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民俗文化实践报告实用【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民俗文化实践报告实用【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3年民俗文化实践报告【第一篇】

民俗文化的研究,借助古代文化典籍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化典籍的记载和收录。民俗文化属于草根文化形态的事物,今天本站网友给大家找来了民俗文化的总结,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为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组织开展好20xx年元旦、春节期间文化活动通知精神,丰富广大群众在元旦、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让全村人民过一个欢乐、祥和、喜庆文明的节日,我村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了一系列活动,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20xx年我村春节文化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宣传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为根本目的,积极展示在镇党委、镇政府正确领导下,我村经济、社会以及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新面貌,展示全村人民创新务实、团结奋斗、又好又快地推进张泉发展,实现张泉新跨越的良好精神风貌,营造浓郁的节日文化氛围,丰富广大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为抓好新一年的工作,烘托气氛,鼓舞士气。

二、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活动方案。

将筹备工作落实到人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

成立村春节文化活动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村党支部书记全面负责春节活动。

副组长:村党支部委员具体负责活动组织。

村党支部委员具体负责活动宣传。

成员:、。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

三、广泛宣传,参与积极。

为了使这次春节文化活动深入民心,我村采用横幅及宣传栏进行了广泛宣传,同时,在农村广播播出相声、小品、音乐,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四、形式丰富,效果明显。

(一)春节电影放映周。在村数字影院放映弘扬时代主旋律和实用科学技术的主题电影。

(二)春节群众茶话会。在村活动室组织群众开展茶话会,畅谈科学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

为推进乡村文化工作繁荣发展,在春节来临之际布隆吉乡高度重视,以贴近生活,贴近民生,娱乐生活,启迪思想为总指针,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龙腾虎跃闹新春,龙马精神进万家”主题活动。自活动启动以来,我乡结合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坚持“健康有益、小型多样、广泛参与、寓教于乐”的原则,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文化活动,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热情欢迎。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策划,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为全力做好春节文化活动,突出地域特色,确保活动有组织、有声势、有效果,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我乡实际,下发了《20xx年关于开展春节文化活动的安排意见》,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成立了由乡政府乡长任组长、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春节文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切实加强领导,认真抓好活动组织实施,有效地保证了文化活动在我乡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全乡范围内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发挥主要媒体的宣传作用,对迎新春文化活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充分展示我乡群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心态和奋发进取的时代风采,烘托出积极向上、喜庆热闹的新春文化氛围。

二、丰富活动内容,创新载体,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一是举办机关干部联谊会。20xx年12月25日晚8:30在乡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举办机关干部联谊会,各驻村单位、乡集镇的人民群众共100余人参加。联谊会上唱歌、歌舞,小品、趣味游戏等形式多样,使得全机干部度过一个欢乐、轻松、丰富的联谊会。

二是举办传统社火汇演。按照全县春节文化活动整体安排,结合传统特点,我乡组建了以秧歌队、太平鼓队为主的70人的迎春社火队,春节期间在全乡范围内进行社火拜年表演并参加全县春节社火汇演,共演出30余场次,观看群众7000人次。大幅度地提高春节文化活动的水平和吸引力。

三是举办“全民健身”文体活动。在春节期间,各村积极组织文艺骨干排练文艺节目举行巡回交流演出。全乡共开展交流演出12场次,演出节目32个,观看群众2400余人。通过交流,极大了丰富演出形式,提高了各村文化建设水平。

四是举办“新农村、新风尚”文体活动。在春节期间,各村充分利用各自的文化室及文体器材,组织群众开展象棋、扑克、牛九、乒乓球等健康文体活动,举办竞智竞技比赛、游艺活动和跨村组的联谊活动,扩大了群众参与面,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营造节日气氛。

五是开展“学在农家”读书活动。布隆吉乡4个行政村积极利用“农家书屋”文化活动阵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学习活动,并保证节日期间书屋的正常开放,促进广大群众学知识、用知识,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三、效果良好,影响深远,助力推进和谐建设。

春节期间,我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坚持把活跃基层、服务广大群众作为加强我乡文化建设、开展新春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广泛吸引了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迎春文化活动中来。通过开展一系列体现春节传统文化、具有我乡特色的活动,即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充分展示了我乡群众奋发进取的时代风采,有力地推动了我乡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引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广大群众过上了一个祥和喜庆、热闹安康、文明和谐的春节。

20xx年1月21日下午,xx班全体学生及全体学生家长在学校多功能教室举行了“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活动——快快乐乐过春节。这是以“传统节日”课程为切入点,把家长会和班会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班会。

主题班会上,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观赏学生成长足迹照片、竞赛答题,趣味游戏、才艺展示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贯穿始终,教师运用多媒体组合。

课件。

让活动的程序完整合理形式新颖尤其是以学生为主体内容实在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极大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和参与热情。

通过开展这次以“春节”为主题的班会,不仅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春节的文化内涵,知道了怎样过春节才更快乐,更有意义,而且由于家长的参与,既丰富了主题班会的内容,又为增强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做出了有益探索,同时也增进了家长对孩子、孩子对家长的了解,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有利于家校合作共育的进一步深化。

现将本次。

活动总结。

如下:

一、领导指导有方,注重实效。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年代久远、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故事。每个传统节日都给人以热爱生活,讲礼仪,重情义,报效祖国和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但是这些节日在孩子们课本上没有详细的介绍,再加上近年来受“洋节”的冲击,使得孩子们对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了解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少年儿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表现出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因此学校领导决定利用传统节日资源开发活动育人课程,作为我校《家校合作有效途径的实践探索》省课题下的子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与研究》的一部分,希望开发这种课程时以“中国的传统节日”教育资源活动为切入点,以人文传统教育为主线,以实践体验为途径,把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文化,通过整合、创新、分层,以主题班会活动的形式进行重新设计,大胆创新,不断深化,赋予传统节日活动以新的内容的同时,使“中国传统节日”丰富的教育内涵根植于孩子们的心间。

本节“春节”节日课程呈现时,我们校领导、行政领导都亲临课堂,就是在验证理论是否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设计出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经验,具有时代气息、行之有效的主题活动,更在关注课堂的整体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教师精心准备,细节把关。

为了给家长提供全面了解孩子成长的机会,班主任李xx老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孩子两年来与她朝夕相处的成长照片及视频作了整理,并自制成有音乐、有画面解说的幻灯片。为了组织好本次活动,李老师提前在班级qq群及微信群里通知家长开课的时间、目的、所带文具、用品及告知家长做好请假或调整工作的准备等,为家长能够带着目标在课堂上安心听讲做好了保障。同时李xx老师就活动课的展示内容在自己反复推敲,仔细琢磨的基础上,不停地与同年级老师、班主任老师沟通交流,不断地改进提高;在这里我要特别说一声:这次活动的奖品全是李老师自费买来的。我是在她讲课前才知道的。她说:看到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了,一天天懂事了,我特别高兴,借“春节”这次主题班会,我要在比赛环节给孩子们发一些喜庆的奖品,好好地谢谢我的孩子们。这位年轻的老师对孩子们这样用心,真的是让我特别感动!不是说礼物有多么昂贵,主要是这份爱心无价!

信息中心主任崔提前安排了李和何xx老师负责照相与摄像。

门卫师傅对入校的家长严格过关。

三、家长积极参与,及时反馈。

这次活动中,家长的出席率是100%,可见xx班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对学校的工作也是大力支持的。到校的家长们不仅能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活动,而且反馈及时,谈感受收获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了合理化建议。在此,对xx班全体参与家长表示深深地感谢!家长的反馈表全部发在于爱萍老师的博客中。这里摘录几个家长的反馈信息,与大家分享。

xx班所有的家长都在反馈中谈到:感谢李xx老师的辛苦付出,感谢学校和班级举办这样的活动,给家长提供近距离观察、交流、互动的机会。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多举行,这样不仅便于家校沟通与理解,而且这种亲子同堂的经历是终生难忘,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四、学生情绪高涨,收获很大。

本次的节日课程虽然是以主题班会和家长会的形式展开的,但同时也是一次亲子课堂。李老师在设计时,共分成了六个版块:一是展示“成长足迹”照片;二是“家长即兴答题”;三是“孩子与家长分组竞赛”;四是谈家风;五是倡导“热情小主人,文明小客人”活动;六是“家长与孩子合作制作灯笼”。中间在见缝插针地穿插了“才艺展示”。每个活动都那么的有趣,孩子和家长配合默契,都全情投入到活动中。加油声、掌声、笑声充斥在一起,家长和孩子都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特别是最后的合作制作环节。让每个组的所有的家长和孩子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劲,气氛很是热烈,也让年的味道更浓了。最后xx班的大红灯笼挂起来后,家长和孩子们都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整场活动流淌着亲情,洋溢着欢乐!活动后,孩子们也认真地写出了心得体会。在这里摘录几段,与大家分享。

孩子们的表达虽然还不是很流畅,但字里行间也能看出他们长大了,懂事了。他们都。

很感谢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很感谢爸爸妈妈课堂的参与,更感谢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付出。而且在“春节”的主题会中收获了很多知识。祝我们的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五、团队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在制定出可行方案后,学校领导统筹学校相关人员力量,周密部署各项分工,细化具体操作内容和要求,确保了活动的实效性。

活动承担人:李。

组织:李主任、于xx老师及三年级组。

方案、各类表格制作等于。

协助:教导处教研室大队部信息中心、三年级班主任及少先大队志愿者。

摄像照相:崔、李和何。

活动呈现时,我们三年级班主任老师恰逢有课,但组长李xx老师与三年级其他班主任都提前把周三的课调换,目的就是想借此次机会,针对李xx老师的课来一次深入的教研,让以后的活动少点遗憾。在此,非常感谢她们的支持和鼓励!

六、活动后续工作,即时完成。

1.在博客中完成主题班会活动过程的图文记录。(于已完成)。

2.在博客中登载家长的反馈信息(于已完成)。

3.在博客中登载学生的心得体会(于已完成)。

4.完成2本档案的建立。(于已完成)。

5.做好活动反思。(李已完成)。

6.做好活动总结。(于已完成)。

活动已过去几天了,我还在一直回想整个活动的过程,不断地与听课的老师沟通交流,不断的认真阅读家长与孩子们的反馈信息:虽然老师们觉得这样的形式非常新颖也很实用,家长的反馈全是赞赏与支持,孩子们的收获也很丰实。但也有待完善改进的地方:

1.活动前应邀请几位老师同在一起,把“活动的内容与程序”与李老师再来一次磨合,严格把关后,活动呈现中可能更紧凑。

2.孩子们反馈表交回后,我发现孩子们写得作业不是“上天”,就是“入地”,才意识到自己工作的失误。应该在孩子们的反馈表一栏中打上格,这样的作业才能干净整洁。

3.课前我与家长、孩子们互动时,应该给家长一个温馨的提醒:因为是亲子共堂,家长不仅要在课堂上以身作则认真听讲做好榜样,还应在孩子听课时加以引导和鼓励。这样的话,李老师在“掌控”活动中就会少费力。

最后,我谨代表我个人衷心感谢参与此项工作的全体领导、老师、家长和孩子们,谢谢你们的指导帮助、密切合作与大力支持!

2023年民俗文化实践报告【第二篇】

通过观察家人、朋友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为了准备过春节,爸爸妈妈从春节前几天就开始擦玻璃、洗床单,直至将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不仅我家,邻居们也是如此,往常不够整洁的家在这一番收拾下亮丽起来,好像换了一个世界一样。街道在保洁员的扫帚下似乎变得宽阔了,因为一尘不染而让自己有了愉快的心情,因此周围的人虽忙忙碌碌却无不喜气洋洋。

春节购物也是一大风景。没跟爸爸妈妈进商店,总要慨叹人多为患,收款台前长长的队伍在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购物,是春节一大工程,且是人人必得参与的工程。有钱的买贵的,钱少的买贱的.,总而言之,不花钱似乎就不叫过春节。

准备年货更是让人忙不迭休。奶奶忙着炸东西,各种炸货装了慢慢一篮子。家家各类吃食无比丰富的储备在冰箱里,冰箱也变得沉甸甸的。烟火鞭炮更不用说,从小年起就接连不断,直到十五还是此起彼伏,充满祥和气氛。

春节这一天则是大家亮相的日子。人人打扮的光鲜亮丽,连同美好的祝福和喜悦的笑容奉献给每一个人,人们称这一活动叫“拜年”。就连春节晚会的第一个节目也是“拜年”,向全国人民拜年,祝福人们事事如意,祝愿家家美满,人人期盼因为祝福让新的一年更顺利,更完满。

春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凝结在人们的情怀中,即使有那么多的洋节,却难敌春节的魅力,没有哪个节日像春节这样隆重,这样深入人心。即使远渡重洋的游子也在春节这一天多一些对亲人、故国的思念,捎来深情的问候。

其实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

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

2023年民俗文化实践报告【第三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外来文化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享受外来文化带来的快乐之时,往往忽略了培养着我们长大的本土家乡文化,导致我们家乡的文化不段没落。一个地区的风俗是这个地区的特色,知道了地区的风俗,才算是这个地区的人,而现在的人们因为忙碌的工作与学习已经淡忘了自己的家乡风俗。因此我从家乡文化入手,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的层度。

一、调查目的:

三、调查地点:

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楼。

四、调查时间:

20xx年5月27号——5月29号。

五、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集体开卷式,不记名问卷的方法。学生问卷,共发下调查问卷35份,总共收回有效问卷35份,所有数据全部采用人工统计处理分析,有效率达100%。

六、调查内容:

1、性别。

2、您的家乡是哪里?

3、您所在地春节有哪些习俗。

4、您的家乡春节期间有忌做针线活吗?

5、您对以上习俗的态度是。

6、您对家乡文化有多少了解。

7、您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

8、您对家乡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9、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您认为造成民俗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0、您的家乡大年初一基本上干什么?

11、您觉得家乡文化对你的影响?

12、除夕夜您一般干什么?

13、您的家乡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4、您有宗教信仰吗活动中的作用。

15、您认为传统习俗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作用。

16、对于家乡传统风俗文化的保留工作状况,您认为怎么样。

17、您家乡春节气氛如何。

18、您的家乡结婚时喜欢用以下哪种方式。

19、您对家乡文化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哪些方面。

20、对家乡文化的发展,您的建议是?

2023年民俗文化实践报告【第四篇】

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

xx省xx市xx区。

调查方法: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调查人:

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2023年民俗文化实践报告【第五篇】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2023年民俗文化实践报告【第六篇】

1、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帮助孩子习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引领中学生的精神成长,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灵魂的碰撞和升华。中学生身体在不断成长的同时,其精神生命也在逐渐生长,尽管他们并不十分成熟,但是让他们用自己的心亲自去倾听、去感受、去体悟生命中的真、善、美,这远比说教式的教育更生动形象,也更能让人信服。一千多年的娄江文化,有着无数青少年生活与教育必须的养分,让他们置身在娄江文化的情境中,让他们在与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人、事、物的真实接触、体验中,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在了解、认同并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鲜活地引领儿童生命成长,让人格自然而完美起来。

2、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娄江文化是太仓人民近千年奋斗的结晶,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以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把富有地方色彩的美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看看、听听、说说、唱唱、做做等多种方式,与娄江文化自由互动,在对家乡历史、名人轶事、民风民俗、旧貌新颜、地方艺术等的了解与认识过程中,感受家乡人民用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进而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传承娄东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3、贯彻和延伸“生本教育”的需要。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它的精髓就是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活动,倡导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民俗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容易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这远比在课堂上单一的说教式教育生动的多、形象的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觉自愿的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因此,开展娄江民俗文化的研究,既能让学生领悟到娄东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其中的魅力,感受美、领悟美,更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娄江文化是锦绣江南的灵魂,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吸纳性,能汲取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始终弘扬及创造优秀的人文精神,在历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中凝结为礼让谦和、柔中带刚、开放进取、尚德重教、务实功利、精巧雅致等文化特征,有着鲜明的和谐特质,与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脉相承、血脉相通。因此以娄江文化精髓为资源开展教育,有利于培养至德尚美、务实开拓的一代新人,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民族文化重要方面的民俗文化所传承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精化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的根基,是继承民族精神的命脉,而这种裂痕,如果不加修补、重建,就会使我们的现代文化在建立之始就没有了根本,没有了特色和优势。这种裂痕还会直接影响到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面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新道德、新秩序的建立缺失了一个基础、一种依托、一根主干文脉和一股重要的文化源泉。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在民俗文化方面的教育,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需要。

为此,我们课题组设想,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探索以娄江民俗文化资源为核心,以学科课程教学和德育活动为载体的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学校教育中渗透民俗文化的新路,积极实施校本课程研究,开发“走出课堂,体验娄江民俗民风”的德育校本课程和“学习民间技艺,传承娄江民俗”的体艺校本课程。通过多种途径,持之以恒地在学生中大力开展传承娄江民俗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素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事理,学会创新,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充分挖掘娄江文化地域文化素材,特别是娄江民俗文化素材,架构特色课程,丰厚高中人文环境,提升校园、教师、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底蕴,初步建构具有娄江文化精神的校园文化。

2、传承地方文化瑰宝,探索高中生娄江文化教育机制和传承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娄江优秀文化,萌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成为娄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

3、通过开发高中生活动课程资源,拓展课题组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提升教师娄江文化素养,借助课程开发,创建鲜明的校本特色和教育品牌。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献研究。

查阅各类文献资料,进一步明确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校园文化的结构要素、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和建构技术,借鉴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等,为本课题找准切入口和新的发展空间。

2、娄江文化资源的学生价值及其利用现状的研究。

进一步理清娄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探究娄江文化资源的学生价值,挖掘、筛选可用资源,明确资源的利用现状,并将其转变为高中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可用的、有价值的素材。

3、娄江文化传承视野中的校本文化标志的研究。

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探索“至德尚美”为主的行为文化建设,提炼“德”的文化标志。如校风、校徽、校歌等的内涵,娄江文化学生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规范等,系列课程中“尚德”精髓的融合贯穿等,帮助学生、教师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形成尊崇德行、崇尚美德的良好风尚。

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探索“情趣审美”为主的生命文化建设,创设“美”的环境标志。充分利用娄江文化千年文化资源,规划吴文化内核的高中学校隐性课程,将审美文化融入课程,分解到语言、美术等领域,提高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萌发并体验个体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的意识和感受。

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探索“传承创新”为主的精神文化建设,建立“新”的激励标志。建立健全各类学习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给人创新的空间,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创新的方法;提供更多的展示舞台如才艺节、体育节等,形成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乐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校园风貌。

4、娄江文化特色课程的研究。

以《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精神为指导,从学生的视角去发掘和理解娄江文化的学生教育价值,并与高中教育有机整合,研究开发校本特色课程,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丰润学生娄江文化精神内涵。

5、基于娄江文化的高中教育策略的研究。

基于《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和高中生发展特点,研究高中生在娄江文化传承活动中的心理机制和教育规律,在实践、反思并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探索娄江文化特色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

6、娄江文化传承视野中家校及社区共育模式的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在高中生娄江文化传承过程中,充分发挥社区、家庭和学校的整合作用,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探索关注高中生生命成长的共育新模式。

7、娄江文化高中特色教育活动的案例研究。

以娄江文化高中特色教育为研究和实践点,以案例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用科学的学生观、学习观和教育观进行高中教育的分析,进而反思教育方法、策略等的有效性,改进教育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进展。

第一阶段:课题前期准备阶段。

研究时间:20xx年5月20xx年5月。

研究任务: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研究方向、对课题方案的调研论证。

具体工作:

1、本阶段在查阅资料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在调查娄江文化资源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旨在收集情报,寻找课题最适合的切入点。

2、查阅娄江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文献资料,调查本地可用娄江文化资源的现状,探索可研究、创新的空间,设计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设计申报阶段。

研究时间:20xx年5月20xx年1月。

研究任务:完成课题申报,设计研究思路,撰写研究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总方案,确定具体研究内容与目标。

具体工作: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教研组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利用民俗文化为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机会。利用好民俗活动这一有效途径,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道德学习,是当今教育实践中顺应改革发展趋势的重要研究课题,是自身教育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的价值体现。

2、开展研讨,提高认识。组织开展“娄江民俗”等专题研讨会,同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材料,挖掘以民俗文化为中心的信息资源,拓宽教师视野。教师在研讨中不断提高认识,科学地利用信息理论,指导实践工作。

3、抓住重点、解决疑点,结合本课题研究意义,紧紧抓住当代德育热点难点问题,并定期组织学习交流机会,撰写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课题。

4、刘婧老师参加苏州市教育学会举办的“十二五”课题培训会。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研究时间:20xx年1月20xx年7月。

研究任务:完成课题立项,搜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获得研究资料,开展研究。

具体工作:

1、开设校本课程《娄东文化》、《江南饮食文化》,开启课题研究的实践之旅。

2、具体地研究实践过程,不断改善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反思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每月、每学期进行课题总结、研讨反思活动,边实践、边研究、边修正,并及时总结经验,物化成果。

3、实验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想方设法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俗文化的活动中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从而探索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4、本阶段按既定的研究方案进行实施全面有序的开展实验研究。全面实施研究计划,在实践中积累过程研究资料。

第四阶段:课题中期报告阶段。

研究时间:20xx年8月20xx年11月。

研究任务: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炼初步的研究成果,撰写中期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在专家们的引领下进一步调整研究方向、改进研究过程。

具体工作:

1、课题研究中期,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及过程进行指导,并修改、完善、充实该课题,进行课题中期鉴定和论证,不断调整、完善,保证研究方向正确,过程扎实,效果明显。

2、课题组把“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理念作为活动口号,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民俗活动,自主合作解决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整个过程中,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自身的成功和失败中锻炼并收获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策略与工作成效。

(一)理论学习心得。

1、研读书籍提升科研能力。

课题组通过不断的读书活动使课题研究成员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加强。集体交流心得和体会,为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对《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沃土》、《用好乡土文化服务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让家乡的自然、文化资源走进孩子心中》等多篇文章的研读和剖新,更加突出明确了地方资源、课程资源和课题研究的有机联系,为课题研究找到了切入点。

刘婧老师在20xx年暑假教师读书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李帮志老师在在20xx年暑假教师读书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刘婧老师获得20xx年教科研先进个人。

2、调查报告折射民俗现状。

开展了《娄江民俗文化的传承教育研究》调查问卷,经过分析形成了调查报告(见附件1)。本次问卷调查,设计题目12道,共发出356份问卷,收回340份,其中男生178人,女生162人,学生答卷认真可信度高。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就是学生对娄东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通过调查了解了青少年对娄东民俗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从而可以有方向和针对性的去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深化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撰写论文反思课题研究。

2023年民俗文化实践报告【第七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也将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河间暑期社会实践队借此契机,来到河间市光荣院采访了孟庆玉老人,听他讲述了他的“中国故事”。

孟庆玉老人1943年参军,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16岁参军,怀着“打倒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的一腔热血参加了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队,成为了一名侦查员。抗日战争胜利后跟随着第四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参加东北战役,在四平战役中负伤复员。他说,当时参军的最大动机就是对日本侵略者的国仇家恨,中国人民为了打跑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妻子送郎上战场,娘亲送儿打东洋”——就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抗日战士在战场上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决不后退,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孟庆玉老人认为,人民的支持是共产党能打败国民政府的根本原因,军民鱼水情什么时候都扔不得、丢不得、忘不得。“首长说,蒋是独夫的民贼,人民反对他,我们只要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就一定能打败国民政府、解放全中国”,孟庆玉老人说到。

孟庆玉老人因战争而残疾,却从未后悔。他说,我是为了全中国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而战斗,因为战斗而负伤,我是光荣的、无悔的。在部队他是新兵的时候,老兵为他洗脚为他背枪,等到他成了老兵的时候也为新兵洗脚、背枪,这种互相照顾、共同奋斗的高尚同志情谊让他终身难忘。

孟庆玉老人所体现的无比热忱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的精神教育正是革命先烈、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行者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们所讲的“中国故事”的内涵与精髓。相信,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未来的中华儿女将把“中国故事”讲的更精彩、更动人,将中国的声音传遍世界。

寻访道德典范,传播高尚道德

河间社会实践队围绕“善行河北立德树人”宣传教育活动,寻访大学生眼中的“河北好人”。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和建价值观,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访,倾听燕赵儿女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故事,寻求高尚道德理想的心语。

孙正开:平生不喜富贵事,惟愿丹心写汗青

xx年7月23日下午,河间社会实践队在共青团河间市委的协调下,采访到了在抗战影像资料方面卓有成绩的孙正开老人。

孙正开老人原先是一名通讯兵,复员后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退休后回到河间,利用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地方政府从事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孙正开发现,政府档案馆大多只有文字资料,图像资料较少,录音录像更是没有,这引起了老先生的兴趣,从此着重整理一些关于抗战的音像资料。老先生自己出资购买单反相机、摄像机、扫描仪、录音笔,奔赴省内外各地采访知情者或见证者,收集到许多了关于抗战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他还通过私人关系联络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在废纸堆中翻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回到家中,他通过现代化的非线性流媒体编辑技术和各种设备,把采录到的资料分类整理并转成光盘、硬盘永久保存。

孙正开老人语重心长地对实践队的队员们说,当代大学生要注意两点:一是坚持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坚持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孙正开自己始终坚持学习,尤其在影像技术发展飞快的今天,自己只有坚持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更好地搜集、整理和储存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二是懂得奉献,奉献精神是当今时代最缺乏的精神。当初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强大中国;人民为了支援抗战和解放战争,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样的奉献同样为今天的盛世做出了贡献。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更要将奉献精神,不能只讲商品和交换,更要讲奉献和贡献;不能拘泥于蝇头小利,要着眼于民族大利。

王志强:感念乡情二十里,无愧党恩六十年

2023年民俗文化实践报告【第八篇】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将我的家乡安福县的饮食文化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使得我自己以及同组同学对我的家乡的饮食文化有深入了解。

调查对象:安福县部分村落

调查方法:查找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

安福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县史,是江西省18个文明古县之一,历史上人文鼎盛,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有表嫂茶、吃新节、火把节、烧塔等数十种民俗活动。

在元宵节后到春播之前,安福会以自然村为主,每天一户,轮流进行“表嫂茶”习俗表演。“表嫂茶”,俗称“请茶碗”,是安福县境内农村已婚妇女们之间流行的一种独特茶俗,气氛热烈,特色鲜明。它分布于安福的南乡片和西乡片,而以南乡洲湖镇塘边村最典型。请茶时,请茶主妇要用黄条萝卜、甜姜、黄豆等茶点热情款待。喝茶时,不讲究规矩程式,大家无所不谈,气氛热闹祥和,平日里的各种嫌隙,都在畅谈中化为乌有。待到茶兴浓时,一些能打山歌的表嫂会唱《采茶歌》、《三碗茶》等来助兴。

至每年早稻收获之前,安福将会举行“吃新节”盛宴。安福吃新节是安福县68个乡村盛行的一种地方性传统民俗节日,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历史十分悠久。相传很久以前,天地洪荒,武功山成了孤岛。人们困在岛上,一天,一只大花狗泅上了孤岛,从尾巴上抖落数十粒稻种,救了人们的大难。故此,丰收的稻穗便像弯弯的狗尾。后来每年早稻收获之前,人们便举行盛宴,让大花狗尝新,以表谢意。另一种传说武功山有只“白雾妖精”,每年夏收前吐出白雾,把农民即将收割的稻谷毁掉。后来,“五谷神”将“白雾精”打败,救了农民,人们在新谷登场前举行宴会,请五谷神尝新,以致谢忱。

节日的内容主要是祭祀五谷神、土地、康王、福主和梅山诸神菩萨。形式有敬斋、耍龙灯、游垅、打火把、唱山歌等。节日主要是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祷神灵,祝愿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也是为了联络亲朋好友、愉悦心身,促进社会和谐。吃新节群众参与面广,场面喜庆热烈,规模宏大,其隆重程度,胜过端午,超过中秋,仅次于春节。

每年六月六,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古老的山村一片欢乐,以迎接垇云火把节的到来。垇云火把节历史悠久,仅在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就历经9代约170余年。当日,家家户户备好祭品,制作祭祀法器,相邀山下亲朋好友来山里。他们白天在自家田里祭拜山神、土地,并点起火把向田埂里四下燎虫;晚饭后,全村男女老小敲锣打鼓,燃起熊熊篝火,隆重祭拜各路神灵,祈求神灵驱魔消灾,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间,他们还打着火把游垅,围着篝火唱山歌。

待至中秋佳节之日,安福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日子兴旺、欢庆中秋佳节,又将开展“烧塔”民俗活动。安福县是“吉安中秋烧塔”习俗保存最好的地区。境内南部陈山河流域的六个乡镇尤为盛行,而以金田乡柘溪村最为典型。“安福中秋烧塔”习俗主要内容有垒塔、烧塔、封塔三部分,烧塔过程伴有祭月、对唱山歌、小调、舞龙灯、举龙凤旗、撑宫灯等活动,特色鲜明。

这种种民俗文化旅游风采的展示,带动了安福乡村旅游发展,也使安福越来越受游客的青睐。民俗文化不仅代表了农民生活中的喜悦的凝结,也展现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之间的和睦友好,是我的家乡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研究安福的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35 31026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