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工作报告汇报【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舆情工作报告汇报【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第一篇】

一、网络舆情与媒介认知能力的关系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舆情基本概念的辨析、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形成的特点以及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等方而。在国内最早对舆情进行系统性定义的是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的土来华,其研究认为“网络舆情,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曾润喜则认为网络舆情是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中。笔者认为,曾润喜的观点更广泛地涵盖了网络舆情的普遍特征。

(二)媒介认知能力的要素

媒介认知能力包括媒介信息认知能力和媒介社会认知能力,媒介信息认知首先包括媒介内容认知,即了解媒介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其次,媒介信息认知还包括媒介规则(convention认知,即了解特定媒介的表达规则。媒介社会认知同样包括两方而的主要内容:一是对媒介信息的政治、经济语境的认知;二是对媒介自身发展与社会进程互动关系的认知。

(三)网络舆情与媒介认知能力的关系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的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因特网传播的信息包含了网民对当前社会各种现象以及诸多热点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话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娱乐、体育、卫生、科技、个人生活等各个领域。网络舆论最自接、最快速地反映了各个层而的社会舆情状况与发展态势,它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重要领域的社会舆情晴幽表,受到国家与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网络舆情的概念、表现特点来看,相对于传统媒介,网络媒介彻底改变了受众的传播与接受信息的方式。受众(网民)小仅从网络上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而且信源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民小仅可以从国家、政府等权威媒介机构那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民间组织和个体那里获取信息;获取信息之后,经过受众的分析与评价,又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最终形成网络舆情。从网络舆情的产生及酝酿过程来看,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成为网络舆情向良性或恶性发展的关键。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又进一步影响着网民对媒介信息的认知。

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影响巨大,进而形成网络舆论,而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网民作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体,在网络舆情形成中小仅起着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作用,而且还起着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的作用。因此,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对于网络舆情的产生及形成、网络舆情向良性或恶性方向转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除网络新闻、网络论坛等传统应用方式外,又出现了博客(Blo乡、维基CWiI}.聚介新闻((RSS)等新形态的信息交互模式。互联网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新闻媒介传播模式的解构和颠覆。从2005年起,国内已经开始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到2010年,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基本上包括了这种研究的四个主要方而,即网络舆情事件的研究、网络舆情发展变化研究、网络舆情的主体研究和网络舆情的管控与引导。从南京大学的《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报告》中所选取的}一大舆情事件来看,网络舆情的热点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各个层面。总的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全民化的舆论工具,网络舆情的兴起为公民实施舆论监督提供了新的途径,也成为政府聆听民意、汇集民智的新渠道。但网络舆情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1.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是指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介、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软件工具。从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关于网络舆情监测的系统非常多,但大多数只是炒作某一概念,尚小具备热点识别、主题跟踪、趋势分析、突发事件分析等功能。市场上比较知名的监控有VSP网络监控系统、TRS网络监控系统、方正监控系统、优捷网络监控系统和谷尼监控系统等。但网络监控系统只是一个软件,而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则是指研究人员利用检测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监测网络舆情产生与发展并提供决策建议的目的。

2.对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没有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们-.们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并迅速形成危机,让人碎小及防,看小清网络舆论的形势,把小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重点。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决定了网络舆情热点形成们-.们是速度快、影响而广,如果没有一个快速反应机制,事件和和会向小可预料的方向发展,甚至会危及国家女全。从我国近几年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来看,在事件的发生之初,并没有一个完善的J决速反应机制,致使事件发展到最后而产生小良的社会舆论。

3.网络舆情向正确或错误舆论转化的导向性小强

网络舆情在发生之初,完全是自发性的传播,传播者只是根据事件本身的性质(民众的兴趣点)加以关注并自觉传播信息,而大多数传者并小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更何况网络舆情是自发的流动传播,没有一个正确的导向。

4.对青少年没有专门的舆情引导机制

从CNNIC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来看,青少年网民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占到了半数,他们既是网络舆情的受众,又是网络舆情的传者,但他们的媒介认知能力却有待提高。在缺乏专门、有效的舆情引导湘L制及青少年媒介认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网络舆情就很难得到良性发展。2009年发生的湖北石首、邓玉娇事件说明,受众很难详细了解事件的细节,大多是凭借从网络获取到的小完整的信息来判断事件的真相,这就很容易夸大事件的小良影响,而小能够从法律的角度去完整地看待某一事件。山此造成的网络舆论以及社会舆论,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负而影响厂

三、面对网络舆情,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存在的诸多不足

媒介认知能力属于媒介素养的重要方而,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而,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能力模式”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青少年网民山于心理、生理年龄的特征及生活阅历较浅,而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特别是而对经过大量网民集中关注的焦点网络事件,更是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很容易自从,甚至形成所谓的“网络暴民”。从根源上来说,还是青少年的媒介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具体来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一)青少年对媒介内容辫别力不足

1963年,NewsomReport的报告中指出了媒介倡导的价值观与学校小符,建议“训练青少年批判地看待媒介,学习辨别媒介传播内容”,即强调提升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认识到,媒介教育者小应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并粗暴地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甚至也小应该仅仅教给青年人一种美学判断,而应与青少年一起理解媒介内容,帮助其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媒介的能力。青少年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接受统一的价值观教育,因而跟小上时代的发展与媒介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青少年在接受互联网信息的时候,无法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好坏,小能批判地看待媒介内容。而对媒介内容的认知与辨别,则需要媒介信息认知能力和媒介社会认知能力。

(二)青少年对媒介传播规则了解有限

媒介传播规则是媒介在传播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传播原理,从信源、信道到传播效果,都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传播效果则是受众接受信息之后传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以及受众产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子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子各种议题小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青少年没有经过系统的媒介认知能力培养,小了解传播效果理论,所以在日常网络生活中小可避免地被动接受自己所接触的媒介讯息。

(三)青少年对网络舆情缺乏对媒介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意义的判断

任何一种媒介信息都是一定政治及经济语境中的产物,媒介机构的生产活动与意识形态及经济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背后,隐藏着媒介信息的真实意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意识形态与经济利益都会在小同程度上对媒介内容构成一种制约因素。正如传播学者威廉·克赖斯特(WilliamChrist)和詹姆士·波特所说:“大多数(关于媒介认知能力的)概念涵盖了以下元素:媒介是在被建构的同时建构现实的;媒介具有商业含义;媒介具有意识形态和政治含义;任一媒介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相互关联的,每个都有其独特的审美取向、符码和规则。”青少年在而对媒介信息特别是网络舆情的时候,而是从简单的是与非、真与假中得出最基本的判断,而小能够从中角军读出深层次的含义。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中可以看出,而对网络良荞小齐的信息,特别是网络上的热点问题形成的网络舆情,青少年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尚小足以使他们应对当下的网络生活,然而网络生活却正在逐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让我们小得小把提高青少年的媒介认知能力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关提高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的舆论氛围正在形成,但具体措施却鲜有实施。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构建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的措施,小应该是泛泛而谈,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网络舆情一方而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女全,另一方而也自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因此,针对网络舆情,构建青少年的媒介认知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四、针对网络舆情的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路径

(一)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机制,提高他们对媒介信息内容的辫别能力

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机制可分为如下几个环节:(1)网络舆情的形成需要有介适的信息位置。网络舆情对传播效果的要求就是要引起尽量多的网民关注与参与。而作为传播过程第一步的信息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信息能否引起网民的第一波关注,将自接影响其以后的传播过程,并决定其传播路径。这种介适的信息位置表现在两个方而:一是该位置积聚了大量的受众,即该位置上的信息会被许多人看到;二是这些受众可能会对该话题产生共鸣,并就该话题积极地表态和行动。(2)恰当的信息表达方式有助于网络舆情的形成。所谓恰当的信息表达方式,是指信息表达应该简明、有趣以及日吻介适。当然,这并非网络舆情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它对促进信息的传播至关重要。(3)舆论领袖的传播。在卡茨和拉扎斯非尔德等人所建立的“二级传播论”中,舆论领袖是一个核心概念,他们对舆论领袖所下的定义是:人们所认识和信赖的人,跟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被认为具有某些专长和对某些问题见解深刻。舆论领袖能够向人们提供建议和解释,改变他们的态度和影响他们的行为。通过舆论领袖对事件的传播,影响力将会呈几何倍数扩大。(4)传统媒体的参与和跟进。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更具有权威性,通过传统媒体的参与和跟进,民众才能够充分认识到事件的正当性或严重性,从而使事件的影响力更为深远。

因此,应当使青少年了解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机制,让他们能够分析和评价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能够理性地看待网络舆情的形成,从网络媒介、传统电视媒介和纸质媒介等多个角度看待事件的产生和发展,小自目跟进和参与传播,使网络舆情能够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了解“把关人”理论,在学习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赋权”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gatekeeper),这一概念最早是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介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小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日,通过这个关日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把关人”理论是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青少年应该充分了解新闻传播中的“把关”过程模式,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全而、多角度地了解信息,进而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能够传播有价值的、可信的信息,而小是自目跟il}}、肆意造谣,使网络舆情朝恶性方向发展。

(三)引导青少年学会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提高分析信息与评价信息的能力

编码解码理论来自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nHa1D霍尔批判了大众传播研究根据信息流通将传播过程概念化为“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特征,并提出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和传播存在“主导的复杂结构”。霍尔还以此为起点,将电视话语的生产流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即电视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这是“制码”阶段。第二阶段是“成品”阶段,霍尔认为,电视作品一旦完成,就成为一个多义的、开放的话语系统。第三阶段是观众的“解码”阶段。在这个阶段,观众根据自己的地位、角色和生活经验开始对作品进行复杂的多层次的解读。青少年网民在接收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并小了解媒介信息是如何制作和生产出来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于青少年掌握大众传播的原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使青少年学会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解码”甚至“编码”,了解媒介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从而批判地接收信息。

(四)安排与设置针对网络舆情有关的媒介教育课程

舆情工作方案【第二篇】

舆论传播学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其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原理与应用两个方面。舆论传播学基本原理部分主要包括:舆论的要素、中外舆论思想发展史、舆论的传播手段、舆论的形成与类型、舆论传播的形态、舆论传播的规律、舆论引导等。应用部分主要包括舆论调查、舆情监测与分析。根据舆论传播学教学内容的这一特点,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可采取重视基本原理教学、理论教学与实地调查密切结合、注重案例教学等方法进行改革。

一、合理选择教材,重视舆论学基本原理的教学

目前我国舆论学研究方面的著作和教材很多,有关舆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不尽相同,但其中有许多共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针对本科生对传播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教材内容应该具有权威性、深入浅出、章节安排合理、案例丰富新颖的特点。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取百家之长,仔细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众说纷纭的部分可以将全部观点展示给学生,供学生讨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理论研究观点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作为理论与实践联系极为密切的一门课程,重视舆论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对于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认识与分析各种舆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有关舆论概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观点,所以教师要对舆论的要素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究竟什么才是舆论。另外,还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哪些不是舆论,改变以往学生对舆论的错误认识。有关舆论传播手段、舆论形成与类型、舆论传播形态、舆论传播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大概应占教学学时安排的四分之三左右,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基本原理,把握舆论传播规律,为掌握合理的舆论引导方法打好基础。

二、运用案例法和讨论法,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网络及移动互联终端飞速发展的时期,大学生很难再生活于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环境中。有些大学生比较关注各种社会问题,他们会主动搜集相关信息进行浏览;也有些大学生因为这些移动终端的发展而被动地获知了一些信息。无论他们是主动了解还是被动接收这些信息,在当前信息爆发的环境中,作为学业比较繁重的大学生基本很难了解事件的全貌。此外鉴于他们年龄与经历的关系,往往难以形成对舆论事件的全面和客观的认识。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大量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舆论传播学基本原理客观分析和评价舆论问题。

舆论学教学案例的引入要注意典型性和新颖性两大特点。典型性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最能说明该原理的真实案例,这种案例适合教师举例分析,以此充分说明舆论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新颖性指教师在近期发生的、重大的、影响面广的、部分学生已有初步了解的社会事件中选择与基本原理相关的案例,这类案例适合让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案例讨论与分析,从而提高他们对舆论传播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力。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体会到舆论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经常作为舆论主体的角色出现,而作为未来的传媒人认清舆论发展规律、提高舆论引导技巧、合理运用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案例进行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对单件事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运用基本原理,使教学效果得到即时反馈。

三、进行舆论调查训练,提升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

舆论调查是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舆论调查的基本方法,对身边的重要舆论事件进行实地调查并撰写内容规范的调查报告,是舆论传播学应用教学环节的必需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近期的舆论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各组调查主题编制调查问卷、完成舆论调查任务、上交调查报告。这种实地舆论调查环节不仅能让学生亲身实践调查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体会到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以及认识到舆论问题的复杂性,这对培养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积极意义。此外,通过对调查中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训练他们具备写作规范调研报告的基本素质,并且培养他们学会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特别在自媒体时代,不要不加判断地随波逐流,更不能人云亦云,要重视调查法在新闻工作中的价值,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四、改革考试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舆情信息【第三篇】

一、引言

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论坛、新闻跟贴、博客、日志等个人话语表达形式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网民愿意通过网络这种渠道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与看法、意见与建议。网络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舆情”从日常社会生活领域延伸到了网络虚拟空间的时代已经来临。近期,涉及到高校的重大网络舆情都是由网络上的讨论聚集成话语焦点而引发的。从罗彩霞身份盗用事件到西安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参与高考阅卷事件,再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王圣淇的提拔门事件。这些舆情事件无不反映高校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思潮晴雨表,它不仅关乎高校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来说,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这标志着党对舆情研究的进一步关注。因此,研究和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的信息特征,监控与处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引导,从而准确地把握师生的思想动态,提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控制管理的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I-Space模型的引入

英国经济学家(博依索特)在研究知识资产的过程中预言信息空间将是人们进行交流、活动的一个新的场所,它是全球所有通信网络、数据库和信息的融合,形成一个巨大的、相互关联、具有不同民族和种族特点相互交流的“景观”,是一个三维空间。[1]为此,他建立了一个“信息空间”(即“I-Space”)模型,编码度、抽象度和扩散度构成了I-Space模型的三个维度,如图1所示。

(一)编码维空间

就高校舆情信息而言,编码的程度是用来衡量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计算机识别,可以针对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对文字信息设计,主要对文字编码和语义进行编码,即识别舆情信息内容和学生的言论。

(二)抽象维空间

对网络舆情触发源事件的概括与描述就是一个抽象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化的过程。抽象程度越高,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其影响程度也就越大。舆情的抽象程度与舆情者综合概括能力及文学水平有关。从监测方面看,就是要提取舆情信息,并通过对舆情信息主题的合理分类,明确哪种类型的社会危机或矛盾更容易引发群体事件。

(三)扩散维空间

用于衡量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积,即被学生接触、了解和接受的程度。舆情的传播途径可以分为门户网站传播、论坛社区传播、个人空间传播和人际传播(如通过实时聊天工具、邮件等传播)。在传播速度和权威度方面,门户网站新闻高于论坛社区,论坛社区高于人际传播;媒体权威度越高,消息的真实度就越大,对参与者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三、高校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I-space的网络舆情内容构成分析,可以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始于舆情者,并通过媒体传播,对舆情参与者产生影响,而对舆情参与者产生的影响力大小又与舆情的内容及区域的和谐程度有关。因此,本文借鉴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一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2],参照了其指标设计思路,得出了高校网络舆情指标体系(表1所示)。

从表1可知,高校网络舆情检测评估有四大二级指标:高校网络舆情者指标、高校舆情内容指标、高校舆情参与者指标、高校舆情传播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有若干个三级指标组成,三级指标由叶节点指标构成,叶节点指标是指标体系中的最小指标单位。

(一)高校舆情者指标

高校舆情者指标是影响网络舆情安全的重要指标,它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学生对舆情者所各方面舆情信息的关注情况,有助于从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鉴于学生对于不同的舆情传播通道关注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该指标依据传播数据源划分为舆情者影响力、活跃度和价值观这三项二级指标。

如果学生对某一新闻关注、感兴趣,他就会浏览其信息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关注的程度。新闻点击排行榜就是反应舆情活跃度的重要指标。通常排在排行榜首位的新闻就要引起高度重视。相应的,一定时期学生对于某一舆情信息参与讨论,的帖子数量越多,其活性就越强,所受的关注程度就越高。某一事件、话题、社会问题等的新闻评论数量体现了学生参与讨论的关注程度。新闻评论数量越多,该舆情信息活性就越强,其引起重视的可能性也越大。

(二)高校舆情参与者指标

高校舆情参与者指标包含四个三级指标:负面指数,描述的是舆情对学生思想冲击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程度;受公众影响力,衡量的是学生的回帖引发的共鸣程度;参与频度,指某一学生浏览或者点击、评论某一舆情的次数;监测少数可能企图通过网络传播来制造事端的学生;网络分布度,指学生的分布范围和密集程度,若某一城市的密集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那么学校及其相关工作人员要对该舆情信息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网络媒体的层面来看,一个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冲击越大,政府新闻网站、重大门户网站与其它内容网站就这一新闻事件所做的“新闻专题”和“相关新闻”的页面通常也就越多;如果学生对某一事件、话题感兴趣,也会通过论坛、博客通道进行发帖、回复和转载等,其帖子数量也就会增加等。那么,通过各种网络传播通道所形成的对某一舆情信息数量都表现为可以搜索到的页面,通过对页面数进行科学地查询、搜索和统计,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扩散情况。此时,通过WEB页面在不同的统计期内的数值从而形成的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的WEB页面变化走势,能帮助评估者挖掘出舆情波动点所在的时间等重要时期,方便发现舆情信息态势的变化规律。

(三)高校舆情内容指标

高校舆情内容指标强调观测舆情的发展过程及申明周期,特别是网名发表意见次数最频繁、最活跃的事情,这也是网民情绪急剧积聚的时期。信息主题敏感度,指通过本文挖掘技术的智能分析,按照一定的标准,得出一个数值表示其敏感程度的大小。

舆情内容监控包括对信息主题类别、关注度、信息敏感度的监控。信息主题类别就是网民关注什么样的事情,包括的内容很多,大部分舆情监控通常是热点、时政之类的。随后,就要对这些信息的关注度评估,关注度越高,其演变为网络舆情的可能性越大。最后我们还要对大学生所关注的信息的敏感度进行分析,如果是敏感内容(如涉及中央、政府高层的负面舆情信息的内容敏感度就很高),则应及时采取措施。

(四)高校舆情传播媒介指标

网络舆情信息流通量变化值仅仅反映了在时间维度上舆情信息数量的变化值,还需要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用来体现在一段统计时间内某一舆情信息的流通量在各地理区域上的分布,用来判定信息流通量最大区域及在该时间段内的扩散趋势及分布范围,它常常通过IP地址、ID等因素来获取、查询和定位的。高校舆情传播媒介指标旨在确定传播渠道和环节,着重分析网络舆情所在的传播和扩散阶段,其中,舆情扩散度指舆情信息在不同的传播方式中的传播速度。主要是根据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设计。

舆情信息【第四篇】

[关键词] 互联网舆情;管理方式;现状;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31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52- 03

舆情,就是“群众的意见和态度”,主要包括社会舆情、媒体舆情以及新兴的网络舆情。舆情管理就是对群众意见和态度的收集、研判、决策、处置、总结等环节的总和,及时掌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有针对的正确引导,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其内容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作为提供煤炭企业,存在着安全事故影响造成影响过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等问题,较容易引发突发新闻事件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带来不稳定因素。

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思考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解释

互联网舆情主要是指网民对传载于互联网上的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评价、观念、意见、态度以及情绪等。互联网舆情主要通过博客(微博客)、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形式来表达。

互联网舆情监测导控是有关部门基于特定目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对网络上的政情、社情等舆情进行监测研判和引导管控。重点是对“事关本地”、“人关本地” 的涉及维护稳定的负面舆情,对敏感时期、重点地区、特殊人员和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舆情,以及对网上恶意炒作影响维护稳定的舆情进行监测和导控。

互联网舆情来源

在开放、虚拟的互联网中, 网络舆情的传播迅速, 内容多元, 互动性强,互联网舆情主要来源于网站新闻评论、论坛与社区BBS、聚合新闻RSS、QQ、MSN、博客、微博,具有迅捷性、随意性、多元化性、隐蔽性、偏差性、突发性的特点。

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互联网舆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独当一面,成为网络舆论的独立源头;

(2)互动成为网络舆情的最主要的特色;

(3)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4)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

(5)调整网络表达方式,抑制“群体极化现象”。

2 煤炭企业的互联网舆情管理

煤炭企业信息化进展情况

煤炭企业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进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企业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行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煤炭企业建成了煤田地质数据库、煤矿生产许可证数据库、矿井地质资料数据库、安全调度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3)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煤矿安全监控、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煤炭产量远程监测3大系统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煤炭专网联网运行的业务系统持续增加。

(4)网络监控进一步增强。相关政府建立了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与决策系统,对井下主要环节特别是与瓦斯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了矿—县—市三级在线监控实时监测,超能力、超强度生产得到遏制,超定员用工明显改观。

(5)信息化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信息化平台,部分企业还建成了统一集中的数据管理中心,形成了“多网合一”的综合信息网络,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开发初见成效,实现了井下与地面生产系统集控与联网,管控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数字化”矿井初见端倪。

(6)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开展了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统一规范网络机房、数据中心建设,特别是矿级节点机房安全运行环境,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网站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互联网舆情管理存在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获得稳步提高,然而,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统筹协调问题

虽然与舆情管理关系密切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组织,但煤炭企业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差。尽管煤炭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然而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低,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因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形成信息的共享机制。煤炭企业的上报多为直接报送领导,而缺乏部门间的联动,在处理重大安全事故,互联网负面舆情时,不能进行合理的统筹。

应对能力问题

煤炭企业应对互联网舆情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专业知识能力缺乏,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互联网舆情的传播方式了解较少,遇到问题时应对处理不恰当;②缺乏分析研判能力,对于已经掌握的消息,相关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信息敏感性,处理问题方式、时机存在不恰当的地方;③工作方式单一、呆板,相关管理人员虽然关注网络,但不懂得网上引导的策略,在工作方式上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捂、拖、删、压等手段。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都存在着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尽管大部分煤炭企业在管理能力、生产效率、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然而,安全生产隐患、不良舆情的传播依然存在。

网络信息时代使煤炭企业舆情防控困难加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舆情防控难度加大,改变了传统的舆情传播依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向公众单方面灌输信息的现状。互联网舆情通过网络新闻、博客、论坛、视频、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微博客等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渠道,并与传统媒体共同助力,形成立体化传播方式,拓宽信息传播范围并最终扩大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煤炭企业对于舆情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传统的舆情传播方式,而对互联网舆情的重视程度较低。价值互联网舆情传播的立体化,增大了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防控的难度。

未建立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

舆情诉求机制建立方面,煤炭企业存在不足:①企业网站形象塑造能力较低,资源整合能力较低,对于网站的建设并未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线服务能力水平不高,不利于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的建立;②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并未转变,重视程度较低,尽管有些煤炭企业网站建立了良好的舆情诉求机制,然而由于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舆情诉求并未得到合理的解决;③缺乏宣传及培训,煤炭企业矿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化诉求表达能力较低。

提升策略

应对互联网舆情,应坚持“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尊重事实、科学应对”原则,本文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政府方面

(1)加强政府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的舆情引导。我国政府对互联网舆论管理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2)制定相关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政府应加强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的制定,健全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的与管理。

(3)行政指导。通过网络评论员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对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予以监控,并对事故信息的进行合理引导,避免安全事故影响的扩大化。

(4)安装技术软件对互联网舆论进行合理监控。政府的监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督;二是加强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

企业层面

制定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管理需要健全相关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建立和完善舆情管理工作考核制度,将舆情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子企业和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运行落实机制。

强化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意识

信息社会大众传播承担着对事情做真实、正确而完整的报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煤炭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树立良好的舆情意识,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义务。以真诚、规范、优质、高效的工作,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打造煤炭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教育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高频度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观念,树立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态度,注重个人行为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自觉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有效地减少了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几率。

组建培养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舆情管理人才队伍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涉及全局的有较强政策性、敏感性、时效性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把那些责任心强、文字功底深、分析能力强的同志选配到舆情管理工作岗位上来,提高队伍素质,把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列入企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制订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安排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广大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转变工作方式,转变思想意识,提高应对能力

煤炭企业应注重转变思想意识,舆情工作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学习和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握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牢牢掌握网络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涉及公司的负面新闻发生后,及时控制舆情扩散;对于已经出现的重大舆情,党委工作部及时与主流媒体联系沟通,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正面引导舆论。同时,要求对内及时搞清舆情真相,掌握事件真实情况,制定有效措施,从源头消除舆情隐患。

建立企业新闻工作机制

加强企业新闻宣传、危机管理与广告投放等资源配置,统筹协调,统一对外,形成合力,维护品牌形象。加强新闻策划和议程设置,不断增强新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排查本单位可能引起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从源头上杜绝负面舆情的产生。

建立畅通舆情诉求机制

如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就建立“舆情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短信平台”、“网上留言板”、“定期座谈会”等一系列平台和机制,鼓励职工群众大胆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畅通民意诉求,同时建立健全了领导基层舆情调研机制,形成舆情分析报告以指导工作实践。这个过程就是要主动引导处于潜在状态的舆情显现出来,以便及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健全外联网络

35 1056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