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总结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经济责任审计总结精编3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1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网络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理念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己形成普遍共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信息化程度不高、现代教学技术使用率低、信息共享机制缺少等问题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信息化目前正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根据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要求,开发双师型教师信息资源、构建职业资源信息网络,应用职业教学网络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是当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网络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探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途径,从观念转化、人员结构、培养方法、培养步骤、培养内容、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一、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外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推动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日益成为职业教育战略发展的主要目标。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对教育资源信息化的探索,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资源。另一层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是在系统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对于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1.网络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就不可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专项资金的投入,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调查结果显示(图表1),2004年已有部分高校开始着手网络建设,从2004年到今,各大院校的网络普及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开展。有数据显示,接入校园网的计算机数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平均每所高校接入计算机数量为7280台,其中平均每所高校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的计算机数量为3293台。

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立校园网,只有少数高职院校、民办高校还未建立;从高校类型来看,综合类、理工类、文体艺术类高校的校园网建设情况总体较好,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建设也已经达到较高普及率,但与综合类高校相比还略有差距,还需继续投资。

2.网络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双师型教师队伍网络信息化的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保障了每一名学生接受教育的平等性。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也为教师实现跨校学习成长提供了保障。教学资源库不仅在校内使用,同时也给兄弟院校和同行业、同区域企业使用,教育资源信息化为职校老师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师的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3.网络信息化建设促进职业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用于学习的基本能力,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职业高校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来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专研活动,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职业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4.网络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一场重要变革,是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科学在教育中不断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现象往往需要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才能进行解决,才能予以深刻的认识。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信息机器在教育中广泛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将极大地推动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教育信息科学是在这个过程中孕育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广泛研究学习过程的教育理论,是一门关于教育的信息科学,必将对职校教师的教育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定会带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07年部分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资格认定参照目录表(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评估中,都与网络相联系,这也使得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双师型老师内部得以开展。

二、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资源与共享的关系,要把握好观念转化、人员结构、培养方法、培养步骤、培养内容、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的环节。

1.做好双师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双师型老师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高端人才,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使他们对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形成了较固定和系统的观念。在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进程中,双师型教师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的理念被众多院校所推崇。因此,双师型教师应做好教学观念的转变,走出传统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做网络信息化时代的高端人才。

要做好双师型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化,最主要的就是要改掉自身的缺点,多接触新鲜事物,有益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很多双师型教师观念过于传统,对新新事物的接受意识不强。可以适当地去学习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多种方式的教学模式等;还可以给自己做一个自我规划,如今天学习信息化到哪个阶段,有哪些观念得到了转变,随时随地都记录下来,以便于日后进行检索自己的不足之处,争取做到与网络信息化时代同步发展。

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配备专业管理和服务队伍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硬件设施是进行网络工作的前提。配备专业的管理和服务队伍,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是有必要的。职业院校要在基础网络设施和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功夫。

首先,加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网络硬件设施,配备专业的维护团队,除此之外,构建适合大众阅读的网站,对里面的内容进行填充。如,加入不同院校之间的网站链接,进行在线互动;开设专业课程互相学习的活动。

其次,在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上,建立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包含各类资源管理与共享,如在阅读或下载功能;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如举办一些评比、出游、竞赛等活动;设置教学管理、展示与评价等功能,如开设一些专家点评专栏,与学员产生互动。

3.加强双师型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培养

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培养是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

一是要大力普及信息化培训。

首先,众高职院校管理出发。高职院校组织学校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全员培训,如关于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信息课程和道德修养等。并定其进行培训考核,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进行先进评比活动,如“最佳进步教师”或“先进老师团队”,来激励学员对培训的兴趣。

其次,提高自我学习意识。转化高职院校又师型教师的观念,多接触些新近事物,如在工作之余学习一些网络术知识,如flash、html语言、dream weaver等一些软件的使用;同事之间互相交流,如一些教师互动、共同研究网络课程进展。

另一方面,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修养。众所周知,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的精英。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修养,也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发生了变化。在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修养也良莠不齐。

在专业知识方面,高职院校除了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费供教师进修外,还应加大对其实践工作的力度,如进行模拟课堂评估、课堂测评等,评选优秀先进个人;鼓励教师将课件、讲稿、试题、教学文件、课程教学大纲、案例等进行互相参阅和点评。

在文化知识方面,双师型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学习和自我调节工作,如参加一些课外辅导班、健身俱乐部、棋社等。

4.建立完善的保障评价体系

利用信息网络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信息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必须要有科学、完备、公正、公平、相对稳定的保障评价体系。

一、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双师型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学习。开展一些制作课件、讲稿、试题、教学文件、课程教学大纲、案例的评比活动,评选出“最佳进步奖”或“最佳表现奖”;各大院校进行互动,将活动扩展到兄弟院校或是其它高校,进行各院校教师团队之间的课件、教材、学术文献的评比,评选出“优秀团队”或“先进集体”,并推选出“精品课程”或“优秀教材”。

二、要在对双师型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评估中,要体现教学信息化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工作予以认可和奖励,如类似于小礼品之类的物质奖励或评选“优秀教师”、“先进个人”;定期对信息化工作的程度进行评议与探讨,及时总结经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信息化进程,设立季度考核、月度考核、年度评审,对优秀人员和团队进行奖励,对工作态度懒散、不积极上进的教师给予处罚,必要情况下,包括但不限于停止录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网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老师队伍的网络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改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如参加一些课外辅导班,学会自我调节;高职院校还要拿出一些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开设评比、竞选的活动,循序渐进地让又师型教师成为网络信息化时代下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傅德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J].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四+期

[2]王晖等。适应知识经济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M].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5月

[3]余群英。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及其转型[J];高教探索;2006年04期

[4]高文书。终身学习视角下的中国继续教育现实需求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5]靖晓英。高职教师“双向循环流动”职业技能培养机制构建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6]黄雪琼。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发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7]贺文瑾。“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资格认定研究[J].职教论坛/2010年04期

[8]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J].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经济责任审计总结2

科学合理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必须根据工作需要和审计机关承受能力,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的原则做好各项统筹。一是加强项目计划管理。以重点单位、重点环节、重点不足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处理好项目数量与质量关系,监督关口前移,及时发现和解决不足,化解离任审计相对集中给审计部门带来的压力。二是加强审计对象安排。根据被审计单位资金运行状况及资产规模情况,制定分类别分级别管理办法,突出三个重点,即资金掌控大的单位且领导任职时间较长的,群众反映较大或有举报等线索的,工作成绩突出、拟选拔任用的领导干部。三是加强审计信息管理。积极研发具有信息存取、数据查询、统计浅析浅析等功能于一体的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系统,将以往审计发现不足、倡议采纳情况及其他审计成果纳入其中,便于审前调查开展及审计成果浅析浅析运用。

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思路和方式策略。一是在审计思路上,应逐步完成从就账论账、查错纠弊到审查决策、规范管理、检查政策执行等方面的转变,充分体现被审计单位行业特色和对象特点。二是在审计方式上,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积极推行审计公示,在审计进点会议上公开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公开审计组成员和联络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审计结果和整改结果,接受舆论的监督。三是在审计策略上,要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固定资产审计相结合,审计查账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审计核查与个别谈话相结合,本级审计与延伸审计、后续审计相结合,缓解人少事多的矛盾,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针对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困难、评价难度大、随意性较大的不足,应探索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和策略,划清现任责任与历史责任、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因素影响的界限,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客观公正、规范统一、稳妥谨慎、全面衡量的原则,可以尝试从以下指标入手:任期内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的执行能力,任期内完成经济指标的效果,财政财务收支中违规违纪不足应承担的责任,重大经济决策及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及其保值增值情况,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

注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一是审计成果应服务于内部规范管理,力求做到查出一个不足,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方漏洞。二是审计成果应服务反腐倡廉工作,对审计发现的违法乱纪典型不足和线索,一查到底,追究责任。

三是审计成果应服务干部培训和选拔。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纳入干部档案,作为考察评价的依据,同时将经济责任审计列入党校培训内容,提高领导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的水平。

编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范本。

一是规范审计工作依据,将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成册,便于查找和学习。二是规范审计操作程序,对审前调查、实施方案、审前公告、入户审计、汇总取证、底稿编制、撰写报告、征求意见、出具报告、整改落实等流程作出明细规定。三是规范审计范围和内容,按乡镇、街道、委办局、事业、企业,分类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四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策略,对领导干部任期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实施程序做出“规范、较规范、不规范”的评价;对财务报表真实性按真实程度做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的评价,对财务合法性按“合法、基本合法、有违法行为或严重违法行为”的评价等。五是规范责任界定,对存在的不足、引用的法律法规和界定的经济责任进行汇总归类,编印成参考对照表,使经济责任的界定得到了基本统一。六是规范相关文书格式,按乡镇、街道、委办局、事业、企业分类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文书写作格式,对不足分类和定性明确衡量标准,使审计报告、结果报告、审计专报等文书格式达到规范和统一。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3

关键词: 双创教育 酒店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 实现路径

一、双创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分析

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这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该“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组织领导”等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5年6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激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调动高校深化改革的积极性,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教育部与谷歌、百度、微软、英特尔、西T子、IBM、元计算、北京触控科技等企业共同启动了“双创教育”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得到了众多高校的响应,很多项目经过论证后获得立项,对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12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提出了“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规定“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必须体现在高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

二、双创教育理念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要求

(一)重视创意性思维和创造性潜能开发。双创教育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创意性思维训练和创造潜能开发。创意性思维是以感知、联想、思考、理解、记忆等为基础,以求新性、探索性、综合性等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其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创造性潜能是指个体具备的开创性的先天特质和潜在能力,在《辞海》中将创造解释为“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行为创造学》认为创造的本质具有“新颖性”,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将“创造”和“创新”等同对待。对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而言,在开展创新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加强创意性思维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激发学生善于“奇思妙想”。不能因循守旧,不要僵化死板,循规蹈矩和墨守成规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挖掘,充分发挥年轻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较强、探索精神突出等诸多优点,将智力智能开发、知识吸收转化、创新素质培养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自主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培养。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年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高校学生到新兴产业领域创业”。因此,创业教育是双创教育中另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培养,通过自主创业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二是提高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拓宽个人成长空间,增强后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发展型就业。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把“自主创业”与“就业择业”有机结合起来,将其视为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既强调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又重视就业择业能力的提高。自主创业意识培养主要指通过创业教育,在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等方面加以引导,将创业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就业择业能力提高就是通过就业择业指导,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正确理解“先就业再择业”的基本道理,从而在就业择业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注重综合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锤炼。。对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通过双创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重视综合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锤炼。综合职业技能一般指针对特定职业的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和复合技能。操作技能指对工作岗位上各种工具、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心智技能指对各种技术手段、操作规程的理解领悟能力,复合技能指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素质既指个体在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修养程度,又指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内在意志品质,包括思想意识、文化修养、道德水准、责任担当等。酒店管理是由前厅、客房、餐饮、酒吧、茶艺、康乐、商务、会展等多种工作组成的岗位群,因而酒店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胜任酒店工作岗位群的综合职业技能。同时,在酒店管理服务过程中,需要与各种各样的客人打交道,只有不断提高酒店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给予客人更多更好的人文关怀。因此,注重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从而通过“问题导向”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拓展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大量进驻中国,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方面,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了解世界各地客人的风俗习惯和消费特点,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酒店消费服务,为酒店赢得更多消费者,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另一方面,拓展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与国际品牌酒店集团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国际品牌酒店集团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从而在酒店产品设计、酒店市场开拓、酒店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创新。因此,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实现与国际化全面接轨。从创新创业角度看,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同时对创业有极大帮助。试想一下,如果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真正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肯定能够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提供新服务、创造新价值。如果打算创业,就要充分利用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客户资源,在极短时间内实现市场价值,获取商业利益。

三、基于双创教育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一)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是关键。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推广初期,如何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前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就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创新创业课程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启迪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选择性开设《创造力开发》、《创意思维训练》、《创业管理》、《企业家精神》、《投资企划》、《市场策划》等创新创业课程。另外,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还需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可以考虑成立“创新创业管理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机构,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和帮助。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造一座酒店,一方面利用饭店平台对外营业,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二)加强校企校政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校企校政合作、多方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一是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实习场所、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建立校企合作的u价体系,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分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促进酒店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二是积极寻求校政合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有效利用各类资金,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指导。逐步构建起“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

(三)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重视人文素质培养。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将职业核心能力开发和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着力拓宽成长上升空间,不断提高后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够成功实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归纳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八项内容。人文素质既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内在动力,又是不断完善、提升自我的基本内容,因而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重视人文素质培养,能够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极其重要。

(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提高双创教育水平。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国外许多高校已经非常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比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百森商学院等高校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分析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与国外其他高校的有效合作,深入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充分参考国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方法,为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帮助。同时,全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不同高校的各自特点,将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与我国高校具体情况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四、结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要求。同时,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更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对酒店管理人才而言,必须特别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继。以“双创”教育理念引领本科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6(8):7-11.

[2]曾红颖。“双创”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21-23.

[3]张军扩,张永伟。双创如何成为发展新动能[J].新经济导刊,2016(4):81-85.

[4]徐雁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3):168-169.

35 19076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