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精选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反问句【第一篇】

1、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2、看到那数不尽的饿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3、难道你认为没有这样一回事?

4、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都可以解决了吗?

5、他呀!都老头子了,还订这些东西干什么呀?

6、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7、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8、人们怎么不希望车子能停下来,不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9、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

10、不劳动,连棵花也弄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1、难道你觉得自己对吗?

12、这样有问题吗?

13、人难道可以长生不老吗?

14、浪费时间难道不就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吗?

15、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16、你真的觉得是这样吗?

17、虽然这些都是事实,但谁个曾怀疑人类需要太阳呢?谁个曾因为太阳本身有黑点就否认它的灿烂光辉呢?

18、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

19、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20、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2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22、地球难道不是圆的吗?

23、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24、有这样的可能吗?

25、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26、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27、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28、难道不是吗?

29、看,雨后的西湖多美啊,像一位女子,难度不是是淡妆好看吗?

30、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积,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31、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32、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33、不是自家人,难道就不该互相关心吗?

34、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35、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36、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37、当农民,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吗?

38、难道你认为有人比爱因斯坦更伟大吗?

39、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

40、西湖,就像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那样的美丽动人,难道不让你留恋忘返吗?

41、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

42、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43、你觉得有问题吗?

44、班主任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吗?

45、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46、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47、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48、人难道可以没有一点精神吗?

49、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50、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51、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52、我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是正是这样的野花吗?

53、这不是呆气的表现吗?

54、难道他觉得自己没有错吗?

55、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齐放的白堤、苏堤上眺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三潭映月如宝石般嵌在湖面,你怎么不被她吸引呢?

56、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第二篇】

[关键词] 不良反应;抗菌药物;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45-02

近年来,由于药物品种日益增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发生率明显上升,本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小组2010年1月~2012年8月收集到有效ADR报告312例。现对这312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本院ADR发生的特点,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小组2010年1月~2012年8月收集到的312例有效的ADR报告。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ADR表现情况进行分类统计。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构成比。

2 结果

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312例患者中男性119例(占%),女性193例(占%),患者年龄5~86岁,见表1。

ADR涉及药品品种及分布

312例ADR报告中共涉及6大类29个品种,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1]的药品分类方法分类统计,结果详见表2、3。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和临床表现

ADR报告中涉及的器官/系统损害和主要临床表现,详见表4。

ADR因果关系评价、程度分级及转归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312例ADR报告中,肯定62例,占%;很可能163例,占%;可能87例,占%。按程度分级严重者1例,占%;一般者311例,占%。转归结果:经治疗痊愈310例,占%;好转2例,占%;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本调查发现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且≥50岁年龄组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与文献报道相符[2]。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出现变化,从而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而且,老年人机体内环境稳定能力下降,也易诱发ADR。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联合用药、长期用药较多见,故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机会增多。综上,老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因此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用药指导和监护,结合其生理特点,尽量选择安全性高的药品,且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将老年患者用药的风险降至最低。

本研究显示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3]。这与本院院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较高有关,特别是在使用过程中无明显指征用药、超级别用药、联合用药较多、预防用药时间过长、超剂量用药、适应证错误等问题是导致ADR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在271例由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以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引起的不良反应为前3位,与这类药物在临床上所使用的范围广、用药频率高、剂量大有关。抗菌药物的滥用不仅造成不良反应的急剧增加,也易造成细菌产生更多的耐药菌株,导致菌群失调甚至引发二重感染。因此,必须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ADR的临床表现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以皮疹、瘙痒及静脉炎多见,多数症状较轻,预后较好,对原患疾病无影响。这可能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1)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4-5];(2)药疹是由变态反应所致[6]。故在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在临床诊疗中,虽不能完全避免ADR的发生,但是,我们必须重视ADR监测工作,加强ADR知识的宣传,尽可能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 新编药物学[M]. 1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

[2] 朱丽莎,杨思芳,屈马静。 1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 重庆医学, 2012,41(7):707-709.

[3] 黄艳芳。 29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 28(22):1972-1975.

[4] 蔡长春,李景苏。 我院122例循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防范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5):485-486.

[5] 王俊平。 2003~2005年鱼台县人民医院住院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调查[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6):52-54.

反问句【第三篇】

关键词:电视辩论 提问策略 话语 权势

法国哲学家福柯曾说过:话语即权力。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施展权力的工具,也是掌握权力的关键。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冲突性话语双方的提问策略,揭示在冲突性语境下对立双方如何通过话语取得权势。

一.语料和研究目的

作者从互联网上选取了三场国际大专生辩论赛视频作为语料,分别是《人性本善/本恶》(语料1)、《高中生出国留学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语料2)和《顺境/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语料3),通过对3篇语料中的提问方式,频率和特点来分析冲突话语双方如何控制话语权。

二.电视辩论提问与传统机构提问的异同

与传统的机构话语一样,权势更高的人在话语中拥有更多的问话权,而权势较低的人则被期望提供更多的回答,如在法院庭审中原被告必须就律师和法官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而无权向律师和法官提出的自己的疑问。辩论赛中同样如此,权势地位较低一方的辩手无权要求观众、主席以及评委回答问题,他们必须遵守答辩规则并回答观众及评委向其提出的问题。

辩论赛话语与传统的机构话语不同,首先,作为弱势一方的辩手是整个话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强势一方的评委尽管对辩论活动的最终结果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并不直接参与辩论会话之中;其次,在辩论中辩论双方对提问和回答的选择上都有一定的自由度;最后,辩论双方提问的目的并不是引出新信息,而是抑制对方新信息的产生。

三.电视辩论中提问策略

Ilie(1994)将问句分成两类,一类是标准问句,另一类是非标准问句。标准问句是指引出答案和信息的问句,它能够引发受话者的语言反应。非标准问句包括寻求心理反应的问句和自问自答。徐盛桓(1999)从语用功能的角度出发,将疑问句的功能划分为全疑而问—半疑而问—无疑而问。全疑而问获取的新信息量最大,半疑而问获取的新信息量较小,而无疑而问则不获取新的信息量,它是发问者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自己肯定或否定的陈述。标准问句比非标准问句更容易激发新的信息,而非标准问句比标准问句对话语的控制力更强。下表1是3篇语料中标准问句和非标准问句出现频率的统计:

从上表可知,标准性问句出现116次,占总问句(375次)的%,而非标准问句出现259次,占总问句的%,这表明辩论双方提问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从对方获得新信息。下文将通过分析非标准和标准问句中的典型代表,即反问句和特指句来分析冲突双方争夺话语权的策略。

(一)反问句的提问策略

在辩论话语的问句中反问句出现的频率最多,一共是216次,占总问句量的%(216/375),且在每一场的比例均超过50%(72/140;83/129;61/106)。这是因为反问句对话语的控制力最强,它的陈述部分已经包含了所需的关键信息,因而它实质上是一种诱导性问话,表明只有唯一正确的回答,试图诱导答话者做出这一回答,进而通过答话者对问题的肯定来达到削弱对方和巩固己方对话语权的控制。

下文两例是材料3和材料1中选取的反问句:

例1:人若果上两刀的话,都死了,您还何谈成长呢?

例2: 我今天喜欢一个女生,这个女生也喜欢我,我们都想和对方结婚,我们组织美好家庭,这是恶吗?

例1中,正方辩手在驳斥反方“如果人永远都不被朋友插上两刀,他就会盲从地相信所有的朋友,这样的人不会成长”这一命题时所采取的问句策略是首先假设“人若果上两刀的话,都死了”这一逻辑式为真,随后提出反问“您还何谈成长呢?”,迫使反方无法正面否定他的命题,因为对这一反问的否定将和我们的逻辑常识“死人是不会成长的”相违背。

例2中,正方辩手针对反方“人有欲望一定会带来恶”这一命题展开驳斥。这一命题可用逻辑式“若p,则q”表示,即“若人有欲望,则恶必会产生”。那么男女之间想结婚组织美好家庭也属于欲望的一种,可以推理出“若男女之间想结婚组织美好家庭,则恶必会产生”这一命题。而这一命题显然不可能为评委和观众所接受,其原因在于它和普遍接受的社会常识及伦理相违背。

综上所述,辩论赛中辩手巧妙地通过反问句的使用迫使对方既不能赞成、也无法反对他所提出的命题。这是因为辩论赛中如果一方赞成对方的观点,那必定会增强对方观点的可信度。而否认一个符合社会常识的命题则会拉大评委与己方的心理事实,使己方观点的说服力降低。

(二)特指疑问句的提问策略

一般认为标准疑问句指疑问句对话语的控制力最弱,这是因为特指问句的回答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即答话者有选择答案的自由,它带来的信息量最大。统计数据显示三场辩论指疑问句一共出现了65次,占总问句的%,仅仅次于反问句。表面上辩论双方都给予对方一定的自由来选择回答的内容,这似乎与辩论双方提问的主要目的并不相符,但通过对辩论中出现的特指疑问句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辩论中的特指疑问句有其独特之处。

1.复杂性。

客观世界是复杂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存在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人类在认识世界上是有局限性的。辩手往往利用这种局限性提出对方无法轻易回答的问题,如:

例3:到底何为恶?何为善?

例4:诚然,荣洪出国留学是花了一千多两银子,可他从西方带来的文化思想理念,请问又值多少银子呢?

例3的“善恶是什么?”和例4的“文化思想理念的价值有多少?”这两个问题不是能够在几分钟的话语时间内能够被清楚地解释,提问者通过这样的问句来使回答者处于困境。

2.反复性。

电视辩论中交辩双方往往会反复提出同一个问题,如:

例5:为什么善花会结出恶果?

例6:绝境和逆境到底有什么区别?

辩论中被问方往往会回避有可能让自己处于被动的问题,而提问者则会不断重复这一问题要求对方回答,如例5问句在材料1中出现了5次,例6问句在材料3中出现了3次。虽然被问方并未就问题给予答案,但提问者提问的目的已经达到,即成功地巩固了己方对于话语权的控制。

3.冲突性。

辩论殊问句的冲突性主要体现在句内冲突和句外冲突,如:

例7:)如果人性本恶的话,到底是谁第一个去教导人行善的呢?

例8:绝境和逆境到底有什么区别?

句内冲突是指特殊疑问句内部逻辑互相矛盾,如例7问句中人性本恶和教人行善这两个概念是彼此冲突的。而例8“绝境和逆境到底有什么区别?”则是发问者放大了被问者一方之前的话语矛盾,即正方一方面提出了绝境和逆境的区别,而另一方面又举出了一个“可能被老虎吃掉”的逆境,通过抓住对方逻辑上的错误,使对方的话语说服力大大降低。

4.排他性。

人类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人类的思想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套行为准则来符合社会的要求。因此,表面上有很多选择的特殊疑问句有时实际上选择范围并不那么自由,如:

例9:如果说我们建立起来一个本恶的世界的话,我们的世界会是怎么样?

例10:自由恋爱利大于弊,初中生自由恋爱也是自由恋爱,所以初中生自由恋爱利大于弊。这样的结论大家又以为如何呢?

例9中“一个本恶的世界会是怎么样?”和例10中“我们对于初中生自由恋爱利大于弊的态度如何?”的问句虽然是开放的,但其答案却是唯一排他的,即“一个本恶的世界一定是恶的。”和“我们对于初中生自由恋爱利大于弊的态度是否定的”,传统文化造成我们思想上的先入之见是造成这种排他性的根本原因。

四.结论

基于以上数据统计和对文本的分析,本文认为在辩论过程中,双方辩手向对手提问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信息而是抑制对方新信息的产生,整个辩论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权势争夺过程。通过对辩论话语语境下的提问策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冲突双方争夺话语权势的动态过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冲突性话语的本质。

参考文献:

[1]Cornelia argumentation in talk show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 (1999) 975-999.

[2]李悦娥,范宏雅编著,《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田海龙,张迈曾。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关系:语用学与社会学研究。外语学刊2 (2006):7一13.

[5]徐欢燕。电视谈话中的问句与权势关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6]徐杰。疑问范畴与疑问句式[J].语言研究,1999(2):22-36.

[7]徐盛桓。疑问句的语用学嬗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 27-34.

本文为法商学院校级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权势”视角下的冲突性话语分析,项目编号:201204。

反问句【第四篇】

考点阐述

一、 《新课标》要求中考考生掌握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手法还有借代、引用、双关、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手法,考生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把握其特征,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找出这些修辞手法而且能够说明它们的作用。

二、 中考考题中常见的题型:

1. 指出文中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2. 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3. 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4. 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5. 通过作文考查。

三、 修辞手法的复习要从三方面注意:

1. 判定类型,明确含义,注意区别;2. 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表达作用):(1)何种修辞手法;(2)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怎样发挥;3. 仿写造句:(1)明确运用什么修辞手法;(2)研究句子结构怎样(注意抓住关键词语);(3)仿句必须集中反映文段的整体内容。

四、 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1.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 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色彩鲜明,表意丰富。

3.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夸大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5.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相关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分两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作用:通过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

7.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即自问自答。作用:引起人们思考,突出或强调某些内容。

8. 反问:无疑而问,答案就在问语之中。一般来说,肯定形式的反问表否定意思,否定形式的反问表肯定意思。作用:使语气得到加强,能够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考题通析

一、命题式:设定一个语言材料,确定命题内容,按照例句句式与修辞仿写。

例1(2010年吉林省)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今年端午节的时候,学校文学社举办征联活动。请根据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喜迎盛世龙秃舟竞渡

下联:

解析本题是命题式对对联题目(也就是命题式仿句题),对联类似于修辞中的“对偶”句,基本要求是形式相同,内容相对。题干中有了上联,要求考生写出下联,具体来说,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相对,内容大致相关或相反。所以,要拟好、组好对联,首先要对偶。

参考答案示例:欢庆佳节粽叶飘香

二、续写式: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例2(2010年安徽省)同学们纷纷在“师恩似海”留言簿上给老师留言。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您不是建筑师,却构建着我们知识的大厦;您不是音乐家,却奏响着我们心灵的乐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衷心感谢您,我敬爱的老师!”请你仿照前两句,为画线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内容相应,句式相同。

解析续写句要求内容和上句相承,句式和上一句相似,字数与上一句相近。

参考答案示例:您不是航海家,却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您不是艺术家,却陶冶着我们纯洁的心灵。

三、嵌入式: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中间,这类试题一般都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并且句式的修辞或与前面或与后面相同。

例3(2010年山东省泰安市)根据你的理解,仿写句子,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______,依旧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解析纵观整个句式的特点,运用了排比句式,表达人们的不老心情。这段句子由四个分句构成,采用“见了……,没见过……,……遗憾”进行反复排比,语气和感情依次加深。

参考答案没见过大漠的广袤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奇

四、开放式: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上的要求。例如:

例4(2010年辽宁省朝阳市)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将“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纳入其中。在你班举行的“珍爱生命”主题班会上,请你围绕主题对同学们发表一段即兴演讲。提示:演讲内容可以从生命来之不易、生命的价值、不伤害他人、防止被伤害等任一方面展开。要求:所写文段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

解析写即兴演讲词的要求:1.简明扼要,这一原则众所周知,但人们却总是不能做到,你可以海阔天空地说,只是不要超过三分钟;2.尽可能个性化、人性化,只有独特的、带有感情的讲话才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但“不要谈论在场的人,而是要面对他们,同他们说话!”对说“笑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因为它往往针对的是少数派或极端情况;3.不要用缘由来开头,如果用不言而喻的事情来开头,听众一定会觉得无聊;4. 使用直接引语和现在时,“请你设想,您现在……”同时尽可能运用新的、还未过时的,并且尚未被人所知的名言,当然如果那些名言源自于听众圈的正面言论,或出席者和杰出人物的历史过去,就再好不过了。5. 围绕主题,根据提示,按照要求使用上排比修辞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同学们,是妈妈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为了妈妈的笑脸,我们应该高举生命智慧的火炬,让青春花一样盛开,鸟一样歌唱,旗帜一样高高飘扬。

失误提醒

考生常见的失误有:不能明确区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如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易混淆。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修辞手法是指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引用等,一些考生常常将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再如,对于比喻的考查,不同文体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类文体重点考查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说明类文体则要用“打比方”这种手法去分析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议论类文体则考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比喻论证”说理。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区分。

此外,考生还要注意辨析对偶与排比,设问与反问,借代与借喻等几组易混的修辞手法。如对偶与排比,对偶是“一对短语或句子”,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设问与反问,设问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寓于句子中。

总之,考生要努力掌握语言表达方面的各种知

识,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跟踪训练

1. 将下面一段以“自我净化”为主旨的文字补充完整。

人们向往空谷幽兰,因为它遗世独立,高洁清幽,不为尘世所沾染,然而那环境毕竟可遇而难求。所以人们更加赞美莲花,_________。

2. 依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在空白处写一个比喻句,要求句式与横线上的句子相同,语意顺畅。

在命运的大起大落中,你别无选择,只有抖落一身的疲惫,咬紧牙关,积蓄力量,再次站起。站起来,在暴风雨中站成庄严的雕塑,站起来,_________。

3.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使下面一段话成为含有两组排比句的文字。

大海就像一位诗人,把满腔激情挥洒成一朵朵浪花;大海就像_________,_________;大海就像_________,_________。走近大海,心旷神怡,你可以静坐海边观日出,也可以,也可以。

4. 根据情景和上联对出下联。

相传,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儿子自幼聪慧,惹人疼爱。一次,他去参加童子试,途中,看见篱笆下开着一朵鲜花,连忙跑去采下,边走边闻,不知不觉到了考场。见老宗师(主考官)坐在堂上,他赶紧将鲜花藏入袖中。谁知老宗师早已看得一清二楚,随口吟道:“小童子暗藏春色。”他一听,知道事情已经无法隐瞒,于是吟道:“(1)。”

老师听了,大笑起来。

后来,金圣叹因抗粮一案被判死刑。临刑前,与其子相对良久。金圣叹看着儿子说:“莲子心中苦。”

儿子洒泪答道:“(2)。”

35 1311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