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调查报告【精编10篇】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其成长至关重要,通过调查发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共同影响习惯形成,如何有效促进这一过程?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调查报告【精编10篇】”,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调查报告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搜索“行为习惯”,百度百科中给出的定义是:“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有着如下特点:
1、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2、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养成的,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3、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和情感的内容;
4、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一个公民最低的行为准则,更是一个人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各个学校都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把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活动作为德育的抓手之一,把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教育的课题之一。
我校以《“经典诵读写”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为课题,旨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践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和书写活动,体验中华经典诗文蕴含的美好的情感、立身行事的准则,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为了较准确的了解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为学生养成教育寻求合适的途径和方法,特进行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调查。
二、研究的方法
1、调查的时间、对象与范围
时间:20xx年10月
对象及范围:在四至五年级20个班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共134名学生、134名家长。
2、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家长问卷、学生问卷
访谈法:家长座谈会
3、调查的内容
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学习习惯、勤俭节约习惯、诚实守信习惯等因素。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文明礼仪习惯和意识初步形成
公民的文明守礼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要求和谐文明的精神生活环境。每个公民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正是营造了这种和谐生活环境。
在本次的调查中,75%左右的学生在生活中能使用文明用语,并且主动 和老师打招呼;90%以上的学生能够遵守交通规则、反感口出脏话等。特别是在文明有礼意识方面,94%的学生认为:勤劳、善良、诚信、知礼、守纪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品德,99%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具体见附表一)等。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具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文明礼仪习惯的思维和意识也正在建立。当然,还有30%的学生在课间追逐打闹,35%的学生有时在桌椅上乱写乱画,21%的学生有时乱扔垃圾,等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和学生当前的身处的社会环境有关: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娇惯、做事随性。所以,文明礼仪习惯虽然被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认同,但我们还要看到不少学生行为中的痼疾,以有效的活动改善部分不良行为,以营造更和谐的文明氛围。
(二)学会感恩应落实在行动上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享用父母给予的一切是那样的自然、合理,是否想到回报、是否体谅家长的辛苦和困难可能就需要提醒和感悟的过程。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不仅是小学生要养成的行为习惯,也应是每个公民该有的品行。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60%的学生表示孝敬父母,51%的学生经常向长辈们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56%的学生经常帮爸爸妈妈做事等,98%的家长也认为孩子从没因某种原因嫌弃父母。这些数据显示我们的大多数学生传承了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和长辈的美德,对父母的教养之恩心有体悟。同时我们也要看到:18%的孩子对父母或长辈说的话不冷不热,44%的孩子认为孝敬父母不够,15%的`孩子不知父母的生日等,这些现象表明学生还有许多学生对父母的教养之恩缺少感激,更少有回赠的行动。如57%孩子只对父母偶尔说过“我爱你”“您辛苦了”之类的话,30%孩子在一家人一起吃饭时,只管自己,不顾别人,等等。所以,要学会感恩,哪怕是一句问候、一时聆听、一个动作都是对父母的莫大安慰。
另外,本次调查显示:58%家长认为孩子缺乏感恩意识,最原因是家庭教育,70%学生表示平时有了大家都喜欢吃的东西时,父母都是让他们先吃,而不是让长辈,可见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会感恩的关键。
(三)良好的成绩不等于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优裕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们的知识面广阔,文化课成绩总体提高。这种较高分数的文化课成绩是否表示现在的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调查显示:36%的学生表示早晨到校后,不能自觉早读,25%的学生只是有时能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书桌, 22%学生有时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40%学生有时能在课堂上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等。29%家长认为孩子每天晚上整理书包时,需要父母提醒。这些表明很多学生不仅在生活上依赖父母和长辈,学习上也不能独立完成学业,更不用说勤学善思的良好学习习惯了。
(四)勤俭节约习惯应注入时代的内涵
物质生活提高可能使许多人忘了勤俭节约的传统家训,更不用说小学生了,他们面对琳琅满目的物品总是难以自持。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勤俭节约习惯的培养从爱惜物品、热心公益、环保等方面入手可能更符合现实。
调查显示:94%的家长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要节约,90%以上的家长支持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支持孩子参加学校打扫卫生;而80%的学生零花钱都用在购买学习用品,95%的学生学习用品坏了才更换,56%学生能够把平时购物使用的塑料袋留下备用,等等。这些数据显示我校大多数学生已初具有环保节约的意识和习惯,绝大多数家长也十分注重孩子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而将这种良好习惯推广乃至升华,在社会公益方面多多尝试和涉足可能也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课题。
(五)诚实守信教育应树立成长典范
文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关注人们的诚信度,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也为一个人发展搭建进步的阶梯。童言无欺,孩子最初都是诚信的模板,能否保持纯真,后天的环境非常重要。
调查显示:我校80%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较高的诚信度,93%的学生捡到东西会交还失主或交公,91%的学生认为好朋友犯了错误,老师调查时会如实说出,等等。这些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诚实守信。但是调查中还发现:30%孩子认为父母答应你的事基本能做到,60%孩子认为父母答应的事大部分能做到, 40%孩子会因做了错事怕父母责备而有时撒谎,56%的家长有时翻看孩子的日记、书包,等等。这些数据说明父母相信孩子、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是孩子摒弃谎言、言行一致的先决条件,而父母和长辈树立的诚信模范更是孩子诚信的航标。
四、总结反思
归纳以上分析及调查的实际环境,笔者认为,本次调查是我校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学习习惯、勤俭节约习惯、诚实守信习惯等方面较为真实的现状。因学生问卷在班里填写,是否有些学生因其他因素没有如实填写也需考虑。作为课题《“经典诵读写”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的一个支持,我们还要关注本次调查中一些这样的数据,如:20%学生在家里或学校很少或不读课外书,37%的家长每学期为孩子买0—2本课外书,只有15%的家长为孩子买我国古代经典,等等。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目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的助力器,甚至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在小学阶段对于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校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还不尽人意,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习习惯的养成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新课程的基本要求,着力养成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此,我们对不良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原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二、调查对象
本文以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的情况,以及分析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继而培养我校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
三、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相结合,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分发均符合调查问卷的科学性。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最后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和分析,对比调查问卷,以确保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四、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和动力。很多小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学习,只是因为家长让上学就上学,为了看书而看书。在看书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容易被外界干扰;学生学习的自制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学习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遇到不会的问题很少主动提问,在没有人看管的情况下,很少主动学习。
2、没有良好课前预习习惯和课后复习习惯。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没有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每天对于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回家或者下课不进行复习、巩固。仅有三成的学生会及时整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并复习和背诵。
3、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课堂学习效率低。
我校大部分学生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分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调查显示,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课上很难进入状态,经常溜号。家长也普遍反映,孩子在做作业时,有的边做边玩,有的边做边看电视,不够专心,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做作业时需要陪做。有的学生认为作业出现错误的原因是粗心大意、不专心所致。
4、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做作业的姿势不端正,需要教师与家长反复提醒。我们发现学生不良的姿势为: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过低,大拇指压着食指,“一尺一拳一寸”做到的学生很少。大部分班级都普遍存在字迹不端正、学生涂改随意、不整洁等不良现象,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做作业时粗心、漏题、看错题意、边看电视边做作业。
5、缺乏学习自主性。我校许多小学生都是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中,不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旦脱离了教师的视野范围,就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有部分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比较喜欢看电视和玩手机,有的每天必看,有的边做作业边看,有的一有机会就看。做完作业主动检查的学生不多。
五、结论
1、结论分析
根据我们对遂昌县实验小学20xx届292名小学生的调查发现。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计划、控制学习时间、控制学习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控制学习结果等六个方面,尖子生显著高于中等生,中等生又高于后进生。但从总体看,小学五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尚为养成,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都属于被动学习。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孩子对家长、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家长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有了家长的参与是一件喜人的好事。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正视家长教育热情的同时还应引导家长在孩子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给予理论指导,让家庭也和学校一样,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从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自主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
2、科学认识
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汉书·贾谊传》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即习惯须自小培养,才不费多少力而容易成功。从小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仅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有着特殊意义,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更是树立终生学习的重要基础。
3、策略提示
(1)引导正确归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都来自外部,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体可以引导学生把学习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如能力、策略等),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如努力、运气等),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2)挖掘家庭因素,营造民主型的家教氛围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动因。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由他律走向自律。戴西和赖恩认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外部调节的整合和内化的结果。人际环境中对自律的支持、指导、关怀,分别满足了孩子的三种心理需要: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被关怀的需要。家长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改变学习方式,发挥学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功能
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十分关注自主学习能力获得的途径问题。国外学者一般认识,自主学习能力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获得。一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二是如果课堂上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学生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学习来获得一些自主学习的策略;三是学生自己设计和实施的学习实验。温内认为,在这种实验中,学生通过尝试——错误过程也可以探索出某些有效的自主学习形式。我国学者更多地强调教学的主导作用,他们认为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的。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可以分三个阶段,教读阶段、引读阶段和自读阶段。在自主学习能力获得的具体过程中,一般分为领会学习、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三个过程,这也正符合了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让我们从教会学生学习出发,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被动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调查报告 篇3:
一、调查情况概述
1、调查对象
本次被调查的对象主要为二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部分学生
2、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问卷以分类抽样方式进行。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小学生的习惯良好,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德行为、心理素质等方面呈现出正常的、积极向上的发展状况。同时,调查数据及访谈还显示,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下述几方面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做人的基本态度缺失。
从对农村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纪律,行为很随意。中年级的学生逐渐表现出撒谎的问题,有的孩子不爱护公物,无公德。有些中、高年级的学生出现打人、骂人、欺负比自己弱的学生的倾向。还有些共性问题,如:无爱心,对他人冷漠,无集体荣誉感,不够勇敢,怕吃苦等等。做人的基本态度你都没有,哪里还能进行好习惯的鉴别和养成?小学生在生活中的看似无关痛痒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导致做人的基本态度的缺失,而做人的基本态度缺失了,直接影响的是孩子的健康正常的发展。
(二)、生活方面依赖性强,行为随意,不合规范。
调查发现,小学生在生活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不愿做、也不太会做家务事,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有的学生每天上学都要向父母要钱买零食、买玩具。放学后不回家,到处玩。作息无计划,生活无规律,迷恋电视、网络。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被动学习,能力较差。
从以上的调查表中得知:接收调查的很多小学生,学习被动:对于老师的提问,有的学生不积极思考,不求甚解,总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做作业不动脑筋,不会抓紧时间,不会审题,总是依赖老师或家长,不愿意花时间钻研。
还有些小学生,在学习方面态度不端正。这部分学生有的不喜欢做作业,实在要做,要么心不在焉,心里总想着玩这玩那,作业马虎、潦草;要么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吃苦的精神。有些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发呆,说话,做小动作……因而,这部分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能力很低。
(四)、情商较低,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冷淡。
农村小学生中,虽然独生子女比较城市来说少得多,可是他们的父母亲仍然很珍视。很多时候就把他们作为家庭的中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呵护、娇宠,使不少孩子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不愿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倾向。在对家长的访谈过程中发现:不少家长们感叹,现在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嫌父母“老土";与邻里之间,见面不肯打招呼,关系冷淡;同学在一起相处,也经常会为一些小问题斤斤计较而闹不愉快,说话粗俗没礼貌,做事不懂得谦让。
(五)、心理脆弱,不会调整不良情绪
从调查表看出,很多小学生心理脆弱,不会正确排解不良情绪,要么盲目自负,要么胆小自卑。有的性格内向,不够活泼开朗;有的则蛮横霸道,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很多孩子特别经不起挫折,一旦遇上,容易破罐子破摔。
(六)、小学生在情感上,自我认识不清楚。
自我认识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一个人若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便会促进他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调查数据显示有近40%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优、缺点。那么,这部分小学生就不可能有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的认识,更谈不上有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态度了。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在情感方面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关怀品质下降
少年儿童的爱憎情感非常分明,经常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由于缺乏对学校、家庭、老师应有的情感,因此经常不假思索地说不喜欢父母或某某老师。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不愿值日逃避劳动;在父母面前是小皇帝骄横跋扈,在同学面前互不谦让,对父母和老师的关爱只知道冷漠地接受,丝毫不知感激与回报。有些小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偶像生日、兴趣、爱好调查得清清楚楚,却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不愿意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如此严重的情感缺失,恐怕不是单纯讲劳动观、道德观就能解决的了。正因为关怀别人少了,得到别人的关怀久了,自然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孤独冷淡的心理经验。一切言行就以自我好恶而简单的实施了。
2、缺乏感恩精神。
现在的少年儿童,自从来到尘世间,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中,师长的指导下生活,他们对世界未有一丝贡献,却挑三拣四,视恩义为理所当然,而且,有时还对错不分,相互攀比。就连部分贫困家庭的子女,有时也会强行向家长提出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要求,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是“钱花完了再向爸妈要呗”。课题组成员曾经试着和小学生聊过有关勤俭节约的话题,得到最多的回答是“那我岂不是很没面子?”或“人家都这样你太小气会被人家看不起”。当看到有人真的节俭时会不屑一顾“哼,小气就是小气,装什么高风亮节。”这种现象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上很常见。课题组成员对学校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家庭学生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最想对帮助过你的叔叔、阿姨说什么?大部分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你给他们写过感谢信吗?多数学生回答“没有”。孩子们把给予当作理所当然,心里缺乏了感恩的洗礼,就失去了宝贵的自我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也就自然失去了自我认识的机会。因此,小学生的自我认识模糊不清,也就不足为奇了。
(七)、学校、家庭、社会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的`数据显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不清楚的现象,说明小学生究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者的大人,心中如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谈何重视和培养?从调查中得知,对待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大人们经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无法接受,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学生身上有了不良行为习惯,学校、家庭也没有做到及时的沟通。在农村,很多的家长甚至是老师,没有重视学生的习惯的培养。另外,调查还发现,有近百分之六十的小学生反映,自己生活的地方,从来都没有开展过有关学生的教育、习惯等内容的活动,从这个调查结果来看,社会这一层面,的确没有在农村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因而,社会、学校、家庭相互脱节,重视不够,自然导致很多农村孩子,很小时有了坏习惯,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最终发展到问题学生的境地,委实可悲。
从以上结果来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不仅让自己的发展停滞,还会影响周围的孩子以及整个班集体。这些现实情况充分说明,及时矫正不良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调查报告 篇4:
一、调查目的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教育理念强调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在落实教育部新修订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同时,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本学期,我们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每周设定一个好习惯培养方案。然而,在操练、升旗和书写方面,我们发现学生们需要更多努力。我们进行了学生和家长的调查,旨在了解影响学生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为未来的教育工作制定目标,更有效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分为两类:
1.学生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访谈调查的方法,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家和在校时的书写、操练和升旗表现。
三、调查结果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统计处理,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
1.每天在家的`书写姿势正确的比例为56%,不正确为36%,不确定的为8%。
2.在家是否有人纠正错误书写姿势和督促学生正确表现,有的比例为86%,无的比例为8%,偶尔的比例为5%。
3.学生的书写习惯(包括书写姿势、格式、用纸、专注度等)好的比例为,一般的为6%,不好的没有。
4.每周一升旗仪式上,认真参加且心情激动的学生比例为79%,参加但无任何感觉的比例为19%,不想参加的比例为2%。
5.在升旗仪式中,总是佩戴红领巾的比例为98%,有时不佩戴的比例为2%。
6.在做眼保操时,认真做的比例为92%,有时认真做的为6%,不想做的比例为2%。
75% 20% 5%
四、分析与思考
(一)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三个层面的现象。良好的占比为75%,习惯一般占比为20%,习惯不良的占比为5%。总体来看,本班学生在升旗、做操、写字三方面都表现不错。不过,部分学生在写字姿势方面还有待改善,考虑到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在很多时候都自认为自己的教育是最重要、最合理的,却忽视了与孩子心灵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忽视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对良好习惯的形成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二)标准制定
1.升旗:
1)穿戴整齐,正确佩戴红领巾,按时参加升旗仪式;
2)听到集合铃声后,站好队伍,安静、有序地走向操场;
3)站姿端正,挺胸收腹,双手五指并拢,下垂紧贴裤缝边;
4)升旗期间保持安静,不讲话、不逗留,非少先队员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5)国歌响起时,声音洪亮,节奏感强;
6)国旗下讲话时,保持安静,认真倾听,讲话结束后鼓掌致谢;
7)升旗完毕,按指定路线有序退出,不拥挤不喧哗。
2.写字:
1)三年级及以上学生使用钢笔写字;
2)写字时保持安静,注意力集中,既要保持一定速度,又要写得规范,不潦草;
3)写字时要保持端正姿势,两脚与肩同宽,平放地面。身体与桌面垂直,眼离本一尺,胸离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4)写字结束后,要认真整理书本,避免书本出现卷角现象。
3.做操:
1)做眼保健操时,音乐响起后,学生应立即放下手中事务,认真做操;
2)做眼保健操时,要闭眼,注意力集中,符合节拍,准确用力;
3)广播体操准备期间,各班的体育委员迅速组织学生在走廊上整队,安静、有序地到达指定场地。
2、集合排队要求迅速有序,并快速组成操练队形,排成一条整齐的线。
3、启动操练音乐,饱满精神认真跟随。动作流畅雅致,与音乐协调一致,真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标。
4、完成操练后按规定路线有序退场。
五、应对措施
(一)制定规章制度,培养好的操练习惯
为了培养班级学生良好的操练习惯,要与班主任和体育老师共同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动作,以达到思想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好的操练习惯关系到个人精神形象和班级风貌,激励学生尽心尽力。
(二)注重细节管理,规范学生写字姿势
急剧下降的小学生视力趋势,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当的读书和书写姿势。不管是哪门学科的课堂,任课老师应提醒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姿势和习惯。在阅读时,要做到手、眼、口、心同步;在书写时,要保持腰背挺直,胸离书桌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长,双脚肩同宽且平踩地面。同时,还要加强课堂内的硬笔书法比赛、读写姿势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自控能力。
(三)提高思想认识,互相监督升旗时的表现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升旗仪式的重要性,知道升好旗是一种爱国表现。为了使队员清楚升旗的准则,规定从服装和红领巾佩带、到升旗时高唱国歌的姿态,以及进行队礼时的手势等。由班级值日生每周一检查升旗服装和红领巾的正确佩戴,由两个体育委员监督整个升旗仪式过程中同学们的表现。并且每周五班队会时,由学生评选出升旗标兵。
(四)家校携手,形成合力
在学校的工作实践中,班主任必须积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协力创造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家长联系,请求他们在家中督促孩子写好字,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读写姿势,并配合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提醒孩子服装和佩戴红领巾。家校携手共同促进孩子形成好习惯。
要培养良好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教育方式也应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因人、因时、因地的教育。为了让好习惯伴随学生健康成长,我们需要让学生承担起班级、学校和社会的荣辱,走出教室、校门甚至踏上社会。
(一)升旗仪式
挂上红领巾,齐肃立,行队礼,穿上校服,走向操场,演讲话,在心里记下仪式步骤。奏国歌,升起国旗,同学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二)锻炼身体
进行广播操,炼体魄,眼保操,动作准确。听口令,齐拉动,用力匀,让我们的眼睛更加明亮。队列整齐,动作协调,长期锻炼,将受益终身。
(三)书写规范
方块字是中文基础,必须身体保持端正,脚放平台。从小开始练习,获得正确写字姿势,纸和笔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尺远。内心保持专注,目光明锐,笔握稳定,写出整齐美观的字迹。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调查报告 篇5:
一、调查目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会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种教育人的哲学,说明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俗话说与其积1000,积10000,不如保持一个好习惯。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新修订的《小学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细节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道德水平。这学期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每周制定一次培养好习惯的计划。通过教育实践,孩子养成了一定的好习惯。我们发现学生在做题、升旗、写字等方面还是需要下功夫的。为什么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习惯不理想?带着这个问题,我先后调查了学生和家长。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进一步了解影响学生习惯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目标。为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达到我们育人的目的.。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为两类:学生
(二)调查方法:访谈调查
访谈主要包括:学生在家里和学校写作、做练习、升旗的行为。
三、调查的结果
我们对学生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情况如下:
1.每天在家写字是什么姿势?
正确,不正确,不确定
56% 36% 8%
2.有没有人提醒或督促纠正家里写错的姿势?
你偶尔有吗
86% 8% 5%
3.你的写作习惯是什么(比如写作姿势、格式、音量、专注度等。):
好的一般是不好的
% 6% %
4.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
认真参与,兴奋参与,没有任何想参与的感觉
79% 19% 2%
5.升旗时是否戴红领巾:
一直戴着,有时候不戴,一直不戴
98% 2% 0%
6.做眼保健操时:
认真做,有时候认真做不想做
75% 20% 5%
四、问题分析与思考
(一)学生升旗、做操、写作习惯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行为习惯有三个层次,%的人有良好的行为习惯,16%的人有习惯,%的人有不良习惯。总的来说,我们班的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升旗、做操、写作等方面都做得很好。部分学生写作姿势仍然较弱,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为本。这个想法告诉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在调查中不难发现,教师往往认为自己的教育最重要,最合理,而忽视了与孩子的精神交流,忽视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在形成良好习惯中的重要作用。
(2)制定标准
举旗:
1.穿校服,正确佩戴红领巾,按时参加升旗仪式。
2.铃声响起后,各班在走廊排队,安静有序的进入操场。
3.站立时,挺胸收腹,双手手指并拢,下垂至靠近裤子下摆。
4.升旗时保持安静,不说话,不挑逗。非少先队注重仪式,少先队注重团队仪式。
5.唱国歌时,声音洪亮,节奏强烈。
6.在国旗下讲话时,要保持安静,认真听。发言完毕,鼓掌感谢。
7.升旗后,按指定路线退场,不得拥挤和喧哗。
写得好:
1.初三及以上的学生用钢笔写字。
2.写作时保持安静,注意,不仅要有一定的速度,还要一笔一画,不要乱涂乱画。
3.以正确的姿势书写,双脚与肩膀一样宽,平放在地上。实现三个一离本眼睛一尺,离桌子一拳,离笔尖一寸),要求身体垂直于桌面。
4.写完后认真整理书籍,避免边角卷曲现象。
做好:
眼保健操:
1.当音乐开始时,学生们立即放下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认真做眼保健操。
2.做眼保健操时,闭上眼睛,集中精神,使穴位准确,适当发力,顺应节拍。
广播体操:
1.当播音准备音乐响起时,各班体育委员会迅速组织学生在走廊排队,安静有序地到达指定场地。
2.排队和集合要求快而不乱,在体操队形中迅速散开,纵横形成一条线。
3.广播练习音乐响起,兴致勃勃地认真进行练习。动作正确优美,配合音乐,真正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4.广播操作结束后,按指定路线有序退出。
五.采取对策
(一)制定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做习题的良好习惯,加强对学生正确做习题的训练。班主任联系体育老师,共同培养和引导学生做题的准确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做题关系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一堂课的风格,让集体荣誉感督促孩子做好做题。
(二)注重细节管理,规范学生的写作习惯
鉴于小学生视力的急剧下降,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和写作姿势。无论课堂是什么科目,只要孩子读写,老师都有义务和责任提醒孩子及时纠正错误的读写姿势和习惯。读书时,用手、眼、口、心去做;写作时,背部挺直,胸部离书桌一拳,眼睛离书一尺,手离笔尖一寸长,脚和肩膀一样宽,平躺在地上同时还举办过硬笔书法比赛、读写姿势比赛等。我班上很多次。现在上课读书写字,坐着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渐养成,增强了我的自控能力。
(3)提高思想认识,互相监督,树好旗
让学生认识到升旗仪式的重要性,知道升好旗是爱国的表现。为了让队员明确升旗的行为准则,我规定了学生在升旗的时候要穿衣服,戴红领巾,唱国歌,然后在进行少先队队礼的时候要摆姿势,做手势。此外,每周一班值日学生检查升旗服装和红领巾的佩戴情况,两名体育委员会成员监督学生在整个升旗仪式中的表现。在每个星期五的班会上,学生们将选择标兵举旗。
(4)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在学校工作实践中,我们班主任必须积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创造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联系了父母,让他们督促孩子在家好好写字,及时纠正自己不良的读写姿势。同时,家长要互相配合,在每周一升旗时提醒孩子穿衣戴红围巾。家和学校一起努力促进孩子的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在以后的工作中,让学生走出教室,肩负起班级的荣辱;踏出校门,肩负起学校的荣辱,踏入社会,肩负起社会的荣辱,真正让良好的习惯伴随着学生的健康发展!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调查报告 篇6: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状况,为课题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们于20xx年11月,对本校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文明行为习惯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全校有学生137人,其中一年级30人,二年级34人,三年级38人,四年级35人。
二、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现状
(一)通过问卷法调查得知以下情况:
1、 品德行为状况:捡到东西
A、主动交给老师(65%)
B、交给家长的(%)
C、自己留着的(%)。
2、同学间发生矛盾:
A、能主动谦让的(%)
B、要争个高低的(%)
C、出手打人的(%)。
3、做错事后:
A、主动承认的(%)
B、经教育才肯承认的(%)
C、不承认的(%)。
4、遇到他人有困难:
A、主动帮助的(%)
B、有时帮助的`(%)
C、干脆不帮助的(%)。
可以看出,有65%的同学拾到东西能主动交给老师,这说明大不分同学比较诚实。但有%的同学做错了事不承认或经教育方可承认;有%的同学遇到有困难的不能主动帮助;有%的同学与他人发生冲突不能主动退让。高年级的同学被动性强。
(二)文明行为状况;
1、见到老师问候:
A、能主动问好的(%)
B、被动问好的(%)
C、不打招呼的(%)。
2、使用礼貌用语:
A、常使用礼貌用语的(%)
B、偶尔使用的(%)
C、从不使用的(%)。
可以看出,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的有%;与他人交流常使用礼貌用语的有%。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还是懂礼貌的,也有的同学不能坚持地做下去,常出现反复。
(三)卫生行为状况;
1、饭前洗手:
A、洗手(%)
B、有时洗 (%)
C、不洗(%)。
2、发现纸屑:
A、拾起来(%)
B、有时拾起(%)
C、装做没看见(%)
3、刷 牙:
A、每天都刷的(%)
B、有时刷的(%)
C、不刷的(%)
可以看出,饭前洗手的有%;发现地面有脏物能赶快拾起的有%;每天能坚持刷牙的有%。学生的卫生行为习惯还有待于我们去努力。
三、问题的成因:
学校地处偏远农村,经济条件落后。留守儿童多,因而有的学生性格和行为上出现偏差,尤其在行为习惯方面。主要有:时间观念淡漠,随意性大;纪律观念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不爱学习;缺少礼貌,卫生习惯差。以致学生学习成绩差,学校教学质量不好;学生有违规现象,学校教学秩序受影响。
有的家长则是过分溺爱,忽视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使孩子在生活中逐步养成了依赖、自卑、任性、唯我独尊等不良心理,随之而来的不文明行为习惯显呈现在他人面前。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更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应对策略
1、学校要把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议事日程。从小事抓起,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开展好“五好”活动,培养学生读书、写字、劳动的好习惯。
3、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4、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对学生学习、生活、礼仪等方面明确行为规则,对学生进行实施规范的约束。
5、树立师生形象,感染和影响学生。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调查报告 篇7:
一.调查目的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话强调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我们学校致力于制定每周一次的培养好习惯计划。通过教育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做题、升旗、写字等方面需要下功夫,为了了解影响学生习惯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目标,我们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分两类,针对学生和家长,采用访谈调查的方法。
调查主要内容包括:
1.学生写作、做练习、升旗等方面的行为
2.家长是否提醒或督促孩子纠正错误的习惯
三.调查结果
我们对学生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结果如下:
1.每天在家写字的正确性:
正确:56%
不正确:36%
不确定:8%
2.家长是否提醒或督促孩子纠正错误的写作姿势:
经常:86%
偶尔:8%
不提醒:5%
3.学生的写作习惯:
好的:63%
一般:6%
不好的:31%
4.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
认真参与:79%
兴奋参与:19%
没有任何想参与的感觉:2%
5.升旗时是否戴红领巾:
一直戴着:98%
有时候不戴:2%
从不戴:0%
6.做眼保健操时:
认真做:75%
不想做/有时候认真做:25%
四.问题探讨与思考
(一)学生升旗、做操、写作习惯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通过我们的.调查,行为习惯可分为三种类型: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占%;有一定习惯的学生占16%;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占%。总体而言,我们班的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方面表现出色,在升旗、做操、写作等方面都有优异表现。但是,部分学生仍需改善写作姿势,这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应该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一种认识偏差,即某些教师往往忽视与学生交流精神,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在形成良好习惯方面是极为有害的。
(2)制定标准
升旗仪式:
1.学生必须穿上校服,佩戴红领巾,准时参加升旗仪式。
2.铃声响起后,各班在走廊排队,安静有序地进入操场。
3.站立时,胸前挺起,腰部收紧,双手手指并拢下垂至裤摆附近。
4.升旗时不得大声喧哗,不得打岔。尽管纪律队注重整齐划一的形式,但是少先队应该注重团队合作意识。
5.唱国歌时,应该高声清晰,有力而有节奏感。
6.在国旗下讲话时,应该安静认真地倾听演讲者的话语。演讲结束后,应该热烈鼓掌致谢。
7.升旗后按照指定路线退场,不得挤推,避免喧哗。
写作:
1.初三及以上的学生应使用钢笔书写。
2.写作时要保持安静专注,注重笔画,避免涂抹。
3.正确姿势书写:双脚平放,与肩同宽;离眼睛一尺、离桌子一拳、离笔尖一寸,身体应保持坐姿垂直。
4.写完后用心整理书籍,避免损坏边角。
体操:
眼保健操:
1.当音乐开始响起时,学生应该立即暂停手头工作,投入到做眼保健操中来。
2.做眼保健操时,应该闭上双眼,全神贯注,精准按压穴位,力度适中,与音乐节拍保持一致。
广播体操:
1.当播音员播放音乐准备信号后,各班的体育委员应该组织学生在走廊排队,有序地到达指定训练场地。
2.集合过程要求快速有序,形成紧密的体操队形。
3.欢快的音乐响起,学生们充满热情地进行体育锻炼。他们动作优美,音乐与之相得益彰,使得锻炼效果更佳。
4.练习结束后,学生们有条不紊地按照规定路线有序退出。
五.采取措施
(一)制定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习惯
为了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和训练学生正确做题,班主任联系体育老师一起致力于这项事业。学生需要认识到做题的正确性不仅关系到自己的精神面貌,还关系到整个集体的风格和荣誉感。因此,我们需要制定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
(二)注重细节管理,规范学生写作习惯
针对小学生视力急剧下降的现状,我们应当关注正确阅读和写作姿势的养成。不论在哪门科目的课堂上,老师都应该提醒孩子及时纠正错误的读写姿势和习惯。例如,在读书时,学生需要同时使用手、眼、口和心;在写作时,他们应该保持背部挺直,胸离书桌一拳,眼离书一尺,手离笔尖一寸长,脚和肩膀一样宽,并平躺在地上。此外,我们还举办过硬笔书法比赛、读写姿势比赛等,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习惯,并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提高思想认识,相互监督,形成标兵
学生需要认识到升旗仪式的重要性,它是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我们需要规定学生在升旗仪式时要穿戴好相应的服装(即配戴红领巾),唱国歌,然后进行少先队队礼。每周一,班值日生检查学生的升旗服装和红领巾佩戴情况。此外,两名体育委员成员监督学生在整个升旗仪式中的表现。在每个星期五的班会上,学生们将选择标兵,并担任升旗任务。
(四)家校合作,共同形成合力
班主任需要积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例如,我们联系了家长,让他们督促孩子在家里好好写字,并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读写姿势。同时,家长需要互相配合,以确保学生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穿戴好升旗服装和红领巾。通过家校合作,我们能够共同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素质。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并且教育方式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肩负起班级的荣誉和责任;踏出校园门,肩负起学校的荣誉和责任;踏入社会,肩负起社会的荣誉和责任,真正让良好的习惯伴随着学生的健康发展!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调查报告 篇8: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目前父母普遍忽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分数上,经常为孩子考不好着急,很少为孩子没有好习惯着急,或者虽然知道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只是一味的埋怨孩子慌张不细心却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如何合作,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育因为有着它独特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因此,我们围绕小学生数学学习自查习惯现状展开了研究。
一、调查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 调查具体目标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数学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比如,做完题后进行检查、验算,找到错误要进行订正,这也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表现。我们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自查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在于增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率。具体目标是:
1、通过对学生自查现状、教师教学引导以及家庭教育配合情况三方面的调查,发现学生自查缺失的原因及根源,为培养学生自查习惯,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作好铺垫。
2、通过调查研究实现对学生自查习惯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反思,具有一定的责任感。
3、经历调查分析促使学生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中形成“正能量”,促进教学互长,营造师生之间良性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对象与范围
时间:xx年10月。
对象与范围:西安市实验小学五年级一班至八班,每班随机抽取十名学生及家长,部分教师。
2.调查方法
问卷法:学生问卷、家长问卷。
观察法:随堂进行观察,查看作业本,测试情况。
访谈法:与教师、学生及家长交谈。
分析法:数据统计分析
3、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影响下,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与实际行为,其中包括学生数学学习状态,课业负担状况,学生自查习惯的实际情况,家长在督促学生学习方面的行为与方式,以及教师对于学生自查习惯的理解和定位等等。
二、学生自查习惯现状分析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周密调查,走访了一线的数学教师,与部分学生和家长进行交谈,随机发放80份家长问卷,80份学生问卷,并全部收回,我们发现学生的数学自查现状令人担忧。
1、忙于学习,无暇思考,动力欠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合理的时间安排以及充沛的.精力是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保障。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令人堪忧:只有%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80%的学生都需要老师或家长的一些督促和帮助,还有%的学生必须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催促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失去了督促和检查则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仍然处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的学生经常会参加课外活动或学习,仅有%的学生没有参加课外学习和辅导。我们来算一笔账,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学生在校时间按5小时计算(不包括学生校内外托管时间),一周为25小时。据调查高年级学生在校外学习时间通常在10小时以上,我们按10小时计算,则学生一周在校内外上课时间长达35小时,相当于一周7天,每天都是工作日。学生的在校作业时间按每日一小时计算,课外作业时间通常也为5小时,再加上每日读英语至少15分钟,共计约12小时。这样学生一周内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时间总计约为47小时,约占一周时间的三分之一。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通常不得少于十小时,约占一周时间的二分之一。那么学生还剩的六分之一时间在干什么呢?吃饭、洗漱、准备、上学、放学……学生基本处在忙于应付所有学习任务的状态,在这一状态长久的影响下,致使学生们无暇思考:“我为什么而学?”“我该怎样学?”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
2、重视成绩,轻视引导,氛围欠缺。
从学校教学中可以了解到,目前多数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理念中,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对如何利用日常练习、作业、测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等关注不够。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答题的正确率,过于关注题目的答案本身,对于学生出错的其它客观或主观因素(例如:环境、心理、情绪、行为习惯等等,其中也包括学生自查习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隐性的学习力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在社会因素和家庭期望的影响下,多数学生和家长都渴望考取理想的中学,为孩子营造更加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所以成绩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杆。在课改和教育导向的正确引导下,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逐步被扭转,但成绩依然是学生学习评定的硬指标。为此家长们努力实现自身的最优化,打造孩子的最佳化。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于学习严格把关,往往将作业检查的任务,甚至测试反思大包大揽,出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指导。表面上,当日问题当下解决,但长此以往,形成了孩子强烈的依赖心理,成为的做作业的机器,计算的工具,不愿自查,只是坐等家长的评判,而这使得家长们也骑虎难下,也叫苦不迭。
据调查经常监督检查学生每日作业情况的家长占调查总数的% ,在测试后为孩子查找学习中存在的不足高达90%,而在家长眼中学生具有日常自查习惯的仅占调查总数的%。过于关注成绩,轻视对学生的自查引导,学生们缺少自查的氛围。
3、流于形式,难成实效,方法欠缺。
学生在学习中为了快速完成学习任务,留给自己更多“自由”的时间,他们急于完成学习任务往往忽略自查这一环节。在课堂练习中,只有答案不同才会思考错因。在交作业后,见到老师批改的错号才会找自己解决问题的误区,缺乏自查意识。因此,在考场上,总有些学生答完题无所事事,折纸、画画、玩尺子。多数同学的检查可以用一个“看”来概括状态,看来看去也看不出所以然,任时间从身边滑过。尽管有一些验算的同学,与其说是在验算不如说是二次计算,自查方法明显欠缺。
据调查,学生具有数学预习习惯的占调查总数的40%,学习后及时复习的占%,能自觉自查的占%,单元学习后,测试后自查的学生分别占%、%。学生自查意识淡漠,自查方法单一,很难实现有效自查,就不能经历自查过程,体验自查优势,难以形成自查形成的良性循环,提高数学素养。
三、解决学生自查现状的对策。
由于一方面,时下常见的做法是教师布置完作业,总不忘要求学生让家长检查签字,这样既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削弱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意识,淡化了他们心中的责任感,同时也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面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由于对作业失去了热情,往往是只要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不愿关心作业完成的质量,更不愿去反思从作业中得到什么启示。再就是,在数学检测中因为不会进行自查,任时间匆匆流逝,而学生无所事事。针对学生自查习惯缺失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作以尝试:
1、引导自查,领略自查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自查,反思和小结有效的自查方法。当然教师在每节课都有一定的知识内容和练习的量,课堂的承载量有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练习中的某一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归结自查的方法。例如,学生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时,通过观察板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查方法并加以归结,看图形特征,想面积公式,验计算结果,对单位是否一致。
2、家校沟通,营造自查氛围。
在家庭作业这一环节,关于作业自查学生和家长的心理有一定的矛盾冲突,呈现的形态是学生草草检查流于形式,家长检查才是实质。在学生自查时家长更有甚者在孩子旁边不断提示,指指点点,造成孩子强烈的依赖心理。而学生本存的一丁点儿自查自信也被家长的一声怒斥和好心指点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不相信自己,只相信家长,相信老师。因此,建立有效的家校联系,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自查成果,教师定期在家长中给予方法上的引导和孩子自查成果的展示,排除家长的困惑,形成家校合力,为学生营造自查氛围。
3、及时鼓励,体验自查效应
无论是课堂练习中,还是在作业中,教师都应作一位善于观察的引路人,发现学生自查行为应及时肯定,对于学生收获自查成果,教师更应大力表扬,引导学生去浮躁,静思考,运用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细心自查,让“正能量”扩散开来,使得数学素养的提升习惯和自查习惯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心理体验感受自查的带来的良性效应,促进自查方法的呈现多样化,自查技巧的提升快速化,以及自查习惯的养成常态化。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调查报告 篇9:
一、调查目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本保证,是终身学习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目前,我校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还不够理想,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习习惯的养成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了解我校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寻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与方法,开展此项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5月至6月。
调查地点:xx小学。
调查对象:xx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及家长。
二、调查方法
xx小学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现有6个班,185名学生。我们把1—6年级学生分成低、中高两个段,进行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从按时上学、课前准备情况,课堂听讲答问情况,预习、复习、考试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课外阅读情况,讲究学习卫生等显性方面展开调查,其中低段涉及5个方面,高段涉及10个方面。
(一)、问卷调查法。这次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学生家长,共发出问卷185份,收回168份,占%。第二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去185份,收回185份。第三部分是对教师进行调查,共发出去20份,收回20份。
(二)、访问调查法。对本校的随机抽取的30名学生家长和30名学生进行访问,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情况。
(三)、观察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在校听课,作业等学习情况的观察,调查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情况。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小学生大部分具有较好的学习习惯。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按时上学及完成作业的占%,考试不作弊的占%,课前备齐学习用品的占%,课堂上能书写笔记的占%,能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占总数的%,综合评价达到“较好”的占80%。从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农村小学生大部分具较好的学习习惯。
从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较好的现实状况也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被重视和逐渐形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对新课程目标的认识逐渐全面,能在教学工作中努力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能比较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调查中反映,尤其是中年教师所带班级更加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当然,农村人的朴实,能吃苦耐劳也反映在学习习惯之中!
2、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也发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下面仅就调查设计的范围列出几个问题。
(1)学生上课听讲、思考、答问、记笔记的习惯还存在着问题。调查显示,能真正做到上课从不做小动作、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的学生比例为52%,有39%的学生偶尔不专心听讲,有9%的学生经常不听讲。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听课行为往往受学习情绪影响和教师授课质量、组织教学的能力所影响。学生感兴趣的课,开小差做小动作的现象相对较少,反之则多。上课听讲时能积极思考、爱动脑筋近占30%。遇到疑难问题时,学生能主动请教老师、同学的约占37%,上课时不动脑筋,有疑问时不发问,也不主动举手回答老师同学提出问题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偶尔问答的占42%,从不问答的占21%,农村孩子学习不主动性,于此可见一斑,因此,不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习惯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有待养成。课外阅读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多读好书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调查统计显示,学生中能经常自觉阅读课外书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能够经常阅读仅为32%,偶尔阅读的占52%,而从不阅读课外读物的占了16%。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各年级课外阅读有量的要求,学校有5000册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但由于农村家庭不具备促进学生阅读的环境,教师缺乏必要的辅导指导,学校没有严格的量的要求,使学生对课外阅读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当多的学生没有自觉阅读的习惯,必须加强阅读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学生作业、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需要进一步培养。有效地进行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的学习责任感。虽然学生能够及时完成作业人占72%,但偶尔不做的还有22%,经常不作的约6%。更不容忽视的是许多学生作业的方法不适当,做作业前并不注意复习知识,不把握重点、难点及理解作业的内容和要求,而是拿起本子就做,因此能做到先复习再作业的学生比例不高。预习和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三到六年级学生能自觉经常预习复习的仅占42%,有时进行预习复习的也占42%,不预习复习占了16%,尤其是五六年级有两个班的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只有15%,“温故而知新”,如此状况实难如愿。良好的读书写字姿势和健康的用眼习惯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调查中,发现有13%的学生不讲究学习卫生,学生不良的姿势为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一尺一拳一寸”做到的学生较少。
3、存在问题原因初探
(1)家庭方面的原因: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习惯养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农村家长文化知识水平不如城市的高,有的家长缺乏表率作用,使孩子在不自觉中受到不良影响,例如农村读书看报的人少,学生中自觉阅读课外书的就少。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不懂教育方法,对子女管教过严,简单、粗暴,使孩子觉得家庭中没有温暖,从而使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影响的诱惑。父母缺位导致行为习惯不良,现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父母常年在外,孩子要么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要么寄养在亲戚朋友家里,在调查中发现有46名学生的父母均不在家,留守生数占学生总数的.近25%,这些学生中的76%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2)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不重视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没有培养习惯的自觉性主动性,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教法比较陈旧,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课堂氛围不够民主、和谐,致使部分学生思维不活跃,发言不积极。有的教师的一些教学设计不正确也影响学生的听课习惯。有的教师不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
(3)社会原因和学生自身的原因:上大学费用高、就业难使部分家长产生了畏难思想,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好坏;农民工不需要多少文化,凭体力也能挣钱养家糊口,致使部分家长轻视教育。儿童缺乏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和腐朽思想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不能低估。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三点建议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有研究表明,行为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学生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最容易保留这种习惯。但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次成型的,而是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经过反复的、长期的训练而成。
1、制定出系列化的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关键是没有一套学生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体系。学校明确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及要求,并分解到不同年级进行实施。
2、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课堂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主战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3、家庭、学校、社会联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在习惯的养成中,特别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学校应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定期召开家长会,经常互访。对有不良习惯学生的教育,班主任与家长结对子,教师将不良行为习惯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事实、教学效果及时通报给家长,并共同分析原因,共同研究制定矫正策略,形成教育合力。
乌申斯基说得好:“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能有一个好习惯真的让人终生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通过点滴积累而形成的。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让我们共同重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吧!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调查报告 篇10:
一、调查目的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自动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方法、姿势、态度、意志、行为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学习的基本保证,是终身学习的迫切需要。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新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好习惯能使意志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受益终身。反之,坏习惯徒费时间,学习效率低,贻害一生。可见,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目前,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不良习惯,需要重新认识,并予纠正。为了解我校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探索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与方法,特对各年级段的学生进行调查。
二、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
三、调查对象
为调查反映全面,课题组确定低年级二年级和高年级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xxx人。
四、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课题组研究制定了详细可行的《小学生一般学习习惯调查表》,除此还责成课题组骨干成员分学科制定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学习习惯调查表,抽取四、六年级进行抽样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本报告主要着重分析一般学习习惯。
五、调查内容
课前预习、课前准备、课上听讲、思考提问、合作交流、完成作业、自习早读、使用学具、书写、上网等方面。
六、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调查表反馈的数据进行统计。
调查表共分15个项目,四个等级:A、B、c、d,A级为表现最好,其他三个依次降低。
(二)对统计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调查的结果基本上反映了我校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和特点,通过课题组成员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研讨,达成如下共识。
1.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被重视和逐渐形成。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及三维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入,能在日常教学中努力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比较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制定具体措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领导重视,校长曾多次在学校例会、教师座谈、学生会上强调培养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影响人生,性格改变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注重强调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听说读写习惯,规范用尺习惯,良好书写习惯等多次进行宣讲和强调。学校也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宣传阵地进行教育,如: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墙报、红领巾广播、班队会等。组织各种竞赛与评比,如: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的评选,作业展览、书法比赛等。倡导各学科教师齐抓共管,并经常组织教师交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做法。并利用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活动等学习与交流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常识。
(2)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能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较重视,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习惯要求,并能贯彻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对习惯比较差的学生能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方法,及时沟通,经常提醒。课堂上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探究乐趣。树立榜样,通过名人故事、身边的人和事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它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重大的。
(3)小学生正在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调查数据统计表可以反映: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或正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准备、规范用尺、控制上网、合作学习、作业书写等方面AB级比率达到90%以上,反映出学校、家长及学生自身都比较重视对良好习惯的培养。从调查情况看,学生对一些显性的学习习惯比较容易养成。
2.小学生在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1)注意力精神不集中,课堂听讲效率偏低。
从调查数据统计表可以反映:仅听讲一项,c级比率达到30%,c级标准为:开始听讲认真,过一会就不专心了。这可以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分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容易走思。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做作业时,有的边做边玩,有的边做边看电视,不够专心,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做作业时需要陪读,并经常督促,这些都反映出小学生记忆力持久性差,干事专注的习惯需重点培养。
(2) 书写不规范,作业质量应提高。
从调查数据统计表可以反映:书写一项符合c级标准的高达35%,反映出部分学生不按要求用笔(学校规定三年级以上书写要求用钢笔),用笔随意,同一本作业本用了三种笔且书写欠工整。作业完成一项选c的为28% ,还有3%选的为d级,可以看出学生作业时较马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有抄袭作业的极其不好的习惯。做作业的姿势不端正,需要教师与家长反复提醒。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良的姿势为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一尺一拳一寸”做到的学生很少。
(3)缺乏自主学习,缺少学习内驱力。
从调查数据统计表可以反映:学生自觉预习、复习的比率很低,A选项平均为%,上自习的效率低下,还有5%的学生不会上自习。这些数据都反映出现在的学生缺少学习动力,不会自主学习,许多小学生都是在家长与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中,不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旦不在教师的视野范围之内,就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4)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没有养成。
从调查数据统计表可以反映:不会独立思考,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为20%。善思善问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良好习惯,它是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被动机械疲劳无趣的学习,根本不会独立思考与主动学习,就等待着老师讲解、辅导或问同学或看教辅资料,分析文章回答问题是千篇1律,缺乏个性见解,做数学题目方法单一,生搬硬套,稍有变化便迷惑不解,遇到很小的困难,便会止步,缺少探索精神,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善思善问的良好习惯。
3.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习惯养成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使孩子在不自觉中受到不良影响。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迁就,导致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放纵等消极的性格特点,以至慢慢发展为不良的习惯,如学习不努力、不肯吃苦、懒惰、作业不完成、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等。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管教过严,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觉得家庭中没有温暖,从而使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影响的诱惑。家庭结构的变异或家长自身的恶习,如父母离异、有盗窃或赌博等行为,会使孩子受到腐蚀,导致行为习惯不良。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应该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乐园,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助长学生的不良品行。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教案,没有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没有采取有利的措施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有的教师教法比较成旧,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课堂氛围不够民主、和谐,致使部分学生思维不活跃,发言不积极。有的教师的一些教学设计不正确也影响学生的听课习惯,如:提问不明确,学生不知从何答起;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与参与方法不明确,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启发性的提问问题质量差,学生的思维层次不够深。有的教师不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如:教师不用教具,在课堂上随手画圆,画出的似圆非圆,不习惯用尺,等号直线画的不齐;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等,符号书写不规范美观,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3)社会方面的原因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各种有用的、没用的、健康的、消极的大量信息充斥各个空间,影响着学生的感官和思想。由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缺乏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社会上各色的歪风邪气和腐朽思想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一些不适合学生接触的文化场所和文艺作品也可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发展产生不好的作用。
(4)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心理上的某些主观原因也会造成其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学生道德意志薄弱,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不能正确理解相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如把违反纪律看作“英雄行为”,把顶撞老师视作“勇敢”等。有的学生因为性格上的某些缺陷,如:自私、任性、骄傲、懦弱、自闭等消极的性格特征,导致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残缺的个性特征。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个性是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为其终身学习一生发展奠定基础。针对上述我校学生学习习惯调查现状及分析,我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题研究与实施,争取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