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汇编13篇】
本报告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探讨了主要问题与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明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篇1
时值全国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朱主任和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我县调研、指导少数民族工作。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按照调研提纲将全县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民族乡村的基本情况
我县是全省、全市民族工作重点县。全县有22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约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约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0%。全县有一个民族乡、10个民族村、4个民族街道(社区),有少数民族村民组212个,少数民族千人以上的乡镇8个。少数民族群众大多居住在沿湖沿淮等低洼多灾地区,经济上欠发达,生产生活上比较困难。近几年来,在省、市、县的直接帮扶下,农民纯收入稳步提高,XX年2593元、XX年年3316元、20__年3848元,高于所在市县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差距。
二、XX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做法
近年来,我县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省市各级领导重视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几大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在县民族工作成员单位和有关乡镇的支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成立领导组,出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以加快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纯收入为目标,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卫生事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使得我县呈现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抓政策宣传,不断增强民族法规、政策意识
我县始终把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作为民族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每逢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县政府主要领导都要开展“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电视讲话,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街头宣传活动,定期召开全县民族工作会,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结合县情部署安排民族工作,邀请民族乡村、居委会负责人和部分清真寺阿訇、乡老参加座谈会,宣传我党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听取他们对民族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抓民族团结,不断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成立了寿县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负责协调解决全县民族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在官亭街改造工程中涉及到我县边家岗回民聚居区,为了维护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县委、县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有威望的乡老、阿訇及民族亲戚干部包保,并多次深入被拆迁户家中,耐心宣传拆迁和民族宗教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宁愿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反复做工作;绝不简单粗暴、强行拆迁、引发矛盾。由于方法得当,工作细致,没有造成民族矛盾发生,拆迁工作也得以顺利完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积极开展“和谐民族乡村、社区”评选活动。尊重民族宗教,积极争取资金改善修缮清真寺,寿县城关清真寺是明清之际华东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在沿淮一带享有盛誉,从省文物局争取资金5万元,将该寺修缮一新,不仅为回族群众提供了一处良好的'活动场所,而且成为我县一处旅游景点,促进了与外地穆斯林的交流。认真劝访,防止渗透。当得知我县有4名阿訇要赴香港参加“达瓦宣教团”活动时,我县高度重视,组织专人调查核实,对欲外出阿訇宣传政策、讲清利弊、循循善诱进行劝阻,由于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加之思想工作和说服教育工作做的扎实,有效地阻止了朱多海一行四人的赴港之行。
三是抓资金投入,不断改善民族乡村基础设施条件
XX年以来,我县抓住国家对民族地区投入增加的机遇,不断加大资金争取及投入力度。近年来,省市投入民族发展等各类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总计672万元,其中:省级投入510万元,市级投入12万元,县级配套150万元。主要用于修路390万元;水利设施136万元;基础设施110万元;发展养殖业11万元;其他25万元。例如陶店保庄圩堤顶兴修、陶店中心村道路硬化、民族新型墙体材料厂“三通一平”及自来水厂项目建设等。并先后为寿春镇九龙、板桥镇清真、涧沟镇蒋庙等村修路30余公里;为安丰塘镇老街村中心路配套工程、双桥镇柏庙等村修复水毁工程12余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投入使用,改变了民族乡村的面貌,提升了民族乡村形象,改善了公路交通和基础设施,促进了民族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是抓经济发展,不断加快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我县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指导思想。陶店回族乡地处瓦埠湖边、灌区末梢,易涝易旱,一直是全县扶贫工作重点乡。县委、县政府一方面加大对该乡的基础设施投入,为沿湖各村建排灌站6座,解决农业用水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大“村村通”水泥路资金投入,目前该乡在全县率先完成了任务。同时,我县还积极鼓励支持民族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群众经商实行优惠政策,对从事具有民族特色产业、畜牧贩运和传统小吃等免收税费。
五是抓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使用率
我县始终把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摆在干部工作的重要位置。现有少数民族科级以上干部26人,新提拔使用9人,拥有少数民族人大代表24人,政协委员15人,其中:民族乡陶店乡长和人大主席均由少数民族公民担任,14个民族村(居)的班子成员中均配有少数民族干部。
三、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所在县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比较
据县统计局和民族乡村上报数字经过表格的形式相比较,不难看出陶店民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所在县、市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地处城郊的南关、九龙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所在县、市却处在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但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其他民族村农民纯收入情况见下表(略)。
四、XX年以来省、市、县的帮扶情况
XX年以来,省、市共为我县下拨协调各类民族乡村发展资金522万元,县内帮扶和配套资金150万元。帮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固定资金投入。省设立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每年项目支持民族乡50万元人民币,四年来总共帮扶200万元。二是国债项目帮扶。为陶店乡从省水利厅争取国债项目120万元,对该乡保庄圩堤顶兴修了砂石路,确保遇洪水汛期防汛度汛的安全。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近几年来,省、市、县为了帮扶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投入,表现最主要的是为民族乡村修路、兴建排灌站、安全饮用水等,总共投入202万元。四是县级扶贫和资金配套。四年来,县扶贫办、发改委根据省市帮扶情况和要求,共向民族乡村配套资金150万元。如:为陶店乡许岗圩解决配套资金17万元;为陶店乡解决湖滨砂石路解决配套资金15万元;为陶店乡解决安全饮用水配套资金20万元;为陶店乡解决马店水泥路配套资金19万元等。
五、农民外出务工与返乡情况
近年来,我县民族乡村外出务工人员每年达到近万人,主要分布在江浙沪一带,主要从事建筑、营运、服务等行业,每年能为家乡创造近亿元的产值。20__年春节以后,受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有近千人未能外出或没能找到工作。针对这些情况,我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对农民工就失业情况进行调查核实。从调查情况看,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对外依赖性强,目前的生产经营困难,随着出口贸易量的下降,企业对劳动用工的需求逐步减少,造成外来劳动力的大量失业,而我县农民大部分都在江浙沪一带打工,影响不是很大,有八成以上的外出农民工目前都还能找到工作。二是积极招商引资兴办企业让农民工返乡就业。随着国家逐步实行投放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加之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外来企业老板纷纷来我县投资建厂,这样给那些外出打工失业的返乡农民工又带来了重新上岗的机会,例如:上海乐林钢构有限公司投产以后,一次性为九龙民族村返乡农民工解决了100多个就业岗位。
六、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的发展思路与建议
寿县是沿淮自然灾害多发大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县内拥有肖严湖、瓦埠湖、梁家湖、寿西湖、红旗沟、中心沟等“四湖两沟”,既是淮淠河的“洪水走廊”,又是淮河中游的“洪水仓库”,为全省自然条件最恶劣,旱涝灾害最频繁的县份之一,全县60%耕地和70%人口长期处在自然灾害威胁之下。目前我县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交通不畅。目前,我县民族乡村中除陶店乡“村村通”水泥路基本贯通外,其余7个民族村中,仅有老街、蒋庙、大隗等3个村建有部分石渣路,其它均为土路,并且仅有的3个村石渣路也已损坏,晴通雨阻,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于对民族村没有资金倾斜政策,加之连年受灾,群众手中缺钱,配套资金没有着落,7个民族村卫星定位建设里程公里水泥路工程至今未得到实施。
二是灌溉困难。我县民族乡村大都处于瓦埠湖畔及淮河岸边,属于灌渠末梢,地势低洼,易涝易旱。如寿春镇九龙、双桥镇柏庙等村农业用水只能靠提湖水灌溉,有的甚至要经过二级、三级提水,比正常的抽水灌溉费用增加了3-4倍,农业成本提高,农民承担经济压力大。
三是受灾严重。近几年,我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民族乡村灾情严重,水患及雪灾造成民族乡村直接经济损失达2347余万元,因灾返贫现象十分突出,有些已建好的基础设施又因灾毁坏。
四是缺乏技术。我县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较为偏远的乡村,缺乏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少数致富带头人由于宣传不够,缺乏影响力,对一些传统小吃或特色产品也缺乏包装和宣传。
五是支持不足。省、市在支持少数民族乡经济发展政策上有所倾斜,而经济发展较慢的民族村和街道(社区)没有具体帮扶政策。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篇2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湖南地处内陆,是对外开放相对薄弱地区,但也意味着巨大的开发开放潜力。作为后发地区,湖南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安全的相统一。
一、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问题和差距依然明显
近年来,全省深入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坚持“扩规模” 与“转方式”相结合、“促内需”与“扩外需”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放型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比,与中西部兄弟省份比,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的格局比,还存在开放不够、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质量不优等诸多问题,并且有差距扩大的趋势和危险。
1、总量增长迅速,但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近5年来,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从20xx年的亿美元增加到20xx年的88亿美元,年均增长17%;外贸进出口额从亿美元增加到246亿美元,年均增长%;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从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年均增长%;对外投资连续7年居中部第一。20xx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列全国第10位,中部六省第3位,但我省进出口总额仅列全国第21位,中部六省第5位,仅为湖北的65%、安徽的52%、河南的44%、重庆的36%;外贸依存度仅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利用外资仅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外汇存款余额仅为亿美元,居全国第22位,贷款余额亿美元,居全国第21位。
2、结构有所优化,但落后全国平均水平。20xx年我省出口额最大的企业仅15亿美元,而河南、湖北出口额最大的企业分别达到近300亿美元和50亿美元。出口商品中,钢铁、有色等传统粗放型产品占比达到30%,而且主要是资源输出型;加工贸易仅占总量的29%,低于全国35%的平均水平;利用外资中,来自香港、中国台湾等亚洲地区的占80%,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仅占9%;第三产业占比仅为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0个百分点。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仅居全国第18位、中部六省第4位,进出口额仅相当于上海的2%、北京的3%、广东的4%、湖北的1/2。
3、 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但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仍然不多。近年来,通过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湖南,世界500强企业有131家来湘投资,总数居中部第一,上海大众、广汽菲亚特、蓝思科技、富士康、欧姆龙、台达电子等一批战略项目的相继落户,带动了我省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我省仍然缺乏像河南富士康电子信息产业、重庆5+6+800笔记本产业集群(5大品牌商、6大代工商、800家零部件厂商)、西安三星电子这样具有带动效应的大产业。20xx年,河南富士康一家企业的进出口就近300亿美元;重庆出口笔记本电脑近6000万台,全球每4台笔记本电脑有一台重庆造,以电脑等智能终端为主的工业品实现出口450亿美元。三星电子西安高端存储芯片项目第一期70亿美元投资达产后,每月可生产10万片,可形成660亿元人民币的年销售收入。
4、载体平台不断夯实,但承载聚集能力薄弱。我省目前有2家综合保税区,6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13家国家级园区、80家省级及省级以上园区等开放平台,平台数量居中西部前列,但这些平台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承载聚集能力薄弱、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等问题。20xx年我省80个省级以上园区利用外资仅占全省总量的%,有40%的园区利用外资为零,13个国家级园区利用外资仅占全省总量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80个省级以上园区进出口总额仅占全省总量的45%,有30%左右的园区进出口为零;长沙机场国际旅客居中部第一,但国际航空货运量仅居中部第4。
5、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但仍需继续优化。近些年我省以项目服务年等活动为抓手,在改进服务、优化环境和降低营商成本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有些问题企业和群众反映仍然比较强烈,有待进一步优化。比如行政审批程序仍然繁琐,时限较长。不少审批涉及中央、省、市、县四个行政层级和多个行政部门,形成纵、横两个审批“链”,环节之间不顺畅,上下之间不协调,我省一个外商投资项目走完所有的审批流程最快要120天。一些地方部门对政务中心窗口授权不充分,窗口成了“收发室”、“传达室”。权力部门化与利益化的问题亦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和交叉执法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许多中介机构依附于政府部门开展服务创收,加重了企业负担。许多地方政府对前任领导所定的政策措施不兑现。
6、机制体制建设有所完善,但有待进一步理顺。近年来,我省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副书记、人大副主任、分管副省长、政协副主席为副组长,省商务厅牵头,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发展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措施,同时建立健全了部门联席会议制、重大项目调度制、重大活动协调制、重大任务交办制度、工作督查问责制等工作推进机制。但是,相关机制体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比如加强招商引资活动的统筹规划,避免招商活动过多过滥不实的问题;比如内资、外资分头管理,资源分散的问题;比如园区管理、物流管理政出多门、整合不够的问题,等等。
二、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
(一)新变化带来新挑战
一是世界经贸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增速仍然偏低,全球经济格局“东升西降”更加明显。全球需求结构深刻调整,不少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危机的沼泽,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经济“企稳回升”态势仍存变数,美债危机、欧债危机、日债危机没有根本好转,新兴国家增速下滑,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新一轮工业革命尚缺乏实质性突破。
二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调结构、促转型”为核心,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尤其xx届三中全会后,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突破深层次障碍,在财政、金融、价格、企业、土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内消费市场仍面临内需增长动力偏弱和CPI冲高的双重压力。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企业景气状况较低,居民收入增长随之明显放缓。此外,国家在财政、金融、资源价格、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在给湖南带来极大的利好同时,也带来一定冲击。比如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可能对周边地区及中部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国家《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将使湖南钢铁、水泥等行业雪上加霜。
三是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态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全球范围看,区域竞争与合作仍在深化,各国抢占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利用外资承接产业转移面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和新兴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冲击。越南、泰国、印度等其他新兴国家其更低廉的生产成本,对我省承接产业转移造成冲击。而且在国内,中西部省份之间以及沿海省份的竞争越来约激烈。中西部省份为争取企业落户,各出奇招,力度空前。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发达省份为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争相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鼓励本省资金和产业向省内落后地区转移。
四是湖南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目前,随着“四化两型”、“三量齐升”战略的推进、我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承接产业转移仍然存在一定的空间和红利,进一步发展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随着明年沪昆高铁的开通,湖南将成为中部最大的高铁枢纽,劳动成本、土地利用和环境容量、要素保障比较优势仍然明显。但是,随着劳动力、土地等各类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受到削弱,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对外贸易面临国际贸易环境严峻以及自身产业竞争力不足的双重挑战。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刚刚结束的第114届广交会上,大会成交和客商到会双双下降,我省成交仅与上届基本持平,且三个月以内短单占比达80%左右。此外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缓慢,新兴优势产业太少。目前传统产业中钢铁企业经营困难,纺织服装产业的规模在不断缩小,农产品行业规模没有大的扩张,有色金属缺乏可持续性增长,日用陶瓷大而不强,花炮规模难以扩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动漫、汽车及零部件是近年来我省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但是,除装备制造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外,其他都没有做大做强。
(二)新机遇蕴含新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发展开放型经济经历了4次重大机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20xx年加入WTO、20xx年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加速向我国中西部转移),但是在这些机遇面前,湖南每次基本都是“醒得早、起床迟、出门晚”。以外贸为例,20xx年我省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16位,20xx年已退至第21位,先后被江西、广西、重庆、新疆、吉林赶超。江西打造粤港澳后花园、广西打造北部湾经济圈、重庆打造中西部开放高地、新疆打造欧亚桥头堡、吉林打造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心无不风生水起。
xx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自上而下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在湘调研期间,希望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紧紧抓住历史赋予湖南的各种重大机遇,在贯彻落实中央改革要求的前提下,抓住影响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和制约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制定和实施立足省情实际、有创新突破、有震撼力的改革措施。一是要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考验和试验。制度的完善和体制的创新将极大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市场经济的大循环、大发展。二是要抓住中部崛起和长江开放的机遇。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重心正向中西部倾斜,继中部崛起战略滞后,20xx年又把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支撑带上升到战略高度,完全有可能在湖南这个“过渡带”、“结合部”开展系列重大政策试点,布局系列重大基拙设施、基础产业项目,为湖南发展开放型经济开辟新途径。三是要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全球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阶段。湖南凭借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基础优势获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更加优良。过去,我省错过了多次改革的重大机遇,面对新一轮的机遇,我们必须起跑快,起跑好,抢抓机遇,奋力赶超,决不能输在新的起跑线上。
三、以改革创新为主线构建湖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根本在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要重视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立足现有的各种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拓宽视野,内外联动,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外交,扩展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促进与东盟和西部沿边地区海陆通道互联互通。推进与上海自贸区的产业对接、功能对接和发展空间对接,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打造产业发展新“航母”,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更加积极主动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释放深化改革的红利,为“四化两型”战略的推进、“三量齐升”目标的实现提供新动力。
基本原则:一是实现改革创新与扩大开放良性互动。以开放获得外部动力,倒逼关键领域的改革。尤其是吸收国际投资中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实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良性互动。加强区域合作,全面取消各类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依据经济规律和统一市场规则,建设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确保各类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平等地位,确保各类要素资源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良性互动。在全面放开市场准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同时,消除对外投资合作的障碍,大力推动产业进湘、资本进湘、技术进湘和商品出省、产能出国、劳动力出境,拓展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空间。四是实现巩固传统优势与培育新优势良性互动。在巩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更要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重点举措:
(一)改革境内外投资管理体制
1、大幅度放宽外资准入门槛。做好全面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准备工作,在一般制造业领域,探索进一步取消对外资在注册资本、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研发、设计、采购等各类地区总部。
2、全面推行民间投资非禁即入原则。除法律法规明文禁止外,对民间投资放开所有投资领域,公布明晰的准入标准、准入时限,并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扶持措施。鼓励民间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投资市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及垄断行业等,破除操作层面的“玻璃门”、“弹簧门”。
3、扩大开放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4、理顺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整合部门资源,由商务主管部门统筹并归口管理全省招商引资工作,构建“内外资统一,外资、外贸、外经、外侨、外宣五外联动”的“大招商、大承接”格局。加大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二)推进投资审批流程再造
1、精简审批事项。严格依法设定、实施、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有序推进负面清单之外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实行国民待遇。透明公开审批流程,为每一个审批事项编号存档,并公示到政府网站上。
2、下放审批权限。3亿美元以下、1亿美元以上允许类外资项目和20亿元以下、10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审批权全部下放市州以及国家级园区。1亿美元以下允许类外资项目和10亿元以下的内资项目审批权下放至区、县以及省级园区。立项、土地、规划、环评、质检等环节按照层级同步下放。
3、改革审批方式。设立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项目审批实行分层级免费代办制。3亿美元以上允许类外资项目和20亿元以上内资项目,省政府授权省商务厅全程代办,原则上4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3亿美元以下、1亿美元以上允许类外资项目和20亿元以下、10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1亿美元以下允许类外资项目和10亿元以下的内资项目分别由市(州、国家级园区)和区(县)商务主管部门全程代办。项目审批按照投资规模,由企业直接向相应层级的政务中心申报。全面实行并联式、一站式网上申报。精简规范项目申报材料。
(三)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1、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型企业。充分发挥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作用,为中小民营企业出口提供通关、物流、融资、退税等服务,提高外贸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对认定的大型外贸综合服务型企业给予税收、通关等方面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可作为出口退税主体,视同A类企业优先办理退税。简化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税收管理,允许其各种服务收费按统一税率征收,或者采取资金统一支付、账册备查的方式征收。允许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采用“旅游购物商品”贸易方式出口。海关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视同AA类企业,适应“属地申报、属地放行”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
2、创新贸易方式。大力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争取尽快获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积极探索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采用“旅游购物商品”贸易方式出口,国税部门给予免征不退的税收政策支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环节拓展。
3、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在已经形成一定的行业出口规模和行业企业聚集的地区打造出口基地,通过完善基地产业链和公共配套服务,进一步提升行业企业聚集度,增强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加大对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扶持,支持其建设为基地内企业服务的公共技术研发、公共物流、公共营销、公共交易、公共展示等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4、改进通关模式。加快推进关检合作“三个一”试点,使我省进出口货物真正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海关进一步深化区域通关合作,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属地申报、属地放行”通关作业模式适应范围,加快推广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检验检疫部门进一步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合作,按照“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要求,推动进出口检验检疫本地化、便利化;对法定检验的我省出口货物,除质量安全风险高的外,原则上由产地检验监管后放行,口岸不再抽检;对法定检验检疫的进口货物,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入境口岸检疫后由我省检验检疫实施检验监管。
5、促进外贸物流发展。大力推动我省“内陆无水港”建设,尽快实现长沙、衡阳、郴州、永州的“无水港”功能,打造我省外贸货物通江达海的高效平台。进一步开通好我省“五定班列”和“五定班轮”,将其打造为我省货物进出口的快捷通道。进一步加强口岸建设,优化全省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布局,切实加强我省各类口岸、“内陆无水港”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建设。
(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发挥湖南“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巩固港台、发展两角长三角、珠三角,拓展日韩,重点对接上海自贸区,积极融入“一路一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1、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积极借鉴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新理念新举措,及时做好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的复制推广准备工作。完善岳阳城陵矶港区和郴州出口加工区功能,创造条件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积极争取在黄花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岳阳城陵矶港区和郴州出口加工区等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设立省政府驻自贸区日常办事机构或窗口公司,涵盖招商推介、商品展示、研发设计、货物通关等多项功能,并尽早谋划赴沪开展定点招商,对接产业转移,争取上海自贸区设立后溢出的制造业和服务外包项目能在湖南落地。积极争取将岳阳城陵矶港列入上海自贸区的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
2、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争取开通长沙-广西-越南、株洲-新疆-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开通到达北部湾、珠三角水运口岸的铁海联运,增加黄花机场至东盟、中亚、欧洲的国际客货运航线。建设好我省在越南、老挝、泰国投资的境外工业园,鼓励更多企业赴东盟、中亚建立境外工业园。加强与东盟、中亚各国的产业对接,鼓励我省轨道交通、特变电、茶叶等优势产业积极拓展东盟和中亚市场。在广西、新疆设立湖南东盟、湖南亚欧办事处。将永州打造为我省对接东盟的物流通道,支持东盟与永州互设办事处。
3、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将岳阳以城陵矶港为中心的沿长江150公里左右的经济带,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将全省大运力工业配置在这一区域,重点发展物流航运业。申请增加岳阳城陵矶和长沙霞凝港口岸对外直航航线,拓展至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等近海集装箱直航业务。在岳阳建立湖南航运交易所,建立集“平台监管、数据处理、政策发布和国际物流动态”于一体的电子口岸,与中国电子口岸尤其是长江流域地方电子口岸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五)加快推进 “走出去”步伐
1、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争取个人境外投资试点。落实“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到海外整合和延伸产业链。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
2、改革投资审批方式。放宽对外投资准入,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将核准范围限定在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两类,进一步简化核准手续。推动事前审批转向改善对外投资信息、法律、融资、保险等服务支撑体系转变。
3、鼓励企业抱团走出去。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延长产业链为纽带,引导扶持水电、农业、文化创意、矿产资源、服务业、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联盟抱团出海“走出去”。鼓励中联、华菱、远大、南车、湘电风能等企业在境外创办产业园。鼓励企业抱团参与国家援外项目招投标,拓展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带动我省设备、技术、服务、劳务输出。
4、加快“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和建设集国内外政府部门、境外园区、境外商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于一体的“走出去”促进平台,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六)推动发展平台向高端、集聚发展
1、加强园区平台的规划和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园区申报国家级园区。围绕我省规划的10大优势产业和50个产业集群,对我省目前80个省级及省级以上园区进行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建立园区绩效考核机制,突出园区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效益和开放型经济指标,对省级园区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
2、加强功能性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岳阳城陵矶和长沙黄花机场综合保税区;申请设立城陵矶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增加口岸的“保税仓库”功能;争取将长沙市列入全国第二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建设好以新华联为龙头的原油进口平台、城陵矶冻品口岸平台;将金霞保税区打造成集综合保税、进出口商品展示及交易中心、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水陆物流集散中心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平台。
3、加快会展平台建设。理顺会展业管理体制,构建职能清晰、协调一致、“多位一体”的湖南会展管理服务体系,制定出科学的会展标准和规范会展评估体系(下基层调研报告),切实加强会展业财政扶持力度。借鉴国外著名展馆的经验,高起点建好长沙新的国际会展中心,彻底解决湖南会展业在硬件设施方面的瓶颈问题,全力申报国家级经贸会展平台。
4、打造商协会服务平台。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商会类行业协会平台,发挥其在整合招商资源、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开拓国际市场、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的作用;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明确地位,厘清职责,规范管理;建立政府资助重点行业协会发展和购买服务机制,对主导产业行业协会和部分综合性重点行业协会,政府实行长期购买固定性服务。
5、加大金融平台建设力度。支持省内企业在境外上市、境外发债,同时在资金调回和使用方面争取更为宽松的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商业信用融资,在坚持交易背景情况下,支持银行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服务。支持境内项目使用外汇转贷款。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湖南设置分支机构,逐步将国际结算业务网点延伸到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县域范围。推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园区金融机构网点建设。优化国际结算网络系统,完善国际结算工具,推广跨境贸易网上银行服务、网上结售汇等电子化产品,提升结算效率,加快资金周转。有序放开对中小企业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特种行业市场准入的指标限制,加大对江浙、粤港台、晋商财团等民企金融资本的招商力度,积极吸引内外资进入省内金融市场。
6、大力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鼓励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展跨省、跨境区域合作。湘南三市比照长沙,全面享受营改增试点以及项目审批等相关政策,全面启动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统筹规划湘南三市主导产业,实行错位发展、互补发展,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推进衡阳、郴州、永州“内陆无水港”建设;支持郴州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支持永州蓝宁道新等加工贸易走廊设立公共保税仓;充分发挥郴州快件中心的功能。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篇3
基本情况
松鹤村民委员会地处旧城镇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6千米,全村土地面积平方公里,有松鹤、乐业、三家三个村小组,耕地面积2046亩,其中:水田1120亩,旱地926亩,是典型半山区村。全村总人口4885人,人多耕地少,仅有的926多亩旱地大多是坡耕地,水利条件及田间道路建设极差。 20xx年实现粮食总产1498吨,烤烟150300公斤,蔬菜643040公斤;出栏生猪13552头、牛382头,羊1196只,肉类总产量达 1230吨,;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079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475元。
近年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松鹤村委会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十字 方针,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多年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入手,大力发展小城镇、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建设及教育、文化等事业,因地制宜,大力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效很大,但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低。该村委会属板桥河水库灌区,境内没有像样的水资源可利用,历史以来大部分耕地依靠板桥河水库开闸放水来栽种。
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能力不强。该村委会经济总量不大,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存在收入普通偏低,增收困难的问题。表现得尤突出的是贫富差距极大,相当部分群群众还比较贫困。
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滞后。该村委会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烤烟及部分蔬菜,除烤烟外,大部分属传统生产方式经营,且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现代农业)严重滞后,土地产出效益不高。
产业调整困难,群众意识不高。镇、村都积极想方设法,努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但困难极大,阻力不小。如今年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万寿菊生产,在当地特别是三家、乐业村小组,相当部分群众意识不强,急功近利,未把耕地的科学种管当回事。
第三产业发展慢,品味档次不高。该村委会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起步较早,但发展较为绶慢,且档次不高,大多属粗放式的经营管理,这与其地处交通要道,集贸中心区,人流物流集中的地位相不相称,第三产业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不到15%。
对策措施及建议
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当务之急,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按照州委提出的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 四村 具体目标,应扎实抓好以下工作,切实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加大帮扶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加快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仍需从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这一关键环节入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千方百计争取支持。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特别是干旱年景,群众生活用水却极为困难,更谈不上生产用水。因此,除完善现有水利设施外,还应把重点放在家庭水窖,田间水窖的建设上来,争取80%以上农户建有水窖,省效缓解缺水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发展的问题。
抓好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培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积极进行产业的培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除抓好传统支柱产业烤烟外,应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药材、养殖等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走多业并举的路子,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做好宣传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已到了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要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鼓励农民承包土地适度流转于种田大户、种田能手上,特别象靠临矿山的村民小组更应如此,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是相应的合作社,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逐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提升品味档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在当地起步早,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车流、物流的增多,第三产业发展在该村委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应本着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支持鼓励当地群众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以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组织班子,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群众增收致富的带领者。同时,要按照发展党员的 十六 字方针,把年轻的、积极性高的、责任心强的、追求进步的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吸纳进党员干部队伍来,为基层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培养后备人才。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注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 文明村 文明户 五好家庭 等多创建活动形式,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久,社会主义精神,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扫除陈规陋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文化,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把该村逐步建成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篇4
为全面了解掌握牛孔乡鑫盛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摸清该社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促进该社区发展途径、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实效。根据局里面工作安排,今年4月,我对牛孔乡鑫盛社区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置身于他们的生存环境,查找社区居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并就如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了一些思考。
一、发展现状
鑫盛社区位于牛孔乡政府驻地正北方,两地相距600米,距绿春县城36公里,东接者俄村委会,南邻平掌街村委会,西连龙洞村委会,北邻与模东村委会隔河相望,隶属绿春县牛孔乡,成立于20xx年4月,驻地海报980米,平均气温℃,年降雨量1667毫米,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亩,辖5个居民小组,624户2522人,其中城镇568户2186人,农业44户290人;流动人口12户46人,设5个支部(含个私支部1个),有党员65人(女党员9人)。辖区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稻谷、玉米等农作物为主,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商业活动,经营日用百货、五金、建材、农资、服装、副食品、蔬菜、水果、药品、农副产品等。社区内建有一块占地面积25亩,经营面积20亩的牛孔乡集镇新区(牛孔河坝)鑫盛集贸市场,内设交易柜台1580平方米,商铺4700平方米。
二、发展优势
社区目前的发展优势是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实现人流、物流、资金的合理布置,提高辐射和带动作用,拓展地区发展空间,扩张经济总量。通过城镇辐射和带动作用,一是全方面把社区经济活跃起来,促进运输业、饮食业、娱乐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广泛吸纳周边乡镇的农副产品,促进品种质量、品种数量、品种种类,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三是开发一个辐射全乡及周边乡镇的生产、生活用品交易批发市场,加快资金周转。通过中心集贸市场建设,能够引导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从而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培养出一批农村能人,并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发展劣势
四、发展建议
(一)统筹规划,明确思路。根据鑫盛社区发展现状、资源条件等,认真分析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量体裁衣,重点解决居民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收电视难、学科技难、听广播难、村容村貌差、致富产业培植难等民生问题和增强发展后劲,适度把握好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和项目布局,深入分析项目效益,制定鑫盛社区脱贫发展实施方案。
(二)夯实基础,提高素质。一是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社区班子建设。采取从牛孔乡选派得力干部挂钩指导、选聘大学生村官和从外出务工经商的能人中选任社区干部等办法,充实加强社区班子,为鑫盛社区的脱贫致富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挖掘潜力,广辟社区集体经济增收渠道。要切实加强社区资产、资源、资金的管理,并努力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增加集体收入。三是大力开展针对贫困居民的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各有关部门要关注、倾斜贫困居民小组,加大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促进居民转移增收和提高种养水平增收。
(三)整合资源,多渠道筹措扶持资金。在项目实施中,在试点项目专项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整村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饮水安全等其它资金项目,通过项目整合,真正起到 四两拨千斤 的拉动作用。同时,坚持党政机关挂钩帮扶制度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对特困户进行重点帮扶。
(四)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在帮扶措施上,抛弃那种 撒胡椒面 式的帮扶方式,帮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帮扶资金,循序渐进。集中力量和资金因地制宜,一个点、一个项目、一个时间段的帮扶。比如:帮扶部门可根据自身情况帮助建设一个养殖场或者种植小区等形式的经济实体,不断壮大社区的集体经济,避(baogao.)免社区集体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的情况。
(五)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居民作为经济发展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监督主体,认真落实居民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参与权,掀起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业自己创的热潮,鼓励社区致富能人、外出务工人员及业主到鑫盛社区投资兴业,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植和公共公益事业建设。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篇5
一、基本情况
乡地处市东北部,距城区55公里,与三面交界。全乡辖8个村1个居委会,共3156户10127人。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8890亩。场镇面积公里,常住人口1400余人。乡机关干部职工25人,其中行政12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色产业情况
xx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全乡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红苕及各种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生姜、水果、蔬菜等;养殖业主要以生猪、肉羊、肉牛、家禽为主;工副业主要以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为主。近年来,我乡依托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其中建有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个——雪洞生姜专业合作社,并以此辐射带动全乡生姜发展,培育出了雪洞、柏杨、石星三个生姜专业村,建生姜良繁基地300亩,全乡种植生姜3200亩,生猪专业合作社3个,200亩的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其他合作社3个。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较快,其中肉牛养殖场1个,肉羊养殖场2个,家禽养殖场2个。全乡居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种养业为辅。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1)交通状况较差。时至今日,全乡仍有2个村60%的社道未硬化,造成群众行路难,农产品销售难。
(2)公共设施滞后。场镇设施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没有一个公共群众娱乐场所,场镇亮化、绿化较差,仍有3条街道未亮化、绿化。
(3)水利隐患严重。全乡七座小Ⅱ型水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排水渠道不畅、蓄水设备老化现象严重,没有控制性水利工程,农业抗旱排涝能力较差,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灾害性极端性天气增多的大环境下,旱涝灾害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2、农村社会发展滞后。我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由于经济状况差,导致大量人员外出,其中不乏一些乡土仁人志士和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他们在事业有成后由于看到家乡各方面比较落后也就不愿回乡发展,这就造成我乡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3、农民致富增收困难。我乡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小农模式,一是分散经营,二是生产规模小,三是销售渠道不畅通,信息不灵,同时销售的产品经济价值不高等这些原因就导致了农民增收困难。
四、设想及建议
设想:完善场镇功能配套设施,计划今年投资40万元建一个500平方米的群众娱乐活动场所,计划投资50万元完成场镇深街道的绿化及亮化工程,同时,争取今年完成玉带峡旅游景区的签约工作。
建议:
1、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争取建一座控制性水利工程,增强防洪抗旱的能力,既可改善我乡生态环境,又可保障经济发展。
2、扶持农村发展。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农民返乡创业,再者号召本地各类高校(中职高校)学生毕业后回乡创业,发展新型农民。
3、帮助农民增收。总体上通过工业发展反哺农业发展的模式,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继续扩大种养殖业发展规模,壮大规模促发展;一方面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同时延长产业链,以农产品为基础,打造产业群,创新“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篇6
根据区委第二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和“三进三同三个一”党性实践活动的具体安排,我于7月13日入住到朱羊镇##社区,驻入社区后,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过走村入户,和镇、社区干部、村民座谈交流,就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大体了解了##社区的基本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个人对社区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社区基本情况。##社区由原来的龙宝村、溶溪村、茨坝村、##居合并而成,社区内交通便捷,成渝铁路、吴朱公路穿镜而过。全社区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辖区有12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0766人,其中农业人口9546人。目前,该社区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好,一年来,全社区分别向铁路工程、赴疆摘棉花、第三服务业转移农村劳动力3700余人,劳务经济年收入实现9000万元。
(二)社区党的建设情况。社区党委下设4个支部,设12个党小组,有党员254名,有村干部7名,其中专科以上学历2人,高中及相当学历的5人。该社区两委运转正常,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近年来,该社区先后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抗旱救灾先进单位”、“五好村居党组织”称号;被朱羊镇党委、镇政府评为综合目标考核、森林防火、计划生育、安全工作等一、二等奖和“先进党组织”称号多次。
(三)社区经济发展情况。社区主要种有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有花椒、梨子,主要经济收入靠外出务工和种养获得,有10多户大的饲养猪、鸭、鱼、蚕的养殖户,20__年农民人均收入3680元。社区招商引资工作较好,先后引进鑫江建司、新硅材料、石笋旅游和付泰集团投入资金3800多万元,开展康居工程、石英沙生产、旅游等项目建设,现各项目进展良好。
总体来看,该社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规模,“科技兴农”初见成效,社会治安良好,没有大的不稳定因素,农民有较强的致富心理。
二、存在问题
一是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农村实用型人才。调查得知,社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舍素质在总体上偏低,而且大多缺乏必要的农业科技培训,大部分农民仍然习惯于几千年以来的传统农耕技术和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现代科学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成为制约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是科技兴农战略效果不明显。
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不明显,没形成农业产业规模和品牌特色。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不高。
五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明显,居民活动场所、街道饮用水等基础基础设施还未建设,存在街道居民生活饮用水困难,街道信用社至蔡市街横街子路面至今还未硬化,下雨天通行困难。
三、对策建议
我认为,该社区存在村民观念落后、科学文化素质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发展较缓慢,财力达不到。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好各级党委、政府支农政策,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力度,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壮大村集体经济。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区首先应在农村实用人才上求突破,主动与区科委、区农业局、区劳动局等相关部门建立支农人才机制,充分利用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深化绿色证书工程、农业远程教育培训工程等项目平台,鼓励、引导村民积极参加培训,做到学用结合,通过示范带动、政策推动、上下联动等方式,以实施“人才强村”战略为抓手,扎实推进##社区的新农村建设。
(二)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科技的创新是现阶段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支撑。要善于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客观要求,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必要的调整、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兴农的步伐,用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鼓励现有的农业大户、龙头企业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并从一般生产、加工技术研究转向标准化生产、绿色食品、知名品牌 技术研究,为农业与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二是不断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良种栽培、饲养、病虫害防治、无公害技术及储运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和普及推广,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要不断引进、培育新品种、新技术,扎实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农产品价格也节节攀升,越来越多农民开始以农创业,进行规模化种养。##社区应抓住机遇,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高歌猛进种养两业规模化。一是继续发展好花椒、梨子、蚕桑、生猪、家禽等产业,引进外来大户,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二是主动争取上级支持,普及村民技术培训,不断选育、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改良动植物品种,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三是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科学开发资源。使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财源优势,实现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的目标,如农庄旅游,新硅材料等。四是坚持发展特色农业与扩大规模、提高档次结合起来,并与市场接轨,“以销定产”。五是建立“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人力入股等多种形式,融入农业公司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经营程度,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上,##社区当前应重点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支农项目的支持,着力改善##街道居民的饮水条件,建设一批农村生产生活必要的基础设施,硬化##社区街道信用社至蔡市街横街子路面,抓紧解决农村一些急需解决但又无力解决的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夯实牢固的基础。二是以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建设和完善社区农贸市场、活动阵地、交通道路、互联网络等基础设施。三是不断创新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走财政投资与民间投资相结合的道路,采取“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办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租赁、承包、入股、买断等多种形式介入其中,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
(五)城镇化建设新农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经调查发现,##社区应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科学规划和部局,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有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二是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与土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帮助实现了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规律过程。三是小城镇建设打破了原有城乡二元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转换,又实现异地转移,使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跨越。
总之,通过这次调研,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今后,我们科技部门要继续推进全区科技进步,努力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篇7
根据兴委办[20xx]151号关于组织开展调研活动的通知安排,按照市委办公室印发的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关于综合调研组工作要求,市发改委会同经信委、财政局、农工办、商务局、住建局、交通局、编委办、考核办、统计局等15个部门,开展综合调研组的调研活动,现将初步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20xx年主要目标预测完成情况
20xx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总体部署,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研究和落实各项关键举措,全市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社会保持持续进步的良好态势。
预计20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99%,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169元,增长%,农业增加值亿元,增长%,二产增加值269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增长11%,服务业增加值269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0%,增长10%,公共财政税收收入亿元,增长,税收占比。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增长%,工业投资增长20%,完成年度目标的10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6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0%,增长18%,工业开票销售收入450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增长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完成年度目标的70%;招商引资额8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96元,完成年度目标的%,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5元,完成年度目标的%,增长%。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万亩,完成年度目标的16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比重50%,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培养高技能人才3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续保率91%。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面积5000亩,完成年度目标的125%,新增林地面积万亩,夏秋两季秸秆还田面积110万亩,增长10%。
二、20xx年主要目标及主要工作初步安排
(一)20xx年主要目标初步安排。按照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初步安排20xx年目标,地区生产总值680亿元,可比增长%。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可比增长%、12%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公共财政税收收入增长%。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8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服务业投资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8%,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增长1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2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7%,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专利申请量3200件,其中发明专利320件,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35个。协议利用外资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亿美元,招商引资额1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亿元,增长10%。商标发展指导数680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新增省著名商标3件,新增“个转企”350家。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比重52%,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比重80%以上。新增扶持创业人数1万人,引进高层次人才50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3000人,净增城镇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2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续保率85%以上,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扩面1万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面积4000亩,新增林地面积万亩,夏秋两季秸秆还田面积120万亩。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新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率%,二氧化硫排放削减率2%,氨氮排放削减率%,氮氧化物排放削减率1%。
(二)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招商选资。围绕不锈钢、食品加工和机械铸造三大主导产业,注重延长产业链组织招商,促进传统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注重招大引强,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围绕城区、戴南张郭、安丰、西北部区域四大经济板块,选准主攻方向,促进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集聚,打造经济增长引擎。抢抓国家鼓励央企与民企战略重组以及产业转移机遇,紧盯“国”字头、“央”字号和行业龙头,主攻福建、河南等食品产业集聚地和京沪广及江南发达地区,高起点承接和引进关联度高、上下游配套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充分发挥150多人专职招商队伍作用,突出重点地区驻点招商,紧盯重大项目迁移、产业转移和央企、国企转型升级信息,制定项目招引实施计划,主动登门、紧盯不放、以诚引商;继续深入开展以商引商、股权招商、委托招商。精心组织好各类全市性的招商引资活动,鼓励开展按产业、区域进行专题招商。提高在谈项目签约率,提高签约项目开工率,改变招商引资考核方式,按乡镇所处层次,主要考核各类招商活动签约项目的开工率、竣工项目数、增值税抵扣投入,除转移项目和服务业、农业项目外,按设备投入的400%-500%认定项目投资的总规模。积极开展上争项目工作。认真研读国家、省新的扶持政策,特别是省对县新一轮财政体制的调整,力争我市上争项目在政策调整中得到更多支持,同时加强贷款指标、用地指标等要素及政策的上争工作。力争将战略性、基础性、补短性、促转型项目列入省以上“十三五”重大项目规划。重大项目初步考虑。编制全市“十三五”重大项目规划。市级重大项目仍分为八大类,提高市级产业类重大项目标准,工业类亿元以上,服务业类5000万元以上,农业类1000万元以上,优先保障市级以上重大项目土地等要素需求。列入泰州市项目大突破产业类(不含房地产)投资初步安排亿元,增长%。城市建设项目计划投资亿元,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投资亿元,企业单位自筹亿元。交通工程类项目:20xx年计划投资亿元。其中高速公路投资8亿元,在建干线公路投资亿元,撤渡建桥投资1500万元,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投资亿元,农村公路养护(含县道大中修)投资5803万元,航道护岸投资5600万元,港区工程投资680万元。电网项目总投资亿元,其中配网项目总投资亿元,保障城区和农村居民供电质量及供电可靠性;农网项目总投资亿元,保证供电网络安全平稳运行。
(三)突出工业经济强市方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深入推进“千企升级、百企示范”活动,以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为重点,推动新兴产业快速扩张;以推进不锈钢、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高端发展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形成千亿级不锈钢、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百亿级机械铸造产业集群。强化规模企业培育,继续推进实施企业家培育“双百”工程,引导企业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促进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加快推进小微企业、成长型企业培育力度,努力构建梯次发展合理的规模企业队伍,继续全力扶持兴达公司产销冲百亿,力争产销过十亿元企业10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继续推进重点企业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工作,按照企业上市(挂牌)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锁龙消防、九寿堂生物制品、威鹰机械等11家企业的上市工作。加大科技支撑。加强园区载体建设,加快打造城区、戴南张郭、安丰和西北部区域四大经济板块,推进各种要素向四大经济板块倾斜,推动各大经济板块特色发展、集群发展、跨越发展。进一步完善园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功能,切实提高园区对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组织实施百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推进产业(企业)研究院建设,积极筹建兴化市铸造精锻产业研究院;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申报建设国家、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活动;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加强中科院泰州中心兴化分中心建设进度。建设兴化市技术市场,筹建兴化科技成果转化网上技术交易市场。
(四)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统筹部署农田基础设施。按照“四年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科学制订今后三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优先改造提升兴化市级以上重点农业园区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机耕路、机耕桥和小型电灌站,以典型示范引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农田基础设施规划面积28万亩,农田基础设施项目所有乡镇全覆盖。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围绕建设较为完备的引排水系,扎实推进川东港整治、小农水重点县工程等水利重点工程。继续按照“集中连片,整乡镇推进”的原则,实施农村河道疏浚工程。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推进农村生产河疏浚整治。加快得胜湖退渔还湖进程。修建圩口闸100座以上、排涝站50座以上、电灌站300座以上。扎实推动水稻种植机械化。完成机插秧面积75万亩以上,机栽插水平达75%以上,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土地集中经营,发展联耕联种促进土地连片种植,发展家庭农场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新增粮食类家庭农场100家以上。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成立农机、植保、育供秧等多种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机械收获栽插、统防统治、粮食检测、烘干仓储、集中育秧等服务。健全防灾减灾保障机制。进一步降低农业保险理赔门槛,规范建立快速理赔机制、独立理赔机制。在全市613个行政村建立村级农业综合监管网络。扩大农产品品牌影响。围绕“兴化大米”全国地理标志,严格对加盟“兴化大闸蟹”、“兴化大青虾”合作的河蟹、青虾质量、授权经营行为、品牌包装标识的监管,加大地理标志和集体商标的品牌整合保护力度。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农户土地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清册“五到户”, 妥善处置土地二轮承包遗留问题,建立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库。强化土地流转管理,完善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台帐。严禁新增土地流转提水养殖现象发生。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庭建设。
(五)加速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按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做大做强标准,迁建戴南不锈钢综合物流中心,优化集聚区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助推千亿级不锈钢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得胜湖港口物流园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万盛仓储等项目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健全配套功能。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完善园区功能,完善汽贸城规划,建立汽车贸易市场,筹建二手车市场,开工建设汽车智慧新城,引导汽贸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及早启动20xx年千垛菜花旅游节筹备工作,以千垛菜花旅游节、品蟹赏菊旅游季和郑板桥艺术节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景区配套设施,提升景区管理服务水平。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加强千垛景区、平旺湖项目和李中水上森林景区三位一体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前期调研论证。加快旅游新亮点平旺湖项目的策划规划和评审工作,筹备启动前期退渔还湖、“梦岛”建设等工程,启动千垛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力争乌巾荡湿地公园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规划好千垛景区—平旺湖—水上森林水陆游览线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流通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编制电子商务发展规划,鼓励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鼓励发展设计、研发、检验检测、担保、咨询等服务业发展。升级改造商贸流通业,大力引进新的品牌连锁企业,继续推进现有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高行政村覆盖率。
(六)加快推进城乡建设进程。拉开框架,按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拉开城市路网框架,合理规划18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的功能布局,总体上形成“西工东居”的团块空间结构形态。中心城区实施“东拓、南延、西优、北控”的空间发展策略。引导产业布局。以中心城区作为兴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将工业发展重心布局于城西工业走廊,加快推进南山路北延工程,促进开发区、昭阳工业园区和西郊工业园区连为一体。提升建设力度,强化工程质量监管。加快工程建设。提前做好20xx年项目前期设计、立项、招投标等前期工作,确保工程按时推进。树立城市建设精品意识。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工程监管制度,加强项目立项、规划建设审批、招投标、工程建设管理、项目审计、资金拨付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大土地招商力度,公开竞价出让,有序安排土地供应。提升管理手段。充分利用数字化城管系统平台,通过信息系统与城市其它监管系统相互衔接,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构建城市管理网格化和城市管理常态化。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加快新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新区高中及新区医院的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采取国有化运营机制,加大车辆购置及公交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公交线路,提升服务水平,倡导公交出行。彰显城市个性魅力。打造水乡特色。加强滨水景观塑造,建设河道两侧生态绿化空间和亲水型广场,切实加强城区河道的管理和保护,实施城区河道整治。打造文化名城。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注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融入旅游文化要素,重点控制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老城区主干道两侧等地段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和沿街退让距离,重视主要历史节点、历史轴线的景观塑造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强化。打造生态之城。全力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实施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严守“生态红线”。抓好得胜湖及周边区域规划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实退渔还湖策略,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完善提升功能。完善区域供水体系建设,实施东北片农村饮用水水质提升工程。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继续推进“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统一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模式,加大考核奖惩力度,确保城乡垃圾收运统一处理顺利推进。加快垃圾焚烧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建设污水处理体系建设。按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加大城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力度。加快戴窑等14个乡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完成所有乡镇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七)促进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完善建全百范文网域网。创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提高省兴化中学的办学质态,稳步提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效率,实施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月”活动。狠抓队伍建设。完善师德常态管理机制,深入实施“骨干教师成长记录卡”制度,开展名师送教活动,实施名特优教师培训工程。启动新一轮万名教师培训工作。积极谋划兴化市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作。深入推进教师交流。强化平安校园。实施中小学校舍加固改造。加强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强化校园警务室建设,提升校园保安队伍整体素质。卫生。规范业务管理。落实医政管理举措,推动建立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深化示范乡镇卫生院创建;健全卫生应急体系,开展应急培训和应急处置演练。提高队伍能力。引进各类医药卫生类高层次人才,提升医疗技术服务层次。加快卫技人员梯队建设力度,提高业务素质。巩固创建成效。巩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巩固创卫长效管理。积极开展争创“医德医风示范医院”示范单位活动。促进卫生行风的持续好转。农村改厕30000座。重点扶持房屋建筑面积低于20xx平方米的建制镇卫生院。文化广电。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支持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图书馆免费开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完成全市广电网络双向化工程建设,配合做好“技防城”建设项目。做好千垛菜花旅游节、郑板桥艺术节文化活动的策应工作。放大非遗品牌,全面推进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完善上池斋药店修缮保护方案。体育。启动农村“20分钟体育健身圈”项目建设,继续举办各项传统群众体育活动,举办兴化市第五届运动会,承办国象两大全国赛事。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运动康复、健身培训等体育服务业。计生。扎实开展省人口协调先进市、省幸福家庭建设工作示范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继续做好省“两癌”筛查宫颈癌筛查工作,落实后续诊疗服务;依法及时地为群众办理再生一孩审批、奖特扶、病残儿医学鉴定等各项服务。加强孕情检查,落实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抓好已婚育龄妇女、流动人口长效节育措施的落实和批准再生一孩人员的孕前围孕期保健服务;加大对性别比重点管理乡镇和重点村的督查和指导。
(八)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推进简政放权,加强“5张清单”运行跟踪监控,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5张清单”科学有效、与时俱进;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三集中三到位”。认真落实市委会、市编委会会议精神,将政府服务机构调整到位,整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平台,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上下衔接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信用基础和信用监管平台建设。研究制定《兴化市事中事后监管实施办法》、《关于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兴化市行政审批中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兴化市政府购买服务集中采购指导目录》和《兴化市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积极稳妥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和药品管理职能整合。加强财政管理,市级一级部门预算单位(涉密部门除外)全部公开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会议费和培训费预算,定期清理结余结转资金及暂付款、暂存款。拟制定《政府性平台融资管理的实施意见》,除国家鼓励支持的平台外,建议对现有融资平台进行清理,债务举借和对外担保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完善政府金融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力争到20xx年底农村金融服务站行政村全覆盖,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质押贷款试点,拓宽农村贷款担保物范围,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开展林权、养殖权、农业机械设备、订单、存货等抵质押担保方式创新。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加快区域联动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好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开发区”板块,大力支持戴南张郭板块转型发展,加快编制安丰板块发展规划,促进西北部生态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飞地”项目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完善差别化考核指标体系。深化开放型经济管理改革,全面推进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推进贸易便利化和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市、板块、乡镇“三位一体”的招商工作机制。对“飞地”项目招商引资实绩、工业销售产值、利税等相关指标考核,实行招引乡镇与落户园区双重统计核减。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篇8
委会位于乡政府东南部,东、南面与元阳县俄扎乡接壤,北面与托牛村委会相邻,西面与埃倮村委会相望。距县政府驻地38公里,乡政府驻地25公里。辖加梅、迷丕、格波、梅东、普朵等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562户2462人,均为农业人口;世哈尼族。全村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6亩,其中:水田924亩,干亩187亩,梯地1295亩。农民人均耕地亩。20xx年末,全村粮食总产量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04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一、基础设施状况
1、通路。该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都建设了简陋的进村公路,但由于路窄、路基不稳,里程长,无力经常修复等原因,导致进村公路利用率相对较低,运输成本高。
2、通电。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全部解决通电问题。
3、通水。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通人畜饮水,迷丕村民小组挖进村公路挖断了人饮水管,因没有物资资金修善导致饮水困难,其余村民小组虽然已通水,但只通到村内,没有入户。
4、通讯。5个村民小组部分农户安装了无线电话,移动通讯信号已经覆盖整个村委会。
5、住房。5个村民小组多数住房简陋,为土房或土堆房,县人畜不分离,属于改造范围。
6、卫生路。民小组20xx年铺设卫生路2公里,但由于资金物资不足还没有覆盖完成整个村子,格保村民小组利用一事一议项目基本铺设了卫生路,普朵村民小组已经整合各类资金计划20xx年完成卫生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梅东村民小组、迷丕村民小组(迷丕、哈塔东)还没有铺设卫生路。
7、公厕。5个村民小组都建设有农村公厕,但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农民入厕需要。
二、公益事业发展情况
1、教育。委会有1所寄宿制小学和2所初小,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受教育的需要。
2、卫生。该村委会有1个卫生室,1名乡村医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
3、文化活动。目前,委会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还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及篮球场等活动场所,农民学科技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民群众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一直以来都较低。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境为山区,沟壑纵横,山峰林立,境内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2℃,年降雨量1620毫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草果、核桃,但由于山高坡陡,经济基础薄弱,劳动者素质低,生产生活中科技含量低等原因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多数农民处于贫困线。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元,比国务院确定的贫困线1196元低471元,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进村公路处于情通雨堵的局面,运输成本高,阻碍了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差,人畜没有分离,村容村貌没得到改善。
(二)学科技难。整个村委会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学科学技术难,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无法利用科技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三)劳动者素质低。全村适龄儿童辍学率高,村民文化素质低,“等、靠、要”思想突出,没有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思想。
五、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一)改善基础设施。州、县委、政府计划建设元绿二级路经过加梅,充分利用这机遇,改善进村公路,解决交通的问题;利用当前各种惠农政策,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建设人饮工程到户、卫生路、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公厕、排水设施等工程,解决村容村貌差、学科技难、入厕难等问题。
(二)治穷先治愚,提高劳动者素质。一是抓好基础教育,完善教学设施,加强老师队伍建设,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二是加强农村实用科技培训,使每个劳动力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三)培植支柱产业。委会虽然每个村都有一定的茶叶、草果、八角绿色产业,但没有形成支柱产业,经济来源单一,且市场不稳定,为此,可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一批稳定可靠的支柱产业。如发展核桃产业、山地养鸡、商品猪养殖等产业。同时,可充分利用加梅民风民俗古朴,重大节日有“扎特特”(十月年)、“苦扎扎”(六月年)、“昂玛突”(祭神林),哈尼山寨、梯田、姑娘节别具一格的有利条件,开展山寨梯田民俗旅游,拓宽村民收入来源。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篇9
xx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多年来一直被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倾斜支持,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灾后重建和各类项目建设,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央、省、市关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更加优越,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优惠政策叠加,发展机遇空前,帮扶力度加大。如何全力维护稳定,推动民族地区转型跨越、和谐发展,是摆在联乡单位和乡党委政府面前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此,按照县委苏书记在该乡草河坝村乡村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马主席的安排,县政协组成调研组,采取进村入户问计问需于民、召开乡村干部及乡直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寻找对策等方式,就xx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下:
一、基本情况
全乡辖16个村,51个村民小组,2834户,10857人,其中藏族634户,2545人(在外工作人员除外)。国土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82亩,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4元。16个村中有纯藏族村4个,藏族自然村14个,藏汉杂居村7个。纯藏族村中,麦贡山村100户,360人,其中立志山36户,172人。入贡山村92户,392人。强曲村163户,688人,其中朱林坡47户,216人。枕头坝村68户,236人;藏汉杂居村中,旧寨村中岭山藏族村小组24户,102人。景家坝村夹石山藏族村小组9户,58人。下墩上村腰坪山藏族村小组11户,42人。草河坝村草坡山藏族村小组62户,237人。寨科桥村迭堡寨藏族村小组33户,112人,寨科桥9户,35人。石门沟村案板地藏族村小组57户,253人。李子坝村杨尕山藏族村小组6户,30人。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完成了农村居民灾后重建,实施了扶贫整村推进、乡村公路、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狠抓水力电力开发,大力开展白马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导群众栽植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藏汉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行政村所在地全部通了公路,部分村实施了“一池三改”项目,硬化了村内道路,修建白马民俗传习所5个,新建了中、小学教学楼、乡卫生院医技楼和乡政府办公楼。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势头。
二、潜力优势及困难和问题
xx乡除政策优越之外,有着较好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水力资源丰富,白马河横贯全乡,36条小溪常年不竭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有利于水利电力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草场面积大,白马河上游地区特别是邱家坝等区域生态景观宜人,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红腹锦等多种珍稀保护动物;多样性垂直气候明显,“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种类繁多,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特色产业;白马民俗文化古老独特,享誉较高,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利于发展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人口较多,耕地较少,富余劳动力较多,有利于开展劳务增收。
虽然有着上述优势和潜力,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县内其他乡镇相比,发展相对缓慢,还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自然条件较差,迫切需要改善。境内山大沟深,土地瘠薄,人均占有耕地亩左右,以旱地和山坡地为主,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增产增收难,农业生产效益低。
基础设施滞后,迫切需要加强。以鹄铁路为主的乡村公路虽然得到改善,但通行能力较差,存在晴通雨阻现象,部分自然村不通公路,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年久失修,影响通行,特色建筑面临消失。公路交通不能满足藏汉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更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利设施老化,沿川地区灌溉水渠基本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坍塌渗漏现象较为普遍,如铁楼村白马渠、旧寨村八一渠、强曲和石门沟村团结渠、肖家山村桂家沟渠、景家坝村阳山渠和倒虹工程等水利设施都需要修复完善;中、小学教学楼虽已竣工使用,配套设施不完善,楼后未建护坎,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村级组织活动室缺少设施,各村缺少卫生室,乡村医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5处民俗文化传习所缺设施,缺乏文化广场;麦贡山、下墩上两村没有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不能满足群众安全正常用电。
教育卫生落后,迫切需要提升。通过灾后重建和项目建设,教育卫生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但师资力量短缺,医技人员缺乏,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流失严重,群众就近就医存在困难,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全乡有小学、村学11所,7至12岁适龄儿童694人,在校学生384人,流出外乡310人,有教师47人,其中民办转公办18人,高楼山农场工人转教师3人,学历合格的仅有26人,缺少英语和音、体、美教师。有初中一所,13至15周岁适龄儿童540人,在校学生260人,流出280人,有教师26人,其中代课教师3人,特岗教师5人。缺少英语和数理化教师;有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7人,其中助理医师2人,药剂师1人,医技人员短缺。
经济发展缓慢,迫切需要加快。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白马民俗文化利用刚刚起步,停留在唱歌跳舞接待客人的状态,没有带来经济收入。市场发育程度低,没有农贸市场,没有信用社,非公企业处在初始阶段。农业效益低下,保护区内保护动物损害农作物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科学管理,基本处在种粮食吃饭、种花椒用钱、打工养家过日子的状态。
三、思路和打算
xx乡处在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放在首位,抢抓优惠政策叠加、各级领导关注的良好机遇,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长计划与短安排有机结合,学好用好政策,强化资源利用,加快基础建设,壮大富民产业,加强组织建设,统一全乡思想,花大气力、下大功夫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1、抓好旅游开发。按照《藏族乡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白马河旅游发展详规》,抓好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开发,实施“两点一线”旅游发展战略。以石门沟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小沟桥、强曲、入贡山,以草河坝为中心点,辐射带动枕头坝、寨科桥、李子坝,连接邱家坝,着力打造白马河风情线。对白马河所有古廊桥、水磨坊尽快进行修复,对全乡所有古树木进行挂牌保护,建立白马文化艺术团,引导扶持能人大户兴办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在邱家坝恢复建立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驯养场。
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远谋划,不放松对平铁公路的争取。从当前思考,必须升等改造公里的鹄铁公路,硬化铁楼至邱家坝19公里的旅游公路,硬化强曲、石门沟、入贡山、枕头坝通村公路和迭堡寨通社公路,修通强曲至朱林坡、旧寨至中岭山通社公路。全面修复白马河沿线的5处古廊桥;完善修复沿川地区灌溉设施,修建景家坝、旧寨、铁楼、草河坝等村河堤;实施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修建铁楼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教学楼楼后护坎。
3、抓好富民产业。一是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依据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白马河中下游地区巩固提升花椒、核桃产业,在景家坝至旧寨段推广种植油橄榄,形成南岸花椒、北岸油橄榄种植模式,沿山及上游林缘地带发展山野菜、食用菌,扩大板栗,种植漆树,高半山地区发展青稞、苦荞、高粱、糜谷等小杂粮。二是抓好农业示范点建设。确定肖家山村核桃坪为优质核桃基地,寨科桥村芝麻河坝为板栗基地。修通核桃坪农机道路,加大科技含量,强化科学管理,以“两点”示范带动全乡农业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三是抓好劳务增收。发挥富裕劳动力多,北京、天津等地在外干事创业能人大户的优势,搭桥牵线,加强联系,强化技能培训,做好组织输送和维权工作,提升劳务输转工作水平。四是采取政策扶持,政府帮助等办法,带动非公经济发展。支持魏家咀酿酒、养殖,旧寨獭兔养殖,铁楼梅花鹿养殖和白马机砖厂等私营企业。强化引导,强化服务,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使其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四、意见和建议
1、重视民族宗教和维稳工作。把维护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和综治信访工作。统战宗教部门和乡党委政府,要对全乡两大宗教派别,15个宗教场所,1100多信教群众,经常开展宗教政策宣传,加强依法管理,防止邪教渗透,引导他们遵纪守法,爱国爱教,为维护和谐稳定做贡献。发挥好司法调解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教育引导藏汉群众,消除争草场、争地界、各自为政的观念和陋习,树立“两个离不开”和“两个共同”的思想,为加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党委自身建设,强化学习,提高执行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抓班子、带队伍,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教育卫生事业,特事特办,倾斜政策,配齐配强师资力量和医务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提高藏族乡干部职工福利待遇,使其进得来、留得住、能安心,踏踏实实工作,乐意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贡献。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室各类设施和村级卫生室,使广大群众能就近就医,真真让村级组织阵地发挥作用。
3、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各项目单位要站在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全力为民族乡报项目、跑项目、落实项目,不仅要作为工作责任,而且要作为政治任务去谋划和落实,规划设计要有前瞻性,切合实际,突出特色,有利于长远发展。乡党委、政府要营造好投资建设环境,协调解决好各类问题,确保项目能落地、能动工、能顺利完成。
4、共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交通部门对铁楼乡农村公路建设继续给予倾斜,对通乡、通村、通组公路及时进行勘测设计,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整合资金项目,尽快予以实施。铁邱公路硬化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米宽有效路面,着眼长远,从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出发,变更设计,至少按7米宽砼路面标准实施,做到一步到位。保护局应发挥自身优势,想方设法为铁邱路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建议旅游、文体、交通、扶贫等单位,通盘思考,共同出资,及时对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进行完善修复;建议文体、财政、旅游等部门共同筹措资金,做好设计预算,对5处传习所完善设备,新建文化广场;建议组织、财政、民政、卫生部门整合力量,完善各村村级组织活动室、卫生室各类设施;建议发改、水利、水保、国土、环保、教育等部门整合资金项目,对铁楼各村护村、护地河堤和教学楼护坎工程,及时协商研究,现场规划设计,予以动工修建;建议水利、扶贫等单位,及时对沿川地区水利设施进行普查,分别予以修复完善;建议电力部门尽快实施铁楼35KV送变电工程和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变电站地址应确定在铁楼村以上区域。
5、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建议农牧、林业、水保、扶贫、科技等单位,给予倾斜支持,按照职能为培育壮大民族地区农业特色产业提供有效服务,创造各类条件。提供好苗木和技术指导,根据需要架设引水管道,提高成活率,开展好科技培训,办好示范点,真正把农业特色产业办成富民产业。
6、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建设。乡党委政府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多栽树、少砍柴,保护好生态资源,注重环境卫生,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思想、新风尚。扶贫办要继续重视民族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对尚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村要继续实施,确保全覆盖。推广完善“一池三改”,实现村村有太阳能,户户有沼气池,村容整洁,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的目标;环保局要做好电站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和监测工作,根据实际为各村修建垃圾屋,乡村干部要落实措施和办法,确保垃圾屋发挥作用。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篇10
一、基本概况
东坪村地处开县大德镇东南角,东与宝安村相邻,南与九岭村接壤,西与磨梁村相邻,北与双龙村相邻,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业总产值万元。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人均纯收入3486元。该村现有乡道公路公里。现有党员46人,建党支部1个、党总支部1个。
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总的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二是人畜饮水困难。三是离镇中心太远,路也尚未修好,多数道路晴通雨阻。四是生产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难度大。五是缺少企业支撑,村级集体经济脆弱。
经调查分析认为,产生上述主要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该村属一面坡地形,水源贫乏,限量蓄水。二是该村山高坡陡,道路维修任务重,资金欠缺。三是该村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的粮食、生猪等产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受市场调节因素影响大,附加值低。四是多数村民接受教育少,文化、专业技术知识欠缺,受传统观念影响较重,思想不解放,接受新鲜事物慢,多数外出务工从事重体力活,就业难度大,收入较低,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新农村建设方针,现结合该村调研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主要对策:一要解放思想,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充分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组织部分骨干力量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转变思想观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的眼光来带动全村经济发展。二要加强学习培训,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市场动态,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民培训市场需求量大的相关技术,让全村人民都懂得几门实用技术知识,让富余劳动力能走得出,用得上。三要计划在未来几年修建多口饮水池,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四要组织村民筹资投劳,维修完善道路交通设施,确保道路畅通。五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步伐,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六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七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全村社会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八要抓好村级活动阵地建设,扩建村民活动中心、卫生室。九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为全村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不断健全落实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制度、两委岗位责任制度、党员学习培训制度以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等,规范村两委班子的工作,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全村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建议: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为该村人畜饮水工程、道路工程建设给予项目、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篇11
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__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50—100万元的142个,占%;10—50万元的433个,占%;5—10万元的421个,占%;3—5万元的522个,占%;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经济空壳村813个,占%。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__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亿元,占%,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亿元,占%,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 ,占%,盘活闲置资产收入万元,占%,化解、清欠债务收入 万元,占%,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__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20__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场、186个农村经济合作社,237个致富协会。一些村发挥劳动力比较富足的优势,积极与一些有资质、有信誉的劳务中介组织联合,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收取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全市依靠有偿服务增收的村共有207个。三是靠资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范家庄村针对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进泰山茶苑、茶厂等项目,每年集体增收10多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在路边、沟边种植速生杨8万多株,实行村集体统栽统管,收益分成,村集体每年增收100多万元。东平县彭集镇后亭村公开拍卖河砂资源开采权,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有的村充分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栗行村、沙岭村,岱岳区下港乡木营村、肥城市仪阳乡刘台村、东平县梁林村等山区村,积极开发旅游资源,集体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全市依靠资源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1290个。四是靠资产。一些村以明晰产权、规范管理为重点,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水库、机井等农业设施和闲置房屋、农业机械等存量资产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村级收入。岱岳区马庄镇坊子村对闲置的原麻纺厂院进行了公开拍卖,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宁阳县堽城镇东台村利用闲置的学校院落,引进浙江一织布厂,村里以电力设施、厂房入股,每年增收近5万元。目前,全市95%以上的农村闲置资产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资产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354个。五是靠争取。充分利用上级在山区开发、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开发、“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及物资支持。东平县大羊乡南留屯村,依托村内小流域治理项目,对上争取无偿扶持资金300多万元,把20__多亩山岭薄地整治成了优质果园,并承包到户,年增加村级收入40万元。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对债权、债务进行集中清查、清理。对债权,积极清收,特别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统”尾欠数额较大的村,通过清欠增收辐度比较大。同时,对债务采取清欠还债、降息减债、以物抵债、债转股、依法核销等形式,妥善处理解决,减轻村集体负担。20__年,全市村级清欠收入达万元,偿还债务万元。
2、优化环境,强化帮扶。调查发现,各地都把优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实行领导干部和部门包村,有力地增强了村级经济发展活力,拓展了发展的空间。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了税收返还政策,将各村年度工商税收(包括招商引资进入县、镇工业园的项目)新增地方财力部分,按10%至50%不等的比例返还给村集体,调动了村级发展民营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的积极性。岱岳区马庄镇老宫村引进了东马石膏粉有限公司,预计年实现利税1000万元,村集体仅靠地方税收返还一项每年就可增收20多万元。同时,各级还坚持实行包村工作制度,从县市区直机关抽调精干力量常年驻村,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金、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的优势,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两年来,县市区共安排工作组315个,抽调县乡机关干部1253名,提供帮扶资金20__万元,实施打井、调水、修路、山区开发等重点工程项目431个,引进和帮助新上项目76个,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有的县市区按照“地域相近、条件相似、便于工作”的原则,选择部分经济强村或强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教方法、帮资金,带动和促进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县市区和乡镇还积极为村级发展提供资金扶持。泰山区针对部分村难以运转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线、体现政绩、优劳优酬”的原则,由区财政列支100万元,支付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费用。肥城市石横镇对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每年都从镇财政分别拔付5万元,以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来。
3、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并举。各级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开源节流并举,加减法一起算,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村级收入,一方面厉行节约,管好用好每分钱。一是减少干部职数。落实了村干部“四定”(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改革措施,大力推行“两委”干部交叉兼职,使享受固定补贴和误工补贴的人数尽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和范围之内,减轻村集体负担。今年,岱岳区明确提出取消编外人员,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计生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等全部由在编村干部兼任,大大减少了村干部人数。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村“两委”干部17093人,平均每村人,干部总数比20__年减少7500多名。二是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普遍实行了农村财务由乡镇代理记帐、代管资金,大部分村取消了会计、现金出纳,设立一名报帐员,既加强了监督,又有效地减轻了村级的支出压力。三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各级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定,对村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理财等工作程序和内容进一步作了规范,并坚持定期检查督导,实现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新泰市健全完善了现金管理、开支审批、村干部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还设立了农村财务网络监控中心,与乡镇“双代管”服务中心微机联网,进行远程监控,实现了农村财务的会计电算化、监督网络化、运作规范化。
4、更新观念,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调查发现,各级充分认识到,用好一个人就能激活一个班子,找到一条路子,带富一个村,特别是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已成为各级的共识。去年以来,各级都结合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大胆选用政治素质好、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有的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去年以来,全市共调整经济薄弱村班子598个,876名致富能手被充实进村党支部班子,其中327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们上任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种渠道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使这些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平县提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双强”(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标准,改善农村干部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肥城市王瓜店镇蒋庄村,原来的村干部观念陈旧,发展经济没能力、无路子,集体经济空壳。20__年,个体大户孟凡胜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后,提出了“经营农村”的思路,仅春季植树公开拍卖树点,村集体就增加收入20多万元。为切实提高农村干部致富能力,各级认真落实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五年规划,大力实施“十百万”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去年以来,我市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1430名,建立县级科技知识培训示范基地37个,乡镇示范服务基地128个,培养建设科技致富示范村321个,党员科技致富带头户15908个。
三、存在问题
我市村级经济发展虽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创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泰山区省庄镇安家庄村地处山区,是有名的花卉苗木专业村,村里无偿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各项服务,群众收入虽然比较高,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里办公用房只有两间1965年盖的土坯房,村干部也十几年未发工资。东平县老湖镇南辛庄村,群众在村里的帮助下,通过特种动物养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户年收入达17万元,但村里不收服务费,集体无收入,运转非常困难。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村虽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顾虑重重,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莱镇胡家泉村的两名村干部,都是致富能手,家里有波尔山羊养殖、羊肉加工等项目,年收入比较高,但对集体发展考虑得很少,主动做工作少,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致使村集体无收入。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怨天忧人。调研发现,有的村虽有近千亩土地,但一年到头只能收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没有任何增加集体收入的门路,村干部畏难发愁,只等上级扶持,全村坐等受穷。有的村虽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经营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价拍卖,影响了村里的稳定持续发展。
2、村级债务负担沉重。截止20__年底,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中,有债务负担的2528个,占%;村级负债总额达亿元,平均每个村万元,有的村竟高达5800万元。负债的主要原因,既有搞道路建设、通水通电、修建学校等公益事业形成的,又有盲目发展村办企业和盲目搞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造成的,也有为完成上级任务,贷款垫付“三提五统”、农业税等形成的,还有一些村在近两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设中,形成了新的债务。债务中既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有群众的高息借款。利息越滚越大,连年增加,有的村由最初的几万元累加到几十万元,根本无力偿还。特别是一些村,因欠群众高额借款,潜伏着很大的不稳定因素。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这些村疲于应付,甚至有的村干部经常被司法机关传唤、拘留,根本没有精力谋发展、搞建设。东平县接山乡林马庄村因打井修渠、修路架电、新建学校等已累计欠外债284万元,积重难返,越陷越深,发展难度非常大。
3、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一是自然条件差。有的村地处山区、库区,土地贫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条件差,治水、修路、通电成本高,发展没优势,这样的村全市达315个。有些山区村,虽然林果等农副产品产量较高,但受交通条件制约,产品运不出、销不了,增产不增收。东平县老湖镇有22个村属库区移民村,村里没有一寸土地,原先集体收入全靠公益金,自去年取消公益金后,这些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并且公益金不在转移支付范围,下一步得不到转移支付资金,村里运转困难,村干部待遇也落实不了,情绪非常低落。二是政策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使村级收入锐减,原先村级组织运转还能由“三提”来解决,现在只能靠较少的农业税附加,如果村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运转难以保证。特别是下一步农业税全部取消后,运转将更加困难。而现在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优化村级发展环境,拓展村级发展空间,促进村级增收。如土地政策,越来越严格,村里即使引来了项目也难以落地;税收政策,在利益分成上,村里得不到任何收入;“一事一议”规定过死,每人每年必须限制在15元以内,一些公益事业根本无法兴办,等等。三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调研发现,我市农村许多有头脑、有技术、有本事、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就业困难,也不愿留在村里,一些高中毕业生也千方百计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发展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贷款控制过严,使村里很难得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过于分散,对一个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能集中财力解决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加上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关心,很少提出发展村级经济的好建议,即使村里想发展也缺门路、无项目。
4、非生产性支出大。调研发现,目前村级事权过多,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20__年,全市村级运转支出总额亿元,运转资金缺口万元。特别是一些非生产性开支比较大,突出表现在干部工资、计划生育和报刊征订上,基层反映比较强烈。目前拿工资、吃补贴的村干部职数还比较多,工资支出比较大。20__年,全市村级干部报酬总额8971万元,平均每村万元,村干部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的村达2133个,占%,有64个村只能靠贷款来发工资。计划生育要求配备“三大员”(药管员、统计员、宣传员)、计生主任、协会会长、育龄妇女小组长和查访员(每个村民小组各一名),人员比较多,有的不允许兼职,必须专职配备,绝大多数村超过“两委”干部数,有的竟多达19人。并且计生干部的待遇标准比较高,还必须优先保证。基层普遍反映,计划生育工作检查过于频繁,重过程、重形式,培训、考试、宣传资料、档案、板面要求高,费用大,一般村用于计划生育的开支每年都在2万元以上,有的村高达15万元。报刊征订工作,尽管中央要求大村不得超过800元,小村不得超过500元,但是有的部门、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摊派报刊仍比较多,有的村征订报刊种类多达25种,个别报刊份数太多、定价过高,而且必须完成。据统计,20__年,全市征订报刊杂志的费用达到1277万元,平均每村3490元,有的高达6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岈山村共有712人,每年工资支出2万多元,计划生育经费2万多元,报刊征订8000多元,而去年村集体收入只有万元。类似这样的支出,很多村依靠自身的集体收入根本无力承担。有的为了应付这些支出,甚至采取借贷举债的办法,致使村级债务负担又“雪上加霜”。
四、对策建议
1、扶贫攻坚,率先突破经济薄弱村。对经济薄弱村特别是“空壳村”,采取县乡领导干部包村、市县直部门对口帮扶、强村或强企业带动等办法。
2、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深化“递进培养工程”,解决好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结合今年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包括计划生育干部、生产组长、工勤人员等,能兼的一律兼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村里吃补贴的人数。结合学习贯彻__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实用技术和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带动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成功经验,采取工资统筹、办理养老保险等措施,保证村干部待遇落实,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保证村级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市财政、农业、土地、工商、税务、金融、计生、政法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业务职能,提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强大合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村级事权,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取消一切不符合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得强迫村里出资兴办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执行中央订阅报刊的政策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除党报党刊以外的其他报刊摊派。总结县乡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能挂帐的挂帐,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销的核销。同时,要求乡村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严防增加新的债务负担。
4、提高民主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细致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公开时间、程序、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杜绝“跑冒滴漏”,并通过多种方式改革产权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5、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市委制定关于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发展路子,落实领导责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基层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关注基层、理解基层、支持基层,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乡镇,县乡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后进村和市、县直部门包村制度,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路子、搞服务、引项目,协调资金,优化环境。把村级经济发展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加大村级特别是负债严重、运转困难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贫资金,破解发展难题。总结岱岳区实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经验,召开现场会议进行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各级发展村级经济的先进经验,树立一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篇12
实现上述目标,建议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见实效:
1.强化教育培训,着力在提高群众素质、增强致富能力上下功夫见实效。坚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以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劳动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采取印发资料、召开会议、现代远程教育、“村村响”、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方式,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全村群众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科技技能和发展创新水平,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强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重点加强对土地承包、交通安全、计划生育、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增强农民群众通过法律手段正确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维护利益、化解矛盾的观念,引导农民增强民主意识,激发农民有序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全力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组织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崇尚勤俭节约,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扎实开展惠农政策宣传培训,重点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群众掌握和运用政策的水平,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联系组织涉农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社、农户、田间地头,采取现身说法、现场指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农时重点抓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温棚养牛、黄改冻配、饲草青贮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农业设施应用与管理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把种养殖大户、村社干部培养成科技明白人、科技示范户。打造一批农民技术员队伍,组织开展“一户一技能”和一帮一结对扶贫,一对一传帮带等培训活动,使全村所有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农村初高中回乡毕业生和青壮年,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就业技能。
2.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在拓宽致富门路、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上下功夫见实效。农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出路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坚持把产业调优、产品调特、规模调大、市场调宽,才能把效益调高,让农民增收致富。根据石塘村现有的土地资源特点和传统种植习惯,要把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未来八年通过加快品种改良、加强肉牛养殖基地建设、提升科学养殖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加大专项人才培育、技术服务力度等措施,使牛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增强。着力改变独户养殖、形不成规模的现状,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在养牛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以肉牛小区为主体的优质品种基地建设,同时把小区建成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示范基地。肉牛小区实行“五统一分”管理模式,即统一配种、统一出栏、统一青贮、统一防疫、统一饲料配方、分户饲养,至20__年全村养牛小区达到4个。强化饲草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草粉加工、秸秆青贮等加工转化工作,研究设计多种类型的饲养模式和饲喂营养配方,按养畜户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并派专业人员到户指导,实现科学饲喂,优畜优饲。注重优化品种结构,以本地黄牛为基础,引进秦川牛、利木辛牛、南德温牛等国内外优良品种开展杂交,提高后代生产性能。围绕畜牧业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进一步提高亩产效益,加大良种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力争川地良种玉米全覆盖,山地牧草和粮食种植比例达到 1:1。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提供致富信息,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起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3.强化政策落实,着力在维护群众利益、保障社会和谐上下功夫见实效。贯彻落实好惠农惠民政策,确保各项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方面。扎实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会议宣讲、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把政策送到群众手中,让农民群众达到“四个明白”(明白惠民政策的目的意义、明白惠民政策的具体项目、明白自己家庭享受的政策及标准、明白惠民政策收益对象的确定原则和审批程序)。要做到公平公开,民主透明,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真正吃透情况,摸清底子,在执行政策上不漏不偏,客观公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尤其在农村低保、危旧房改造、惠农资金发放等工作中,要健全评估机制,严格评估程序,结合“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群众代表会议评议等措施让群众自觉参与到资金落实的每一个过程,让每一笔惠农资金的分配、发放都公开透明,切实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给每一户群众。要抢抓机遇,整合资源,主动融入百里乡的远景发展规划,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加大争取产业发展项目的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针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现状,要积极争取项目,招商引资,重点解决吃水、行路、居住等突出问题。
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建设新农村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共同的愿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全面实施农田改土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要求,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地力,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分年度完成全村2078亩山地的整修任务,20__年在大沟湾和桥沟两社实施1000亩梯田建设工程,突出解决道路不畅、耕作困难的问题。加大农村生产道路建设力度,达到社社通农用车路,块块耕地实现机械化耕作。20__年配套梯田建设工程,新修大坡(大沟湾—鹊儿山—西山)的生产道路,使大沟湾、桥沟1000亩山地全部实现机械化耕作,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加大人饮工程建设力度,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20__年新列120户自来水入户项目,累计达到148户,解决70%户的吃水困难问题;对于无条件引自来水入户的群众,采取政府投入、个人集资等方式,在自家院子或各社划定地点打深水井,解决水量不足等问题。对村内现有的3口深水井,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固定井沿,硬化井边地面,修建改造危险井房,保证群众正常用水。加大农村能源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太阳灶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充分利用牛粪等物料,提高沼气原料的使用率,节约利用现有能源,保护环境,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全面实施“三清五改”,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村庄整体规划,重点解决村内道路、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提高美化、亮化水平,今年新列危房改造户101户。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村学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强村卫生所建设。
5.强化村级班子建设,着力在夯实发展基础、凝聚发展合力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强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家书屋”和村村响工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群众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了解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学习掌握产业结构调整和增收致富的技术技能。组织村社干部赴外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启迪工作思路,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素质的提升。强化村务公开,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展村级事务,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加大监督力度。扎实开展以“党员群众商议、乡镇党委审议,党员群众测评、乡镇党委考评”为主要内容的“双议双评”活动,极大地激发党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广泛开展各类议事决策活动。加强村级阵地建设,搬迁新建村部,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建设村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安放健身器材,开放农家书屋,真正把村级活动场所建成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议事决策中心,实用科技、致富技能的集中培训中心,先进文化、各种信息的传播交流中心,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中心、村民健康生活的医疗保健中心。积极开展以“致富星、孝爱星、守法星、诚信星、新风星”为主要内容的“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每年创评“五星户”8户以上,树立先进典型,形成先进带后进、齐心促和谐、共同求发展的良好格局。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篇13
今年,按照县的安排,本人选派参加了第九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担任松鹤村主任助理并驻松鹤村委会。自xx年3月1日开始,驻村以来,通过会议、座谈、走访,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了解松鹤村委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认为该村委会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来看是比较好的,但从现实及今后要求发展要更快更好,还需作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
一、基本情况
松鹤村民委员会地处旧城镇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6千米,全村土地面积平方公里,有松鹤、乐业、三家三个村小组,耕地面积20__年实现粮食总产1498吨,烤烟150300公斤,蔬菜643040公斤;出栏生猪13552头、牛382头,羊1196只,肉类总产量达1230吨,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079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475元。
近年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松鹤村委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方针,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多年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入手,大力发展小城镇、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建设及教育、文化等事业,因地制宜,大力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效很大,但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低。该村委会属板桥河水库灌区,境内没有像样的水资源可利用,历史以来大部分耕地依靠板桥河水库开闸放水来栽种。
2、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能力不强。该村委会经济总量不大,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存在收入普通偏低,增收困难的问题。表现得尤突出的是贫富差距极大,相当部分群群众还比较贫困。
3、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滞后。该村委会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烤烟及部分蔬菜,除烤烟外,大部分属传统生产方式经营,且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现代农业)严重滞后,土地产出效益不高。
4、产业调整困难,群众意识不高。镇、村都积极想方设法,努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但困难极大,阻力不小。如今年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万寿菊生产,在当地特别是三家、乐业村小组,相当部分群众意识不强,急功近利,未把耕地的科学种管当回事。
5、第三产业发展慢,品味档次不高。该村委会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起步较早,但发展较为绶慢,且档次不高,大多属粗放式的经营管理,这与其地处交通要道,集贸中心区,人流物流集中的地位相不相称,第三产业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不到15%。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当务之急,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按照州委提出的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四村”具体目标,应扎实抓好以下工作,切实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1、加大帮扶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加快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仍需从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这一关键环节入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千方百计争取支持。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特别是干旱年景,群众生活用水却极为困难,更谈不上生产用水。因此,除完善现有水利设施外,还应把重点放在家庭水窖,田间水窖的建设上来,争取80%以上农户建有水窖,省效缓解缺水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发展的问题。
2、抓好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培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积极进行产业的培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除抓好传统支柱产业烤烟外,应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药材、养殖等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走多业并举的路子,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科技培训,实现增产增收。以科技为先导,加大农村适用科技特别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培训力度。针对不同产业及各个时节,有针对性邀请相关方面的科技人员对群众进行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素质,以科技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实现增产增收,加快发展。
4、做好宣传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已到了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要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鼓励农民承包土地适度流转于种田大户、种田能手上,特别象靠临矿山的村民小组更应如此,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是相应的合作社,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逐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5、提升品味档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在当地起步早,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车流、物流的增多,第三产业发展在该村委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应本着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支持鼓励当地群众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6、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以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组织班子,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群众增收致富的带领者。同时,要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方针,把年轻的、积极性高的、责任心强的、追求进步的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吸纳进党员干部队伍来,为基层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培养后备人才。
7、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注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多创建活动形式,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久,社会主义精神,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扫除陈规陋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文化,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把该村逐步建成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上一篇:外出学习考察报告【推荐5篇】
下一篇:行政年终述职报告【精编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