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国企系统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报告

云海 分享 时间:

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强化责任担当,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稳健增长。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国资国企系统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把握深化改革目标任务不断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同志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战略意义、实践意义。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部署了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对于国资国企系统深化改革,全会再次肯定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总基调,并且提出了深化改革的三大目标: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提出了几个改革的重点领域,包括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化改革等。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工作主题,国资国企改革应当是围绕上述方面着重推进。落实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最新要求,要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依靠改革不断破除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巩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力量。要扎实落实好各项改革重点任务,与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效衔接,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一件件抓好落实,确保改革质效。今天,围绕三个方面,一起学习交流如何理解、贯彻落实全会关于国资国企系统改革的新论断、新要求。

一、认清深化改革具体任务,把握国资国企发展改革方向

在"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决定》中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对国企和民企提出了不一样的定位和要求--对于国企而言,要在"做强做优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安全)、以及"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领域集中。同时,"推进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也是本轮国企改革的一大亮点,意味着在促进竞争、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量、优化资源配置。对于民企而言,更多的是鼓励支持和"量力而为",重点是通过"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支持牵头国家重大技术任务"、"完善融资支持政策"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重启民企信心。

第一,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推进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引导国有企业实现有质量的发展。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主要目的在于推动国有企业重视新增价值的创造,也就是要推进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引导国有企业实现有质量的发展。所谓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资本成本(债务和股东资本的机会成本)被扣除后的经济收入,是企业为股东创造的净价值,是为出资人创造的"真正的利润"。从国资央企说,就是为国家创造"真正的利润"。经济增加值考核就是要引导企业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提升资本回报水平。其变化反映了国家对国有企业考核从重表面到重内在、从重短期效益到重长期效益的一次重大转变。党的XX大报告将"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营收利润率(营业现金比率)与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标"四位一体",有利于通盘考察传统生产要素与新型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效率,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现在,提出经济增加值核算目标,是对国有资产考核制度的完善。除了经济增加值,还有功能增加值,品牌增加值,战新产业增加值,以及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的增加值等等,都需要探索完善加强核算的方法。

第二,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总结及可应用可感知的原创突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决定》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性投资布局,不仅是停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般性领域,而是要有前瞻性。"原始创新制度安排"继承并发展了"原创技术策源地"的说法,意味着要着手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长效机制与规范制度。深化两类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意味着两类公司试点取得满意成就,值得总结经验并深化推进新一轮两类公司建设。把国有企业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放在改革的第二位,可见对占据全球原创技术竞争新阶段的前瞻性和迫切性。蒸汽机技术、电气化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这些改变人类质的进步的技术,都发生在西方,都是从0到1的创新,因此西方是近200年来系列技术革新的策源地。现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就是要努力实现一项从0到1的影响人类的技术创新,而不是在1后边加多个0的锦上添花。国有企业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也就是将国家战略意志分解到国有企业,以国有企业资金、人才、资源优势集中在一起,技术攻关。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缩小版就是国企制度和国企治理的突破口。有民营企业华为的实例,证明国企若能重视创新,也能出奇创新,打破美西方的技术封锁,夺得新一轮国际科技创新竞赛的胜利。原创技术策源地具体怎么打造,可能会结合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开展,其中也会有一两个行业重叠,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的雁阵队列,有领航、有护卫,稳健而强力的逆风前进。

第三,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化改革,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决定》提到,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能源、铁路等行业具有自然垄断属性,长期以来,这些领域的国资规模巨大但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部分行业还可能利用其垄断优势随意进行扩张。针对市场化服务业务,首先将在现有基础上引入市场化机制,开展市场化经营;后续则会放开社会化资本的进入限制,在竞争性领域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共同发展,并借助市场化竞争来促进国有经济的更好发展,以及推动自然垄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推动自然垄断环节同竞争性环节分离,依据竞争条件采取拆分、重组等不同方式,剥离竞争性环节业务,引入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公平竞争,其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应有的作用。电力方面,需要进一步放开经营性发电用电,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改革输配电价监管机制,竞争性环节上网电价全部由市场决定;实现电力交易机构独立运行,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在石油天然气方面,推动实现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对于铁路行业,铁路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垄断性、基础性;铁路运输服务具有商业性、竞争性和服务性。对应地,国家应将铁路基础设施视为重要行业的"关键领域"对其保持控制力,而将铁路运输服务视为竞争性环节(公益性运输与军事运输除外),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促进铁路运输业务市场主体多元化和适度竞争。

二、领会先立后破改革方法,推动国企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根据《决定》的部署,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国有企业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国资国企系统要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依靠改革不断破除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巩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力量。要扎实落实好各项改革重点任务,与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效衔接,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一件件抓好落实,确保改革质效。

第一,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国有经济肩负的使命任务和功能定位,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完善国有经济安全责任、质量结构、资产和企业管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构建顶层统筹、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国有经济管理体系。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从宏观层面、国家层面提出的概念,从经济体制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需要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在中观国有经济层面,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国有经济布局的优化,其至少应具备如下关键特征:一是规模上,国有经济分布广泛、占国民经济较大比重等特征不发生实质性变化,即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二是结构上,国有经济布局要向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领域集中,向产业链重点环节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三是在监管上,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再者,微观企业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对应的企业形态目标是世界一流企业,总体特征是"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制度上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动力上需要实现创新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源,成为国内产业链龙头,具有全球竞争力。

第二,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此次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两个毫不动摇"表达了中国模式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一种科学和灵活的观点。该理念一方面体现在经济发展中追求科学平衡的观点,即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这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还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激发经济的创新动力,提高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体现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与市场化改革密切相关的,体现了国家对市场机制作用的理性认识,通过引导市场力量更好地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祉的目标。一是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改革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易法的修订。建立产权保护机制,修改合同法,加强产权保护机制,明确合同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加稳定的合作法律基础。完善贸易法规,针对跨地区、跨国际的合作,完善贸易法规,强化对合作过程中贸易行为的监管。二是优化政府监管体制。建立监管协调机制,设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监管协调机制,协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作的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审计和评估,确保合作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第三,国企做强做优做大的路径--深度重组整合。二十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探索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基本经济制度模块虽然没有着重提及,但以对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实践路径提供指导方向,从而达到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标准和综合目标。综合判断国家和地方政府近期的一切政策倾向来看,新一轮的重组整合将会成为"十五五"期间的一个核心,这几处于国企的战略发展需要,也基于目前经济发展环境的考量,重组与整合就要解决物理整合向化学整合的转变,从整合前的整体规划设计,到整合后战略目标确定、业务板块定位与协同,到与之相匹配的组织结构调整和激励,都是央国企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十四五"期间出现了很多靠行政手段捏合,貌似强大实则虚胖无力的企业集团,带来的风险远远超出应发挥的作用。

第四,科技创新从蓝图到实施路径。三中全会提到,"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首先,科技战略规划的制定,企业的科技创新不同于高校与科研院所,他有一定的独特性,可以说是千企千面。企业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围绕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采用多种科技创新的手段,如生产制造企业可以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技术院校联合研发;工程企业可以在工法、施工设备进行创新,可采用"中央研究院+研究分院"、"总部研发管理+分部科研转化+三级场景应用"的模式,首先要把整体的科技发发战略的顶层设计做好。在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科技研发规划的顶层设计做不好,后续将会出现一列问题。其次,科技人员激励要落到实处,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政策落实落地,进一步对各类创新主体和人才"松绑""解绑"。"十四五"期间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出台的不少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这里面既有怕担责的因素在里头,更多的因素是方案的不可操作性和政策的不准确和多源解释,让政策的执行者退避三舍。最后,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探索实施青年科技人才特殊晋升机制,健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要打破论资排辈和"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用人模式,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贡献等为导向的晋升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要有差异化的评定指标。例如,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类人才,应当与基础研究类人才评定有所区分,把科技服务满意度和社会效益等作为其重要的评价指标。

第五,新质生产力识别、培育及路径。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仍然是全会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象化抓手。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紧密关联,需处理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基本盘",不能当"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要加快升级改造。发展传统产业应与"设备更新改造""绿色减碳"等政策结合来看,整体思路是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通过对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不仅能带来技改投资增长,更有利于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重要的上游投入部门,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传统制造业,降低运营成本,扩展应用场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中坚力量",要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要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的发展方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推进应用场景建设,打通政策堵点,拓展发展空间。例如,低空空域放开并完成划分,使得产业发展有法可依,赛迪顾问预测到2026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未来产业是"关键变量",要注重前瞻部署和梯次培育,加快打造标志性产品。重点推进未来产业:重点产业是"关键",推进未来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等),未来信息(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未来材料(先进半导体、超导材料等),未来能源(核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未来空间(空天、深海、深地等)和未来健康(合成生物、基因技术等)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在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打造标志性产品。

三、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军号"。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全会过后,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明确。国资国企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部署,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国资国企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聚焦主责主业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需要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党的一贯政策。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表明了党的一贯立场、方针、政策没有改变。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学习这段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论述,要上下两段联系起来读,要与《公报》强调的背景联系起来读,要与《公报》强调的动机、内容与效果联系起来读。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原则重申,也是指导思想。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从三个重要方面着手,以"平等"、"公平"、"同等"三个词强调公平的指向。追求的状态是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这里,形成一个新的逻辑关系,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逻辑起点,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是逻辑终点。

第二,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公报》强调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是奔着问题去。事实上,存在不够平等的问题。当前,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一些经济体呈现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的趋势,我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但内生动力不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民营经济发展动力亦不足,就是一个现实问题。从法理上讲,多种所有制企业是平等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强调的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都属于不平等的问题。这些年采取的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都是解决不平等问题的措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这既需要坚持"竞争中性"原则,确保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还需要落实"竞争良性"要求,让遵规守法、诚实守信成为市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一是要完善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法律制度,贯彻宪法确定的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参与主体的平等地位原则,对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的范围、条件、程序等做出详细且公平的规定,禁止各种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做法,突破行业垄断壁垒。二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政府部门需要与"放管服"改革工作相结合,持续深入在简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提效能方面发力,严格落实"非禁即入"原则,打破各类"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三是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重大投资、决策、管理等制度,确保民营经济、国有资本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互利共赢。四是妥善清理政府部门拖欠民营企业资金问题,着力化解大企业利用优势地位长期拖欠中小微企业款项的行为。五是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着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犯罪行为,杜绝商业贿赂。五是法律上、制度上、舆论上、政策上、文化上要多管齐下,共同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大有空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有企业在做强做优做大时,要进一步加大与民营经济的合作,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很大的空间。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分工的各自优势,构建国民协同发展产业链的新模式,就是值得探索的思路。中国发展奇迹,离不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分工和协同。国有企业为许多产业链基础设施供给者,民营企业为基础设施使用者。国有企业成为产业链中的基础设施的主要提供者,而民营企业是基础设施的重要使用者。基础设施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征,因此,国有企业在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中发挥引领性、基础性作用。例如,国有企业提供电网,是电力的主要供应者,民营企业则从国网获得廉价的电力,降低了民企的成本,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搭建多样化平台,推进国企和民企共同打造产业生态链。平台建设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国有企业改造、国有和民营企业融合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按照"行业同链、资源共享、发展共促"的思路,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有效互动、优势互补和深度合作。一是搭建"国投集团"运营平台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强化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共同孵化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中的合作。二是搭建"一行一链群"的专业化对接平台,促进要素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有效流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三是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集聚。发挥国企"链长"作用,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国有企业要聚焦主业,聚焦主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卡脖子"难题,从而真正成为产业链的链主,带动民营企业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同志们,国资国企系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全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把坚持"两个一以贯之"作为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始终锚定三中全会确定的新航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谋划部署,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和关键一招,总结用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来形成的改革经验,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迎难而上、主动担当,在现代化建设中打头阵、挑重担,勇当高质量发展标杆。

党课交流结束,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35 3802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