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境界初中汇聚【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读书的境界初中汇聚【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读书的境界初中【第一篇】
眼界,常用来指见识的广度。
小时候,在阳台上抬头仰望天空明亮的弯月亮,即又美又明亮,如明镜似的蕴含着无数的诗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还有时弯弯的,像小船。
月亮也像一个人的.思念。它永远和牵挂与忧伤相伴,源远流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里隐藏着多少离人的眷恋,寄托了多少亲人的向往,在我的心底,月亮就是金黄的美玉,纯美而又无暇,美丽阑珊;它又是一串徜徉心海的祝愿,诚挚而又温馨。但是随着我知识广泛越来越大,眼界也就越来越不同了。
当你看见月亮时,月亮是特别的美的,对吧?但是你去向科学家的时候,科学家会告诉你:月亮其实不是金黄色的,而是灰白相间的……。这些讲的越来越听不懂,所以感觉那时的我真天真。
你还记得张老师讲了一名去年老师教的毕业生的作文吗,也是有关童年趣事的1篇作文《捉月亮》。看下文:那天晚上,我吃过晚饭,就跑到阳台上里玩水。我先接了满满一大盆的水。拿出我玩水的玩具开始玩了。天渐渐地黑了起来,我感觉有些累了,就仰起头来看天空。小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好像在对我说:多累呀,休息一会吧!还有一轮明月镶嵌在夜空,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啊!休息了一会儿,我又开始玩。我正玩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发现盆里有一个月亮。我高兴极了,就连忙叫妈妈过来看。我高兴的对妈妈说:妈妈,你快看,我捉到月亮了,我捉到月亮了!妈妈看了看水里,然后笑着对我说:傻孩子,月亮在天上,这是月亮的倒影,月亮是谁也捉不到的。妈妈说完,我立即争辩说:“不是的,这是月亮的孩子,它很淘气就自己跑到水里来和我玩,所以被我捉到了!妈妈叹了一口气,随后说:真拿你没办法,睡觉去吧,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真相了。我跑进屋里拿了一个的盖子盖在盆上,故意不让月亮跑了。第二天,我一到早就起了床,跑到院子里看月亮还在不在。我打开盖子一看,月亮不见了。我哭着去告诉了妈妈。妈妈说:这回知道妈妈说的是对的了吧!我点了点头,脸红了。
随着长大和知识广泛渐渐大了,眼界也随着变化在变。眼界,广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狭者其作为必小。
文档为doc格式。
。
读书的境界初中【第二篇】
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的境界,永远是孩子的天使。一个永远都长不大的老人,用他独特清新的文字阐释着他的亲情、爱情、友情……用爱面对这个世界。
有一种境界是爱。在泰戈尔眼中,世界需要爱,人生更需要爱,孩子更需要更多的爱。正如他在《飞鸟集》中所写的一样:“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句话做我的最后的话。”他的诗正如这个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就感到和平,感到安慰,并且知道真正的爱。或许有一个人一生未曾长大,只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孩子爱的天使,这就是泰戈尔,这就是他的境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思。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思。
有一种境界是感恩。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平,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种伟大的境界——感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潜的境界。一种淡泊名利的境界。
有一种境界是归隐。草长莺飞,惠风和畅的江南陶冶了他青年的率真与洁净,“性本爱丘山”的先生寄情于山水却一日不曾忘记兼济天下,先生出仕了。求之彭泽及十余日,“欲裳宵逝只因顾怕自然,纬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先生归隐了。或许先生淡泊名志,崇尚自然,最后选择了归隐,一种甘于寂寞的境界。
境界,是用爱来感化整个世界;境界,是用永远的感恩;境界,是超尘世俗的归隐。
读书的境界初中【第三篇】
有人把读书分为五级:
第一级:尽信书。刚开始的读书人,觉得书里讲的都是对的。道理很简单,白纸黑字,那还有假?不过这时的人,读书是为了功利,为了前途读书,书读过用后就忘。这是读书的最低境界。
第二级:乱读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喜好而读书,一看见书,就有读的欲望,不管书的内容适合不适合自己,是书就读,囫囵吞枣。读的书积在肚子里,消化不了。却以读书多而沾沾自喜。
第三级:怀疑书。这时的读书人读的书精而专,有了自己的看法。开始了横向比较,发现了书中的诋误。开始觉得写书人也不对,开始对书中的错误挑刺,每发现一处前人没有发现的错误,就高兴得睡不着觉。
第四级:理解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精研,理解了写书人的心,不再吹毛求疵,将心比心,与作者有心心相印的默契。知道了立言的难处。
第五级:不看书。这时的读书人,对一切融会贯通,放眼书林,不过是那些话在换说法,看一切书,犹如晴空皓月。
我认为,这种分法有道理,但界限不明显,层次不准确。我以阅读文学书籍为例,按照读书人的年龄阶段把读书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示三种阅读水平:
第一层次: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这一层次是阅读的最低层次,是初级阅读水平。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一层次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读者的情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层次。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所以这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
第二层次: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读书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第二境界,是阅读的中级水平。这一层次,阅读进入了高一级层次,已经超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文,也去读写文的人、读作者了,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是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节发展,遣词造句的优劣,表达的效果如何,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了。这一层次也可称作欣赏境界。阅读能够超脱文章,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仲淹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读“人间喜剧”,叹巴尔扎克笔法老道等等。虽阅读水平提高,仍未脱作者窝臼,只能属于中级阅读水平。
第三层次:达到自由的层次。如果读书超脱了文章,超脱了作者,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达到了阅读上的自由,不受文章的限制,不受作者左右,实现了阅读认识的自我,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阅读的立足点高,眼界宽广,认识更客观公平。因为读者是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上的阅读,文章和作者都有众多的比较对象,达到了认识的自由境界,所以读者的认识见解也就更为客观公正。无论是文章还是作者,书读到此境,当然应为最高境界。比如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不会为诗文动人的描写、奇特的想象而止步,也不会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叛逆精神,高傲气节折服而停留,他能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读:李白虽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然心高气傲,难与合作。虽有经天济世之志,纵情傲物,放情山水,也只能泄于诗文。
朝中丞相大员推荐不屑,只望皇帝征召;朝廷招后,又居才傲世,也只能把他赶出朝堂。后参与叛乱之事获罪,也是理当必然。能读出李白才情可叹,不堪合用,可为读文评人公正客观也。陶渊明摆脱世俗,逃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堪为后范,《归田园居》闲适安逸的'心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感人至深,然逃离官场,不为社会争斗斡旋,只求一身安逸;对会现实不满,只以弃归反抗,必然是消极的,个人的社会作用难以发挥,社会状况亦难改一二。屈原虽然伟大,1篇《离骚》,爱国之情唯天可表,然而抗争之中耿直相对,不求进退,愚忠枉死,国终遭亡,实在可惜。书读至此层何能高出?书读至此已达读书的极至,读书的智慧、认识都达到了最高境界。因此这一层次可称作批评之境,也可叫做自由之境。
读书的境界初中【第四篇】
淡然,是一种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中若有远方,走。
华夏文明的繁盛,造成了现代城市拥堵,人们生活节奏极快。为了一些鸡毛蒜皮之事,嚼口舌,看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手机不离身;公交车上,存目不离。2g,3g,4g,4g+,网速不断增快,人类不断研发出速度更快的新科技,着实,这种令人震撼的方便在历史进程中是不用质疑另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一步。城市不断发展,但,尘世间也是喧嚣的。大部分的人们没有空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坐下,和朋友们坐下喝杯下午茶,也没空静静品味一本喜爱的书,大部分时间荒废在了手机等电子产品。
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人都太过焦虑,心总是悬着,绷着的时候无法淡然的去享受这个世界的美。繁忙的街道让你不知所措。
一起去踏青吧。
踏青,只要你有这份淡然的境界,你就会发现,世界是这么的慢悠悠的,聆听着嫩枝抽出的声音,风吹过脸颊带走的忧愁,送来阵阵清香,赤脚在草地上,惬意的感受着脚的每一寸肌肤。有人说,想要感受自由,就躺下来,看看天空悠闲的云朵。何妨试试,平躺下,张开双手拥抱天空,时间静好,想想天空外的宇宙,置身在这个地球尘埃中,但一切又显得特别磅礴,浩瀚,生死轮回带来的新老交替,也就淡然了。
那么,淡然的心境又是怎样的感觉呢。那就是淡化自己心中的不安,一种愉悦的,轻松的感觉,浮在纯白色云朵上的感觉。闭上眼,感受天地之灵气,感受自然。让自己繁忙的心在这里安一个家。
功名利禄皆为过眼云烟,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心中若有远方,请淡然地走。
读书的境界初中【第五篇】
知识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当我们捧着一本书,徜徉在宇宙里行间时,我们与书本对话,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时我们的心灵已被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获得知识离不开阅读,阅读需要一个清静的环境,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阅读,但很难阅读,甚至很难走出来。阅读需要一个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曾记否,在一个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行走,情感在文字间跃动,这样的夜晚是何等的惬意!曾记否,在孤灯相伴的`夜晚,读一本名书,感悟文学之纯美,感悟文学之真谛。
阅读是一种心灵上的孤独。“宁静致远”是一种大境界,何时,阅读也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说心灵上的孤独,但不是说心灵上的孤僻。而是说阅读需要一种境界,祛除荒杂的思想,心灵的空间得到了净化,这是阅读的一种境界。不管是浏览还是精读,都需要这种境界。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营造的想象空间。
阅读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是精神上的强者。阅读,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渠道,是一种丰厚人生积淀的好方法。书籍,是人类精神上的最好朋友,是至高无上的朋友。人世间,有许多东西都是都是得失参半的,得到一样东西,也就意味着要失去另一样东西。阅读也是这样,当你体味到阅读给你带来的快乐时,你也失去了与朋友一起玩乐的时刻。但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应为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感到惋惜,而是应该庆幸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没有精神上的孤独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在精神领域全方面阅读,才是阅读的真正要义。
知识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而阅读正是进入心灵最深处,净化心灵,得到灵魂升华的最有效的途径。
只有真正的领悟到了阅读的好处,得到更多的知识你才知道,知识的最高境界是孤独,但不是孤僻。
读书的境界初中【第六篇】
2.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
3.示例:不好。因为“龟兔赛跑”中的“龟”虽然跑得慢,但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而“守株待兔”中的“宋人(农夫)”虽然也在坚持,但异想天开,坐享其成,一味死守,与中心论点不符。(言之有理即可)。
4.承上启下(过渡)。(2分)。
5.答出与中心论点基本吻合的名言警句即可。
6.去掉不好,因为“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使人生竞技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使论证更严密。同时“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又进一步强调了中心论点:“熬煮就是一切”。如果去掉,论述显得不够严密,中心论点就显得太片面、太绝对。(意思接近即可)。
7.示例:熬,就是怀揣梦想,身心健康,脚踏实地,刻苦勤奋……坚持坚持再坚持!(意思接近即可)。
读书的境界初中【第七篇】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2.你认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3.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
5.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6.读了这篇短文之后,结合《谈读书》《不求甚解》,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
参考答案:
1.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论证了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都会受益无穷的道理。
3.(1)知识积累。
(2)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
(3)悟性升华。
4.孔子的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是第一境界、复行数十步是第二境界、豁然开朗是第三境界。
5.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
6.答题思路:(1)这篇短文告诉了你怎样读书?(2)《谈读书》你了解了哪些读书方法?(3)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是指什么?(4)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哪些读书方法对你特别有用处,你以后应该怎样读书。
读书的境界初中【第八篇】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
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
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偕往,至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
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崩拆之声,山林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书,本身就是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
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读书的境界初中【第九篇】
未曾独上高楼,未曾衣带渐宽,更未曾在蓦然回首的刹那间瞥见灯火阑珊处的伊人,古人清雅的读书境界于我来说怕是如远方的地平线般遥不可及,但一路前行,一路成长,我的读书境界也终究在一点点提升、改变。
蓬头稚子翻古卷,侧坐桌前含笑读。
在小小的总角时候,我只是把读书作为与摆弄洋娃娃、过家家等同的游戏。不择地点,不挑时间,玩具堆里亦或沙土地上,随便哪里皆可作为书房。打开一本带彩图的儿童读本,便能献上一段拉着长音的稚气十足的朗读。那时的我最爱唐诗,其实不懂其中深意,只是简单地钟爱那些顺口的韵脚。
蓬头稚子的年代,关于读书的一切行为也都幼稚可笑,然而如此简单的境界,也该算得上是一种可贵吧。
枝头梅影自芳华,不掩堂前淡墨香。
当小丫头成长为散着书生气的`小女生,关于读书的喜爱便又深了一层。这些日子里,总爱学着书中的描写,在翻开书前倒上一杯清茶,对着明镜的窗口静静远眺片刻,假装满怀情趣的文人。也开始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涂写细细碎碎的感受,也开始喜欢在书本的扉页注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虽然此时我的文字大多肤浅无聊,但终究也是一个开始。自此,读书不再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游戏,它成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成为一种美好的珍藏。
在积累本上写下一页又一页华丽的、繁复的句子,在无人的时候自我欣赏地轻吟一片宋词,这样的境界,不够成熟,却足够真实单纯。
待到根深叶茂时,一树繁花抱香归。
渐渐长大,过了十八岁的生日,读书于我来说愈加重要和动人。
这段日子里,不再需要背景音乐,不再需要可以营造的气氛,只一盏小灯,一本书卷,一颗沉静的心便已足够。
夜色深沉,我想象于书中的人物邂逅,有在多荒凉的背景下页不曾走失的范柳原和白流苏,有老子玄而又玄地对我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有孔子充满仁义的句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总在某个瞬间,我感到我被这些与我相隔时空的人点亮了瞳仁。
也开始喜欢朴素的句子,开始喜欢四言的《诗经》。读书成为这段辛苦日子里的一种支撑,它让心中的希望如暗夜明星不辍。
我不奢望拥有李白胸怀千万诗篇和千万重景致的境界,亦不敢求季羡林老先生般废寝忘食的境界,只是希望能一路成长,一路有书相伴。
读书的境界初中【第十篇】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陶晓跃。
《泪珠与珍珠》,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1篇意韵别样的散文。文章以奥尔珂德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话为线索,将一些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经营的不同层面的材料缝合在一起,诠释了“眼因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多种的意蕴,从而展示出人生的三种不同的境界。
在这一境界中,作者组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
开篇引出奥尔珂德的小说《小妇人》中马区夫人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接着引用谢冰心散文的句子,“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清新鲜活的比喻,营造出一种清新明朗的意境。两个材料组合成一个层面,旨在表现少谙人世的女孩,对美的文字的美的感悟,这是纯净的少女情怀的折射。
后两个材料,一是写自己莫名地喜欢上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啄木曲》中的诗句,“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而且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个不停;二是老师对杜甫《新安吏》中的四句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敌终无情”的讲析,以及自己对老泪横流一词的理解。显然,这两个材料较之于前两个材料意义深入了一层,它将泪与愁,圆融在了一起。然而,这里的愁,还完全属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还完全停留在文本的层面上,可也正是这样,“不知愁的少女”那种天真无邪的心迹,昭然于笔端。
洁净的情怀,无邪的心迹就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纯美。
这一境界由文本的层面深入到情感的层面,在这一境界里,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方方面面展示出不同的人生体验。而这些人生体验的内核更多的又集中于伤痛。
其一,回乡的伤心。这一材料紧承上文,是杜甫诗意“眼枯即见骨”的感性体验。海峡两岸,遥遥相背。一旦那封闭的门打开,返乡就成了一股热潮。探亲接通了中断的血脉,便有了蕴积已久的乡愁的宣泄。无论是骨肉团聚时的相拥而泪,还是家园变迁而滋生出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哀叹,都是内心深处最为本真的东西。
其二,晚景的伤怀。如果说前文表述的是“伤”尚可以流泪的话,那这一材料突出的是“伤”已无泪可流。“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当然,这其中有生命本身的生理现象,但更多的含有对生命晚景的真实的伤怀,以及对时光不返的大无奈。
其三,怜子的伤情。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总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近如人意之处。作为一个母亲,作者和天下的母亲一样,也总为孩子的冥顽而伤情。孩子永远是母亲眼中催泪的一粒沙子,从古至今,沙子不断,泪水不绝。
其四,生命的历练。“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作者以如此美丽的诗句,引出了阿拉伯诗人笔下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这一故事告诉人们,生命的真实就在于历经磨练。人生的挫折也好,不幸也罢,都将会在磨练中提升为“一粒圆润的珍珠”。
其实,生命的种种体验,都是情感的过滤,情感的净化。在这过程中,生命不停地洗掉了种种的尘埃,剥去了样样的伪饰,返扑于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生命的体验愈丰厚,人生真谛的领悟也就愈清明。这便是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至真。
这一境界又由情感的层面上升至道德的层面,这一层面充盈着一种圣洁。
观音流泪,不为一己,只为天下苍生。那晶莹的泪珠里,溶解了芸芸众生所有的“痛苦和罪孽”,普渡,普渡,佛的慈悲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耶稣滴血,滴出的是仁爱的泪,滴出的是促使信徒感恩涟连的泪,滴出的是犹如珍珠般宝贵的泪。“满怀感恩的心”,才是“最最纯洁真挚的”。
文章自此,笔墨之间早已饱蘸着宗教的色泽,这一色泽,缘于作者自己真挚敦厚的禀赋气质,也得力于作者自身儒家忠恕的道德修养。于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也就呼之欲出,那就是--至善。
三种境界,环环相扣,层层相进,厚实地展现出作者对人生的别样的觉悟,这种觉悟充满了理性的哲思。
有人评说琦君的散文,善于在极细小的生命波动上,寻觅温暖,记述温情,散播温馨”,而《泪珠与珍珠》一文还更多地了“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温厚”,这一词实在意味深长。
据此,人教版的“教参”,以为此文的结构是由四个部分组成,以为“思乡怀人才是文章的主题”,完全有可能是一种误读和误导。
作者邮箱:geshi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