造、假冒、发信恐吓、绑架女性继承人、企图谋杀枢密院官员、掏兜、海盗、残害牲畜、放火、亵渎、盗窃亚麻、砍伐树木和往池塘外放鱼等,都可以判处绞刑。绞刑架在重负之下吱吱作响。1791~1892年,国家档案馆的279本账册记载了向内政部报告的犯罪记录,总共有10 300件死刑,97 000件流放,900 000件监禁。
19世纪初,死刑犯罪的数量大大减少,例如1829年一个名叫托马斯·梅纳德(ThomasMaynard)的人是英国最后一个因伪造罪而处绞刑的人,1836年就废除了伪造罪的绞刑。1861年后,只有4种死罪:谋杀、海盗、叛国、在兵工厂或造船厂放火(这等同恐怖行动),人们一般认为谋杀是人类可犯的最为邪恶最为可耻的罪行。从表l中可以看出,1835年以后,处决率稳定在年均人。《1868年监狱法》(ThePrisons Act of 1868)规定,未来的绞刑必须在监狱里面进行。塞拉·德丝利(Sarah Dazley)是在贝德福监狱外公开处决的最后一位女性。英国最后一次公开行刑是在1868年,一个名迈尔克·巴雷特(Michael Barrett)的人被绞死。从此都是监狱内行刑,行刑之后会升起一面黑旗,告诉外面等待的人群犯人已死。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实用5篇
下一篇:维修工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