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会计(述职报告)(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信用社会计(述职报告)(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信用社会计述职报告【第一篇】

关键词企业 社会责任 会计信息 披露 构建

随着双汇瘦肉精事件、皮革老酸奶事件,以及毒胶囊事件的相继曝光,致使我国企业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何化解危机,重整企业形象成了当务之急。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披露就为此提供了化解途径,建立科学的社会责任会计制度,规范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不仅可以让公众更好的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且也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重整企业声誉,为企业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一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来看,虽然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强制企业披露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但是在实务上已有部分企业开始对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不过披露内容相当有限,格式也不规范。

1.披露内容不充分

杨亚娥(2006)曾对我国80家上市公司2000~2003年度的年报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披露社区贡献和员工福利信息的公司较多,每年约有17%的公司披露了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约23%的公司披露了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信息,有4家公司披露了公益性捐赠信息。

2.披露信息失真

双汇在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坚称在采购过程中经过层层检测、严格把关,产品安全无害、质量优良,但这与事实严重不符,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独立的第三方审计,使得难以保证其披露信息的真实性。

3.披露模式单一

披露报告以文字叙述为主,并且多为绩效信息,缺少会计要素信息的披露,没有构建及应用相关指标来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情况,缺乏数据支撑,难以给信息使用者一个直观的便于理解的印象。

二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目前国内企业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其信息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经济责任方面

经济指标仍然是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基础性指标。一个企业要顾及债权人的利益、股东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经济指标中与债权人利益有关的主要指标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利息保障倍数;与股东的利益有关指标有市盈率、每股盈利、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股利支付率等;体现纳税情况的指标有缴纳税种的数量、应交和已交的税款金额、因逃漏税或迟交税款而缴纳的罚金等。

2.企业环境责任方面

环境责任指标应包括能源耗用情况,处理废水、废气、废渣情况,以及治理环境所做的努力程度。其中反映能源耗用情况的指标主要有单位产值能耗、能耗净利润率、新能源投入使用情况、单位收入原材料耗用量等;反映处理废水、废气、废渣情况的主要指标有单位净利润排废量、废旧原料回收率、单位收入排废量等;反映治理环境所做努力程度的指标有环保投资率、环保设备使用情况、环境恢复治理效用率。

3.企业社会责任方面

社会责任指标应包括对消费者和客户的贡献、对员工的贡献,以及对政府和社区的贡献。反映对消费者和客户的贡献的主要指标有产品返修率、产品质量保障率、顾客满意度、消费者投诉量、准时交货率、订货完成率、合同履行率等;反映对员工的贡献的主要指标有职工培训情况、职工收人水平、职工社保缴纳情况、职工安全事故率、劳动条件保护情况、员工知识层次结构、职工满意度等;反映对政府和社区的贡献的主要指标有公益慈善捐赠额、活动赞助比率、无偿参与社区服务次数、提供就业岗位数量等。

另外,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确认、计量方法来构建适合自己的各种披露指标,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越来越精确的需求。

三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披露模式包括披露形式和披露工具两方面。披露形式是指会以什么样的手段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报告。可以是报表,也可以是文字叙述的形式。披露工具指会计信息以什么渠道披露出去。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具体实践看,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方法主要有文字叙述法、报表反映法和改进传统财务报告法三种。文字叙述法就是用文本方式描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报表反映法就是采用表格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社会责任指标,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改进传统财务报告法就是在传统的会计报表中添加新项目及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新内容的方式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比率逐渐增多,虽然在披露内容上不尽相同,但至少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在披露模式上,大多数企业采用描述性的文字对某一会计期间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叙述反映,而没有采取以报告的模式来列示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或者信息。

报告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补充报告模式。在企业另行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有困难的情况下,可对传统的财务报表的项目加以适当补充,在现在报表中添加一些项目披露一些可计量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企业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附注进行调整,平时主要通过年报加以披露,还可以通过上市公告书、招股说明书等。另一类是独立报告模式。采用表格、文字、图形和数量、技术指标等多种方法列示一系列社会责任技术和货币指标的报告模式。通过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能集中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如规定企业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收益表”、“增值表”等。一般而言,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由一组不相关联的报告组合而成,其内容应包括:企业业绩指标、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环境污染报告、员工医疗和教育情况、参与社会活动的资金流量,以及社会审计报告等。我国企业在初始阶段,应鼓励企业以灵活多样的文字叙述方式报告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逐步发展为在现有会计报表中增加相应栏目来反映社会责任内容直至编报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收益或增值表。

四 结束语

众所周知,每一项制度体系的建立都需要经过不断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和持续的改进,西方国家也不例外。而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还较短,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更是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所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进步余地。如果我们积极找出问题所在,认真分析其原因并立足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改进建议,同时政府部门积极出台及落实相关政策,企业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意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时保质保量地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消费者、供应商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在配合的同时加强监督管理,积极参与到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中来,那么就一定能够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参考文献

[1]黎精明。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宋在科。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J].经济问题探索,2007(6)

[3]刘建红。杨亚娥。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1)

信用社会计述职报告【第二篇】

公司治理目标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公司治理源于解决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问题,亦即内部人控制问题,因而其产生之时的主要目标就是保护所有者的最大福利(即所有者权益)。如今,经过公司各相关利益主体(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员工、消费者、社区等)的长期权利博弈,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框架基本形成,公司治理目标为充分关注和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目标是确立专司公司治理的企业董事会的具体职责的基础。

根据上述公司治理目标,考虑到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董事会具体职责归纳如下:1.审核和制定公司战略、经营计划、风险政策、年度预算,监督业务发展和公司业绩,审核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支出、企业购并和分拆活动;2.任命、监督高层管理人员,审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3.监督和管理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及股东在关联交易、资产处置等方面的潜在利益冲突;4.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监督会计信息披露过程等措施来保证公司对外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性与完整性;5.监督公司治理结构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必要时能够进行改进;6.与外部治理机构和公司利益相关者进行联系与沟通,为公司获取成功所需的关键资源(资金、信誉等);7.设立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等。

董事会为了保证全面有效地履行上述具体职责,需要建立一个自身的业绩评价系统,将其所肩负的公司治理职责转化为可以具体量化的指标体系,以便观察与评价公司治理效果,矫正公司治理行为。关于公司治理实践中董事会的业绩评价问题,国内外学者正处于探索之中。美国学者melcher(1996)曾经用9个项目来评价最好和最差的董事会,随着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一评价方案也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国内关于这方面的专题研讨有限,至今尚无全面系统的董事会业绩评价方案公布。我们受加拿大管理会计师(cma)协会利用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计量董事会受托责任的启发,利用平衡记分卡原理来设立董事会的业绩评价体系。

由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于1992年创立的业绩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是由围绕组织的战略目标,以及体现或促进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因素的指标组成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由财务、内部经营过程、顾客、组织学习与成长四大方面的指标体系组成。我们根据上述对公司治理目标和董事会具体职责的理解,以平衡记分卡为基本框架,设计如下董事会的业绩评价体系:

按照平衡计分卡原理,董事会为了保证前述公司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从影响这一目标实现的如下四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入手:即满足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方面的价值增值要求;利用其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双重权限来创建制度化的、富有效率的内部营运过程;加强与内部管理层、员工以及外部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客户和社区等的联系与沟通;提升企业的成长潜力等。显然,这四个方面也可以看作是董事会为实现公司治理目标而必须首先达到的具体目标。接下来,进一步为这些具体目标寻找详细的计量指标,也可以看作是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方法路径。我们初步设想计量各具体目标实现程度的主要指标如下:

(一)财务方面:每股收益(eps),经济增加值(eva),现金净流量,董事、管理层与员工的报酬增长率,社会贡献(纳税额与社会公益性捐赠)等。

(二)企业内部过程:参与公司发展战略、重大投资决策及经营计划的制定与审批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监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政策的会议次数,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与合法性的评估状况,制定ceo及高级管理层的薪酬安排与继任计划状况,董事业绩的自我评论与相互评价状况,定期审核与评估重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成本和进度状况,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措施等。

(三)与内外部的联系与沟通:为管理层提供的建议数量,与员工直接沟通的次数,了解客户及供应商需求的次数,内部信息覆盖率,外部公司治理机构和投资者、债权人所认可的会计信息质量(包括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与透明度),通过各种渠道(会议、访谈等)与外部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和社区进行沟通的及时性与次数,社区责任的履行程度(社区就业人数与环境保护责任履行程度)等。

(四)组织学习与成长:董事会成员的教育程度与管理水平,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满意程度和创新能力,管理层的知识结构、教育程度与培训次数,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发展计划的实现程度等。

董事会在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位居企业最高管理层次的董事会,毕竟远离了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因而需要从各种渠道获得制定与实施战略计划的相关信息(包括利用这些相关信息和管理会计决策方法所提出的战略计划方案),以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董事会制定(或审查与评价)企业战略需要企业财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大量的财务与非财务、内部与外部信息。外部信息包括消费者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公司当前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状况、竞争对手战略分析、行业信息和发展趋势、对利益关系方(如大股东)反应的分析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内部信息则包括战略计划所需的人员、技术、资本、以及投资能力、战略计划各实施方案、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分析、战略方案内在风险的评估等信息。

为了保证董事会战略决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上述信息最好由董事会内部的战略委员会委托财会人员根据其特殊需求提供。我们设想由企业财会部门提供详细的、具体的、经过初步分析和整理的管理会计信息,再由董事会内部具有会计信息分析和投资决策背景的专业人士进行分析提炼,以形成独立于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价值判断。

在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董事会还应对战略实施计划进行审查与评估,以确保企业的重要经营活动与战略计划的一致性与协调性。为此,董事会需要企业财会人员提供战略计划(或重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会计信息:包括全面预算与预算执行的结果,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潜在影响与管理层的应对措施等信息。

董事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及合法性进行评估,以确定其薪酬和继任计划,这也是擅长计量受托责任的管理会计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与前述对董事会这一特定主体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忽略相比,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业绩评价在各国均受到重视,并已有较为系统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我国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与相应操作细则较为全面地评价了企业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与管理效率。在这里我们只想补充两点:

一是董事会应将对利益相关者的受托责任与治理目标明确无误地传递给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以便企业各层次的管理能够围绕总体治理目标来进行。董事会可以将高级管理层是否贯彻落实公司治理政策增设为一个重要的业绩评价指标,以保证公司治理系统的有效运转。

二是明确董事会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业绩评估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应与企业高级管理层进行公开讨论,并提出改进其业绩的建议,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潜在的问题。而这一过程是否有效的关键还在于董事会能否及时获得关于ceo的管理过程(战略计划落实、经营决策制定、员工培训等)和管理效果(市场份额、新产品销售比例、盈利质量等)的各项管理会计信息。

相对于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董事会是人;而针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和员工而言,董事会是委托人。因此,董事会在促进企业内外部委托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中发挥着中心作用,并有责任缓解委托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另外,董事会也有责任与外部公司治理机构进行公司治理信息的沟通。而企业管理会计人员可以利用专业技能提供董事会与各方交流的相关信息,维持公司治理各方的信息交流体系。

就董事会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员工的信息交流而方言,主要依赖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规划与控制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管理会计信息,企业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预算编制过程、全面预算信息以及预算执行差异、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等信息,就是董事会与企业内部最好的交流形式与交流语言。

至于董事会与外部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信息,就目前企业对外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季度报告、招股说明书以及董事会决议公告等来看,主要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事后的财务会计信息,反映董事会履行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职责的相关信息则十分有限。实际上,长期以来,信息需求各方对这种信息披露现状并不满意,安然事件以后,更有学者称现行财务报告披露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并且,哈佛大学商务与政府研究主任年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剖析安然事件时指出,现行财务报告忽略了管理的披露与管理透明度,导致各方缺乏对企业管理政策与措施的了解。事实上,当今外部委托人并不甘心事后“用脚投票”的被动地位,对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透明度的关注日益增加。因此,董事会应该逐步对外报送涉及到企业公司治理、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经营管理过程(如经营预测、全面预算)等方面的管理会计信息,提高企业公司治理与管理的透明度,加强与外部委托人和外部公司治理机构的沟通。

就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董事会为了解除其受托责任,应该向委托人报告其针对公司治理目标的努力行为以及努力结果。因此,前述对董事会治理目标及其具体职责完成情况进行计量的业绩评价信息,应作为董事会与其委托人进行沟通的重要信息内容,建议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加入前述董事会平衡计分卡框架内的业绩信息。

以上我们阐述了管理会计在董事会业绩目标的制定与实现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是提供必不可少的管理会计信息与方法的支持。因此,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应该意识到,在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实践中地位日渐突出的企业董事会,迫切需要一个符合其运行机制与独特需求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来帮助其富有成效地履行职责。而当前的会计理论与实践却忽略了董事会的这一需求,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还是定位于ceo及其管理团队。因此,为了满足董事会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会计在当今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作用,应从下述三个方面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加以改进:

(一)明确管理会计服务对象的不同管理层次,并根据各管理层次的相应职责范围来提供其所需的会计信息。因为不同层次管理者关注和影响的企业活动不同,如总经理感兴趣企业总体经营状况,部门经营关注的是部门业绩,基层管理者关心的是个人工作表现,信息需求各异。当前,尤其应该将董事会这一最高管理层次由于其独特地位(具有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双重职责)而需要关注的公司治理信息、受托责任履行状况、企业竞争表现、销售和盈利的总趋势、本期战略计划以及重要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等信息纳入财会部门的视野之中,并主动研究和及时满足董事会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

(二)改进内部管理报告的报告形式与报告内容,提高管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为了使财会人员提供的、针对各层次管理者的管理会计信息产生应有的效果,必须采用管理者能充分理解和有效运用的简明扼要的报告形式,并且报告的内容应突出重要问题以及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财会人员应综合运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及电子形式的会计报告,向董事会报告具有战略性、全局性、专题性、分析性、趋势性的信息,并注意信息的概括性与简明性,以免董事会陷入繁杂的会计信息之中而难以决断。

(三)完善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企业财会人员不仅应该熟练地掌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生成与报送的方法与技术,更应该突破就会计论会计的狭隘思维,广泛学习和深入思考公司治理机制、企业战略和策略管理的思想与方法。比如为了向企业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战略决策信息,财会人员必须了解组织环境、竞争对手状况、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战略决策要素,以便在会计信息与企业战略决策之间架起一应桥梁。

「参考文献

1.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2

3.李维安等。2002.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席酉民,吴淑坤,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美]理查。m.斯坦恩伯格凯瑟琳。l.布罗密罗著。倪卫红刘瑛译。公司治理和董事会。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6.[美]吉姆斯。d.威廉森。阎达五等译。现代主计长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7.杨惠敏。2000.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研究。2000,

,jonathan;daily,catherine of directors:a review and research of ,issue3:409-438

a a good ,issue10:18-23

a a cma ,issue6:23-28

信用社会计述职报告【第三篇】

一、履行职责情况

四年来,我坚持按照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和上级联社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不断规范本社会计核算工作;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如一地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立足本职工作,潜心钻研业务技能,不断提醒自己要在工作中认真认真再认真,严格按各项规章制度来进行实际操作,始终如一地这样要求自己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保障了本社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1、扎实做好日常本职工作。在会计工作岗位上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在平时工作中办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特别是在会计这个平凡而又特殊的岗位上,养成了严谨、细致的作风。严格按要求进行,从不马虎,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在工作中,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规章办事,严守组织纪律,提倡职业道德,力求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切实执行业务操作管理规定,在实践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为避免差错和减少失误树立可靠保障。勤收集、勤整理、勤统计分析真实的数字,随时给单位提供近期各项业务经营状的有用信息,以及解决后段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信用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字依据。同时遵守《农村信用社会计、出纳基本制度》履行会计的岗位职责。在日常工作中,定期进行帐务核对,发现问题及时查清,受理、编制、审核会计凭证,核对印鉴并进行会计分录,及时记载各项帐务和经管的总帐、分户帐和登记簿,负责会计凭证和经管的帐簿按期整理装订,并在装订成册的传票和帐簿封底签章、归档,定期盘查库存空白重要凭证并每日与表外科目有关帐簿特别是手工分户帐核对,确保帐实相符,每次入库都卡把、监督应入库的印章、有价证券和库存现金等入库保管;操作密码按规定要求每月更改一次,移、接交及时登记各项登记簿。认真审查凭证,严格柜面监督,防止发生差错,做好帐务“五无六相符”。正确使用会计科目,按照规定办理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开户、销户手续,认真填制和审查各种会计凭证,对各种业务进行正确的帐务处理和复核,及时纠正差错,正确审查和办理支票,存单(折)印章挂失手续,按规定做好查询、冻结等存款的帐务处理手续,严格按照规定办理各项结算,确保资金安全。正确计提各项费用,做好年底结算工作和报表编制工作。配合上级人行和联社,做好开展反洗钱、反假币及反破坏人民币宣传工作。

2、全力当好主任的助手和参谋工作。在担任主办会计四年多时间里本人认真协助社主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配合本社主任根据本社柜面业务量,合理安排柜面岗位人员和顶岗人员,同时协助主任加强对这些岗位的管理。二是积极协助主任做好内控制度落实工作,确保各项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确保在认真履行自身岗位职责的前提下,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检查。三是做好本单位的上传下达工作,对上级联社的通知以及要求上报的数据资料要及时向主任汇报,并认真督办。四是对各项工作要善于总结并加以分析,按季写出财务分析,内容要全面,包括业务经营、财务费用、营业成本的发生情况以及业务操作规程和各项基本制度的落实情况,工作中有何经验和困难,有处理意见及整改措施,都先向社主任汇报再以书面形式上报联社。五是要定期开展财务收支活动分析,检查财务收支的执行情况,并向社主任提供年度季度财务计划预算,为社主任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这样信用社的各项工作的计划决策才有根据,才有力度。

3、配合上级各部门对本社的检查工作。上级在对本社的专项检查、常规检查、专题检查中,我不仅要协助上级及时取得需要的检查原始资料以及努力做好各项解释工作,还把检查中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在限时整改的同时,还针对各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向社主任汇报具体情况,并协助领导班子制订了一套有关帐务处理的方法和措施,使我社以后不致于出现类似的错误,更能达到合规经营的目的。

4、夯力做好安全保卫工作。认真学习“三防一保”有关文件精神,高度关注社会上发生的金融案件,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防微杜渐,熟知安全制度、应急处理方法、报警电话和各种规章制度,不管是在营业前、营业中、还是营业后都一样重视,按规定要求执行值班守库制度,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本人确保了自己值班、守库时二十四小时不失控,达到安全无事故。

二、自身思想学习提高情况

在担任大岗信用社主办会计工作的四年里,为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不断自我加压,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水平,坚持学习金融理论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文件,使理论水平、操作实务能力明显提高,能够学至以用,有效保障了本社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1、政治思想上。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紧密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时刻紧记“八荣八耻”努力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并以此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确立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信用社各项规章。认真学习上级下达的有关文件精神,从中吸取教训,累积经验。尤其是对有关金融经济案件的问题,无疑是给各主办会计敲响了一记警钟,也让我更明白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想杜绝类似的案件的发生,防范于未然,不仅平时要加强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更要看主办会计是否切实发挥事后监督和稽核作用。这就迫使我在尽快熟悉各项业务的同时,还必须保持一颗高度警惕的心,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

2、知识学习上。能保持学习的心态,是永远让人进步;我在平常的工作中除了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和规章制度之外,对专业技能知识也从不疏远,还要更用心去学习。在20*年度我取得了助理经济师职称,还在全国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而拿到了金融基础证书和个人理财专业证书。

3、业务缎练上。20*年****月25日至28日被抽调往市办参加非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专项检查工作,与****联社和****联社的同事一齐负责检查****联社非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工作,检查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心态,认真分析每个问题,耐心听前辈们讲述经验,本次的检查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并在检查结束后当天下午写完检查报告及时向市办报告检查工作。

4、会议感悟上。20*年****月****日得到县联社对本人的信任,安排我参加这次的“共青团****省信用社联合社第一次代表大会”。也因本次会议让我学习到很多东西,在通过与****副书记的交流谈话中亲切的感受到省级农信领导的平易近人与关心基层员工的高尚情操。也让我学到心态决定生存状态的人生哲理和为信合事业而奋斗的决心。会议结束后我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创办了“信合”等公益网站得到了全国信合朋友的支持,也从中帮助了很多信合朋友和学习到很多农村金融知识。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综观四年来的会计工作,按照上级联社的指导精神和社主任的正确领导,本人在工作上虽然能较好地履行了岗位职责,有效强化了本社会计工作的规范,会计工作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高。但由于经验不足和知识面的限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岗位职责发挥的不够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意识还不够强,有的时候也存有办事效率不高、工作措施不到位等现象。今后应在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去做,才能收到实效,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学习不够深入,自身的整体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在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上不够深入细致,缺乏钻研精神。今后要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进一步探索学习方法,在理论深度上下工夫。

信用社会计述职报告范文【第四篇】

一、财务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结果,对会计目标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提出四项目标:(1)对有限资源的利用所做出的决策,包括辨认决定性的决策领域,并确定目标与方向;(2)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3)记录与报告资源的经营责任;(4)促进会计主体的社会职能并控制这种职能。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第4号公告中表述了总目标为提供有关经济资源和义务以及他们变动方面的可靠信息,以有助于对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行评价;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第1辑》中表述的会计目标为:(1)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以便帮助他们估量净现金流入的来源、数额、时间和或然性;股利或利息、到期证券或借款的清偿;(2)应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财,这些资财的权利以及引起资财及资财权利变动的各种交易、事项和情况的影响;(3)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关于企业如何获得并在花费现金的信息;举债和偿还债款的信息;资本交易的信息;可能影响企业的变现能力或偿债能力的信息;(4)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企业管理当局在使用业主委托给它的企业资源时怎样履行它对业主的“管家”责任的信息。

以上分析得知,美国早期的会计目标多是以描述会计是什么的目标或说明会计应当是什么目标为主的“描述性目标”或“规范性目标”,形成了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而发展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范性的,形成了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性观。我国由于受会计环境的影响,许多会计论著和会计法规一般都没有单独提到会计目标,经常以会计任务取而代之,而会计任务虽然类似会计目标,但更多地表现为主动性和相对不稳定性,在较大程度上受“当时”、“当地”条件所制约,是人所“提出”或“规定”的,这种情况既是承袭前苏联会计教科书的习惯,又是计划经济会计模式的必然结果,使得目标和任务都是空架子。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会计理论研究逐渐转向以会计准则为主,《企业会计准则》认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目标在会计准则制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研究目标,所制定的准则自身必将存在着不一致性,难以被实践所接受,或对会计实践产生负面影响,美国会计职业界数十年积累的经验,对我国会计准则、会计目标的制定起到了借鉴作用。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经济决策,因此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其焦点就在会计信息对决策的用处。美国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提出了相关性、可检验性、超然性、可定量性等四条评估会计信息的标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中提出了7个财务会计质的目标: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超然性、及时性、可比性、完整性,更加明确研究了信息的质量特性。随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特鲁布罗德委员会就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如下要求:相关性与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论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中提出,效益大于成本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普遍性约束条件;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是针对决策的首要质量;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所有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都要以重要性作为承认质量的起端,其贡献在于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财务报告目标加以区分,这两个概念既相互关联但又有所不同,目标决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而质量特征又能促进目标的实现。

我国会计规范并没有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对其阐述集中在《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之中,即:(1)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2)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3)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4)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5)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6)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7)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8)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

上述规定基本上可以被理解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真实性、有用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完整性和重要性等9个方面。但是,它们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还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上述规定虽然可以被理解为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但它们也仅仅是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必然不能引起会计主体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重视,未能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从而不能致力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2)它们只是一种松散型关系。上述规定只是说明了会计信息质量的9个方面,但未能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不利于会计主体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同方面进行权衡,而且也不利于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总体把握。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人们对会计报表所考察和反映的内容进行适当分类所赋予的称谓,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因

此,要素的划分和设立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3号、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提出资产、负债、业益、业主投资、业主派得、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十个财务报表要素;我国目前还没有诸如美国那种同时适用于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概述公告,尽管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未明确提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要素,但却分别规范了他们的定义和有关核算问题。中美的差别在于:首先,美国对权益设立了三个要素,而我国会计只设了一个。其次,美国没有利润要素,但把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都作为独立的要素存在;而我国将利得、损失包括在独立的利润要素之中,利润要素不仅是我国经济、会计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还可以为利润的分配打下坚实的基础,会计报表体系中不仅有利润表更有利润分配表;而美国业主投资、业主派得和全面收益迄今尚未形成正式的财务报表,是三个“没有报表”的报表要素。第三,对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具体解释上,《企业会计准则》中收入(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发生的各项耗费);而美国第6号概念公告中定义的收入(费用)是某一主体在一个期间内因交付或生产商品,提供了劳务,或其他构成该主体持续且主要的或核心的经营活动而产生的资产流入或其他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资产的流出、耗用或负债的产生)。

定义或概念应该全面、概括地描述事物的本质特征,我国采用收入――费用法来定义收入和费用,强调“实现”,而美国采用资产――负债法,无从强调“实现”,但资产和负债都是实在的,仅从定义看,净资产也是实在的,这本身就含有“已实现”的意义,中美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我们的定义过于粗糙,未能全面地揭示收入和费用的本质,但我国会计要素从其设置上是合理的,中美差异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在美国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权益项目数量多、变化复杂,由于通过证券市场筹资而形成了众多的投资者,他们又都具有详细了解权益情况的要求,许多企业在常规报表之外还编制权益变动表。其次,美国企业的利得、损失内容相对较多,而且有些利得、损失可以不进入全面收益而径直调整权益;而我国会计中一向把所有利得、损失都作为利润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

四、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规范体系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系列指导或约束性规范。一般而言,它由会计的法律规范、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准则规范。

(一)会计的法律规范。在美国对会计实务产生重大影响的法律是《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最具权威的机构是证券交易委员会,该委员会在执行有关法令的过程中,对公司会计有权威性的影响,它既可以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财务报表的格式,乃至项目做出规定,也可以对所涉及的会计术语做出规定或解释;我国目前建立的是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律体系,主要包括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和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府机构制定的有关会计法规,如《总会计师条例》。

(二)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们,在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产生的正确处理会计事务和调整会计人员职权和职责之间的行为准则。美国由会计人员的自律性组织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准则、审计指南、惯例等均未有述及的情况下,会计教科书、研究报告、已中的科学结论也可以作为会计工作的依据;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上述作法在我国会计中是不允许的,如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业务,我国企业通常要层层请示,最后由财政部门以补充法的形式做出规定,应该再据此办理。

(三)会计准则规范。会计准则规范是从技术角度对会计实务的处理提出的要求。它要求会计人员按照所制定的规则对某一特定项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是一种最基本的规范,它对各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以法规的形式颁布的,具有相当大的强制性,依靠政府的力量来保证其实施;美国的会计准则是由民间性质的团体组织如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制定并颁布的,具有公认性,不具有强制性,但依靠该组织的权威性和注册会计师的力量来保证其得以实施。

中美会计规范体系上存在的差异是由于两国间政治体制、法律体制和经济体制,乃至经济发展水平、会计人员素质、民族习惯传统等的差异在会计上的体现,因而基本上是合理的和正常的。我国等制订严格和统一的会计规范特别是会计制度,其优点在于方便宏观经济调控,便于全国范围内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目前我国现实情况的最佳选择;缺陷在于妨碍了各企业会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变幻多端的经济活动显得有些僵化;而美国等采取的较为宽松自由的模式的优缺点与我国等的做法正好相悖。

信用社会计述职报告范文【第五篇】

关于审计的独立性,中外审计界大多数都认为其对于注册会计师非常必要,认为它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是审计的本质特征。然而,究竟什么是审计独立性,该怎样理解审计独立性涵义呢?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内容。

一、独立性涵义的观点综述

(一)学术界的观点

1.Edwnrd.B.Wilcox(AICPA前任主席)

认为公共会计师具有一种职业道德责任,以完成一种扎实的能胜任的工作。会计师对不熟悉的公众有正直的责任,即使他不知道这些人是谁,他也必须保护他们。即便这样做会违背或否认其委托人的愿望,并且有可能被解除工作,他也必须这样做。

2.Mauts&Sharaf的观点

认为审计独立性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的事实上的独立,即实务人员的独立;二是审计人员作为一种职业团体的外观上的独立性,即审计职业的独立性。所谓实务人员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实施检查业务和编制审计报告过程中保持适当态度的能力。审计职业的独立性则是一种对审计人员集体的印象。

3.DeAngelo的观点

审计独立性反映审计人抵制客户选择披露压力的能力,审计独立性水平被定义在发现违约行为的条件下报告违约行为的条件概率。显然,这是从抵制客户压力或影响的角度定义的审计独立性。

4.Antle的观点

Antle把审计人模型化为预期效用最大化者,在所有者、经理和审计人三人博弈的环境下,给出了强独立、独立和不独立的三个定义。强独立是指在由所有者选择的激励方案限定的、与经理进行的子博弈中,审计人采取所有者最偏好的纳什均衡战略。独立是指在上述子博弈中,审计人采取占优均衡战略。不独立是指在上述子博弈中,如果审计人采取合谋战略,即审计人和经理选择一个合谋的负支付方案。这是从审计人和经理合谋或合作的角度定义的审计独立性。强独立表明审计人与所有者合作,独立表明审计人不与任何人合作,不独立表明审计人与经理合作。

5.Magee&Tsengr的观点

审计独立性是指审计人的职业判断与其作出的报告决策的一致性。判断与报告一致时就是独立的,只有当审计人与客户对某一报告问题意见不一致或对同一报告问题的两种可选报告策略,在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或是否对报告结果有重大影响方面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审计人选择客户偏好的一种报告策略,则审计人损害了独立性。

(二)监管界和职业界的观点

认为独立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实质上的独立性,指审计人客观、正直的行为能力,可以理解为注册会计师出于职业需要,在审计过程中自觉保持的一种公正态度,即精神上的独立;二是形式上的独立性。指审计人对于客户而言应具有独立的利益、身份或地位,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出一种独立于客户的身份,即要使外界相信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

该观点也是国际上对民间审计独立性内涵的普遍看法。最具代表性的美国《职业道德准则》规定:审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避免利益冲突,特别是在提供审计服务和其他鉴证服务时,审计人员必须同时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我国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准则》中也明确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

二、审计独立性的内涵分析

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对独立性的涵义或衡量独立性的标准进行了探讨,从中反映出审计独立性这个概念的复杂性,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曾经表示的:“在与审计有关的概念中没有什么比广泛应用的审计独立更需要解释的了。”笔者认为对审计独立性的内涵分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独立性的主体

上述观点中对独立性主体的提法主要有“审计人”、“会计师”、“实务人员和审计职业”这几种。“实务人员”和“会计师”都指具体实施审计工作的人员;“审计人”不仅包括注册会计师,还包括注册会计师所属的事务所;“审计职业的独立性”指社会公众对审计行业的总体印象。那么,独立性的主体到底应该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人们在提到“注册会计师”的时候,可能指“注册会计师人员”、“注册会计师组织――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行业”,所以独立性的主体应该包括CPA、事务所、CPA职业这三个层次,分别称为CPA独立性、事务所独立性和职业独立性。其中CPA、事务所的独立是基础,只要CPA、事务所独立,并以恰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了该信息,就自然能实现“职业”独立形象,从而得到社会公众的信赖。

(二)独立性的对象,即对谁保持独立

上述观点中大家对于独立性的对象的提法主要有“客户”、“委托人”、“经营者”等几种。在独立审计的审计关系中“经营者”即“被审计人”,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需对“被审计人”保持独立应无异议。然而如何理解“客户”的提法?是否需要对“委托人”也保持独立?

在一般的劳务交易中,“客户”是指劳务的服务对象,也是劳务报酬的支付者。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对事务所而言,“客户”就是审计服务的对象及审计费用的支付者呢?按这样理解,则“客户”可以看作是被审计人和委托人的统一(反映了现实的审计委托关系)。于是独立于“客户”要求既独立于“被审计人”,也独立于“委托人”。

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必须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最终还要从委托人处获取报酬,说明审计人对委托人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不能不影响整个审计过程。故有些审计学者认为要求审计人对委托人独立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恰恰反映了独立性的相对性,但并不能否定应对委托人保持独立。事实上,注册会计师所要保持独立性的对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扩大的趋势。在注册会计师职业刚诞生时,仅需对被审计人保持独立。而在不断发展的证券市场上,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不仅仅是委托人(股东),还包括其他社会公众,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不能对股东有明显的偏向性,即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委托人也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对于独立性的对象,“独立于客户”(也即独立于委托人和被审计人)的提法应该更为全面和合理。

(三)独立性的内容

职业界和监管界认为审计独立性包括实质独立和形式独立(这和莫茨、夏拉夫的观点相似),但由于实质独立的无形性,实际上在谈论审计独立性时通常指形式独立。而

学术界如DeAngelo、Antle、Magee&Tsengr等则通过对CPA行为的分析来定义独立性,即在“行为独立”的意义下使用独立性概念。笔者认为行为独立和实质独立本质上是一致的,行为独立可以说是实质独立的具体化,相比之下使用“行为独立”这一概念更易于理解和衡量独立性程度。

(四)独立性的判断标准

怎样判断CPA是否独立,独立性程度强弱是个较难解决的问题。难主要难在“可操作性”上,如DeAngelo的“审计独立性水平为在发现违约行为的条件下报告违约行为的条件概率”,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很难计算。尽管如此,审计人是否独立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查:一是看事前有无违反形式独立的具体规定,如果在实施审计前,审计人和被审计人存在重大利害关系,则是不独立的,否则是独立的;二是看审计过程中审计人有无受外界的干扰或影响,如审计人的审计计划、审计调查、审计报告等审计行为受到被审计人等外界的重大限制、干扰或影响,则是不独立的,否则是独立的;三是看事后审计报告的质量,如果审计过的财务报告中含有重大的错报或遗漏,而审计报告中又未以适当方式反映,则是不独立的,否则是独立的。

上述所列的三个判断标准中,第一个标准有具体的规定,往往是审计人、监管者采用的;第二个标准可能更符合大家对“独立”这个词的理解,但是难以验证;第三个标准是报表使用者实际使用的,他们更愿意从“结果”来推知“过程”,在他们看来,“低质量审计报告”等于“不独立”。严格地说,“不独立”和“审计质量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否认这两者密切相关。特别从审计报告使用者角度看,证券市场上如出现较多的低质量审计报告往往使他们怀疑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独立性,而如果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被审计报告的读者承认,事实上的独立性就没有多大价值,因此,如果采用第三个标准来判断是否独立,对会计师职业界不无益处。

(五)“超然独立”还是“恰当独立”

从伦理角度来看,独立性的要旨是公平,公平地对待各方利益的要求,而不屈从于任何一方的利益、权利,不唯大股东、唯政府,充分照顾到那些维系整个资本市场安全的各个投资者,照顾到那些掌握着全社会财富的大部分、而均值很小的弱小投资者的合理的利益要求。这样的“超然独立”状态很完美,是广大报表使用者所欢迎的,但却仅仅是一种“理想”。

因为注册会计师也是“经济人”。他们靠提供服务获取审计公费来生存,有着不同于报告使用人的“独立利益”。正如Brink和Witt在1982年指出,“没有人自己可以成为一座孤岛,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或者强一些或者弱一些,但决不会是绝对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绝对的独立性永远也不会达到的事实,因为总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独立性”。

因此,从现实考虑,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不存在绝对的、超然的独立,注册会计师只要做到“恰当独立”就可认为其是独立的。

三、结论

35 21835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