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彩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生物体由细胞组成,细胞分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维持生命,生态系统中生物相互依存。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

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水螅是典型的腔肠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2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涡虫是典型的扁形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血吸虫和猪肉绦虫是比较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2、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蚯蚓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体壁内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钩虫、蛔虫、饶虫都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2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青蛙是由蝌蚪发育来的。蝌蚪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像鱼一样在水中生活。蝌蚪发育成成蛙以后,尾和鳃都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但青蛙的肺结构简单,不发达。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

2、蜥蜴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蜥蜴的肺比青蛙的发达,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蜥蜴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蜥蜴能终身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六、鸟

1.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④胸肌发达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2.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3、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3

1、水由鱼的口流入鳃,又从腮盖后缘流出,其间进行了呼吸(即气体交换),其过程是: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丝流出的水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2、鱼鳃有丰富的血管,鳃丝既多又细,这两个特点对于鱼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鱼不能离开水的原因:鱼离开水后腮思互相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缺氧而死。

3、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躯干部及尾鳍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终生生活在水中。

4、海葵、海蜇、珊瑚等动物属于腔肠动物,其主要特征是: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食物残渣由口排出。

5、乌贼、章鱼、河蚌、鱿鱼、蛾螺等属于软体动物,其主要特征是:身体柔软,有贝壳(可保护身体)或贝壳退化。

6、虾、蟹,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叫做甲壳动物。

7、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8、海豚、鲸、海豹属于哺乳动物,龟、鳖属于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

9、动物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特点:○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蛇具有鳞,昆虫具有外骨骼;○0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3除蚯蚓等动物外,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体内的各种呼吸器官,如蝗虫用气管呼吸,兔用肺呼吸;○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0;观察蚯蚓的实验:○1区别蚯蚓身体前端与后端的结构是环带,靠近环带的一端是前端。从蚯蚓的头部到环带共有13节。○2用手抚摸蚯蚓的腹面,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这是因为摸到了刚毛,它的作用是支撑身体,协助运动。○3蚯蚓在糙纸上,运动灵活、快,因为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困难、慢,因为刚毛失去了作用。○4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使蚯蚓的体壁始终保持湿润,因为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呼吸。 身体由许多环状体节构成,这样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而是无脊椎动物。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4

1、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2、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两者的区别在于体内是否有脊柱(注意:不要把脊柱写成脊椎)。

3、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最主要的两个特点是: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4、鲫鱼的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5、鱼在水中生活,能使鱼体上浮、下潜、停留在一定水层的结构是鳔。

6、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胸鳍、腹鳍和背鳍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决定前进的方向,并产生前进的动力。

7、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做模型,或模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8、活鲫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是在进行呼吸。

9、鳃的颜色是鲜红色,因为有丰富的血管。

10、鳃丝既多又细,可以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呼吸。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5

1、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细胞内无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腐生、寄生)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P60图

2、细菌个体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每个细菌是独立生活的.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

3、细菌菌落: 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真菌菌落: 较大、颜色丰富、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在实验探究中,常根据菌落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大致区别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4、细菌或真菌的培养方法:配置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培养

5、细菌和真菌生存的必需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6、真菌的主要特征:1、多细胞或单细胞。2、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3、营养方式——异养。  4、绝大多数为孢子繁殖。

7、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寄生);与动植物共生(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

8、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即生物的相似程度)

9、生物分类等级按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10、种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小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分类单位越小,其中所包括的生物,它们的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6

1、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的意义在年于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由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奈提出;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即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属名,第二部分为种加词。

3、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方面: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基因的多样性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5、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6、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1、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滥砍乱伐、滥捕乱杀;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的入侵。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3、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4、法律保护。

8、我国特有珍惜物种:金丝猴、白鳍豚、朱鹮 、扬子鳄、大鲵、麋鹿、藏羚羊等;银杉、珙桐、水杉、银杏、攀枝花苏铁等。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7

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还有菜青虫取食,

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4、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5、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6、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可产生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吸引雄虫来交尾。据此,可以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或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7、探究《蚂蚁的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 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支持假设。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8

1、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1、外部形态(1)体呈流线型—减小飞行阻力(2)体表被覆羽毛—保温、保护(3)前肢变成翼—适于扇动空气。2、内部构造(1)胸肌发达—为振翅提供强大的动力(2)骨骼轻、薄、中空、坚固—减轻体重3、生理(1)消化:消化能力强—及时提供能量、排便快—减轻飞行负担;食量大—供能持久(2)循环系统完善:高效运输养料和氧气(3)呼吸系统完善:呼吸效率高、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减小身体比重、保护内脏器官(双重呼吸)。

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恒温,用肺呼吸,心脏四腔,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3、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一般都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3、一般都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气管、肺)。4、普遍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4、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

5、运动系统由骨骼(包括骨和关节)和肌肉组成。关节结构看书P29右上图;骨骼肌由肌腹(中间)和肌腱(两端)组成。肌腱要附着在相邻的不同骨上。

6、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在肌肉的牵引下围绕关节活动。

7、动物的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可分为:先天性行为(由遗传物质决定)和学习行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决定)。

8、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9、动物个体间通讯方式:动作、气味(如性外激素)、声音等。

10、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45)、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进行生物防治。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9

1、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脊椎动物,如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2.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②能在水中呼吸。

3.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4.鱼的外形呈梭形,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5.鱼在游泳时主要靠 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而鳃中有许多的鳃丝,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这是与离不开水的主要原因。

7.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液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8.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_氧气_进入鳃丝的_毛细血管_中,而_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_的含量增高。

9.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_水_中生活;体表被_鳞片_;用_鳃_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_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0.中的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哺乳动物

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因此哺乳动物也是恒温动物。

2、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0

1、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是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2、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3、骨在运动中起着杠杆的作用;关节在运动中起着支点的作用;骨骼肌在运动中起着动力的作用。

4、关节一般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构成,关节面又由关节头和关节窝构成,关节面的表面有一层关节软骨。

5、关节既牢固又灵活,使关节灵活运动的结构是关节软骨和滑液,关节软骨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牢固的结构是关节囊及韧带。

6、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能收缩;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能附着在不同的、两根及以上的骨上。

7、一块骨骼肌必须跨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关节。人全身有600多块骨骼肌。

8、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9、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10、一个动作的完成,至少需要两组以上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1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 ,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分节。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此外,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石鳖 、蜗牛 、乌贼都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虾、蜘蛛、蜈蚣等,都属于节肢动物。昆虫除了具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外,还有昆虫独有的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翅等等。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2

1、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常被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如:鲨鱼、海马等。

2、鱼鳍作用:胸鳍—平衡、转向;腹鳍–平衡,防止左右摇摆;背鳍–平衡,防止鱼体侧翻;尾鳍—产生前进动力,决定运动方向。

3、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蛰、水母、珊瑚虫等。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柔软,表面有贝壳(或内壳)。

5、甲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虾蟹水蚤。

6、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使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构成。如:蚯蚓、沙蚕、水蛭等。

7、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雨后蚯蚓爬出地面因为土壤中缺氧。

8、昆虫纲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体表有外骨骼。如:蝗虫、蚂蚁、蝶、蜂等。

9、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有许多体节组成;足和触角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如:昆虫、蜘蛛、蜈蚣等。

10、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如:蛙、大鲵等。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3

细菌和真菌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

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 ③接种④恒温培养

3.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营养物质)、一定的生存空间等。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

5.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①古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②细菌的分布很广泛。

6.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很多,原因是: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人们吃了变质的食品就会的胃肠炎。

7.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脏鞋就容易长霉,原因是:洗净晾干的衣服清洁干燥、缺乏营养物质,不适合真菌的繁殖,所以洗净晾干的衣服不易长霉;反之,脏衣服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脏衣服容易发霉。

8.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10.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病毒比它还小)

11.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分裂繁殖。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

12.细菌的结构特点: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附属结构: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轻,对恶劣环境有抵抗能力的休眠体)。

13.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不到半小时就分裂一次。

14.细菌的营养方式:一般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即、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15.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有关:细菌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芽孢小而轻,可以随风四处飘散,落在适当环境中,就能萌发为细菌。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细菌的广泛分布。

16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

比较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细菌细胞

细胞壁 ×√√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无成型细胞核有DNA集中区域

叶绿体×√×

荚  膜××有些细菌有

鞭  毛××有些细菌有

17.真菌特征: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形成的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另外还有单细胞的真菌,如酵母菌;没有叶绿体,均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即异养型;用孢子繁殖后代

18.青霉:青绿色,着生孢子的菌丝成扫帚状;曲霉:黑褐色(有时也有黄、绿等色),孢子着生在放射状菌丝顶端;蘑菇从腐烂的植物体获得营养。这些真菌生活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且富含有机物的地方。

19.各种各样的真菌:蘑菇、木耳、银耳、灵芝、酵母菌。蘑菇、木耳等可以食用的真菌统称为食用菌。

20.蘑菇是由菌丝集合而成;营养方式:异养(腐生);生殖:孢子生殖;环境:阴暗潮湿,有机物丰富,温暖

21.酵母菌(了解)

⑴形态:(单细胞)卵圆形,无色

⑵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无叶绿体

⑶营养方式:异养(腐生)有氧:葡萄糖→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无氧:葡萄糖→二氧化碳+酒精+能量(少)

⑷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特殊情况进行孢子生殖

通过对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能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也能更好地应用这门学科去改造和服务于人类社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断地探索和发现生命的奥秘。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4

一、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即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围绕某一数值不断变化的。

3、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4、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与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

2、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是对动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它意义在于: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产品作用效果显著,减少工业污染等。

3、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常见仿生例子:宇航员穿的“抗荷服”,冷光灯,雷达,薄壳建筑,智能机器人。

35 4141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