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2025年一季度意识形态工作研判分析报告
县委2025年一季度意识形态工作研判分析报告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县委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扎实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现将一季度研判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态势
一季度,全县意识形态领域保持健康平稳态势,呈现"三稳三提升"特点:
理论武装根基稳。全县各级党组织开展专题学习127场次,"学习强国"平台党员覆盖率达98.6%,位列全市第一。
舆论生态态势稳。监测处置网络舆情23起,回复率100%,未发生重大负面舆情事件。
文化阵地管理稳。开展非法出版物专项整治行动5次,整改问题12处,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安全。
干部能力显著提升。举办意识形态专题培训班3期,培训干部680人次,舆情应对能力测评优秀率达89%。
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通过"百姓问政"等活动收集意见建议127条,解决民生问题98个,群众认可度达92.3%。
文化影响力加速提升。推出原创红色剧目《**烽火》,线上观看量突破10万人次,获评"全省优秀文艺作品"。
二、主要做法
(一)以理论武装凝聚思想共识。
构建"三级联动"学习体系。县委常委会带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3次,研究制定《2025年意识形态工作要点》;组建"百姓名嘴"宣讲团,开展"二十大精神进万家"巡回宣讲56场次,覆盖群众1.2万人次;在全县中小学校开设"云端思政课",创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参与学生达3.2万人。 打造"红色铸魂"教育品牌。升级改造**革命纪念馆,推出"沉浸式党史教育"体验项目,接待参观团队120批次;开展"红色家书诵读"活动,评选优秀作品48篇,在县融媒体中心专栏展播;建立党员干部"红色教育基地轮训制度",一季度组织培训230人次。
(二)以阵地管理筑牢安全防线。
健全"六位一体"阵地监管机制。建立"审批备案、日常巡查、技术监测、联合执法、应急处置、考核问责"全链条管理体系;对全县32个宗教活动场所、12家民办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检查,整改问题17个;在县政务新媒体平台设置"清朗・2025"专栏,清理不良信息86条。创新"智慧+文化"传播矩阵。投资500万元建设县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传播";抖音号"**发布"粉丝突破50万,推出"乡村振兴dou来播"系列短视频,播放量超2亿次;打造"书香**"云平台,上线电子书10万册,开展线上读书会8场。
(三)以舆情管控提升治理效能。
完善"五早"预警处置机制。建立"早发现、早研判、早报告、早处置、早反馈"工作流程,配备专职舆情分析师5名;制定《网络舆情分级响应预案》,明确10类突发事件处置标准;一季度成功化解"征地补偿纠纷""环境污染举报"等热点舆情6起。深化"网格+舆情"联动模式。将全县划分为127个基础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舆情信息员;开展"网格舆情大排查"专项行动,收集社情民意236条,解决群众诉求189个;在**镇试点"村民说事+舆情调解"机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
(四)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治理。
实施"文化惠民"五大工程。建设村级文化广场20个,完成"农家书屋"数字化改造35家;开展"送戏下乡"活动42场,惠及群众2.8万人次;举办"非遗文化节",展示**剪纸等12项非遗技艺,吸引游客3万余人。培育"新乡贤+文化"治理品牌。建立"新乡贤人才库",吸纳企业家、退休教师等186人参与乡村治理;在**村试点"乡贤文化理事会",调解矛盾纠纷23起,推动村规民约修订;开展"好家风好家训"评选活动,表彰"最美家庭"50户,形成示范效应。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总体平稳,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理论学习存在"温差"。个别基层党组织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不严格,学习流于形式;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30%的行政村"学习强国"日均活跃度低于60%。
阵地管理存在"盲区"。部分宗教活动场所存在非法出版物,个别民办学校使用违规教材;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兴领域监管机制不完善,存在"三俗"内容传播风险。
舆情应对存在"短板"。个别干部对网络舆情敏感性不足,存在"捂盖子""拖处理"现象;基层舆情信息员专业能力欠缺,40%的网格信息员未通过舆情处置考核。
文化供给存在"落差"。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广场舞、棋牌类活动占比超70%;本土文化挖掘不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较少。
四、原因分析
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领导干部存在"重经济轻意识形态"倾向,认为意识形态工作"虚功难做实";基层宣传队伍力量薄弱,全县15个乡镇中,专职宣传委员仅8名。
制度执行不严格。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权重仅占年度考核的10%,激励约束作用不足;阵地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不到位,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创新能力跟不上。对新媒体传播规律把握不准,"大水漫灌"式宣传仍占主导;文化产业发展滞后,202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1%。
五、下一步打算
(一)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防线。
实施"铸魂工程"。建立"周调度、月研判、季考核"学习机制,将意识形态纳入县委党校主体班必修课。
打造"云端课堂"。开发"**理论学习"APP,设置"专家微党课""乡村振兴案例库"等特色板块。
开展"补钙行动"。针对农村党员,推行"送学上门+庭院党课"模式,确保学习全覆盖。
(二)压实主体责任,健全制度体系。
完善"责任清单"。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明确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
强化"考核问责"。将意识形态考核权重提升至20%,对履职不力单位实行"一票否决"。
建立"联动机制"。召开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形成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协同作战格局。
(三)创新方法手段,增强工作实效。
推进"智慧宣传"。建设县乡村三级融媒体矩阵,培育10个粉丝超10万的"网红政务号"。
打造"文化IP"。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推出"**故事"系列文创产品。
开展"清朗行动"。实施网络生态治理专项整治,建立"违规账号黑名单"制度。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能力。
实施"头雁计划"。选优配强乡镇宣传委员,建立"县委宣传部干部联点包片"机制。
开展"能力提升年"。组织舆情处置、新媒体运营等专题培训,培育100名"复合型"宣传骨干。
完善"激励机制"。设立"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奖",对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县委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守牢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