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主持词【实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荷塘月色主持词【实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荷塘月色主持词【第一篇】
1、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茂密的荷叶——多姿的荷花——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体味作者的匠心:
动静结合,“静”是“动”的瞬间表现。
可见与可想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如:荷叶田田——水脉脉含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经线:欣赏荷塘月色前后的心情变化。纬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3、“通感”的特点及其作用:
a、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本体——花香(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c、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d、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a、请学生熟读课文;
b、背诵4-6段。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一、具体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是1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
三、作品结构分析:
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
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让学生反复体会: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
明确:
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
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
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的运用:(详见前重、难点“通感”部分)。
四、请学生自己赏读5、6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五、小结全文: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本课《课课练》。
荷塘月色主持词【第二篇】
人们都说,在夕阳西下之时,会有一丝丝心头之悔,或一丝丝霞光漫想之得。今天,吃完晚饭,只是休息之时,在闲聊之日,悄悄越出门槛,走到门后那伴我成长的荷花湾。
现在已经很少人能记住它了,可能有人都已经忘记这个在夏天给他们乘凉、打牌,傍晚给他们闲聊、遛弯的荷花湾。以前,每到夏天,荷花湾那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真的感受不到那种幽静、神秘的感觉。直到今天,满园的荷花湾,只剩我一人和那一片荷花,可见只有我还惦记着这满园的荷花湾。
没有人声喧闹的夜下,是那么的宁静、神秘,在没有月光的照耀下时,还颇有一点害怕。但今天庆幸有着那皎洁的月光衬托和映照着这满园的荷花。
转眼望去,那些经过风吹雨打的`荷花,还是那么的美丽动人,味道还是小时候的味道,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十多年了,这些荷花没有人搭理,显得略有一点儿岁月的沧桑,但是即使如此,它们依旧展现出那种不服输的状态。
翠绿翠绿的荷叶,桃红桃红的荷花心,是那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那白白的荷茎,并没有因泥土的肮脏,染毁掉了它那白净白净的荷叶。这些荷花,有的聚在一起,只怕哪一天,风吹雨打,把他们刮散;有的像害羞的女子,唯唯诺诺,那桃红似的脸颊上泛着点点红晕;有些荷花像刚刚出浴的女子,荷叶上,还带有那滴滴露珠。只是,在那月光的照耀下,荷塘上的古桥显出了岁月的波痕,多少年来,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弯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月影,面影,岁月波波,悠光临面,泡沫聚散,只有你依然如故。
想起那儿时的趣事,想起那儿时的约定,是那么的真诚、天真和幼稚。想起这,心中不免有一种小小的激动,赋诗一首:
想念古塘挥去散,一心只为圣贤书。
江山不过万年情,只怕一日往回单。
小时不念心中悔,独到心头惠子情。
采荷莲女笑中采,假山万种君子书。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荷塘月色主持词【第三篇】
远处一阵鸡啼,太阳从山峦升起,荷花与荷叶慢慢醒来。他们伸着懒腰,突然看见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中飞舞。
“叶儿,你挡住我的视线了。”
“花儿,你等着我看完的。”荷叶不情愿地说。
“这可是我喜欢的美景,快让开!”
荷花生硬的语气让荷叶懊恼,“走就走,以后别求着我回来”荷叶毛匆匆地跑远了,两个好朋友就此分道扬镳。
虽说荷花有些失落,但是他没有让荷叶回来之意。
当清风吹来时,她与清风作伴,在荷塘中伴着夏日的节奏起舞;当小鸟飞来时,她与小鸟谈得不亦乐乎,听小鸟讲述大千世界;当阳光来临时,那是她最快乐的时候,温暖的阳光照在她洁白的身躯上,她享受阳光的沐浴,很是惬意。
有一天,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顷刻间下起了滂沱大雨。荷花四处逃避,豆大的雨滴鞭打着她稚嫩的身躯,她呼喊,她求救。
这时她忽然想起了荷叶,想起了与荷叶朝夕相处的日子,在荷叶的保护下自己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荷花不禁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这时,远处有一个模糊的影像,原来是荷叶来了。
荷花不过一切地朝着荷叶跑,两个朋友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不再分开。
雨过天晴,两个朋友和好如初。
又是夜晚,月亮升起,伴着清辉,荷花翩翩起舞,好一个月色荷塘!
评语:
这篇想象作文是符合这个命题的,通过荷花与荷叶的相处,写出了友谊需要珍惜这样的主题,语言很优美,想想很丰富,因而情节及情景都是不错的,读来津津有味。
然而,文中最大的一个弱点是不符合想象物的特性。一是荷花与荷叶本是相连不可分的,可文中写荷花跑了;二是本是夜晚景致,可是文中多处写白天;三是荷叶与荷花本应是相互依衬,友好相处,可是文中写了闹矛盾。
荷塘月色主持词【第四篇】
荷叶衬托着淡粉色的荷花零落的花瓣漂在水中莲蓬托着青色壳的莲子蜻蜓静静的停留在荷叶上它沉默着,在思考着...如果觉得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以下是由随笔网网友推荐的《》,欢迎大家阅读交流!
荷叶衬托着淡粉色的荷花。
零落的花瓣漂在水中。
莲蓬托着青色壳的莲子。
蜻蜓静静的停留在荷叶上。
它沉默着,在思考着什么。
刚从淤泥探出水面的荷叶。
正舒缓着,生长着。
浮在水面的荷叶啊。
感受这水清,这水的温度。
这静止的画面。
只持续了三秒。
从草丛中窜出的青蛙。
跳入水中。
溅得水花荡漾,飞溅。
吓着了蜻蜓。
它扑扑翅膀,飞在空中。
一条锦鲤鱼从远处的荷塘游来。
吐着水泡。
水泡,一个个,一个个浮在水面。
月亮升起来了,乌黑的云絮顿时变成几匹刚沐浴的素绸,洁净而透明。
皂头中心小学三年级:高羽芩,高宇声。
夜晚蓝天换上睡衣闪亮的小星星为月亮织成了一条玉石围巾,水面上的小青蛙呱呱呱地唱着歌,大树被一阵微风吹得沙沙作响,小鱼欢快地跳着舞蹈,整个夜空发出了暗夜交响曲。在明亮的月光的笼罩下,我慢慢的享受着荷塘月色。
荷塘中大大小小的荷叶堆积如山,偶尔突出几朵雪白的荷花,荷叶底部是节节嫩藕,水上游过一对恩爱的鸳鸯。上面是一座小桥,做过的人都称赞这是“人间仙境”明天是八月十五,相信荷塘会更加美丽动人。
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浸入有人们的记忆中,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五年级:上官琴雪。
夏日的一天,妈妈带我去公园,一股花香扑鼻而来,我顺着花香寻找,看到了美丽的荷塘。
平静的河水清澈见底,一趟趟小鱼在水中快乐地游着,一片片荷叶就像一个个碧绿的圆盘,又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在荷叶上有一朵朵粉红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已经完全开放,像翩翩起舞的仙女。小蜻蜓也飞过来凑热闹,把荷叶当成了停机场。小青蛙也不甘寂寞,把荷叶当成大舞台,“呱呱”地唱着、跳着。夏日的荷塘真是,热闹非凡、美不胜收呀!
二年级:孙子墨。
早晨,路旁的小河塘醒来了,它睁开亮闪闪的眼睛,就像一面大大的镜子。看!大伙都在照着“镜子”,梳妆打扮呢。苗条的柳树娘,梳着柔顺的长发;亭亭玉立的荷花妹妹,在脸上搽着红红的胭脂;爱清洁的鹅公主,穿上洁白的连衣裙,还在额上印了个红点儿;水草们戴上满头晶莹的“珍珠”,鲤鱼好像穿着金袍锦衣。
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小朋友,穿得整整齐齐,脖子上系着鲜艳的红领巾。
我们都用心地打扮,要用美来迎接新的一天。
关于《》的内容网友就推荐到这里,欢迎同学们持续关注随笔网,感谢支持!
。
荷塘月色主持词【第五篇】
傍晚,夕阳斜斜地照进屋里,我们一家吃完饭,爸爸正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妈妈静静地看着小说,外婆在厨房里忙碌着,我坐在桌前写着作业,突然“啪”的一声,停电了!这时,我们都异口同声发出了“啊”---的声音。四周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爸爸提议道:“走,我们去小区旁的人工湖散散步!”好!我们应声就一起出门了!
沿着石子铺成的路往前走去,片片荷叶里“掺和”着朵朵荷花沐浴在夕阳下,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噗通,噗通”一声声清脆的声音从耳边传来,这是什么声音?我们循着声音走过去,原来是一条条可爱的鱼儿在水中“嬉戏”,好像也在赞美着大自然的美!
继续往前走去,看见一棵棵茂密的柳树,远处的柳树垂下柔嫩如丝的枝条,在微风的吹动下,像一团团随风飞舞的烟......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一轮明月挂在天边,不就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描绘的这幅美景吗?不知不觉,夜色已笼罩了大地,给它披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时间也不早了,我们也慢慢地往回家的路走去。这美丽的图景仍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这幅景象也会为我的童年记忆里放射出一道绚丽的光彩,好一幅“”啊!
荷塘月色主持词【第六篇】
初步体验将沙和水有利结合,使玩沙活动更富情趣,培养幼儿分工合作,以大带小的团体协作精神,感受接近大自然所带来的乐趣。
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2、各种塑料玩具(小鸭、小鱼、乌龟、螃蟹、青蛙等);
3、活动前收集(小草、落叶、枝条若干);大场地沙池一块。
(一)活动前的“热身运动”
1、教师将幼儿带到沙池边,观看沙池。引导幼儿谈话:“哇!今天我们的沙池里来了好多的小客人,他们是谁呀?”幼儿答:“小鸭、小鱼、乌龟、螃蟹、青蛙。”师:“我们下去和他们一起玩好吗?”(调起幼儿的积极性后)教师请幼儿做好进入沙池的准备。(脱鞋袜、卷袖口与裤口)
2、进入沙池,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学沙池里的小动物:我学小鸭摇摇摆、我学小鱼游呀游、我学青蛙跳跳跳、我学螃蟹横着走、我学乌龟爬呀爬,爬呀爬,爬呀爬,爬到妈妈身边来(请小朋友爬到老师身边集中)。
(二)教师讲解活动玩法和要求
玩法:先请幼儿在沙池里挖一个大坑作池塘,接着将挖好后将一次性台布铺在池塘底部(防止水很快渗入沙里);再把“池塘”灌满水,然后将各种玩具放进“池塘”,最后在完成的作品加上一些装饰。
(三)引题让幼儿产生兴趣
1、师:“今天小动物们和你们玩得可开心啦!可是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知道他们是住在哪里的吗?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幼儿开始自由讨论)。
(四)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1、两位老师协商以大带小原则,分别将中班小班幼儿分成六组。
2、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的情况,指导他们进行分工合作活动,中小班幼儿一起合作挖沙坑;中班幼儿进行铺池塘、运水灌水;小班幼儿进行找、送小动物进池塘等。
3、活动时,提醒幼儿不要将沙弄到眼睛或鼻子等五官部位,要注意他人的安全和卫生,懂得照顾小班幼儿。
4、教师点评活动情况,让幼儿相互欣赏各种各样的“池塘”作品。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荷塘月色主持词【第七篇】
尽管夏日将过,秋日将至,外婆家中的池塘依旧一片翠绿,在这个夏末的夜晚,我又坐在这荷塘边,在“呱呱”哇鸣声中,沉浸在了另一片世界之中。
我的思绪落入池塘,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旅程。
我仿佛变小了,一切都是那么的庞大。一片片的浮萍成了地面,几株高大的荷叶变成了大树,他们一根根粗壮的茎成了树干,好似一大片茂密的树林。一只翅膀淡青色,身子红色的蜻蜓,如一架直升机班穿梭在里面。我想,它一定是位出色的气象专家吧,你瞧它挨家挨户,低低地飞着,传递着今夜小雨的喜讯。我一路“跟”着它,穿过了一片又一片的森林,这一路上,又碰到了多少它的“同事”,它们飞到一块儿,相互碰了碰头,相互问好,又仿佛在聊着这几天的天气。
这片池塘,就仿佛一片小小的,对于某些生物来说,却又大大的城市,这座城市里有许多居民,有水上的,也有水下的。在这里,植物及侧壁上的洞穴便是居民们的别墅,常见的小黑鱼居民在水中飞快地穿梭忙碌着。那只蜻蜓气象员,不时地轻轻点一下水面,向水下的居民们报告气象。每逢这个时候,水下的居民们总会将动作放得缓下来,仿佛在洗耳恭听蜻蜓的预报。
借着天上那皎洁的月光,仔细观察,我渐渐看出哪儿是居民区,哪儿是街道,哪儿又是广场。广场上,几只有着大大的、五彩斑斓的尾巴的孔雀鱼,扭动身子相互嬉戏着,动作时而欢快,时而优雅,是那样的灵动和美丽,就似鱼中的贵族,引多少路过的鱼儿投去羡慕的目光。一只懒散的小乌龟趴在一块石头上,仿佛睡着了一般。他沐浴在那柔和的月光中,引得龟壳上的纹路发出了一阵神秘的光芒,如同一本未被品读的古籍,等待着人们的阅读。
夜色越来越浓,一场“荷塘音乐会”即将开幕。约摸在9:00左右吧,演唱会开始了。没有舞台,那张张荷叶便是最好的舞台;没有聚光灯,天上的月亮就是最好的聚光灯;没有华丽的装饰,天上的星星就是最好的“饰品”。一阵悠扬的旋律响起,蟋蟀小提琴手在一片巨大的叶子上拉响了前奏。“呱,呱,呱呱,呱——”几只青蛙从水中蹦了出来,也加入了合奏之中,多么动听的旋律,多么美妙的音韵啊!这是只属于大自然的歌声!“蛙声阵阵夜更幽”,在月光的乳白色色调中,在蛙鸣的衬托下,夜,仿佛变得更加幽静。
“嘀嗒,嘀嗒,”天,下起了小雨,使这夜色更加朦胧。除了水滴落在水面上溅起的水花及荡起的涟漪,似乎再无动静。这时,我才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忽忽悠悠,走回了家中。
若来日哪天有空,我定带你一块儿观赏这。
荷塘月色主持词【第八篇】
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笼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内心独白。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作者的这种心情,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总之,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地是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