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总结优质7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政治理论、经济基础、法律知识、时事政治、思想道德等内容构成政治学科的核心,如何有效掌握?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考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凡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

考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哲学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考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主阶段哲学。

考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主阶段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鉴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作概念的术、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考点1物质的定义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考点2运动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相对的,即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和特殊状态。另一方面,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考点3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考点4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程。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

3.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4.意识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1.要正确发挥能动力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要正确发挥能动力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2.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考点5主观能动性欲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客观规律的发现和运用,都需要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考点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情况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反对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物的真相。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认识事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如实地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2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社会经济结构指与生产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内容就是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是:?

(1)它以一定形式把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之由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

(2)它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并构成政治和观念结构的现实基础。因此,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对应。?

(二)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1.生产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和利用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加工的一切对象,包括没有加工过的自然物和经过一定加工的自然物。劳动资料是传递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的总和。其中,生产工具是标志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术和知识、智力的人,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要素,起主导作用,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性要素,称之为生产力的“硬件”;除此之外,生产力系统中还包括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等智能性要素,是它的“软件”。?

2.生产力的特性?

(1)生产力具有属人性。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马克思语),生产力发展过程是人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是自然界被“人化”的过程,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2)生产力的物质性: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物质的实体;它是前人创造的物质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生产力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是一种客观的现实的物质力量。?

(3)生产力的社会性: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产力诸要素才能现实地结合起来;生产力实际上是以劳动者的协作分工为中介的社会力量。生产力的历史性:它随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人的物质需要不断发展,不断改进的生产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因此,生产力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它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抽象不变的生产力。?

(三)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科学是反映事物规律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理论体系,技术是科学在生产中的运用,表现为工艺、方法、经验和能力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渗透于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之中,它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在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理由是:?

(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同生产力发展日益构成倍数或指数关系,引起生产力成倍或跳跃式发展。?

(2)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在现代生产中,首先是科学的发现和突破,而后应用于生产过程,开辟大批新产业。?

(3)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科技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诸因素中的比重,已由20世纪初的5%~10%,上升到20世纪中期的50%,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已高达60%~80%,有的产业部门甚至达到10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意义:它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

首先,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其次,努力发展高科技,振兴教育,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也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次,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当一种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被改进和发明、具有创新性、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时,就出现了先进的生产力,它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生产力,它很快会取代落后生产力并被推广使用。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先进生产力代替落后生产力引起的历史进程。?

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大力发展高科技,从而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

(四)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体现了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动态全过程,生产环节处于主导地位。?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3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年*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一大

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4

事务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辨证法:1个特征,3个规律,5个范畴)

1、总特征:联系、发展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6重关系可以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蝴蝶效应)

(2)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新事物(好的)产生、旧事物灭亡(新中国成立)

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方法论)

2、3个规律

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两口子)(两点论)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因决定外因)

(3)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时时处处都有矛盾

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重点论)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一刀切”,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方法论)

基本规律2:质量互变规律

(1)度(量变和质变的临界点)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为质变做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引起新的质变

要注重积累,更要注重善于抓住机遇,做事情要善于把握“分寸”,讲究适度原则(方法论)

基本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自我否定(内部矛盾);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2)事物的发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两个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3、五对范畴(分清什么是什么、二者一定是辩证关系)

(1)现象与本质(2)形式与内容(3)原因与结果(4)必然性与偶然性(5)可能性与现实性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5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要明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立和区别。?

(1)能动的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对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人的认识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能动的反映论和先验论是根本对立的。?

(2)能动的反映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能动的反映论是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怀疑和否认人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古代中国的庄子认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休谟和康德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代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曾对不可知论作过批判,但都是不彻底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才真正彻底批判了不可知论。因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

(3)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但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否认认识的能动作用,是直观、被动、形而上学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的反映论。

(二)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考察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

(1)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劳动实践要求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提供客体信息和认识工具。

(2)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产生了人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

(3)劳动实践促使了人的交往、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并使人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三)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1.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反映论共同原则。?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创造性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①在反映过程中,主体能动地选择加工和改造感性材料,创造出概念和理论体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出创造性的预见;②主体根据实践需要,能动地创制出未来世界的蓝图、计划、方案等等;③主体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创造出世界上本来没有的事物。

(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直观的反映不可能做到创造;创造不是无中生有的臆造,而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创造本身也是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认识活动的基本结构

其基本结构是由认识主体、客体、中介构成,主体运用一定中介(工具、手段等)作用于客体,按一定方式实现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实践的含义和本质?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毛泽东语)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本质:

(1)实践区别于意识(认识、理论)的本质在于实践的直接现实性。(2)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运动形式和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在于实践的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总是以客体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更重要的是,它把人的目的和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存在,不断实现着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实践具有创造客体价值和优化主体的功能。动物的存在方式是其本能活动,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是通过实践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人和社会是通过实践而存在的,因此,它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主体、客体、工具都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的;实践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它和认识、理论的原则区别。认识或理论具有主观反映性,没有直接现实性,只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认识或理论转化为现实,并检验一切认识和理论。?

(2)主观能动性。包括自主性、目的性。实践中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践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这说明,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和本能活动。(3)社会历史性。人总是社会的人,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实践的社会制约性:实践的主体、对象、范围、规模、方式均受社会的制约;不存在孤立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个人活动。其历史性是指:实践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们改造自然界以获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归根到底决定其他实践活动,其他实践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之上的。因此,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科学实验以及精神生产实践。它具有探索性、尝试性,以脑力劳动为主,提供精神产品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科学作用的增强,它愈来愈成为主导性的实践活动。

4.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实践。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b.实践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C.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d.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感知器官和思维能力。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惟一标准。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据此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指导实践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两种效果: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可使实践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遭到失败。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6

马哲常考名词解释

1、联系: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注: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2、条件: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事物相联系的,对其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3、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

4、新事物: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5、发展:发展它不是指一般的运动、变化,而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包含着明显的方向意义。注: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注:发展不是事物的简单重复,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的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6、旧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7、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矛盾: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对立统一。

9、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10、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之间和事物外部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1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13、内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14、外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15、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共性。

16、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也叫个性。

17、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18、非基本矛盾:非基本矛盾是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事物过程始终的矛盾。

19、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0、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叫次要矛盾。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7

(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1)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其一,直接性。感性认识是依靠人的感官直接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的;其二,生动、具体性。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其三,表面性、片面性。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片面现象的反映,这是其局限性。?

(2)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①间接性。它是通过思维这个中间环节而产生的;②抽象性。它是对大量感性材料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不是具体生动的;③深刻性。它以事物的本质为反映内容,比感性认识深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来自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感性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做到。?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这是因为,人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在思维着,并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背景,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不同人由于理性认识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这是因为,理性认识需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往往是交错进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这一原理的意义?

在理论上,要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骗人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来源于感性认识。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唯心主义唯理论除了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还否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经验论认为,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认识事物靠感觉、经验就够了,理性认识不过是空洞的抽象,是不可信的。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唯心主义经验论除了否认感性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还否认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毛泽东语),但从整体上都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因而都是错误的。其实践意义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者轻视感性经验,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轻视科学理论,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

(1)掌握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

(2)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也就是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概括和改造,从而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才能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和概括出来。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必要性在于:?

(1)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发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预见性、坚定性。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3)检验和发展认识。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检验理性认识的真理性,使之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1)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3)再次,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4)最后,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1.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1)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2)人的认识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3)认识主体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某一理论、思想、方案等,经过反复实践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是没有完成。这是因为,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是无限的,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2.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认识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克服和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统一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事物和实践相符合;这种统一又应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着的客观事物和实践相符合。?

这一原理的意义:当客观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左”的错误;当客观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就会思想落后于实际,犯右的错误。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割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左”、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35 3991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