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汇聚【推荐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汇聚【推荐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第一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方式的解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第二篇】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第三篇】
1、结合注释,正确疏通和理解文意。
2、理解大同社会是怎么样的社会。
3、比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园,更深掌握大同社会的性质。
一、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里的人民生活怎么样?(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实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人对社会提出了构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道之行也》,理解一下20xx多年前我国古代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内容。
1、默读,疏通字词。
(1)通假字:与、矜、
(2)古今异意:孤独(古:两个词。孤是幼而无父的人,独是老而无子的人。今:一个词。独自一个人,孤单。)。
乱:古——造反。今——杂乱,无秩序。
归:古——女子出嫁。今——归来,归属。
(3)一词多义:闭、为。
(二)理解课文。
1、文章将理想社会称为什么?(大同)。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作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c、节俭、勤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3、怎样实现大同社会?(如果回答“大道之行”——什么人、怎么做)(提问并让学生翻译)。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老师小结:只有权利属于人民,由德才兼备的人来代替人民使用权利,社会风气良好,才是大同社会。
4、大同社会实现后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5、全文可分为几层?(然后背诵)。
(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是故谋闭而不行……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三)拓展。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句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怎样实现和谐社会?(关爱他人、节俭奉献、守信和睦)。
(四)课堂小结。
向往美好的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幸福的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五)作业设计:背诵、完成北大绿卡。
板书设计:
社会的关爱。
节俭、勤劳。
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第四篇】
1.学生齐背《桃花源记》……文中的桃花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的。
2.作品与背景简介:xx。
3.出示学习目标:xx。
(二)新课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
2.听录音,注意难读字。
3.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5.自读课文,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解释。
6.学生翻译全文。
7.齐读课文,思考: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怎样?
8.分析文章的结构。
9.学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拓展练习。
1、发挥你的想像,把大同社会的场景进行形象的描绘。
2、“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们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字词句释为主,具体内容略)。
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第五篇】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料。
1.讲授大道大同两个概念。
2.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梦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梦想社会画卷。
今日,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1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
明白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探究讨论: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指导朗诵。
理清文章脉络,帮忙学生理解记忆文章资料。本文分三层。
一.总领全文。
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总结全文。
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教师总结:
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文档为doc格式。
。
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第六篇】
。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构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本事。
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必须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梦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梦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能够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日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
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
(学生朗读)。
(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经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梦想社会?(“大同”)。
“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到达“大同”社会)。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能够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
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
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
怎样对待弱势群体:
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
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2、学生回答问题。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我们今日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能够实践这些设想吗?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此刻你们中间。
同学谈设想,教师注意倾听。
板书设计:
大道——选贤任能,讲信修睦——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2.人人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谓之大同。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1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梦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完美,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经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我心中梦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到达。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明白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可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必须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明白,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异常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进取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第七篇】
2.整体感知xx,理清xx脉络,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理解全文大意,积累词语。
2.领会xx的内涵。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桃花源记》……文中的桃花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的。
2.作品与背景简介。
3.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
2.听录音,注意难读字。
3.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5.自读课文,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解释。
6.学生翻译全文。
7.齐读课文,思考: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xx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怎样?
8.分析xx的结构。
9.学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拓展练习。
1、发挥你的想像,把大同社会的场景进行形象的描绘。
2、“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们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字词句释为主,具体内容略)。
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第八篇】
1、结合注释,正确疏通和理解文意。
2、理解大同社会是怎么样的社会。
3、比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园,更深掌握大同社会的性质
一、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里的人民生活怎么样?(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实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人对社会提出了构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道之行也》,理解一下20xx多年前我国古代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内容
1、默读,疏通字词
(1)通假字:与、矜、
(2)古今异意:孤独(古:两个词。孤是幼而无父的人,独是老而无子的人。今:一个词。独自一个人,孤单。)
乱:古——造反。今——杂乱,无秩序。
归:古——女子出嫁。今——归来,归属。
(3)一词多义:闭、为
(二)理解课文
1、文章将理想社会称为什么?(大同)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作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c、节俭、勤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3、怎样实现大同社会?(如果回答“大道之行”——什么人、怎么做)(提问并让学生翻译)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老师小结:只有权利属于人民,由德才兼备的人来代替人民使用权利,社会风气良好,才是大同社会。
4、大同社会实现后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5、全文可分为几层?(然后背诵)
(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是故谋闭而不行……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三)拓展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句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怎样实现和谐社会?(关爱他人、节俭奉献、守信和睦)
(四)课堂小结
向往美好的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幸福的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五)作业设计:背诵、完成北大绿卡。
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安居乐业大同
节俭、勤劳
下一篇:自我批评总结优秀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