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调查报告(实用5篇)
【导言】此例“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调查报告(实用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调查报告1
一、疫情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874万人,2021届大学毕业生预计将达到909万人。由于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可抗力地将毕业生就业难度推向顶峰,据调查2020年应届毕业生入职率位未达到20%,也意味着2021年将会有更多的2020年应届毕业生加入到找工作的队伍当中。届时,2021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将会更加艰难。但从公布的官方数据来看,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大体稳定、好于预期。
数据分析表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结构性矛盾突出,受疫情冲击毕业生的期望行业、岗位、工作地点等发生改变;单位就业是毕业生主要去向,新经济行业受到青睐,而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和工作生活平衡是求职主要关注因素;实习经历有助于毕业生成功就业,线上招聘面试成为疫情期间求职的主流方式。
1. 大学生的就业诉求、择业期望和职业规划
(1)就业诉求
根据2020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大学生在求职时最关注的因素是“薪酬福利”,占比%;其次是“能学习到东西”,占比%。除此之外,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行业前景看好也是他们看重的重要因素。其次还有专业对口,岗位匹配度、稳定度、大环境、兴趣、企业文化与价值观一致和落户、补贴等人才政策。所以据推测大学生的就业诉求为工资收入水平、个人兴趣与爱好、单位的地理位置、单位性质、就业单位的发展前景、继续深造的条件和发展机会。
(2)择业期望
调研数据显示,直接就业仍然是2021届应届生的主要选择,但选择深造/进修、暂缓就业的比例均较2020届有所上升。从细分到不同学历的应届生就业意愿看,超过六成的2021届本科应届生和专科应届生选择直接就业,超过九成2021届硕士及以上学历应届生选择直接就业。但值得注意的是,%的2021届大专应届生和%的2021届本科应届生选择暂缓就业。
在选择暂缓就业群体中,相当一部分应届生期望通过一段时间冷静思考未来人生规划,或者进行创业考察。
而且2021届应届生愿意异地求职的比例为%,较2020届呈现小幅下滑趋势。一方面,一线城市虽然拥有更多工作机会和成长空间,但生活成本较高,使得部分应届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得益于地方引才政策以及产业升级,就近获得合适工作机会的可能性增大,应届生选择返乡就业或者在毕业院校所在城市就业比例提高。
2.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就业方向
当前疫情对于有就业需求的应届大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的行业分别为中介服务行业、教育、培训、院校类行业、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类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类行业等。“其中,医药生物工程行业在此次疫情背景下表现出较好的就业形势”。从就业景气较差的行业来看大学生在网络游戏、印刷、包装、造纸类行业、交通、运输、电气类行业的就业难度较高,就业竞争激烈。其中,网络游戏业招聘需求人数同比减少%,而求职申请人数同比增加%。
(2)就业竞争
首先是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不断增长。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大特点就是:就业基数大,就业人数增长迅速。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岗位的竞争大,大学生群体的几何式增长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关系失衡,有太多的大学生无法走上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理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其次是就业区域。总体上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生流向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北和中部区域流向比较小,西部区域更少。北方就业区域集中为北京、天津;南方就业区域集中为东南沿海城市。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乡差距、地域差异非常明显。大中型、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而偏远的西部和农村经济落后,发展机会很少。由此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区域流动通常是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流出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入地)。当然,大学生区域流动也并非只是单向流动,特别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城乡差距的缩小,大学毕业生同样也会回流,形成一种双向的流动。
最后是就业领域单一化。当下,我国金融类产业、服务类产业发展迅速,经济结构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会更多的倾向于会计、贸易、计算机等就业岗位供需较大的行业,而像工科类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心理学、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热门专业人才过剩,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在行业内的'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对于专业的设置也较为单一,也是大学生就业领域扩展窄的因素。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方面给予大学生的选择较少,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
3.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只要全球化的趋势还是好的,语言专业就永远有就业前景。市场对懂英语的人才需求巨大,毕竟是世界各地最通用的语言,且太多业务都有涉外的性质 ;但是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大,因为太多人都会英语能写能说,所以招聘英语专业的公司很少了。
但是市场对英语专业需求的典型职业有 教师、培训师(教育)。教师是英语专业最基本的方向,教师也分很多种类型,比如高校英语老师、中学英语老师等。不同等级的老师对于学历要求也不一样,高校教师可能需要博士以上的学位,但中学教师需要硕士就可以。其次就是进入英语培训机构做培训师,可以教授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学历要求不是特别严格,如果能力够,前景和薪资都还可观。目前教育行业相关企业对于英语教师、培训师的技能要求主要是听说读写,语法知识的掌握,以及一些证书,比如: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等英语通用考试证书,当然也是成绩越高越好了,这些都是竞争优势。熟练办公软件,以及有家教等工作经验也是加分项。
第二个是翻译人员,其分口译和笔译。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共有万余人次通过翻译资格考试并获得证书。当然最高端的会议口译等职位还急需人才,并且薪资也是高价位居“金领”地位。因为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英语指定为官方交流语言,导致国内市场需求量较大,人才紧缺,尤其是: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文书翻译,高级翻译对能力和学历要求都比较高。但是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翻译的竞争还是很大的,如果没有较高的语言翻译能力,初级翻译人才往往薪资待遇比较一般。
第三个是外贸工作。外贸工作是读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比较多人从事的方向,外贸工作英语类的选择空间也很广泛,可以从事除了技术岗之外的所有岗位,包括策划、销售、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文化宣传等。很多公司有外派的项目,会优先考虑英语专业的学生。
第四个是双语编辑(文职)。中文作为语言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经常会和英语结合,国内外有很多主流新媒体都是双语形式,所以双语编辑的岗位就形成了,比如新华网、纽约时报等,还有各大出版社,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英文书籍也是需要文职翻译的。
二、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
1、全国就业形势下滑严重
疫情之下,互联网企业、实体企业受到已经严重影响,就连国内的头部互联网企业——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也在裁员降薪。
2、企业融资难,停招新员工
目前国内的金融行业被国家大力整治,导致了国内的金融企业很难融资,银行贷款放款变慢。为了节省公司的成本、减轻运营压力,大部分公司都不敢招收新员工,甚至还会裁员。部分中小企业在无法以较低成本融资的情况下会首先采取缩减业务规模、暂停招聘、调岗调薪等措施以降低企业成本,谋求生存发展。
3、疫情影响企业进行校招
疫情反反复复,对于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来说,无法在全国大规模进行校园招聘,仅在当地进行招聘。而部分地区的毕业生,由于无法参加这类招聘,找工作会变得难上加难。而且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口大幅度流动和聚集,现场招聘会被大规模取消,多以线上招聘为主,且视频面试后,根据市场恢复情况再确定复试时间,导致跨区域毕业生求职困难重重。
4、企业在职员工离职率下降,人员流动率降低。
加上每年出国留学成为大部分毕业生的选择,而今年受疫情影响,原定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只能暂时放弃留学事宜,转向国内就业市场,导致就业毕业生有所增加。
预计2021年企业为了保存实力,一般不会扩招,因此工作机会变少。而且目前公司在职员工,明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一般都会接受降薪不会主动离职。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应届毕业生能够选择的工作岗位有限。
三、如何应对目前形势
第一,要认清当前防疫形势,在“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从能力提升方面入手,提高自己求职择业的能力。也就是就业时寻找工作的能力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主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时寻找工作的能力,即就业信息搜集能力,简历制作与求职技巧。获得就业信息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便捷二是权威。首先要明确搜集就业信息的途径,由于疫情原因可筛选个别途径:通过网络;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媒体广告。所搜集就业信息的内容应包括:用人单位的信息;职业情况;相近及相关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先就业,再择业。由于疫情影响,许多企业减少招聘岗位,就业形势很不乐观。其次,先就业,再择业,可以缓解毕业后流离失所的经济和身心压力。再次,先就业,再择业,也是让自己找到更好更适合自己工作的办法。
最后,心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面貌,遇到问题不要逃避,分解问题逐一突破才是关键。
1、要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光过高。
2、审清情势,确定就业范围,应届毕业生需要对应聘的部门进行分析,规避掉那些在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
3、我们要增强自身素质,变压力为动力,降低期望值,大学生要客观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只有正视就业压力我们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
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调查报告2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就业群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基本民生,也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2020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而今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叠加影响,就业形势会更加复杂和严峻。
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第一,市场招聘需求下降。受疫情影响,一些中小企业效益下滑,特别是旅游服务、餐饮娱乐、销售贸易等行业,而这些中小企业又常年是“招人用人大户”。由于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占比较高,导致很多企业不得不减少招聘。
第二,线下招聘渠道尚未恢复正常运作。许多线下招聘渠道尚未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正常运作状态,许多人力资源市场尚未开放,线下招聘会也没有如期召开。高校毕业生求职渠道多以线上招聘为主,求职效果不如以往。
第三,出国留学暂缓学生和留学回国毕业生加重就业总量压力。上半年,一些国家的领事馆暂停普通签证业务的受理,同时一些国家相继开始采取入境管制措施,这就使得一些原本准备出国深造的高校毕业生,有可能不能顺利拿到签证,暂时放弃留学事宜,转向国内就业市场,导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增加。
国家及地方出台政策措施的特点
第一,提高思想意识水平,明确重点定位。高校毕业生历来是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之一,疫情发生之后,作为受影响较大的群体之一,政府及时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点位置,进行精准帮扶。
第二,内容涉及面广,服务方式精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其中第三章是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而言,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方面指明了方向。另外,政策在优先投资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产业,优化自主创业环境,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政策内容涉及面广且精细、精准。
第三,多部门统筹协调,开展专项行动。多部门联合发起多项行动。近期,教育部、人社部等6部门和单位共同实施“百日冲刺”行动,从5月份到xx中旬,重点组织开展十大专项行动。
后疫情时代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高校毕业生离校日期的到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迎来新的挑战。对于下一步的工作,笔者有如下思考与建议:
第一,压实就业工作责任,加强政策督促落实。时至年中,抗疫已经半年,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已出台不少。后疫情时代,加强政策的督促落实是关键。要强化组织领导,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抓实抓细,对政策文件中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另外,优惠政策的落地离不开资金保障,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就业工作表扬激励机制,对落实政策到位的地方给予表扬激励。多手段多方式提高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效率。
第二,切实加强困难帮扶,提高就业帮扶率。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中有需要高度关注的重点群体,如贫困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对此,要重点落实“一对一”帮扶举措。另外,针对部分就业压力大的普通本专科院校,以及“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高校,建议建立服务联系对接机制,定向投放岗位信息、职业指导等服务资源。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要做好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对接工作,开展实名服务,组织参加见习培训,提高就业帮扶率。
第三,严格审核线上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可靠。拓宽就业渠道是妥善做好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而线上招聘则成为主要渠道之一。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对用人单位以及招聘岗位可信度的鉴别,成为线上求职毕业生的关切。建议人社、教育、工商、工信等多部门联合,严格审核线上用人单位及招聘岗位的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可信有效,坚决防止虚假招聘、传销团伙对毕业生的欺骗与危害,避免高校毕业生掉入求职陷阱。
第四,据实情提早谋划,线上线下共发力。虽然疫情期间鼓励通过网络及其他通讯方式进行招聘和应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影响,但是线上招聘的周期较长,招聘效果还有待观察。近期,全国多个地区疫情防控趋势持续向好,各部门要提早谋划,根据各地疫情风险程度,分区域分步骤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线下招聘活动的恢复。一旦疫情解除,要迅速组织动员全国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服务机构,密集推出行业化、特色化的现场招聘活动,线上线下齐动员,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有质量的就业。
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调查报告3
核心观点:
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表现为就业季按下暂停键、毕业生就业需求难满足、线上应聘模式待完善、用人单位面临人才流失风险。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做到:精准帮扶,减负稳企扩就业;多管齐下,拓宽毕业生出路;依托互联网平台,提升线上就业服务能力;强化政策力度,鼓励毕业生留鄂就业创业。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一)就业季按下暂停键
春招素有“金三银四”说法,每年三月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期。按照目前形势,我省2020年春招工作无法如期顺利开展已成定局。近日省内高校均发布通知,疫情结束前不接受任何单位线下招聘申请,不举办任何类型现场双选会和宣讲会,2020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疫情期间,线下实习活动暂停,用人单位将部分毕业生实习安排在线上,毕业生从实习到正式签约的周期被延长。虽然部分高校第一时间推出网上签约等优化措施,但因签约、鉴证等涉及各方流转,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就业签约进程。
(二)毕业生就业需求难满足
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主力军,在此次疫情中受影响更大。一是企业不得不通过减少外部招聘、裁员、降薪等方式减轻自身压力,面向应届大学生的新增岗位大幅缩水。二是面向高校毕业生的部分岗位工资降低,未能达到毕业生预期薪酬。
(三)线上应聘模式待完善
人社部和教育部2月5日联合发文,要求暂停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活动。线下招聘受限,促使企业将面试改为电话或视频面试等方式。由于线上面试经验少,部分毕业生短期内难以应对。此外,相比线下招聘,线上招聘增加了企业“筛选成本”和毕业生“判别成本”,也加大了各高校“精准就业”难度,无法快速实现“精准推送、精准对接、精准匹配”。
(四)用人单位面临人才流失风险
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三大计划”、“我选湖北”计划等人才战略,省内高校毕业生留鄂就业创业比例不断提高,xx年省内高校毕业生留鄂比例已超60%。目前,受疫情影响,省内用人单位仍未完全复工复产,招聘工作短期内难以开展,面对外省“抢人大战”,如何留住高校毕业生成为重要问题。
二、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在现阶段如此严峻就业形势下,为引导省内高校毕业生按时毕业、顺利就业,建议从如下方面精准施策:
(一)精准帮扶,减负稳企扩就业
从源头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首先需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稳企业才能保就业。一是降低企业税收、用能、融资、用工等成本负担,支持中小微企业尽快复工复产。鼓励核心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融资,以预付款形式向上下游企业支付现金,降低上下游企业现金流压力和融资成本,支持企业以应收账款、仓单和存货质押等进行融资。二是出台配套财政政策,从社保费用阶段性减免、就业补贴等方面进一步扩大企业对大学毕业生吸纳规模。将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生补贴、小微企业社保补贴范围扩大至我省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取消初次就业要求。
(二)多管齐下,拓宽毕业生出路
1.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继续推进实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新农村义务教师等基层服务项目。扩大相应岗位招聘规模,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我省高校毕业生,在原有补贴基础提供额外补助,鼓励引导更多人才到基层立业。加大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录(聘)力度,将事业单位空缺岗位用于专项招聘我省高校毕业生,努力创造更多面先应届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策划定期开展面向我省高校毕业生专项招聘活动。
2.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加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宣传,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借力“资智回汉”项目,一是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设立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引导基金,扶持范围扩大到带动大学生创业的青年创业者;二是简化政策经办手续、优化申领工作流程,推进享受政策便利化;三是提高贷款扶持精准性和有效性,开辟贷款“绿色通道”,根据创业规模提供不同贷款额度,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困难问题;四是全面推进税费减免,在原有补贴标准基础上,给予创业大学生更多房租、水电费等补贴。
(三)依托互联网平台,提升线上就业服务能力
一是搭建我省高校毕业生“互联网+就业”特色智慧平台:开通录用、入职、在职、离职、外延五大板块;联合企业和高校,通过网上登记建立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信息库和毕业生职业能力信息库,将企业招聘和毕业生求职信息进行有效匹配、精准推送;推广电子合同应用,优化线上签约流程;建立岗位评价体系,为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反馈。
二是开放、共享线上就业精品课程和就业讲座视频,开展网络面试技巧培训活动,如网上模拟面试、线上就业指导讲座等,提升毕业生求职能力。打通部、省、校三级就业网络体系,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有关部门组织的网络招聘活动。
(四)强化政策力度,鼓励毕业生留鄂就业创业
一是推迟毕业生应届生身份,鼓励我省企业将2020届毕业生纳入下半年秋招范围。二是提供人才安居保障,在落户、租房补贴等方面加大力度。降低高校毕业生落户门槛,解决毕业生住房困难,为在我省就业的省内高校毕业生提供住房补贴,多渠道、大力度推进人才公寓建设。
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调查报告4
一、全面提升网上就业服务能力
(一)组织网上就业招聘会。全市教育系统在疫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之前,暂停举办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市教委将联合市人社局、市国资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及部分区政府开展网上招聘,高校要组织毕业生积极参与。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部“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24小时365天招聘活动)作用,不断拓展网上就业岗位。
(二)凝聚就业信息服务合力。高校要及时发布毕业生学科专业及生源信息,鼓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网络进行供需对接,多渠道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充分发挥学术资源、校友资源作用,调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等,举全校之力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确保招聘单位及岗位信息真实准确。
(三)优化网上就业服务。强化“互联网+就业”理念,加快建设天津市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版,实现人岗信息智能匹配、精准推送,推动实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各高校要积极使用天津市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展就业服务,已有就业平台的学校要逐步实现与天津市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版的互联对接。加强网上就业信息归集,各学校发布的就业招聘信息,要积极发布在天津市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上。要探索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招聘网站的链接与信息共享,研究利用网络为留学回国毕业生提供便捷的学历学位认证服务,做好相关就业信息服务。
(四)强化线上就业创业指导。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国家、省(市)和高校教育资源,开发、共享一批线上就业创业精品课程和就业创业讲座视频,方便毕业生点播观看。市教委将集中择优推荐一批优秀就业指导课程,教育部将汇总发布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汇编及就业创业网站信息,方便毕业生查阅使用。
二、拓宽毕业生就业深造渠道
(五)促进毕业生基层就业。高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以及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有关笔试面试时间调整等信息要及时通知学生。高校要聚力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到现代农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就业创业。要落实好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
(六)支持毕业生多渠道就业。高校要建立校企合作对接平台,在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中加强人才供需对接。要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平台,支持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市教委要会同人社局等部门研究支持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加强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和支持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
(七)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回信精神,配合兵役机关落实好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今年征兵工作部署,针对毕业生群体开展精准宣传动员和重点征集。
(八)加大高校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力度。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区实际需求,积极争取本区编制、财政部门的支持,在xx年公开招聘计划数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招聘的编制和岗位,广泛招聘2020届高校大学毕业生。要做好我市公费师范生就业工作,保证应届毕业生有编有岗。
(九)持续推送大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高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及时收集发布国际组织招聘信息,组织开展专家讲座、训练营、国际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拓宽实习任职渠道。
(十)增加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高校要努力挖掘资源潜力,综合考虑学校学科、专业、师资、住宿等办学条件,积极申报增加硕士研究生和普通专升本招生计划,为更多学生提供升学深造机会,并按照教育部和市教委要求做好分专业招生计划安排工作。
三、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十一)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和疫情影响,高校要及时了解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市教委已开通市级心理咨询热线,高校也要开通校级就业心理咨询和就业帮扶热线,疏导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十二)强化湖北等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体就业帮扶。高校要重视湖北特别是湖北生源学生就业工作,研究针对性帮扶政策,以“一对一”方式为每位湖北籍毕业生提供专门就业指导,推荐工作岗位,并协调用人单位适当延长招聘时间、推迟体检时间、推迟签约录取。同时,高校要全面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情况,实行分类帮扶,逐一安排就业指导教师,以“一对一”方式推荐就业岗位,实行“一人一策”动态管理,帮助学生尽快就业。
四、提升就业工作服务水平
(十三)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高校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在教育系统招聘活动中,不得发布拒绝招录疫情严重地区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信息,严禁设置性别、民族等歧视性条件和院校、培养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限制性条件。要落实《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关心关怀,为他们提供平等就业机会,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质量。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安全教育,严密防范招聘陷阱、就业欺诈、“培训贷”等不法行为,并配合有关部门予以打击。
(十四)改革完善就业统计制度。高校要按照教育部最新的就业统计要求,做好就业统计和报送工作。高校要严格遵守就业签约工作“四不准”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教育部将委托第三方对就业信息进行核查,市教委将研究建立市级就业状况核查机制,对发现的弄虚作假情况,依法依规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问责。
(十五)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高校要广泛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线上跟踪调查,并及时将调查结果反馈高校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管理部门,结合就业实际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五、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七)强化统筹部署。市教委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设立大中专就业信息服务中心,加强大数据分析研判和就业工作推动。各级教育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把促进毕业生就业摆上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研究推进就业创业的重大举措。要加强与人力社保、发展改革、卫生健康、公安、财政等部门的工作协调和信息沟通,共同研究制定稳定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合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
(十八)强化高校责任。高校要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当前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院系领导要落实责任,进一步健全校内相关机构分工负责、协同推进、院系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要主动作为,制定促进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细化本校就业工作安排,精心组织就业活动,加强工作部署和推动。要及时掌握毕业生求职心态和就业进展,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充分体现对毕业生的关心关爱,确保毕业生就业局势稳定。
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调查报告5
就业乃民生之本,要打好政策的“组合拳”,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疫情发生以来,我中心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突发情况,多渠道促进就业,保障在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3月26日,xx高校毕业生系统数据库中我区毕业生590名,其中192人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信息系统进行了实名登记,对已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定期跟踪回访,掌握其实际就业状况。对有求职意愿的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岗位信息、档案托管以及调档咨询;对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有培训意愿的毕业生,组织参加职业培训,提供技能鉴定服务;对有见习需求的毕业生,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帮助其累积经验等。截至2020年3月26日,我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本完成报到,目前我区高校毕业生590名就业率%。
二、主要做法
(一)加大力度跟踪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就业实名登记工作。
主要是采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就业指导回访,即QQ+电话+村(社区)。网络为主,电话为辅,走访入户兜底。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Q群共590人,其中192人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信息系统进行了实名登记,对已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定期跟踪回访,掌握其实际就业状况。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本完成报到,就业率%及时收集并发布就业创业信息和相关政策,让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家和各级政府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同时及时发布公务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农村特岗教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等与高校毕业生相关的招考(聘)信息,帮助、指导毕业生报名参加公开招考(聘),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对于微信及Q群上咨询的问题,一一耐心作答,并根据毕业生就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做到精准帮扶。
(二)优化服务平台,提高对接实效。为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就业服务环境,我区专门为高校毕业生建立了网上咨询方式,方便、高效、及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发布、就业创业指导、就业状态跟进、就业岗位推荐、人事档案托管等就业基础服务。同时通过网络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就业援助月”和“春风行动”等招聘会,做好宣传与咨询工作,发放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材料,为群众及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搭建桥梁、提供贴心服务。
(三)突出政策宣传,鼓励就业。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优势,全方位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招聘信息,不断提高大学生政策知晓率,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返乡就业创业、为家乡“代言”。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掌握相关技能,我区积极宣传就业技能培训政策。
(四)强化资金扶持,夯实创业支撑。为了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我区以“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后续跟踪服务”模式为标准,把创业培训及贷款打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加油站”,对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首次在北海市创办小微企业并正常经营12个月以上的,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扶持补贴,为高校毕业生扫除资金不足这个“拦路虎”,目前我区已对1名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就业补贴5000元;同时,根据创业实际,定时进行后续创业指导跟踪服务,推动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再迈新台阶。
(五)落实见习基地,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创造条
目前根据企业申报、区人社局认定并挂牌成立北海市金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目前已吸纳4人在见习基地见习就业。引导和鼓励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参加就业见习,拓展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努力推动我区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三、主要存在问题
(一)疫情期间,虽然我区高校毕业生共590名就业率达到%。但是我们去年以来认定的就业见习基地对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高校毕业生到见习基地见习就业积极性不高。
(一)受疫情影响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广泛,高校毕业生对职业技能培训意识不强。
四、工作建议
多方合作开拓创新就业渠道,引导企业及时加强组织网上就业招聘活动。在疫情还没有得到彻底控制之前,为了防止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已被暂停。在此情况下,应大力推进网上就业活动的开展,要有计划地引导更多企业单位组织更多的网上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应聘机会,获取岗位信息,享受网上就业服务。
下一篇:护理年终总结【汇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