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汇报【范例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智慧校园汇报【范例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智慧校园调研报告【第一篇】

关键词:无线城市 总体框架 发展策略 智慧应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7-0000-00

1发展愿景

无线城市含义

“无线城市”就是在一个城市范围内,通过合理部署无线网络和有线宽带,使每一个人随时随地,使用任何能够接入网络的终端,方便快捷的上网,享受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无线城市”继“水、电、煤、气”后被称为“第五类公共设施”。

无线城市应用

无线应用是指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和各种终端随时、随地、随需地获得与政务公开、公共事业服务、个人生活等相关的各种城市服务信息;同时,借助智能管道、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电子商务等技术,为政府和行业用户提供城市信息化应用。

从无线应用这一层面讲,无线城市自身并不是一个业务,它是多项应用的集合,通过集成多项应用为用户提供服务。

2总体框架

围绕“1张基础网络、1个平台、4项技术,多项智慧应用”的总体框架,逐步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如图1所示。

基础网络

(1)GSM/TD-SCDMA/TD-LTE/WLAN/有线宽带,多种网络支撑无线城市接入;

(2)基础网络业务能力:短彩信、飞信、WAP、GPRS、流媒体等;

(3)新业务网络支撑能力:位置服务、支付、二维码、RFID等。

无线城市平台

涉及到无线城市平台的所有信源,均需互联到无线城市平台。同时,对于涉及到无线城市平台多个信源的聚合类服务,通过无线城市平台进行承载。

“四项技术”支撑无线城市应用

(1)智慧管道实现通信网络的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流量可调控,网络可管理,区别服务,区别收费,并在终端和应用之间,可以智能实现资源优化,以实现精细化运营与管理;

(2)云计算为无线城市提供有效的业务承载模式和计算能力,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标;

(3)物联网使无线城市延伸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而无线城市让物联网的信息获取随手可得;

(4)移动电子商务与无线城市相结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

智慧应用,构建真正的“智慧城市”

智慧应用主要包括智慧政务、公安、民生、环保、健康、交通、物流、文化、旅游、城管、电网等行业应用。

3发展策略

网络平台策略――网络立体覆盖

为了能真正实现“完全自由接入”将通过“2G+3G+4G+WLAN”的立体覆盖构建无线城市。发挥2G、3G、4G、WLAN网络的各自优势,扬长避短,满足“无线城市”的应用需求。2G网络主要用于承载语音和低速数据业务(小于200kbps),实现全地区的广覆盖;3G用于承载中低速率数据业务(200kbps到500kbps),实现城区及重点乡镇的连续覆盖;4G主要用于承载中高速率数据业务(500kbps到1Mbps),实现密集城区的连续覆盖;WLAN主要用于承载热点区域的静止/游牧型高速数据业务(大于1Mbps)。

产品管理策略――做好产品规划、强化产品管理的多环节交互

构建产品规划体系,规避多业务间松耦合状态所带来的弊端,推动全业务的有序发展。

(1)通过外部环境(经济、客户需求以及竞争)分析,确定无线城市发展的方向;通过内部能力评估寻求发展的瓶颈以及推动力;

(2)通过制定科学可执行的产品规划目标和路径,推动多业务之间的纵深协调发展,同时做好相匹配的资源优化配置;

(3)强化产品管理流程,强化无线城市推进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交互,推动无线城市业务的良性运转。

商务模式――丰富收入来源,促进产品健康发展,图2所示

(1)探索多种商业模式,丰富无线城市的收入来源;

(2)初期以前向收入为主,在平台聚集规模之后,逐步考虑广告、代办费、酬金、分成等后向收入模式。

推广模式――政府主导、产业联盟推荐,图3所示

以政府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充分整合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系统建设商、内容提供商等价值链各环节,共同推进无线城市规模发展。

(1)成熟行业。针对教育、农业、城管、公安、金融等成熟行业,应深化应用,实现客户价值提升;

(2)成长行业。针对政府、电力、航空等成长行业,应通过案例复制,加强客户覆盖促进规模推广;

(3)孵化行业。针对医疗卫生、社保、汽车等孵化行业,应制定方案,实现行业应用零的突破。

4智慧应用

智慧政务

由政府牵头,实现政务网站“掌上化”,城市应急广播及信息统一。基于无线城市平台,实现无线视频会议、无线实景招商及无线视频回传。

智慧交通

整合公共停车场资源,建设智能停车系统,实现停车场查询及预约。提供公交站点、公交车线路、行车路线、地图及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多种公共交通信息查询。通过公共车辆GPS定位、电子站台、公交出租一卡通等,将乘车方式由“被动等待”转化为“主动预约”。市民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公交车的实时位置并设置预约铃响提醒,定点定时预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站点视频监控,实时动态上报公共自行车租赁信息,提供租车还车便捷服务。

智慧健康

建立市民健康系统,通过短信、手机WAP等方式,实现专家门诊预约、历史健康档案调阅、共享跨医院检查诊疗结果等。同医院合作,开展无线视频监控实时看护等,如:新生儿父母及家人可通过手机视频观看婴儿在育婴房里的状况。远程实时监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通过手机等通信设备传送到附近的监控监督中心和装有特定软件的终端上。

智慧电网

将远程的监视、遥控、防盗、消防、报警联网系统和监控无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可以基于无线、有线网络进行远程的监()视、遥控和图像传输,又具备通常联网报警网络的功能。

对用电企业、单位和个人用户,开展手机短信提醒业务,如电费催缴、停电提醒、线路抢修提醒以及用电安全小常识。

智慧民生

(1)公共事业类。配合城市亮灯工程,实现对全市路灯的远程管理、控制、排障服务,达到保障城市照明安全、节能减排效果。利用本地移动手机作为传感终端,对市民行为进行动态分析。在防空演习、自然灾害、紧急事件时,实现有组织和自觉主动人员撤离。市民通过无线城市随时随地查询家里的最新水费、电费、煤气费等账单详情,并提供历史账单随时查询。市民随时随地查询每月最新的公积金、社保、医保等详情。

(2)生活服务类。通过无线城市平台为各社区提供咨询服务、家政服务、生活用品配送、社区信息、城市预定服务等。满足用户咨询、购买和交易多种金融产品的需求,用户除办理银行业务外,还可以方便地进行网上买卖股票债券等。将用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进行绑定,通过手机短信息、语音等操作方式,为拥有银行卡的用户提供方便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和快捷的支付渠道。

本地电视节目接入无线城市,市民随时随地通过“掌上移动电视”流媒体观看电视。

智慧文教

一体化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包括基于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图书馆系统、食堂消费系统、智能水控电控系统、机房管理、考勤管理、门禁管理;校园弱电解决方案、无线LED系统、校园监控系统。以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主阵地,建立完善网络视频教研平台,开展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发挥专业教研活动优势。通过手机短信,老师将孩子在学校的健康状况、学习成绩、日常表现、考勤情况、每周和期末评语、学校的动态和通知等直接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家长可以上行短信与学校老师进行互动。

智慧公安

为公安民警提供可随身携带的移动警务终端,通过移动APN专网可访问公安内网,不仅实现查询和录入人口、车辆及防控数据信息的功能,还可结合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单兵信息终端,使公安民警按照指挥中心的调度,完成各种任务。在发放的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上加入电子标签,然后在各道路的治安监控点安装电子标签读取器,只要将读取器读到的标签信息与摄像机拍摄的车牌进行比对,即可判断该机动车是否为套牌车。

智慧环保

智慧环保主要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包括空气监测、水质监测、噪声监测等。

智慧物流

全面建设覆盖物流园区、企业的有线、无线通信网络,为各企业使用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无缝上网通道。以RFID传感技术为手段,建设智能仓储示范项目。

智慧旅游

通过无线城市平台,定时将各景点、酒店、旅行社等旅游统计数据上传至旅游主管部门,进行旅游企业经营分析、旅游行为分析、旅游资源动态配置、旅游告警、应急疏散及旅游联动分析。促进各旅游景点的信息化发展,与景点合作推出二维码电子门票。通过电子门票系统,可实现景点旅游人员数量的实时统计。并将各景点游客接待数量等情况通过监控指挥中心LED显示,让管理层及时掌握景区接待情况,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数据。依靠手机的便捷性和网络的广泛覆盖性,摆脱电脑网络的束缚,打破时空的限制,旅游者随时随地查询旅游信息。

智慧城管

以城市综合管理执法业务系统为核心,实现综合执法信息平台与无线城市平台互联,实现执法办案、执法监督和执法服务各环节全过程的信息化,便捷执法信息及时通报。

5 结语

本文针对无线城市发展规划,阐述了无线城市发展愿景、总体框架、发展策略和智慧应用,为无线城市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不断进步,智慧应用将进一步深化,无线城市将升华为智慧城市,使得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更加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品质生活。

参考文献

[1]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10,11.

[2]张永民,智慧城市总体方案。中国信息界,2011,03.

[3]王静远,李超,熊璋,单志广。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综述。计算机研究及发展,

智慧校园【第二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 ;示范校;智慧校园;物联网;云计算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职教育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春天。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员,社会需要大批的技术人才,中职教育发展正当时。

我国中职校园的发展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自然离不开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校园、数字校园、到当下提出的新理念:“智慧校园”(Smart Campus)。特别是在示范校建设发展的阶段,引入“智慧校园”新理念,体现了示范校的示范性,创新性和前瞻性。以下对中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做些分享,希望对其示范校发展有所帮助。

一。智慧校园概念

2008年11月,美国 IBM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对这一理念给予积极回应。“智慧地球”的概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 [1]。

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在 “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2]。“智慧校园”建设包括了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师生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3]。“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升华和提升,在一卡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由电脑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化,由网络有线信息化向无线智能化转变。

“智慧校园”建设从前期的理念提出到现实建设也经历了几年的沉淀。走在前列的高校,中职校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校示范校建设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人力、物力、财力、地域环境等因素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以此来提高中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地位。

二。智慧校园特征

IBM 提出的智慧系统特征是 3I:即能够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Instrumented),更全面的互联互通(Interconnected),更深入的智能化(Intelligent)。[4]对“智慧校园”特征,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黄荣怀等[5]认为,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应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环境全面感知;(2)网络无缝互通;(3)海量数据支撑;(4)开放学习环境;(5)师生个。结合以上观点,联系自身中职院校的特点,智慧校园特征总结如下。

(一)网络高速互通。之前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建立在有线宽带基础的网络基础上,智慧校园建设更进一步的扩大覆盖范围,让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延展,充分发挥无线网络的优势,结合移动智能终端,实现有线和无线的双重覆盖,构建高速无缝覆盖的网络空间。让师生置身于高速互通的网络中,完成无纸化办公,提高教育学习办公的效率。构建好这张网络,智慧校园才有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二)信息终端感知。对环境的反馈与判断,离不开传感器对环境的感知,如何体现出智慧性,对环境感知的识别,不简单的是收集和采样,还要对感知程度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可通过此功能,完善员工考勤,信息传递等与教学服务相关的管理。

(三)大数据平台云构建。在信息化社会的当下,数据的巨大性不可估量。因此基于海量数据存储处理的云平台构建势在必行。

(四)个,开放学习。有高速网络为背景,大数据做支撑,信息感知终端为反馈,提供给广大师生开放的学习环境,提升课堂内外的互动性,让学习处在开放的平台中,学习无处不在。

三。根据特征,量体裁衣

根据智慧校园自身特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需要在智慧校园特征中各个突破,做出特色,达到示范校建设的效果。

(一)智能化网络构建。目前,本校具有先进的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1000M校园网络。加之校企合作移动的CMCC-EDU,实现校园网络无缝覆盖。为高效率的信息化办公提供了前提条件。智慧校园建设更多的是对其网络升级改造,确保网络高速互通,稳定安全。

(二)加强物联感知终端建设。智慧校园的以物物相连为依托,产生物物感知决策效应。通过物联网技术把校园基础设施(教学楼供电,供水,基建建设,教学仪器设备等)与信息管理系统(教务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一卡通,后勤保障等)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物联感知反馈系统。通过各种物联传感技术(气体侦测,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指纹扫描,人脸识别,激光扫描,远程通信控制监控等)与传统的校园管理,数字校园对接,实现人性化智能化的管理。

(三)云计算平台搭建。云计算,构建大数据平台,为全校师生服务,提供更多海量信息。这是数据存储处理的核心,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与兄弟院校共建,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本校也可以依托于中央电大,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丰富的数字资源,为广大师生构建云数据平台,提供优质服务。

(四)发展特色差异化教学服务理念。中职学生在学习自律性上与高校学生存在差距。因此,智慧校园平台中,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与集中管理要有所区别。学生的教育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应该是全方位、多时段的互动式开放教学方式。此年龄阶段学生具有充分的好奇心,应该发挥这一特点,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个环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智慧校园能够提供更多师生互动平台和方式,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智慧校园建设更多的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智慧学习,为教师提供智慧教学的一个良好平台。是加强员工,师生,学生家长,学校各个部门沟通合作的桥梁。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值得做的民心工程,需要各方面支持,同时也是一个耗时的长久工程,需要不断的探索改进,摸索出适合自身学校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永民(2010). 解读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J]. 中国信息界,(10): 23-29.

[2]郭惠丽,李倩倩,张蕾(2011).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移动服务构建[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9):68-71.

[3]严大虎,陈明选(2011).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6):123-125

智慧校园调研报告【第三篇】

2012年9月21日至24日,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由陕西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西安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物联网,云计算与智慧校园”。教育部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张拥军处长、陕西省教育厅吕明凯副厅长、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祝智庭主任、陕西师范大学王武海副校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刘雍潜秘书长等领导与来自全国近所高校以及行业领军企业的230余位与会代表共同见证了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收到征文共73篇,通过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0名。

论坛期间,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精彩地报告与分享。北京邮电大学勾学荣教授作了题为“物联网应用与智慧校园发展”的报告,为论坛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作了题为“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的报告,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引起了代表们的极大兴趣。此外,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李青副教授、成都云计算中心王建波博士、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刘雍潜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云计算与教育创新——教育云平台的研究、实践与标准化思考”、“移动学习项目的策划和设计”、“化云成雨——云计算与教育信息化”、

“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指南及参考依据”的专题报告。南通大学丁卫泽教授围绕“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构建设”,三峡大学张慕华老师围绕“基于社会化语义网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佛山科技学院蒋家傅教授围绕“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广州体育大学郭西露老师围绕“践行教育物联网”做了精彩发言。来自深圳市锐取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方中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科旭威尔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锐丰音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快思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等行业领军企业的代表展示了各自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案。来自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政协报、陕西电视台、《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杂志9家媒体报道了本次论坛。

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每年一届,上至国家部委、各省市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国内外教育技术界的权威专家学者,下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技术相关机构的负责人、教育信息化行业的领军企业家汇聚一堂,在解读和总结前一阶段我国数字校园建设情况与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预测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与数字校园的技术走向。在前两届论坛的基础上,本届论坛紧跟时代技术潮流,凸显云计算和物联网的主题,尽享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召开换届改选大会

2012年9月23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在西安召开换届改选大会。上届常委、部分委员和新增委员代表共计42人出席了本次换届改选大会。

上届主任委员吴庚生教授代表常委会从自身建设、标准制定、活动举办、会刊出版四个方面向与会代表汇报了上届常委会的工作。上届常委会在任期内秉承“立足教育技术实践,推动领教育技术创新应用”的理念,调动教育技术行业产学研各界力量,为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开展发挥了特有的作用。

主任委员:吴庚生(清华大学)

副主任委员:周恕义(北京工业大学)、沈宏兴(上海交通大学)、郑道林(华南理工大学)、董榕(浙江大学)、徐悦(东南大学)、雷志华(华中科技大学)、张民(电子科技大学)、林万新(河北师范大学)、傅钢善(陕西师范大学)

智慧校园【第四篇】

关键词 智慧校园;未来教室;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68-03

1 前言

“智慧校园”的概念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关注,成为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一个使用率较高的关键词。在教育信息化报刊中,我们常可看到有关“智慧校园”研讨方面的文章。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更将建设“智慧校园”工作列入到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中。然而,在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可行吗?“智慧校园”切合现行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吗?人们对此却没有提出过任何质疑。笔者认为必须理性看待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问题。

2 “智慧校园”符合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吗

我们先来看看“智慧校园”的原始定义。2010年浙江大学提出了智慧校园的理念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1]。根据以上“智慧校园”的理念,“智慧校园”有五个特点,分别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根据上述,笔者认为,“智慧校园”不完全切合目前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以下笔者从“智慧校园”定义的五个方面对照现行中小学校的现实情况来具体分析。

“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对于现行中小学生来说现实意义有多大 “网络学习”是中小学校主流的学习方式吗?这是我们要提出来进行探讨的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就目前中小学校的现实情况来看,“网络学生”不是中小学校学生学习的主流形式。

1)学生要进行“网络学习”,具有学习终端是先决条件。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学校难以为学生解决用于“网络学习”的学习终端问题,“电子书包”曾作为学生“网络学习”的终端设备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试点,但存争议[2]。

2)由于中小学生缺乏对网络知识进行判别的能力,在浩繁的网络环境中容易误入歧途,因此,现在大部分学校都限制中小学生在校读书时上网浏览网页。

3)书写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对学生书写都有明确的要求,如第二学段(3~4年级)在“识字与写字”中明确指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因此,中小学生的学习主要还是以传统课堂的学习媒体为主,而“网络学习”只是一种辅助的学习手段。既然“网络学习”不是主流的学习形式,那么,我们在现行中小学校创造“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环境便缺乏其应有的现实意义。

现行的中小学校需要“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吗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显然不是学生在学校读书重要的任务,所以,校园“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对于现行的中小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那么对于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据了解,我国现行中小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师通常每周要上12节课或以上,平均每天有两节课或以上,上完课后还要备课、做课件、批改作业,有的教师还要兼任班主任,因此,对于中小学校教师来说,每天工作时间主要用于做好这些常规的教学工作上,科研不是中小学校工作的重点。所以,对于现行的中小学校来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总体的需求不大。

现行中小学校对“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有怎样的需求 从校务管理上讲,现行中小学校的“校园一卡通”,集出入证(身份认证)、门禁、学生证、工作证(教师)、停车卡、借书证、校园消费等功能于一卡,大大提高了卡的使用效率,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包含其他高深的应用,但从中小学校以学生为主体的层面上讲,中小学校对此的需求不是十分迫切。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是“智慧校园”的专有特质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现行大部分学校从校园的布局、文化氛围的创设到色调的选择等,都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设计,为师生员工创设一个特色氛围,达到激发师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师生积极向上的情操,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及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并非构成“智慧校园”的要件。

“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对中小学校师生有必要吗 显然,“学习生活”是学生“校园生活”主要的内涵。在学校中,学校往往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于学习生活,与之无关的少做或不做,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部分中小学校(特别是小学)不提供住宿或学生午餐,学生放学后便回家,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校园生活”的需求其实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现行中小学校的教师来说,学校要求教师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因此,从现行学校的现状上讲,“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失去其应有的必要意义。

综上所述,原始定义下的“智慧校园”与现行中小学教学实际有较大的偏差,因此,可以说目前在中小学校广泛建设“智慧校园”不切合现行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

3 中小学生生活在假想的“智慧校园”中,状况将会如何

以上从现行中小学校教师与学生的现状说明了所谓“智慧校园”不切合现行中小学校实际的问题。以下设想一下,中小学师生如果生活在“智慧校园”中将会是怎么样?

中小学校能按照“未来教室”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吗 “未来教室”是现行“智慧校园”建设方案中用户首先要考虑做的项目。我们先来看看“未来教室”的定义。“‘未来教室’将彻底颠覆学生、家长对传统教室的想象。在这个教室里,最大的变化是没有黑板,也没有粉笔,更没有教科书,只有一个像超大屏幕的电子白板,老师的手轻轻一指,所有的教程就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而学生也不再需要背着几公斤重的书包,只要随手拎一个‘电子书包’即可轻松上课,电子书包里装满了生动有趣的互动教材,能在上面直接做好作业并提交,也能在上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它就是一个专用的学习PAD。”[3]

以上关于“未来教室”的描述语言人们看后非常受吸引,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似乎非常轻松愉快,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种完全以信息化设备为工具的学习环境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将面临极大新的挑战,问题不是专家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回头再看看“未来教室”中关于学生学习的描述:“学生也不再需要背着几公斤重的书包,只要随手拎一个‘电子书包’即可轻松上课,电子书包里装满了生动有趣的互动教材,能在上面直接做好作业并提交”,可见,学生在“未来教室”的学习时,“电子书包”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核心的媒体。笔者认为,“电子书包”可以保存大量的学习资源,但“电子书包”书写功能是无法取代现行用笔在笔记本上书写的功能的。

理论上讲,学生可以利用“专用的学习PAD”进行书写,但“电子书包”的书写功能无法达到现实用笔在练习本上书写的效果。第一,“专用的学习PAD”书写显示的效果是电子模拟形成的效果,并不是人真实书写的效果。第二,用“专用的学习PAD”书写,无法达到用练习本书写的大小规格,其实“专用的学习PAD”设计师们只要用PAD书写完整一张象学生练习用单行本大小的文字的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些PAD与现实单行本书写效果的区别。第三,学生用“专用的学习PAD”书写,书写速度无法达到用笔在练习本上书写的速度。第四,学生用练习本书写,不存在会因机器故障而无法保存书写文字的问题,但用“专用的学习PAD”,纵然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稳定性,但死机或出故障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这样的异常,学生辛辛苦苦书写的结果将无法保存,严重影响学习的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的原因,笔者认为,从学生书写上讲,“专用的学习PAD”是无法取代学生用作业本做作业的功能的。

由此可见,这种理想化的“未来教室”描绘的校园未来美好蓝图,与现实需求有很大偏差。在中小学校教学工作中,笔与练习本(作业本)是无法用信息化设备取代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而已。因此,中小学校难以按照“未来教室”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

“智慧校园”中,教师将要承受应用信息技术极大的工作压力 在现行中小学校中,课件是中小学教师上课当然的工具,但在“未来教室”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的批改、辅导等常规教学工作都必须完全网上完成,就是说,教师从进入办公室到下班时间,时刻必须对着电脑开展工作,这显然也是脱离实际的。因此,中小学校师生生活在假想的“智慧校园”中,不可能是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和自在,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将必须付出更大的劳动的代价。

4 现行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试点工作启动已多年,那么,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的工作状况如何呢?最近笔者曾与部分“智慧校园”试点学校主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过一些交流,大家都觉得建设“智慧校园”的工作比较迷茫,不知道建设“智慧校园”要做什么具体的项目。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教育信息化专家只从理论上对“智慧校园”建设工作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但却没有形成具体“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导致的。

“智慧校园”中的“智慧”是一个信息化含义高深且包罗万象的概念,要让校园具备“智慧”的功能,不是一个项目可以实现的工程,因此,建设“智慧校园”是一个综合而宏大的工程,这样的工作靠中小学校自己的力量去制订试点建设方案,谈何容易?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描绘着美好前景的“智慧校园”要启动试点工作,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在有明确具体的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的前提下进行,但现实却与此相反,专家提出这个概念之后,将建设的超级难题抛给试点学校去完成,凭中小学校的力量能完成这样的综合工程的设计工作吗?据了解,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为了抢占建设“智慧校园”制高点,在三年前先行在教育经费中为一些“智慧校园”试点学校安排了“智慧校园”建设经费,然而经费下达后,学校却面临“智慧校园”建设项目究竟要建设什么具体内容的困境。现在中小学校“智慧校园”试点工作便凸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特点。

根据学界的观点,“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4],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经历“数字校园”的阶段,就要一步登天进入“智慧校园”建设时代,是否有操之过急的感觉?笔者认为,对于现行的中小学校来说,回归建设“数字化校园”是较切合目前中小学校实际的做法。

5 结语

由于大学生已具备相当的基础知识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中建设“智慧校园”较符合大学的实际,但将适合大学教学实际的“智慧校园”移植到中小学校中,这种做法是有疑问的。“智慧校园”的概念出现后,教育信息化行业刮起了一鼓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标准的热潮。一些公司乘机介入,制订了一个又一个“智慧校园”解决方案与建设方案,为构建虚拟“智慧校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纵观这些建设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单方面站在信息化应用的角度上大胆想象和创新,但却忽略了建设方案是否符合目前我们中小学校教学的实际。由于校园是学校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场所,老师和学生是校园服务的主要对象,所以,任何一个“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和解决方案,都必须先进行是否符合现行学校的使用实际情况论证,在确认其符合学校实际后才启动建设工作。总之,我们必须理性看待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问题,避免盲目投资建设脱离现实的“智慧校园”造成浪费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良后果出现。

参考文献

[1]陈翠珠,黄宇星。基于网络的智慧校园及其系统构建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0-124.

[2]刘启达。深圳推广电子书包引发争议[N].深圳特区报,

2013-07-07(3).

[3]杨玛丽,高洁,余佳敏。两岸合作开花结果 智慧校园落户宁波[EB/OL].http:///system/2012/09/08/

35 715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