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撰写存在问题及建议
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撰写存在问题及建议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按照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审计准则的要求,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后出具的,对审计项目发表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审计法律文书。审计报告既反映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又体现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文字功底。每一份审计报告都必须清晰严谨、有理有据、入情入理。笔者结合法规审理工作实际,就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当前审计报告撰写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冗长,审计报告“头重脚轻”。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管理体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以及与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事项有关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等。在实践中,一些审计报告的基本情况几乎占据了报告篇幅的“半壁江山”,被审计单位职责职能等内容原原本本呈现在审计报告上,未加以归纳和提炼,缺乏层次和重点。同时,审计报告反映问题部分内容较少,造成审计报告“头重脚轻”。
(二)审计评价缺少证据支撑,存在主观臆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审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发表的评价意见。但实践中,部分评价意见照搬照抄被审计单位总结材料,而对于总结中涉及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数据是否准确无误,未进行充分取证;部分评价意见存在主观夸大成分,如评价内容“某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但审计证据中仅涉及该单位一到两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
(三)审计发现问题定性不准确,事实表述不清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审计报告应当内容完整、事实清楚、结论正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但实践中存在问题定性与事实表述“两张皮”现象,如问题定性为“政策落实不到位”,而事实表述中仅涉及资金使用方面问题,未涉及相关政策;部分问题表述中“无关信息”过多,采用堆砌式写法,未加以整理和提炼,导致问题描述模糊不清、指代不明,违规点不凸显;财务专业术语较多,未充分考虑报告使用者身份和报告的可读性;词句表述多次重复。
(四)法律法规引用不规范,其适用范围超越审计职权。一是引用的法规依据执法主体不是审计机关,却长篇大论的罗列出来;二是法规引用冗余或与问题无关,一些审计人员会把凡是跟问题有关联性的法规全部罗列上去,有的则仅引用“定义式”条款,无法支撑问题定性;三是引用法规依据与问题责任主体不匹配,如问题涉及主体为国有企业,引用的定性依据为预算法实施条例。
(五)审计建议的对象不正确,建议不具备可操作性。一是审计建议的对象为非被审计单位,如某些问题是被审计单位下级单位存在的,可以要求被审计单位责令其下级单位进行整改,但不能直接对下级单位提出审计建议;二是审计建议内容空泛,如通篇问题后面的建议都是“加强管理”;三是审计建议无可操作性,如建议被审计单位“重新签订合同”等。审计建议应便于主管部门、被审计单位研究落实,能够为党委、政府依法行政、科学施政提供参考。
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建议
(一)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审深审透是高质量审计报告的前提,“审”的能力对审计报告内容和质量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对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要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充分发挥审计骨干“导师”作用,通过面对面讲解、手把手传授审计“实战”经验,帮助审计“新人”快速提升政治素质和审计业务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向内“聚力”,由青年审计干部轮流做主讲人,对政策法规、审计方法、审计技术等方面的新动态、好做法、好经验进行分享;向外“借力”,对跨行业、跨领域的专业政策和专业知识,邀请行业专家授课,让审计干部成长为审计领域专业人才,同时成为跨行业的“专业”人才,为推进审计融合发展打好基础。
(二)勤练文字基本功。“写”是新时代审计干部必须练就的基本功。审计报告虽是通过文字来叙述,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文字材料,需要审计人员运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审计报告不是对审计工作底稿所得结论的简单堆砌,而是要沿着“资金-项目-政策-政治”这条线进行分析提炼,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深度。提高处理文字的能力尤为重要,可先从信息宣传报道的撰写入手,围绕行业主流媒体、审计专业报刊、上级审计机关网站等发布的征稿内容和要求进行撰写,以量变促质变,不断提高文字归纳和提炼的能力。高质量的审计工作要通过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呈现出来,要从“成品”到“作品”,再到“精品”,反复打磨,靠专业让人服气,靠实力赢得尊重。
(三)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做实研究型审计,是审计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通过研究先行,为审深审透打下基础,以研究型审计提升审计报告的“含金量”。一方面,业务科室根据各自职责分工,跟踪研究行业领域相关文件、法规、政策,同时加强对项目所涉及的被审计单位行业性质、发展现状、资金规模等方面的研究,有针对性地予以重点审计。另一方面,加强对审计着力点和突破口的研究。进行“双角度”思考,既要站在审计监督的角度,及时、准确、深入学习和领会中央、省、区、市关于行业管理的新要求,也要站在行业工作者的角度,深化对行业运行机制、管理内容和工作规律的掌握,让审计视角更宽、看待问题更准、提出建议更实。合理安排审计的时机、节奏和方式,把握审计重点、实施步骤和预期效果,提升审计监督成效。
(四)压实责任、齐抓共管。在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方面,分管领导要掌舵定向、加强指导;项目执行科室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法规审理部门要突出重点、严格把关。在审计报告形成过程中,审计组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庞杂的审计证据和工作底稿进行梳理、汇总和分析,分清主次,初步确定报告反映问题的先后顺序及定性、处理处罚、评价、建议等。审计组成员要认真审阅校对初稿,反复检查事实表述是否清晰完整,问题定性是否准确,引用法规是否正确,评价建议是否恰当、精准,查明问题是否遗漏、简单罗列,切忌“闭门造车”。一份合格的审计报告,需要审计组成员、科室负责人、分管领导集思广益、协同配合,多次研讨、多次校对、多次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