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教师调研报告汇聚【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小学教师调研报告汇聚【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教师调研报告【第一篇】

为总结第三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研究部署“”培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于近期组织了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我们根据省厅调研文件要求,组织专人分别深入县城区、圩区和山区的中小学(幼儿园),采取分区、分层抽样方法,对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不同参训对象开展培训需求调研。调研期间共组织召开座谈会3场,××区、××区部分学校教师和全县部分中小学校长、业务指导人员座谈会各一场,参加座谈人员48人;发放调研问卷106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高中25份、初中24份、小学37份、幼儿园11份、培训者3份。

在提交问卷的100名培训对象中,教龄在2019年以上的有84人,这些人基本上都全程参加了我省组织的前三轮继续教育,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沿革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态度和建议有利于对培训工作的全面审视和规划;县城学校教师48名,乡镇学校教师52名,校级以上骨干教师47名,普通教师53名,两种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培训对象人数基本持平,中层以上干部、校长21人,普通教师79人,他们的意见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二、对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

(一)对2019年至今的培训评价

在对2019年开展至今的第三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总体评价中,有61人选择的是“满意”或“比较满意”,32人认为“一般”,说明大家对过去一轮的培训是基本认可的,但培训的满意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培训内容上,老师们觉得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是“上好课”专题的学习,占49%;其次是 “评好课”专题,占21%;再次是“备好课”和“育好人”专题,各占17%;“命好题”专题仅有占2%的人选择。由此可见,老师们对那些与课堂教学直接关联的,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性相对较强的培训内容较为感兴趣,同时,对未能开展的“育好人”专题仍抱有一定的期待。

在培训模式上,认为效果最好的培训模式选项中,“以远程为依托,整合集中和校本的混合学习模式”以微弱优势排在首位,占24票,“集中培训”和“集中与校本结合”的模式分别以21票和20票紧随其后,“远程与校本结合”、“校本培训”分别为14票和12票,“远程培训”仅为8票。大家对不同培训模式认识的分化,说明目前尚无一种模式能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各种模式的优点和不足同样是突出的。从排在前三位的情况来看,集中、校本、远程相结合可能大家认为更有利于各种模式的扬长避短, 因而大家更乐于接受。

在培训的方式上,大家认为最有效的是“名师带教”和“观摩考察”,分别占36%和35%,“案例研讨”占19%,选择“经验交流”、“专题讲座”、“自主研修”方式的均不到10%。无独有偶,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相似,相对集中在实践性、指导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几种方式上,老师们需要更多的是面对面的直接指导和借鉴。

(二)对新一轮全员培训的需求

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有70%的人希望在“学期中”组织培训,26%的人愿意在“暑假”接受培训,愿意在“双休日”和“寒假”接受培训的仅各占1%。这样的数据说明老师们一方面工作负担和家庭负担较重,仅有的休息时间(尤其是双休日)需要休息调整或用来处理个人的一些事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老师们的自我权利意识增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充分享受。

在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方面,“教育实践与教学新技能”以52%的得票位列各项之首,“专业发展与教科研能力”以26%居其次,“教育理论与学科新知识”得票数占18%,“教育政策与法规”和“职业道德与素养”仅占4%。与前述有关数据相一致,老师们还是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实践、教学技能”等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训,对“专业发展与教科研能力”、“教育理论与学科新知识”等涉及个人专业发展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也有一定的需求。

在最希望的培训教师方面,“名师”、“教授和专家”、“骨干教师”分别以38、25、19票位列前三,“优秀教研员”和“进修学校教师”分别以11、7票居后。说明一方面老师们希望得到既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又能将实践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名师、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引领,另一方面,“教研员”和“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

在培训的考核方式上,大家最认可的选择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29票;实践观察与测评22票;作业练习20票;实践技能测试10票;统一笔试9票;竞赛评比4票。说明大家在接受“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这个大的考评原则的同时,对注重实践的“实测评价”方式也较为认可,通过提交“作业练习”的方式进行考评也能部分接受。

三、座谈会的情况综述

在召开不同地区、不同层面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中,我们把调研问卷所列的“参加培训的最大困难,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新一轮教师培训的期待”等议题作为座谈的主要内容,以期达到总结反思过去的培训工作,了解今后培训需求的目的。通过座谈,我们发现:

老师们参加培训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困难之一是工学矛盾。我县中小学大多分布在农村山区,尽管学校规模小,班额小,但班级个数并不少,因此这些学校的教师教学负担仍很重,全天包班的现象很普遍,正常教学日全在课堂,基本无暇参加培训,即便是校本培训组织交流研讨,也必须在放学后开展。农村教师大多在居家所在地附近学校工作,放学后或双休日有一定的家务琐事,因此很难或不愿再抽出时间投入培训。

困难之二是老年教师现状。由于近十年间,新进教师较少,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老年化(50岁以上)现象较为普遍,这部分老师因视力、记忆力减退和精力不济,参加学习,尤其是理论性较强或操作上有特殊要求(如远程培训)的培训,他们感觉困难较大。

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大方面:

一是认识的问题。这里既有领导重视的问题,也有教师认识上的问题。领导重视不够,对培训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造成教师参训主动性不够。教师认识不到位,形成了对培训应付了事的现象。

二是内容的问题。过去培训内容的确定,主要是自上而下确定的,教师们主要是被动接受。第三轮培训尽管增加了调研和问题反馈环节,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成分还是很大,培训的内容往往与教师的需求还是两张皮,培训的针对性还不强,对实践的指导还不够。

三是方式的问题。过去的培训主要是集中培训、校本培训、远程培训。集中培训主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组织开展,一人讲,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听,方式单一,受训者被动接受,效果不好。校本培训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助和真正的专业引领,没有落到实处,往往变成了枯燥的读书和填写报告册,校本流于形式,成为教师的负担。远程培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以及在农村学校还受到条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效果也大打折扣。

四是成果转化的问题。各种培训的训后跟进不到位,形成了培训结束,就画上了“圆满”句号的现象,使得有限的培训成果失去了及时转化为自己或指导他人实践的最佳时机,训了就“训了”。

五是培训者的问题。大多数培训的培训者主要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县教研室的教研员担任,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方面都难以称得上是最优秀的,且长期往复承担培训任务,难以让参训教师信服,产生排斥心理。

老师们对新一轮培训的期待主要有:

二是希望培训的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要易于内化为实践,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既立足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是希望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让老师们自己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培训方式,大多教师非常希望到名校观摩学习,得到名师的指导和培训,有条件的教师也很欢迎远程培训。

四是希望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要求,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如老年教师的特殊要求,幼儿园、音体美等教师的特殊要求等,不能大一统、大呼隆。

五是希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组建名师讲学团,开展巡回教学指导,同时要加强县、乡、校三级培训指导网络建设,加大对学校层面业务指导人员的培训力度,因为他们是校本培训的最基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他们是校本培训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

六是希望加强县级教师培训远程支持服务平台建设,为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展示的平台,促进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对新一轮培训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了过去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了教师对新一轮培训的期望和需求,探讨了新一轮培训中需要完善和改进的重点。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培训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首先,既要落实约束机制,又要建立激励机制,要通过制度的完善落实来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督导评估,将其纳入到教育督导工作中(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并作为主要内容之一,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再次,要对县级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年检,评出等级,结果在全省通报。

二是要真正从教师的现实需要出发,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实施过程中,老师们最喜欢向培训者提的一个要求就是“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做?”,其实老师们的需求很具体,但我们在培训的时候关注了过多的“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到了关键的“怎么办”时,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教师们当然不满意。当前,课程改革正进入深水区,课堂教学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发展,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一线教师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因此,新一轮教师培训围绕“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个核心设计内容,无疑是对路的,与第三轮培训也是紧密衔接的。但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做”字来做文章,强调在“做中学”,只有老师们行动了,才可能有改进、有转变、有提高,才能改变过去培训中的“听了激动,回去不动”的现象,培训才有实效。当然,除此以外,顺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其他培训内容也是必需的,如:规划纲要专题、师德专题、班主任工作专题、专业知识更新和学科素养提升(学科知识pck等)等。

三是要创新丰富培训的模式和方法。从教师的希望和教师培训工作发展的趋势来看,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三种方式一定要既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能互相弥补各自不足,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集中主要解决培训的组织部署、阶段性总结、交流研讨和问题指导等,远程主要解决专业引领、问题指导、交流展示等,校本主要解决“做”的问题。同时,要进一步丰富培训的方式,像名师讲学、脱产研修、案例观摩、送教上门等教师们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要作为常用的方式贯穿于教师培训的始终。

四是要大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要以专兼结合的方式,从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部分骨干充实培训者队伍,组建名师讲学团。加强培训者培训,可通过外出学习、岗位研修、下校实践等方式,认真组织实施培训者每年72学时的培训研修,严格培训者的考核评价,提高培训者的施训能力。

五是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的第24条规定,纳入教育督导考核,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适应教师培训形势发展的需要。

-->

小学教师调研报告【第二篇】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关键所在。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通过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认真研判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州委、州政府推动我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调研方式

成立了以xx副主席为组长,部分政协委员和教育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全州部分县市中小学实地考察,并召开教育部门和学校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对我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还赴x州、x州、xx等地考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先进经验。

三、调研报告主要内容

报告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全州中小学的分布,骨干教师队伍,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以及男女、民族、城乡教师比例等情况。

第二部分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从健全长效机制,夯实队伍师德根基;突出专业培养,提升教师队伍能力;强化待遇激励,提高教师队伍活力;完善工作机制,规范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取得的成效。

第三部分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教师队伍结构,教师招聘工作,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职称评聘、专业对口、朝鲜族学校师资力量等方面查找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部分是“意见和建议”: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二是稳步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三是探索建立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四是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待遇。

以上说明,请审议。

关于我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审议稿)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关键所在。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为进一步推动我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州政协常委会2021年工作部署,州政协成立了以xx副主席为组长,部分州政协委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从x月初开始,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踏查等方式,对我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赴xx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综合调研和考察情况,形成此报告。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

我州现有各类中小学x所,其中普通高中x所,初中x所,小学x所。在岗教职工x人,其中小学教职工x人,初中教职工x人,高中教职工x人。

骨干教师队伍情况。全州各级别骨干教师共有x人,其中县(市)级骨干教师x人,州级骨干教师x人,省级骨干教师x人;州级学科带头人x人,省级学科带头人x人;县(市)级名师x人,州级名师x人。

学历结构情况。研究生以上学历x人,本科学历x人,本科以下学历x人。

职称结构情况。正高级教师x人,副高级教师x人,中级教师x人,初级教师x人,未定级x人。

男女结构情况。男教师x人,其中小学x人、初中x人、高中x人;女教师x人,其中小学x人、初中x人、高中x人。男女教师比例为x。

民族结构情况。汉族教师x人,朝鲜族教师x人,其他民族教师x人,朝鲜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教师占比x%。

城乡结构情况。城区教师x人,占全州教师总数x%,乡镇教师x人,占全州教师总数x%。

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州委、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统筹推动全州教师队伍建设。

(一)健全长效机制,夯实队伍师德根基

贯彻落实国家、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部署,严格执行各类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州本级和各县市教育部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师德主题教育和师德研讨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师德交流会、师德师风宣讲、演讲比赛、“新时代教师风采”微故事征集等主题教育活动,发掘师德典型,传递教育正能量。每年教师节期间选树一批“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等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定期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规定,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党纪法规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二)突出专业培养,提升教师队伍能力

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各县市相继建立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和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新任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学科专题培训等培训活动。大力推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名师工程”等培优项目,组织名优级骨干教师开展“送培下乡”“送教下乡”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农村中小学校级管理干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岗教师赴宁波参加培训,邀请x市名优校长到延边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高级中学校长讲学交流活动。坚持开展校级领导干部培训,选派我州国家领航校长、x省杰出校长、专家型校长以及延边州名(骨干)校长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高端研修。通过开展一系列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强化待遇激励,提高教师队伍活力

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各县(市)科学制定和完善补助方案,为农村中小学在编在岗教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和农村教师生活补助,积极落实“农村一线从教30年可直接认定高级教师职务,实行特设岗位聘任”政策。推动州本级和县(市)按省定要求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教师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按规定标准执行。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完善工作机制,规范教师队伍管理

严格执行教师编制标准,加强教师聘用合同管理。在编制标准内,尽量多招优秀教师,不断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根据各学校的编制、减员、配备、需要情况,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特岗教师招聘、接受公费师范生等形式,进一步加大紧缺薄弱学科教师补充力度,有效缓解教师队伍老龄化、结构性缺编的问题。落实中小学领导、教师交流工作制度,选派城区学校名优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选派乡村学校领导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通过实施城区和乡村的交流工作,推动优质师资力量向乡村薄弱学校流动,促进教师队伍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广大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方面,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出现青年教师断层现象。全州现有30岁以下教师x人,占比x%,而50岁以上教师x人,占比x%。自20xx年中组部出台《高级职称女教师延长退休年龄的通知》后,女性高级教师可申请延长到60岁退休,教师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由于延退教师受体力、精力和知识老化等原因,无法胜任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任务,因岗位编制指标限制,使得年轻教师无法及时补录,职称评聘机会也被压缩,进一步打击了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科结构方面,专业课教师紧缺,存在跨学年兼课、跨文理兼课现象。性别结构方面,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中小学共有女教师x人,占比x%。女教师比例过高,加之产假的延长和二胎生育政策的实施,“四期”保护期间在岗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少教师跨年级、跨学科任教,导致教师备课压力大、工作负担重。

(二)教师招聘不理想。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情况看,一方面,申报公开招聘计划多在年底,第二年退休人员无法计入空编总数,而公开招聘一年只有一次,新聘教师多在第二学期上岗,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安排在上半年,而公开招聘时间多在下半年,由于时间滞后致使一些优秀人才流失,教育急需人才无法及时得以补充。目前,各类招聘上岗的教师普遍存在专业性不够强,能力不足等现象,有的新招聘教师甚至难以胜任本专业学科的教学。部分学科招聘新任教师存在困难,尤其是政治、历史、生物以及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专任教师严重不足,任课教师大多数是非专业教师,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乐观。由于教育布局调整的需要和学生数的逐年减少,我州大部分乡村学校都有过合并的历史。因此,我州乡村学校出现了中老年教辅人员过剩,年轻专任教师紧缺的结构性矛盾。一些偏远乡镇招聘教师困难,在事业编教师招聘、特岗教师招聘时存在“招不够”“招不好”的问题。目前,乡镇教师享受乡镇工作岗位津补贴,但是与城区教师津补贴差距不大,不具有岗位吸引力。甚至出现有部分考生已经录取,发现分配到偏远乡镇时放弃录取资格的现象。近几年通过加大特岗教师的招聘工作,专任教师紧缺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同时又出现了教师队伍年龄两极分化的问题,学校的很多重要工作都压在了年轻特岗教师的身上,影响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存在队伍不稳定隐患。

(四)其他问题。一是职称评聘不乐观。不少学校为了开足开齐课程只能拔高使用教师,或者不得不跨年级、跨学科任教,或者从事非本专业的紧缺学科教学。这种现象在朝鲜族学校和农村学校表现尤为突出。二是专业对口率不高。虽然我州教师学历合格率较高,但是多为通过在职教育获得的第二学历,专业不对口的居多,存在学历高、水平低的问题。三是持证上岗率不高。由于编制的局限,加之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在朝鲜族学校和农村学校中拔高使用教师的情况较为普遍,幼儿园教师调到中心校任教,小学教师补充到初中任教,初中教师调入高中任教,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朝鲜族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存在总体超编与结构性缺编现象。当前,国家全面推行民族学校统编教材教学改革,朝鲜族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尤为突出,由于新补充教师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不足,加之全州统一招聘,分配到有些县(市)的教师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短时间内无法马上胜任教学及管理工作。特别是音乐、美术、计算机、地理、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更为严重,招聘符合朝鲜族学校教育教学的教师时经常出现无人应聘的现象,空岗率较高。

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扎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师德问题零容忍,严肃查处有偿家教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将师德教育融入教师职前、新任、职后培训及管理过程中,树立一批师德典型,形成爱岗敬业的师风教风,巩固和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二是加强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师范分院教师教育优势,强化紧缺学科师资培训和师资源头培养。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竞赛、教坛新秀评选等活动,磨炼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技能,在教师队伍中形成“拼技能、讲师德、促提升”的良好氛围。不断完善后备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要求,让真正有思想、有活力、有能力、有上进心的年轻教师进入到后备干部的行列。三是积极协调组织、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统筹制定干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争取更多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培养及经费保障等机制,进一步加大干部教师培训考核和奖惩管理力度,全面增强教育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稳步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一是按照国家、省里的部署,加快“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促进教师校长校际交流。实行编办管总量、教育部门管结构的办法,缓解师资配备失衡、学科教师结构性矛盾。编办以县域为单位核定教师编制,教育部门加强对中小学编制分类管理,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教育系统自主调配教师,实现教师资源自主化配置。二是进一步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和聘后管理,坚持“以德为先、教学为主、注重实效、以岗定薪”考核原则,以教学实绩和实际贡献为导向,健全教师评价和考核体系。三是取消空编限招政策,实行“满编运行、退一补一”原则的基础上,追加一定比例的机动编制,为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及时填补离岗、退休、病休、孕期和产期教师空缺,确保教师队伍“后继有人”。

(三)探索建立教师队伍补充机制。一是拓展招聘渠道。继续加大新任教师招聘力度,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特岗教师招聘和接收免费师范生、招才引智、“三支一扶大学生”等途径,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补充力度。拓宽偏远乡镇学校新任教师招聘渠道,增加偏远乡镇学校委培师范生名额,解决偏远乡镇学校“招人难”的问题。二是加大高校毕业生招聘力度。人社和教育部门联合到国内重点师范院校现场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现场面试,符合条件者直接签订聘用合同,对于具有研究生学历及985院校毕业生免笔试环节,直接进行面试招聘。特别是公开招聘一年分两次进行,便于每个学期前补充新教师,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三是逐步下放教师招聘工作权限。教师招聘工作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根据教育规律开展招聘。招聘时允许调整招聘环节顺序,对于报名的考生先进行面试,再进行笔试,优先选拔具备教师基本素养的考生,面试合格后进行下一步笔试选拔。一些实践操作强的专业性教师或紧缺学科教师招聘适当放宽政策,给予用人单位更多招聘自主权,注重实践经验的考察。

(四)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待遇。一是落实长效联动和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将教师的工资收入经费作为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并适当增加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经费投入,及时动态调整,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二是建立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偏远乡镇学校留不住人问题。保障偏远乡镇学校教师待遇,按照距离越远、条件越艰苦补助水平越高的原则,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落实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倾斜政策,对在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表现优秀并符合条件的教师,职称评定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级。三是建立乡村教师关爱基金,对大病、特困教师提供援助。完善乡村教师周转房制度,实行定期体检制度,加大对乡村教师个人生活的关心和支持力度,切实防止乡村骨干教师流失现象。

小学教师调研报告【第三篇】

*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实有在编教师83人,现在在岗教师为78人,借出2人,3人因病不在岗,学历达标百100%。

1、目前,我校现有2名教师个人自行借调到了**县进修学校,三名教师因病不在岗。我们对下一步清理整顿占编不在岗的教师的问题建议为:尽快归岗。对畅通教师“出口”问题建议为:一是尽快补齐学校编制,二是严把借调关口。

2.在编专任教师中,没有人是由原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

3.现在教学岗临时聘用人员为29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比例40%;临聘人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缺编,对于彻底解决临聘人员问题有何建议为:一是压缩招生,二是县里统一配备教师,三是现在借调出的教师尽快归还原单位本岗位。

4.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是97%;现在编教师中有81人取得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职称)人数,小学高级、中学高级职称存在比较严重的已评待聘情况;目前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体制机制存在不合理因素:一是入口多,评上的多,聘任的少,二是鱼龙混杂,不具备相应职称级别的资格能力。现执行的评审条件、办法和程序科学合理。有效评价每一位教师的水平、能力和业绩成果建议为:一是提高评价教师能力标准,二是给每一位教师创造机会,三是上级部门不能乱干预。

5.没有设立农村牧区教师岗位津贴、生活补贴、交通补助或专项奖金。对于吸引和引进优秀教师到农村牧区学校任教的建议为:一是提高生活方面的待遇,二是提高政治方面的待遇,三是提高职称方面的待遇。

6.目前,本校主要是通过政府统招,统一开支为主渠道补充新教师。对于今后规范新教师招聘工作建议为:如果由学校招聘,由学校来解决新教师的工资开支,学校压力极大,还是采取政府统招,统一开支的渠道补充新教师的方式效果好。也可以返聘退休老教师回校任教。

7.目前,本地区中小学校长是由组织考核任命选拔任用的。实现了归口管理。现行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体制下产生的校长能力差,管理水平低,个人素质较差。对于下一步校长交流工作的建议为:民主推荐,竞聘上岗。

8.地方财政未设有教师培训专项经费,而是由学校出资校总经费的3%给进修校作为本校老师的培训经费。对自治区组织的各类教师、校长培训工作建议为:求实务实,不能通过虚拟的网络形式培训,应该以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培训方式为主要的培训方式。

9.就促进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采取的措施为:积极传达、落实主管局对此项工作的精神和工作部署,效果较好。下一步的规划为:一是充分学习贯彻落实县教体局的指示精神,二是=进一步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我校已经建立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校长交流机制。并且已经启动了教师、校长交流工作。我校有四名教师已交流到农村学校工作。交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交通生活等后顾之忧影响校长教师的交流,二是大部分校长教师对原有学校有较强的归宿感,存在不愿交流的情绪,年龄较大的教师习惯于在工作、生活多年的.地方工作,不愿意去新的环境生活和工作。对于有效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施的建议为:一是交通等配套保障措施要到位。二是可以以镇、片或一定的行政区域设定学区,试行学区管理,发挥优质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并带动校长教师的自然流动。

小学教师调研报告【第四篇】

近年来,农村小学教师教非所学、年龄老化现象,“民转公”教师正值退休高峰;教学点分散,班额小,农村小学“超编与缺编问题并存”和“实质缺编导致教师工作负担重”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下面以xx小学为例:

xx小学下辖xx村、xx村、xx村,生源半径10公里。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81名学生,教职工11人。是所规模较小的完全小学。从教师队伍来看,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30岁以下教师2人(20xx年9月新进的特岗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45岁教师2人,占%;45岁以上教师7人(其中女2人、1人即将退休),占%。

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工作量过大。

教师学历全部达到中师以上,中师学历2人,占%;大专学历5人,占%;本科学历4人,占%。

从数据上看,%的教师在合格学历的基础上提升了学历层次,但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学科发展不平衡。按《安徽义务教育实验课程设置安排表》“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要求,小学各个年级必须开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英语、计算机课,这些学科都需要专业对口的教师执教。现有教师中体育专业教师1人,英语专业教师1人(均为20xx年新补充的特岗教师)。七个教学班共有每周共有210课时,人均课时,每天近4节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班主任工作等,工作量超负荷。由于教师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以及一人代多科的现象不可避免。另农村教师多是“半边户”,“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干农活,由于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得教师疲惫不堪,身心疾病增加,心理负担沉重。

三是现有教师编制不适应学校发展需要。

根据中央编办发[20xx]72号(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规定的师生比例核编,只能配备4名教师,严重超编。

四是教师培训机制难以形成,培训效果不佳。一是教师少,教研、培训学习氛围难以形成;二是工作量过大,教研、培训时间难以保障,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少;三是“萝卜煮萝卜式”的教研模式,重实践轻理论,缺乏针对,缺乏专业引领,不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一)探索并改革教师补充机制。

现有的教师补充机制已在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逐步解决师资在年龄、来源、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山区,新补充留用难度较大。

六十年代的“侯王建议”顺应了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中“教师都回本大队工作”对当下农村教师“补充易,留住难”的现状有借鉴意义,大力实施教师本土化培训。要加大优秀师范毕业生的储备,对学校核定编制时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后备师资储备编制,实施定向培训,吸引本地优秀大中专毕业从教。同时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在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活动中向农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革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标准。

我乡农村小学何家坊小学、xx小学、教学点师生比分别是1∶、1∶、1∶、1∶,师生比远高1∶19。班师比分别是1∶、1∶、1∶、1∶、1∶、1∶、1∶、1∶、1∶、1∶。班师比分别1:2:43、1:157、1:虽然中央编办发[20xx]72号等文件没有对农村小学的班师比作出明确规定,但班师比明显偏低,农村小学教师实际却属缺编。

受现行的编制依据师生比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虽超编,但其工作量重(每周节课)。教学点班多学生少,多以复式教学,以师生比或班师比都不能很好解决解决这一矛盾。建议配置师资时应该考虑班师比、师生比、教师课时数等多个指标,充分考虑到了学校在校生数、班级数(年级数)、课程数、教师课前课后工作量等影响因素。综合考虑教师工作量来配置师资能够做到因校而异,同时还能够实现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

48 1920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