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调研报告【优质4篇】
调研显示小学教师在教学方法、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面临挑战,需加强培训与支持,提升教育质量与教师满意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小学教师调研报告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小学教师调研报告【第一篇】
为总结第三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培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于近期组织了我县“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我们根据省厅调研文件要求,组织专人分别深入县城区、圩区和山区的中小学(幼儿园),采取分区、分层抽样方法,对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不同参训对象开展培训需求调研。调研期间共组织召开座谈会3场,××区、××区部分学校教师和全县部分中小学校长、业务指导人员座谈会各一场,参加座谈人员48人;发放调研问卷106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高中25份、初中24份、小学37份、幼儿园11份、培训者3份。
在提交问卷的100名培训对象中,教龄在15年以上的有84人,这些人基本上都全程参加了我省组织的前三轮继续教育,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沿革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态度和建议有利于对培训工作的全面审视和规划;县城学校教师48名,乡镇学校教师52名,校级以上骨干教师47名,普通教师53名,两种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培训对象人数基本持平,中层以上干部、校长21人,普通教师79人,他们的意见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二、对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
(一)对08年至今的培训评价
在对08年开展至今的第三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总体评价中,有61人选择的是“满意”或“比较满意”,32人认为“一般”,说明大家对过去一轮的培训是基本认可的,但培训的满意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培训内容上,老师们觉得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是“上好课”专题的学习,占49%;其次是 “评好课”专题,占21%;再次是“备好课”和“育好人”专题,各占17%;“命好题”专题仅有占2%的人选择。由此可见,老师们对那些与课堂教学直接关联的,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性相对较强的培训内容较为感兴趣,同时,对未能开展的“育好人”专题仍抱有一定的期待。
在培训模式上,认为效果最好的培训模式选项中,“以远程为依托,整合集中和校本的混合学习模式”以微弱优势排在首位,占24票,“集中培训”和“集中与校本结合”的模式分别以21票和20票紧随其后,“远程与校本结合”、“校本培训”分别为14票和12票,“远程培训”仅为8票。大家对不同培训模式认识的分化,说明目前尚无一种模式能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各种模式的优点和不足同样是突出的。从排在前三位的情况来看,集中、校本、远程相结合可能大家认为更有利于各种模式的扬长避短, 因而大家更乐于接受。
在培训的方式上,大家认为最有效的是“名师带教”和“观摩考察”,分别占36%和35%,“案例研讨”占19%,选择“经验交流”、“专题讲座”、“自主研修”方式的均不到10%。无独有偶,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相似,相对集中在实践性、指导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几种方式上,老师们需要更多的是面对面的直接指导和借鉴。
(二)对新一轮全员培训的需求
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有70%的人希望在“学期中”组织培训,26%的人愿意在“暑假”接受培训,愿意在“双休日”和“寒假”接受培训的仅各占1%。这样的数据说明老师们一方面工作负担和家庭负担较重,仅有的休息时间(尤其是双休日)需要休息调整或用来处理个人的一些事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老师们的自我权利意识增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充分享受。
在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方面,“教育实践与教学新技能”以52%的得票位列各项之首,“专业发展与教科研能力”以26%居其次,“教育理论与学科新知识”得票数占18%,“教育政策与法规”和“职业道德与素养”仅占4%。与前述有关数据相一致,老师们还是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实践、教学技能”等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训,对“专业发展与教科研能力”、“教育理论与学科新知识”等涉及个人专业发展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也有一定的需求。
在最希望的培训教师方面,“名师”、“教授和专家”、“骨干教师”分别以38、25、19票位列前三,“优秀教研员”和“进修学校教师”分别以11、7票居后。说明一方面老师们希望得到既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又能将实践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名师、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引领,另一方面,“教研员”和“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
在培训的考核方式上,大家最认可的选择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29票;实践观察与测评22票;作业练习20票;实践技能测试10票;统一笔试9票;竞赛评比4票。说明大家在接受“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这个大的考评原则的同时,对注重实践的“实测评价”方式也较为认可,通过提交“作业练习”的方式进行考评也能部分接受。
三、座谈会的情况综述
在召开不同地区、不同层面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中,我们把调研问卷所列的“参加培训的最大困难,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新一轮教师培训的期待”等议题作为座谈的主要内容,以期达到总结反思过去的培训工作,了解今后培训需求的目的。通过座谈,我们发现:
老师们参加培训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困难之一是工学矛盾。我县中小学大多分布在农村山区,尽管学校规模小,班额小,但班级个数并不少,因此这些学校的教师教学负担仍很重,全天包班的现象很普遍,正常教学日全在课堂,基本无暇参加培训,即便是校本培训组织交流研讨,也必须在放学后开展。农村教师大多在居家所在地附近学校工作,放学后或双休日有一定的家务琐事,因此很难或不愿再抽出时间投入培训。
困难之二是老年教师现状。由于近十年间,新进教师较少,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老年化(50岁以上)现象较为普遍,这部分老师因视力、记忆力减退和精力不济,参加学习,尤其是理论性较强或操作上有特殊要求(如远程培训)的培训,他们感觉困难较大。
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大方面:
一是认识的问题。这里既有领导重视的问题,也有教师认识上的问题。领导重视不够,对培训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造成教师参训主动性不够。教师认识不到位,形成了对培训应付了事的现象。
二是内容的问题。过去培训内容的确定,主要是自上而下确定的,教师们主要是被动接受。第三轮培训尽管增加了调研和问题反馈环节,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成分还是很大,培训的内容往往与教师的需求还是两张皮,培训的针对性还不强,对实践的指导还不够。
三是方式的问题。过去的培训主要是集中培训、校本培训、远程培训。集中培训主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组织开展,一人讲,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听,方式单一,受训者被动接受,效果不好。校本培训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助和真正的专业引领,没有落到实处,往往变成了枯燥的读书和填写报告册,校本流于形式,成为教师的负担。远程培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以及在农村学校还受到条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效果也大打折扣。
四是成果转化的问题。各种培训的训后跟进不到位,形成了培训结束,就画上了“圆满”句号的现象,使得有限的培训成果失去了及时转化为自己或指导他人实践的最佳时机,训了就“训了”。
五是培训者的问题。大多数培训的培训者主要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县教研室的教研员担任,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方面都难以称得上是最优秀的,且长期往复承担培训任务,难以让参训教师信服,产生排斥心理。
老师们对新一轮培训的期待主要有:
一是希望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工作的激励奖惩制度,进一步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让老师们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精神鼓励和实惠;
二是希望培训的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要易于内化为实践,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既立足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是希望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让老师们自己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培训方式,大多教师非常希望到名校观摩学习,得到名师的指导和培训,有条件的教师也很欢迎远程培训。
四是希望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要求,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如老年教师的特殊要求,幼儿园、音体美等教师的特殊要求等,不能大一统、大呼隆。
五是希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组建名师讲学团,开展巡回教学指导,同时要加强县、乡、校三级培训指导网络建设,加大对学校层面业务指导人员的培训力度,因为他们是校本培训的最基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他们是校本培训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
六是希望加强县级教师培训远程支持服务平台建设,为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展示的平台,促进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对新一轮培训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了过去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了教师对新一轮培训的期望和需求,探讨了新一轮培训中需要完善和改进的.重点。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培训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首先,既要落实约束机制,又要建立激励机制,要通过制度的完善落实来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督导评估,将其纳入到教育督导工作中(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并作为主要内容之一,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再次,要对县级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年检,评出等级,结果在全省通报。
二是要真正从教师的现实需要出发,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实施过程中,老师们最喜欢向培训者提的一个要求就是“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做?”,其实老师们的需求很具体,但我们在培训的时候关注了过多的“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到了关键的“怎么办”时,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教师们当然不满意。当前,课程改革正进入深水区,课堂教学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发展,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一线教师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因此,新一轮教师培训围绕“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个核心设计内容,无疑是对路的,与第三轮培训也是紧密衔接的。但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做”字来做文章,强调在“做中学”,只有老师们行动了,才可能有改进、有转变、有提高,才能改变过去培训中的“听了激动,回去不动”的现象,培训才有实效。当然,除此以外,顺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其他培训内容也是必需的,如:规划纲要专题、师德专题、班主任工作专题、专业知识更新和学科素养提升(学科知识PCK等)等。
三是要创新丰富培训的模式和方法。从教师的希望和教师培训工作发展的趋势来看,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三种方式一定要既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能互相弥补各自不足,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集中主要解决培训的组织部署、阶段性总结、交流研讨和问题指导等,远程主要解决专业引领、问题指导、交流展示等,校本主要解决“做”的问题。同时,要进一步丰富培训的方式,像名师讲学、脱产研修、案例观摩、送教上门等教师们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要作为常用的方式贯穿于教师培训的始终。
四是要大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要以专兼结合的方式,从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部分骨干充实培训者队伍,组建名师讲学团。加强培训者培训,可通过外出学习、岗位研修、下校实践等方式,认真组织实施培训者每年72学时的培训研修,严格培训者的考核评价,提高培训者的施训能力。
五是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的第24条规定,纳入教育督导考核,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适应教师培训形势发展的需要。
小学教师调研报告【第二篇】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韦瑞灵为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美兰为副组长的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于20xx年4月13—17日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到田东、平果、靖西、田林等县的部分县城高中、初中、小学和乡镇初中、小学(包括中心校、村小和教学点),进行实地查看,与学校领导和教师详细了解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情况。在XX市、田东、平果、靖西、田林县召开了座谈会,听取市、县人民政府和教育、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的工作汇报,征求市、县城各高中、初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代表和部分乡镇初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的意见建议,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情况得到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的情况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把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近年来,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把它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具体表现在:一是把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当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二是把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当作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来抓;三是把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当作推动全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来抓。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总体良好,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落实编制总量,确保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稳步推进
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职工队伍,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搞好组织协调,认真做好了本市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工作。
目前,全市共有中小学校2142所,其中,高中22所、初中166所、小学1814所(含教学点536个),特殊教育11所、中职学校20所、公办幼儿园109所。
全市共有中小学生645089人,其中,高中58638人、初中141197人、小学342374人(含教学点12178人);特殊学校学生921人,中职学校学生58236人,公办幼儿园学生43723人。
全市共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共33319名。基本编制30451个,其中,高中3614个,初中8340个,小学16154个,特殊教育224个,中职1047个,幼儿园1072个;附加编制2860个,其中高中152个,初中421个,小学2238个,特殊教育8个,中职32个,幼儿园9个;后勤人员控制数配置数8个,均核定在中职学校。
(三)做好编制使用,确保中小学教学正常运行
编制使用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xx〕5号)规定的标准来执行。市级和各县(区)均能按照核定的编制限额,为各中小学校设置岗位,使用编制,配备教师。全市实有在编教职工30702人。其中:高中3378个,初中8473个,小学16924个,中职834个,特殊教育185个,幼儿园906个。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编制使用,保证了全市中小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转。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中小学教师编制空编现象比较严重
全市共有2600多个空编,其中:小学空编1468个,情况尤为突出,而小学又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最重要的环节。从县区来看,右江区、德保县、靖西县、凌云县、乐业县、隆林县、西林县空编数量都在200个以上,空编最多靖西县、隆林县、西林县,空编达400个以上。一方面,有2600个空编没有用,另一方面,全市中小学缺少教师共3874人。调研中普遍反映,各县(区)教师编制在同系统内不能互相调剂使用,教师在同系统内不能互相流动,是造成空编的主要原因。
(二)自然减员和调动后教师补充不及时
一是老师退休或调动后,没有及时进行招聘补充,造成教师补充“断档”。二是中小学教师编制没有进行动态管理,对短缺的、急需的老师没能做到“退一补一”,及时补充。由于教师队伍补充不及时,出现了“一个教师跨任多职、兼上多班”现象,每天从早忙到晚,超负荷工作,影响到老师的健康。同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老龄化加重,年龄层出现“断层”。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上11178人,占农村教师65。8%;50岁以上4555人,占农村教师26。8%。三是有部分老、弱、病教师及借调人员占编不在岗,致使补充不了教师。
(三)学科结构性缺编较多
一是小学阶段的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含通用技术)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短缺。
二是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教师缺乏。有的学校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教师,规定的课程未能正常上课;有的学校由于学科教师紧缺,只能跨年级教学,或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影响了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德、智、美、体、劳的全面发展。
(四)中小学教师岗位有编制但招录不到教师
一是招聘方式不够灵活,门槛太高,特别是目前中小学教师招聘模式为定点、定岗、定校,偏远的乡镇中学和村级小学难以招聘到教师,造成中小学编制出现空编。
二是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环境较差,待遇低,每年的计划招考岗位都有部分岗位无人报考或报考比例不足1:3,招考计划无法完成。
三是教师岗位设置不尽合理,晋升难,边远学校教师积极性严重受挫。
(五)后勤服务人员没有配备或配备不足,加重了老师的工作量和学校的经济负担
农村学校营养餐实施以后,后勤人员编制和配备跟不上,工作由老师去做,由于农村学校地处边远,采购困难,增加了老师许多的工作量;有的学校反映,应配备的校医没有配,学生生病需要老师送去医院,但医院离学校又远,来回不便;有的学校反映,后勤人员配备不足,学校被迫从公务经费或学校的小卖部收入出钱来请保安、食堂后勤服务人员等,否则,很多学校后勤工作根本无法开展。
(六)大班额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城区中小学的生源逐年扩大,形成了“大班额”很严重的现象,不少小学一个班学生超过了80人。
二是现行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过低,教师配备不够,许多学校不得不合并教学班,造成“大班额”教学普遍存在,而大班额的存在,使学生患上近视等疾病,给校园安全带来诸多弊端,不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效果,而且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意见建议
(一)提高认识,开拓创新,把教师空编用好、用活
中小学教师编制工作事关我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社会关注程度高。市人民政府及其教育、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把我市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当作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结合实际,开拓创新,督促指导有空编的县区人民政府拿出解决2600个空编(含中职、特教、公办幼儿园)的方案或办法,逐步消化空编,使现有编制用好、用活,发挥编制应有的作用。
(二)重核编制,动态管理,努力均衡教师资源
一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编制、教育、人社等部门应综合考虑师生比例、边远乡村学校班级的实际、乡镇中心校承担对村完小(教学点)的管理等实际情况,来重新核定各县区中小学教师编制,不搞一刀切。
二是严格按照桂编发〔20xx〕5号文件要求,在总编不突破的情况下,由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在校学生数的变化和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所辖各中小学校的教师编制进行动态管理,统筹和灵活调剂教师编制,使教师编制能从富余地区向紧缺地区调剂、从空编学校向缺编学校调剂、从城区学校向乡镇学校调剂;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在县域内合理流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三是积极探索和推行教师轮教制度,建立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之间的联盟交流,使富余教师合理公平地流动到师资紧缺学校。
(三)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建立有效的教师补充机制
一是教育部门要准确把握每年自然减员的数量、结构,做好每年的招考招聘计划,同时联合编办、人社、财政等有关部门做好招聘工作,并形成制度,避免出现教师编制空编现象,保证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
二是探索通过适当降低门槛和多次招考的办法招聘教师。
三是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新的特岗教师到农村任教,改变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部分学科教师配套不足等状况。
四是做好顶岗教师的审批和管理,确保教师因脱产学习、产假、病假离岗期间顶岗工作。
五是加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定向培养力度,尽量将更多的师范类院校全科教师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
六是建立学科富余教师转岗制度,通过转岗培训,补充短缺学科师资。
七是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因病退休服务工作机制,使因病因伤无法正常工作的中小学教师的出口更为顺畅,以腾出编制招聘相应岗位教师,确保不再出现教师“断档”和年龄“断层”的现象。
(四)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环境,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
一是进一步加大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满足到乡下轮岗交流教师的周转住宿,为促进师资均衡提供保障;在县城建设教师保障性住房,努力解决教师的住房需求。
二是进一步落实上级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每人每月200元生活费补贴,并力争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同时,按不同情况再安排一些差异化补助。
三是在晋级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将职务(职称)评聘向农村教师倾斜,将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等,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五)做好学校后勤服务人员控制数核定,切实减轻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在重新核定学校教师编制时,同时核定学校后勤人员控制数,根据核定的实际情况,尽量采取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聘请学校后勤人员,切实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和任课老师的工作负担。
(六)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努力缓解“大班额”的问题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大班额”问题。要根据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努力新建、扩建、改建一些学校,努力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的问题,使学校班额符合国家标准。对教育资源较好学校的“大班额”问题,要通过实施学区管理、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等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合理分流学生。
(七)加强请示汇报,如实向上级提出增编计划
《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第八章第一节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指示,给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机遇。针对调研中群众普遍反映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不足、按师生比例在边远农村小学难操作、以及调研中发现教师超负荷工作、老龄化严重、大班额现象等等问题,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为契机,从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均衡发展、科学发展出发,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校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如实向上级提出增编计划,努力争取上级给予增编,以此推进全市中小学教育事业均衡协调繁荣发展。
小学教师调研报告【第三篇】
学校办学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决定了一所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高低。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但我们深感师资队伍建设是制约我校进一步发展的核心问题。从坚持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我校领导班子再次认真回顾总结了以往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分析了目前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教师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再思考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 我校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其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对我校师资队伍基本情况的调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幼儿教师3人,小学教师13人,校产教师1人,保卫教师2人,职员3人。
(一)性别情况:男教师13人,女教师9人。
(二)年龄结构: 36—40岁3人;41—45岁5人;46—50岁4人;51—55岁5人;56以上5人。
(三)学历结构: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6人。中师学历12人。
(四)职称结构:小学一级教师:7人,小学高级未占岗教师8人,小学高级占岗教师7人。
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教师结构不合理
在调查中,教师年龄结构不够合理,老年教师居多,其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45%。可以看出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老龄化现象。主要原因是:农村学校“民转公”的教师比例大;基础教育不合格教师的退出机制不健全。
2、教师水平偏低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其原因:由于农村教学设施欠缺,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再加上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难以转换,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不强,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
3、教师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具有小学高级占岗教师教师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仅为%,根据我校的性质及主要的培养目标,高级职称的数量及质量仍需加大培养力度。其原因存在于:首先,教学成绩差,和全镇教师通算不占优,其次,分配占岗名额不均匀。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应尽快制定出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政策。应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在人才引进、教师待遇等方面,从政策上向农村地区倾斜。要提高农村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待遇。具体表现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以不低于城镇的待遇留住骨干教师,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工作,形成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降低农村地区骨干教师流失率。
2、采用定向招录的办法为农村学校补充教师,不应从农村招录优秀教师去县直学校。应充分考虑教师结构的合理性,把复合型教师作为今后农村小学阶段招录教师的重点;要实行定向招录,多招录一些愿意在农村长期工作的教师,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在年龄、性别、学科上的布局结构不合理问题。
3、严格教师队伍管理。杜绝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借调、顶岗等现象。
4、采取可行措施减轻农村教师的心理压力
要实行以教师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同时,同步减轻教师的负担。首先,要改革评价机制,不单纯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其次,应多从正面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不渲染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及工作中的失误,不对学生和家长公布教师的教学成绩,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5、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合格幼师
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教师进修学校幼师班这块阵地,尽快加大教师队伍的整体培养力度,同时利用函授、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网络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学历培训,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师培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将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纳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规划,制定本地农村幼儿教师的轮训计划,将各幼儿园执行教师培训计划的情况与幼儿园的分类定级检查评比联系起来,以确保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人事部门也可通过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职称评定制度等加大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规范,提高幼儿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
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
小学教师调研报告【第四篇】
近年来,农村小学教师教非所学、年龄老化现象,“民转公”教师正值退休高峰;教学点分散,班额小,农村小学“超编与缺编问题并存”和“实质缺编导致教师工作负担重”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下面以XX小学为例:
一、基本情况
XX小学下辖XX村、XX村、XX村,生源半径10公里。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81名学生,教职工11人。是所规模较小的完全小学。从教师队伍来看,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30岁以下教师2人(20xx年9月新进的特岗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45岁教师2人,占%;45岁以上教师7人(其中女2人、1人即将退休),占%。
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工作量过大。
教师学历全部达到中师以上,中师学历2人,占%;大专学历5人,占%;本科学历4人,占%。
从数据上看,%的教师在合格学历的基础上提升了学历层次,但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学科发展不平衡。按《安徽义务教育实验课程设置安排表》“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要求,小学各个年级必须开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英语、计算机课,这些学科都需要专业对口的教师执教。现有教师中体育专业教师1人,英语专业教师1人(均为20xx年新补充的特岗教师)。七个教学班共有每周共有210课时,人均课时,每天近4节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班主任工作等,工作量超负荷。由于教师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以及一人代多科的现象不可避免。另农村教师多是“半边户”, “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干农活,由于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得教师疲惫不堪,身心疾病增加,心理负担沉重。
三是现有教师编制不适应学校发展需要。
根据中央编办发[20xx]72号(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规定的师生比例核编,只能配备4名教师,严重超编。
四是教师培训机制难以形成,培训效果不佳。一是教师少,教研、培训学习氛围难以形成;二是工作量过大,教研、培训时间难以保障,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少;三是“萝卜煮萝卜式”的教研模式,重实践轻理论,缺乏针对,缺乏专业引领,不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探索并改革教师补充机制。
现有的教师补充机制已在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逐步解决师资在年龄、来源、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山区,新补充留用难度较大。
六十年代的“侯王建议”顺应了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中“教师都回本大队工作”对当下农村教师“补充易,留住难”的现状有借鉴意义,大力实施教师本土化培训。要加大优秀师范毕业生的储备,对学校核定编制时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后备师资储备编制,实施定向培训,吸引本地优秀大中专毕业从教。同时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在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活动中向农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革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标准。
我乡农村小学何家坊小学、XX小学、教学点师生比分别是1∶、1∶、1∶、1∶,师生比远高1∶19。班师比分别是1∶、1∶、1∶、1∶、1∶、1∶、1∶、1∶、1∶、1∶。班师比分别1:2:43、1:157、1:虽然中央编办发[20xx]72号等文件没有对农村小学的班师比作出明确规定,但班师比明显偏低,农村小学教师实际却属缺编。
受现行的编制依据师生比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虽超编,但其工作量重(每周节课)。教学点班多学生少,多以复式教学,以师生比或班师比都不能很好解决解决这一矛盾。建议配置师资时应该考虑班师比、师生比、教师课时数等多个指标,充分考虑到了学校在校生数、班级数(年级数)、课程数、教师课前课后工作量等影响因素。综合考虑教师工作量来配置师资能够做到因校而异,同时还能够实现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
(三)要加大培训和支教的执行力度。
一是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应尽可能安排在节假日进行,以便解决工学矛盾。二是加强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老师培训,针对农村小学存在学科薄弱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一专多能型教师,满足农村教育需要。三是以教科研为载体,着力培养骨干教师,并向农村倾斜,使其成为新一轮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四是加强远程培训管理测。网络学习的平台应开发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应用程序,既解决培训硬件条件不足问题,又能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较好地解决工学矛盾。施训单位、地方教师培训机构与受训教师任职单位之间的应建立联动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对参训教师采取多方参与的全程综合测评考核,提高培训效果。
上一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总结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