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党代会报告专辑
省党代会报告总结了过去成就,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强调全面建设、深化改革、促进民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省党代会报告专辑”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目录
福建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0
河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69
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96
湖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35
辽宁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70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3
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241
安徽省2021年党代会报告 279
河南省2021年党代会报告 316
江苏省2021年党代会报告 375
高举旗帜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11月26日
福建省委书记尹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本次大会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聚焦聚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创造高品质生活,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今年是我们党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明了我们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在新的赶考中,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答卷!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完成了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推动新福建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活动。持续推进"大学习",建立"三四八"贯彻落实机制,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新福建建设的实际成效,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
提前一年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老区苏区为重点的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深化东西部协作,"闽宁模式"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成功范例。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每年全省财政支出七成以上投向民生领域。所有县达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要求,职业教育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实施健康福建战略,三明医改经验在全国推广。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100万户困难居民通过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建设等解决了住房问题,一批老旧小区得到改造。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新冠疫情防控有序有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省上下众志成城、英勇奋战,在较短时间内打赢了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组织试剂疫苗和消杀设备技术攻关,实施人防技防、人物同防,有序推进各年龄组人群疫苗接种,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突出快、严、实、细要求,迅速控制莆田、厦门等疫情,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港口整合扎实推进,全省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8亿吨;实现市市通动车、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福州、厦门迈入"地铁时代"。
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7%,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倍增。实施百亿龙头成长、千亿集群培育计划,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达21个。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影响日益扩大,数字经济增加值超过2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我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新格局。
发挥多区叠加优势,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扎实推进146项重点改革任务。"放管服"改革有效落地,企业开办时间大幅缩减。我省自贸试验区首创196项改革举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八大工程取得实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不断增长。成功承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厦门成为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闽台贸易额超万亿元,实际利用台资超300亿美元,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公布实施225项台胞台企同等待遇,台胞入闽超1400万人次,来闽实习就业创业台湾青年近4万人,海峡论坛影响力越来越大。
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文化强省取得丰硕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工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涌现出廖俊波、杨春、孙丽美、潘东升等一批"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八闽楷模"。成功举办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鼓浪屿、泉州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万寿岩遗址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部建成。创作播出《山海情》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金鸡奖落户厦门举办。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完善,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居全国前列。我省运动健儿在东京奥运会、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落实生态省建设战略,"清新福建"成为靓丽名片。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要成效,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位居全国前列。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9项改革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武夷山列入全国首批国家公园,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成为全球生态修复典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省森林覆盖率达%,连续42年保持全国首位。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民主法治建设有序推进。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程履职,人大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能作用有效发挥,政协协商民主建设深入推进。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民族宗教、民营经济等工作创新推进。港澳侨外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发挥。法治福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扎实推进,平安建设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我省是全国唯一所有设区市连续五届获评双拥模范城(县)的省份。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突出"八个坚定不移",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高质量完成省市县机构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市县乡党委领导班子集中换届。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居全国前列。积极配合中央巡视组开展工作,认真抓好整改,完成十届省委巡视全覆盖。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吸取苏树林、张志南等案件教训,加强对"关键少数"的监督,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聚焦群众关切开展"点题整治",全省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五年来,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经历新冠疫情冲击,面对国际国内严峻复杂且不确定的形势,有效应对了风险挑战,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国家部委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十届省委,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驻闽机构,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驻闽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台港澳同胞、海外乡亲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着差距和不足,面临着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优,居民收入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较大,高等教育质量、医疗服务水平、高龄老人养老、幼儿入托入学等还不适应社会需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亟待加强;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工作作风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五年来,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做好福建工作,必须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记中央赋予福建的重大使命,把握福建基本省情,牢牢扭住发展这个关键,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贯穿福建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充分发挥我省在数字建设、绿色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百姓之心为心,扎扎实实为民办事解忧,让全省4100多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用好建设自贸试验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多区叠加政策,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强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传承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弘扬古田会议精神等,持续加强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二、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揽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关心关怀福建发展,对福建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有着深厚感情。这是福建发展最为重大而独特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17年半,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当年,习近平同志带领干部群众率先打响摆脱贫困攻坚战,提出并大力推进数字福建、海洋经济强省、生态省建设和山海协作,总结推广"晋江经验"、科技特派员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筼筜湖治理、木兰溪治理、"餐桌污染"治理,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机关效能建设,深入推动双拥共建工作,积极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这些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对福建发展弥足珍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福建考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2014年来闽考察,提出"四个切实"的重要要求,为我们擘画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2017年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向世界介绍了厦门改革开放的成功故事,指导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等;2019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强调要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再创佳绩、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2020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超越;今年3月来闽考察,明确提出"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和四项重点任务。这些都为福建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全面超越,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彰显制度优势。
--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形成多元发展、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向改革开放要动力,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努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
--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既着眼大局大势,又注重落实落细,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发挥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功能,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收入、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和城乡基础设施等问题,加快老区苏区发展,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
--一刻不放松推进党的建设。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赓续红色血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是福建发展的总纲领总遵循。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深入落实,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爱戴之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不断开创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新局面。
三、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今后五年,我省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和挑战。我们清楚地看到,福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必将随着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而迎来新的机遇;我省衔接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面向祖国宝岛台湾,背靠中西部广阔腹地,是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区位发展优势独特,同时具有生态、开放、文化等优势,必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我省作为开放型经济省份,将面临更多风险挑战;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省将面临土地、环境、碳排放、能耗等更多约束,产业结构亟需优化、竞争力亟待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群众美好生活向往更加丰富多样,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等任务更加艰巨。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发挥福建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强化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居民收入,突出深化具有福建特点的改革、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突出加快乡村振兴、老区苏区发展,突出加强数字福建、海上福建和生态省建设,突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全面加快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
我们要贯彻党中央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持续推动新福建建设再上新台阶,从"十四五"开始,力争用三个"五年规划",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我省基本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是: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力争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5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元,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新型省份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基本建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基本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建设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新进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迈出扎实步伐,森林覆盖率及质量稳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扩大。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卫生健康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老区苏区加快发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居民尊法守法更加自觉。平安福建、法治福建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持安定稳定。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有基础、有信心、有能力,也必须付出持续而艰苦的努力。全省上下要永不懈怠、勇往直前,只争朝夕、埋头苦干,集中精力办好福建的事,靠实干、靠拼搏赢得美好未来。要大胆解放思想,牢牢把握发展大势,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精神,敢于突破陈规陋习,勇于先行先试,善于开拓创新。要汲取党史经验,认真学习和运用党百年奋斗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用好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优势,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强化系统观念,把各项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审视,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固本培元、扬长补短、防范风险。要做到求真务实,秉承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担当作为,扑下身子抓落实。要坚持久久为功,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强化"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交出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
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先进制造业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实现一产稳、二产进、三产优,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做优制造业,是我省经济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重点。要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行动,做大产业集群、做强龙头企业、做优产品质量。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万亿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智能化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和"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打造一批创新型生态型大企业集团,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力争规模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60家以上,更多企业进入全国500强、世界500强。联动实施质量、标准、品牌强省战略,推动质量变革,让更多"福建制造""福建服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以人才引领创新型省份建设。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通过人才创新创业创造,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实现企业数量、产业规模"双倍增";鼓励社会各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五年实现研发经费翻番。深化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水平打造省创新实验室和创新研究院,积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技术转移服务载体和市场体系建设。坚持"创新不问出身",实施"揭榜挂帅"等科技攻关制度,完善创新支持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真正使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这是福建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要把数字福建建设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加快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在各领域广泛应用,培育壮大新兴数字产业,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4万亿元。深化海上福建建设,迭代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打造海洋优势产业集聚区和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群,力争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营造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新时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进一步打响"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等品牌,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
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以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圈建设为引擎,带动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福州要坚持"3820"战略工程的思想精髓,做大做优做强省会,加快福州新区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厦门要弘扬特区精神,当好改革开放先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建设好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漳州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提升食品加工等产业,推进古雷石化基地建设,建设富美新漳州。泉州要弘扬"晋江经验",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三明要深化林改、医改和教改,大力发展小吃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莆田要秉承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品质。南平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大做强茶、文旅和康养等产业,建设好武夷山国家公园。龙岩要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厚植绿色生态和客家文化,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宁德要加快三都澳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建成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平潭要围绕"一岛两窗三区"战略,大力推进综合改革,打造台湾同胞"第二生活圈"。要完善都市圈和协同发展区建设机制,加快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共建共享,推动产业合理分工、特色发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优化交通畅通、管网配套等基础设施。抓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可及,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福建发展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优势所在。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精准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大胆创新、放心创业、放手创造,在全省掀起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热潮。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落实好放宽准入、减税降费政策,缓解融资难题,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广大民营企业家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闽商精神,心无旁骛做实业,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新创业、回报社会的典范。
五、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拓展福建发展新空间
我省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我们要充分发挥地理和政策叠加优势,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紧密联接起来,推动更多优质要素在福建集聚,让更多产品与服务从福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激活省内市场,拓展国内市场,融入国内大循环。要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实施城乡消费提升行动,持续做大传统消费,加快发展新型消费,推进区域消费中心建设,让省内市场活起来、旺起来。要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对接,推动我省企业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提高福建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要聚焦"两新一重"和补短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强化与央企、民企、外企对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吸引更多优质投资。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拓展先行对外开放优势,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开放强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深化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全面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行动计划和"丝路伙伴计划",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优质打造标志性工程,扎牢风险防控网络。推动自贸试验区扩区提质,探索实施自由港政策,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建设层次更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扎实建设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打造一批标志性平台和旗舰型项目。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扩大同周边国家贸易规模,鼓励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大利用外资力度,更好发挥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作用,提升开发区引资平台功能,加快国际化商务载体等建设,更好吸引外资集聚。
强化通道枢纽功能。加快高铁、省际铁路、城市轨道等轨道交通网建设,推进厦门翔安机场、福州机场二期建设,做大做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壮大以福州港、厦门港两个主枢纽港为核心的东南沿海港口群,完善公路网布局,构建智慧综合交通。畅通国内国际市场流通,大力发展海铁、海空等多式联运,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实现在福建就可以"买全球、卖全球"。实施侨资侨智侨力引进工程,开展"引侨资、聚侨力、汇侨智"行动,建设华人华侨回国创新创业基地,充分发挥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融通中外的桥梁纽带作用。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深化拓展重点领域和县域集成改革,推出一批具有福建特点、全国影响力的改革举措。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落实公平竞争政策,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等领域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我省国资国企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聚焦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有感,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机关效能,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福建",形成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六、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福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我省农业资源多样性、差异性特征明显。要因地制宜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和乡村文旅产业,推出更多"福"字号产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更多特色产业百亿强县、十亿强镇、亿元强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保护好古村落、民族特色村寨和原生态自然环境。畅通省际边界节点,加快省际接壤县域经济发展。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完善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鼓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责任。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抓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坚持输血和造血并举,完善"老区优先、适当倾斜"政策体系,健全沿海经济较发达县对38个经济欠发达县的帮扶机制,促进老区苏区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引导更多资源向老区苏区集聚。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做好闽宁协作和援藏援疆工作。
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绿水青山是我们的无价之宝。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高陆地、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优化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七、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促进共同富裕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互促进,积极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舒适、更幸福。
持续扩大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从就业供给和需求两端共同发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以上。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托底帮扶相结合,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发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在就业创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发展灵活就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拓展就业空间。
着力提高收入。收入是民生之源。要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健全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加快"扩中"、全面"提低",力争到203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等重点群体活力,让更多普通劳动者跨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积极拓宽增收渠道,增强其内生发展能力,保障不同群体发展机会公平。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大力完善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并落实"双减"政策,推动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我省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增强省市共办积极性,让更多高校、学科进入一流行列。加快健康福建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有效防治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推动公立医院扩容提质,落实分级诊疗,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巩固提升"三明医改"经验,推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方位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加快"银发"经济发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完善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千方百计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发展权利和机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健全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多途径解决新市民、低收入困难群众等群体住房问题。
加快精神文明和文化强省建设。我省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省份。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让文明新风吹遍八闽大地,建设好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用好世遗大会成果,提升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实施福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朱子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福建文化标识体系。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文化惠民等工程,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生活新期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发挥金鸡奖等带动效应,推动厦门、平潭、泰宁等影视基地联动发展。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让更多福建文化走出去。加快体育强省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引进国内国际品牌赛事,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持续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积极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力支持部队练兵。全面落实拥军优属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官兵关切的看病就医、创业就业、安置安家、入学入托等难题,营造尊崇军人军属的良好环境。完善和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地军民团结。
八、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我省与台湾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要充分发挥我省对台特殊优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先行先试,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促进祖国统一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应通尽通。融合发展,基础在"通"。要提升经贸合作畅通,推动闽台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特色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发展,完善闽台产业合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在闽台企上市融资,提升涉台经济园区对台产业集聚功能,推动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升基础设施联通,深入推进与金门、马祖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提升能源资源互通,推动建设两岸能源资源中转平台,建立便捷、经济、安全的资源产品供应通道。提升行业标准共通,在若干领域先行开展两岸标准化共通试点。加大平潭对台先行先试,促进厦门与金门、福州与马祖率先融合发展。
落实惠台利民。融合发展,活力在"惠"。要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全面落实农业、金融、文教、医卫等各领域融合发展措施,推动闽台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提升台湾居民居住证应用便利化水平,着力增强台胞台企获得感。推动扩大台湾地区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直接采认范围,完善台胞来闽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引导台胞融入新福建建设。
深化民间交流。融合发展,纽带在"情"。要依托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等纽带,深入实施亲情乡情延续工程,发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等祖地文化优势,共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共识、增进认同。加强闽台民间基层和青少年交流,持续办好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两岸重要交流活动,支持更多台胞参与基层治理等融合实践,深化闽台各领域融合。
九、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法治福建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全面依法治省战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公民遵纪守法和社会法治良序成为福建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落实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在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方面依法行使职权;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更好地发挥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推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进一步提升政协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用好爱国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职能、发挥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为重点做好宗教工作,促进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侨联、台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加强对其所联系的社会群体及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团结引导,做好港澳和海外统战工作,形成推动福建发展的强大合力。
打造法治强省。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水平。健全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区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央法务区建设,提升法治核心竞争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福建。完善产权和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保护体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提升司法质效和公信力。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高素质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全面开展"八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法治进基层行动,推动人人参与法治建设、人人信仰法治权威、人人共享法治成果。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福建。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挑战。健全应急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持续治理"餐桌污染",让人民群众对"舌尖上的安全"更加放心。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四门四访",推行"最多投一次"阳光信访工作机制。推进数字政法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机制,推动扫黑除恶斗争长效常治,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
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科学化水平,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根本要求,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始终牢记"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健全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政治监督,建立健全党的建设质量管控机制、问题整改机制、责任落实机制,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防止"七个有之"。
着力固根铸魂,深学细照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省持续兴起"大学习"热潮,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建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加强对红色资源的科学保护和研究利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深化拓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开展"万名干部进企业"行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突出实干导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对干部最大的激励。要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公道正派选人用人,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理直气壮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实施新时代干部能力提升计划和好班长好班子建设工程,不断提高领导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保障事业后继有人。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激励计划,关心关爱基层一线干部,健全落实容错纠错制度,巩固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争当忠诚干净担当、敢于攻坚、善抓落实的实干者。
持续抓基层打基础,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围绕凝聚民心、赢得民心,紧扣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大力实施党建民心工程,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共同富裕,全面深化近邻党建,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实施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行动计划,开展"数字党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提档升级等专项行动,积极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推动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持续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打造干部清正、政府廉洁、政治清明的清廉福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好转,让新风正气成为福建名片。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开展"点题整治",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注重以市场化改革放权、以制度建设限权、以大数据手段制权,加强廉洁教育,用好"四种形态",努力实现标本兼治。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促进各类监督协调贯通,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工作格局,推动监督下沉。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严格家风家教,做廉洁从政的表率。
各位代表,同志们!福建是著名革命老区,也是改革开放先行省份,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敢拼会赢的奋斗精神。回首过去,一代代八闽党员、干部,为了全省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光辉业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决响应伟大号召,把握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在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11月25日
刘宁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西新征程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广西篇章而奋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广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在祖国南疆推进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大业,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没有壮乡人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我们要矢志不渝坚持党的领导,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西工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情系壮乡各族人民,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提出"五个扎实"要求,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专门题写了"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贺匾。总书记两次亲临广西,今年视察时发表了"4·27"重要讲话,要求我们按照"四个新"总要求,突出抓好四个方面重要工作,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这为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牢记领袖嘱托、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担历史使命,把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转化为激励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勇毅前行的强大力量。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大力推进广西治理现代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办好了一系列喜事盛事,干成了一系列大事要事,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优异答卷,胜利完成了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以深度极度贫困地区为重点,举全区之力集中攻坚,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地区整体面貌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精准识别经验、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毛南族整族脱贫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实现五连好,如期兑现了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和向全区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八桂华章。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桂战略,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6个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区生产总值达万亿元,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广西和数字广西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强首府战略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步伐加快,沿边开发开放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扎实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升级发展。
改革开放成果显著。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科技、国企、电力、糖业、农村、媒体融合、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机构改革有序高效完成。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成效突出,多项重点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加快推动"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东盟信息港、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获批建设,中国-东盟合作"南宁渠道"影响力不断扩大,重大开放平台能级提升,"三企入桂"活动成果丰硕,外资外贸总量质量双提升,我区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美丽广西加快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近岸海域水质稳居全国前列,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石漠化治理成效、植被生态质量、生态改善程度等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稳居全国第三位,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乡村风貌明显改观。生态经济十大重点工程深入实施,大健康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民生事业全面发展,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200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壮族三月三"等文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主流思想舆论宣传阵地不断壮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样。
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新时代人大工作全面加强,人民政协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入开展,社会治理效能加快提升。法治广西建设扎实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爱国统一战线持续巩固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时代双拥工作不断加强。宗教、侨务、外事、港澳、对台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平安广西建设深入推进。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推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四大工程",边疆安宁不断巩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维护公共安全效能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从%提升至%。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排查涉稳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筑牢祖国南疆疫情防线。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持续强化,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地落实,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不断加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扎实做好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市县乡领导班子和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加快实施基层党建"提质聚力"工程,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作风建设持续深化,"四风"顽症有效遏制,减轻基层负担取得实效。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发展,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扎实推进,党的领导和监督不断加强,监察体制改革效能持续释放,严肃查处一批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视察广西时指出,广西的工作是很扎实的,发展进步很大,抓落实是有成效的,党中央对广西的工作是肯定的。这是对广西工作的最高褒奖。五年来的一切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自治区党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共产党员、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老领导、老干部、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桂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中央驻桂单位,向对广西脱贫攻坚给予鼎力支持的广东省和对口帮扶的中央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广西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奋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以恢宏的全局视野和深邃的战略眼光,要求我们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这是针对区位特点为广西发展明确的科学定位,是着眼全国大局为广西发展赋予的崇高使命。我们要深刻领会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牢记领袖嘱托,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勇担历史使命。
牢牢把握为什么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广西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广西地处我国华南地区西部,属于欠发达省区,改革发展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二是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同时是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同国家安全紧密相关;三是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四是广西同东盟国家陆海相邻,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这既阐明了广西发展具备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机遇挑战,也指出了广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历史方位。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把广西发展与全国发展大局紧密联系起来,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紧密联系起来,是促进广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指引。在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广西力量。
牢牢把握建设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广西已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是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大步迈向现代化的阶段,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是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阶段。顺应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我们要建设的壮美广西,是汇聚壮乡各族人民智慧、精神和力量的壮美广西,是加快高质量发展、与新时代历史同步的壮美广西,是更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壮美广西,是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壮美广西,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壮美广西。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西高度契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营造"三大生态"、全力实现"两个建成",全方位开放发展,不懈推动"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奋力建设繁荣富裕、团结和谐、开放包容、文明法治、宜居康寿的壮美广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迈出新步伐、彰显新担当,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展望未来,我们将建设更为繁荣富裕的广西。全区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充分协调平衡包容发展,发展面貌根本改观,在边疆民族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展望未来,我们将建设更为团结和谐的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八桂大地,各族人民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巩固安宁。展望未来,我们将建设更为开放包容的广西。实现"三大定位",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深度融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人才荟萃、要素集聚、业态繁荣的创新创业热土。展望未来,我们将建设更为文明法治的广西。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西治理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广西、平安广西。展望未来,我们将建设更为宜居康寿的广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绚美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秀美山水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人民健康长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多姿多彩的广西更加美轮美奂。我们坚信,经过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接续奋斗,八桂大地必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崭新气象和盛大局面,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广西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崛起于祖国南疆。
牢牢把握怎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系统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我们要深刻认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是这一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壮美广西,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跑好我们这一棒,跑出速度、跑出风采、跑出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特别要求广西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和脱贫攻坚、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扎实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这是我们怎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开新局、谱新篇。要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每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都有机会有舞台;突出抓好创新驱动和产业振兴,让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优化,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向中高端加快迈进;突出抓好高质量发展环境,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建设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奋发向上的社会环境;突出抓好品质提升,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大成效;突出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乡村振兴,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乡村面貌发生根本性改观;突出抓好开放合作,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胸怀全方位开放,东西协作、南北互济,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突出抓好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些工作抓实抓好抓到位了,八桂大地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未来。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是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在凝心聚力上下功夫,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全方位汇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在今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又对此作出专门强调和部署。今年视察广西时,总书记要求我们"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好经济社会建设、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引导全区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持久动力。
--积极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是我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开放合作共赢线。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倡议。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峰会上,总书记发表了题为《命运与共共建家园》的重要讲话,重申"四个坚定不移",提出"五个共建"重要建议。广西必须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版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扩大产能合作和经贸往来,做深做实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充分吸引和汇聚要素资源,不断提升我区在开放大局和产业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要把深化与东盟合作同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联动起来,与东盟共挽,与大湾区相融,打通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不断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在积极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拓展更大空间、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合作共赢。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的重大论断,凝结着中国共产党昨天的苦难辉煌、今天的使命担当、明天的伟大梦想。总书记今年视察广西时,特别要求我们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广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着力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断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短板,让全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我们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从挑战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深化;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区产业实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能源、科技、人才等短板突出,转型升级步伐亟需加快,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亟待优化,开放水平亟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领域存在不少弱项;一些干部能力素质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仍需纵深推进。从机遇看,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我区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历史性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即将生效实施,我区扩大全方位开放合作迎来新契机;国家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有利于我区更好承接产业转移和吸引新兴产业布局;我区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后发优势明显,产业转型提档升级,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创造了良好条件。面朝大海、向海图强,广西是有预期、有未来的地方,发展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我们要应对挑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速前行,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新征程中创造不负人民、不负历史的业绩。
未来五年,全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开放引领,突出创新驱动,加快绿色发展,推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科教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而奋斗。
未来五年,我们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加快形成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的增长极。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快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智赋能、以数提效。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取得明显成效。"三大定位"建设持续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牵引作用更加凸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基本建成,向海经济长足发展。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实现重大突破,面向东盟、RCEP和"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东盟"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水平明显提高。打造办事效率高、开放程度高、法治保障高、宜商宜业宜成的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持续筑牢,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八桂大地"山水秀甲天下"的颜值更高。生态经济蓬勃发展,生态价值充分彰显。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大场景得以生动展现。
--法治广西、平安广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取得明显进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依法治区水平全面提升,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彰显,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巩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持续加强,防范化解风险和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祖国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牢固。
--高品质生活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差距逐渐缩小,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群众共享壮美广西建设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要有信心、决心、恒心。要勇于求变,切实增强时代意识、忧患意识、拼搏意识,把准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胜出,在日益加快的转型升级中进取。要敢于求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倡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思路创新,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突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跳出固有框架和传统束缚,以新举措推动新发展,以新作为开创新局面。要善于求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高质量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为发展注入更多现代元素、高端因子,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憧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美好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都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亲历者、奋斗者。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我们的赤诚与激情、奋斗与奉献,谱写新时代广西发展的新篇章。我们坚信,经过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接续奋斗、勇毅前行,我们一定能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我们一定能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广西,我们一定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广西贡献!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是关键,创新是动力。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业强桂战略、科教振兴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深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拉动为主向效率引领、创新驱动转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走在中西部发展前列。
(一)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创新是广西发展的突出短板,只有大抓创新才大有希望。必须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思路,实施科技强桂行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深入推进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使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推行重点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打好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互促互进,力争更多特色优势领域创新能力进入全国领先行列。整合挖掘现有创新平台潜力,坚持"带土移植"、"厚土培植",大力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自治区实验室。高水平规划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探索与东盟国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设科研院、实验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特色型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以企业为盟主组建创新联盟,深入开展千企科技创新工程,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双创载体建设。
(二)全力推进产业振兴。产业是强桂之基、富民之要。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实特色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壮大"工业树"、繁茂"产业林",提高制造业比重,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西部制造强区。突出抓好工业振兴,聚焦优势产业持续补链强链延链,推动制糖、机械、汽车、冶金、有色金属、化工、林产等传统产业加快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发展特色优势消费品制造业。紧跟现代产业变革趋势,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实施"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打造领航企业新方阵,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引进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大力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桂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升级,壮大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深入实施"引金入桂"战略,培育发展壮大金融市场主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数字金融、跨境金融,深化财政金融联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加快数字广西、智慧广西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大健康产业培育工程,打造特色鲜明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聚焦"三大三新"、"双百双新"等重点领域,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提升乡村"形、实、魂",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体帮扶其他脱贫县,深化拓展粤桂协作,坚持和完善定点帮扶、社会帮扶机制。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和农房建设管控,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严格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谋划乡村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推广柳州螺蛳粉等产业发展经验,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经济新业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现代食品、现代林业加工、茶产业等富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合作互助机制,促进沿海、沿江、沿边协同发展。坚持将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优先方向,深入实施强首府战略,深入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建设北海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钦州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枢纽、防城港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提升做实珠江-西江经济带,支持以柳州为重点的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南宁、柳州、玉林等现代制造城,推进梧州东融枢纽门户城市、贺州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贵港核心港口枢纽作用、支持贵港建设港产城融合先行试验区,支持玉林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支持来宾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点、建设广西内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新高地。加快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推动百色建设左右江革命老区核心城市,支持崇左建设现代化南疆国门城市,支持河池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支持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切实增强城市发展韧性,加强城市新区建设,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打造一批经济强县和特色示范县,因地制宜培育中心城镇、产业强镇、文化名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五)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推进"五网"建设,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全方位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深化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织密通达国内主要城市的快速交通网络,打造高效快捷的出行交通圈和快货物流圈,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达到全国前列、西部领先水平。加快建设5G、云网融合、数据中心、政务网络、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积极融入新一代信息网。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构建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体系和综合能源保障体系,确保能源供给安全。系统推进物流基础设施、产业物流体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打造高效、智能、绿色、安全的物流网络。构建功能完善、运营安全的现代城市地下管网体系。推进现代化广西水网建设,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这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符合广西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四、高水平扩大开放合作,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
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深入落实"三大定位",促进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积极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加快把独特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一)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坚持陆海统筹、双向共济,促进沿线交通、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贯通南北、衔接陆海、协同沿线的经济大动脉。实施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扩能降费优服提效行动,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建成千万标箱大港,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枢纽海港。实施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行动,推动平陆运河、黄桶至百色铁路尽快开工,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从东中西三线全面畅通内陆地区通往北部湾的主通道。实施通道物流提升行动,加强国家物流枢纽、重要物流节点建设,提高江铁海联运能力和自动化水平,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和国际通关合作,积极构建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实施通道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深化与通道沿线省份产业合作。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海南自贸港协同联动,深化与湘滇黔等周边省份合作,真正让通道畅起来强起来实起来。
(二)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全面加强互联互通,加快通粤高速铁路、货运铁路、高速公路和西江航运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重点港口、干线机场航线合作,构建连接大湾区快速通道网络。加强与大湾区产业集群精准对接,深化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务实合作,构建"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东盟"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更好融入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建"科创飞地",推动更多创新成果来桂转化。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建设珠江-西江千里绿色生态走廊。
(三)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度对接国内市场,深入实施质量强桂和品牌强桂战略,提高广西产品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和竞争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挖掘传统消费潜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坚持把扩大产业投资放在第一位,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加快边境贸易转型升级,推进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口岸经济。进一步提升双向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大引进外资力度,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四)持续推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走深走实。整合开放平台,聚焦项目,集中资源,用足政策,建出实效。加快东博会、峰会升级发展,从服务"10+1"向服务RCEP和"一带一路"拓展,建设高质量实施RCEP示范区。高标准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入实施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集成示范工程,探索开展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合作共建中国-东盟信息港,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和算力中心,推动数字互联互通,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深化跨境金融创新与合作。加快建设百色、东兴、凭祥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高水平建设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加快建设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
(五)持续推进改革攻坚。围绕畅通经济循环深化改革,深入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开发、市场监管等方面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堵点和梗阻。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财税金融、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围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化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以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网通办"、"一事通办"政务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强化改革督察,加强改革绩效评估,鼓励改革实践探索,增强改革实效。
高水平改革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改革开放。我们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积累,有30年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的坚实基础,有与东盟国家合作特别是连续成功举办18届东博会、峰会的经验,广西改革开放这盘棋一定能走活下好,广西改革开放发展之路有进无退,必须勇往直前。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我们要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走出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系统治理和修复,实施漓江、西江、南流江、九洲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强化重点海湾系统治理和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系统保护修复,将北部湾建设成为"美丽海湾"。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提高蓝绿空间占比,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强外来物种管控,严防外来物种入侵,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化国土绿化美化行动,持续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加强环境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加快补齐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短板,逐步完善危险废物处置体系。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系统打造富有壮乡特色的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
(二)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建设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推动旅游、康养、文化和现代特色农业深度融合。推动源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节能技改,深化重点领域低碳试点,系统增强陆海碳汇能力。加快建设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强化土地、能源、水等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建设文化旅游强区。文旅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头部产业,也是广西的特色优势产业。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高水平建设世界级山水旅游名城、文化旅游之都、康养休闲胜地、旅游消费中心。以桂林为龙头,整合全域文化旅游资源,发挥特色优势,推进"三地两带一中心"升级版建设,打造环广西国家旅游风景道,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高品质服务体系,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挖掘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等红色血脉,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圈建设。
(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源头环境风险防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探索建立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交易机制。建立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绿色收费价格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构建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健全生态环保督察长效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筑牢绿色发展的制度防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坚决承担起保护好广西山山水水的历史责任,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靓丽底色,让绿水青山成为秀甲天下的靓丽名片。
六、推进治理现代化,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
广西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承担着特殊使命。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护边疆和国防安全,推进广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不断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一)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持续推进人大代表"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持续打造"桂在协商"品牌。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更好发挥作用,强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在现代化建设和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动基层民主实现形式更加丰富完善。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新型智库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统筹内宣外宣、网上网下,持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以东盟为重点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广西故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四史"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深化拓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模范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持续打造"壮族三月三"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全面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持续推动各民族增强"五个认同"。用好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打造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推动各民族稳步迈向现代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质扩面,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百千"工程,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推动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调整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坚持法治广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广西。坚持科学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推进精准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推进严格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促进公正司法,推进执法司法责任体系、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深化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完善民事诉讼改革配套制度。大力实施"八五"普法,推动全民守法,健全法治宣传教育网络,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打造"宪法边疆行"、"法治三月三"等特色普法品牌,推进智慧普法。
(五)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西。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邪教常治长效机制,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暴力恐怖风险,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地化,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开展重大涉稳问题和信访突出问题化解攻坚,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化解个人极端案事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数字平安广西"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平安建设共同体。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特别是新型网络犯罪、毒品犯罪,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打造新时代广西政法铁军。强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完善安全生产防控体系,织密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加强边疆治理,持续开展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强化边海管控,建设智慧边海防,打造美丽幸福边疆。
(六)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决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聚焦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落实党管武装根本原则,助力驻桂部队现代化建设和练兵备战。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稳妥推进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构建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军地既各司其责又密切协同的国防动员新格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统筹推进国防工程建设,打造信息化条件下的军警民联防体系,健全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筑牢新时代人民战争根基。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抓好双拥共建,加强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协力做好军人后路、后院、后代服务保障,落实军人军属和民兵待遇保障政策,健全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保障制度和工作体系,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形成众志成城固南疆的强大合力。
广西是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团结稳定事关国家安全、百姓福祉。我们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促进民族团结、捍卫祖国安全,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
七、增进民生福祉,让壮乡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加快补齐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短板,推动壮乡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扎实做好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移民搬迁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失业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推进门诊费用跨省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加强对残疾人、困难老人、孤儿和农村"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服务。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
(二)提升教育质量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水平,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善边境县办学条件,持续实施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培养更多广西工匠、大国工匠。抓住国家推进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机遇,扎实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升教育质量。加强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倾力支持一批有广西特色、广西优势的重点学科发展,力争在相关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强师惠师计划,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坚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强化家庭教育支持服务,推动家校社协同共育。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
(三)加快建设健康广西。深入实施健康广西行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三医联动",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持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分布,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产业,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和创新。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补齐公共体育设施短板,加快建设体育强区。筹办好2023年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构建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
(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挖掘广西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坚持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和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加强文化娱乐领域综合治理,持续壮大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和"刘三姐歌谣"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动力,创建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造福人民是最大的责任。我们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壮乡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更具品质更有品味,让壮乡人民好日子千人唱万人和,天天放在歌里过。
八、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抓好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必须把管党治党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我们要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永远在路上的高度自觉和坚定执着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党建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作秀。抓党建要注重长远和实效,敢于动真碰硬,切实以党的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
(一)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切实增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深入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赞成什么要大张旗鼓,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加强政治监督,强化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的督促检查,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督查问责机制,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在八桂大地不折不扣落地落实。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我区改革发展稳定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健全党委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党委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完善推动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各领域基层党建提质聚力。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扎实开展"党旗领航·乡村振兴"活动,完善乡村振兴组织保障体系,推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深化模范机关创建,推动机关党建走在前、作表率。健全事业单位党建工作体系,推动国有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健全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的建设领导体制,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特别是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有形有效覆盖。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拓展基层党组织星级化管理。
(三)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素质要求,落实民族地区"四个特别"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大力选拔使用担当实干、善作善成的猛将闯将干将,建设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健全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深入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锻造过硬本领。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抓实政治素质考核,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关心厚爱基层干部。管好用好编制资源,全面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四)加强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人才强桂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打造区域性人才集聚区和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坚持"四个面向",聚焦重大战略、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大"高精尖缺特"和应用研究人才、战略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培育引进力度,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破除"四唯"现象,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释放和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人才发展投入,提高人才投入效益。坚持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人才薪酬待遇、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保障措施,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形成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局面。
(五)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永葆自我革命精神,贯通落实"两个责任",大力推进清廉广西建设,努力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社会清朗。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常态化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一刻不停、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斗争到底。以党内监督为主导,贯通协调各类监督,推动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完善党组织自上而下监督制度机制,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狠抓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科学精准有效推进政治巡视巡察。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进执纪执法规范化、法治化。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努力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领导干部要带头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严格家庭家教家风,管好自己、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坚决查处打着领导旗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坚持反"四风"、反腐败、反特权一体推进,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深入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持续整治文山会海,改进督查检查考核,切实为基层减负。
(六)大力弘扬担当实干作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贵在行动、重在落实。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兴狠抓落实之风,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大兴攻坚克难之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分类施策、精准破解,以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劲头拿下拦路虎、趟过深水区、啃下硬骨头。要大兴改革创新之风,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主动对标先进,朝一流努力,向最好看齐,善于用改革创新的思路举措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完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指挥部制度,加强全区统筹、部门协同、各级联动,确保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工程、引领性项目一项一项落地落实。要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高度重视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敢于向困难斗争,向问题斗争,向懒政怠政斗争,向避事畏难逃责斗争,向有悖于党的新时代要求的行为斗争,向一切违规违纪违法的人和事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要健全完善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加大对干部关心关爱力度,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无愧新时代的历史功绩。
同志们,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而不懈奋斗!
走好新的赶考路拼搏奋进新征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在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11月26日
王东峰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组织动员全省上下走好新的赶考路、拼搏奋进新征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河北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西柏坡是当年党中央"进京赶考"的出发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一定要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拼搏奋进,奋斗新时代,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考出好成绩,谱写新篇章。
一、全面回顾九届省委带领全省人民五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河北各项事业发生历史性新变化
河北是京畿重地,承担着拱卫首都安全和服务京津及全国改革发展大局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知之深、爱之切,党的十八大以来9次视察河北,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四个加快"、"六个扎实"、"三个扎扎实实"、"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河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给河北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2019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京张高铁开通运营致贺信,给平山县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令全省上下深受鼓舞、倍感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中央,进一步凝聚起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始终不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航向奋勇前进,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河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九届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任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当前和长远,深入实施"三六八九"工作思路,接续开展"双创双服"、"三深化三提升"、"三创四建"、"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扎实推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超额完成"十三五"时期国家下达的去产能和节能减排任务,"十四五"规划启动实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取得新成就,各项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三件大事"齐头并进,"三区一基地"建设成效突出,产业转移、生态建设和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和廊坊市北三县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一体化发展进展顺利,京张高铁、京沈高铁建成通车,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转入我省法人单位28352个、产业活动单位11068个,涉及投资额万亿,雄安新区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77个、完成投资3117亿元,启动区和容东片区建设有序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成效显著,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76个项目全部提前完成;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去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亿元,分别增长%和%,2021年1-9月份分别增长%和%;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提前1年完成"十三五"万人易地搬迁任务,连续3年在国家考核中被评为"两个好"的等次;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冬季清洁安全取暖改造成效明显,全省平均浓度从2016年的68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微克/立方米,下降34%,2021年1-10月份为37微克/立方米,同比又下降%,蓝天白云天气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20项民生工程和10件民生实事惠及广大群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8118元增长到2020年的27136元,增长%,2021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城镇新增就业累计万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重大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精准拆弹,依法处置卓达、轻易贷等涉众非法集资案件,信访工作实现"五个下降",历史信访积案基本清零,累计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166个、恶势力团伙1579个;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政治生态不断净化优化,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不断巩固,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万件、处分万人,其中立案审查调查省管干部309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不断深化,全省共处理处分违纪违法干警8283人。五年来,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发生了历史性新变化,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
1.政治生态发生历史性新变化,旗帜鲜明讲政治成为全省上下的高度自觉。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制定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规定》、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的《实施意见》等,常态化开展政治性警示教育,坚决肃清周本顺等人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恶劣影响。制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两个《意见》,分工负责抓落实。精心组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深化"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取得扎实成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为全省上下的自觉行动。
2.实施重大国家战略实现新突破,河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的重要指示,聚焦"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深入组织实施,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生态建设、交通一体化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与京津联手打通拓宽对接路32条段、2005公里,廊坊市北三县与北京市通州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北京现代汽车、京车公司、大红门批发市场等落户河北,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全面建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雄安新区画卷徐徐铺展,"1+4+26"规划体系编制实施,启动区建设扎实推进,平方公里的容东片区基本建成,安置区相继入住,雄安高铁站和京雄城际铁路于去年底建成通车,4条高速3条国省道500多公里对外骨干路网已建成通车,中国星网、中国中化等落户新区,一批高校和医院正在选址落地,"千年秀林"绿意盎然,18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园美景纷呈,"华北明珠"白洋淀碧波万顷,水质由2017年的劣Ⅴ类治理后今年大部分水域达到Ⅲ类,未来之城正在拔地而起。冬奥会76个场馆和配套设施全部提前竣工,测试赛正在有序推进,全省参与冰雪运动人数超过2400万人,带动全省和张家口市冰雪产业快速发展。
3.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构建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脱贫的责任体系,对履职不力的6名县委书记给予免职,对表现优秀的县委书记提拔重用。科学精准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和易地搬迁扶贫,统筹抓好对口帮扶和"万企帮万村"活动,开展"抓党建、防疫情、促脱贫、保小康"活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575元增长到2020年的12712元,年均增长%,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4.去产能任务超额完成,全省迈入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轨道。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的重要指示,钢铁产能由峰值时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石钢、唐钢等城市钢厂退出主城区,宣钢产能全部退出,产业结构在"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的基础上持续优化提升,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粮食年产量达到740亿斤以上,乳制品产量达358万吨、居全国第一。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建成了一批国家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放管服"等9项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扎实成效,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河钢塞尔维亚钢厂成为国际产能合作标志性工程。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和"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河北国内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5.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越来越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的重要指示,以空前的力度依法铁腕治理污染,气代煤、电代煤改造和农村散煤治理实现全覆盖,"双代户"达到万户,超额完成国家确定的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目标任务,农村地区全面实现清洁取暖,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完成,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治理取缔"散乱污"企业万户。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国后十位的城市由7个减少为2个。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劣Ⅴ类断面全部消除,近岸海域国考点位水质达标率100%,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亿立方米,华北"大漏斗"治理成效明显。生态保护和修复一体推进,张家口和承德首都"两区"建设扎实开展,全省完成营造林近400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31%提高到2020年的35%以上。
6.保障改善民生创新务实,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指示,在较短时间内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和歼灭战,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创新"十个常态化"30条防控措施,健全6个信息化系统,加强8支队伍建设,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累计开工改造棚户区万套、老旧小区9368个、城中村1260个,建设城市公共停车位万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空置率50%以上的1073个"空心村"、空置率30%~50%的631个"空心村"全部完成治理任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大运河文化带传承保护利用、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有序实施,我省体育健儿在东京奥运会、残奥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四医联动"改革不断深化,全省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现一体化管理。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解决小学"三点半"难题做法在全国推广,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加快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日间照料全覆盖。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7.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全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发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指示,坚决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持新官理旧账,开展6个重点领域清理规范和人大系统"6+1"联动监督,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2016年以来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信访积案基本全部化解,涉法涉诉案件全部清零,信访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一案三查"做法在全国推广。深化宗教治理,"双创四进"和"三项制度"有效落实。法治河北建设取得新进展,制定出台《河北雄安新区条例》、《河北省节约用水条例》、《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深化乡镇和街道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一支队伍管执法"经验在全国推广。
8.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要成果,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的重要指示,制定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意见》。圆满完成市县乡领导班子和村(社区)"两委"换届任务,中组部测评河北选人用人工作总体评价"好"的比重逐年提升,去年好评率达到%。省市县乡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常态化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形成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问题,近几年全省各类会议、文件、专项检查和"三公"经费支出逐年大幅下降,纠正"四风"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持续深化,查处相关问题15057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6611人。创新举措强化对"一把手"监督,九届省委巡视实现全覆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人大、政协、统战、民族、党管武装和群团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深化拓展。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前进道路上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产业结构依然偏重,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艰巨;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研发投入强度较低;三是区域协调发展不够平衡,城镇化率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不够高;四是改革开放力度不够大,营商环境有待改善;五是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面临诸多挑战,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六是管党治党和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解放思想还不够,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等等。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不断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
成绩来之不易,鼓舞斗志,催人奋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和京津及兄弟省(区、市)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在历届省委打下的坚实工作基础上付出艰辛努力、接续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河北省委,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向广大公安干警、驻冀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河北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五年来的丰富实践,带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把关定向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把维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融入血脉和灵魂,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保持各项事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强化担当担责精神,扎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四是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五是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必须时刻铭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六是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把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对这些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深刻领会,始终长期坚持,更好地用于新的实践,努力取得更大成效。
事在人为,路在脚下,梦在前方。五年来,我们走过了令人难忘的不平凡奋斗历程。今天的河北欣欣向荣,明天的河北充满希望,我们一定要牢记初心使命,拼搏竞进,奋斗新时代,齐心协力巩固提升河北来之不易的好局面!
二、坚持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强大力量,持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和创新理论武装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坚持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和积累的新鲜经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1.始终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要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各项制度,一切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加强对党忠诚教育,严格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深化政治性警示教育,坚决同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作斗争,坚决反对"两面人"、"两面派"。
2.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要持续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热潮,完善培训轮训制度,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巩固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成果,赓续红色血脉,感悟思想伟力。要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六进"和学校"三进"走深走实。
3.始终牢记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燕赵大地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是党内政治要件,抓好贯彻落实是重大政治责任。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的关心厚爱,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要完善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要加强政治监督,健全常态化"回头看"制度,严格督查检查和考核问责,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见成效。
核心凝聚力量,旗帜引领方向。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三、奋发有为走好新的赶考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河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挑战并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创新发展要始终坚定不移。当今中国已踏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需要全省上下同心同德、攻坚克难,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和长征路。当今河北仍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三件大事"带来的强大势能正在加速转化为河北跨越赶超的发展新动能,发展潜力巨大。全省上下要准确把握河北所处的历史方位、未来的发展定位,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和各项事业新局面。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当前和长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三六八九"工作思路,深化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落地实施,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化保障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治理,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河北力量!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即"六个现代化河北"。
--加快建设"两翼"带动、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河北。"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全面落实,创造"雄安质量",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向纵深推进,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并带动张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加快建设创新驱动、跨越赶超的现代化河北。创新型河北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新步伐,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升,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开放向更高层次迈进,高质量发展现代经济体系更加完善,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跃上新的台阶。
--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河北。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体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地下水实现采补平衡并不断回升,塞罕坝二次创业取得新成果,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有效推进,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加快建设文化教育体育繁荣、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河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和文化体育康养产业发展活力迸发,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升,文化强省、教育强省、健康河北建设实现新进步。
--加快建设共同富裕、普惠共享的现代化河北。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快建设公平正义、平安法治的现代化河北。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依法治省全面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平安河北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拱卫首都安全的钢铁长城更加牢固可靠。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置身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格局,着眼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联动,形成"两翼、两区、三群、六带"的发展布局。"两翼",即以建设雄安新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带动冀中南乃至整个河北发展,以筹办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进张家口市高质量发展;"两区",即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三群",即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环渤海港口群,建设和融入京津冀机场群;"六带",即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太行山-燕山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带,建设沿海经济崛起带,建设石保廊创新发展引领带,建设冀中南转型升级示范带,努力实现全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新突破。各地要落实功能定位,勇于奋发作为,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开拓奋进,苦干实干,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四、持续举全省之力办好"三件大事",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的增长极
坚决服从服务国家大局,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落地见效,加快构建河北"两翼"发展新格局。
1.紧紧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不断拓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紧紧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加快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抓好城际铁路建设,提升公路网络互联互通水平,组建京津冀陆海空港联盟,大力推进石衡沧和长邯聊两条高铁线路建设,努力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升级加力,精准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支持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推进廊坊市北三县与北京市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推动京津优质教育、医疗、文化、康养、体育资源向河北延伸布局和落地,加大推进北京研发河北转化力度,加快人流、物流、人才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
2.紧紧围绕创造"雄安质量"和建设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积极稳妥和科学精准落实规划体系,统筹抓好启动区等重点片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主动对接疏解清单,积极稳妥有序承接高校、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构建雄安标准体系,打造"雄安质量",聚集高端高新产业。加强白洋淀及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科学精准清淤,推进淀区水质和水生态持续改善,加快恢复"华北之肾"功能,精心筹办第五届中国绿化博览会。推动新区向城市管理体制过渡,建设法治雄安、廉洁雄安和未来之城。构建雄安研发和全省转化融合发展的格局,更好发挥雄安辐射带动作用。
3.紧紧围绕贯彻"四个办奥"理念,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全面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健全科学高效有力的赛时运行指挥体系、分区分级闭环管理的疫情防控体系、优质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全力做好正在进行的测试赛活动,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作出河北贡献。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全面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加强赛后场馆综合利用,因势发展后奥运经济,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努力把张北地区打造成为河北发展的新引擎。
"三件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是党中央赋予河北的重大使命。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拼搏竞进,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新业绩!
五、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河北经济结构调整任务重,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不尽合理,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1.加快实施科教强省战略,推动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整合科技教育和创新资源,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共建共享。加强"双一流"建设,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造就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推进校企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深化基础研究行动,提升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攻克"杀手锏",填补国内空白,创造世界一流。全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技术战略联盟,大力培育发展科技领军企业,支持企业扩大研发投入和建设科研中心,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推进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
2.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绿色转型。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聚焦12个省级主导产业和10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开展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用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等重要平台,抓好雄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石家庄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张家口怀来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促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深入落实扩大内需和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加快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积极稳妥抓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化"放管服"、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巩固拓展重点领域清理规范成果,深入实施暖企助企稳外贸稳外资等行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全国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打造国际化会展平台,精心高水平举办"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加快优势产能和装备走出去。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实施港口转型升级工程,加快唐山"三个努力建成"步伐。推动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开发区。
4.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优化全省城镇空间布局,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商业街区、风情街区,全面完成棚户区、老旧小区、老旧管网、城中村改造和雨污分流工程任务,加快补齐城市停车场不足的短板。支持石家庄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强县富民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抓好县城扩容提质和特色小镇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统筹职住平衡,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现粮食年度总产700亿斤以上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产销体系,深化供销社改革创新,有效提升农产品市场化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0%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防贫监测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河北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机遇不等人,时间更宝贵。我们一定要只争朝夕,攻坚克难,努力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六、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
河北生态环境建设,事关民生福祉,关系首都生态安全,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1.统筹区域治理、流域治理、属地治理,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持续依法精准铁腕治污,全面解决钢铁围城、重化围城问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快重点城市全面稳定"退后十"步伐。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抓好白洋淀、衡水湖、渤海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加快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风险,推进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
2.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健全防火和管护体系,打造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大力推进节约用水、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工程建设,依法有序关停自备井,确保到2022年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地下水采补平衡目标任务。高标准建设张家口和承德首都"两区",加快坝上地区退耕还草轮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抓好矿山修复、采煤沉陷区治理。
3.统筹治污减排降碳协同增效,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优化。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积极发展光伏、风电、地热、氢能等新能源,大力削减煤炭消费,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制定实施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方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把燕赵大地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七、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滚动实施民生工程和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提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加大医疗资源补短板力度,健全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救治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物资保障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坚决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一老一小",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各级各类教育。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办好第十六届省运会,建设体育强省。加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营造尊崇军人职业、尊重退役军人的浓厚社会氛围。
2.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平台,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水平,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长城、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挥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作用,促进文旅融合和带动产业发展。
3.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北和法治河北。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抓好信访维稳、扫黑除恶、安全生产、防汛、森林草原防火、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始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持续深化宗教治理和"双创四进"活动,严格落实"三项制度"。稳妥有序化解金融、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领域风险。筑牢"三道防线",拱卫首都安全。深化全面依法治省实践,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一定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八、扎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1.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落实的作用。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加强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切实凝聚共识。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发挥作用。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深入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和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落实党管武装制度,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2.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和筑牢初心使命。开展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在任何风浪考验面前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锤炼坚强党性,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3.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交流制度,注重在急难险重实战中考验、识别、选拔、使用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重视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特别是艰苦地区干部。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冀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完善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让党旗在各条战线高高飘扬。
4.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长效机制。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深化纠正"四风"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大重点领域腐败问题查处力度,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深化政治巡视巡察,充分发挥利剑作用,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好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河北是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河北人民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为党和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燕赵儿女豪情满怀,砥砺奋进,创造了新时代可以载入史册的辉煌业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河北已踏上新的赶考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任重道远,唯有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开拓进取、不懈奋斗,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伟大时代!
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记初心使命,攻坚克难,拼搏奋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举伟大旗帜牢记领袖嘱托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10月26日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楼阳生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节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牢记领袖嘱托,践行初心使命,锐意改革创新,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而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高度重视、非常关心,先后四次亲临视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我们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的殷切期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是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的河南实践,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我们必须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新的更大的业绩!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原更加出彩迈出坚实步伐。
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预计2021年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元,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凸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获批建设,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建成投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以上。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挂牌运行,一批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启动建设。郑州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并加快建设,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速,预计经济总量超过3000亿元的省辖市新增6个,超过500亿元的县(市)新增7个。米字形高铁基本建成,郑州机场三期启动建设,青电入豫、出山店水库等重大工程建成投用,5G网络实现县城及以上城区全覆盖。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贯通省市县乡的一体化政务服务网全面建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县域放权赋能改革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农村、金融、科技、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作用不断彰显,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联通世界,预计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值超过7000亿元。
民主法治建设得到新加强。人大立法、监督、决定、任免职权和代表作用有效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升,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群团工作持续加强。服务型行政执法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平安河南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明显,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防动员建设不断加强,援疆工作扎实有效。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团结奋进的主流舆论强势巩固壮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持续弘扬,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不断涌现,奏响了争做出彩河南人的时代强音。文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等成功举办,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效明显,黄河文化影响力凝聚力更加彰显。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预计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超过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50万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提前摘帽,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壮阔河南篇章。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成效显著,基础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充分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责任担当。
生态保护治理迈上新台阶。、PM10年均浓度累计下降均超过3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持续保持Ⅱ类以上水质,各项环境指标达到五年来最好水平。黄河标准化堤防河南段全部建成,沿黄生态廊道初具规模,一批影响流域生态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成效显著,十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国土绿化行动提质加速,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25%。
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政治建设深入推进,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广大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走深走心走实。开展强基固本三年行动,推动基层减负,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广大党员干部面对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特别是今年遭遇的历史罕见特大洪涝灾害与疫情叠加等重大考验,关键时候冲得上,危急关头豁得出,树立了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干部选任机制不断完善,市县乡党委和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墩苗育苗"计划启动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平台作用有效发挥。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以案促改不断深化,十届省委巡视实现全覆盖,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标本兼治综合效应逐步彰显,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全面巩固。
同志们!五年来砥砺奋进,我省发生了令人鼓舞的深刻变化,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成果,实现了综合实力的重大跨越。这根本上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也是在历届省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各级党组织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体中原儿女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十届省委,向全省党员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和人民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中央驻豫单位、驻豫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河南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清醒认识到,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亟待解决。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比较大,产业层次偏低,供需匹配度不高。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人均主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差距,创新能力还不强,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短板,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资源能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治理、发展和安全还有差距。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比较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一些干部观念视野、专业能力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管党治党任务依然繁重,一些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仍严峻复杂。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要握紧历史的接力棒,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只争朝夕、锐意进取,奋力开创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新辉煌!
二、胸怀"两个大局",勇敢担起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一百年前,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我们党应运而生,自此就矢志不渝地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在浴血奋战中赢得独立,在发愤图强中奠基立业,在解放思想中探索新路,在守正创新中开创新局,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中原儿女,为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从革命战争年代,"二七"大罢工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焦裕禄同志"拼上老命大干一场",红旗渠修建"誓把河山重安排",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构筑起一座座不朽丰碑。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干部群众紧跟时代步伐,谋振兴、促崛起、求跨越、争出彩,中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一个充满生机、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河南展现在世人面前。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我们要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奋楫扬帆、破浪前行,把革命先烈为之牺牲、中原儿女孜孜以求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为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每个地方都是一次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的变革,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我们必须入局而不能出局。我们要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
到2035年,综合实力、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基本建成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和国家创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园。
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达到新高度,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碳中和取得重大进展,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在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上迈出坚实步伐,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成效。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实施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训,着力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勤劳致富,畅通向上流动通道,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持续深化教育改革,认真做好"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加快"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均衡布局,加快建设中医强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提升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建设体育强省。加快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下大力气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健全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统筹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住房保障、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和残疾人福利保障等工作。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我们要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让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八)勇立时代潮头,更大气魄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现代化建
设的根本动力,必须坚定不移深入推进,不断增创我省改革开放新优势,持续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赋能增力。聚焦重大战略落实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周期、人才成长的全维度,勇于攻坚克难,强化系统集成,着力打造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成果。加快重点领域改革突破,着力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社会民生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让改革红利更加可感可及、更显综合效能。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国有资本战略性布局,促进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广大民营企业家要以张謇为楷模,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扬企业家精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更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加快建设开放强省。提高使用外资质量,推动外贸创新发展,引导外资积极参与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资源整合力的跨国公司。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努力将江苏打造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和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推动全省各类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提升,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柬埔寨西港特区等境内外合作园区高质量发展。办好两岸企业家峰会、江苏发展大会,加快构建各领域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强省富民之路,我们要以敢为人先的闯劲、海纳百川的胸怀,在新时代新征程不断书写江苏改革开放新华章。
(九)全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各种风险挑战将伴随始终。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深入推进维护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坚决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坚决维护网络空间安全。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有效防范化解大型企业债务、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非法金融、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
底线。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提升安全管理和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从严抓好食品药品监管,加强生物安全建设,防范重大环境风险,切实筑牢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坚固防线;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进一步筑牢防灾抗灾救灾防线;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以社会安全为保障,大力推进平安江苏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健全落实风险防控"四项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贯彻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部署,推动党管武装工作落地落实,持续深化双拥共建,全面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效益。
四、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办好江苏的事情,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始终成为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更好担负起履行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的时代重任。
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面对"两个大局"的交织激荡,我们要深刻领悟、自觉落实"两个确立"伟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两个维护"贯彻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坚定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要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确保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江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全面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教育引导大家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已经指引我们在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必将指引我们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党员干部学深悟透笃行,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自觉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永远爱党为党,以身许党报党,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血脉、铸入灵魂。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把全省上下的士气更加鼓舞起来、精神更加昂扬起来,团结一心朝着现代化建设新的目标阔步前进。
全面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必须进一步发挥好党的组织优势,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不断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地方党委和党组《工作条例》,着力把各级党委(党组)建设成为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管理严格、监督有力、班子团结、风气纯正的坚强组织,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落实的重要作用。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实施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深化提升行动,分类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统筹国企、机关、高校、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党建,不断扩大党在新兴领域和新就业群体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大力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骨干队伍,加强村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专业化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人民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干部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因素,是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坚持以政治标准统领干部的"育选管用",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以事择人、人岗相适,大力推进年轻干部培养使用,用好各领域、各年龄段干部,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为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有力保障。实施新时代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增强政治领导、改革创新、驾驭风险、科学决策、群众工作、狠抓落实的本领和能力,不断提升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深化完善"三项机制",为担当者担当,对负责者负责,鼓励支持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干事创业。更加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着眼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解决好人才关心关切的实际问题,加快构建满足江苏现代化建设需求的人才发展体系,引导鼓励各类人才深怀爱党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积极投身到江苏现代化建设大潮中来。
着力锻造为民务实、躬身力行的优良作风。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增强为民情怀,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检验,让人民群众满意认可的过硬实绩。完善和用好综合考核"指挥棒",推动广大干部在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比学赶超、争先创优。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健全完善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坚决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弹,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投身"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以实干赢得群众真心拥护,汇聚推动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驰而不息推进正风肃纪反腐。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人民群众最痛恨的是腐败现象。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精准运用"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加快建设廉洁江苏。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铁腕惩处各类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推动受贿行贿一起查,始终保持高压震慑态势;扎牢不能腐的笼子,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完善监督体系,推动纪律监督、组织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统筹衔接,深化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突出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着力从体制机制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引领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深入开展政德、法纪和家风教育,不断提升江苏廉洁文化的软实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对"腐蚀""围猎"的高度警觉,带头贯彻廉洁自律准则,带头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带头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自觉接受监督,当好廉洁江苏建设的表率。
同志们,一切辉煌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历史洪流奔涌向前,时代重任落在了我们肩上。惟有不懈奋斗、永不停滞,惟有守正创新、永不僵化,才能把江苏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一定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只争朝夕、奋发有为,坚决扛起光荣使命,不断续写新的华章,不负中央厚望,不负人民重托,不负时代韶华。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生逢伟大时代,肩负光荣使命,是当代江苏青年的荣光,要自觉把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江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江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激扬青春、书写人生、实现梦想!各级党组织要关心爱护青年,更加重视青年工作,鼓励支持他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响应党中央伟大号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切实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努力创造让总书记和党中央放心、让全省人民满意的崭新业绩,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锚定"两个确保",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原则: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对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举措、重大工作的领导,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围绕全生命周期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切实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和红绿灯,统筹兼顾、一体贯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向创新型、开放型、数字型、生态型经济转变。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决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塑造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以规则机制创新提升开放能级,加快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抓住事物本质,善于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用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改革精神、创新办法、市场机制推动工作、解决问题。
必须坚持管党治党严的主基调。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一贯到底,从基础制度严起、从日常规范抓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守规矩、严格自律,营造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锚定"两个确保",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国家创新高地呈现雏形。
主导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初步建成,形成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千亿级新兴产业链,更多产业产品、技术装备、材料器件等进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高端、关键环。
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完备、融合基础设施赋能广泛、创新基础设施重点突破的格局初步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
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大幅跃升,洛阳副中心作用更加彰显,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县域发展基石更加稳固,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营商环境迈入全国第一方阵,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对外开放能级显著提高。开放通道平台更为完善,共建"一带一路"的参与度、链接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达峰取得积极进展,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大河大山大平原保护治理实现更大进展。
文化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中原文化影响力更加彰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更加充分,文旅文创成为支柱产业,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成效明显,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协调同步,民生事业全面进步,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平安河南、法治河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治理效能实现更大提升。
管党治党水平显著提高。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持续增强。
锚定"两个确保",必须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着力""四张牌"等重大要求,把握战略方向、突出战略重点,全面实施"十大战略"。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二是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内需规模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势转变,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三是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壮大数字核心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数治能力。
四是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五是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发展富有特色的全链条文旅业态,壮大以创意为内核的文化产业,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六是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主副引领、四区协同、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八是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生活、绿色制度一体推进,全面提升能源安全绿色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九是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对标对接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构建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开放政策制度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十是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发挥改革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作用,在全面上做文章、深化上下功夫,实现改革举措有机衔接、有效贯通、有序联动。
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只有干出来的辉煌。只要我们锚定"两个确保"不动摇不懈怠,蹄疾步稳、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实现河南发展新的历史性跨越,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秀的时代答卷!
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聚焦产业、企业、企业家、科学家,坚定不移以项目强支撑、靠改革增活力、用开放拓空间,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经济强省。
(一)着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增强科技硬实力、经济创新力。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要重塑实验室体系,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高标准建设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省实验室,推动在豫国家重点实验室提质增量、省级重点实验室结构优化。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在我省布局。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发展,发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作用,建设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的郑开科创走廊,打造沿黄科技创新带。加强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建设,标准化推广"智慧岛"双创载体。
凝练一流创新课题。一流课题才能聚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要围绕前沿领域前瞻部署战略性技术研发项目,力争取得迭代性、颠覆性、原创性科技成果。围绕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需求,整合优势资源联合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围绕基础研究重点方向,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对接融通,力争实现更多零的突破。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供给能力,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健全"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以"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的铺天盖地,逐步造就独角兽企业、领军企业、头部企业的顶天立地。
集聚一流创新团队。更好发挥在豫两院院士、中原学者作用,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支持领军人才牵头组建跨单位联合、产学研协同、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在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发现和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实施更灵活的人才团队引进政策,加大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力度。
创设一流创新制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进科研评价改革,建立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推进科技管理改革,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
厚植一流创新文化。加大对科技贡献突出人员表彰奖励宣传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合理容错机制。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兴则经济强。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滚动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制造强省。
提质发展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我省发展的基本盘,不仅要稳住,而且要加快改造升级。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推进科技赋能增效,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开展新技改行动,推动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跨界创新、颠覆模式对接链接。推进产业链绿色化改造,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率先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推动碳达峰。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装备、食品、轻纺、新型建材等产业迈向中高端。支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就能跑出动能转换的"加速度"。要聚焦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发展基础较好的领域,大力补链强链延链,培育"链主"、形成生态,增强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行业话语权。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节能环保、5G等极具潜力的领域,加强规划布局和政策引导,推动创新突破和融合应用。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化工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等,打造材料强省。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这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要加强跨周期战略谋划,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在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领域,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培育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推动类脑智能产业孵化和应用,积极建立未来网络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应用服务体系,超前部署生命健康科学、前沿新材料,力争在关键领域、细分领域抢占发展先机。
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顺应新趋势、服务新智造、满足新消费,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中介服务、服务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政物业、商贸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发展多式联运,做大做强航空经济、口岸经济、临港经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培育壮大多元金融主体,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积极培育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市场,完善中原股权交易中心功能,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创新发展,支持鼓励企业上市。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打造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发展工业设计、工业软件、建筑设计、创意设计等,打造设计河南。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河南是赢得未来的战略工程。要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牵引,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互促共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全面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催化剂",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泛在协同的物联网,推进5G网络商业化规模化应用,提升卫星通信支撑能力,全面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运算能力;加快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建设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民生设施。加强数字化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城乡管理、安全生产、生态保护等智能化水平。开展数据价值化试点,建立健全数据流通机制、应用体系、监管与安全体系。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挖掘内需潜力、增添发展动能的重要支撑。要坚持龙头带动和整体联动相结合,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加快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编好国土空间规划。坚持省市县乡同步编制,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引导城镇空间布局与开发强度、发展需求相适应,既坚持节约集约发展,又为长远发展留好空间。
加大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力度。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要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和创新体系布局,强化科技创新、枢纽开放、教育文化、金融服务等功能,提升集聚、裂变、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郑开同城化,并将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加快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漯河与郑州融合发展步伐。
强化副中心城市能级和区域协同发展。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要锚定万亿级经济总量目标,坚持创新产业双驱动、改革开放两手抓、文旅文创成支柱、统筹城乡强融合、优化环境搭舞台,尽快形成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与三门峡、济源协同发展,建设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与信阳、驻马店协作互动,建设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支持商丘、周口建设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安阳、鹤壁、濮阳建设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支持大别山、太行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创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强则省域强。要把县域治理"三起来"作为根本遵循,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彰显特色,在创新体制机制中激发活力、破解难题。把"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着眼国内国际市场大循环、现代产业分工大体系,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经济强县。推进县城扩容提质,支持永城、林州、项城、长垣、新郑、禹州、巩义、固始、荥阳、邓州等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深化放权赋能改革,赋予县(市)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践行乡镇工作"三结合",增强乡镇联城带村功能。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撤县设市。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以打造宜居、韧性、智能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适、更美好,打造品质河南。传承历史文脉,提高审美水准,实施城市更新,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加强"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城市防御灾害、抵御风险能力。树立全周期城市管理理念,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提升综合交通体系现代化水平。巩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郑州机场三期、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南信合高铁、平漯周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黄河、大运河河南段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分段通航,推动铁路拓展成网、机场强枢增支、公路加密提质、水运通江达海,形成"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提升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建设交通强省。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既是我们的政治责任,也是发展的巨大潜力。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口粮生产、粮食储运、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期货"六大中心",让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更加闪亮、这个优势更加彰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培育种业龙头企业,打造现代种业强省,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展现河南担当。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机装备支撑,提升农业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发展农业保险,推进完全成本保险试点。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国人厨房"向"世人餐桌"迈进。推进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建设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县为单位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挖掘农业农村多重价值,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多途径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集中支持力度。加强受灾困难群众帮扶救助,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分层分类帮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防止松懈厌战思想,像抓脱贫攻坚那样继续尽锐出战,让低收入人口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快赶上来。
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把握乡村发展走势,明确村庄分类标准和布局,科学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快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以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加强村民自建住房管理。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传承文脉、留住乡愁。完善乡村治理,推进移风易俗,弘扬孝善文化,建设文明乡村。高质量推进灾后重建,帮助受灾群众建设美好家园。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做好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衔接,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下乡服务。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强化开放制度供给、内外联动,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在全省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分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一枚印章管审批"。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集中,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穿透式国资监管制度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和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开发区整合、扩区、调规、改制,完善开发区体系,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管理团队,推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增强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功能。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完善零基预算制度,加快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深化地方金融改革,打造一流城商行、农商行,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做好党政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在机构设置、机制运转、职能发挥上优化重塑。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学确定布局结构和编制配置,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推动制度型开放迈出更大步伐。新时代的开放,最鲜明特征是制度型开放。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拓展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地方经贸合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强省。高水平建设河南自贸试验区版,开展首创性、集成性、差异化改革探索,推动区域扩展,建设开放创新联动区。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为引领,推动"四条丝绸之路"融合并进,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开放能级,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和国际陆港新节点,布局双向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和海外仓,提升铁海联运班列运营水平。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提升贸易综合竞争力。动态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创新招商方式,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尖。深化友好省州、国际友好城市建设。
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合作,推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协同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加强毗邻地区省际合作。加强对台交流合作。
高质量发展决定河南未来。只要我们坚定方向、坚定信心、坚定笃行,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就一定能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度优势是我们的最大优势。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强化法治引领保障作用,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定期听取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支持其依法依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确保在决策环节、执行环节、监督落实环节都有人民参与,充分体现人民意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持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职,加强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增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聚居地区高质量发展,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推动宗教治理由治标向治本深化。扎实推进对口援疆。
(二)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河南。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一体推进法治河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省域治理现代化。完善地方立法工作格局,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主导作用,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创新开展"小切口"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完善依法行政决策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提高法律监督水平,促进公正司法。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法铁军。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我们要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安全是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要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控新治旧、标本兼治、依法治理,努力实现本质安全,以河南一域之稳定为全国大局之稳定尽责任、作贡献。坚决维护政治安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统筹抓好金融风险、企业债务风险、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创造性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扎实开展"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平安单位(村、社区)创建活动,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最大限度把各类风险和矛盾问题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压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现代化河南,是亿万中原儿女的共同愿望、共同事业、共同使命。我们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起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的磅礴伟力!
五、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提升发展软实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我们更应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现代化建设之路。
(一)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高擎思想旗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心铸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信用河南。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省市县一体化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更为强大、引领力更为强劲。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能更好挺起精神脊梁。要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高水平推进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展示,深化仰韶文化、夏文化、殷商文化等研究,加强石窟寺保护,建设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协同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设黄河历史文化地标城市,提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影响力,办好"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品牌,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三)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积极发展"乡村文化合作社",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具有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精品力作。
(四)做大做强文旅文创产业。文旅文创具有高渗透性、强融合性、可跨越性,发展前景广阔。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打造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品牌,强化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推动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快进慢游深体验",以旅游环线建设为牵引,整合串联优质资源,建设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建设一批全国重要的康养基地。发展工艺美术产业、精品演艺、沉浸式体验消费,注重创意创新,努力出圈出彩。创新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要我们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原儿女、引领社会风尚,就一定能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中彰显河南力量!
六、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抓好"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工作,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老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构建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营造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的浓厚氛围。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完善再分配、三次分配制度,发展慈善事业,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二)发展更加优质更加均衡教育。教育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希望。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深化高校布局、学科学院、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晋位升级,加强"双一流"大学第二梯队建设,推动本科院校省辖市全覆盖,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优化城乡中小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扩大优质普惠学前教育供给,鼓励高中阶段学校高质量有特色发展,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依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建设书香河南。
(三)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医疗、医保、医药、医养、医改"五医联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快建设健康河南。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防治结合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把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结合起来,持续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医学中心建设,发展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标升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探索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医保支付方式,让群众看病多一些便利、少一些负担。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发展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体育河南。
(四)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务工农民、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健全退役军人保障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推进住院、门诊费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努力让每位老人都拥有最美"夕阳红"。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们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政绩,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为舒心、更加美好!
七、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建设生态强省。
(一)完善生态保护格局。我省横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拥有三大山脉,要基于山形水系的生态框架,以黄河干流为主线,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等山地为屏障,淮河、南水北调中线、隋唐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为主要串联廊道,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快构建"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
(二)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万里黄河险在河南,下游治理重在河南。要坚决扛稳黄河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奏响河南乐章。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补齐灾害预警监测短板、防灾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谋划推进滩区居民后续迁建。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调联动,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廊道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统筹抓好淮河、海河、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持续推进"四水同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大力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涵养水源生态、开展水权确权、兴修水利工程、建强水工队伍、做好水务产业,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三)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我们必须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把水源区生态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推进总干渠两侧生态保育带建设,构建渠、湖、山、林有机融合的生态绿廊。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调蓄工程、城镇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巩固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持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让广大移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水污染排放重点行业达标提标改造,加强黑臭水体治理,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实现水质稳定提升。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五)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坚持双控倒逼、先立后破,统筹抓好节能降碳提效、绿色低碳循环、绿色生活创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开展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拓展外电外气入豫通道,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强化全民环保意识,开展低碳型社会创建,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全面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探索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让生态美景永驻中原大地!
八、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领导现代化河南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实现"两个确保",关键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引领保障现代化河南建设行稳致远。
(一)加强政治建设,充分发挥统领作用。持续强化讲政治的鲜明导向,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具体行动上。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着力提高政治领悟力,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提高政治执行力,完善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工作机制,确保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二)强化思想引领,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心走实。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首修课、终身课,学深立场观点方法,学懂道理学理哲理,学出信仰信念信心,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健全理论学习长效机制,持续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提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完善领导干部专题党课制度。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阵地作用,分层分类分级开展教育培训。坚持系统学习和专题研讨、个人自学和组织培训、线下学习和线上教育相结合,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三)树牢正确导向,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健全干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体系,建设一支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强的干部队伍。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大力选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优先使用在重大斗争实践中担当作为、经受考验的干部,积极选拔历练扎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干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要推动"墩苗育苗"常态化制度化,在大风大浪中锻炼、大风大浪中赛马、大风大浪中选拔,造就一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工作,加大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旗帜鲜明为勇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四)坚持党管人才,广泛汇聚优秀人才。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统筹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把培育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打造高素质产业人才大军,建设创新型企业家队伍,造就一批中原名家、中原名师、中原名医、中原名匠等。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政策,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我们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最大限度为人才施展才干创造良好环境,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之志、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
(五)大抓基层基础,让党旗始终在一线高高飘扬。压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着力解决人、治、物、效问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建强基层带头人队伍,加强基层干部队伍选育、能力培训、教育管理,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畅通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使用渠道。持续开展农村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机制。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加强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保障党员权利。健全基层减负机制,推进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强化激励保障措施,以繁文缛节的"减法"、形式主义的"除法"、资源下沉的"加法"换来担当作为的"乘法"。
(六)锻造能力作风,更好担负时代重任。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党员干部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扎实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提高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强化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建设,努力使干部成为各自领域的行家里手。着力提高改革创新能力,树立战略思维、国际视野,保持锐气朝气,善于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着力提高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强化底线思维,做到敏锐、洞察、果敢,善于源头防控、过程把控、应急管控,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着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并不断巩固拓展成果,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弹回潮,在新征程上让纪律持续严下去、作风进一步好起来。
(七)坚决惩治腐败,不断净化政治生态。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始终保持严的氛围、惩的力度,系统施治、标本兼治,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战略目标。坚持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着眼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精准把握政策策略,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强化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巡察,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做实专责监督、贯通各类监督,提升监督治理效能。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人、重点事严惩腐败,深入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提高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质量,努力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推进清廉河南建设,让坚守正道、积极向上、担当作为、求实奋进的良好风尚浸润中原、助力出彩。
同志们!强国必须强军。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落实党管武装制度,扎实推进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强民兵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工作。
同志们!今日的河南,已经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做到"两个确保",对全省每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做到一句誓言、一生作答!我们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我们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福祉,时刻做到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未来属于青少年,希望寄予青少年。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关心爱护青少年,为他们成长进步创造更好条件,搭建人生出彩的广阔舞台。广大青少年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让青春在拼搏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书写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人生华章!
同志们!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两个确保"阔步前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
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11月25日
湖南省委书记张庆伟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牢记嘱托、不负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而努力奋斗。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一头接续已经迈过的光辉历程,一头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回首来时路,我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三湘大地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发出"建党先声"、成为"建军摇篮"、开创"建政先河",走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掀起了"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建设热潮,闯出了"长岛人歌动地诗"的改革之路,绘就了"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壮美画卷。眺望前行路,我们壮志在胸、豪情满怀。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全面展开,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宏伟蓝图。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湖湘儿女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必将书写新的历史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我们要深刻领会把握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更加奋发有为地把湖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全省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三湘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五年来,我们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得到新加强。坚持把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行全省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每月一次、上下同题",分级分类抓好领导干部轮训,广泛开展宣传宣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遍三湘四水、深入千家万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召开省委全会研究部署,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深化主题宣传和研究阐释,推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深学细照笃行,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厚思想内涵,深刻领会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进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了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树牢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做到了"两个维护"。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财政收入量质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扎实推进,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粮食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深入实施,优势产业链培育成效显著,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全面铺开,形成了3个万亿级、14个千亿级产业;服务业总量规模、质量效益快速提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全面铺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两番,"三区两山两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三超"等科技成果世界领先。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加快构建,长株潭一体化高规格、大力度推进,长沙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个百分点左右。坚持"房住不炒",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五张网"进一步完善提升,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即将实现。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政府债务、金融、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领域风险有力有效防范化解,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年来,我们全力以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小康社会增添新成色。扛牢"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政治责任,坚持尽锐出战,举全省之力脱贫攻坚,在推动"三个落实"、实施"五个一批"、做到"六个精准"上下足绣花功夫,走出了一条精准、有特色、可持续的脱贫路子,十八洞村成为全国脱贫典型。68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省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脱贫群众精神面貌和脱贫地区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来,我们千方百计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全面铺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重点改革任务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重大成果,深化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经验全面推广,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一大批国家改革试点任务顺利推进。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居全国前列,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获批建设,中非经贸博览会落户湖南,海关机构实现市州全覆盖,在湘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达180家,国际经贸"朋友圈"拓展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年来,我们持之以恒推进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方立法和人大监督全面加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运用"政协云",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民族、宗教、港澳、对台、侨务、外事等工作持续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强"三性"、去"四化"成效明显,作用更好发挥。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体系基本形成,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显著,法治湖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实效。
五年来,我们守正创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繁荣发展,思想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媒体融合发展加快,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日益完善,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充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和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快建设,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三湘文苑百花竞放、硕果满枝。文化产业走在全国前列,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快速发展,"文化湘军"实力更强、品牌更响。湖湘文化"走出去"活动影响广泛,"湘"字号文化产品享誉海外。旅游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旅游总收入接近万亿元。
五年来,我们一以贯之坚守人民至上,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持续办好重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70%左右。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百所"芙蓉学校"花开三湘,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二甲公立医院实现县域全覆盖,村卫生室空白村全面消除,新的生育政策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成果丰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残疾人事业得到发展,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应保尽保。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平安湖南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进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鲜明导向。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整改,"一江一湖四水"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明显提升,蓝天白云渐成常态,绿水青山随处可见。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扎实推进。
五年来,我们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开展政治建设考察并实现全覆盖。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坚持好干部标准和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市县乡党委换届顺利完成。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推进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各类人才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四风"顽疾得到有效遏制。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入开展金融、涉砂涉矿、工程项目、医保社保等领域问题专项治理,发挥巡视巡察利剑作用,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决扛牢疫情防控重大责任,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全省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广大党员干部舍身忘我、冲锋在前,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各行各业劳动者坚守岗位、向险而行,青年一代不惧艰险、勇挑重担,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坚定扛起党管武装重大政治责任,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建设,重塑全省国防后备力量体系,全民国防教育创新深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驻湘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得益于历届省委接续奋斗打下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全省人民的和衷共济、顽强拼搏。在此,我代表中共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和人民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人民解放军驻湘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向中央驻湘单位和中央企业,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湖南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湖南各项工作,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一以贯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开拓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持敢于斗争,筑牢安全屏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自我革命,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回顾五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们清醒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短板不足,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明显,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还要优化,县域经济还不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财政收支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面临不少现实困难;民生和安全稳定工作还有不少短板弱项;一些党员干部的作风能力跟不上现代化建设要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全面从严治党还须加强,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着力解决。
二、切实担负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湖南发展,亲切关怀湖南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次亲临湖南考察,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作出"一带一部""精准扶贫""三个着力""守护好一江碧水"等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特别是2020年9月亲临湖南考察时,要求我们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抓好五项重点任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高度对湖南发展锚定的新坐标、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精辟阐述了关系湖南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湖南"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湖南作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一带一路"的重要腹地,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肩负着新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坚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坚持立足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区位,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打造"三个高地",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6年,经济实力更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粮食产量保持总体稳定,"三个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治理效能更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数字化治理取得重大突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为有力;文明程度更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优秀湖湘文化传承弘扬;生活品质更好,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更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重点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治,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在实现五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富强,就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三个高地",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民主,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展,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湖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明,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显著增强,湖湘文化的精神力量充分彰显;和谐,就是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网络安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心情更加舒畅、人生更加出彩;美丽,就是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千百年来,三湘儿女前赴后继、开拓奋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巨大成就,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形成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锤炼了"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意志品质。精神火炬,代代相传。踏上新征程,我们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赓续湖湘精神,大力传承忠诚、担当、求实、创新、勇毅的精神基因,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解放思想中闯出新路子,在真抓实干中闯出新天地,紧紧依靠全省人民开创美好未来。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决办好发展经济这个最大实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一)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实体经济是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必须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深入推进"八大工程",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打造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产业园区。全力打造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三大国家级产业集群,发展好石化、有色等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优育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进智能制造赋能,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发展。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着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持续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抓实"五好"园区建设,依法依规调区扩区,加快实现国家级园区市州全覆盖。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打造湘品湘造质量形象。加快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迎接数字时代,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大力发展"大智移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建设数字湖南、数字政府、数字社会,让数字文明造福全省人民。
(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坚持"四个面向",深化创新型省份建设,深入推进"七大计划",使湖南成为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诞生地、重大创新平台的重要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接地、一流创新人才的重要汇集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快"三区两山两中心"和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培育岳麓山国家实验室,创建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湖南省实验室,加快形成全域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领跑世界的原始创新成果。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湖南模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创新主体增量提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优化创新生态,发展科技金融,深化科研放权赋能改革,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吸引全球科创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让创新蔚然成风。
(三)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畅通经济循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传统消费提档升级,发展新型消费,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发展。支持长沙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畅通城乡流通渠道,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节点,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保护消费者权益。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突出项目建设,加大基础设施、产业和民生领域投资力度,以更有效的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加快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完善交通、能源、水安全、物流、信息五张网。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市市通高铁、乡乡通三级以上公路,拓展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建成"1+13"骨干通航机场,打造轨道上的长株潭,构建以"一江一湖四水"为骨干的航道网及"一枢纽多重点广延伸"的全省港口体系,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夯实能源保障网,大力引进省外优质能源,充分发挥煤电兜底作用,加快发展新能源,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燃气发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全面提升能源供应能力,构建保障有力、清洁低碳、适度超前的能源供应体系。筑牢水安全网,保障防洪和供水安全。优化物流配送网,建立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国家现代物流区域中心。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四)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统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抓好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建设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和湘江东岸先进制造业走廊,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加快岳阳、衡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建设沿京广、沪昆、渝长厦通道的三大经济发展带;推动长株潭建设全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洞庭湖建设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湘南建设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大湘西建设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强省会战略。因地制宜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加快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创新优化政策环境,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升级,促进县域经济整体跨越。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中心镇和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新型城市和未来社区建设,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的现代化城市。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公共资源普惠共享,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发展精细农业,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抓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种业创新和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本形成十大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促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实施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行动,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扩面提质,做强中心村,建设乡村新社区。培育文明乡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引导能人回乡、市民下乡、乡贤助乡、企业兴乡。深化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和示范创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是发展的动力源。要深入推进"四大改革行动""五大开放行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在内陆地区增强经济活力、完善市场体系、提升治理效能体制机制改革上走在前列,在内陆地区制度型开放、对非经贸合作、开放平台建设上走在前列。
(一)大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全省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支持民营企业提升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民营企业守法合规经营,让广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
(二)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加强数据、知识、环境、自然资源资产等领域产权制度建设,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建立健全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打造规范统一、共享共用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坚持鼓励竞争、反对垄断,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刚性约束,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三)不断完善经济治理体系。健全以发展规划为导向,财政、金融、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经济治理体系。实施财源建设工程,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管理,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建设湖南金融中心,建立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体系,构建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加快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建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企业工作机制,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努力打造走在全国前列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四)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建设。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利用外资政策体系,优化重点外资项目跟踪服务工作机制。持续扩大进出口规模,优化外贸结构,大力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内外贸、产工贸一体化,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协调发展。深化"单一窗口"建设,加快推进跨境贸易降费提速,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海外风险评估和安全预警体系,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五)构建更加完善的对外开放支撑体系。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形成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成果。健全对非经贸合作体系,办好中非经贸博览会,打造国家对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统筹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协同发展,做大做强各类国际经贸合作交流平台。拓展航空货运、中欧班列、江海航线、铁海联运为重点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对接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省际合作,推动区域开放联动。
(六)推动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紧盯"三类500强"、头部企业、上市公司、外贸实体龙头企业,实行市场化专业招商。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跨国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开拓RCEP成员国、非洲国家等新兴市场,稳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强优势产能国际合作,带动技术、装备、劳务走出去。统筹整合外事工作资源,深化友城合作,广泛搭建对外合作平台。
这五个方面,是我们对过去工作的经验总结,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要继续坚持,并与时俱进丰富发展。
五年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展现出非凡政治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爱戴,引领新时代中国巨轮劈波斩浪,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江苏的生动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是党和国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
五年成绩来之不易,是历届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接续奋斗、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各方面关心支持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江苏省委,向全省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江苏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对照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科技自立自强仍面临较大制约,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比较突出,产业链创新链结合还不够紧;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还不够坚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还需增强,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而繁重;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仍有较大差距,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事业发展还有一些突出短板,教育、医疗、养老、公共卫生等领域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不少领域还存在安全隐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仍然较重;全面从严治党仍有薄弱环节,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些问题要在今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坚决扛起新征程新的光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高度重视、亲切关怀。进入新时代,亲自为我们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迈进新征程,又亲自赋予我们"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加坚决彻底地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加快实现江苏发展的凤凰涅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们既要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又要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们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双轮"驱动,更加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更大力度用改革破除发展制约束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勇当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争当全国高质量发展的表率,当好全国发展的重要"压舱石"。
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必须准确把握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一本质特征,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在服务全国大局中争取更大的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和大国发展规律、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作出的战略主动抉择。江苏产业体系完整、市场规模大、开放程度高,我们有责任有条件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支撑、引领示范作用。要紧紧围绕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打通堵点、接通断点,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江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成为我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枢纽,努力以江苏一域之发展为全域增光添彩,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争取更大发展主动、拓展更大空间。
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更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模样。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高起点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要立足江苏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支持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让全体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享受高品质生活,以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更好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模样。到2035年,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江苏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省域范例;在我们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江苏要充分展现世界瞩目、令世人向往的壮丽景象,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标志性窗口,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成为全体江苏人民的幸福家园。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阶段,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时和势在我一方、发展于我有利,我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进程不可改变,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步伐不可阻挡。江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们有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和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的交汇叠加,有综合实力、实体经济、科教人才、营商环境等先发和领先优势的交融共促,有数以百万潜心钻研、勇攀高峰的科技人才,有数以千万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和广大爱国奉献、拼搏奋进的企业家,有爱岗敬业、勤劳智慧的全体劳动者和信念如磐、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这是我们履行光荣使命、谱写新的篇章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经济大省、开放前沿,在新的征程必然会更早更多遇到变化变局的影响,必然会更多面对各种新的风险和挑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江苏这艘大船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行稳致远。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应对变局中开创新局,就一定能够交出让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放心、让全省人民满意、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合格答卷。
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召开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十八大以来最大的政治成果、最重要的历史结论,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意义和实践要求,倍加珍惜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长期坚持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在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江苏发展新的辉煌。
放眼"两个百年"历史进程,今后五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具有继往开来、奠基开局的重要意义。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主要目标任务是:
--综合发展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大台阶,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高,聚才能力和人才效能显著增强,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现代农业更加优质高效,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形成突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世界一流,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全社会创新创造蔚然成风,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新的跃升。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教育更加公平更为优质,医疗服务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公共卫生防护网更加缜密牢固,"一老一小"得到更好的关爱照护,困难群体得到更好的关心扶助,城乡环境更加美丽宜居,健康江苏建设更高质量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享受高品质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构建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创造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的生态环境质量。全省平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左右,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到90%以上,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稳中有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出关键步伐,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初步形成,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美丽江苏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美丽中国示范省,江苏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心入脑、铸魂育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更加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文化更加自信自强,全社会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更加繁荣,中华文脉守护传承形成更多江苏标志性成果,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达到更高水平,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
--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人民群众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达到新水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显著缩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显著提高,每个江苏人都享有勤劳致富、奋斗圆梦的机会,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江苏现代化建设中更加充分显现。--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进一步彰显,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向纵深推进,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健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显著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实现跃升。"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网扎得更紧更牢,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安全发展的底线更加牢固,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这"六个显著提升"既是未来五年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目标任务,也是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咬定目标不动摇,艰苦奋斗、接续奋斗,在国家"强起来"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展现江苏担当、作出江苏贡献。
三、奋力开创江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省上下要紧紧围绕履行三大光荣使命,实现"六个显著提升",着力抓好九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江苏仍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要充分发挥科教人才资源和产业基础雄厚的双重优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坚持把创新作为江苏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建设科技强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集聚优势,着力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承担更多战略任务,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创建更多国家级平台载体。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深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加快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营造更好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坚持把人才作为江苏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聚焦"高精尖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级各类人才,着力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及青年科技人才。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支持南京、苏州、无锡等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让更多"千里马"在江苏创新创业、竞相奔腾。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江苏发展的看家本领。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大力推进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打造物联网、高端装备、智能电网、工程机械、节能环保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卓越产业链打造、重点产业焕新、未来产业培育、自主品牌建设五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和智能制造,大力培育"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支持引导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更多企业直接融资,助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支持南京建设重要金融中心。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字江苏、智慧江苏,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前瞻布局服务业数字化和农业数字化,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提升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完善数字治理体系,提升数字治理能力,以全面数字化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信息化翅膀、增添强大新动能。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江苏发展的重要牵引。主动适应、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发挥我省巨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主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促进传统消费扩容提质、新型消费加快成长、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高效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优质产业项目建设,加大数字基础设施等新基建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关键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如火如荼,形势逼人、使命催人,我们一定要敞开胸怀广纳英才,积极投身数字化浪潮,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奋力跑出科技自立自强和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加速度。
(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富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必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
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加快推进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着力创造一批"苏"字号农业品牌、创建一批"国"字号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高标准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吨粮田",深入推进粮食收储体制机制改革,确保"米子""菜篮子"价格稳定、供给安全。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田园乡村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服务。积极稳慎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产权、宅基地改革,推动"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突出县域融合,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高水平建设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大力度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努力让农民和市民不再有明显身份界限,让城乡生活不再有明显品质落差。
(三)大力促进区域协调联动,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事关我国发展大局,事关江苏发展全局。要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与浙皖各扬所长,紧紧围绕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等重点领域,创新一体化发展机制体制,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更大力度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优化全省国土空间布局和生产要素配置,优化沿江沿海生产力布局。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水平,支持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进程,努力把沿江地区打造成全省现代化建设先行带、引领带。全力推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陆海统筹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着力塑造"缤纷百里""生态百里""蓝湾百里"滨海特色风貌,努力把沿海地区打造成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深入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支持徐州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加快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着力打造江苏发展的"绿心",加快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加强区域联动发展,支持苏南地区巩固放大引领优势,加快打造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支持苏中地区跨江融合,加快实现中部崛起;支持苏北地区发挥优势,努力实现跨越赶超。创新完善南北发展帮扶合作机制,支持苏南苏中苏北围绕全产业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继续做好全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工作。充分发挥交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行作用,大力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着力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加大过江通道建设,加快北沿江、通苏嘉、盐泰锡常宜等高铁和南通新机场、南京禄口机场三期建设,推进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连云港海港联动发展,建设南京临空国际开放枢纽、通州湾新出海口、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国际物流体系,基本建成"轨道上的江苏",让全省物流运输更加畅通高效、人民群众出行更为便捷舒畅。
(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加有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未来五年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加快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发展、永续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坚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土壤污染、噪音扰民等突出问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空间结构,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增效,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支持沿海地区建设可再生能源发展示范区,支持里下河地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任务,着力解决"重化围江"问题,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一轮太湖、淮河治理工程,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扎实改善近海环境。深入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更好服务南水北调全国大局。持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政策和市场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进一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打造让生活更美好的美丽宜居城市,创建让城市更向往的美丽田园乡村。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共建共享绿色家园,让绿色成为美丽江苏最靓丽的标识,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最鲜明的底色。
(五)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更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保证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人民政协"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作用,大力推进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开展"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组织和推动委员更好联系服务界别群众,不断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法宝作用,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着力提高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突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坚持法治江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共同发力,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高立法质量效率,完善法治监督体系,大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高质量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加快建设南京法治园区,积极推进诚信江苏建设,使法治和诚信成为江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显著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六)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新的跃升。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培育选树先进典型,挖掘用好红色资源,繁荣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全面提升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群。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创作生产体系,培养造就一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推出更多彰显江苏精神、时代气象的扛鼎之作,构筑新时代江苏文化艺术高峰。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典范。健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加强长江文化和各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打造一批新时代江苏文化地标。推动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进一步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努力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倡导全民阅读,推动书香江苏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智慧便捷的城乡文化生活圈。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传播能力建设,着力讲好江苏故事,不断提升江苏在国际国内的显示度、美誉度。
(一)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构建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营造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的浓厚氛围。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完善再分配、三次分配制度,发展慈善事业,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二)发展更加优质更加均衡教育。教育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希望。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深化高校布局、学科学院、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晋位升级,加强"双一流"大学第二梯队建设,推动本科院校省辖市全覆盖,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优化城乡中小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扩大优质普惠学前教育供给,鼓励高中阶段学校高质量有特色发展,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依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建设书香河南。
(三)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医疗、医保、医药、医养、医改"五医联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快建设健康河南。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防治结合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把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结合起来,持续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医学中心建设,发展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标升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探索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医保支付方式,让群众看病多一些便利、少一些负担。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发展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体育河南。
(四)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务工农民、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健全退役军人保障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推进住院、门诊费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努力让每位老人都拥有最美"夕阳红"。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们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政绩,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为舒心、更加美好!
七、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建设生态强省。
(一)完善生态保护格局。我省横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拥有三大山脉,要基于山形水系的生态框架,以黄河干流为主线,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等山地为屏障,淮河、南水北调中线、隋唐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为主要串联廊道,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快构建"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
(二)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万里黄河险在河南,下游治理重在河南。要坚决扛稳黄河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奏响河南乐章。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补齐灾害预警监测短板、防灾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谋划推进滩区居民后续迁建。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调联动,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廊道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统筹抓好淮河、海河、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持续推进"四水同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大力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涵养水源生态、开展水权确权、兴修水利工程、建强水工队伍、做好水务产业,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三)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我们必须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把水源区生态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推进总干渠两侧生态保育带建设,构建渠、湖、山、林有机融合的生态绿廊。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调蓄工程、城镇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巩固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持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让广大移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水污染排放重点行业达标提标改造,加强黑臭水体治理,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实现水质稳定提升。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五)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坚持双控倒逼、先立后破,统筹抓好节能降碳提效、绿色低碳循环、绿色生活创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开展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拓展外电外气入豫通道,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强化全民环保意识,开展低碳型社会创建,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全面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探索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让生态美景永驻中原大地!
八、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领导现代化河南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实现"两个确保",关键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引领保障现代化河南建设行稳致远。
(一)加强政治建设,充分发挥统领作用。持续强化讲政治的鲜明导向,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具体行动上。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着力提高政治领悟力,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提高政治执行力,完善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工作机制,确保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二)强化思想引领,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心走实。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首修课、终身课,学深立场观点方法,学懂道理学理哲理,学出信仰信念信心,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健全理论学习长效机制,持续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提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完善领导干部专题党课制度。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阵地作用,分层分类分级开展教育培训。坚持系统学习和专题研讨、个人自学和组织培训、线下学习和线上教育相结合,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三)树牢正确导向,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健全干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体系,建设一支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强的干部队伍。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大力选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优先使用在重大斗争实践中担当作为、经受考验的干部,积极选拔历练扎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干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要推动"墩苗育苗"常态化制度化,在大风大浪中锻炼、大风大浪中赛马、大风大浪中选拔,造就一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工作,加大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旗帜鲜明为勇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四)坚持党管人才,广泛汇聚优秀人才。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统筹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把培育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打造高素质产业人才大军,建设创新型企业家队伍,造就一批中原名家、中原名师、中原名医、中原名匠等。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政策,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我们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最大限度为人才施展才干创造良好环境,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之志、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
(五)大抓基层基础,让党旗始终在一线高高飘扬。压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着力解决人、治、物、效问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建强基层带头人队伍,加强基层干部队伍选育、能力培训、教育管理,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畅通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使用渠道。持续开展农村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机制。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加强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保障党员权利。健全基层减负机制,推进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强化激励保障措施,以繁文缛节的"减法"、形式主义的"除法"、资源下沉的"加法"换来担当作为的"乘法"。
(六)锻造能力作风,更好担负时代重任。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党员干部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扎实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提高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强化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建设,努力使干部成为各自领域的行家里手。着力提高改革创新能力,树立战略思维、国际视野,保持锐气朝气,善于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着力提高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强化底线思维,做到敏锐、洞察、果敢,善于源头防控、过程把控、应急管控,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着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并不断巩固拓展成果,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弹回潮,在新征程上让纪律持续严下去、作风进一步好起来。
(七)坚决惩治腐败,不断净化政治生态。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始终保持严的氛围、惩的力度,系统施治、标本兼治,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战略目标。坚持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着眼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精准把握政策策略,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强化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巡察,
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做实专责监督、贯通各类监督,提升监督治理效能。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人、重点事严惩腐败,深入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提高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质量,努力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推进清廉河南建设,让坚守正道、积极向上、担当作为、求实奋进的良好风尚浸润中原、助力出彩。
同志们!强国必须强军。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落实党管武装制度,扎实推进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强民兵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工作。
同志们!今日的河南,已经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做到"两个确保",对全省每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做到一句誓言、一生作答!我们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我们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福祉,时刻做到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未来属于青少年,希望寄予青少年。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关心爱护青少年,为他们成长进步创造更好条件,搭建人生出彩的广阔舞台。广大青少年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让青春在拼搏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书写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人生华章!
同志们!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两个确保"阔步前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江苏省2021年党代会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是我省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一、砥砺奋进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五年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极不寻常。我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关心关怀,过去五年两次亲临江苏视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给江苏指引航向。我们先后迎来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盛事,满怀豪情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五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深化"两聚一高"新实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严重冲击,胜利完成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导向。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由2015年的万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万亿元,今年有望再上新的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万元,居全国各省、自治区之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9000亿元,今年有望迈上新台阶;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实体经济的根基更加稳固,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创新引领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件,居各省、自治区之首;高新技术企业达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势头强劲,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经济保持合理增长,全面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高品质生活成为新的追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五年增长%,255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收入均达到6000元以上,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达145万人,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教育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江苏学子拥有更多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健康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苏北30多万户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实施城乡危房改造13万户,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700多个、惠及居民240多万户,养老、托幼、体育、助残等各项民生事业长足发展;平安江苏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达%,社会治理成效更加彰显。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一体化发展成为显著特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发展成效明显。"1+3"重点功能区特色进一步彰显,扬子江城市群、中心城市都市圈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推进,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提高到%;全省城镇化率达%,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江苏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最好水平,环境保护成为普遍自觉。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整体提升,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1%,年平均浓度下降到38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和入江支流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长江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太湖治理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全省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4%,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美丽江苏图景正在逐步呈现。
社会文明和文化自信达到新的高度,文化创新创造成为发展新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时代主旋律昂扬向上,涌现出赵亚夫、王继才等一批时代楷模。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艺术创作更加繁荣,"文艺苏军"影响力持续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10%以上。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连续五年位居各省区市之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明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成为示范样板,流动的运河文化熠熠生辉;公共文化设施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马庄经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文明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公民文明素养、法治意识、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从严管党治党成效显著,良好政治生态成为有力保障。"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明显成效,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纪律规矩意识进一步强化,"两个维护"更加坚决有力。正确用人导向更加鲜明,市县乡三级党委、村(社区)"两委"换届圆满完成,党的组织体系更加巩固,理论武装、宣传思想、意识形态等工作不断加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各领域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小康篇章圆满收官的五年;是在应对前所未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大考中,育先机开新局、抓机遇促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的五年;是全省上下对党的拥护热爱空前高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自豪空前增强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坚持对标对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得到充分发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学深悟透、笃信笃行,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党的建设融入各项工作、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扎实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把牢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强化党的组织体系和干部队伍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充分彰显巡视巡察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利剑"作用。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加强新时代人大和政协工作,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统一战线、群团组织的优势作用。健全和落实党管武装制度,持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这五年,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各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负责、善于创新创造,讲政治、重团结、干实事、扬正气的良好政治生态进一步彰显。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在积极应对变化变局中育先机开新局,为全国经济发挥重要"压舱石"作用。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展开"六个高质量"工作布局,率先实施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着力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比学赶超争一流的浓厚氛围。面对经济全球化逆流和经济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沿江沿海发展以及美丽江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作出部署,以高度定力推进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供应链升级,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统揽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五年,全省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迈上了新的台阶,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之以恒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高水平全面小康成果。对照民生"七有"要求,扎实推进就业、富民、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民生社会事业。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推进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扎实推动全面小康补短板强弱项专项行动,持续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切实兜牢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底线。有效应对新冠肺炎世纪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历史罕见的特大汛情的重大挑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超常规力度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持续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五年,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战胜了一系列严峻风险挑战,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持把服务国家战略与推动江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抓大事谋长远,加快构筑江苏发展战略优势。围绕推动落实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交通强国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和重大决策,加强系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重要平台纳入国家规划。铁路、机场、航道、过江通道、重大水利和能源设施等加快建设,苏北五市全面迈入高铁时代。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连云港海港、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加快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江苏自贸试验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徐州等中心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这五年,我们推进了一系列重大事项,建成了一系列重大平台,进一步增创了江苏发展长远新优势。
五年来,我们坚持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不断完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以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突出抓好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放管服"、科技创新、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城乡融合、环境资源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开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安全生产治理现代化展开探索。这五年,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不断为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增添了活力、增强了动力。
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湖南法治湖南
民主法治是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大力推进法治湖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全省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切实筑牢安全屏障。
(一)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创造性开展立法、监督等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委员工作室,推动委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常态化,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工作质量。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深化"凝心聚力新时代"行动,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加强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做好港澳、对台、侨务等工作,不断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建功立业。
(二)全面推进法治湖南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省,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完善立法工作新格局,坚持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资源,完善行政执法标准化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铁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持续深化平安湖南建设。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金融、债务领域风险,确保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健全完善战略物资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加强诉源治理,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加快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推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精心打造理论评论品牌,强化理论研究阐释和宣传宣讲,建设好"学习强国"湖南平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深化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网络文化,防控新型网络安全风险,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守住管好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健全舆情应急处置机制,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大先进典型选树和学习宣传,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全域全员全程全面文明创建,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擦亮"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品牌。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推动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三)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守正创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完善文化产业功能区布局,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做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加快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建设。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强"文化湘军"建设,提升广电、出版、演艺等品牌,打造新媒体、互联网等新品牌。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红色旅游基地,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产品、模式、业态创新,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叫响"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品牌,力争实现5A级景区市州全覆盖。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更多"湘"字号文化产品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湖南篇。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全省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提升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培育和监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构建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实施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畅通向上流动通道,持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
(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加快农村村小和小规模学校提质改造,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建设改革发展力度。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提升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办好思政课,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化体教融合,广泛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落实"双减"政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推进"互联网+教育",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深化健康湖南建设。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必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实施健康湖南行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全省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健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确保群众负担总体稳定、医保基金可承受、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可持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推进国家医学中心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注重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支持社会办医,建设一批"花园式"医院,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中医药强省,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体育强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体育设施乡村全覆盖,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着力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巩固提升失业保险省级统筹,适时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发展商业保险。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构建分层分类综合救助格局。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坚持"房住不炒",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让全省人民住有所居。
(五)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依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政策,加强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健康支撑体系,逐步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让老年人颐养天年、安享晚年、益寿延年。
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湖南
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让绿色成为最亮丽的底色。
(一)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能优先方针,严格落实能耗双控,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推动落后产能出清,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好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岳阳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推动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工业园区、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全面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扎实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开展细颗粒物浓度达标行动,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化重金属和磷污染防治,加强地下水环境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土壤污染风险源头管控和治理修复,推进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防治。强化固体废物治理,深入推进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处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利用,加强白色污染、新污染物治理。
(三)统筹抓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系统治理,建立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筑牢"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屏障。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天然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有效恢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因地制宜推广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矿山综合整治,打造一批绿色矿山。坚决"守护好一江碧水",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推动江湖协同、河湖共治,建千里湘江滨水走廊,还八百里洞庭碧波万顷。
(四)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和改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综合执法。深化做实"河湖林长制",完善落实生态环境补偿、损害赔偿和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能效、水效"领跑者"制度。创新环保资金投入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健全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体系,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九、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办好湖南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深刻领会把握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特别是要深刻领会把握"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的决定性意义,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化管党治党责任,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度,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持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良好政治生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首位,深刻学习领会"十个明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发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完善经常性学习教育机制,分级分类开展全覆盖培训,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持续深化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认识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的胜利和荣光。
(三)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入推进干部工作五大体系建设,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把关,选拔使用对党绝对忠诚、对事业高度负责、对人民尽心服务的好干部,选拔使用在基层一线、在艰苦边远地区、在改革发展实践中苦干实干的好干部,切实把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强化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优化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有计划有力度地推进干部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交流任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发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深入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和新时代基层干部培训行动计划,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更好地发挥编制资源作用。加强和改进老干部工作。
(四)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湖湘人才高地。建立健全靶向引才、平台聚才、柔性引才、专家荐才机制,大力培养引进使用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发扬企业家精神,着力引育产业领军人才和企业家。弘扬工匠精神,壮大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畅通人才流动渠道,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全谱系人才集聚与培养支撑体系,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为人才松绑,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人才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要让有真才实学的各类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
(五)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持续为基层减负,保障合理待遇,激发干事热情,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加强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常态化、长效化,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高高飘扬。
(六)锲而不舍推进作风建设。不断加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堤坝,坚决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弹回潮,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保护机制。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发扬实事求是、务实担当的好作风,矛盾面前不躲闪,挑战面前不畏惧,困难面前不退缩,把心思用在推动发展上,把精力放在狠抓落实上,在全省上下形成奋发图强、干事创业的新风正气。
(七)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严的主基调贯穿始终,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把"查剖改""惩治防"贯通起来,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化推进有更多的制度性成果和更大的治理成效。深化腐败易发多发领域系统治理,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全面推进党务政务等公开,加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巡视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完善全覆盖的监督机制。全面建设清廉湖南,建设清廉单元,弘扬清廉文化,规范权力运行,共建共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进一步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健全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持续深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国防建设重点区域和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推动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向更高层次发展,不断巩固发展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局面。
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我们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积极引导青年,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营造良好环境。广大青年要自觉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使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同志们!湖湘大地是充满希望、大有作为的红色热土,湖湘儿女是充满智慧、敢为人先的英雄儿女。一百年来,无数优秀湖湘儿女在党的历史上作出过杰出贡献、铸就了巍巍丰碑,在湖南的发展史上创造过历史荣光、书写了精彩华章。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总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光明的发展前景,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我们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关接着一关闯,承前启后、开拓创新,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旗帜、牢记嘱托,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为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而努力奋斗!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力开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12月15日)
张国清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加快推进辽宁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奋力开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抢抓历史机遇,主动担当作为,应对风险挑战,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了全面小康社会,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做实经济数据,坚决整治数据造假问题,坚定不移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十三五"规划主要任务完成,组织编制实施符合辽宁实际、富有时代感、体现创新精神的"十四五"规划,全省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结构调整"3篇大文章"开篇破题,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全面展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创新活力不断增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94项,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在辽宁布局。国产首艘航母、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今年产量达到507亿斤、创历史新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徐大堡核电二期开工,京沈、喀赤、新通、朝凌高铁及铁本高速建成通车,重点供水工程建成通水,5G基站突破万个,"星火·链网"超级节点落户辽宁,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辽宁段投产。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持续好转,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获得感更加明显,沈阳、大连营商环境建设多项指标挺进全国前列,强化联合惩戒,失信违约等突出问题得到遏制,外界对辽宁预期持续改善。开展制度性创新成果评价奖励工作,调动了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完成国企厂办大集体改革、"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港口资源整合基本完成。鞍钢本钢重组成功实施。城商行和农信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金控集团、辽沈银行成功组建。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辽宁自贸试验区试点任务全部落地,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影响力不断增强。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立法形成一批重要成果,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社会信用条例、科技创新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颁布。协商议政活动深入开展,服务大局更加有力。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得到加强。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壮大,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不断加强,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法治辽宁建设稳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胜利,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扎实开展,筑牢忠诚思想根基、清除害群之马、整治顽瘴痼疾成果明显。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走深走实,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巩固壮大。成功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举办"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以最高礼遇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并安葬。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落成。网络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效明显,2500余名高校思政课教师首次集中到省委党校培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电影《黄玫瑰》等8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话剧《北上》、《干字碑》、舞剧《铁人》进京演出获得好评,电视剧《霞光》反响热烈,"又见红山"、"又见大唐"、"唐宋八大家"等主题展览成功举办,辽视春晚享誉全国,彰显了辽宁文化底蕴。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辽宁男篮等运动健儿展现了辽宁风采。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和%。教育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年、居全国前列,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历史陈欠问题得到解决。医疗卫生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居全国前列。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万户农村危房完成改造,435万人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住房保障覆盖面逐年提高,老旧小区改造惠及113万户居民。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筑牢风险防控边界;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派出11批2054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支援人数位列全国第三位,支援武汉雷神山医疗队获得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边海防更加稳固,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平安辽宁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成立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全力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国家海洋督察整改任务落实,解决了一大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得到有效遏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今年全省河流水质自有环境监测数据记录以来首次达到良好水平,辽河流域水质首次进入全国七大流域前三名,绿色正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党的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管党治党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两周年、三周年之际,省委分别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重温重要讲话,对贯彻落实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进,全省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深入开展警示教育,依法处理拉票贿选案后续问题,坚决肃清薄熙来、王珉等流毒。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明显,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提升。加强对换届工作的全面领导,市县乡党委和村(社区)"两委"换届圆满完成。中央巡视和督导督查等反馈意见均按序时进度完成整改任务,"大棚房"、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等任务按时完成。省委巡视和整改落实"回头看"实现全覆盖,巡视利剑作用有力发挥。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监督治理效能不断增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正风肃纪反腐,净化政治生态取得明显成效。
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也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辽宁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中央驻辽单位、驻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辽宁振兴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清醒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营商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差距较大,市场主体数量偏少、活力不足;改革创新氛围不浓,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开放合作水平不高;一些干部思想观念不解放,缺乏自我革命意识,作风转变远不到位;一些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少数人政商关系不清爽,持续净化政治生态任重道远。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加快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辽宁高度重视、深情牵挂、亲切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两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两次到辽宁考察调研,多次就东北、辽宁振兴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为辽宁设计改革发展大计,亲自推动解决重大问题,为辽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推动辽宁振兴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辽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辽宁区位优势明显,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纬度带,资源、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完备,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我们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驶入快车道,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推出,高质量发展项目不断集聚,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营商环境正在加快改善,政治生态正在持续净化,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各方面对辽宁充满期待,振兴发展前景光明辽阔。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定发展信心,强化使命担当,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辽宁擘画的全面振兴蓝图变为现实!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奋力开创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强有力支撑,为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力争高于全国水平。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一圈一带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法治环境显著改善,营商环境根本好转。共同富裕扎实推进,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治理效能全面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辽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顶住转型阵痛,摆脱路径依赖,注重发展品位,保持战略定力,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理旧账补短板、防风险守底线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营造环境、积蓄力量,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把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这个政治使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有机结合起来,谋划建设富有时代感的高质量项目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辽宁振兴,以辽宁振兴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强化创新思维、开放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求变图强,用改革的方法解难题,用开放的理念求突破,用创新的举措促发展,深入推进制度创新,充分释放开放潜能,不断增强振兴发展内生动力。
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准确理解、深刻把握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激活斗争基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赞成什么大张旗鼓,反对什么旗帜鲜明,直面问题、清除障碍、决不"绕道"。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呼唤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我们要锚定目标,砥砺奋进,形成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
创建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创新生态建设。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推进科研院所改革,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落户辽宁,支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建设第四代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加快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提升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水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和前沿探索,发挥辽宁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的产业底蕴和科技优势,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加快引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打造以科技人才为引领、以科技园区为载体、以科技金融为支撑的产业生态,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加快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构建以企业为"盟主"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提升中试能力,推动科技成果对接产业需求转移转化。加快推进头部企业本地配套。充分发挥头部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下大气力引育上下游配套企业。围绕头部企业规划建设高品质产业集聚区,支持头部企业布局建设功能性研发平台和产业生态平台,形成以头部企业为主体、链条企业众星拱月的产业集群生态圈。
加快数字辽宁建设。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以数字赋能倒逼改革、激活创新,实现辽宁"数字蝶变"。倾力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产业数字化,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打造一批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数字化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数字产业化,支持数字产业全链条发展,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新一代移动通信等产业,推进区块链技术发展应用。加快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完善全省统一的政务基础平台,以"一网通办"倒逼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推动政务服务提质提效、阳光公开;有效整合应急指挥、社会治理、市场监管等资源,以"一网统管"倒逼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建设标准一致、一体共享的协同办公平台,以"一网协同"倒逼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全省党政机关业务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联动,增强大数据监督能力,提高大数据服务水平。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出更多数字化生活场景,丰富人民群众数字生活体验。打造数字生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大力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加快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政用、商用、民用价值。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加快大数据立法,规范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智造强省建设。推动工业率先振兴,扎实做好结构调整"3篇大文章",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变。改造升级"老字号"。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等产业赋能增效,加快布局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提升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做精做优消费品工业。深度开发"原字号"。对石化、冶金等产业实施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减油增化",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改变石化产业"炼"有余而"化"不足的状况。推进冶金产业精深加工、菱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迈向价值链供应链中高端。加快长兴岛(西中岛)-辽东湾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支持鞍山建设钢铁、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支持辽阳建设金属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培育壮大"新字号"。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增材制造、柔性电子、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未来产业,打造新的产业梯队。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推进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产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扩大高质量供给。
(二)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加快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强化省级统筹,加强总体设计,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突出沈阳、大连"双核"牵动辐射作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各展所长、协同共进的发展局面。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挥城市组团的集聚辐射、产业协同和同城化效应,项目化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布局分工协作、公共服务一体高效、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支持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加快"一枢纽、四中心"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能级。支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推出更多制度创新成果。加快沈阳、抚顺、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同城化步伐。加快推进以大连为龙头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推动沿海各市协同改革开放创新,加快"两先区"建设,打造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引领东北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建设海洋强省。加强产业协作,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临港经济,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支持大连对标自由贸易港,深入推动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智慧、绿色、高效国际性枢纽港,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大力推进金普新区、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和辽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丹东对外经贸创新发展。支持锦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促进与京津冀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加强通道、产业、平台、市场对接,着力引进创新资源,引育科技型企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面向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清洁能源供给地、旅游休闲目的地,打造辽宁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支持阜新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市、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支持朝阳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基地,支持葫芦岛建设辽宁(东戴河)"带土移植"中心。加快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落实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建设任务,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强化水源保障作用,构建具有辽东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业、大健康、中药材、特色旅游等产业,打造合作共赢、富有活力、开放富裕的绿色发展示范区。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探索建立绿色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支持本溪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全省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对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强化乡村振兴项目和各类工商资本下乡项目与农民利益联结,最大限度地把产业增值收益留在当地、留给农民,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快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做强做优粮油、畜禽、水产品、果蔬、饲料等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辽宁农产品品牌。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铁岭打造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锦州、营口、盘锦东北粮食集散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立健全大中城市带动县域发展、县域促进大中城市繁荣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推动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市),要注重创新升级,推进优势产业成群成链;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服务"转变;矿产资源丰富的县(市),要坚持科学开采和有效利用并重,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生态功能区的县(市),要发展绿色经济,重点培育康养、旅游等产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优化城镇布局,加强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加快特色乡镇发展,推进中心镇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在财政资金使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放权赋能,激发县域发展活力。扩大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分类实施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调动县域发展积极性。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
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把绿色低碳要求全面体现到一二三产业发展中,提升绿色产业丰厚度。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和利用清洁能源。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升绿色化水平,强化全链条、一体化货物物流服务供给。优化用地结构,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让人民群众看到更多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河湖长制,积极推行"湾长制",推进辽河、浑河、太子河、大小凌河等重点河流水域综合治理,加大渤海(辽宁段)综合治理力度,实施黄海(辽宁段)专项治理行动,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大伙房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扎实推进水网工程建设,让水在辽宁境内特别是城市间流动起来,更富动感、更有灵性。打好净土保卫战,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推进土壤治理和保护,守护好辽宁这片沃土。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对环境违法企业实行联合惩戒。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工程和辽东山区生态屏障建设。科学推进阜新海州矿、抚顺西露天矿等矿坑综合治理。实施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协同创建辽河国家公园。开展水土保持和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振兴发展动力活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净化政治生态作为根本,把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最突出、最紧迫的任务,以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的持续改善来促进和保障营商环境的根本好转,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目标,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营商环境就是我们自己"、"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增强公职人员服务精神,规范执法、司法、审批、监管用权行为,大力倡导痛痛快快办事、公公正正服务的文化,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舒心。用法治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重拳打击违法失信行为,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对破坏辽宁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的人和事,必须坚决鄙视、坚决抵制、坚决惩治!大力助企纾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用能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的社会氛围,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向往辽宁、扎根辽宁、圆梦辽宁。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聚焦制度创新,营造改革氛围,加快改革步伐,以高水平制度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扎实推进辽宁沈阳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中,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发挥国有企业龙头作用。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股东结构和股权结构并重,积极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精简管理层级,推进企业"瘦身健体"。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促进国有企业突出主业、创新发展、实实在在创造价值。推动央企与地方企业深化合作、协同发展。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强化金融支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题。坚持问计于企,把企业需求作为政策创新源泉,提高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实效性,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创新创业创造。支持营口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为全省作出示范。积极稳妥推进财政金融改革。整合财政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优化支出结构,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优化金融环境,完善金融机构治理,分类推进城商行、农信机构等金融机构改革;丰富金融业态,发展壮大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进存量土地有序流转和开发利用,提供灵活高效的产业用地保障。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能。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高标准建设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稳妥做好事业单位改革"下半篇文章"。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优化机构设置,建立健全适应公益事业发展的制度机制。统筹设置和优化乡镇(街道)综合办事机构、事业单位,推动人员、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下沉。
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强化开放意识。树立"人人都是开放形象"的观念,释放沿海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贸易投资通道平台建设,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优化开放环境。完善更加有利于开放合作的政策体系,加快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加强海事、涉外司法保障,打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为外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提升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实施辽宁自贸试验区深化方案,把制度创新作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灵魂,形成更多独创性、突破性的创新经验。深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化与日韩合作,推进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载体建设。高质量办好夏季达沃斯论坛、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创新机制、丰富业态、拓展功能。畅通海陆大通道。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发挥港口资源和腹地运输资源优势,以海铁联运为主要方式,以大连港为枢纽、营口港为骨干,以大连-沈阳-满洲里-欧洲、大连-沈阳-霍尔果斯-欧洲等运输通道为主轴,以长(春)白(山)通(化)丹(东)、锡(林郭勒)赤(峰)朝(阳)锦(州)等运输通道为支撑,联通蒙俄和欧洲铁路干线、连接沿线枢纽和口岸,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完善集疏运体系,优化运营组织,创新物流模式,加快建设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提升通道整体运行效率。完善口岸功能,深化通关便利化,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为国内及日韩等国货物通过辽宁港口北上、西进通达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加便利快捷高效的服务。
(五)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倾心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坚持就业优先,加强就业培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双减"政策落实落细;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促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加快建设一批优势特色理工类学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考分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接工作,推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加快健康辽宁建设。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强化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践行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城市功能,打造一批富有时代气息、极具吸引力的幸福生活场景,建设创新、绿色、智慧的高品质城市。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独特风貌,彰显城市魅力。控制城市发展边界,留白、留璞、增绿,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拓展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热点,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沈阳机场改扩建、大连新机场、锦州港扩能、沈白高铁和京哈、本桓、凌绥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辽中南城市群快速公路网,推进轨道交通和环城公路建设,提升农村道路通行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好信访工作,多元化解、综合施策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凝聚推动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自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把改革发展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注重通过"小切口"、"小篇幅"立法解决实际问题,打造一批有辽宁辨识度、富有时代感的立法成果。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确保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增强人大代表政治观念、法治观念、群众观念,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努力打造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探索建立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完善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深入协商集中议政,强化监督助推落实。推进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相衔接。发挥人民政协"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实现思想上的共同进步。强化委员责任担当,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当好振兴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落实参政党建设制度规定,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高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投身振兴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积极推进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为壮大爱国力量、促进祖国统一作出辽宁贡献。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好用好党外干部。
做好新时代党的群团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群团改革,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群团组织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承担起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把联系的群众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深入开展群众性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志愿服务等活动,动员群众在振兴发展一线建功立业。坚持服务群众的工作生命线,多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
加快建设法治辽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省,着力解决好法治领域突出问题,持续优化法治环境。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强化法治政府建设,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全面实行权责清单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扎实推进严格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解决多头多层重复执法问题,防止滥用自由裁量权。全面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全链条监督,严厉查处干预司法、插手案件处理等违纪违法问题,强化对员额法官、检察官监督管理,严惩司法腐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入推进全民守法,开展"八五"普法,增强各级干部和企业经营者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筑牢政治忠诚,厚植为民情怀,促进公平正义,打造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铁军。
(七)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为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提高管网治网用网水平,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引领力,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和保护利用,深入阐释辽宁"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面提升文明城市创建质量和水平,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用足用好丰沛文化资源,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气象、讴歌人民创造的"辽字号"精品。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发展,实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出版工程。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辽西古生物群落遗址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丰富文化创意等新型文化业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旅游强省建设,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全域全季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滨海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冰雪旅游等业态,丰富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驰名旅游景区,培育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深化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冰雪运动,发展竞技体育,壮大体育产业。
(八)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辽宁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完善边海防基础设施,确保边海防安全稳定。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推进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深化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确保经济安全。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有效防范、有效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上贡献辽宁力量。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主产省地位,畅通国家北粮南运通道,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辽宁贡献。完善能源矿产储备、供给和保障体系,加快辽河储气库群和清原、桓仁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保障能源安全和矿产安全。维护电力、供水、油气、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的责任倒查机制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屏障,坚决守好国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物资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暴力恐怖和新型网络犯罪。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办好辽宁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持续净化政治生态,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会"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党尽责。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养成在吃透党中央精神前提下开展工作的习惯,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强化政治监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大力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多读原著、勤学原文、深悟原理,深刻领会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夯实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思想根基。学习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做人民美好生活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矢志创造者和不懈奋斗者。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水平,不断增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定力、魄力、能力。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素质要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创新成果论业绩,切实把历练扎实、敢于斗争、勤勉尽责、埋头苦干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坚决不用坐而论道的干部。严把政治关这一首要关口,切实把干部的政治素质考准考实。严把廉洁关,引导干部清廉从政、干净干事。统筹干部资源,拓宽选人用人视野,精准知事识人,打破隐性台阶,不唯资历、不拘一格使用优秀干部。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力度,注重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强化专业素养,让干部在振兴发展一线和重大风险挑战面前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提升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具体行动的能力,提升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辽宁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改进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精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完善查处诬告陷害及失实检举控告澄清制度,激励干部敢闯敢试,干出气势、干出血性、干出实打实的业绩。
高质量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建设国家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建设集聚人才的创新平台,汇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立足优势产业、优势领域引育人才,以"带土移植"方式一体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推动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工强省。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决破除"四唯"现象,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探索建立由企业等用人主体认定科技创新人才的制度。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舞台,解决好人才医疗保健、子女就学、父母养老等后顾之忧,让人才有平台、有待遇、受尊重,让更多千里马在辽沈大地竞相奔腾!坚持强基导向夯实基层基础。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固本之策,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着眼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持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加强智慧化党群服务平台建设,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任何时候坚决不做任何削弱基层基础的事,坚决防止基层机关化倾向,清单化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干部摆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有更多时间、更多精力走进群众、为群众办事,让群众感受到党每时每刻就在身边。
持之以恒加强和改进作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教育引导干部自觉从官本位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做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表率;从路径依赖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做拥抱新时代、改革创新的表率;从大而化之的粗放习惯中解放出来,做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表率;从爱惜"羽毛"、"绕道走"的逃避行为中解放出来,做敢于斗争、担当作为的表率;从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中解放出来,做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表率。落实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经常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强化现场感。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工作,决不能把"说了"当成"做了"、把"发文了"当成"落实了"、把"开会研究了"当成"问题解决了"、把"任务分解了"当成"工作完成了",让崇尚实干、狠抓落实蔚然成风。
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保持"严"的主基调,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全力消除阻碍振兴发展的腐败毒瘤和作风顽疾。持续深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巡察,精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政治偏差,加强整改落实和成果运用。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加强廉洁文化建设,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强化"政治生态就是我们自己"的意识,让每名党员干部都成为政治生态的建设者、"护林员"。着力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用良好的政治生态引领带动形成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生态,富有人文气息、时代感鲜活的社会生态,百舸争流、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关爱青年,为青年成长进步创造更好条件,搭建人生出彩的广阔舞台。广大青年要自觉把个人奋斗融入振兴发展大业,努力书写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的人生华章!
同志们,回首过去,我们无比自豪,辽宁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创造了辉煌业绩;展望未来,我们壮志满怀,奋发有为的辽沈儿女一定能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辽宁篇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响应党的伟大号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永葆奋斗激情,勇担振兴大任,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奋力开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辽宁力量!
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11月27日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年之际、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坚持不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今年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重大成就,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倍加珍惜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毫不动摇坚持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更加信心满怀地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高度重视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两次亲临我区考察,在内蒙古参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连续四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内蒙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全区上下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持续深入学习领悟,不断深化贯彻落实,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转化为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冲击,"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迈出坚实步伐。
我们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精心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由衷地感党恩、自觉地听党话、坚定地跟党走。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聚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对表统一思想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着力解决各种温差、落差、偏差问题,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自治区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我们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压实责任,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旗县全部摘帽,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有效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强力推进挤水分、去泡沫、化债务,坚决纠正高负债保增长做法,稳妥处置包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为高质量发展清除了隐患、做实了基础。
我们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破题解题、见行见效。坚持一体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工作实践问题,着力扭转长期粗放发展形成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规划政策体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落地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能源供给结构不断改善,制造业增长明显提速,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六成,"一煤独大"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百分之六十五。"科技兴蒙"行动深入实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五以上。一批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工程落地实施,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百分之六十七。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京蒙协作成果丰硕。
五是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发展富有特色的全链条文旅业态,壮大以创意为内核的文化产业,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六是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主副引领、四区协同、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八是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生活、绿色制度一体推进,全面提升能源安全绿色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九是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对标对接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构建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开放政策制度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十是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发挥改革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作用,在全面上做文章、深化上下功夫,实现改革举措有机衔接、有效贯通、有序联动。
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只有干出来的辉煌。只要我们锚定"两个确保"不动摇不懈怠,蹄疾步稳、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实现河南发展新的历史性跨越,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秀的时代答卷!
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聚焦产业、企业、企业家、科学家,坚定不移以项目
强支撑、靠改革增活力、用开放拓空间,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经济强省。
(一)着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增强科技硬实力、经济创新力。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要重塑实验室体系,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高标准建设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省实验室,推动在豫国家重点实验室提质增量、省级重点实验室结构优化。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在我省布局。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发展,发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作用,建设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的郑开科创走廊,打造沿黄科技创新带。加强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建设,标准化推广"智慧岛"双创载体。
凝练一流创新课题。一流课题才能聚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要围绕前沿领域前瞻部署战略性技术研发项目,力争取得迭代性、颠覆性、原创性科技成果。围绕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需求,整合优势资源联合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围绕基础研究重点方向,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对接融通,力争实现更多零的突破。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供给能力,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健全"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以"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的铺天盖地,逐步造就独角兽企业、领军企业、头部企业的顶天立地。
集聚一流创新团队。更好发挥在豫两院院士、中原学者作用,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支持领军人才牵头组建跨单位联合、产学研协同、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在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发现和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实施更灵活的人才团队引进政策,加大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力度。创设一流创新制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进科研评价改革,建立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推进科技管理改革,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
厚植一流创新文化。加大对科技贡献突出人员表彰奖励宣传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合理容错机制。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兴则经济强。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滚动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制造强省。
提质发展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我省发展的基本盘,不仅要稳住,而且要加快改造升级。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推进科技赋能增效,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开展新技改行动,推动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跨界创新、颠覆模式对接链接。推进产业链绿色化改造,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率先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推动碳达峰。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装备、食品、轻纺、新型建材等产业迈向中高端。支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就能跑出动能转换的"加速度"。要聚焦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发展基础较好的领域,大力补链强链延链,培育"链主"、形成生态,增强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行业话语权。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节能环保、5G等极具潜力的领域,加强规划布局和政策引导,推动创新突破和融合应用。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化工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等,打造材料强省。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这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要加强跨周期战略谋划,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在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领域,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培育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推动类脑智能产业孵化和应用,积极建立未来网络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应用服务体系,超前部署生命健康科学、前沿新材料,力争在关键领域、细分领域抢占发展先机。
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顺应新趋势、服务新智造、满足新消费,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中介服务、服务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政物业、商贸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发展多式联运,做大做强航空经济、口岸经济、临港经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培育壮大多元金融主体,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积极培育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市场,完善中原股权交易中心功能,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创新发展,支持鼓励企业上市。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打造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发展工业设计、工业软件、建筑设计、创意设计等,打造设计河南。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河南是赢得未来的战略工程。要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牵引,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互促共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全面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催化剂",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泛在协同的物联网,推进5G网络商业化规模化应用,提升卫星通信支撑能力,全面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运算能力;加快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建设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民生设施。加强数字化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城乡管理、安全生产、生态保护等智能化水平。开展数据价值化试点,建立健全数据流通机制、应用体系、监管与安全体系。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挖掘内需潜力、增添发展动能的重要支撑。要坚持龙头带动和整体联动相结合,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加快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编好国土空间规划。坚持省市县乡同步编制,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引导城镇空间布局与开发强度、发展需求相适应,既坚持节约集约发展,又为长远发展留好空间。
加大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力度。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要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和创新体系布局,强化科技创新、枢纽开放、教育文化、金融服务等功能,提升集聚、裂变、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郑开同城化,并将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加快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漯河与郑州融合发展步伐。
强化副中心城市能级和区域协同发展。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要锚定万亿级经济总量目标,坚持创新产业双驱动、改革开放两手抓、文旅文创成支柱、统筹城乡强融合、优化环境搭舞台,尽快形成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与三门峡、济源协同发展,建设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与信阳、驻马店协作互动,建设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支持商丘、周口建设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安阳、鹤壁、濮阳建设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支持大别山、太行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创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强则省域强。要把县域治理"三起来"作为根本遵循,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彰显特色,在创新体制机制中激发活力、破解难题。把"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着眼国内国际市场大循环、现代产业分工大体系,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经济强县。推进县城扩容提质,支持永城、林州、项城、长垣、新郑、禹州、巩义、固始、荥阳、邓州等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深化放权赋能改革,赋予县(市)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践行乡镇工作"三结合",增强乡镇联城带村功能。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撤县设市。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以打造宜居、韧性、智能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适、更美好,打造品质河南。传承历史文脉,提高审美水准,实施城市更新,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加强"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城市防御灾害、抵御风险能力。树立全周期城市管理理念,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提升综合交通体系现代化水平。巩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郑州机场三期、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南信合高铁、平漯周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黄河、大运河河南段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分段通航,推动铁路拓展成网、机场强枢增支、公路加密提质、水运通江达海,形成"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提升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建设交通强省。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既是我们的政治责任,也是发展的巨大潜力。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口粮生产、粮食储运、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期货"六大中心",让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更加闪亮、这个优势更加彰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培育种业龙头企业,打造现代种业强省,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展现河南担当。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机装备支撑,提升农业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发展农业保险,推进完全成本保险试点。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国人厨房"向"世人餐桌"迈进。推进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建设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县为单位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挖掘农业农村多重价值,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多途径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集中支持力度。加强受灾困难群众帮扶救助,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分层分类帮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防止松懈厌战思想,像抓脱贫攻坚那样继续尽锐出战,让低收入人口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快赶上来。
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把握乡村发展走势,明确村庄分类标准和布局,科学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快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以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加强村民自建住房管理。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传承文脉、留住乡愁。完善乡村治理,推进移风易俗,弘扬孝善文化,建设文明乡村。高质量推进灾后重建,帮助受灾群众建设美好家园。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做好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衔接,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下乡服务。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强化开放制度供给、内外联动,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在全省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分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一枚印章管审批"。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集中,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穿透式国资监管制度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和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开发区整合、扩区、调规、改制,完善开发区体系,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管理团队,推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增强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功能。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完善零基预算制度,加快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深化地方金融改革,打造一流城商行、农商行,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做好党政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在机构设置、机制运转、职能发挥上优化重塑。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学确定布局结构和编制配置,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推动制度型开放迈出更大步伐。新时代的开放,最鲜明特征是制度型开放。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拓展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地方经贸合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强省。高水平建设河南自贸试验区版,开展首创性、集成性、差异化改革探索,推动区域扩展,建设开放创新联动区。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为引领,推动"四条丝绸之路"融合并进,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开放能级,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和国际陆港新节点,布局双向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和海外仓,提升铁海联运班列运营水平。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提升贸易综合竞争力。动态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创新招商方式,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尖。深化友好省州、国际友好城市建设。
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合作,推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协同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加强毗邻地区省际合作。加强对台交流合作。
高质量发展决定河南未来。只要我们坚定方向、坚定信心、坚定笃行,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就一定能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度优势是我们的最大优势。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强化法治引领保障作用,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定期听取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支持其依法依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确保在决策环节、执行环节、监督落实环节都有人民参与,充分体现人民意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持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职,加强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增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聚居地区高质量发展,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推动宗教治理由治标向治本深化。扎实推进对口援疆。
(二)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河南。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一体推进法治河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省域治理现代化。完善地方立法工作格局,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主导作用,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创新开展"小切口"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完善依法行政决策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提高法律监督水平,促进公正司法。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法铁军。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我们要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安全是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要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控新治旧、标本兼治、依法治理,努力实现本质安全,以河南一域之稳定为全国大局之稳定尽责任、作贡献。坚决维护政治安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统筹抓好金融风险、企业债务风险、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创造性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扎实开展"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平安单位(村、社区)创建活动,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最大限度把各类风险和矛盾问题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压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现代化河南,是亿万中原儿女的共同愿望、共同事业、共同使命。我们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起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的磅礴伟力!
五、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提升发展软实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我们更应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现代化建设之路。
(一)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高擎思想旗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心铸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信用河南。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省市县一体化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更为强大、引领力更为强劲。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能更好挺起精神脊梁。要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高水平推进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展示,深化仰韶文化、夏文化、殷商文化等研究,加强石窟寺保护,建设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协同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设黄河历史文化地标城市,提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影响力,办好"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品牌,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三)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积极发展"乡村文化合作社",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具有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精品力作。
(四)做大做强文旅文创产业。文旅文创具有高渗透性、强融合性、可跨越性,发展前景广阔。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打造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品牌,强化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推动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快进慢游深体验",以旅游环线建设为牵引,整合串联优质资源,建设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建设一批全国重要的康养基地。发展工艺美术产业、精品演艺、沉浸式体验消费,注重创意创新,努力出圈出彩。创新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要我们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原儿女、引领社会风尚,就一定能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中彰显河南力量!
六、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抓好"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工作,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老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让安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四、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严格遵循党章,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一)切实把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要求。发自内心、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党内政治要件,完善台账管理、督导督办、定期复查等工作闭环,健全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督查问责机制,不断完善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
(二)切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必须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贯彻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委全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做到讲政治、知敬畏、守规矩、守底线,坚决防止"七个有之"、做到"五个必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加强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和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
(三)切实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一以贯之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更加过硬、政治忠诚更加纯洁。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阵地作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持续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宣传宣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理论传播矩阵。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挖掘大别山精神等伟大精神,用足用好用活安徽红色资源,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切实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好干部标准,推深做实"三案"精准管理,落细落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着力打造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班子。树立面向基层、突出实干的用人导向,选拔重用善谋划、重实干、肯担当、出实效的干部,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健全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坚持干什么学什么,深入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完善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必备的专业化知识体系,提高党员干部实施科学决策、驾驭市场经济、应对风险挑战等能力水平。分类分级开展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培训。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建立定向、精准培养机制,让更多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担当重任。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让干部有奋斗激情、无后顾之忧。
(五)切实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大人才发展投入,全面升级现有人才计划、人才工程、人才平台,提升人才政策的竞争优势。以求才若渴的态度抓好人才引进工作,开辟人才用编、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完善海外引才措施办法,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大力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科技产业组织人才、卓越工程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江淮杰出工匠,对高端人才引进实行"一人一策"。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和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让安徽成为各路英才的寻梦圆梦之地,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六)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大力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选点建设,注重选拔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持续做强做优街道社区,增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分类施策、整体提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水平。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推进"两个覆盖"提质扩面,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党建。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
(七)切实弘扬优良作风。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推行基层党建重点考核信访工作制度,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融洽。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实施细则,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毫不松懈纠治"四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争先创优,绝不能把说的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为基层减负各项举措,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大力推进精文简会。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传承党的光荣传统,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
(八)切实深化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精准研判大发展大建设时期的腐败风险点,紧盯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密集、资源集中的领域和环节,持续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深化金融、国企、政法、粮食购销等领域反腐败工作。常态化开展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工作,深入推进"村霸"和基层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将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完善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改进党内同级监督,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巡纪联动工作机制,发挥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协作区作用,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综合发挥惩治震慑、惩戒挽救、教育警醒的功效,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怀德自重、洁身自好,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关键在实干,干事担事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全省党员干部要增强奋斗有我的敬业精神,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定下的事,都要坚定贯彻、坚决落实;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事,都要守正创新、创优打法;符合规律看准的事,都要大胆地干、坚决地干。要保持奋勇争先的事业追求,强化争先进位、走在前列的意识,敢于同先进比高下,敢于同自己过不去,确保所承担的任务在全国横向比较中都能获得高分、确立优势。要砥砺奋发图强的干事热情,树立雄心壮志,把工作当事业、把岗位当舞台,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使发展的每一步都出色、出彩、出众。要强化奋不顾身的责任担当,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较真碰硬、挑重担子、啃硬骨头,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在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实践中展现过硬作风和本领。
同志们,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美好安徽前景可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奋勇争先,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加快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安徽力量!
河南省2021年党代会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节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牢记领袖嘱托,践行初心使命,锐意改革创新,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而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高度重视、非常关心,先后四次亲临视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我们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的殷切期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是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的河南实践,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我们必须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新的更大的业绩!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原更加出彩迈出坚实步伐。
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预计2021年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元,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凸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获批建设,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建成投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以上。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挂牌运行,一批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启动建设。郑州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并加快建设,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速,预计经济总量超过3000亿元的省辖市新增6个,超过500亿元的县(市)新增7个。米字形高铁基本建成,郑州机场三期启动建设,青电入豫、出山店水库等重大工程建成投用,5G网络实现县城及以上城区全覆盖。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贯通省市县乡的一体化政务服务网全面建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县域放权赋能改革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农村、金融、科技、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作用不断彰显,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联通世界,预计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值超过7000亿元。
民主法治建设得到新加强。人大立法、监督、决定、任免职权和代表作用有效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升,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群团工作持续加强。服务型行政执法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平安河南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明显,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防动员建设不断加强,援疆工作扎实有效。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团结奋进的主流舆论强势巩固壮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持续弘扬,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不断涌现,奏响了争做出彩河南人的时代强音。文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等成功举办,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效明显,黄河文化影响力凝聚力更加彰显。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预计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超过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50万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提前摘帽,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壮阔河南篇章。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成效显著,基础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充分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责任担当。
生态保护治理迈上新台阶。、PM10年均浓度累计下降均超过3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持续保持Ⅱ类以上水质,各项环境指标达到五年来最好水平。黄河标准化堤防河南段全部建成,沿黄生态廊道初具规模,一批影响流域生态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成效显著,十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国土绿化行动提质加速,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25%。
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政治建设深入推进,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广大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走深走心走实。开展强基固本三年行动,推动基层减负,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广大党员干部面对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特别是今年遭遇的历史罕见特大洪涝灾害与疫情叠加等重大考验,关键时候冲得上,危急关头豁得出,树立了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干部选任机制不断完善,市县乡党委和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墩苗育苗"计划启动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平台作用有效发挥。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以案促改不断深化,十届省委巡
视实现全覆盖,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标本兼治综合效应逐步彰显,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全面巩固。
同志们!五年来砥砺奋进,我省发生了令人鼓舞的深刻变化,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成果,实现了综合实力的重大跨越。这根本上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也是在历届省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各级党组织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体中原儿女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十届省委,向全省党员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和人民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中央驻豫单位、驻豫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河南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清醒认识到,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亟待解决。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比较大,产业层次偏低,供需匹配度不高。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人均主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差距,创新能力还不强,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短板,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资源能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治理、发展和安全还有差距。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比较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一些干部观念视野、专业能力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管党治党任务依然繁重,一些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仍严峻复杂。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要握紧历史的接力棒,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只争朝夕、锐意进取,奋力开创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新辉煌!
二、胸怀"两个大局",勇敢担起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一百年前,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我们党应运而生,自此就矢志不渝地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在浴血奋战中赢得独立,在发愤图强中奠基立业,在解放思想中探索新路,在守正创新中开创新局,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中原儿女,为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从革命战争年代,"二七"大罢工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焦裕禄同志"拼上老命大干一场",红旗渠修建"誓把河山重安排",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构筑起一座座不朽丰碑。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干部群众紧跟时代步伐,谋振兴、促崛起、求跨越、争出彩,中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一个充满生机、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河南展现在世人面前。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我们要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奋楫扬帆、破浪前行,把革命先烈为之牺牲、中原儿女孜孜以求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为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每个地方都是一次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的变革,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我们必须入局而不能出局。我们要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
到2035年,综合实力、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基本建成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和国家创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园。
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达到新高度,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碳中和取得重大进展,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在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上迈出坚实步伐,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锚定"两个确保",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原则: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对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举措、重大工作的领导,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围绕全生命周期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切实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和红绿灯,统筹兼顾、一体贯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向创新型、开放型、数字型、生态型经济转变。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决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塑造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以规则机制创新提升开放能级,加快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抓住事物本质,善于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用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改革精神、创新办法、市场机制推动工作、解决问题。
必须坚持管党治党严的主基调。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一贯到底,从基础制度严起、从日常规范抓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守规矩、严格自律,营造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锚定"两个确保",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国家创新高地呈现雏形。
主导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初步建成,形成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千亿级新兴产业链,更多产业产品、技术装备、材料器件等进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高端、关键环。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完备、融合基础设施赋能广泛、创新基础设施重点突破的格局初步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
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大幅跃升,洛阳副中心作用更加彰显,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县域发展基石更加稳固,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营商环境迈入全国第一方阵,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对外开放能级显著提高。开放通道平台更为完善,共建"一带一路"的参与度、链接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达峰取得积极进展,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大河大山大平原保护治理实现更大进展。
文化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中原文化影响力更加彰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更加充分,文旅文创成为支柱产业,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成效明显,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协调同步,民生事业全面进步,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平安河南、法治河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治理效能实现更大提升。
管党治党水平显著提高。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持续增强。
锚定"两个确保",必须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着力""四张牌"等重大要求,把握战略方向、突出战略重点,全面实施"十大战略"。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二是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内需规模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势转变,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三是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壮大数字核心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数治能力。
四是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积极构建系统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制度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从思想认识到工作实践都发生了全局性重大变化。"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全面完成,全区一半以上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深入开展破坏草原林地问题等专项整治,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大保护大治理成效初显。"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察汗淖尔治理工作全面推开。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改造有序推进,能耗双控硬约束有力落实,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成效明显,扭转了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失控状况。
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支持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政协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不断健全。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等工作不断加强,宗教关系健康和谐,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快构建。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全面依法治区深入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一批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解决,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重要成果,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我们坚决纠正全区民族工作指导思想偏差,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稳妥处置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查摆反思、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综合施策推进纠偏正向、固本培元,有力有序解决民族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全面梳理、坚决调整不符合党中央精神、强化民族差异性的政策法规举措,加快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组织推进涉民族问题意识形态专项整治,全区民族工作大环境明显改善。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民族工作,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大局。
我们扎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持续巩固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巩固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行动和精神文明创建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加快形成。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和优质文化产品陆续推出。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乌兰牧骑事业实现新的发展。
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集中力量打赢聚集性疫情歼灭战,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健康内蒙古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深化平安内蒙古建设,一大批群众信访积案得到化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效并转入常态化推进。
我们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抓好中央巡视和各类监督检查考核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为牵引着力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问题,管党治党不断走向严紧硬。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突出政治标准严格选拔任用干部,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反腐败斗争,以超常规的举措和敢战能胜的斗争精神推进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坚决割除污染内蒙古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坚决肃清流毒影响,深挖彻查系统性区域性腐败问题,大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强力打好优化营商环境、净化政治生态整体攻坚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内蒙古长期被污染和破坏的政治生态得到有力修复,正在加快净化优化。
回顾过去的五年,自治区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全面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内蒙古把脉定向、指路领航。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内蒙古工作,办好内蒙古的事情,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始终自觉向党中央对标看齐,始终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五年成绩的取得,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历届自治区党委接续努力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和各有关方面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向所有为内蒙古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到,我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方式总体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不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生态环境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稳固,生态修复和减污降碳任务繁重艰巨;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短板突出,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治理还有不少弱项,维护安全稳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推动地区政治生态全面重塑、根本好转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不适应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不符合新发展理念,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依然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着力加以解决。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内蒙古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内蒙古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我们必须牢牢扛起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这个责任和使命,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呵护好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加快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全区上下要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内蒙古讲大局、担使命,必须肩负起、履行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要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政绩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以零容忍的态度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以久久为功的行动修复生态环境创伤,只要是有利于厚植绿色优势的事情就坚定不移推进,只要是不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行为就坚决有力纠正,切实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内蒙古讲大局、担使命,必须肩负起、履行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要紧扣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多绿色的能源供给和农畜产品供应。内蒙古讲大局、担使命,必须肩负起、履行好服务国家经略周边和对外开放战略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构建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把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打造我国内陆开放高地和沿边开放重要支点。内蒙古讲大局、担使命,必须肩负起、履行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紧紧扭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彻底纠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偏差,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使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彰显更大优越性和更强生命力。内蒙古讲大局、担使命,必须肩负起、履行好守卫祖国北部边疆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摆在首位,扎实推进各领域国家安全工作,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使各族人民更加安居乐业、社会大局更加安定有序,让祖国"北大门"、首都"护城河"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责任就是大局,使命就是动力。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往无前、一干到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接续奋斗中展现内蒙古担当、贡献内蒙古力量、绽放内蒙古风采。
三、今后五年工作的目标要求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内蒙古要履行好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必须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走好这条新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内蒙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规律所向、大势所趋、人民所盼。走好这条新路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提出的殷切期望,是重大的政治要求,丝毫不能含糊。
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的全方位变化,是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要求,所有领域、所有区域、所有产业、所有行业都要向此聚焦发力,各项重大目标任务、重大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项目都要依此布局展开。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老路子走不下去、再也不能走了,生态环境不允许,人民群众不答应。全区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增强走新路子的政治自觉性和现实紧迫感,再不能有任何幻想,再不能有半点犹疑,再不能有丝毫迟缓。要坚决调整、纠正和摒弃不适应不符合甚至违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模式,坚决防止道理是道理、干事归干事,彻底摆脱速度情结、路径依赖,顶住压力、忍住阵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好新路子。
今后五年,全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从严管党治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通过全区上下不懈努力,"两个屏障"更加牢固,"两个基地"量质齐升,"一个桥头堡"作用彰显,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迈出重大步伐。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果。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更加优化,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产业发展较多依赖资源开发的状况总体改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乡村全面振兴新格局、东中西部差异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成型,高标准市场体系和全域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微观主体活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取得更大成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优化,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重点流域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增量扩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有效降低。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整体向好态势巩固拓展。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取得更大进展。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就业容量不断扩大、质量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分配结构明显改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建成,社会保障体系、卫生健康体系、生育养老服务体系、住房供应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各族群众的日子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过得越来越红火。边疆民族地区高效能治理取得更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更大步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得到新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团结和谐稳定大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面向未来,我们既要有蓝图和梦想,更要有斗志和干劲。只要全区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内蒙古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四、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做好内蒙古各项工作的根本政治前提。我们必须坚定践行"两个维护",切实增强忠诚核心、拥护核心、看齐核心、捍卫核心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政治上的坚定和过硬保证各项事业顺利推进、健康发展。
(一)坚定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增强维护意识,提高维护能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完善、严格落实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听从党中央号令、服从党中央指挥,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规定,常态化开展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识别和考察,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忠诚党和人民,忠诚党的理想信念,忠诚党的初心使命,忠诚党的组织,忠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坚决同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的言行作斗争。
(二)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刻领悟、牢牢把握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坚持从政治上谋划、部署和推动工作,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坚决避免谋划和推进工作中的缺位、错位、出位,坚决纠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中的温差、落差、偏差。坚持放眼全局谋一域,自觉把内蒙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审视和推进,只要是党中央部署的、国家需要的就坚决做、马上办、抓到位,不因形势复杂而迷失方向,不因局部利益而患得患失,做到一切站位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维护大局。
(三)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以落实党中央精神为前提开展工作,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任务分工、督促检查、情况通报、监督问责等制度机制,确保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全力抓好中央巡视和各类监督检查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不断在解决问题中对标看齐、改进工作。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任务,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不掉队、不走偏,坚决反对和纠治装样子、讲条件、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的行为。
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是我们必须始终铭记于心的"国之大者"。要树牢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定生态优先的政治导向和价值追求,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真正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旦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毫不犹豫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全地域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全过程推动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守护好全区各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寄以深情和挚爱的美好家园。
(一)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把保护草原和森林作为首要任务,严格落实林(草)长制,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严格禁止在草原上乱采滥挖、新开露天矿山,严厉打击各类违法占用草原林地行为,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发挥好草原和森林对维护生态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坚持把保护黄河母亲河摆在突出位置,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一体推进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改善流域生态面貌。强化河湖长制,系统推进重点河湖、湿地、水体、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深化"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等综合治理,狠抓地下水超采治理,统筹做好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资源节约、水安全保障。科学推进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努力创造更多防沙止漠的"绿色奇迹"。坚持从修复区域生态系统出发,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矿区生态综合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进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大气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深化乌海及周边地区、呼包鄂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有序推进清洁取暖,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工业废水、农业退水、城乡污水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提高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紧紧抓住国家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机遇,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抓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加大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力度,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加强碳达峰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管控,防止急于求成和"运动式"减碳。完善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刚性约束制度,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三区三线",推动生态功能区走以自然恢复为主的路子,农牧业生产区走集约化、适度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城乡建设走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路子。大力宣传绿色文明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让建设美丽内蒙古成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动。
六、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内蒙古经济正处在一个极其艰难又极为重要的转型期,必须坚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全力以赴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能源资源高效利用、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无论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如何变化,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短视做法必须彻底摒弃,过度依赖资源开发、资源消耗推动产业发展的不当做法必须彻底摒弃,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必须坚决严控,落后和过剩产能必须坚决淘汰,不顾可用财力过度举债搞建设、不顾产业基础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行为必须坚决杜绝。
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粗放高碳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变、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优化布局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手棋,立足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调整国土空间、产业基地、区域经济、城乡建设布局,统筹优化重大生产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大力实施"科技兴蒙"行动,改善创新生态环境,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要加快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和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一)加快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坚决打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攻坚战,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乳业、稀土新材料、碳基新材料、新能源、种业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实施高新区"提质进位"和"促优培育"行动,高标准打造乳业、稀土新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质量建设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创新联合体。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政府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和社会多渠道投入激励机制,改革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实施一流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育工程,最大限度集聚和用好各类创新资源。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营造崇尚创新、激励创新、包容创新的社会氛围。
(二)推动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智慧能源,加快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供能方式,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减碳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推动内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严控煤炭消费增长,严控煤电项目,有序调整能源生产结构,优先发展急需紧缺的优质资源品种,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向产业高端化、产品精细化方向发展,着力淘汰碳排放量大的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高度重视煤炭清洁利用,积极发展非煤产业和低碳经济,逐步形成煤炭产业和非煤产业占比合理、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全力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建设一批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到二○二五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二○三○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广泛拓展新能源场景应用,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维服务业,壮大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产业从单一发电卖电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把内蒙古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新能源产业高地。推动稀土资源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强化"稀土+"协同创新,做精做优做强稀土产业。
(三)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坚持绿色兴农兴牧、科技兴农兴牧、质量兴农兴牧,高起点谋划和推进农牧业发展,下大气力转变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统筹考虑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加快打造若干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和奶业振兴行动,加快发展以草畜一体化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农牧业发展从主要看重牲畜数量、粮食产量增长到更加注重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转变,增加更多优质农畜产品供给。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更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集群。推动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促进农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眼改变倚能倚重的产业结构,坚持破立并举、加减并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着力壮大新增长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加快壮大绿色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步伐,培育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积极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打造若干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工业园区集约发展功能,坚持以亩均论英雄,加快工业园区绿色化智能化建设。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绿色发展水平。加快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全域全季、差异化高端化发展定位,加强区域间资源共享和高水平战略合作,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旅游业态、拓展旅游市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增加高品质旅游服务供给,让八方来客有更美好的体验、更舒心的享受、更难忘的回忆,让内蒙古的旅游从东到西都火起来、一年四季都热起来。
(五)深入落实扩大内需战略。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传统消费提质扩容、新型消费加快成长,壮大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增长点。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加快构建绿色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全面改善消费环境,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充分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和潜力,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促进投资规模稳定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按照生态优先、适度超前原则,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持续释放有效投资需求。
(六)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统筹区域差异化协调发展,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推动东部盟市把保护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作为主要任务,把发展现代农牧业、特色旅游业和泛口岸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在放大和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西部盟市把抓好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挺在前面,支持中部盟市加快一体化发展步伐,支持西部盟市加快产业迭代替代步伐,在突出产业特色和补生态环境短板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点建设呼包鄂乌城市群和赤峰、通辽"双子星座",支持首府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发展环境、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内涵式发展,构建多中心带动、多层级联动、多节点互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严格控制城镇开发边界,坚决防止盲目铺摊子、贪大求洋,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盟市、旗县所在地宜居宜业功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不断提高市民化质量和城镇化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牧区改革,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打造广大农牧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打好减负松绑组合拳,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努力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加强对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规范政府债务管理,确保金融安全。
(八)提升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水平。把自身开放融入国家开放总体布局,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驱动,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营造开放型经济环境,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优化口岸资源配置,加强面向腹地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枢纽节点建设,集中力量打造重点货物集疏中心,促进资源转化园区提档升级,构建形成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格局,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推动"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创新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承接先进产业转移,创新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区内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物流链、价值链与全国大市场全面对接、深度融合,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内大循环。
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提高民生保障精准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促进就业增收。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推动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相统一,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培训服务,注重权益保障,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机制、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落实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抓好"双减"政策实施,健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以"双一流""双高"建设为牵引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类型化贯通式发展。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让人人都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三)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健全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保险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统筹层次,鼓励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综合救助格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着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住房需求。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残疾人、人道公益等事业。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四)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常态化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筑牢外防输入严密防线。完善医防协同机制和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工程,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让全区人民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促进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发展健康产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完善生育配套政策,健全托育服务保障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健全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公益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推动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上,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
(一)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提升人大监督效能和代表工作水平,推动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完善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健全协商规则,推进专门协商机构和政协委员队伍建设,更好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好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二)扎实推进法治内蒙古建设。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区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着力增强法规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司法制约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支持他们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职能。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持续整治非法宗教活动,有效防范和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推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加强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增进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
九、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凝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文化条件。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统筹建设和管理、内宣和外宣、网上和网下,切实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注意和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大力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创新宣传方法手段,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升网络建设、运用、管理水平,坚决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促进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十大行动",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和诚信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
(三)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全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健康发展。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
(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
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做好民族工作,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区民族工作的基础是好的,同时民族领域存在诸多风险挑战。我们要珍惜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就必须正视和解决突出问题,不能陶醉其中而无视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否则就会犯下颠覆性错误。要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努力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上走在前作表率。
民族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群众性强,必须正确把握民族工作中的重大关系,决不能把民族工作当作一般性、事务性工作,决不能在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上出现任何闪失,决不能在民族领域出现影响甚至迟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问题。
(一)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建立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健全全员化、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坚持用中华文化浸润民族团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传播推广更多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客观看待、科学评价各民族及其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准确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坚定不移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
(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和迁徙流动的社会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化主题内涵,创新方式载体,扩大社会参与,推动创建工作全面提质增效。加强和改进城市民族工作,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三)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具体政策举措和实现形式与时俱进,更好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持续深入开展纠偏正向,全面整改思想认识、文化宣传、政策法规、干部队伍、社会事业、执法司法、地标建筑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治突出和强化民族差异性、忽视和弱化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问题和做法。按照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原则,稳慎调整完善民族领域有关法规政策,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着力减少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公共服务政策差异,切实保障民族平等团结、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高度警惕一切影响民族团结的苗头性问题,积极稳慎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严厉打击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决不让任何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企图得逞。
十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内蒙古,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内蒙古在国家安全稳定大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加快构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确保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
(一)全面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健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各领域各层次、灵敏协调高效的安全防控网。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活动,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强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扎实推进边境地区立体智能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确保边境安宁。强化全民国防教育,深化双拥共建工作,完善新时代国防动员体系。
(二)不断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把好安全风险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威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体系、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构建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健全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三)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各类调解联建联动联治联调工作,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努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依法妥善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加强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打造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
十二、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政治生态全面重塑、根本好转
从严管党治党,净化政治生态,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内蒙古政治生态长期严重受损,乱象丛生、积弊甚深,这几年我们以强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净化修复政治生态,毫不犹豫向顽疾亮剑,毫不手软向毒瘤开刀,坚决撕开口子、揭开盖子、挖出根子,全力推动全区政治生态正本清源、重塑再造,为各项事业发展进步扫除了障碍、清除了隐患、创造了良好环境。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决不能有松松劲、歇歇脚的心态,决不能滋生已经严到位、严到底的情绪!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乘势而上、一鼓作气、务求全胜。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把严的要求贯彻到管党治党全过程,让内蒙古的政治生态更加山清水秀。
(一)深化思想政治建设。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拓展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成果,推动理论武装不断走深走心走实。抓好《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贯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纯洁党内同志交往,着力解决平淡化、随意化、庸俗化、交易化等问题。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严格落实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各种组织的制度,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制度规定,确保各级各方面始终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序协同。改进和完善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决策咨询、执行、评估等机制,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各级党委议事协调机构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作用,推动各项工作顺畅运行、高效执行。
(三)建设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精准科学选人用人,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地区、在重大工作和重大斗争中培养锻炼干部,让更多的好干部在风雨中茁壮成长。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优化年轻干部选拔方式和成长路径,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干部作用,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加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以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为抓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营造育才识才爱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坚持"五化协同、大抓基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促民族团结进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健全组织体系,优化组织设置,增强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的有效性。以"最强党支部"建设提质升级为抓手,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健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长效机制,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发挥驻嘎查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推动资源、服务和管理全面下沉。
(五)强力推进正风肃纪反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毫不松懈纠治"四风",紧盯顽疾陋习及其新动向新变种反复抓、抓反复,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过紧日子等工作,不断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和巡视监督统筹衔接,贯通各类监督,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以"两个零容忍"的态度深化反腐败斗争,坚决查处系统性区域性腐败问题,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不断提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综合功效。推进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常态化治理,开展金融领域腐败问题和风险隐患专项整治,抓好粮食购销、政法、开发区和国企、高校等领域反腐败工作,强力削减存量、遏制增量,坚决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肃清流毒。我们已经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还要一以贯之、一刻不停地把这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斗争进行到底,让广大党员、干部在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中更好地干事创业,让各族人民群众在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里对我们党更加充满信心信任。
同志们!宏伟的事业在拼搏奋斗中铸就,壮丽的华章在砥砺前行中谱写。站在党的百年光辉历史新起点,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方向,我们信心如磐、意志如铁;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有全区2400多万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我们精神振奋、豪情满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守望相助、开拓奋进,矢志不移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而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王宁
2021年11月27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必将激励全党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领袖嘱托、担当时代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而不懈奋斗。
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全面胜利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落实"三个定位"、打好三大攻坚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出新硕果。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长抓不懈,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宣传宣讲、研究阐释,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进一步增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一体学习领会、一体贯彻落实、一体督促检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脱贫攻坚战夺取新胜利。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7847元增加到2020年的11740元,150万人实现"挪穷窝"、"斩穷根",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云南千百年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贫困群众出行难、喝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脱贫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三)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万亿元,全国排位从2016年的第22位跃升到第18位,2021年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以上。"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三张牌"发展势头强劲,粮食生产连年丰收,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得到质的提升,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产业。旅游革命"三部曲"深入推进,游客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全面推行,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成效显著。"数字云南"加快建设,"一部手机游云南"成为智慧旅游新标杆,公安大数据建设走在全国前列,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5G商用试点和新基建全面推进。16个州(市)、110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建成里程达9000公里、居全国第二,铁路营运里程达4233公里,民用运输机场达15个,交通基础设施实现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根本性转变。滇中引水工程加快推进,乌东德和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中缅油气管道及中石油炼化项目建成运营。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高标准建成"一部手机办事通"、"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5%。
(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政策、资金和项目向民族、边境及贫困地区倾斜,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实现了第二次"一步跨千年"。9个州(市)、70个单位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和示范单位。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纽带更加牢固,爱党爱国爱大家庭的情感更加升华,合力守边固边兴边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五)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展现新面貌。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等"8个标志性战役",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以上,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均居全国前列。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平稳向好。深入开展国土山川绿化、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一批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城乡环境和面貌焕然一新。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成功举办COP15第一阶段会议和世界环境司法大会,亚洲象北上及返回之旅温暖了全世界。
(六)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全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与周边国家领导人互访成果涉及云南事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双向开放,推进互联互通和通关便利化,国际国内合作全面加强。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中缅新通道(仰光-临沧-成都)海公铁联运首运成功,中老铁路即将通车,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首都和重点旅游城市航线全覆盖,与9个国家搭建12个多边双边合作机制,支持周边国家抗击疫情,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持续深化。
(七)保障改善民生和疫情防控有了新突破。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社会事业短板加快补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以来,财政民生支出占比持续保持在7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稳定在1500万人以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500元和12842元,年均分别增长%和%。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基本建成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0万户,惠及62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21个百分点,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1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7个百分点,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职业教育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群体全覆盖。三甲医院州(市)全覆盖,县、乡、村卫生机构全面达标,边境地区疫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体育健身设施有效覆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党政军警民10余万人坚守边境一线,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输出"工作,及时处置突发疫情,将疫情牢牢控制在边境一线,为全国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民主法治和平安建设得到新加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支持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制定、修改、批准法规和作出决议决定314件,依法开展监督事项184件。支持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进政协协商持续向基层延伸。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港澳台和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工青妇和科协等群团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全面落实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战果突出。持续深化平安云南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明显成效,依法查处孙小果案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大案件,维护了公平正义。坚决打好第四轮禁毒和防艾人民战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和遏制,有效防范化解"泛亚有色"案件等重大矛盾风险。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森林火灾、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新提升。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不动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隆重庆祝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深入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宣传,生动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云岭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历史性突破,杨善洲、高德荣和新选树的张桂梅、朱有勇、杜富国、张从顺、张子权等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反响热烈。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华文化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影响力大幅提升。
(十)全面从严治党焕发新气象。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党章党规党纪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各级党员、干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接续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和"智慧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中充分彰显。党政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完成州(市)、县(市、区)、乡镇党委和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巡视实现全覆盖,利剑作用有效发挥。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地方金融、医疗卫生、司法、教育等领域治理,反腐败斗争力度空前、成效明显,压倒性胜利全面巩固。坚决肃清白恩培、秦光荣、仇和等余毒流毒影响,全省政治生态持续好转。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过去五年,我们经受住了各种风险考验,成绩来之不易。五年来的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区、市)、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我代表中共云南省委,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滇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消防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云南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二、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担当新使命,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因为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无愧为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人民的领袖、时代的领路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
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云南也站在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到2035年,云南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让忠诚成为云南党员干部最鲜明的政治品格,让全省4700多万各族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让彩云之南成为党的领袖光辉照耀的地方。必须把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继承好、运用好、发展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担当新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和力量。
要坚持正确思想指引,把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云南发展,心系边疆各族人民。近几年来,曾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三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对云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云南发展擘画蓝图、指引方向。提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重要要求,概括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四个突出特点",强调四个方面重点工作,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叮嘱我们要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这些重要指示要求,系统构成云南发展的总遵循、总纲领、总指引。我们要完整理解把握,系统谋划推进,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要保持清醒头脑,正视问题差距。云南仍是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主要表现在:制造业产业层次偏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现代产业体系尚不健全;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县域经济、园区经济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服务功能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用需要强化,营商环境需要大幅提升;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较大,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贫困群众脱贫水平较低、标准不高,致贫返贫风险依然存在;教育、医疗、养老、扶幼等基本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要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尚不稳固,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任重而道远;重点领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强边固防任务依然艰巨;人才制度和政策不够活,干部队伍担当精神,改革、开放、创新意识,推动发展的本领和抓落实的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增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净化政治生态仍需久久为功。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清醒面对。同时,全球疫情走势特别是周边国家和边境疫情防控形势,对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未来五年,是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基础的关键五年。我们既要充分估计困难,更要把握好大局大势,坚定信心决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但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没有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云南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们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在云南交汇叠加,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正加快转化为发展效能,未来发展实现后来居上的可能性巨大。特别是近年来,一度受到破坏的政治生态得以修复和净化,全省上下讲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心更齐了,劲更足了。这些是我们的底气所在。
使命在肩,惟有奋斗。我们必须把握住机遇,勇于应对风险挑战,奋力拼搏、奋勇争先,努力交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答卷!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部署和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巩固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致力于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今后五年工作,我们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强化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全面加强对重要部署、重要改革、重要举措、重要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和定力。
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之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日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和红绿灯,统筹兼顾、一体贯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向深化改革要红利、向扩大开放要活力、向科技创新要动力,把发展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大踏步紧跟新时代,实现后来者居上。
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倡导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实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深入基层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抓好落实。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做到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我们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更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显著提高,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数字经济、平台(总部)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显著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新水平。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更深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16个州(市)、25个边境县(市)全部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县,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各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成效更显著。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成为普遍形态。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地位更凸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地区合作全面加强,综合交通、能源、数字、通信、物流枢纽基本建成,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更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取得新发展,民族优秀文化更加繁荣,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人民生活更幸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高质量教育体系、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大幅提高,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边疆治理体系更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平安云南、法治云南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全面提高,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边防更加稳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管党治党更有力。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持续增强,干部队伍精气神全面提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全面形成。
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好云南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面临的新机遇、新优势,在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要推进产业强省建设,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产业培育、产业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建设上,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聚力打造"三张牌"。做强"绿色能源牌",深入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绿色铝、绿色硅产业集群,建设中国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创建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做特"绿色食品牌",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建设,实施"一二三"行动,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做优"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推动健康产业与旅游、体育、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推动云南成为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行业产能总量,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全产业链重塑云南烟草产业、有色产业新优势。加快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园区优化提升和提质增效,创建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园区,促进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服务标准品牌质量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深化全域旅游,推进旅游"十大工程",优化"一部手机游云南"应用,加快旅游产品业态创新,延伸旅游产业链、价值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培育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金融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展平台经济。加快推进昆明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加强消费城市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提升县城和沿边口岸城市消费水平。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卫星应用等前沿产业。聚焦中药(民族药)、生物制品(疫苗)、化学药和化妆品等重点方向,开展精准招商,支持昆明建设国际大健康名城,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集聚区。实施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加快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产业化攻关,延长新材料产业链。完善支持政策,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和企业。
强力推进数字云南建设。以场景应用为抓手,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推进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把数字经济打造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全面建设数字政府,打造全面网络化、高度智能化、服务一体化的现代政府治理形态。推进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建设数字社会。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开放、交易流通、协同创新、安全保护,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数字枢纽。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企业有大发展,云南经济就会有大发展。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为各类市场主体和企业家营造公平竞争、安心发展的环境,不遗余力支持想干事、能干事的企业在云岭大地抢占先机、做大做强。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完善促进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实施龙头企业培引计划,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产业链主导型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实施招大引强专项行动,精准做好产业谋划、项目策划,引进一批大企业、好项目。推进新一轮"央企入滇",促进央地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
(二)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坚定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高集约度、高科技农业,全面提高高原特色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质量。聚焦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等特色产业,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乡村振兴示范园等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保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打造标志性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培育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全面提高农业良种化、设施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样性功能,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二)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坚持高端引领、龙头带动,优化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链提质扩量增效,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打造制造强省。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工程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计划,构建"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生态圈,做长做宽产业链。支持资源型企业战略整合。加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度,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鼓励企业掌握行业话语权、标准制定权和产品定价权。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争创中国质量奖。
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组建十大新兴产业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完善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机制,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做强做大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级战略性
新兴产业集群达到6个以上,形成一批千亿乃至万亿级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引育行业龙头延链强链,人工智能产业要拓展应用场景,新材料产业要打造特色前沿产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要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应用规模,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要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之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提升成套能力,智能家电家居产业要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生命健康产业要促进多业态深度融合,绿色食品产业要打响徽派食品品牌,数字创意产业要以科技文化融合催生新业态。大力发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进核能以及下一代人工智能、下一代新型显示、6G网络技术、深空探测、类脑科学、质子医疗装备。发挥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先发优势,打造量子信息产业发展集聚区。
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培育1000家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进数字产业化,实施"新基建+"行动,争建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动江淮大数据中心、先进计算中心、数字科技中心、城市大脑、双千兆网络建设,推动中国声谷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全面建设数字江淮,强化数字经济治理,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商务咨询、展览展会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健康体育、养老托育、文化旅游、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深度试点,打造一批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制造业是经济命脉,是强省之基。只要我们心无旁骛地把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发展好,壮大体量、提升质量,就一定能增强安徽的经济实力、综合实力!
(三)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遵循市场规律、善用资本力量、加强系统集成,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
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扩大企业数量和整体规模。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车,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用工、用能等政策支持力度,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大力推动港航、机场、煤电资源整合,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管资本的方式和手段,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资政策服务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行顶格服务企业机制,对企业做到"好时不扰、难时出手"。
进一步健全高标准市场体系。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牵引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全面实行开发园区"标准地"制度,开展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体系,推动政府母基金、产业基金和市场基金联动发展,打造基金丛林,实施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专项行动,力争上市公司数量翻一番以上。实施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善于从服务对象、管理对象的角度改进服务和管理方式,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坚持法治化、专业化、国际化,打造治理能力强的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政府。以服务人和市场主体的全生命周期为切入点,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优化政府工作流程,升级"皖事通办"平台,完善"全省一单"权责清单制度体系,推进全要素集成、全流程再造、全省域联通的"一屏通办"改革,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快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等改革发展。
进一步推进自贸试验区发展。大力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全面建设联动创新区。争创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全面提升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公共海外仓等开放载体功能。
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用重大项目增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拓展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合肥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支持蚌埠开展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推进开发园区管理机构改革,支持滁州中新苏滁高新区扩区升级。提升世界制造业大会、"天下徽商"圆桌会等开放平台能级。
小岗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我们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重整行装再出发,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四)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以更高站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强低碳零碳负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争创国家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省,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健全完善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促进淮南、淮北煤化工基地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推动煤炭消费有序减量替代。稳定能源保供,积极争取"外电入皖",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开展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推进绿色生活创建。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发展绿色金融。
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严格落实"五控"措施,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重要水源地保护,建立城乡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农村生态河道和生态清洁小流域。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加强固废危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环境监管,推进生活垃圾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融合,强化白色污染、新污染物治理。支持铜陵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完善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
以更实举措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推进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南、皖西生态屏障建设,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把马鞍山打造成长三角"白菜心"。系统开展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高标准建设骆岗中央公园。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攻坚。
以更严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全面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协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处理、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安徽以"三山三江二湖"闻名天下,我们要把好山好水守护好,让绿色成为安徽最动人的色彩!
(五)坚定不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坚持人民至上,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
着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政策体系。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提高职工工资占生产总值和企业收益比重,适当提高公务员特别是基层一线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工资待遇。拓宽城乡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健全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慈善事业。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
着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一圈五区"发展格局,引导各区域鼓干劲、争上游、创一流。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对标国家级新区建设合肥滨湖新区,加快推动合淮、合六同城化发展,联动阜阳城市圈发展。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能级,支持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创新发展,打造沿江智造走廊。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大力发展适应性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强老区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协作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加强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提升援藏援疆对口支援综合效益。
着力推动皖北振兴。坚持"四化同步"发展,落实国家支持政策,健全皖北市县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机制,激活区域发展内生动力。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全面开展与沪苏浙城市间结对帮扶,提高与沪苏浙共建合作园区发展水平,深化南北结对共建,实现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三年倍增。支持皖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营造富有吸引力的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更好水工程"。深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系统推进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产业接续和失地农民社保衔接。
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支持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阜阳建设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支持蚌埠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支持安庆建设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区域重点城市。支持滁州、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支持宿州、亳州、六安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淮南、淮北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
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支持黄山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智慧城市、海绵城市。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着力推进中小城市建设。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档升级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一批经济强镇,规范健康发展特色小镇。支持县域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制造强县、农业强县、商贸强县、文旅强县。建立争先进位、创新创优激励机制,推动更多县(市)跻身全国百强县、更多区跻身全国百强区。
着力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开展创业安徽、技能安徽行动,积极发展新就业形态。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注重解决城镇困难家庭生活问题。做好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抚安置工作。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关爱力度。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和机构编制保障,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加大"双一流"高校建设支持力度,提升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水平,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老年教育、特殊教育,深入实施"德智体美劳"行动。建设健康安徽,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新增一批县级三级医院,推动中医药"北华佗、南新安"创新性发展,支持亳州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体育强省,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创新民生工程建设模式,加大交通违法整治、公共交通优化、停车场位配建力度,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进"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圈和15分钟健身圈、阅读圈建设。
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畅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制度化渠道。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整合城市治理资源,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打造"网络+网格"基层社会治理升级版。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切实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有盼头、有甜头!
(六)坚定不移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左右逢源、通江达海等优势,在深化区域合作中增强发展动能、拓展发展空间。
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全省各区域各领域都要与沪苏浙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G60科创走廊和长三角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带。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和世界级机场群,推动省际公路全面贯通,建设跨区域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共建长三角污染防控长效机制。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深化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在虹桥开放枢纽建设安徽城市展示中心和海外高端人才招引基地。共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异地医保即时结算,协同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引进更多高品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资源。
积极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打造联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国际商协会联盟、资本市场平台、贸易中心、高能级展会等市场化要素对接平台。实施中部城市快速通达工程,合作建设产业集群和经济协作园区。推进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支持省际毗邻县(市、区)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示范区,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
积极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开展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抓实长江"十年禁渔",打击非法采砂。加快芜马江海联运枢纽、合肥江淮联运中心建设,推进沿江港口集团化专业化发展、港产城一体化建设,打造黄金水道上的硬核强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使长江成为安徽标志性文化符号。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打造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拓展沿线国家节点城市航线。加快建设国际合作园区。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重组、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促进服务外包向沿线国家拓展。发展国际友城关系。
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皖美制造行动,推进消费品工业增优势品种、提一流品质、创本土品牌。实施皖美农品行动,大力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实施皖美旅游行动,支持黄山、池州、安庆、宣城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办好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实施皖美味道行动,支持申报中华老字号,支持各地打造特色小吃。实施皖美消费行动,支持建设特色商业示范街、夜间文体旅消费集聚区,支持合肥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大对"两新一重"和短板领域投入力度,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力争民间投资快于全部投资增速。
积极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打造江淮城际铁路网,开展县城通高速专项行动,推进长江、淮河干支流航道整治,构建"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创建合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推进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宿州黄淮海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培育流通大市场和现代物流企业。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发展低空经济。
贯彻国家战略就是抓住发展机遇。我们要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全力落实国家战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加快壮大自身、展现安徽新作为!
(七)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打造种业强省,搭建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平台,布局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重大项目。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进皖浙粮食产销合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发展智慧农业,创建一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接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用"绣花"功夫建设美丽乡村。持续建设"四好农村路",推进水电路气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支持能人下乡、人才兴乡。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作用,坚决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建立与乡村全面振兴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分层分类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
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培育行动,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乡土特色产业。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抓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探索建立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范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安徽要强农业必须强,安徽要美农村必须美,安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八)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政治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代表机关"新定位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指导和督促"一府一委两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强化同沪苏浙人大立法协同协作。围绕中心大局,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推进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建设,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扩大省委书记来督办等协商品牌效应,推动协商议政成果转化运用,提升省际政协联动履职能力。巩固拓展省委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情况督查成果,深化"一入四建",解决市县政协"两个薄弱"问题,强化委员责任担当。
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好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加强对台、港澳、外事和侨务工作。做好科协、文联、社科联、侨联、残联等工作。深入推进同心科创工程、同心示范工程、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建设等工作。
加强军地协作。深化军地资源要素融合共享,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协调发展,推进军地科研成果双向转化应用。统筹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和人民防空建设,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
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是全省上下的共同使命。我们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升凝聚力、增强向心力,团结一致把安徽的事办得更好!
(九)坚定不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大力实施风险隐患排查、阵地管理提升、突出问题整治三大行动,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化网络内容建设,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智慧广电,培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品牌。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四史"宣传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打造好人安徽品牌,广泛学习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全域文明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进垃圾分类、文明出行、制止餐饮浪费等工作。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渠道。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培育更多德艺双馨领军人才,打造更多精品力作。深化国有文艺院团等改革,传承发展黄梅戏、徽剧、花鼓灯等传统艺术。做强做实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省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推进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培育"皖字号"文化产业主力军。建设合肥都市圈文化发展核心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业态、消费模式。启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文化企业改革创新工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
安徽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徽风皖韵软实力展现出独特魅力、时代价值!
(十)坚定不移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安徽、平安安徽。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省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体系建设,做到防风险、保稳定、护安全。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体建设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推动法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加强综合行政执法、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打造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
维护政治安全。健全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法规制度体系,强化国家安全审查监管,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实施网络安全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
维护经济科技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防范地方政府债务、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完善应急储备体制机制,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注重生态安全,维护和塑造网络等新型领域安全。
维护人民生命安全。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打造城市"里子"工程,实施安徽水网工程。深化"铸安"行动,科学有效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支持学校食堂、网络餐饮"阳光厨房"建设。推进智慧应急试点省建设,建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实施抢险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做到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做好初信初访和积案化解工作。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
(三)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强起来。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实施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分领域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特色、出实效、上水平,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加强以乡村党组织为重点的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城市基层党建全域提升行动,深化模范机关创建,推动国有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学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抓好"两新"组织"两个覆盖"。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创建强边固防示范村,做到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推进"智慧党建"。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积极推进工青妇和科协等群团组织改革发展。
(四)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滇之基。要抓住人才这个根本大计不动摇,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把云南建成人才集聚之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与国内著名高等科研院校、先进发达地区建立深层次、常态化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实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优势产业人才集聚行动"等,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对高端人才实行特殊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支持机制,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平台,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引导人才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待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五)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腐蚀和反腐蚀斗争长期存在,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必须一往无前、驰而不息地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督查问责机制,加强对"两个维护"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各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聚焦"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严肃的责任追究机制,促进严格自律、严负其责、严管所辖。聚焦权力运行,抓住政策制定权、审批监管权、执法司法权等关键点,健全监管制度,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聚焦重点领域,深化国企、金融、矿产资源等领域反腐败工作,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违纪必究,不断巩固拓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聚焦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蔓延,坚决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弹回潮,着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建立为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注重实效,留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加强对楼堂馆所建设的监督管理,以好作风、好形象引领各族人民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聚焦标本兼治,将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推动发展贯通起来,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不断取得更多的制度性成果和更大的治理成效。
(六)构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云南自然生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建设清廉云南。要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彻底肃清白恩培、秦光荣、仇和等余毒流毒影响,坚决清除山头主义、帮派文化、圈子文化。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价值观。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坚决整治"围猎"与"被围猎"现象,推动实现政商关系亲情常在、发展环境清气长存、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各位代表、同志们,梦想照亮未来,奋进正当其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而努力奋斗!
安徽省2021年党代会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共同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安徽力量。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2016年4月和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指示,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擘画美好蓝图。五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感恩奋进、砥砺前行,顺利完成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这五年,我们坚持高举旗帜、坚定践行"两个维护",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巩固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出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若干规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若干规定,建立领导班子决策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有关重要论述的制度机制。建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任务清单,定期向党中央报告贯彻落实情况,充分体现省委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坚定立场。
这五年,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坚定科技自立自强,部分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挂牌组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省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成32家,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启动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墨子号、九章、祖冲之号、人造太阳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瞩目。安徽创新馆等科技大市场开市运营。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人才资源总量接近1000万人。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家企业跻身世界五百强,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1万亿元,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这五年,我们坚持扬皖所长、坚定贯彻国家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共进共赢。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成员,苏皖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合肥经济总量过1万亿元,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水平整体提升。7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新市民。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200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8000多个美丽乡村中心村提档升级,江淮大地铺展出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画卷。
这五年,我们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保护好山好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有效。"三大一强"专项攻坚启动实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取得重要进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等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下降20%。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环巢湖湿地群、骆岗中央公园启动建设,长江"十年禁渔"全面落实,河长、湖长、林长、田长、生态环保专项监督长制度全面推进,森林覆盖率超过30%,扬子鳄放归自然、野生江豚逐嬉长江、东方白鹳再现巢湖。
这五年,我们坚持敢为人先、坚定深化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激发迸发。推出700多项改革创新举措,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省级行政权力事项保持全国最少,各类市场主体数量翻一番以上。马钢集团与中国宝武联合重组,江汽集团与德国大众战略合作,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落户安徽。民营经济总量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上市公司总数位居全国第9。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全面完成,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林长制、编制周转池、县域医共体、城市生命线等改革推向全国。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元。连续3年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致贺信。商合杭高铁、芜宣机场、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等项目建成运营,引江济淮、新桥机场二期、安九高铁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铁营运里程居全国第1位。
这五年,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坚定攻克贫困堡垒,人民群众生活有得有感。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持续实施民生工程,"十三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和%。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5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5%,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三甲医院实现省辖市全覆盖,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这五年,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法治建设提质提效。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制定、修改法规和作出决议决定174件,依法开展监督134件。支持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形成省委书记来督办、书记省长来协商、广大网民来参与等品牌。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快构建,统一战线呈现开拓进取、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法治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政府建设率先取得突破,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扎实开展,"七五"普法有效实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这五年,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坚定筑牢主流阵地,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立心立魂。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心组织党的十九大、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深入开展,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万多个,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得更牢。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拓展,中国好人榜人数连续12年居全国榜首,地级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居全国第2位。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加强,《觉醒年代》等精品力作获得国家级奖项。安徽运动健儿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创造历届最好成绩。
这五年,我们坚持系统思维、坚定统筹发展和安全,社会大局安定稳定。省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体系建立实施。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总体可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成果,托珠单抗诊疗方案、重组蛋白疫苗、交互式空中成像技术助力全国抗疫。成功抗击2020年特大洪涝灾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在全国率先实施。平安建设连续10年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信访秩序持续向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向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拓展,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胜利。
这五年,我们坚持"三严三实"、坚定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净化优化。出台贯彻落实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的意见、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力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规定。制定加强和改进党内同级监督、加强"关键少数"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等制度规定,开展党内政治监督谈话。实行"三案"精准管理,开展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注重在基层一线、重大斗争中培养使用干部,建立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成效显著。开展"讲重作""讲严立""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等,毫不松懈纠"四风"、树新风。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严肃查处重点领域腐败问题,扎实推进追逃防逃追赃工作,全力抓好中央巡视、中央专项巡视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十届省委巡视实现全覆盖,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五年春华秋实,五年斗转星移。今天的安徽,能级之变前所未有,经济总量今年将突破4万亿元,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迈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跨上了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台阶。位势之变前所未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赋能,区位优势更凸显,区域功能更完善,获得了许多过去想获得而没有获得的机遇。创新之变前所未有,科技创新筑势赋能,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风气之变前所未有,讲看齐、守规矩、正作风态势更加巩固,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今天的安徽形象更加光彩,今天的安徽人民更加自信,七千万江淮儿女满怀感恩、充分信赖、衷心拥戴习近平总书记!
五年强基兴业,五年成效显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亲临指导、亲自部署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对标对表、担当作为、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历届省委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
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安徽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原则,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作为最大政治。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力量源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下好创新先手棋,促进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必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瓶颈,以扩大开放塑造合作竞争优势。必须把安全发展作为基本底线,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必须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根本保证,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思想不够解放,有的因循守旧,考虑问题思路打不开、推进工作手脚放不开,讲困难问题多、想解决办法少;有的安于现状,小进即满,标杆树得不高、争先意识不足;有的视野不宽,喜欢纵向比、不愿横向比。综合实力不强,人均生产总值较低,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工业行业规模偏小、附加值偏低,头部企业偏少,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开发园区单位产出较低。发展不够平衡,城镇化进程滞后,一些地区经济体量偏小,城市能级落差较大;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人才流失、人口流出问题突出。节能环保压力大,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民生保障水平不高,人均教育投入、人均医疗资源、人均文体设施不足,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强。干事担事不够,有的不敢较真碰硬、不愿担当尽责,有的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回避绕行,有的把说的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党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有的宗旨意识树得不牢,有的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有的缺乏敬畏之心,有的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耳听范围想到问题、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建立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以有力举措认真扎实加以解决。
二、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总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今后五年,是安徽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
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要求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安徽的重大任务,也是安徽的时代使命。我们一定要把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
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要辩证认清形势环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安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统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有利于我省发挥区位优势,构筑东中部地区连片市场,更好融入强大国内市场;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我省优化提升开放通道,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我省综合利用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更快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国家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有利于我省全域更好发挥产业承接平台功能,加速集聚人才、技术、产业、资本,更快提升制造业规模、实力和竞争优势;国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我省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我省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承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挖掘内需潜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我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发展差距。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进一步提高我省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区域竞争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必须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善于在危机中扬长补短抢抓新机遇,于变局中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
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要准确把握指导思想。今后五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要科学确立奋斗目标。
--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9%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万家以上,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高质量发展综合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格局新的共进安徽。各区域板块基础设施、城镇布局、产业分工、公共服务联动协同水平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形成。社会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规模质量显著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环境优的美丽安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调整,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降幅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活力足的开放安徽。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营商环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分别达到1万亿元和1000亿元,开放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设百姓富的幸福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万亿元左右,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人民健康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徽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也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在新的征程上,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认真真干、扎扎实实做,拉高标杆、扬长补短,迅速扩大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生态资源、交通区位等优势,持续缩小地区、城乡、收入三大差距,就一定能够实现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的奋斗目标!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必须在战略谋划上谋深谋远、保持定力,在战术实施上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一)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四个面向",强化人才强省、科技强省鲜明导向,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把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机制,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巩固扩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升级建设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支持高校院所创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珠峰计划"前沿科学中心,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
强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成大科学装置7个、新建5个,形成国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加快建设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未来技术、数据空间等研究院。全省新建20个以上前沿交叉研究平台、100个以上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高标准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突出市场需求、产业发展、产品竞争,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定向委托"等制度,扩大优
质科技成果供给。支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支持国内外强校强院强所来皖建设分支机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安徽创新馆综合功能,培育科技经理人队伍,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大市场。设立中国科大科技产业组织学院。高水平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办好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应用和政府采购力度,助力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强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鼓励企业按照经济规律组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鼓励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车间里。构建绩效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完善"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把"科大硅谷"打造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安徽建设的示范工程。加强科普工作,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栽树工程。只要我们持续打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就一定能够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全面实施乡村建设。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分类推进传统村落、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积极推进部省农村改革试点示范区建设,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形成以昆明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滇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区域中心城市、边境口岸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和居住社区建设,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垃圾污水治理,推进花园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工作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传承保护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依法依规优化行政区划。实施"百县千镇提质"工程。
打开区域发展新空间。支持滇中城市群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沿边地区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滇东北地区成为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支撑、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滇西地区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努力形成"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赋予县级更大发展自主权,做强做优县域特色经济。
(三)加快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升级,全面提升国际通信服务能力和物联网接入能力。建设交通强省,持续推进县域高速公路建设,实施铁路"建网提速"工程、民航"强基拓线"工程,建设滇中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推动沿边公路、沿边铁路建设,推动综合交通从基本适应向提质增效、适度超前转变。实现中缅新通道海公铁联运常态化运行,全面畅通中越、中老泰国际运输通道,形成畅通全省、连接国内、通达南亚东南亚、面向环印度洋地区的国际大通道。打造绿色能源强省,持续推动金沙江、澜沧江等流域国家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风光水储"多能互补基地,扩大能源国际合作,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和区域国际能源枢纽。优化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布局,构建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加快油气储备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省、联通国内外的油气管网格局。实施"兴水润滇"工程,加快以滇中引水工程为骨干的大中小微水网工程建设,基本消除工程性缺水瓶颈;实施农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动,提高供水保障水平。建设现代综合物流体系,推进物流枢纽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建立区域性国际大宗商品交易集散中心,完善城市和县、乡、村配送网络。科学规划跨省跨境物流网络体系,推动中老国际班列与中欧班列对接合作,发展物流新业态新模式,降低物流成本。
(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破除制约云南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省属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深入推进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云南试点)。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打造鲜花、普洱茶、肉牛、电力、珠宝玉石、有色金属等要素交易中心。推动无效或低效占用土地、资本等要素资源的市场主体出清。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缓解基层财政困难,完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增强能源市场活力和绿色发展动力。
大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发展经济,拼的就是营商环境。要对照先进省份和城市的营商水平,努力追赶,力争3年实现全面提升并进入全国一流水平,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为企业提供最优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实行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优化完善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一部手机办事通",推动网上办事智能化。建设省、州(市)、县(市、区)一体化"互联网+监管"平台,推动市场监管精准化。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建立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制度,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畅通企业诉求反映渠道,打响"云南服务"营商环境品牌。
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要坚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有机衔接,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机遇,做好内外统筹、双向开放文章,努力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对内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化合作,建立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机制,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鼓励引导大型企业在云南布局资源供应和商品生产、流通产业链基地。对外主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缅、中老经济走廊建设,与周边国家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建国际产能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加快推进中老铁路沿线开发,深化多领域合作,促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健全相关领域的法规、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推进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聚焦沿边、跨境特色,加大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赋权力度,高水平建设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实施口岸功能提升工程。提升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南亚合作论坛、澜湄合作论坛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推进媒体、企业、社会组织、智库、公众等社会力量与周边国家交流交往,深化疫情防控、边境治理、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合作,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
(五)大力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全力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八大工程,激活创新引擎,增强发展动力。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省、州(市)一体化科技创新协同机制,高水平建设贵金属、特色植物提取、生物种业等云南实验室。加强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数字云南、绿色食品、重大疾病防治等领域服务型技术平台建设,加快实施材料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生物种业研发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健全创新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创业热情迸发、创新种子生根发芽。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要让企业"唱主角"、"挑大梁"。成立政府-企业应用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用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引入企业在滇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区域研发总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强化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发挥云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究资源和中央驻滇科研机构作用,深入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用好西南联大宝贵财富,引进优势创新资源和一流创新团队来滇创新创业,打造科技入滇升级版。深化与周边国家科技合作。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科研评价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机制,推进"揭榜挂帅",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强化科研人员激励,把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田地"。支持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促进各族群众从全面小康向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一)努力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深化"一平台、三机制",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强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科技帮扶,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农民素质。加大对迪庆州、怒江州、昭通市及"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边境县(市)的支持力度。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和移民搬迁安居富民工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深化沪滇协作和定点帮扶,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二)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方便更充分的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就地就近就业行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实施"技能云南"行动,推进"十个一批"培训工程,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完备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做好就业工作。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激发技术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企业创业者等重点群体活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三)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教育强省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6年,力争全省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达到西部先进行列。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抓好"双减"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控辍保学长效工作机制。扩大普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院校"双高"、"双优"建设。支持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和昆明理工大学创建"双一流",加快培养专业紧缺人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质量和效益实现大的突破。办好特殊教育。加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四)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卫生健康服务。持续推进健康云南建设和公共医疗卫生能力水平提升,优化布局卫生健康资源,建好心血管、呼吸和肿瘤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引进更多国家优质医疗资源落地云南,加快推进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和分中心建设。持续开展县级医院、中医医院提质达标,实施"国门医院"建设,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医防协同机制建设,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门疾控中心",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治。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协同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完善"三孩"生育政策相关配套措施,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深化拓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全面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城市),培养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进高原特色体育强省建设。
(五)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接轨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引导支持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落实国家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健全老龄健康和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完善长租房政策,解决好住房突出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靠的是实打实的务实之举。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五、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度优势是我们的最大优势。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得到坚决贯彻落实,在法治轨道上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对"一府一委两院"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打造成为"四个机关"。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主题,构建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实施"云岭同心工程",健全与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留学归国人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沟通联络机制,完善新时代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机制,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质量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行动,落实"十进"措施,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推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代代相传。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散居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加快发展,支持涉藏州县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持续整治境外宗教渗透和非法宗教活动,加强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云南、法治云南。维护一方稳定、守护一方平安,是我们的政治责任。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捍卫政治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打好第五轮禁毒和防艾人民战争,推进突出治安问题常态化综合治理。统筹抓好财政金融风险、企业债务风险、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重要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认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治云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大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执法监督力度。加快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与责任体系改革和建设,提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司法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法铁军。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民法典实施和"八五"普法工作,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升干部群众法治素养。
(四)切实维护边疆稳固。坚定"动态清零"防疫目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输出"不动摇,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推进疫情防控关口前移。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全面建成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持续开展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境地区口岸城市、中心集镇建设,优先打造374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防固。
(五)全力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完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后勤保障等军地共建共用共享。完善国防动员体系,进一步建强民兵队伍,推动平战结合、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加快智慧动员建设。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深化拓展双拥共建工作,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构筑各族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优秀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汇聚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一)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的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制度,分类开展学习教育、宣传宣讲、研究阐释,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和革命传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建好管好用好各类平台阵地。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强县级融媒体中心,构建省州县三级联动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传播中心。强化网络综合治理,建立完善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健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分析研究和情况通报机制、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云南各族群众的故事,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选树好宣传好"时代楷模"、"云岭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引领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管用水平。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推进网络文明建设,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四)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脱贫地区、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支持力度。实施"文化润滇"行动,推进千里边疆文化长廊、数字媒体、实体书店、国门文化等建设。深入实施"云岭文化名家工程"、"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加强哈尼梯田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国家植物博物馆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推进革命遗址遗存、文物保护利用,文献收集整理研究和博物馆群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
(五)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繁荣发展云南舞台艺术,推动艺术创作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推进新闻出版、版权产业发展。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七、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云南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汲取滇池沿岸违规违建的沉痛教训,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标杆、作表率,全面提升"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影响力。
(一)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建高黎贡山、亚洲象等国家公园,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落实林长制,持续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和国土绿化。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协助办好COP15第二阶段会议,配合做好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成立和运营工作,绘就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画卷"。
(二)全面开展生态保护治理修复。始终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深入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长江、珠江上中游岩溶石漠化集中连片地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等区域生态修复,持续开展石漠化、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强化湿地保护恢复。
(三)全面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一批标志性战役。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长江(金沙江)等六大水系保护修复,加大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坚持"一湖一策",全面落实"退、减、调、治、管"措施,开展一场动真碰硬的"湖泊革命",使九大高原湖泊真正成为镶嵌在云南高原大地的九颗明珠,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持续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工业污染、重金属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基本消除污水管网空白区、污水直排和城市黑臭水体,让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成为各族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加强山区综合开发,鼓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做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坝区良田,建设绿色矿山,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减碳增汇及碳交易市场发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五)全面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健全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让环保监督长出"钢牙"。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建设智慧环保,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为全局计、为子孙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八、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云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
(一)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铸牢政治忠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牢记初心使命,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做人民美好生活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矢志创造者和不懈奋斗者。严明纪律规矩,做到"五个必须"、杜绝"七个有之",守住法律的底线、纪律的底线、政策的底线、道德的底线。树牢宗旨意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行动上,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
(二)建设敢于担当、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坚持好干部标准,改进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在更大范围内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树立实干导向,引导干部坚持干字当头、攻坚克难,敢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讲求工作效率,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只争朝夕、奋勇争先。一线考察干部,在为民服务一线、项目建设一线、招商引资一线、乡村振兴一线、强边固防一线考察识别、选拔使用干部,引导广大干部在急难险重一线比拼竞赛、创先争优。坚持奖优罚劣,注重正向激励,对善抓落实、表现突出的干部及时提拔使用,旗帜鲜明为政治坚定、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撑腰鼓劲;强化反向问责,对不担当、不作为、不负责,庸懒散混、阻碍事业发展的干部,坚决果断调整处理。从严管理监督,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纪律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干部严格自我要求、强化自我约束。在严管的同时还要厚爱,关心干部的成长,关心干部的生活。
下一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汇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