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报告【精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报告【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第一篇】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61-02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婚恋现状分析
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成年人,当代大学生群体在需求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因未入社会而总体上思想单纯,因已是成年人,而对婚恋存在着基本的需求,在我们本次进行的1000份问卷调查中,回收有效问卷985份,其中有强烈与异往意愿的男大学生占%,女大学生占%,可见,当代大学生因其思想单纯和内在需要而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在学校期间谈恋爱对他们来说已成为一种常见行为,同时他们相互之间也并不回避谈论该类话题,实际上,当代大学生很多处在恋爱的状态中或者正在走向恋爱。
针对恋爱与婚姻,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选取了一些可能的影响因子,如外貌、身高、学习成绩、财力、性格、品德、家庭出身、父母观点、学位学历及有无共同话题。据我们的调查,对恋爱与婚姻这二者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影响因子,比如性格、品德、有无共同话题,这三个因素成为共性因素,还有一些因素实在恋爱时大学生们相对看重的,如外貌、身高、学习成绩,而财力、家庭出身、父母观点、学位学历这几个相对现实的方面则成为大学生们谈婚论嫁时的最主要考量因素。
大学生群体因为所处学校环境相对单纯,所需考虑问题较为单一,他们在恋爱时很难有长远规划,即使有也常常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毕业时恋爱双方找工作难以确保在同一个地方,加之大学生们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因此他们常常不得不充分尊重各自父母的意见,所以毕业时他们又常不得不因为各种现实因素而选择分手。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们虽然社会经验普遍缺乏,但因为身处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接触、了解的领域却未必狭窄,见识未必少,同时他们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未必完全陷于感性,无论是通过上课,参加社会实践,还是通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辛勤教导,他们的理性思维逐渐被培养起来,他们对社会的了解逐渐加深,这种理性思维以及对社会认知的加深使他们也逐渐对婚姻爱情有了相对理性的看法。
他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感情和婚姻,假使不幸有离婚的可能,他们会出现两种选择,一种选择:他们不会为了孩子勉强维持已经没有感情的婚姻;第二种:他们会考虑成本问题,可能选择妥协将就。笔者认为,这两者看起来相反的做法其实并不矛盾,相反是内在统一的,实际上,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正反映了不同大学生的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他们的不同三观投射到具体的生活当中,他们当然有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关键是他们会以一个理性思考的成熟个人的状态来看待婚恋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的看法
我们中国社会传统的婚恋模式是恋爱―结婚―模式。而现在的情况正逐渐发生着变化,据我们本次调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并不讳莫如深,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话题,甚至表现出了一定的开放性,他们大部分不同意婚前会对今后的婚姻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相反,他们认为是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的一种自然行为,无须受到谴责,在恋爱的媒介方面,互联网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软件结交朋友也越来越成为他们恋爱的重要方式,他们对通过网络结交的朋友产生感情进而发生也常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但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女大学生相对保守,我们还发现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无论男女普遍缺乏性安全方面的基本常识,这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从社会、家庭到学校性教育的缺失。
三、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1.将婚恋观教育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据我们本次调查,当前大学生们基本只能在《思想道德修养》或《法律基础》的个别章节中看到婚恋观教育的细枝末节,一带而过,粗浅而没有说服力,更别提教导性了。教育中大道理偏多,生动活泼、鲜活的案例教育偏少。学校在婚恋思想上并没有秉着“兼容并包”的思想,而是一味地回避,这只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自己寻找途径对自己进行教育,很有可能误入非正常的渠道,也有可能得到错误的认知,使他们不能及时树立一个良好的婚恋观。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团委一线应整合资源,把婚恋观作为对广大大学生们重要的思政教育内容,牢牢占领婚恋观教育阵地。
2.加强家校联系,努力使家长与学校在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方面形成合力。经过艰辛的高考磨炼后,高中生的身份转换成大学生,他们常常一进大学立刻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其中当然有学生自己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家长及中学老师的“高考成功,万事大吉”的功利甚至错误理念的引导,特别是家长们,因为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态度上的天然不重视,导致家长极少主动与高校教师沟通,不与高校沟通加上在家庭教育方面极少主动涉及婚恋观教育,使得他们不了解大学生在学校的真实生活情况,也使得大学生们在婚恋观方面常缺乏基本的常识,加强家校联系,正可以促使家长和学校两个层面形成合力,提高婚恋观教育的实效性。
3.社会应创造更积极向上的氛围,以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当代大学生群体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中,这一方面使得他们容易受到网上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但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大学生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在多元的文化氛围中,提升自己的判断力,特别在婚恋方面,逐渐形成自己成熟的看法。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应注重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婚恋观教育方面,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是机遇也带来挑战,挑战在于教育主体很难树立权威,机遇是如果能利用好网络特别是新媒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那么婚恋观教育的实效将大大提升。社会还应特别注意加强性教育,与文化传统习惯有关,中国人对待性教育始终是采用一种含蓄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这使得大学生群体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实际上性安全常识十分匮乏,因此,大学生群体性教育缺乏实际上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性教育的缺失,而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问题,可以效仿国外从孩提时代进行性意识、性安全教育的做法,回避不能减少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更有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利于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培育。
4.大学生群体自身应加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加强自控力。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固然重要,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的重要性虽然不言而喻,但是最终能否形成正确的婚恋观,还是要看大学生群体自身,他们在学校期间如何把握好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与恋爱的平衡,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思考个人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生活规划,加强自控力,都将十分有助于他们阳光、健康婚恋观的形成。
四、结语
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形成绝不仅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要密切配合,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婚恋观,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栋梁之才,永远健康幸福。
参考文献:
[1]刘亚丽。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引导[J].思想教育与研究,2003,(10).
[2]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6).
[3]林彦含,蔡向阳。新婚姻法对城市青年婚恋观影响的经济学探析[J].法制博览,2013,(8).
[4]周晓燕。高学历青年的婚姻问题――2002年中国高学历青年婚恋及生育观的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7).
[5]姚利民。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7).
[6]种道平。近十余年我国青年择偶标准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03,(2).
[7]王兵,蔡敏,等。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05,(12).
[8]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以对云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2007,(3).
[9]王美萍。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0]李h.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
[11]陈宁,黄洪基。走近90后的内心世界――对上海市2283名青少年的情感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0,(3).
[12]薛存科。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探析[J].新西部,2010,(6).
[13]董晓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J].茂名学院学报,2006,(4).
[14]魏丽。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5]何方玲。矛盾性别偏见与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第二篇】
关键词 婚姻;生殖健康服务;;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G 479 B 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49-02
近年来,大学生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发生率较高,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增加,严重威胁着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女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探寻生殖健康教育的方式以及具体的教育内容等,笔者于2006年3月对内江师范学院276名女大学生进行了婚恋观及生殖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以内江师范学院大二、大三、大四3个年级各系选修《女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课程的276名女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9~24岁。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女大学生婚恋观及生殖健康状况调查”问卷,问卷答案设计为选择加填空方式,即设计数个选项,如在设计的选项中没有符合自身情况的答案或有特殊情况需要说明的,就采用填空的方式。
问卷装入信封内发给学生,让学生带回寝室无记名填写。发卷前对调查目的作出解释,并详细讲解填表注意事项。问卷填写完后,用信封密封好上交。为避免学生出错,问卷上附有调查者的联系方式,以方便学生咨询。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应答率为%。
2 结果
婚恋观
选择恋爱对象的条件 见表1。
对婚恋的态度 调查表明,对婚前或试婚持赞成态度的女大学生占%(44人),持反对态度的占%(87人),不能确定的占%(145人)。认为“性关系只有在相爱的两人之间才能发生”的占%(212人),认为“没有爱也可发生”的占%(43人),认为“性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占%(5人),不能确定的占%(16人)。
恋爱情况 报告正在或曾经恋爱的女大学生占%(192人),未恋爱的占%(84人)。正在或曾经恋爱的女大学生中,有1次恋爱经历的占%(105人),有2次恋爱经历的占%(53人),有3次恋爱经历的占%(21人),有4次或以上恋爱经历的占%(13人)。
()发生情况 276名女大学生中,有()者占%(72人)。初次()的年龄最小12岁,最大24岁,平均岁。初次()发生时期在小学的占%(1人),在初中时期的占%(3人),在高中时期的占%(27人),在大学时期的占%(41人)。
初次()有出血的占%(28人),无出血的占%(36人),没注意的占%(8人)。初次()选择“恋爱对象”的占%(59人),选择“一般朋友”的占%(5人),选择“网友”的占%(5人),选择“其他”一项者占%(3人)。
发生()的原因主要为:“与恋人相处时不能自控”占%(34人),为“表现爱情忠诚”的占%(24人),“好奇”的占%(6人),“避免孤独”的占%(3人),“经济压力”的占%(3人),“说不清楚”的占%(2人)。
72名有()的女大学生,对性生活感到“愉快”的占%(38人),感到“害怕”和“痛苦”的占%(24人),“无所谓”的占%(10人)。72名有()的女大学生对于与当前结婚的可能性,选择“肯定”的占%(24人),选择“不可能”的占%(8人),选择“无法确定”的占%(40人)。72名有()的女大学生报告有1位的占%(52人),有2位的占%(13人),有3位或以上的占%(7人)。
避孕知识认知情况 选择排卵期是“月经中期”的占%(92人),选择“月经前、月经后、月经期间”3项的占%(148人),选择“不知道”的占%(36人)。女大学生对避孕方法有一定认识,%(222人)的学生能正确列举出2种及2种以上的避孕方法,但多数学生对安全期避孕、体外、紧急避孕、的正确使用认识模糊。
72名有性生活的女大学生中,初次采用了避孕措施的%(40人)。每次均采用避孕措施的占%(31人),有时采取、有时不采取的占%(26人),很少采取措施的占%(7人),从未采取措施的占%(8人)。
72名有性生活的女大学生中,曾经怀过孕的占%(22人)。其中怀孕1次的有13人,2次的有5人,3次的有4人。这22名学生共发生妊娠35次,其中有24次(%)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3次为安全期避孕,6次为体外,延迟服用紧急避孕药和不正规使用各1次。 情况 276名被调查女大学生中,选择“是正常生理现象”的占%(198人),选择“是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表现”的占%(18人),有%(12人)选择“是一种病态行为”,选择“说不清楚”和未回答的占%(48人)。
有经历的占%(78人),其中经常有的占%(6人),偶尔有的占%(72人);选择“无”的占%(178人);未回答的占%(20人)。
78名有“”经历的女大学生中,认为“”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是有利的(释放性压抑、心情好等)占%(37人);认为有不利影响的(内疚、情绪低落、害怕、自责、罪恶感等)占%(25人);选择说不清楚,或2者均有的占%(16人)。
同性发生情况 276名被调查女大学生中,选择有同性的占%(5人),选择无同性的占%(223人),未回答的占%(48人)。对同性持赞同态度的占%(18人),持反感态度的占%(85人),认为无所谓的占%(134人),选择其他和未回答的占%(39人)。对同性恋者结婚持赞同态度的占%(26人),反对的占%(61人),无所谓的占%(142人),未回答的占%(47人)。
对性病的了解情况 %(92人)学生能正确列举出2种及2种以上的性病名称,有%(125人)能正确列举出1种性病名称,有%(30人)的学生列举错误,%(29人)的学生未回答。
3 讨论
婚恋观 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大部分女生将“人品”放在首位,将“才能”放在第2位,将“外貌、经济情况等”放在第3位,将“经济条件”放在首位的仅占%。说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愿意找人品好和/或有才能的配偶。女大学生对婚前或试婚持赞成态度的仅有%,持反对态度的占%,而50%以上的人选择“不能确定”。说明在这一问题上,多数学生感到茫然,需要正确引导。
恋爱及发生情况 女大学生恋爱率和()报告率均较高,均高于宋玉东等[1]的调查结果,也高于“大学生性教育研究”课题组报道结果(%)[2]。可能原因有:第一,本调查时间较后2项研究晚5~6 a,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更为开放;第二,本调查对象仅为选修课的学生,可能使调查结果偏高,高于普通学生;第三,调查对象为二~四年级学生,无一年级学生,因恋爱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增多,也是年级越高,发生率越高[1],从而使调查结果更高。
超过50%调查对象最早恋爱发生于初中及高中时期,甚至有少数在小学时期开始恋爱。有行为的学生中,%初次发生在初中及高中时期,故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时期,均应广泛开展性教育,对避免学生遭受身心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有性生活的女大学生与当前“肯定结婚”的占1/3,50%以上“无法确定”能否与当前结婚,本结果与黄秀峰等[3]的报道接近。这一方面反映学生受到“性与婚姻可以分离”等思潮的影响,性观念、较为开放;另一方面也间接反映婚前可能为今后的婚姻及家庭生活埋下不稳定因素。
由于女性生殖健康和某些妇科疾病(包括性传播疾病、宫颈癌等)与过早性生活和多个密切相关[4],故生殖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一些相关妇科疾病的病因、预防、临床表现、诊治等内容,可使大学生理智地对待性成熟、性冲动,对增强自控能力和克服婚前十分有利。
避孕与妊娠情况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避孕方法和种类有一定认识,但对具体避孕知识认识模糊。采用体外、安全期的比例较大,而这些方法实际上并不十分可靠,失败率达20%[4]。咨询中发现,有的学生因将排卵期和安全期弄错导致妊娠,说明大学生的避孕知识还是似是而非,主要原因是他们获得避孕知识的途径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紧急避孕是除常规避孕方法以外避免意外妊娠降低人工流产率的主要方法,如果具有紧急避孕的知识和自我保健的意识,又能及时得到优质的紧急避孕服务,那么意外妊娠人工流产至少有50%以上应该是可以避免的[5]。故在生殖健康教育中,应当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避孕知识,特别是紧急避孕知识,使学生知晓何处可得到紧急避孕服务,这对降低女大学生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具有重要意义。
女大学生发生率为%,高于刘达临1990年的调查结果(%)[6]。可能与调查时间更晚,调查进行隐秘和调查对象仅为选修课的学生等因素有关。是女大学生宣泄性冲动的一种常用方法。有经历的学生认为“”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是有害的占%,咨询中也发现,有的学生因“”而背上思想负担,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故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行为。
适度的可以调节性压抑,本身对身心健康并没有直接损害。的主要危害来自错误的认识,使当事人产生严重的焦虑和压抑,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以后的正常的婚姻生活[7]。
性病知识 仅有1/3的女大学生能正确列举2种及2种以上的性病名称。学生对性病的认识多来自于宣传栏、电视、报刊、书籍等,知识零乱,缺乏系统性。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性病防治知识属于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首先,了解性病病因及传播途径,对于避免不洁性生活和预防各种性病传播有意义;其次,了解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知识,不仅有利于各种性病的早期治疗,还可避免遭到不法行医者的欺骗;第三,了解科学的性病知识,可消除对各种性病患者的恐惧心理。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第三篇】
据国内一家权威的调查机构统计数据表明,有87、9%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过恋爱,其中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高达94、6%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概念呀!
那么大学生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又是怎样看待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就让我和你一起听听大学生的心声吧。
一,恋爱类型与成功指数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恋爱风遍及大学校园呢?即是说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什么呢?通过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谈恋爱大体可归纳以下五种:志同道合型,也可称理想型或事业型这种恋爱类型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的基础之上的。双方为了维系爱情的发展,不使对方失望,则往往对自己要求更高,学习和工作更勤奋。据调查这种类型的恋爱人数占17%左右,但是其成功率非常高,往往毕业以后能携手走出校园。
情投意合型,也可称情感型这种恋爱类型主要以共同的情趣、爱好为基础,一般感情专一、互敬互爱,遇到困难能够共同分担。校园里常看见他们成双成对的走在一起,共同探讨人生的悲欢。这种恋爱人数占19%左右,成功率也是比较高的,达到86%.尝试型,进人大学校园的青年大学生,由于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欲求。另外,社会舆论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对男女私情、婚姻爱情的渲染,触发了他们较强烈的性的体验,驱使他们产生了对“异**往”的神秘感,加之大学自由宽松的客观条件,于是他们便产生了想了解和尝试爱情的需要和行为。尝试型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而易遭对方的拒绝,出现“单相思‘’或悲观情绪,以致影响学业。即使偶尔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常常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缺乏感情的交流,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人生目标。这种恋爱人数占的比率比较高,有37%多,而最终走到一起的并不多,往往只有20%~30%左右。
弥补型,由于大学学习的枯燥乏味,班级、学校文化活动的不足,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孤寂和惆怅,于是便寻求恋爱,藉以弥补。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由于两人形影不离,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容易遭同学的议论和不满。由于其恋爱的基础只是精神空虚的补偿,毕业后恋爱关系易破裂。这种人数比率不多,只占15%左右,其成功率也非常的低。
大学生谈恋爱调查报告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 原因 影响
一、导言
鉴于当代大学生在家庭背景、受挫能力及自身心理等方面构成比较复杂,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我们觉得有必要在当代作一个关于大学生恋爱的调查。大学生究竟为什么恋爱?恋爱之后,他(她)们对自己的未来如何看待?他(她)们对性的态度和观点又是如何呢?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南昌航空大学部分在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来对以上问题给予解答,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的相结合的抽样方法抽取出样本总量240名。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20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有效回收率为%。在被调查者中,有男生88名,占总数的%;女生125名,占总数的%。
三、调查结果分析
1.特点: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恋爱存在以下特点:(1)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个人的认知或行为会不知不觉地迫于所处样体的无形压力,而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群体生活中容易出现从众心理。(2)恋爱观念及择偶标准多样化。在对异性的要求上,大学生基本没有了封建时期的“门当户对”以及近代的“才子佳人配”以及少数民族、地域差异等传统择偶观念或者障碍。(3)恋爱观念更加开放,更能包容。在提及同性恋及一夜情等改革开放前谈之变色的问题时,很多大学生表现出理解和包容的心态。这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存在的问题:(1)恋爱缺乏责任感。很多被调查者在谈及恋爱的原因时,回答的是单纯地找个伴。并且对恋爱的将来基本不予考虑,毕业即分手的情况占了大多数。很多恋爱的大学生甚至只是为了积累恋爱经验才开始一段感情。可以想象,本着这个动机的恋爱基础是多么的脆弱,其结果又将是如何。(2)盲目恋爱,无规划及长远考虑。固然,姻缘的到来多数情况下带有偶然性,但是,在决定开始一段感情时,很多大学生却没有决定该如何去经营规划这段感情,爱情的盲目性特点表现得特别明显。
四、问题原因分析
1.恋爱动机:(1)摆脱孤独感。大学生活的人际交往及各种考试可能会给大学生造成身心上的压力,从而产生情绪上的压抑,不能很快的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常常会产生孤独感和挫折感,尤其节假日。于是恋爱关系的建立,成为他们消除寂寞,摆脱孤独的一种方式。(2)情感需求。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而在大学期间,这种以前被压抑的情感像火山一样的爆发出来,并且与异性交往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同时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所以很多大学生渴望情感需要的满足,恋爱的欲望非常强烈。(3)好奇心理。好奇心理主要是由于生理发育成熟而产生的。在高中阶段,每个人都被禁止谈恋爱,都被教导为了前途而努力。未知的事物总是神秘的,大学校园就为探索这神秘的领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于没有经历爱情的大学生来说,恋爱是刺激的,充满着极强的诱惑力。并且大学生正处于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年龄阶段,所以好奇心会促使他们去寻找恋爱机会,尝试恋爱。(4)虚荣心理。部分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一种能力和魅力的象征。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而去恋爱,“有人爱”似乎是他们证明自己价值的一种标准,他们认为在大学里如果找不到异性朋友的话,就会被瞧不起,或被认为是无能者,因此,他们会努力去寻找恋爱机会和对象。
2.恋爱规划:(1)对恋爱不重视。在缺乏恋爱经验的同时,很多大学生也不主动寻找相关恋爱知识进行学习。在他们看来,恋爱只是一个旅途中的休憩站,恋爱的对方只是休憩站中相识的过客。他们没有把恋爱当做自己人生中与升学、求职、婚姻同等重要的事件来看待,使得他们在经营爱情时往往不能全身心投入,其结果与影响不难想象。(2)缺乏引导。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恋爱是自己的事情,除了大学生恋爱双方及其同学外,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及亲戚基本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的恋爱。大学生对他们隐瞒的同时,也失去了得到长辈及老师引导的机会。
3.能力缺乏:(1)缺乏迎接爱和拒绝爱的能力。当对异性产生好感时,大学生缺乏一个理性分析判断;当遇到一份突兀的表白时,大学生缺乏一个合适处理方案。当爱情出现时,逃避不是办法。事实上,这些能力恰恰是一段爱情开始所必须具备的能力。(2)受挫能力。恋爱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遇到挫折时,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看待出现的问题,从而走向极端。轻者会对爱情乃至异性产生心理障碍或者问题,严重者可能走上轻生道路。一朵朵青春之花的凋零是每个关心中国高等教育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3)爱的责任与能力。爱情需要责任,爱情需要用真心去维护和发展。大学生缺乏直面问题的能力,当爱情出现时不能逃避,只能积极面对。 转贴于
五、对策
1.端正恋爱动机:(1)教育主体的教育:教育主体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大学新生入学时,家庭与学校就应该对每个大学生进行恋爱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动机和恋爱源头上把好关。(2)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与判断。在进入大学的新环境后,每个大学生应该努力培养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使自己具有一定的自制力和判断力,从而减少通过寻找感情来逃避现实或适应环境的可能。
2.进行恋爱规划:(1)正确看待爱情:每个恋爱的大学生都应该在心中把爱情摆在一个合适的高度。既不能过分轻视,也不能让爱情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前途。(2)多听取父母及老师征求意见:先把自己的恋爱状态告诉长辈,静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可取之处则虚心接受。(3)三思而后行。在想清楚恋爱可能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造成的影响后,再开始一段感情。并且要明白自己在这段感情中的位置和角色。
3.培养恋爱能力:(1)承受爱的能力:当异性表示好感时,应先做出判断,并考虑是否与其进行交往。在理智分析之后,勇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做好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准备,让自己适应今后有两个人在一起的生活。当然,这也包括拒绝爱的能力:当对追求自己的异性无好感时,应该以合适的态度和口吻拒绝对方。一是要勇敢地说“不”,二是要把握恰当的方式。(2)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当真正接受一份爱时,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经营和呵护,让自己时刻意识到,自己对对方是有责任的。(3)提高恋爱受挫能力:在追求异性或者恋爱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必须要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和承受能力。
总之,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恋爱观也在变化。认真做好当代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既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高校的德育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杜项菲。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浅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上一篇:党员自查报告(通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