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乡村振兴典型事迹材料汇总3篇
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升级,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助力农民增收,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民营企业乡村振兴典型事迹材料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民营企业乡村振兴典型事迹材料 篇1
20__年10月,积极报名参加驻村帮扶,按照组织安排,担任凉水泉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对来说压力很大,从机关走到农村,真正与老百姓打交道,他内心十分忐忑,唯恐难以胜任第一书记这个角色,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抱着把自己融入凉水泉村大家庭的想法,在新的工作中他勇于担当升华自己。
放下家庭,投身驻村帮扶
“把自己当成一粒种子,种植在农村的土地上,历经风雨成长为一颗大树。而妻子就像浇水和施肥的园丁,坚定地支持着我的驻村帮扶工作。”他开始驻村帮扶后根本无暇顾及家庭,20__年妻子怀孕,原本两人商量的每周末产检,也因为他的加班,变成了妻子一个人前往。他说,妻子一个人带孩子最怕的就是孩子生病。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又下着雨夹雪,孩子发烧感冒,妻子抱着孩子打不到出租车,孤立无助地拨通他的电话,他听见电话那边孩子哭,妻子也在哭,可是他在百里之外,无能为力。他没能给孩子足够多的陪伴,缺席孩子的成长是他的遗憾,妻子常常宽慰他:“干好驻村帮扶工作,你也是孩子的好爸爸、好榜样。”他在驻村日记里写到:“我去驻村开展帮扶工作,这是我的使命和荣誉。这些都离不开支持我的家庭,才能让我安心在村上工作,为我的理想奋斗,我无比感激,我要把感动化作我努力工作的动力,来回报社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国家的惠农好政策,让更多家庭幸福美满。”
立足岗位,建设美丽乡村
驻村后他看到凉水泉村的自然条件、生活条件较差的现状,他用情帮扶,访民生、解民忧,心里始终装着民生账,他用脚步丈量着凉水泉村每一寸土地,深入贫困户家中、田间地头倾心交谈,与村干部拉家常、谋发展。
任职5年以来,争取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687万元,实施道路、安全饮水、环境综合整治、文化建设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1个,通过各类项目实施落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他遍访贫困户面对面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政策,争取产业到户补助万元。争取产业扶贫资金369万元,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先后为79户贫困户配股,累计分红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项目,为26户76人解决了安全住房问题。村民看在眼里,从内心深处认可了他,他从“张书记”也变成了他们常挂在嘴边的“小张”。
扶危解困,关爱困难群体
凉水泉村是典型的资源匮乏贫困村,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的是大都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面对这样的特殊情况,让他常常夜不能寐。他奔走于学校、资助中心、慈善协会等,为全村6名五保户、45名低保户、106名老人、31名残疾人、52名适龄儿童少年联系协调兑现国家救助政策、送棉衣棉被、送口粮、帮助缴电话费、帮助买药、送医院,为学生申报教育补助政策。
他立足岗位职责,特别关心特殊困难群体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在走访慰问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随时掌握他们的身体状况,保障他们的生活需求,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有人管、日常冷暖有人问、特殊困难有人排。
扶贫扶志,引领社会风尚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摆脱贫困首要的不是摆脱物质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他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推行道德评议、积分管理,与村内德高望重前辈共同起草村规民约,转变“等靠要”思想,形成淳后朴实的乡风文明,引导社会文明新风尚。他组织群众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庆春节、庆“三八”节、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厚德仁爱的优良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营造向善向美、和谐康乐的社会氛围。如今的凉水泉村,已经退出贫困村序列,贫困户全部脱贫,青山绿水、风景宜人、设施完善、老有所养、少有所依、生活富足。经过5年的驻村帮扶,用真情,扶真贫,换真心;撒汗水,付心血,永不悔。他常说,我做每一件事都要不忘初心,做每一项工作都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群众,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民营企业乡村振兴典型事迹材料 篇2
房,生于1987年12月,中共党员,xx市xx区石门寨镇房庄村人,任老君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房依托村里的老君顶山和龙须河,因地制宜把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优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经过10年创业发展,助力房庄村走上了美丽致富路。
20__年老君顶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__年被评为美丽河北最美景区、20__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河北省冰雪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房庄被授予全国综合治理示范村、河北美丽休闲乡村、河北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房在20__年被评为第十届河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他的创业打拼经历,主要做了三件事:改变、创新、融合。
改变,山民吃上旅游饭
房庄旅游开发前非常落后,交通闭塞,耕地少。出山没有公路没有桥只能趟水过,孩子上学都得步行10多里山路。穷怕了,父老乡亲们渴望富裕的愿望一年比一年迫切。村两委干部多方考察调研,认为依水兴旅可以致富。但是村里没有钱,脱贫致富的创业梦很难实现。
村里有龙须河,有老君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房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决定走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子,要让父老乡亲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20__年夏天,投资8000万元的老君顶景区对外营业。20__年适逢河北省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在召开,他多处筹措资金,对景区提质升级,修建游客中心、滨水商街、生态停车场、戏水乐园、景观绿化、帮助村民规划民宿。景区越做越红火,以前在外打工的人相继回到景区,景区现有员工150人。20__年景区接待游客万人次,营业收入万元、利润35万元,纳税万元,带动周边农户130户、年增收16000元/户。20__年受全国新冠疫情影响,游客接待数量大幅下滑,营业收入437万元。
创新,红利变现强经济
为了让村民获得更多的收入,房创新经营模式,景区实行“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股份制分配,80%归老君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10%作为村集体的股份,10%作为农业合作社的股份。村民以土地入股,在景区打工,获得岗位工资,年终按比例统一分红。除此以外,村民们还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而获取收益;不断创新旅游项目,让景区每年都有新变化,20__年老君顶生态旅游项目被列为河北省重点项目、20__年按4A级景区进行了升级改造、20__年增加高山漂流和6个网红项目、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投入生产;20__年新增萌宠动物园和儿童水世界游乐项目。
融合,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老君顶景区以“旅游+产业”融合为纲,以“资源联动”为轴,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同时,全力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旅游+体育”,抢抓我国筹办20__年冬奥会的有利契机,紧密结合全省“健康河北欢乐冰雪”系列活动等,立足老君顶景区冰雪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冰雪运动,推动冰雪事业的发展;“旅游+农业”,通过依托绿色产业作支撑,公司开发了农家乐项目和农村采摘项目,注册了“君顶美农”“秦皇老君顶”农特产品品牌商标,有效带动了村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康养”,通过推动“生态旅游+养生美食”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绿色餐饮、生态休闲、暖心服务”的田园归居圣地。现在,全村60多户有50多户办了农家院;“旅游+文化”,公司以文化发掘、传承、开发为引领,以民俗文化、长城文化、石河文化、地质文化等富含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构件为核心,构成一个融合发展的综合生态文化旅游体系。
如今,老君顶景区已经成了春季看花、夏季漂流、秋季采摘、冬季冰雪四季皆宜的打卡胜地。房常说,“农村是我成长的地方,我要扎根山村,情寄旅游,把家乡建的更美,让父老乡亲生活更幸福,为家乡振兴做出更多的贡献。”
民营企业乡村振兴典型事迹材料 篇3
,男,汉族,197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济宁市嘉祥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乡村振兴局常务副局长。20__年6月,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自调入扶贫战线以来,团结带领全县扶贫系统干部职工,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并顺利完成了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转型,开启了我县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
履职尽责,决胜脱贫攻坚
作为扶贫战线上的带头人,担负着全县脱贫攻坚推进落实的强大政治责任,他深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为此,他时刻保持攻坚态势,各项工作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与全县扶贫干部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全县累计减贫万人,20个省定贫困村达标出列,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20__至20__年,连续三年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年底考核中获得“好”等次。
扎根一线,村村到户户访
为准确把握脱贫户的基本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他经常深入一线,走村入户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详细问询每一项政策落实情况,亲自对13个镇街的20__余名帮扶责任人和扶贫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讲解政策、分析问题、传授帮扶措施。组织扶贫干部开展常态化遍访和集中抽查走访活动,排查解决精准识别、“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会同帮扶干部共同制定帮扶措施,千方百计增加脱贫户收入。
创新模式,增强“造血”功能
发展产业既是带动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更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最有力最可靠的支撑。该同志始终把培育壮大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突出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探索出“总部基地+卫星工厂”的产业脱贫路径,整合各级资金,在镇村和社区建设卫星工厂(手套加工点),实现“管理标准、订单发放、原料配送、产品回收”四统一,把卫星工厂建到老百姓家门口,让老百姓“出家门、进厂门”,带动稳定就业7000余人,方便脱贫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