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工作报告汇报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信息化建设工作报告汇报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1

明确一个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密云区域面积2229平方公里,地貌特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80%的中小学分布在山区乡镇。为消除时空局限,有效提升山区教育水平,我区针对山区学校偏、远、散的特点,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明确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确定发展思路为:以建成城乡一体、优质均衡、融合创新的“智慧教育”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全覆盖、智慧型教育信息化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以应用为导向,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密云教育创新发展,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

打牢一个基础: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

为建设好教育信息化这条高速公路,我区不断增加投入,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计算机配备实现专任教师每人一台,学生用机达到每7人一台。所有中小学的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均配备了交互功能多媒体设备,数字广播系统、IP电话系统等基础设施完善,校园网全部接入密云教育城域网,校际间网络带宽达到千兆,并与市信息中心万兆连接,实现了市、区、校三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为23所学校的63个教学班配备了3000台平板电脑,开展网络环境下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建成了密云区教育云数据中心、教育云服务平台,使师生通过信息技术便捷享受优质资源。高标准推进数字化实验校建设,建成首师大附属密云中学、密云二小等15所数字化实验学校,每校都建有高清远程互动教室、高清录播教室,实现有线、无线局域网络全覆盖。部分实验学校开展了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等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建成远程视频安全监控中心,实现所有中小学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有力保障了学校安全。

抓住一个关键:着力推进信息化资源建设

早在2006年,我区就建成远程视频教学系统,长年开展区域名师课堂、网络教研等活动,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互补。2012~2014年,建成教育视频云平台,教师上传优秀教学课例3000余节,优秀教学资源8000余条,月访问量近万人次。为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我区引进了北京数字学校名师课堂,购进东北师范大学中小学学科工具以及中国知网电子期刊镜像库,建成了教育搜索引擎,并第一个与市级教育资源库打通,实现市、区两级教育资源共享。2014年,全面启动密云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今年已正式上线运行,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教师网上协同备课、授课,跨区域网络协同教研,学生网络选修。2015年开始,利用互联网启动了中学网络直播课堂,学生在家中通过互联网、歌华有线电视就可以收看区域内的名师、教学专家授课直播。目前,我们正在实施“智慧课堂”建设,推进专家引领、行政推动、业务跟进、学校主动参与的四位一体研究机制,实施以微课程为主要形式的资源建设,探索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

把握一个核心: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为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我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全力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定期聘请专家、教授、专业技术人员对中小学干部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密云区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为干部教师开设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实践应用》《Office2010》《网络安全与维护》等104门信息技术方面的网络课程,促使干部教师掌握新媒体、新技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所有学校的网管员全部持证上岗,每学期组织开展80学时以上的专业知识培训、交流活动,有效保证了每一个接入密云教育城域网的学校网络安全运行,信息技术设备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广泛应用。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区坚持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全面推进教育综合信息化工程,加快“智慧教育”发展步伐。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更新观念、创新技术、革新机制,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健全信息技术应用保障机制。

二是进一步创新管理和应用模式,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继续推进“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进一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四是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环境,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的习惯。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2

一、信息化建设成为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载体

近年来,内部审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进一步提高审计监督和审计管理工作的水平,促进审计理念和观念、审计体制和机制、审计手段和方法的革命,加快实现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

借鉴国内外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通过建立标准化制度体系和制度信息化系统,追求和实践管理的“合理化”,推进“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电脑化”。首先通过制度信息化建设,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制度管理;其次通过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标准化制度模板;最后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制度的关键流程和主要控制点通过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标准化手段植入信息系统之中,实现制度的标准化、信息化.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通过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协同,做到规范审计作业,有效提高审汁业务效率、管理水平,防范审计风险。

要做到信息化建设与审计制度化、标准化的协同必须审慎的做好制度和信息系统两个方面的梳理工作。

首先推进内部审计制度化建设。长远规划内部审计工作,探讨和提炼现代内部审计理念和工作实践经验,制定系统的、切合实践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保障在更高层次上达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标准,为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环境、规范内部审汁工作良好的提供制度保证。

其次制定统一“制度数字化”的业务流程和编码规则的规范。寻找管理制度与信息系统的结合点,分解制度要索,设置标准化字段录入信息系统。梳理现行制度,统一设计制度表单,把制度的实施对象、解决问题、推行步骤、评价标准等要素逐项分解纳入表单,分类分级编号,实现电算化。

最后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促进对规章制度进行优化、修订,规范制度运行。通过梳理工作清晰地发现制度建设落后于审计实践的现象。制度建设的完善是标准化建设的前提,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会促进制度建设的完善提高。

二、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标准化的表现和作用

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标准化,是指通过制度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文书标准化、模板标准化、审计方法标准化、权限管理标准化等手段规范审汁计划、审计作业、项目管理、信息披露和成果应用等,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服务、增加企业价值职能,起到建设性作用。

制度规范的标准化要求将制度各要素经过分解植入到审计管理系统,规范审计人员的业务行为: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要求分析各类审计项目类型,制定适合的审计项目业务流程,并固化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用以规范审计过程,防范漏审风险;审计文本、模板的标准化要求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制定不同的模板,将其生命周期中涉及到的文本,如审计通知书、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根据审计规范形成标准化文档固化在管理系统中,示范审计过程中各文档的形成;审计方法的标准化要求通过审计作业流程的标准化和审计文本的标准化,把以个人审计经验为基础的审计行为提炼凝结成标准的审计方法,做到审计经验共享、审计过程固化、取证模型明确、审理思路清晰,保证审计行为、审计过程的可复制性;审计成果应用的标准化是指求通过标准化建设,借助计算机技术增强审计成果分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透过表现现象发现潜在的普遍性的、趋势性的问题。

三、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标准化的内外部环境

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到集成应用阶段,对标准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统筹发挥审计主体作用、整合审计客体资源,理顺审计查证业务流程,规范审计管理工作秩序、规范审计文书模板,纳人计算机信息系统标准化实施,实现E化管理。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建设要求标准规范的外部环境。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审计的工具,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计算机应用系统实施的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建设依赖于财务等领域的电算化水平,审计数据采集工作要求有统一标准的业务数据源。

中国石化审计信息化建设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要求审计对象如财务成本核算、采购、销售、工程管理等应用系统的实现方式、载体的一致性。辅助查证系统、AIS等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的成功开发建设与应用分别得益于中国石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中国石化ERP系统的统一模板化开发建设,保证了数据源的标准化。

实践中一方面要求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开发统一设计需求,分析不同企业业务信息化建设差异,甄别个性与共性,在实现理念上“逐步提高、抽象”,保证辅助审计系统的适应性;另一方面通过辅助审计系统的推广及深化应用,发现企业业务系统中与推广模板冲突的领域,督促其修正,最终达到信息系统应用的规范化、统一化。

(二)审计集成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要求标准规范的内部运作模式。

对决策层要求:以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项目管理为核心,强化审计信息分析,为管理层制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对象、调整审计重点提供决策支持。

对管理层要求:规范审计业务、固化审计流程、防范审计风险,帮助审计人员实现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从而提升管理水平。

对操作层要求:标准化审计文书模板,自动化审计业务流程,提升审计业务质量,提高审计人员的协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并实现跨系统、跨部门的协同。

在标准化方面,集中体现有如下要求:

1 计划合理化。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要求,建立审计计划编制、上报、下发、调整等的有效支撑平台,强化审计计划分析,达到对审计项目的科学管理和指导,为管理层制定选择审计对象、调整审计重点提供决策支持。

2 流程标准化。标准化审计业务流程,实现审计方案、底稿、报告、决定、统计报表等环节的在线集成;掌握项目动态;实现对审计项目全流程、各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促进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3 文书模板化。制定标准化的模板体系,主要审计文书均设计统一标准化模板。按需要进行添加和修改生成定稿,减少手工录入工作量和错弊发生。

4 依据规范化。建立标准的审计法规制度库、审计

问题性质字典,实现问题性质与引用法规条款的自动关联,使问题定性准确,引用法规条款便捷、恰当,提高审计业务和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5 数据集成化。建立标准数据接口,实现个业务环节数据的自然流动,支持审计成果的分析利用和报表统计。

四、审计信息化建设实践中需要标准化的内容

标准化的内容包括文档的标准化以及方法的标准化。文本的标准化指审计工作各个环节的中间产品、交付件,体现的是结果;方法的标准化指审计技术应用的标准化,规范审计作业行为,要求审计行为的可复制性。

1 为将管理控制嵌入信息系统和便于授权管理,审计项目流程需要标准化。

一类是标准流程。要求涵盖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包括确定组长和主审、审前调查方案、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跟踪落实整改情况、审计项目归档等,适用于常规审计项目。

另一类是非标准流程。根据审计项目具体情况自主选定标准环节中的若干个进行组合应用。

2 审计资源集中统一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归集审计业务涉及到的审计主体、客体多方面的信息,包括审计人员信息、组织机构信息、被审计单位信息、备审投资项目信息等。

3 创建文档模板,统一接口,实现信息智能关联。梳理、形成审计标准文本模板库并规范各种审计文档的常用内容。文档模板包括:审计计划、审前调查方案、审计方案、审计通知书、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函、审理意见书、审计项目评分明细表、审计决定书、审计问题移交函、审理督导通知书、审计项目档案资料清单等。

4 标准化业务字典、知识库等。用于审计实务中方规范录人全局信息关键值或对知识库进行全文检索。

法律法规制度库:按照制度名称、时间、单位、法规级别、法规类别等维护,根据使用频率高低进行标识,智能化辅助法律条文的选用。

业务字典:用于模块间数据传递和标准化信息口径。主要包括:项目分类字典、立项依据字典、问题性质字典、问题认定依据字典、评价内容字典、整改处理字典、单位字典、学历字典、专业字典、职称字典等。

标准项目案例库:审计手段先进、方法科学、效果突出的审计项目,在审计项目管理过程中转入项目案例库,以期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标准化发展。

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3

[关键词]水库灌区;灌溉管理;信息化建设

1水库灌区灌溉管理模式

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

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灌区支渠以下的渠道或者田间工作进行管理。由于我国投资政策及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利用此种灌溉管理方式不但可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更可以利用农民力量来降低小型灌溉投资成本。而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小型的灌溉工程,因为小型灌溉工程具有工作人员少、设施简单化、便于管理的优点[1]。

租赁或承包模式

租赁承办模式是将灌溉工程或者设备的经营使用权转让给个人经营,在此基础上收取租金或者承包费,前提条件是灌溉工程产权没有改变。工程单位与承包方主要利用合同契约的形式将各自的要求、使用权归属、利益等进行详细拟定,并经双方同意,签订此合同。这种管理模式比较适用于所有权过长或者不宜改变的灌溉工程或者设施中。

灌溉服务公司模式

这是一种新型的灌溉服务组织管理模式,主要是依照市场机制要求改进而成的。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具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服务性质也比较规范化,属于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类型。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分散的灌区管理。

2灌区灌溉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以上不同的管理模式有着各自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导致上述管理模式在实际水库灌区灌溉管理工作应用中存在各种不足,为了有效提高水库灌区灌溉管理效率,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完善和改进工程设施,巩固扩大灌溉市场。灌区建设配套设施要以节水改造为目的,做到每一环节在满足粮食灌溉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节约用水量。二是加强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加强灌区设备的维护,减少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降低维修成本。三是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将水库灌区灌溉推向市场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灌区建设中,扩大灌溉市场。

3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加大投入力度

不断扩大灌区建设,促进灌区市场化,引入更多社会资金对其投入,并采用各种惠农政策,实施“以水养水”的节约用水策略,可以通过改造灌区,增加发电收益,来弥补供水水费,不断提高灌区建设设施自动控制条件,并加强工作人员对管理设施的操控能力,结合当前“三农”扶持政策,为灌区争取充足的经济费用。

提高灌区应用科技进行管理决策的能力

水库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主要是为了提高用水效率及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灌溉需求。采用科学技术是实现水库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的最佳方式。因此,要不断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与灌区灌溉技术的研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库灌区灌溉管理系统中,有效地提高管理决策能力。结合系统分析、控制论及计算机技术功能特点,研发出灌区用水实时调度决策系统,灌区灌溉过程中供水能够被合理控制,起到节约用水、实时供水效果。

建立激励机制,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需建立激励机制并制定有力的奖惩措施,促进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危机与紧迫感,自觉地在各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创造条件引进人才,共谋发展。

深入开展以建立“现代化管理模式”为核心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管、护、建相统一的灌区管理体制,形成机构精简、管理科学、民主的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深入开展以建立“现代化管理模式”为核心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破解灌区管理主体“缺位”、水费征收困难、管理维护资金短缺等难题,是灌区实现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结语

水库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灌溉效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目前科学技术仍然在不断研发与创新中,因此灌区管理也应不断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为灌溉工程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曹小艳 刘俊红 单位:白水县林皋水库灌溉管理处

信息化建设方案4

**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传统管理向智能管理的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工作层次,提高**管理水*的重要途径。

一、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信息化工作重在建设,根本在推广应用,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管理网络化。适应**流程管理的需要,利用诉讼管理系统,对每一起案件,从立案、**、结案、评查、执行、归档、统计等各个环节都在网上运行,通过程序设定和对应输入**要素的规定,实现对案件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实现**和内网的有机结合。

2.庭审活动科技化。不断提升对**法庭的科技含量,充分优化和整合信息网络资源,依托数字化**体系和现成的网络基础,建成科技**法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上法庭”。科技**法庭是一个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音视频技术、多**图像技术、自动**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台,构建成一个功能完善、操作便捷、可视性好,能适合各类证据举证的庭审证据展示系统。它能够进一步拓展科技在**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使**工作的各个环节纳入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形成一个畅通的信息环流,构成了**各类资源齐全、充分共享的应用*台。

3.人事管理数字化。为了科学识别人才,建立开发《**人事管理和评价系统》,对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等要素以文字和声像方式存入微机;建立测试题库,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对干警的综合素质、智能特点和工作能力量化测评,测评参数作为任用**的客观依据之一,初步实现人事管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为**干警的分类管理、使用和定向培养打下基础。

4.机关办公无纸化。推行“网上办公”,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取消纸质文件的内部发放。各种材料的起草、签发、印制和政务信息以及下发通知、安排任务全部在网上运作、公布,全面实现办公无纸化,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节约办公经费,降低办公成本。另外,建成GPRS移动办公系统,外出人员可以利用GPRS终端通过**单独的APN访问本院网络,进行移动办公。

二、增强信息化建设核心竞争力

第一,制定长期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人民**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应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有长效机制,使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一是增设机构,充实人员。为保证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人民**应增设信息化专门机构,有专门的技术队伍。这就需要各级**协调和解决机构和编制问题。二是加强信息化知识培训。随着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法官学习培训应增设信息化应用和网管人员的培训。要结合人民**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应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队伍。三是制定运行信息化的相关**和程序。建议上级**制定**运行信息化工作的**和程序。包括上下级**之间的运行程序、**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运行程序,应该形成一整套运行的规定和**,有章可循。

第二,想方设法争取地方财政给予经费上的**。信息化建设是**物质装备建设之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局域网建成后,对网络的维护以及易耗品等的开支,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做后盾。然而,基层**经费本来就紧张,要在有限的经费中拿出钱来用于网络建设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这也造成了部分**对信息化建设的前景、作用失去信心。建议上级**应争取政法专项资金,每年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投入和改造。这样基层**也就容易与地方财政进行协调。

第三,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加大网络安全监管。**的信息化不同于电子商务,它涉及到很多**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系统安全方面,面临着多种威胁与挑战。因此,**的信息化建设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由于**在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技术人员的专业化技术水*和管理**水*不高,所以很容易出现安全方面的漏洞。虽然上级**信息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内网与**之间采用物理方式隔离,**与互联网之间采用逻辑方式隔离。并不惜成本**、**采用物理方式隔离,主要还是考虑要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但是仍有不少人员对网络安全问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基层**应根据上级**的要求,针对**系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网络安全标准,把安全放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加快**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这是**工作和**其他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和践行“****”指导思想的需要。应不断探索**数字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现代**的信息管理机制,为**的**和全面工作开展提供创新的**、*台和载体。

35 1292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