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创新意识整改措施(实用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缺乏创新意识整改措施(实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创新意识1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一、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意识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当树立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治学态度和思维方式都要求新求异,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只有在这样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环境,努力的学习、探索、研究才能有新视角、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最原始的创新思想才会慢慢在大脑中扎下根。坚持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就必须以科学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真正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精神动力。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所以,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和鼓励“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科学课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意识的开发学习的创新潜能,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土壤里剥下创新的种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如:在讲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们都采用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求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多方面、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又比如:在三年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个单元交叉进行,除解决观察周期长的问题之外,这样做还可以同时进行植物和动物生长变化的观察活动,使学生领悟到植物和动物的相通之处。完成对生物生命周的初步认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古人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喜欢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格。瓦特小时候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的疑问,后来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小时候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的疑问,后来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并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恰恰相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
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创新更是一种能力,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操作能力,它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
是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质 。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和必需,并且要注重创新的原始基础、感悟和好奇心,并以此为基础一步一步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独立实验时表现出来的宝贵品质———勇于创新。直觉和洞察力表面上看是一种先天素质,实际上它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厚积薄发,是一种感悟,是一种环境氛围的熏陶。通过学习和多参加活动及社会实践,小学生的直觉和洞察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的机率会越来越高,而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显得至关重要。如:在讲授《一天的食物》中,通过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等。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简单的统计分析。学生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这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要采用 “因材施教”的方法促进学生优势才能的发挥和发展,要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的多方面潜能。通过对教材中基本事实的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我采用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完成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再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这样做可以起到对新课内容的升华作用。在平时实验过程中,我从不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概念,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让学生归纳出自己独特学习心得,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充分肯定和欣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以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素质教育呼唤着教学改革,知识经济呼唤着教育的创新。作为教师面对21 世纪的挑战,面对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形势,应不断开拓创新,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转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捧到底的教育教学模式,借助于现代教育媒体,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是勤奋学习和集中的注意力。勤奋必须以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科学研究上有重大创新的人,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常人,常人想不到的东西,他们却能创新。这与他们能集中注意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注意力,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缺乏创新意识整改措施》,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创新意识2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主动求新、求异、求变的意向,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是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思维方式的心理倾向。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很难想象一位因循守旧的老师能培养出充满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发现、质疑、探索,不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引领创新的方向。
那么,教师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呢?首先,教师要有高度责任感。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历史使命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其次,要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掌握一定的创新规律,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行为的研究。如,选择什么方式进行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如何挖掘实验的创新功能等等。
坚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是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教师树立创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从而摆脱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师行为到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大胆变革,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恰当的教育行为、较高的创新素质投身于创新教育中。
二、学习意识
社会发展节奏加快致使知识半衰期逐步缩短,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已有知识很快老化过时的被动环境中,教师同样不能避免。过时老化的知识无法与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求接轨,自然很难走进学生的心中,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而这条河流的源头就来自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教师的学习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
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要及时了解知识更新动态和学科发展前沿,为“老知识”赋予“新气息”,比如,讲胶体知识时,将前沿科技材料―――纳米材料介绍给学生;讲能源时,介绍日本核泄漏事件,介绍核能的优点、发展前景及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讲金刚石时介绍碳家族的第四位成员―――富勒烯的发现史等,这些知识都会引起学生强烈兴趣,使其进入有效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意识。
当然,单靠丰富的学科知识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相关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学与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开阔学生思路。同时,教师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知识与信息,学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训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三、问题意识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积极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问题意识,明确问题不仅是教与学的纽带,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教师的问题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精心设计问题,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活动的主线;另一方面表现为诱导学生产生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二者的差别是:前者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后者以学生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1.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生的知识储备设计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有效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由浅显走向深入。教师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三点:其一,设计的问题要尽量贴近生活,尽量真实,使学习在和现实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使学生感到在学有用的化学,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其二,设计的问题难度、梯度要适宜,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保护学习积极性,增强创新信心。其三,设置问题切忌太多,教师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其结果势必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这种学习是被动的,又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
2.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思维状况,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在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也要注意两点:其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平等、宽容、尊重的心理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带着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其二,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知性。比如,教师没有完全准确地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很有可能出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给予准确解答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实事求是的教学作风,不能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害怕“知识权威”的形象受损而敷衍学生或者压制、左右学生的思维。
选择哪种教学模式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原则都是一样的: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让学生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角,让教师成为学生智能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四、平等对话意识
平等对话是指师生基于平等、互敬、互信的立场,通过交谈和倾听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不能凌驾于学之上,学不能游离于教之外”,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平等对话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享受到权力上的平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交流、沟通,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同时,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过程中,思维是多角度的,多层面的,具有相互启发性,很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平等对话课堂是创意生成的沃土,师生平等对话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要使平等对话有效开展,教师首先要建立新型师生观,这是平等对话的立足点。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地位平等、有人格尊严的独立个体。要降低姿态、走下讲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求,从学生中挖掘出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有创意的见解,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学习。
师生平等对话中不仅有思想的碰撞,还有情感的交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必要保障。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和帮助。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自己,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营造宽松环境。
五、反思意识
创新意识3
关键词创新;意识;能力;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去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有别于一般规律的知识。他允许学生自己有不同于他人的思维方式,作为数学教师在继续中应如何去激发学生的这种意识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不知足”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鼓励学生不满足现在的学习状态。突破已有点解题思路,寻求新的解题途径,实现自己有别于他人的聪明才智,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只要合乎情理,别出心裁的新发现,新观察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例如解答“一本故事书200页,方方5天看了这本书的 。照这样计算,看完全书共需多少天?”学生按一般的解题思路,往往是先求5天看了多少页,再求平均每天看多少页,最后求看完全书需要多少天。当学生按这种思路列综合算式解答后,教师可明确指出这种解法虽然对,但不是最简捷的解法。同时激励学生如果你是有能力又聪明的孩子,就应去寻求这道题的最简捷解法。于是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很快找到了用“1÷(14÷5)”或用“5÷ 14”,“5×4”来解都是正确的,其中用“5×4”来解最简捷。
培养学生“不知足”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解正确,还要力求解得灵活,简捷,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放课堂,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氛围
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积极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发挥他们的想象,运用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去创造他们认为好的,美的东西。学生有了创新的内驱力以后,还得具备创新的本领。培养学生创新本领的途径有很多,只要学生思维面广,就不会“碰壁”在一个点上,而可以在更多、更广的思维空间选择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计算方法。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配合,大多数学生只是旁听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他们的创新意识的迸发创造条件。
三、“堵”、“疏”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的教学。在知识的相互联系上下功夫。因为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积极的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但也有少数学生觉得常规思路轻车熟路,也就“懒”于去考虑解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堵”与“疏”的有机结合,迫使学生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4
关键词写作;创新;命题;立意;题材;布局
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作文水平很差的学生语文成绩是优秀的;相反,我们也很少看到作文得心应手而语言成绩却不令人满意的学生。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的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必须从初中生开始就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引发和培养,必须对作文的命题、立意、题材、布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一、命题要有创新性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文题应起到迫使学生作用。具体的说就是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通过细密的构思,在文章中使之合理化。大力进行这种具有创造思维的初级化训练。由此,教师在命题应注重这样三点:
首先,注重命题新颖性,逼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和写作兴趣。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可命为《亲情故事》、《妈妈叫我“淘气鬼”》、《爷爷的故事》等,这样的题目,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创造想象乐趣,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再如,题目《2020年回故乡》、《20年以后的我》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内容。
其次,注重命题激发性。能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使命题是努力做到:新奇活趣;难易适度;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导向。如《假如我有了钱》、《长大想×××》这们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
第三,注重命题多样化,为使学生有话可写,命题最好用半命题,如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补充上:我长大了,我学习前进了,我流泪了……这样,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也真实感人。
可见,在作文训练中,题目拟的好,学生一见眼亮。精神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定会有强烈的写作欲望。
二、立意要有突破性
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首先,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真正做到“文道结合”。对中学生应努力树立科学高尚的情操,道德品质和远大理想,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生活阅历丰富,体验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作文时,文思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畅通无阻。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剖析自己的文章,也就是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想什么写什么,如写《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教师意在让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的秘密而做文章。又如,指导学生写发生在家里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一件事,板书题目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同学们,你们每个家庭都有许多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仔细回顾一下,选择一件写出来,于是同学们有写《帮爸爸戒烟》、有写《和妈妈下棋》、有写《给奶奶过生日》……这些题目都可以写,像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千人一面,众人一词了。
第三,选择创新的独特角度。如写《记一个熟悉的人》,少写班上刻苦学习的同学,或是他敬爱的爸爸、老师等。这些作文虽都可写,但他们缺乏创新,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立意,写生活中一个爱管“闲事”的老人,平时言语不多,不讨人喜欢,但在关键时刻,他为了维护群众利益,敢于同坏人做斗争,则比较能吸引人,又如,若是写一个残疾青年如何战胜自卑,开店铺,自己养活自己,并诚心为大家服务,赢得大家对他的信任的事,也就比较有创新了。而且习作富有时代气息。从创新的角度培养学生创作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三、题材要有灵活性
中学作文教学再也不能走技术主义、形式主义的老路了,只有以内容题材为中心,以精神和思维训练为中心,方能开创作文教学的崭新天地,拓展学生的写作题材,让题材贴近生活,注重写作实效性,是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生活是作文之源,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教师要通过课内课外开放,要重视开拓中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面向社会,接触实际的良好意识和能力,力求做到写作题材与学生生活合拍,从而使作文内容生活化。这样,不仅解决了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四、布局要有新巧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无奇。如记写某个人物时,可先贬低后赞扬,为扬而抑,抑的目的在于扬,抑制是为了更高的扬起。有个学生写《爸爸不求“爷”了》一文,开始写爸爸信神,磕头祷告,求财神赐福,且还执意信“老天”。这是“抑”。然后,敬“财神爷”总不发财。后来,爸爸信了舅舅的话,不信神,去养鸡,结果成了养鸡专业户,发了,终于明白:“想发财还得靠自己。”这是“扬”。
创新意识5
关键词创新; 意识; 培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入世”后,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培养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后继人才队伍正成为时代课题和学校新的培养目标。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我们觉得在小学《科学》、《社会》等科目教学中,适当而合理的运用科技小制作这一教学形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功效。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创造精神,发掘创造潜能,能发挥着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所谓科技小制作,就是指学生从《科学》等学科中学到的知识,结合生活、自然现象开展的小制作活动。
通过如“剪纸”,这一基本技能的学习,折纸等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从小就享受到创造的喜悦和乐趣。渐近形成科技兴校,科技兴县,科技兴国之路的意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世纪。我们的思维要创新,我们的知识、技术要创新,甚至连我们的生活也要创新。学生的学习要创新。各行各业都得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教育就是要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新型人才,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未来、在世界竞争与挑战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教育要求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以及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觉性,培养和发展创新的火花。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作法,均可称为创新。
在创新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训练为主线,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抛砖引玉,扬长避短,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展现自我。让学生受尊重,被重视。对他们好问的习惯,丰富的想象力,别出心裁和新颖的思维,加以肯定和赞赏。鼓励他们大胆求异,勇于创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用分组讨论、争论等形式,促进提高触发灵感的机遇。把启迪学生灵性、激发学生思维放在首位。有目的地进行分析,结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尽可能调动自己的知识,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去分析问题,快速地解决问题。寻求多途径解决方案。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以“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创新的空间,生动活泼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习上的开放对创新更为关键。
上一篇:查摆问题和整改措施【汇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