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发展 新经济发展情况报告【范例14篇】
新经济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促进可持续增长,如何应对未来挑战?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新经济发展”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新经济发展范文 篇1
一般认为,1994年6月27日美国《财富》杂志在首篇文章《认识新经济》中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随后美国《商业周刊》展开了对“新经济”的讨论。在2016年2月26日开幕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上海会议的视频讲话中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随后他在3月5日召开的全国代表会所作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面对新经济,政府应如何实施监管,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随后他在2017年6月21日的常务会议、6月27日开幕的夏季达沃斯论坛、7月12日的常务会议均强调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于2017年7月3日联合的《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以及宣传部、网信办和交通运输部十个部门于2017年8月1日联合的《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对分享经济和共享单车“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由此可见,对新经济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原则。
一、新经济与包容审慎监管的内涵
(一)新经济的内涵。美国最初提出的新经济主要应是指“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状态”,其实质是以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技术为特征,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的创新性经济。目前在中国经济发展条件下,新经济概念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个复合概念。它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传感技术等为新要素,以IT革命、全球化、知识经济、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为一体的新方式,以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等为表现形式的新经济形态。例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应用、分享经济等。其中分享经济已经在出行、住宿、私厨、医疗、众包物流、服务众包、教育、知识付费、内容创业、股权众筹十大细分领域全面开花①。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财新智库共同的新经济指数,2015年我国新经济已占到整个经济的三分之一以上。共享经济是新经济中的一大经济形态,共享出行则属于共享经济渗透的九大领域之一②。目前共享出行在全球范围内有共享租车、共享驾乘、共享自行车、共享停车位四类。在我国,目前通常所述的共享出行主要指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共享小微车。(二)包容审慎监管的内涵。“包容审慎监管”一词目前在学术界并未有对其涵义的解读。“包容”一词出于《汉书•五行志下》:“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意指宽容大度。审慎一词出于《汉书•于定国传》:“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意指周密而慎重。包容审慎实际上是对人处事的一种态度和方式,其要求对人处事要有宽容大度的态度和周密而慎重的方式。目前提出的对新经济应当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实际就是要求对新经济的监管应有宽容大度的态度和周密而慎重的方式。对新经济的包容监管就是要求监管者用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经济,在接受其优点的同时,也应容得下其缺点,大胆鼓励创新;对新经济的审慎监管就是要求监管者在制定监管规则时须周密慎重,在看不清、认不准的情况下,应该再等等、看看、想想,避免一棍子打死,给某一新经济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二、监管态度:鼓励并规范
在现实中,对新经济监管的态度主要有支持和鼓励、引导和规范、禁止和封杀。显然,动撤禁止和封杀不是包容监管原则所要求的。包容监管原则所要求的态度应该是支持和鼓励、引导和规范,而不是禁止和封杀。(一)支持和鼓励。1.支持和鼓励的理由:新经济发展的特点使然。新经济以开放、包容和互惠为价值理念,突破了传统的行业边界,开辟了新的领域,增加了新要素,采用了新模式,属于创新性经济。很多新经济领域呈现出平台化、个性化、网络化和跨界融合化的基本特征。创新性的新经济,必然要求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对于新经济,监管部门先应承认其“新”,承认其可能超出了政府已有的认知范围,承认现有的监管规则可能不再适用。因此,对于新经济,不能用老眼光去看,更不能把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对立起来。任何一种形式的经济形态或产业均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产业发展本质上是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具有无止境的生命周期特性”。因此,任何一种新经济形态在初期是较脆弱的,且会受到传统经济形态的既得利益者的抵制、阻挠。例如,“互联网+”对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产生的冲击,影响了成千上万人的利益,将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格局和人们的消费模式,网约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动态平衡,造成了出租车行业的不公平竞争。因此,受到部分出租车司机的阻挠,出租车司机和政府一起打压这种共享经济。共享单车的出现受到传统自行车租赁、看护者的干扰,出现了毁车事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受到传统银行的抵制等。但任何一种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必然有其现实的基础,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新经济发展要求更加开放包容的新监管理念以及支持和鼓励的监管态度,才能使其从弱到强地不断发展。2.支持和鼓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支持和鼓励新经济的判断标准不应完全是已有的相关法规和规章,尤其不应是现行的关于行政许可的法规。例如,网约车出现前没有取得营运资格的私家车不能从事营运业务,从事营运业务属于“黑车”,是交通运输部门打击的对象。如果网约车按当时的相关规定,未取得营运资格的私家车从事营运业务也就属于违法。但事实上网约车得到了蓬勃发展,冲破了已有的法规规定。因此,支持和鼓励新经济的标准应该采用其他标准。支持和鼓励新经济的判断标准不应该是陈规,从宏观上可以采用***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实,在很多学者论述共享经济的优点时提到的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能节能和保护环境,实际也是上述标准的具体化。至于有学者提出的“消费者主权”社会的时代要求以及应“站在对消费者最有利的角度考虑规制问题”更是上述标准的具体化。因此,凡是一种新经济形态的初创时期能满足“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应当予以鼓励和支持。2016年在分享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态度和导向,并明确指出其目的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这也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具体化。《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规定的立法目的是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也体现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二)引导和规范。随着某一新业态或产业的发展,就会出现资本大量涌入,该业态或产业的问题就会大量爆发。例如,随着共享单车的发展,共享单车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车辆运营维护不到位、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用户资金和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突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野蛮生长”。这些问题涉及到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需要政府予以引导和规范。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相比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限于“支持”的态度和政策导向,还增加了“引导”的态度和政策导向。实际上,这些仍然不够,还需要规范。不过,除了交通运输部等部门于2016年7月27日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属于典型的规范性文件外,其他或地方的相关文件在名称使用上各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具有支持和鼓励、引导和规范的内在涵义。例如,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于2017年7月3日联合的《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办公厅于2016年7月26日的《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宣传部、交通运输部十个部门于2017年8月1日联合的《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和住建部于2017年8月4日的《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多地城市均出台的《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无疑都对为共享出行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鼓励、引导和规范作用。(三)不鼓励不等于禁止。对于一些新经济形态,虽有满足社会需求等作用,但由于其自身存在较多的缺陷,层面的指导意见明确不鼓励发展。例如,共享电动车,由于车辆普遍超标,不符合《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标准要求、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火灾安全隐患突出、车辆运行安全风险高、电池污染问题等严重。因此,机构改革前国家十部门联合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但是,不鼓励不等同于封杀或一禁了之,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其发展抱宽容态度,重视正当的市场需求和利益诉求,尽量将其纳入现有的监管框架之内,或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解决。因此,对待新经济应努力消除政策风险,尽最大可能避免有关部门动辄叫停的现象。在现实中,不同的城市仍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待。北京、上海对当地出现的“小蜜单车”“电斑马”“7号电单车”等共享电单车,则因未上牌照,没有脚蹬,存在安全隐患等原因,被禁止或查处过,而天津市和广东中山市对当地出现的共享电单车,则采取了宽容态度。
三、监管制度:应审慎制定政策和法律
(一)审慎制定政策和法律的原因。1.新经济的创新性与法律的滞后性特点的客观要求。政策和法律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都是对客观经济关系的调整,其目的在于能促进经济关系的协调。新经济具有传统经济所不同的特点,在发展初期常常处于法律灰色地带甚至被视为“非法”,这是由新经济的创新性与法律的滞后性特点决定的。由此,政府监管部门不仅难以对新经济进行准确归类,而且对于这些新型企业的业务流程、业务形态十分陌生,这使得对其监管既可能过度、也可能过宽,出错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监管部门不能削足适履,强迫新事物符合旧的监管框架,应因地制宜地调整监管策略。2.非审慎的政策和法律会给新经济带来严重后果。由于新经济以互联网为基础,因此,新经济通常有互联网经济之称。互联网具有极强的虚拟性、互动性、广域性和即时性,如果不审慎的政策和法律迫使政府监管以“行政不作为”或以“一刀切”式的简单做法应对,将导致商业模式创新失败和社会福利损失。(二)如何审慎制定政策和法律。1.制定政策还是法律?由于新经济发展的初期,其中的经济关系不甚明显,相关企业或行业协议的自我治理有一个过程,有些问题具有暂时性,有些问题可以纳入现行的法律框架。同时,由于法律的规范性强,产生的影响大,且法律一经制定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而政策则有较大的灵活性、包容性,适时调整的余地较大。尽管有学者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更应注重立法效率,加快立法进程。但笔者认为,对新经济的监管不应急于立法,对能够由市场机制调节或能纳入现行法律体系进行调整的问题,可以制定政策予以引导。例如,对于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则可以通过现行的城市管理法规和交通管理法规解决;对于共享单车二维码遭破坏导致诈骗风险、被偷盗改装破坏、行人骑单车闯红灯等问题,则根本不属于共享单车发展本身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现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规等予以处理。实际上,我国层面对共享出行行业出台的现行文件看,除了对网约车出台了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办法外,其他均是政策性文件。其实,出台的一些政策性文件也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意义,例如,《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共性单车不能租赁给不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2.制定还是地方政策和法律?究竟是制定政策和法律,还是制定地方政策和法律,可以根据具体不同的行业特点,不能一概而定。对涉及到全局性、共性的问题可以采取位阶较高的政策和法律,对涉及到局部性、个性的问题可以采取位阶较低的地方政策和法律。例如,就网约车而言,其运行安全、反垄断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价格规制、劳工权益保障、金融结算和支付问题、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等,不只是地方性事务,这些事项事宜由制定政策和法律。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制定政策和法律,也应当具有包容性。例如,目前网约车和共享单车的监管制度设计的路径就有所不同。网约车主要是出台指导意见与管理办法,地方再出台实施细则;而共享单车是在一些地方已经探索一些办法后,再出台指导意见。另外,即使制定法律,对法律的位阶也是需要审慎考虑的问题。由于法律、行政法规需要严格的立法程序和较长时间,且新经济处于持续发展变动阶段,其运行规律有待观察,相应的规制策略也有待研究或及及时调整。3.修改现行法还是制定新法?对于不能纳入市场竞争机制解决或无法纳入现行法律体系调整的问题,是通过修改现行法还是制定新法,也是需要谨慎的问题。修改现行法与制定新法相比,成本较低,且容易与已有的法律体系和内容协调,因此,应尽可能采取修改现行法。例如,可以通过在民法、商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条款中增加对共享经济提供方的资质、共享物品及服务的基本质量等做出相应规定,规范共享经济过程中供需双方的行为。对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小微型车、共享电单车等共享出行则可以通过现行的相关行政法,修改其中的准入条件。对于共享出行行业中涉及的押金风险以及车辆所有人、使用人或者平台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分配等性问题可以进行新的立法。立法应该做到其科学性,而不是抢时间。
新经济发展范文 篇2
一、新常态的由来及其背景
在中国,新常态一词则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发展阶段密切相联。2014年5月,主席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使用新常态概念。7月29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主席又一次用新常态来概括当前经济形势。11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APEC工商领导峰会上,主席集中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并集中表达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机遇的乐观预期。到了2014年12月9日的经济工作会上,主席从九个方面,详尽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表现、成因及发展方向,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提出的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在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新形势和深刻揭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新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一种战略判断。这一战略判断,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研判国家经济形势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性思想。整体上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国际层面讲,全球经济格局已发生深刻调整,外部需求出现常态性萎缩。回顾我国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历程,可以发现,依靠广阔的世界市场所带来的强大外需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但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世界经济已呈现出“总量需求增长缓慢、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显著特征,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需环境已不复存在。美欧等经济强国相继提出“再工业化”、“2020战略”、“重生战略”等措施,试图重构国际贸易规则,贸易保护主义也纷纷抬头,而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调整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雪上加霜。从国内层面看,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人口红利、资源环境红利等已逐渐衰减,已难以保持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比较优势。从实际情况看,东部发达地区“民工荒”等现象的出现,我国“刘易斯拐点”正在到来,传统人口红利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与此同时,经过三十多年高速的经济发展,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在不断提高,要素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年均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长,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国经济增长逐步回落到中低增速的“新常态”。
二、减速新常态下的特点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增长率总体上已经放缓,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传统意义上廉价劳动供给优势已然告罄。就资本投人而言,随着人口老龄化、传统工业化结束,以及消费率缓慢提高等,储蓄率开始下滑。技术进步的动态仍然令我们失望:资本回报率低、技术进步缓慢,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要言之,劳动力和资本投人增长率下降,技术进步缓慢,三因素叠加,导致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趋于下降。二是资源配置效率变化。过去30余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大量资源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从效率低的第一产业转移到效率高的第二产业,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三是创新能力不足。根据汤森路透的研究报告,2012年,以专利为主要指标的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排名,中国企业无一上榜,以知名商标为主要指标的世界品牌100强当中,中国仅有4个。国家知识产权局对25家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企业统计显示,其无形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例平均仅为%,而其中知识产权资产占无形资产的比例则仅有%,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差距显著。四是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使我们忽视了对环境生态的保护。正如指出的:“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中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始终面临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的缺陷。
三、新常态下的新矛盾和新挑战
在新常态下,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进入了一个新的中高增速平台。毫无疑问,与这个新平台“内洽”的一系列经济指标,如储蓄、投资、物价、就业、财政收支(包括赤字)、国际收支、人民币汇率、货币供给、利率等等,均呈现出新的性状。这些变化将在几乎所有领域中引致“水落石出”效果,这不仅会暴露出我国经济运行长期被掩盖的深层次矛盾,而且会引发新的矛盾。这些矛盾,构成新常态下的新挑战。1.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然而,当前中国产能过剩之严重,绝难用市场经济的一般道理加以解释,其中,深藏着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当然在于企业盲目扩张,但是,若无其背后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推波助澜,企业的肓目扩张绝难形成气候。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本地就业和税收人,同时也为获取政府的产业优惠和转移支付,无不以“画地为牢”的方式扶持本地企业。产业政策导向上的趋同,致使各地区之间出现较为普遍的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全国加总,产能过剩就是合乎逻辑的结果。中国地方政府“父爱主义”的产业政策,客观上有着“自造”道德风险,引致企业不计成本盲目扩张的倾向。在市场经济中,因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的损失,是由企业自身承担的,而在中国的体制下,造成的损失可能最终都要由政府来买单。基于这种体制,一些企业或地方政府在做投资决策时就会更加冒进,由此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就更形严重。已经决定采取综合措施来根治产能过剩,其要点可概括为“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然而,这些战略安排,主要还是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而精神的真正贯彻落实,还需要在创造合适的机制方面下功夫。
四、对于解决新常态下产能过剩的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真正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是根治产能过剩的关键。换言之,我们需要培育高效率的市场机制,并依托它来进行产业重组;其次,应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配置存量资本中的作用。由资本市龆不是行政干预来调整产能、消化过剩,应是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路径。再次,解决产能过剩要有全球视野。要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以及未来产业深化发展的背景下探讨解决国内产能过剩问题。“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将有利于我们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高度来推动产业和产能转移,从而缓解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
新经济发展范文 篇3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旦失业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就会急剧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平均超过4%,失业率降至%,而核心通货膨胀率却低于2%。一些经济学家把美国出现的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即“一高两低”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上升到%,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和%,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和%,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和%。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在***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三、***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5、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能力方面,欧洲远远落后于美国,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1998年,***15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为%,而美国为%。同时,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研发和成果商品化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市场。***委员会已计划设立欧洲研究区,以减少研究力量的分散,鼓励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
新经济发展范文 篇4
一、与美国经济的起落相伴随
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1997年2月,xx以官方语言确认了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虽然目前国际上对何为新经济并无统一认识,但综合有关学术资料,可以初步将新经济归纳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7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样式,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
其次,企业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
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
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
新经济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工业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时间里,美GDP增长了%.其间,电子和电力装备产业产值增加了224%,机械工业增加了107%,商业服务、通讯、流通和交通产业产值的增幅亦均在42-68%之间。2000年,美国GDP达到99657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2001年,持续增长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调整的迹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影响下,作为信息产业经营状况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出现急剧波动,高新科技企业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裁员、倒闭现象急剧上升。而“9·11”事件的发生则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股市再次暴跌,缩水达65万亿美元,其中在股市重开的第一周,纳指就下跌%.美国经济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击。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经济,其中包括新经济即出现反弹势头。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负%摸底回升至%,全年经济增长%.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即攀升到%.年初宣布“美国新经济依然健在”,并且预计在未来11年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可年均增长%,与整个90年代相同。业内专家评称,各种迹象显示,新经济依然生机盎然。
二、存在即合理?
对新经济,褒之者有,贬之者亦有。贬之者以新经济缺乏存在与发展的科学理论为由,将其列为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泡沫现象而难以为继。“”事件后,这种持否定的论调更是甚嚣尘上。但是,从新经济兴起以来的十年进程综合分析,新经济的确具有较为广泛而牢固的理论基础。
从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经济发展原则来看,分工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而分工所能达到的程度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市场规模的大小则又取决于市场交易的成本。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使市场规模扩大,分工更趋细化与合理,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此外,根据熊彼特所提出的著名的“创新理论”,新经济绝不仅仅是个技术概念,它不简单等同于技术上的发明和应用,新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等的广泛普及,创造了包括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在内的新的经济运行体制和组织管理体系。
从迈克尔·波特的管理学理论来分析,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高新科技的运用使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满足消费者千差万别的需求,企业更加容易利用差别化赢得比较优势;微电子、软件与网络等高新科技产业的巨大发展要求进行大规模生产,实行高度分工协作,产业聚集成为必然,并且上升为加速经济变革的一种工具。
三、前景令人看好
虽然美国新经济尚未走出阶段性调整,但是可以预计,新经济依然令人看好,其发展前景广阔。
1、十年来推动美国新经济成长的现实条件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革命。虽然信息产业在去年底出现了阶段性调整,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却为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持久而强劲的动力。与历次美国经济衰退不同的是,美国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受到严重创伤,依然保持连续增长,现仍维持在5%的水平。这表明,无论是在新经济的繁荣期还是调整期,技术革命创造的高水平劳动生产率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尽管经济全球化引发了新一轮的南北矛盾,但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客观现实无法回避。在当前形势下,国际商品、资本流动、信息技术扩散和国际化经营继续得到发展,***、北美、东亚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稳步向前推进。经济全球化已使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一代工业体系出现新的变化,全球生产力要素组合与生产力布局出现新的特点,在全球化浪潮中,企业正加紧进行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市场制度与企业制度的创新亦正在加速进行。经济全球化不仅使美国企业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而且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将自身优势与国外广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进行利润最大化的“合理配置”,谋取了巨额经济利益。
2、新经济为美国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大调整,赢得先发优势创造了牢固的物质基础,美国将会继续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革命最初得益于80年代里根和老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减税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经济的全面发展准备了条件。目前,布什政府正面临使美国经济摆脱低迷和推动经济全面增长的双重任务,其在经济政策上沿袭了共和党“务实”和“自由放任”的传统特征,这将为今后新经济的走强注入巨大活力。布什政府以“里根经济主义”为依据,再次提出供给学派理论,认为生产和供应能创造需求,自行调节经济。主张削减联邦政府权限,弱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其中包括减少对作为美国经济基础的私人企业的干预,政府依靠企业进行决策,不断扩大私人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作用;实行大幅减税;限制货币供应量等。去年,布什政府已向国会提交了10年减税万亿美元的方案,该方案将有助于政府扩大预算盈余,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此外,美国政府为有效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在政策、法规制定,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与科研部门协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此外,90年代以来的企业购并和重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为新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新的基础。它反映了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抗性竞争正逐步被协作性竞争取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正发生新的变化。尽管近一两年来,企业购并和重组出现了一定降温势头,但总的发展趋向没有逆转。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巩固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了重复劳动,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带来了不同经营发展模式的相互接近与融合。由于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特有的收益递增性容易造成经济的不稳定,因此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为维持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走大规模兼并之路无疑有利于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更重要的是,将为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约30%,其增加值的增幅约为制造业的2倍多,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企业群体。在信息产业方面,已建起了贯通全国,连接全球的世界第二大立体通信网,电子政务、商务等重大工程已经或即将上马。但是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依然明显。据国家统计局对各国信息能力的测算,美国得分为分,而我国仅有分,居世界底层。如果说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正在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那么在基础技术、核心技术方面的差距则仍在扩大。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以求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浪潮中赢得有利地位。
第一,要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构筑面向新世纪的国家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对网络建设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
第二,在信息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建立自主创新、结构合理、规模经济的科研生产体系。
第三,以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通过一系列上网工程,全面推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第四,加大政府投入与宏观调控,适当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与监督力度,形成依法行政、高效运转、配套完整的行业管理体系。
第五,加速信息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使信息技术发展后继有人。
第六,大力推动作为信息产业核心的软件产业的发展,争取在该产业率先赢得世界领先水平。
新经济发展范文 篇5
面对我国社会不断涌现的新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符合未来趋势。为了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效果,我国经济转型应当从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入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的基本方针,需要改进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新经济模式的应用,为改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绿色、生态、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大方向。将原有的粗放型农业经济生产模式转向以绿色、生态、科技、创新等驱动的新模式,优化升级现有的农业生产结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完成新经济和农业生产之间的融合,发挥我国农业生产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创建现代科技农业和绿色智慧农业,有助于将我国建成现代化农业大国。
1新经济环境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拓宽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
随着新经济的兴起,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宽。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新一轮产业革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为主要代表,互联网经济在各行业渗透发展。在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和二三产业加深联系并融合发展,拓宽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农产品生产占据了农业经济的主要地位,是农业的基础领域。随着新经济兴起,农业经济在新经济提供的便利条件下,完成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先进的农机装备,农业生产和农机装备制造深度融合使得服务业和农业之间有了紧密的联系。新经济环境下,旅游农业、电商农业和机械化农业等新业态开始兴起并良好发展。
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市场格局
科学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市场格局被优化和改善。有了强大的互联网普及发展作为先决条件,农业经济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模式,依靠信息技术向着市场导向型农业经济模式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平台更加多元化。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了传统农业经济与外界联系较少的问题,并进一步打开了农业经济的消费市场。很多地区探索了“互联网+”农业生产和销售模式,有机融合线上和线下操作,给生鲜农产品提供快速运输渠道,建成农产品生产、信息服务和物流服务三位一体的农业流通模式。这样的农业生产销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业经济产业链延伸,并提升了农产品价值。
提升农业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益
依靠新经济的支持,农业经济资源配置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也催生出新模式的农业经济。新模式的农业经济得到普及,逐渐淘汰原有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现在的农业生产过程更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效合一,对于以往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例如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利用等采取了有效的解决方法。绿色生产模式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向之一。为了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消耗,我国应加大绿色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力度,让绿色、科技和创新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制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及突出问题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我国盛行。受这样的大环境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和障碍,才能走得长远。目前,农业生产体制机制不健全,缺少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1]。
农业生产集群化程度不高
从长期实践经验可知,农业生产集群化程度不高,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想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应当转变目前农业生产集群化程度不高的状态。我国地域广阔,农业经济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包地种地”无法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这种缺乏大规模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大大拓宽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也给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整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类资源优势,培育符合地区特色的支柱型产业,进一步带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
农业经济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程度有待加深
农业经济和信息技术融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农业经济和信息技术脱节,融合程度不高,需要作出改善。很多地区农业发展方式依然是传统模式,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应利用信息技术,培育新兴农业,破除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落后性和封闭性。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业产值,保持地区稳定,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3]。农业创新人才缺乏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性人才,缺乏创新性人才是制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科技创新能够给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动力。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等环节都离不开创新性人才以及农业科研团队的支持。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创新性人才较少,缺乏“新鲜血液”。“土专家”虽然不少,但很难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
3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应根据各地的气候和土地特点发展农业经济,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根据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结合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有效的管理和发展方法。我国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还有一些地区土地沙漠化,改善土地质量、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是这些地区的首要任务。
实现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与集群化发展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向于规模化和集群化的产业模式。一是提升农产品产地的组织化程度,拓展新的供应链,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保障农产品质量。相关部门应制定生产标准,建立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发挥农产品品牌效应。二是完善农产品生产供应环节,拓宽销售渠道。以前农产品销售主要在线下,单一的销售方式不利于提升农产品价值。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许多产业借助信息技术找到了更多的发展方式。农产品销售可以利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拓宽市场空间,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三是制定相关策略,完善和健全农业经济的生产和服务体系。利用新经济模式,引导和培养适合本地的龙头企业,执行现代化企业制度,实现生产、供应、销售三者一体化。新经济模式下,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延伸农产品价值链,进一步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探索智慧农业与信息农业等多元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在互联网兴起和信息技术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我国应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经济生产模式,例如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和信息农业等。“互联网+”农业是逐渐兴起的农业生产模式,依靠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持,建立综合性网络平台。平台及时收集农业发展的各项动态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信息服务,使农业生产经营可以得到远程技术支持以及综合信息服务。互联网对农产品品牌推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选择合适的线上销售渠道,例如淘宝直播等。可以通过推广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网络化经营销售,使农产品流通变得容易,使流通渠道多样化,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成本。
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创新,而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应该加强与当地农业高校或农业科研院校的联系,建立合作机制,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生产和科研的有机融合,有利于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应完善培养政策,改进培养模式,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科研人员待遇,解决农业科研人员的生活问题,使专业人员有时间、有精力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结束语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应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生产模式,形成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完善农业经济机制体制,实现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与集群化发展,加强信息服务和人才培育,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经济发展范文 篇6
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看,增长乏力、需求疲弱、增长态势分化等问题仍十分突出。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尝试了很多政策,普遍的做法是大量实施QE。这些政策尽管带来了短期的效应,也导致了新的问题。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解决。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失衡的结果。目前世界经济仍面临失衡挑战,并且这一不平衡仍在持续:欧洲面临福利制度、社会投资过度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等问题;美国经济尽管开始复苏,但金融业过度发达、制造业发展不足、消费过度、国民储蓄不足等问题仍十分突出,短期内很难改变;日本经济又下滑,安倍经济学未见真正成效。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只有%,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低个百分点。按照以往经验,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年均增长速度一般高于GDP增长速度2~3个百分点。而根据IMF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为%,WTO预测2015年全球贸易增长将达到%,这已是连续3年贸易增速低于经济增长。这表明,全球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仍面临增长缓慢的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次贷危机标志着“危险平衡”的破裂,世界经济进入了大调整期,而且可能比原来预计要长,更加艰难。过去经济危机调整期大概需要5年左右。从现实情况来看,这次危机虽然过去了7年,但恐怕还要再过5年,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
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仍比2015年同期增长%。其中,第一、第二季度增长了7%,第三季度为%。中国经济整体平稳的基本面并没有变,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也没有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10万亿美元经济规模基础上取得的,是在高基数上实现的增长。目前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当于5年前的个百分点,相当于10年前的个百分点。
郑永年认为,横向比较看,中国面临很大困难。但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比其他国家状况要好很多。尽管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会起到很好作用,仍会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目前中国不仅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在新兴经济体中分量最重。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所所长杜传忠认为,正在孕育发生中的新工业革命将对包括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在内的全球竞争格局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或正在对新兴经济体经济转型的主要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比如,对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运行与管理模式、企业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等等产生重要影响。这在印度、中国等表现尤为突出。他强调,新产业革命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应对的好,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并行发展,甚至带领某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新兴经济体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目前中国是美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如果美国不借助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很难实现繁荣。目前新兴经济体正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对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有巨大的需求。同时,也具备了对欠发达国家投资的能力。
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二战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开放加快发展,发展中经济体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过去五年发展,仅中印两国对世界经济的增量贡献接近45%。中国曾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过去五年贡献了1/3。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将给沿线发展中国家带来贸易投资增长的重要机遇。按照2012年的水平计算,这个地区贸易占GDP的比重达到35%,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贸易的合作增长出现了新机遇,对稳定这个地区的增长和提振全球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指出,周边地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经过测算,2015~2020年投资需求将达到万亿美元,2015~2025预计将达到万亿美元。长期来看,需求潜力可能更大,蕴藏着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遇。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蕴含中欧贸易的巨大需求。预计到2020年,伴随着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会在现有规模上翻一番,新增半个***人口左右、并有一定购买能力的消费群体。这不仅将为中欧合作拓展巨大空间,也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面临挑战
新兴经济体想要发挥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需要有效应对目前的一系列挑战。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朗哈默尔认为,目前新兴经济体国家主要面临两大类问题:一是结构性问题,二是周期性挑战。结构性问题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增长效率低下,需要更多资源才能保持同样的增长。第二,增长瓶颈问题,比如环境、制度、资本形成等。第三,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推动型转向消费推动型增长和服务型增长。第四,下一代的利益,经济增长需要考虑后代的利益。
周期性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导致的问题,长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给新兴市场带来了风险,导致了短期资本大量流出流入;二是汇率问题。1997年金融危机根源是汇率出现了问题;目前汇率已经出现了更大的问题。三是资产泡沫问题,投资项目缺乏商业可持续性。
从现实情况看,拉丁美洲国家、原材料出口国家如巴西、俄罗斯等面临着周期性问题的挑战;而中国则面临着结构性问题的挑战,推进经济转型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尽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这种格局的演变,恰恰是在全球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并不是理想的演变格局,南北失衡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新兴经济体面临全球治理体系的不利影响
多边合作进程是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最大的增长来源。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开放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现在多边进程受阻,局部性自贸区协议成为主流。尽管自贸区是推动开放的,但是这会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国试图通过打造高标准的伙伴协定创建新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这样的标准不适合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
目前美国积极推动的TPP主要针对的是亚太地区,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没有进入TPP。他认为,这个贸易组织是不完善的,也很难持续。TPP很可能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一个扩大版,把这些国家的经济等级化,把经济等级制度化。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TPP,需要高度关注,但不能太乐观。一旦这些国家对美国形成了结构性的依赖,就很难改变。
当前,G20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G20是一个非常好的危机管理机构,但是防止危机的作用不足;另一方面,G20议程多,内容杂,影响了在经济领域的作用。目前美国正在紧缩银根,未来英国、***、日本等国也会仿效。各国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并没有实现全球宏观经济合作。这对新兴经济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发挥新兴经济体作用
主席在土耳其G20峰会期间指出,世界经济发展原有模式动能已经耗尽,需要新思路、新模式,说得很精辟。全球治理出现同样的问题,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上升,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很大变化,全球治理也需要新动力、新思路、新模式,需要深入调整,以适应形势的重大变化。
全球治理体系调整的注意力目前集中在中国身上。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自身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治理又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更在于中国发展壮大所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集体崛起标志着全球治理出现了从“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的历史性转折。世界在变,全球治理体系需要相应的改革和变化。
2016年9月,中国作为G20主席国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际社会寄予厚望。主席主持了峰会,就全球治理问题展开世界最高级别的对话,就创新经济增长方式、更高效地开展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推动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实现包容和联动式发展等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议题展开在领导层面进行深入讨论、磋商,并做出了引领世界经济金融新发展的重大决定,为世界经济创新增长增添新动力。
那么,要实现上述目标,如何有效发挥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的作用呢?
一、近几十年以来,在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内,中国发展道路和模式与以美国推崇的新自由主义及其十条“华盛顿共识”的竞争事实上始终存在。竞争结果现在看得很清楚,奉行“华盛顿共识”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无一不陷入“发展陷阱”,陷入治理失败、经济落后的困境;而借鉴中国发展模式和经验的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一些邻国,享受了中国发展的“红利”,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在G20等国际舞台上,全球治理思想和理论的更新需要更多的借鉴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成功创新和实践。
在中国领导下,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采取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并不断根据形势变化予以挑战、完善,才有了今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的美好生活。中国自1981年至今,已经带领亿人脱贫。中国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如此接近!
而华盛顿共识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的产物,最早于1989年系美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提出,1970和1980年代成为美西方推崇的政策,其要害是彻底的私有化、彻底市场化(政府越小越好)、彻底资本化。由此产生的社会政策为“滴水”,即富人消费,“滴水”下来惠及穷人。这些政策显然有利于资本和保护资本的保守政党。凡是自觉或被迫奉行此共识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均遭噩运,经济下滑,国民财富缩水,政治动荡。
二、全球治理包括金融治理需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相应加快从“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的转变,其架构和体系都应该做出调整,以增加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换言之就是要更大发挥这些国家的作用,为全球治理注入新鲜血液,包括新思想、新理念,使之更加公正、公平、合理,并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国际新规则制定、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的完善、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改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稳定机制的建立和定价货币的多元化尝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所有这些都应予稳步、扎实地推进,以反映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的“大趋同”变化。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匹配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全球治理体系到了需要“动手术”的时候,等待拖延都将造成世界经济的停滞和增长“失速”。G20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是积极之举,并非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修补调整,使之更加完善、更有效率。
三、这次G20杭州峰会把发展问题正式列入议程,表明各国特别是G20成员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016~2030”,将在落实SDGs方面开好头,制定高标准、严要求的国别标准。
重视发展问题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一直在联合国和G20予以积极推动,并且身体力行的。在实现2000~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方面,中国是做得最好、最实的。不仅如此,中国还通过南南合作的渠道尽力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MDGs,对外援助在世界总量持续下滑之际不断增加,仅中非合作基金就超过100亿美元,可以自豪地说是尽到了国际主义、全球主义的义务和全球性大国的责任。
重视发展问题起码在两个方面可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一是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强劲增长。这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经济基础。事实证明,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集体发展,就不会有世界经济的整体可持续、平衡发展,所谓世界经济“失衡”就难以消除。在亚洲大陆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近年来非洲大陆经济年均增长逾5%,再次表明新兴经济体的力量不可小觑,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火车头。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总体“内顾”,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二是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这不仅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必须在工业化国家内部“工人阶级”或“中产阶级”实际收入几十年停滞不前甚至下降。“占领华尔街”、“1%与99%”之争、中产阶级与精英的矛盾激化,都凸现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目前,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出现的“反全球化”思潮和民粹主义上升,是这一深层次矛盾的表象反映。美国和欧洲国家民粹主义思想不仅占据一席之地,而且已经开始政治化或者说政党化,代表老百姓民粹思想的政党及其代表人物登上政治舞台,获得越来越多的选票和议会席位。可以预计,不久的将来,这些政党在一些国家掌握政权很可能成为现实。这不但会改变这些国家的政治生态,也会影响全球化进程和全球治理体系和理念的变化。
只有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分配的公平、公正,才会使全球化进程继续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近年来提出的“一带一路”就是基于这样的深层次考虑,希望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及欧洲、非洲、北美、拉美国家都能从中获益,用主席的话来讲,要有“获得感”。最终建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走出一条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合作的新路、新模式。
新经济发展范文 篇7
一、什么是新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结晶,是基层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创举。近40年来,在党的大政方针指引下,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家成长的重要平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新的发展阶段呼唤发展新民营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浪潮兴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的新形势下,发展新民营经济应运而生。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催生了新民营经济。新民营经济既带有传统民营经济“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基本属性,又呈现出许多体现新发展趋势的内涵特征,是传统民营经济的升级迭展。新民营经济之“新”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创业主体新。传统民营经济发端于家庭作坊、乡镇企业和小商品生产贸易,创业者大多是农民。而新民营经济的创业主体大多是新“四军”:新近毕业大学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是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创新创业者。
产业领域新。传统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商贸物流、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工商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发展空间相对有限。而新民营经济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领域,更多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尤其在网络经济、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涌现了一大批“独角兽”企业,展现出美好发展前景。
发展动力新。传统民营经济起步所需的技术、资本、设备门槛较低,主要靠初级要素投入获得增长,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较弱。而新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新,走的将是“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研发投入强度大,研发人员占比高,技术来源主要靠自主创新,发展方式将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从实物型要素投入向知识型要素投入转变。
融资方式新。传统民营经济大多是靠一分钱一分钱积攒的资本原始积累以及民间借贷、传统金融来增加投入扩大再生产,是原生态的融资方式。而新民营经济融资方式主要靠多层次资本市场,采用风险投资、基金融资、债券融资、上市融资、众筹融资等新融资方式,融资渠道大大拓宽、融资效率明显提高。
集聚格局新。传统民营经济起初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经过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地理上的逐步集聚,出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和块状经济格局。而新民营经济主要布局在各类专业型、科创型园区,包括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城、高新区等,呈现出企业集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产业集群、服务集中的“五集”发展格局,是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样板。
商业模式新。传统民营经济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市场+”,靠“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的营销大军开拓市场,主要靠“厂家—商—专业市场—零售商—客户”的销售渠道。而新民营经济主要依托“互联网+”,衍生出电子商务、个性化定制、跨界融合、共享经济、智能营销、粉丝经济等层出不穷的新商业模式,极大地提升产供销效率。
市场需求新。传统民营经济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卖方市场起主导作用,大多数产品只要生产出来都能卖得出去,主要靠规模扩张和价格优势赢得市场竞争。而新民营经济处于过剩经济时代,买方市场起主导作用。它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能够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变化,并针对目标市场精准细分,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创新供给激活需求,靠拼技术、拼创新、拼质量和差异化发展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治理结构新。传统民营经济主要是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和家族式企业治理结构,较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新民营经济更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少企业通过行业整合、供应链整合、员工持股分享等新治理模式做大做强。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进和国际并购步伐加快,新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将更加多元完善。
综上分析,新民营经济财富共享度更高、创新动力更足、捕捉市场能力更强、体制机制更活。可以说,新民营经济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富惠民为目的、以新“四军”为主体、以新经济为特征、以创新为动力的民本型经济。新民营经济是民营经济在新发展阶段的新形态,是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我们把这种新经济形态称为“新民营经济”,看似在民营经济前面加了一个“新”字,实质上有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新民营经济既有体制活力,又有市场活力,还蕴含着新技术革命的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担当经济转型升级新使命的探索者,是引领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领跑者,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代表。现在,新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客观存在,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概括,以认识的深化来推动理论的升华,以思想的自觉来引领实践的深入。
二、为什么要发展新民营经济
国有经济这条腿长,民营经济这条腿太短,是武汉经济结构的现状。在做强做大国有经济的同时,毫无疑问武汉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但必须走新民营经济发展之路。新民营经济的内涵特征与武汉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高度契合。可以说,武汉已经到了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的时期。特别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聚焦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等重大改革试点落户武汉,加上武汉具有科教人才、产业基础、发展空间、区位条件、宜居环境等独特优势,只要我们善于借机融入、借势互动、借力推进,用足用活用好难得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新民营经济一定会在武汉大放异彩。对武汉来说,发展新民营经济是当前经济工作的新任务,是新时期发展民营经济的新探索,是新阶段培育新生产力的新实践,恰逢其时、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新民营经济财富共享度更高,是富民兴汉的源头活水。目前武汉老百姓收入水平还不高,这与民营经济不发达有一定的关系。新民营经济具有更加鲜明的众筹经济、创富经济、共享经济的特征,它所创造的财富共享度更高、受益面更广,这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武汉市民的收入水平。我们要把发展新民营经济作为老百姓创业创新创富的“发动机”,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培育创业文化,让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新民营经济创新动力更足,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在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进程中,新民营经济扮演了排头兵的角色,创新意愿强烈、创新动力强劲。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往往是由民营企业所发起、所推动、所主导的,特别是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与制造技术融合上独领,迎来了产业全方位创新,开辟了新经济发展的广阔天地。目前,我国60%以上的GDP总量、60%的自主创新、55%的发明专利、68%以上的新产品都来自民营企业。我们要把发展新民营经济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力求在科技产业变革中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向“领跑者”跨越。
新民营经济捕捉市场能力更强,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推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高端化、精细化、定制化需求日益增长。新民营经济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能够敏锐捕捉商机,较快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更有效率地“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我们要把发展新民营经济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不断塑造新动能、扩大新供给、实现新发展。
新民营经济体制机制更活,是培育发展“名企名家名品”的摇篮。“名企名家名品”是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象征,是城市经济的“金名片”。新民营经济自主性更强、灵活度更高、成长性更好,特别是它更能有效整合新的要素资源,推进创新创意链、资金链、物流链、信息链、人才链的加快重构和产业生态体系的深度重塑,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要把发展新民营经济作为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家、知名品牌成长的主阵地,努力培育一批引领高新高效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世界级企业。
三、要发展什么样的新民营经济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以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的基本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富惠民为根本目的,以新“四军”为创业创新主体,以发展新经济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复兴大武汉作出新贡献。武汉发展新民营经济的主攻方向是发展以“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
发展“新技术”。就是要发展能有效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改善生产工艺水平、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生产与服务融合、推进信息集成交互的新技术。重点要发展的新技术是:光通信、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复杂制造系统等智造技术,基因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仿生科技、生物芯片等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智能电网、建筑节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全息成像、裸眼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文创新技术,量子技术、脑科学、空天海洋等前沿核心技术,努力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发展“新产业”。就是要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新市场需求为依托、能够引发产业体系重大变革的新产业。重点要发展的新产业是:移动互联、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地球空间信息、智能终端、自主可控软件、网络安全、新型智慧城市等信息产业,智能机器人、激光装备、智能网联汽车、商用航天、智能船舶、磁悬浮轨道交通、智能家居等高端制造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生命健康产业,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新能源产业、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再制造等绿色低碳产业,人工智能、3D打印、石墨烯、大纤维、量子通信、飞行汽车、无人驾驶汽车、下一代高铁等未来产业,力求在若干细分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特色支柱产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发展“新业态”。就是要顺应新技术创新和应用潮流,关注从现有领域中衍生叠加出来的新环节、新活动,支持发展能够提供多元、多样、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重点要发展的新业态是:数据备货、跨境智能配送、互动物流机器人等智慧物流,网络直播、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等泛娱乐业,时尚设计、工业设计、珠宝设计、家居设计、文化设计等创意设计,科研设备租赁、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产业大数据共享、软件编制、硬件创制、创业孵化、技术经纪、产业咨询等研发服务,智慧医疗、健康养老、智慧教育、生态旅游、户外运动、水上运动等中高端社会服务,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众筹等新金融,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生态休闲农业、“农业+文旅+新农村”等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发展“新商业模式”。就是要发展那些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产业链及价值链、实现产业要素重新高效组合、高效便捷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商业模式。重点要发展的新商业模式是:垂直电商、跨境电商、小业态、便利店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零售,电商类、智慧城市类、服务型制造类、创新创业类、娱乐创意类等平台经济,共享出行、共享空间、共享资金价值、共享医疗健康、共享公共资源、共享技能服务等共享经济,开辟新的市场需求空间,倒逼传统行业改造升级,让广大消费者在商业模式创新中得实惠。
四、如何培育壮大新民营经济的主体力量
发展新民营经济,根本目的是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实现创富惠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发展新民营经济作为百姓增收之举、致富之道,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到创业创新创富的大潮中来,不断激活新民营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培育壮大新民营经济主体,特别要重视发挥“四军三名”作用。
重视发挥新“四军”的主力军作用。立足武汉科教人才优势,充分发挥我市招才引智新体制新机制的优势,大力实施“一留一回、两个百万”战略举措,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和武汉校友加入我市新民营经济发展的队伍。大力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工程”,坚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落实大学生落户、安居、见习、就业、创业、融资等优惠政策,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创业园、孵化器、众创空间、高校创业学院等创业平台,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努力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真正让大学生心仪武汉、留在武汉、安家武汉、立业武汉,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大力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充分发挥“在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统筹、联络和服务功能,构建“武汉+母校+校友”同心圆,引导各级干部当好“娘家人”和“服务生”,全面落实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校友回汉发展新民营经济,成为创业创新创富的新典范。深入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落实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引进一批世界顶级产业科学家、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海归”人才和职业经理人。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引进一批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团队,推进关键技术与创新产品研发,支持科研院校技术人员创新创业。
重视发挥“名家”的排头兵作用。抓住“新经济最容易催生新生代企业家”的时代机遇,突出市场磨炼、文化熏陶、体制创新和服务保障,外优环境与内强素质并举,打造一支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使武汉成为新民营企业家成长的摇篮和沃土。实施“名家培育工程”,探索联合在汉知名高校创办高端商学院,建立企业家库和培训体系,为提升企业家整体素质搭建平台、提供便利,努力打造卓越汉商。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激发企业管理力、创新力,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企业家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打造企业家培养平台,以企业制度创新和治理模式创新来帮助更多员工通过创业成为新的老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投资人俱乐部等经济组织的作用,支持他们加强行业自律自治,提升自我服务能力,成为企业家和企业发展的温暖之家。
重视发挥“名企”的骨干力量作用。把培育知名企业作为发展新民营经济的关键举措,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秀民营企业。要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参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动产学研合作,依靠创新驱动做强做大企业。力争到20xx年,全市实现“4个70%”,即70%研发机构建在民营企业、70%研发人员在民营企业、70%科研投入来源于民营企业、70%专利产生于民营企业。
重视发挥“名品”的标杆引领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品牌商誉,构建完善国际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品牌服务体系,健全品牌建设诚信体系。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努力创建一批国际一流品牌、国内领先品牌、地方著名品牌。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海外知名品牌并购、核心技术收购和跨国经营,不断提升品牌国际化程度和影响力。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品牌集群建设,打响“世界光谷”“中国车都”“生物制药之城”“智能制造基地”“世界设计之都”等系列品牌。
五、怎样营造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环境
发展新民营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要把发展新民营经济作为复兴大武汉的重大战略、作为创富惠民的重要抓手、作为增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创新举措来抓,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和环境营造上,切实为新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以“亲”“清”二字精辟定位新型政商关系,为正确处理政企、政商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要认真贯彻的要求,把发展新民营经济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协调,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干部既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真心实意服务企业,又要坚守法纪底线,与企业家保持清清爽爽的关系,绝不能。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机制,深化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万名处(科)级干部联系服务万家小微企业”活动,多为企业排忧解难,以优化服务亲商安商。探索建立新民营经济统计工作体系,编制新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目录,把新民营经济发展纳入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确保责任到位、措施落实。
实施突破性发展新民营经济的政策举措。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关于突破性发展新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试行)》,支持新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建设新民营经济园区和创新街区,探索产业用地管理;支持行业领军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培育名牌名品;改革奖励激励方式,以税收贡献、创新投入、品质提升、环境保护等为主要依据,实行“亩产论英雄”。支持推动产学研结合,组织实施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工程,加大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鼓励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单位面向民营科技企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降低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成本。放开大学毕业生落户政策,优化完善中高端人才落户、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科技奖励、股权激励、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引进世界级产业科学家和各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壮大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母基金规模,引导各类资本投向科技型、创新型民营企业;支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新民营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金融租赁等新途径解决融资难问题,推动开展“增信通”“助保贷”等精细化金融服务。坚守环保准入标准,加强环评工作,确保新民营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新经济发展范文 篇8
随着时展和进步,我国经济建设工作面临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需要通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及未来经济发展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产生更多的理解,进而对其进行正确引领,采取适宜的措施促进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解
(一)对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必然过程进行理解
过去的30多年,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年增长率甚至达到10%左右,这是过去的经济发展常态。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由于对外开放、劳动力飞速增长以及储蓄率较高的影响。而如今,受客观因素、客观经济规律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劳动力数量有所减少,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下降,并且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劳动参与率方面的情况和过去相比有较大的不同,种种因素导致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此外,储蓄率的缓慢回落同样导致对经济增长方面的支持减少,低利率、低工资以及资源产品价格较低的情况逐渐消失,知识储蓄率逐步下降;对外开放的外溢效应、劳动力转移效应有所削弱;我国已经逐渐步入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的阶段;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对经济增长约束力有所提高,在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便可被视为是必然的。
(二)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及内涵的理解
经济发展新常态,即我国经济已经逐步向复杂分工、结构合理以及高级形态的方向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的增长,并且由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站在经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由增量扩能转变为做优增量及调整存量并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出口需求的三大需求产生变化,并且生产要素、生产能力以及经济风险等方面发展趋势出现变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了许多新的机遇。针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新兴技术的发展及逐渐成熟、新需求及业态的出现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增长动力等,经济建设工作发展趋势良好。
(三)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较过去相比有所下降,国家、企业以及人民均需要对新常态进行主动适应,对自身认知及行动进行调整,把握经济发展机遇。人们需要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产生正确而全面的理解,进而对稳中求进的基调进行把握,对稳定增长重要任务进行正确理解。目前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就业形势仍旧较为乐观,对居民收入的提高具有一定积极影响;经济结构方面的升级和调整使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而采掘业、化工以及冶金行业等存在产能过剩和生产变慢的问题,电子信息、医药等方面增长情况较好,现代物流、文化以及旅游等发展较好。我们需要对经济增长效益及质量方面的问题产生更多重视,需要对生产、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外的服务工作产生更多重视,对社会保障、教育以及医疗等方面公共服务水平进行提升。对企业而言,不能只盲目注重产能扩大,在新常态下必须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创造出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此外大学生创业、普通民众的理财等方面的变化也应与新常态相符,最终对新常态下的机遇进行更好的把握,促进经济发展。
二、未来经济发展
通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更好的把握,我国经济在发展的同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就业问题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等,因此人们需要对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上述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
首先,对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分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使农业经济从粗放型朝着集约型的方向转变已经成为发展研究方面的重点,通过增加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使农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并且对固有农耕观念进行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就工业发展方面而言,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中国制造”一类的字眼,制造业发展及扩张在过去较为迅速,但是达到一定峰值后,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并且陷入低谷,初级产品的制造是我国制造业的主要内容,例如某些基础零部件的制造等。针对上述问题,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变,由低级产业链底层向上过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扩大内需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分析。国民经济的服务化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及方向之一,服务业及服务行业就业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并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我国经济从产品型向服务型经济的方向进行过渡;此外服务业发展信息化、科技发展的高端化、居民购物网络化以及能源结构朝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同样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趋势。
最后,未来经济发展前景分析。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消费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们需要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经济发展进行正确、清醒的认识,对未来金融业的增加值有所上升、货币流速逐渐变缓、区域经济发展趋近于平衡等未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进而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对经济发展工作进行调整。
结束语
总结全文,近几年我国已经将新常态定为未来经济发展主旋律,通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内涵的理解,对新常态之下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掌握,人们能蚨跃济发展新常态进行更好的适应,为今后经济建设工作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更多支持。上文对新常态及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希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工作提供一定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于新经济发展精编范文的内容就收集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对有需要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参考以上范文,以此来帮助自己顺利展开书写工作。如果这期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多关注本站。
新经济发展范文 篇9
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大势
这段时间,有几组经济数据颇为亮眼。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速比上月加快个百分点;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增速比上月加快个百分点。工业与消费强劲拉升,表明中国经济活力充沛,可以在基本面“稳”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与“好”。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短期波动并未改变长期趋势,暂时压力不能阻挡深层动力,中国经济在负重中前行、于承压中向好,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看待中国经济,不能被短期指标牵着鼻子走,而应该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看待发展形势。
所谓“客观”,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被主观情绪或先入之见带偏了。分析经济形势应该基于客观事实、统计数据,而不是主观臆测、片面猜想。事实是什么?事实是中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是中国进出口总值继续保持了增长,是中国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目标……以事实为基本,以数据为依据,以逻辑为推理,就不会听风就是雨,就会多一些客观分析、理性判断。
所谓“全面”,就是运用系统思维来看待问题,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我们既要立足国内,也要放眼世界。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中国目前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仍然居于前列。既要看到旧格局,也要看到新变化。今年11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增速快于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个百分点。这说明转型升级正在悄然凝聚势能。具备全局视野,就会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
所谓“辩证”,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落入机械、静止的认知陷阱。尤为重要的就是辩证看待风险挑战。要认识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中国经济一直都是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发展起来的,问题克服了就是窗口,风险化解了就是机遇。同时,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很多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是“成长的烦恼”,完全可以通过发展来解决,并在不断解决问题中保持动态均衡。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转型过程中会有阵痛,但只要解决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就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所谓“积极”,就是保持长期乐观心态,不能因为一时波动而丧失信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了民营经济,推动了国企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唯有那些长期看好中国的人,才有可能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财富机会。
一位经济学家说过,“社会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它的洪流中,研究工作者的分类之手人为地抽出了经济的事实”。经济体作为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复杂系统,不能人为割裂地简单看待。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看待中国经济,我们就能得出正确结论、增强必胜信心。
新经济发展范文 篇10
乡镇作为我国行政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水平,所以在新的时期进行乡镇经济发展对策的研究和探索是十分必要的。虽然从20世纪以来我国乡镇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通过对目前乡镇经济存在问题的分析,从而对新的时期乡镇经济发展对策进行探究,以期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
1新时期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性
乡镇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新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新的时期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乡镇经济发展还可以扩大经济的辐射范围,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同时,乡镇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步,有利于进一步调整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村的财富。
2现阶段乡镇经济存在的问题
21乡镇领导因循守旧,缺少创新思维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土地产生的农作物,并且很多的乡镇领导思想比较保守,把主要的工作集中在农田建设、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等方面,然而对于乡镇企业和乡镇经济创新的思考比较欠缺,对于那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项目缺少主动学习的理念,并且也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的行为。此外,部分乡镇领导认为只要实现地方的稳定就可以,缺少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与魄力,农村居民大多因循守旧,并且缺少融资来源,缺少创新和拼搏的动力,普遍来看缺少经商的理念。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整体来看技术设施较为落后,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等信息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停滞不前,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降低了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农民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缺少艰苦创业的精神和毅力。
22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乡镇地区人口占到我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农村地区的总供给较少,难以满足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需求,农村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经济发展不平衡。整体来看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可以利用和开发的土地资源较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有很大的阻力;并且在农业科技服务方面较为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从而导致我国农村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目前大部分乡镇的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工业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我国农村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落实村民自治制度,村集体的组织能力和经济实力较差,领导村民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村民委员会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并且乡镇财政资金不能对乡镇经济提供充足的支持。
23乡镇企业发展不完善
乡镇企业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近些年来乡镇经济得到了非常快速地发展,企业数量和经济规模都在不断发展,但是总体来看这些乡镇企业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很多乡镇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流动资金较少,周转能力较差,不能及时更新和完善生产所需的设备和技术,部分乡镇企业处于手工操作的生产阶段,生产效率较低,缺少市场竞争力。此外,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以经验为主,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缺少科学管理的理念,不能用专业的知识对企业进行系统管理与分析;企业的领导在管理过程中,主观色彩较为浓厚,没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封闭的经济环境使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较少,信心不完善最终制约乡镇企业的发展。
3新时期乡镇经济发展对策
31实现农业产业化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面对的一大重点问题,乡镇经济作为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促进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是逐渐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实现我国农业的产业化。首先,需要不断优化我国的农业结构,促进农村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农业发展的示范基地,同时突出农业发展的特色,逐渐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低效益种植的现状;其次,还需要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在利用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蔬菜、水果、农作物的加工产业,实现食品配送、直销配送的发展模式,以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再次,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农业市场,农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市场的一员,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是进行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凭借农业区域特色产业有计划地发展农业市场,进行农产品供销一体化经营;最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农村地区整体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田生产的水利设施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乡镇政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步推广喷灌、滴灌等灌溉方式。
32促进乡镇企业改革
我国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较多的问题,所以促进乡镇企业改革是新时期乡镇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需要扩大乡镇企业的融资规模和发展融资方式,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利用自身地区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市场经济中的优秀企业,为乡镇地方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本支持;其次,需要不断壮大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发展规模小,整体的实力较低,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出台新的政策鼓励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为这些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税收上的优惠,鼓励其进行公司制管理和经营,壮大民营企业的规模,增加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最后,提高乡镇企业的生产技术,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财力上的支持,鼓励其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以便增强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33完善农村地区的环境
首先,要解放和更新乡镇领导的思想观念,使其认识到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性逐渐转变乡镇政府的工作重心,组织有关人员到其他经济发达的乡村地区进行学习,聘请经济专家和学者对乡镇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合乡镇当地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其次,要不断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进行招商引资和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经济环境,尤其是促进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再次,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环境,为实现招商引资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要完善农村地区的法制建设。
34建立乡镇地区的支柱性产业
乡镇地区作为我国行政区域的基础,是与人民群众直接交流沟通的基层单位,同时乡镇地区的矛盾和问题也较为突出,所以乡镇经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乡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立支柱性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时期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以乡镇自身特色为立足点,结合乡镇所在地区的独特优势,如自然环境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等,大力发展乡镇支柱性产业,建立特色乡镇产业链,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的变革。
4结论
总之,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都离不开农村地区的支持,同样乡镇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当前,我国乡镇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乡镇经济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所以,在乡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发展策略,以推动我国乡镇经济模式的变革并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及完善。
新经济发展范文 篇11
加快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措施,同时也是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基础。通过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可以在国际的竞争中占领制高点,而且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科学分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县域经济有自身的特色,加快推动新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
1用好的“三农”政策,充分发挥制度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分割的状态下,农村人口比例很高,但是城市化水平偏低,这就产生了城乡发展失衡的不良问题,会容易使农业的收益率低,这种矛盾比较突出。新经济的发展地位就决定了未来的经济转型模式,必须用好支持的三农政策,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会影响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也会关系到农村区域的小康社会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要逐步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的发展,正确理解以上的政策,才能够尽快地去转变经济的运行发展模式,来统筹三农问题,并做好经济发展的抓手[1]。用好的以工业促进农业发展的带动机制,同时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模式,通过工业来促进农业的发展。2010年年初出台的1号文件的三个扩大,就要求要深入地化解农村地区的三农矛盾问题,逐步在城乡内部建立一个和谐的城乡关系,进一步推动城乡、城市与乡村资源的科学分配。通过利用投资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去优化农村县域经济结构,这样才能够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循环发展[2]。
2利用内需拉动力来刺激农村消费,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来实现县域经济的增长
国内县域的地域比较广泛,县域的人口众多,但是国内的县域经济出现较大的不平衡。通过激活县域的物资流通,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来拉动县域的经济,这就是以内需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内需来刺激消费,在面临经济下滑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出现了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消费的增长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向好,稳定发展而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在我国通过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以需求消费来带动经济的增长,这样会逐步转变过度依赖外需拉动内部经济的增长模式。在刺激农村消费政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市场规模逐步扩增。受优惠政策的引领,农村居民的收入日益增加,同时也刺激了消费的增长,电脑、空调、冰箱、汽车等成为农村消费的新热点,而且农村区域的汽车销售量已经超过了500万辆,这表明农村的消费已经成为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基础[3]。因时制宜地去逐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以此为消费市场的扩大而奠定基础。在2010年,我国已经建立了近50万家的连锁农家店。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商贸政策、邮政政策来逐步使企业向农村延长服务。尤其我国的电商加大了农村的布局,快递企业也在农村区开设经营网点,来扩大快递的覆盖面。着力改变农村区域的消费水平,促进农村需求结构的转型升级。当前农村区域人均的纯收入进一步增加,为农村区域的消费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为收入是消费的函数,当收入越高则消费更多。给民生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例如新农合、新农保等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农村区域的社会保障有着有力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在农村区域放开了消费信贷的政策,为农村区域居民的消费带来更多的保障,稳定了农民的消费预期。因此,加快县域经济的转变,要结合当前新农村的产品结构和农村区域消费环境的新特点,千方百计去紧抓农村区域的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潜力,增进消费速度,拓宽消费规模,这样才能够持续扩大消费,来保证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4]。
3以新型的工业化作为抓手,来逐步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第一,以新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来推动信息经济的结构调整,要落实当前国家推行的科学发展观。同时,在县域经济发展时,还要科学使用资源,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社会,来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并进一步地加快当前县域经济的结构优化调整步伐。通过根据我国的工业化内外双源、内外兼修的特征,来深入推动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大力推动资源型过渡,逐步去推动资源结构的合理调整。由于全国的各个地区性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的方式差异性较大,因此在各个区域的县域经济发展工业化方式不尽相同。在推动工业化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的做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要坚持以国内的市场需求作为导向,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科学地布局新工业产业,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来转变过去依靠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来发展,逐步转变过去粗放式的运作模式[5]。注重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时,重点发展那些低碳环保、生态自然的新产业和特色的农产品新项目,要坚持以差异化作为新经济发展的核心优势,并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使县域的工业能够紧紧贴合各县区的经济实际。第二,要抓住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历史机遇,在乡村发展中,要通过工业产业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够去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在区域经济发展期间,要大力推动环保产业、绿色能源产业,以及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并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结合当前的产业发展现状,来引入新产业,以及形成一个复合型的产业结构体系。通过推动经济的发展,以工业来带动农业发展,这样才能够实现农业数量规模的进一步扩增,实现三大产业的协同发展,来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大现代农村产业经营,逐步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来发挥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这样才可能为经济增长带来更多的新引擎。促使农村居民的就业,而添加更多的蓄水池,以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尤其是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敢于承接城市的转移产业和服务,来促使乡县域经济逐步实现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县域还需要通过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金融商贸业,以及发展社会的社区服务业和文化教育业来构建一个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通过把握城镇产业结构,紧抓历史机遇,通过以助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县域经济模式的转变,作为发展的契机,并实现体制机制的优化完善,逐步突破县域经济产业链的限制,打破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这样才能够实现在县域内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实现农业工业的联动发展。要逐步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去扩大服务的供给缺口,来满足农村区域居民的多元化服务要求,才能够使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6]。第三,提高县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要在城乡区域内部逐步推动建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同时以市场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应用产学研相融合的方式,来开展技术的创新,并且广泛地应用高技术,以及应用适用性的技术,来改进提高现有的制造业。通过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的方向发展。注重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更新以及设备的改造。建立现代生态友好型的社会,以财政、参股、补贴的方式来投资。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同时,还需要注重县域营销网络的建立和物流体系的完善,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来打造县域的知名品牌。第四,要紧抓县域节能减排和环保工作。按照生态的规律,充分利用县区的自然资源,同时考虑环境的容量,来将县域的资源开发、废弃物的利用、生产经营相融合,推动低碳绿色的产业发展。同时,降低经济在发展中的能源消耗有序控制,循环使用资源,有效处理经济发展出现的矛盾问题,逐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在县域建立蓝天工程、污水治理工程,大力发展可持续自然循环的经济,来逐步拉动绿色消费,推动绿色的生产,这样才能够逐步破除县域经济增长的瓶颈。在县域加大环保的宣传,引导社会公众使用绿色无公害的产品,在农村区域建立绿色生态环保生产体系,引入环保产业,给予绿色产业发展一定政策、资金、人才支持。第五,积极地扩大县域的开放,大幅度地推动改革创新。通过积极地转变现有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循环发展,同时还要以更大的魄力来推动改革开放,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改革措施,来激发新经济的活力,以及新经济增长的外因动力和内因动力。在协调推进城乡改革方面,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地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农村区域综合的改革。着力去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组织程度,通过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和制度的创新,来提高农村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并逐步扩大县域经济的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根据当前市场的市场化、全球化、股份化、证券化新发展趋势,按照加大对开放的政策来不断优化外资的结构,以科学理性的招商理念来引入外资,通过项目来带动产业的发展,消除因为资金不足,而制约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以存量带动新增量,积极寻求与外部企业的战略合作,来参与工业化的建设,可以引入外部的资本,如民间资本、外资资本与发达的地区、大集团、大企业合作,承接发达城市的产业转移。资本技术与企业合作,并开展资产的重组、资本运作,进一步做大本地的企业,做精中小企业。通过使用引进来的政策,引进国外优质的技术和资金,并扶持本地企业走出去。制订县域土地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完善区域产业环境,制订宽松的产业政策,以便能够吸引大城市企业落户建厂。
4结语
在新经济的发展环境下,要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逐步发展绿色经济,刺激农村的消费,转变农村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以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来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通过为企业打通市场环节,拓宽企业的营销网络和物流网络,来使企业的产品下乡,为村民提供更丰富的物质产品,来逐步带动乡村居民奔小康。政府部门优化完善政策法规,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以工业促进农业发展。在农村的体制机制改革上,加大投入一定的资源和政策,转变农村的产业结构。同时,还应该为农村拓宽金融服务,为农村企业的发展而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体系,为村民的就业提供培训等服务。
新经济发展范文 篇12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激发动能、夯实基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第一,激发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一环是要激发发展动能。一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驱动。要深化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和新商业模式,加强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二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驱动。要以重建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为重点,促进技术前沿拓展。
要以纠正资源错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重点,完善制度环境,促进资源在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之间优化配置,避免因机制不畅等原因导致的资源错配。三是三大需求协调驱动。在投资方面,要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在消费方面,要鼓励业态创新,优化消费环境。在进出口方面,要不断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第二,夯实基础。一是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健全新技术标准体系,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强新技术产品的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竞争环境,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第三,深化改革。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二是深化商事
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三是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消费、投资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扩大开放。扩大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一是提高贸易竞争力。要以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坚持巩固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保持加工贸易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打造利用外资新平台,重塑利用外资新优势,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环境。三是提高对外投资水平。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新经济发展范文 篇13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口提出的引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强调“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要看到,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是一项长期、曲折、艰苦的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我们要按照的要求和部署,在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总的来看,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可持续的发展,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仅衡量标准上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而且内涵上要从“增长”延展到“发展”,实现更高水平、更优结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从中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产业竞争力稳步增强、国际分工地位逐步提升的发展。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重要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从微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企业效益持续改善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产品和服务在规模上位居世界第一,但附加值却很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提高产品附加值,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从而使企业能够在较低资源环境损耗基础上获取更高附加值,改善经营效益、提高盈利水平。
在把握高质量发展重要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适应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需要,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跨越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非常规的特有关口,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还是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关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都要求我们摒弃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向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住房水平、营养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均有了很大提高。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教育、卫生、医疗、健康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体系更加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
进一步看,高质量发展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国际政治格局不稳定性上升。特别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并试图对我国进行全面战略围堵。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改变经济“大而不强”的局面,在应对百年变局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新经济发展范文 篇14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从衣食住行到健康医疗,从社会交往到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我们感受着”十三五”时期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鼓催征,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使命在肩,胜利在望但未全功,接力谋篇”十四五”,新发展任重而道远。立足”十四五”新”风口”,党员干部需要做的不仅是追寻风口,而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风口”,因为我们都是乘风破浪的党员干部,要带着周边的人一起飞起来,当如此!
当好”头雁”,模范立起”中国标杆”。”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回顾20xx年的来时路,从疫情防控到防汛救灾,一场场战役中,鲜红的党旗始终插在斗争最前线。中国经济三季度增速加快至%,体现了强大的韧性,都是因为有着诸如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时代精神。黄大年立起”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奋斗目标,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让10多万山区群众摆脱世代贫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代代中国人以行动生动诠释了”头雁”要义,在”风口”立起了催人奋进的”风向标”,让涉险滩、夺隘口、闯出一条条新路成为常态,点燃了人民群众梦想和希望的火种。
带上”智勇”,扎根基层”破茧成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党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党员干部唯有当好”追光者””守护者”,敢于做梦、勇于试错,才能愈加让乡村焕发新光彩。乡村振兴需要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当好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守护神”。黄文秀将扶贫事业作为”心中的长征”,她用脚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诠释了人的初心使命,真正让群众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将”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群众心里。那句”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朴实的话语,凝聚起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引领更多人争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攀登者”。
上一篇: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优推1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