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精选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精选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青年人婚恋观调研报告【第一篇】
“每逢佳节被逼婚”,送走了西方的情人节,“网络情人节”520又到来了。如今,90后也慢慢迈入“剩男剩女”的行列了。90后对待爱情婚姻有何观点?每月恋爱经费支出多少……
昨日,某婚恋网站发布了针对90后的婚恋观调查报告。调查显示,90后月均恋爱花费2062元。对待恋爱,近七成90后拒绝出轨。另外,在90后的择偶回避职业排行榜中,明星、记者跻身难脱单榜单。
两成人耍朋友需父母赞助
男女的恋爱肯定会有相应的支出,大到一起出国旅行,小到平时的约会或看电影。针对90后在恋爱上的花销,调查显示,90后的平均恋爱花费每月2062元。
面对这笔每月不算少的固定支出,90后是独自一肩承担还是会找父母支持部分经费呢?对此,在实际调查中,90后的女性认为自己的收入不够花,还需要父母赞助的比例为22%,而男性只有13%。不过,接受调查的男性普遍更有理财意识,每月收入有盈余积蓄的比例为59%,而女性只有38%。
尽管AA制已是目前年轻人聚会时很常采用、且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消费模式。不过,在男女恋爱中AA制是否也能被90后接受呢?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90后并不太支持在恋爱也采取AA制的方式。只有19%的女性支持恋爱AA制、男性有13%表示支持AA制。
近七成90后拒绝出轨
一项在90后单身男女中展开的针对“出轨观”的调查显示:71%的男性和66%的女性对伴侣精神出轨及肉体出轨均不接受。同时,数据还显示,一旦发现对方出轨,60%的90后女性会选择与伴侣断绝来往;男性则显得较为犹豫,选择与伴侣断绝来往的占48%,50%的男性则在伴侣承诺不会再犯后会选择原谅对方。
另外,针对90后择偶是否会刻意回避某些职业这一问题,六成90后表示会刻意回避某些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无论男女,均把明星排在会刻意回避的职业首选。另外,记者、空姐(空少)也是90后择偶会回避的职业。
青年婚恋状况调查报告【第二篇】
近日,某知名婚恋网站发布《20xx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这份收集了7万余份样本的调查报告显示,独处时间太长以及圈子太小,是单身主要原因。报告显示,%的女性认为男性有房才适合结婚,需要有车的比例为%。调查报告还显示,在当代人的择偶观中,爱情已不再是进入婚姻的唯一通行证,人们在婚姻面前更加务实和理性。在被问及“会因为什么而选择结婚”时,有四成受访者的第一选择是“合适”,双方经济上的稳定性、是否门当户对乃至父母意志,都成了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有房才结婚”坚硬现实下的情感焦虑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越来越多的单身男女面临着婚恋困境。年龄边界、阶层边界、学历边界、城乡边界建构起了一个复杂的等级系统,不同的人在婚恋市场上具有截然不同的机会和待遇。那些缺乏优越家庭背景和丰厚物质财富的年轻人,在“有房才结婚”面前,被现实刺痛,却又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人生突破。
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好坏的时代里,“娶不起”不仅意味着情感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还意味着精神上的自我压抑和被淘汰感。围绕着“有房才结婚”,全社会呈现出鲜明的性别差异和话语裂痕——支持者认为,婚姻需要物质基础,“有房才结婚”为婚姻增添安全感和保障感;反对者认为,婚姻以情感为本位,一旦裹挟了太多的功利和算计,婚姻难免会变得庸俗而乏味。
“有房才结婚”有合理性。在消费社会,经济因素越来越多地嵌入日常生活,婚恋也不例外。穷人也好,富人也罢,都无法获得和享受“纯粹的”情感生活。在商品化中,人们逐渐失去了情感表达的能力,因为所有的手段都是物化的、商品化的。
在这样的语境下,一个经济上毫无基础的人,往往会被人们视为失败者和无能者,没有财富的情感面对的将是不断被累计起来的心灵的失败体验。社会评价的单一化和庸俗化,让无钱买房的年轻人成为边缘群体。为了迎合“有房才结婚”,他们不得不腾挪闪转。
当我们的身体和情感依从于市场与商品规律时,我们对所谓更好生活的追求使我们变得庸俗而乏味。“有房才结婚”不仅加剧了婚恋的功利化和世俗化,也带来深层的社会断裂和社会剥夺——为了帮助儿子完成人生大事,许多家长掏出了多年积蓄,甚至背负不少债务,不得不降低晚年生活质量。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在物质和情感的天平上,过于看重或者忽视某一端,通常都是不可取的。实现物质与情感的平衡,实现心理预期与行为能力的协调,是摆在每一位单身男女面前的现实议题。正视现实世界的无奈和艰辛,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婚恋环境,固然需要他们的个体救赎,也离不开社会评价体系的更新和不良社会心态的修复。
“超市型婚姻”是社会功利化的反映:新华每日电讯认识一个城市的最好办法,就是去认识里面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相爱、以及如何死亡。如果要试图认识当下的社会与时代,看这个社会的人是如何相爱、结婚的,同样是一个不错的观察视角。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已经开始进入第四次婚姻革命,其重要标志就是婚恋观正日趋多元化。从这份最新发布的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来看,爱情至上的观念正在遭遇挑战。无论是“四成以上单身男女更倾向于与条件合适的人结婚”,还是“超七成女性认为男性有房才适合结婚”,都能看出现代社会的婚恋观正在变得越来越功利。不可否认,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婚恋问题上呈现出日趋现实、功利化的趋势,必然说明当今社会正在遭遇功利化危机。一个突出的例证是,在社会整体婚姻观向开放与多元演进的同时,一些非常现实的因素成为父母干预子女婚恋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显示,有三成左右单身人士因父母干涉而导致感情失败;而父母在为子女择偶“把关”时,学历、职业、感情经历等因素均不重要,他们最看重的是经济因素。父母的观念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年轻人的婚恋观,以至于不少年轻人都将有车有房当成了结婚的'必备条件。功利化的婚恋观,在当下一些相亲节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某种程度上讲,功利化的婚恋观所倡导的是一种“超市型婚姻”,“拿钱选货,货比三家”是其主要特征。有一些节目甚至直接向观众灌输一些理念,比如“一起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模式已经过时”“在择偶时也是有钱才能任性”等,这在社会上颇有争议。功利化的婚恋观,容易扭曲社会人际关系,增加年轻人的压力。数以千万计的大龄单身青年害怕结婚、不敢正视婚姻,又将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可以预见,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现代人的婚姻观将继续在保守与开放、家庭与个人之间拉扯,如何规避过于功利的婚恋观,无疑也是社会转型期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内,人们遵从同样的范式来选择伴侣,走同样的阳光道路,过同样的幸福生活,犯同样的错误。在新的社会阶段,人们在继承也在摧毁过去关于婚姻的范式,并自由地走上一条不确定的新道路。这条新的道路应该倡导什么、避免什么,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婚恋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发力。
青年婚恋状况调查报告【第三篇】
在人们的印象中,东北汉子、东北妹子总是“豪爽”、“热情”、“敢爱敢恨”的代名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这些标签印象是否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伴随时代的更迭,当70后、80后开始自称“老去”,90后、95后渐渐走到台前,爱情、婚姻,这些经典流传的话题正在东北地区年轻人身上显现出一个时代特有的颜色。3月3日,有调查机构发布《东北青年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据了解,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联合百合网婚恋研究院展开了大范围的调查。其中,获取东北地区有效样本近份,并最终形成《20xx东北青年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全国数据中离异人群占被调查总人数(73949人)的%,而在东北地区,离异人群占东北被调查总人数(1938人)的%。这组数据也得到了国家民政部的统计结果的佐证:黑龙江和吉林的离婚率排名全国第二、第三,辽宁离婚率排在前十。此外,辽宁未婚的单身人数占%,也高于全国单身人数占比(%)。所以,东北地区是未婚率高、离婚率高、单身率高。
二孩全面放开,东北爷们高兴了:“我还要生一个!”东北媳妇郁闷了:“一个还不知怎么整呢,还要再整一个!”东北媳妇带孩子的比率占比高达%,多于全国平均数值%;长辈带孩子的比率(%)则低于全国平均(%);而男方带孩子只占%!东北媳妇不容易,东北奶爸是传说!
第一次恋爱:被调查对象初恋年龄集中在15岁至25岁之间,东北地区年轻人的初恋年龄最高峰为18岁(%)和20岁(%),20岁以后的`人群数量占比呈递减趋势。调研数据还显示,第一次恋爱的持续时间全国平均水平是个月,而东北地区是个月,略少于全国平均水平。
解读: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分居家庭的子女恋爱最早,平均在岁,其次是离异未再婚家庭,平均在岁恋爱,其次是离异双方再婚和一方再婚家庭,分别在岁和岁恋爱。而婚姻感情良好家庭子女恋爱最晚,平均在岁,其他类型家庭均在17岁左右恋爱,差异较小。
第一次结婚:被调查对象中,第一次结婚主要集中在20岁—33岁,其中选择在27岁结婚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其次是28岁,达到%。
解读:被调查对象中,不同父母婚姻状态家庭的孩子第一次结婚年龄部分差异较大,分居和离异未再婚家庭结婚年龄相对较早,分别平均在岁和岁,丧偶已再婚家庭结婚最晚,平均在岁。其次是离异且一方再婚家庭,结婚年龄平均在岁,其他类型家庭集中在26岁,差异较小。
被调查对象中,不同学历人群的第一次结婚年龄分布在24岁到27岁之间,第一次结婚年龄与学历高低大致呈正相关关系。初中及以下学历、高中、中专、技校学历较早,平均分别在岁和岁,而大学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平均结婚年龄较晚,分别为岁和岁。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第四篇】
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恋爱的认识和了解,对待爱情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当代大学生的优点是: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感觉敏锐、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强,缺点是:年轻气盛、好奇心强、判断能力较差。导致加强恋爱观教育比过去困难、复杂。以大学生适应和拥有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如何处理好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爱的能力,忠于配偶的信念,确保爱情的纯真度,来维护以后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
一、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变化
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高校恋爱情况也第一次以规定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视线,这一规定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大学生在校恋爱的事实,让社会对大学生恋爱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同时,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的恋爱、婚姻和的问题。从相关文章及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做的调查问卷发现,有1/4的学生表示有过失恋的经历,造成了心理的压力和负担,有1/4的学生处于恋爱期,将大半精力放在如何处理恋爱关系上,还有个别学生选择同居或试婚,开始承担“家庭”开销,其余的调查对象则表示:大学没有恋爱经历,将是很遗憾的事。
(二)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压力的减轻
高中时期学习任务繁重,考上大学是唯一的目标。为实现目标,每天都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相对来说高中时期的男女接触较少,一般都是同学之间的关系。真正涉及到男女关系的感情的也会因考学而不敢表达。进入大学后,课程安排较少,学习压力减轻,出现较多课余时间。课余时间的安排,男生上网打游戏,女生则是逛街、看韩剧。校园里流传着“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产生了恋爱心理,看到别人成双成对时,加上不良环境得影响,多数大学生会认为谈恋爱是最好打发课余时间的方法。
(三)大学生恋爱的“追风”心理
寝室是大学生无所不谈的场所,看到同寝室同学都在谈恋爱,自己不谈会没面子,会产生自卑心理。尤其看到别人有男或女朋友陪时,自己一个人在寝室;每次聚餐朋友都带着男或女朋友,自己却孤苦伶仃;校园里随处可见肩并肩、手拉手的情侣,自己会产生失落感,就会形成一种想“证明自己的魅力”,“吃饭、学习、逛街有个伴”的盲目追风心理。这样的恋爱存在着冲动性和随机性,也会形成不良的恋爱观。盲目的“追风”心理是普通高等院校恋爱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
(四)重恋爱过程,轻结果
大学生谈论的话题不仅仅是社会、学习、人生等方面,追求的不再是普普通通的生活。更多大学生是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轰轰烈烈的恋爱过程,不在意恋爱结果的如何。多数男大学生认为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女大学生在恋爱时会选择浪漫的人,结婚时会选择稳重踏实的人,这就体现大学生在恋爱对象与结婚对象选择上的双重标准。“毕业就等于失恋”是大学生面临就业时、面对爱情与工作是否两全时,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分手。这也就表明多数大学生恋爱的目的不是婚姻,而是在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反映出大学生对恋爱缺乏责任感。
(五)大学生开放的性观念
在普通高等学校周围出现最多的是出租房屋这样小广告,使得大学生同居、适婚现象较为突出。随着思想的不断开放,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也发生了变化。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大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体现在女大学生把都能“看得开,给自己喜欢的人就可以”。男大学生的性观念更开放,能对恋人以前的性经历表现出较大的宽容之心。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能接受婚前,只有少数的大学生对婚前持反对态度。使得当前大学生对婚期的态度不断宽容,大学生非法同居、适婚现象不断提高。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和恋爱观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荣辱观教育
道德规范是约束行为,也是激励行为约束力。我国传统的婚恋道德规范以禁欲主义为基础,封建思想明显,与大学生恋爱观呈现出许多冲突和不相适应性。需要从理论上指导大学生种种思想困惑,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让大学生明确恋爱观是理想、义务、事业与相结合,是爱的义务与爱的权利的统一。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相结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融入有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向大学生灌输主流的性价值观。要加强对男生的责任感教育,加强对女生的自尊、自爱、自强精神的培养,让其知道荣、耻的涵意,只有旗帜鲜明地反对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性道德观念教育才能产生有效的力量,才能真正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课余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会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调动积极参与的热情,大学生在充实及健康的业余文化活动中,能放宽眼界,陶冶情操,提高人生境界,提升个人品位。可多举办丰富多彩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特长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个性得到尊重,让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为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婚育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术科技竞赛及专家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际竞争能力。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的生活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男女交往便利的条件,因为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生理发育已完成。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在一起,不免会产生想与异性接触、了解、交往等方面的强烈要求。正如心理学家所言:在生理上他们已达到成熟水平,但在心理方面还需继续发展。只有让大学生掌握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才能增强大学生受挫力、自信心等方面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恋爱心理素质与承受能力。还有利于发现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患者,以便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让大学生减缓内心冲突,增强承受能力,减轻心理负担。
(四)开展健康的性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性信息快速的传播,使大学生性生理成熟不断超前,但大学生对性态度、的开放程度与性知识的贫乏、性心理的困惑状态是矛盾的。只有通过正规、全面性教育的宣传,让大学生自己掌握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及性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对性能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让大学生了解性疾病传播的。途径、预防措施和严重性的危害,增强大学生对性病的防范意识,不仅能有效预防性疾病及艾滋病的传播,更能减少许多因怀孕、流产造成身心伤害的事情发生,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
通过法律课程或法制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对婚姻权利与义务的正确认识,向大学生正面宣传和解释与规范婚姻关系有关的法律知识,尤其是婚姻法与刑法中相关内容。在两性关系中让大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或犯罪的,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而法制观念的强化也有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
三、增强大学生失恋的承受能力,避免意外发生
有恋爱就不可避免产生失恋。失恋是指恋爱过程的中断,它是人生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然而失恋会使人产生悲观、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严重者会产生极端行为。近年来,在报刊经常可看到因爱情纠纷引发的流血性事件,遍布大学生的各个年级。由爱生恨,不惜毁人毁己。究其原因,除了大学生对婚恋问题认识不清楚、处理不理性外,还暴露出他们对生命的漠视及法律意识的淡薄。承受失恋的能力包括对待失恋应有正确的态度和失恋后能采取理智、道德的行为。恋爱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要做到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首先要正确对待失恋,摆脱自卑的束缚。失恋的人容易失去自信,认为失恋意味着自己无能。正如莫里哀所说:“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应该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爱情时时有知音。”大学生在培养承受失恋的能力时,应该学会调节情绪,从痛苦中振作起来,把情感转移到更广阔的领域,把精力倾注到对学业的追求和生活的挚爱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的失恋问题,进行生命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克服婚恋中容易出现的挫折,减少危害生命的悲剧发生。必须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教育大学生不应总活在昨天,明天会是崭新的一天。应该学会笑对人生,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性格。告诉大学生失恋也会是人生的必修课,失恋会让人成长,让人变得更加的成熟,以后的人生中会更加认真的对待爱情。教导大学生失恋过后不要误把友谊当爱情,把爱情当游戏,这样做不仅仅是伤害对方,最受苦的还是自己。
青年婚恋状况调查报告【第五篇】
每到年底,单身一族回家过年,不可避免地都会遇到催婚的尴尬。为什么找对象那么难,你为何会单身?近日,某知名婚恋网站刚刚发布了《我们要在一起——20xx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概括了现在婚恋的几个特点,“宅”排在第一位。调查结果显示,单身人士超长时间“宅”家,男性上网,女性追剧。63%单身人士独处的平均时间超过6小时。昨天,根据这份报告,记者调查了岛城的单身青年。
超六成独处6个小时多
1月11日,一知名婚恋网站发布《我们要在一起——20xx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这已是该网连续第8年发布。20xx年的调查以线上问卷调查为主、线下深度访谈为辅的方式进行,线上问卷覆盖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收有效样本7万余份;线下主要对200位单身男女进行了深度访谈。此外,该年度报告还由情感专家及媒体人士等组成的“百人推荐团”共同完成。报告除重点刻画了当代单身人群的生活状态、情感需求以及婚恋观外,还对热点问题进行了调研并给出了结果,例如如何看待婚内出轨、男女对“二孩”的看法有何不同、中国男人哪里配不上中国女人等。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63%的单身人士在休息日独处时间平均6小时以上,其中%的人独处时间超过10小时,可以说单身生活极其单调。当问及私人时间如何安排时,在家上网、和朋友聚会以及在家安静地呆着成为排在前三位的经常性活动。在性别差异上,%的单身女性表示私人时间会在家追剧(日剧、港剧、韩剧);而男性(%)则更多选择在家上网。
男性重相貌女性重经济
该报告指出,现在四成以上的单身男女表示和条件合适的人结婚。在当代人婚恋观中,爱情不再是进入婚姻的唯一通行证,大家都变得更加理性,结婚前双方条件要匹配。其中男性关心前三位的是外在相貌、身体健康、情感经历,女性则更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身体健康和职业。另外近三成单身人士因父母干涉有失败的感情经历,而父母影响方面,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超过四成的单身人士会因为“两人各方面条件都很合适”而决定结婚。而男女差异明显的是,仍有26%的男性结婚的原因是“给相爱的人一个归属”(因爱而婚),相比男性,更多女性(%)会因为“对方很爱我”决定结婚。
七成多女性要求“有房”
报告显示,%的女性认为男性有房才适合结婚,需要有车的比例为%。这个数据比20xx年的报告数据有明显提升,尤其对车的要求上升了9个百分点。另外,男女都觉得双方都有稳定的收入是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虽然国家开放“二孩”政策,不过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女性不打算要二胎,高于男性近11个百分点。
此外,有%的女性认为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主要集中在“内涵修养”和“自理能力”上。尽管大部分单身人群都表示在上一年努力“脱单”,但单身人士究竟在爱情中的投入有多少呢?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单身人士月花费排名前三分别是:购物(网购)、享受美食和各类朋友聚会。单身人士花在相亲约会上的费用占比则很小。相较于女性,在此项上花费的男性比女性多%。不过总的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单身男女人士对于“脱单”投入较少。
调查朋友圈太窄独处时间长
对此,记者昨天走上街头调查,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35%的人是单身,20%的人有在追求别人或者被追求,剩下45%的人是有对象的人。在这些人中,单身者周末更愿意待在家里。“我一周要工作6天,每天工作量都很大,十分辛苦,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就会待在家里睡懒觉,周末基本很少出门。”在一家企业上班的孔先生告诉记者。
在受访的单身一族中,他们宅在家里有两项最重要的活动,一个是上网打游戏,一个是上网看电视或电影。而且单身人群一个共有的特点就是朋友圈太窄,抱怨没有机会去认识那些合适的人。由于整天宅在家里,所以造成圈子越来越窄,由于圈子越来越窄,所以只能宅在家里,单身一族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当中。在追求别人或者被追求的人群中,大部分人周末都喜欢跟朋友们聚在一起,而不是宅在家中,就算是看电影,他们也喜欢约上好朋友一起去,而且这些人平均每个月都会去KTV唱歌,但是这在单身一族中的概率相当低,很多单身人士表示,他们平均一年只去一次KTV。
对于适婚年龄的男女们而言,更少交流,意味着“脱单”的更大挑战。每天超过6小时的独处时间,实在很难给爱情留下多少时间。纵观当代单身人群的人际现状,除了长时间宅在家中,圈子小、爱情开销少、情感寂寞也是这类人士的群体特征。
探访七成受访者认同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在传统意义上是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适合结亲。随着时代的发展,门当户对被赋予了更多全新的涵义。70%的受访者认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这些受访者中很多人认为门当户对有利于以后的婚姻,其中女性占的比例要比男性高。不过,%的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和爱情不是对立关系。数据显示现在的单身男女会找一个条件合适的人结婚,这也就意味着“超市型婚姻”增多,拿钱选购,货比三家。“当然应该门当户对,如果两人的地位、身份、知识和经济条件相差太大,很难生活在一起。”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有过几次相亲经历,但是因为对方家里条件一般而告吹。
分析脱单呈现两大特征
针对该报告,专家分析指出,单身人士的“脱单”行为呈现出两大特征:第一,有动力无机会。尽管六成单身人士表示在努力脱单,但效果欠佳,一年中遇到可能发展的'对象寥寥无几。报告显示,%的单身人士今年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表示仅遇到1位,遇到4人以上的仅%。第二、寻找伴侣方式传统单一,没有与时俱进。总的来看,%的人主要靠亲朋好友介绍,%的用婚恋网站寻找另一半;%靠朋友聚会认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下载手机交友软件用户与日剧增,但把手机交友作为常用择偶途径的比例仍不高,尤其是女性的使用率仅%。
建议找个人合住扩大社交面
对此,某知名婚恋网站专家建议:如果你是独居的单身人士,为了“脱单”,不妨找人合住,打破一潭死水的社交局面,说不定她(他)就在那等你。因为在报告中一项关于单身人群居住状况的调研结果很有趣味:单身4年以上的人士有36%是一个人居住,比跟人合住的比例高%,比跟父母住的比例高%。一旦习惯了一个人,便不会去羡慕别人成双成对。失去了“脱单”的想法,脱单自然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