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最新25篇
本报告分析了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了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及技术创新对产业的影响,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与方向,如何推动可持续增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
根据《中共临沧市**区委关于在全区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组织开展一次专题调研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共临沧市委办公室关于做好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安排,区委派出16个专题调研组重点围绕人的富裕度、人的居住质量和人的创业环境等3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调研。水电产业调研组根据相关的通知要求,及时制定了调研方案,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三种形式进行调研,并于7月8日至13日由水电产业调研组组长、区委副书记左金祥同志带队,先后到临江电站、大柏树电站、遮奈电站、梅子箐电站、官山电站、细嘎电站,蚂蚁堆乡、邦东乡、马台乡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调研报告如下:
一、**区基本情况
**区辖7乡1镇2个街道,93个村民委员会,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居住有汉、傣、彝、拉祜等23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万人。全区国土面积265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境内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58条,分为两大水系,即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澜沧江水系径流面积为平方公里,怒江水系径流面积为平方公里。南汀河流域是恕江水系最长支流,也是全区最大河流,发源于博尚镇,至羊头岩出区外,全长公里,区内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s水能储量为万千瓦。
截止20xx年底全区已建成大小水利工程3546件,其中蓄水工程42件(中型水库1件、小一型水库6件、小二型水库21件、坝塘14件),总蓄水量5013万立方米;引水工程3372件(流量/s以上的42件,/s以下的3330件);人畜饮水工程98件;闸坝及其它水利工程34件。
二、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历年来,**区高度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在60-70年代就建成近40多座农村小型水电站(装机多为30-200千瓦),对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不适应改革和发展需求的电力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对全区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调整和规划。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已建成蓄水工程42件,总蓄水量5013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1件(博尚水库);小一型水库6件(小道河水库、马鹿坑水库、柳树河水库、锅底塘水库、中山水库、铁厂河水库、);小二型水库21件(茨通林水库、团山水库、大坡头水库、大子良水库、丫口田水库、跃进水库、界牌水库、横山水库、道河水库、豹子洞水库、滑石板水库、石板桥水库、大沙地水库、新蓄水库、大浪坝水库、小板桥水库、小龙塘水库、幕布水库、蛤蟆塘水库、羊厩房水库、白花箐水库);坝塘14件(松树林坝塘、阮家田坝塘、前哨坝塘、大村坝塘、吃水箐坝塘、小水槽坝塘、户远坝塘、小水塘坝塘、小塘房坝塘、田心坝塘、三叉箐坝塘、干龙塘坝塘、山头坝塘、幕布小中山坝塘)。
全区已开发利用的水能为29550千瓦,建成电站10座,其中:怒江水系建博尚坝后电站,装机为2×250千瓦;细嘎电站,装机为1×500千瓦;南汀河三级电站,装机为3×1000千瓦;南汀河四级电站,装机为1×1000+1×20xx千瓦;大柏树电站,装机为2×3200千瓦。澜沧江水系建有梅子箐一级电站,装机为1×500千瓦;梅子箐二级电站,装机为1×1250千瓦;梅子箐三级电站,装机为2×6500千瓦;官山一级站:装机为2×500千瓦,官山二级站,装机为1×400千瓦(糖厂内部使用)。建成漫临线110千伏、220千伏输电线路及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为6万千伏安、9万千伏安,建成35千伏变电站8座;正在博尚镇曼来山建设500千伏变电站,建成后将大幅度提高临沧电网的输送能力,为吸纳日益发展的地方小水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建水电站3个,总装机2260千瓦。其中:遮奈电站,装机9600千瓦;临江一级电站,装机5000千瓦;临江二级电站,装机8000千瓦。
(二)发展规划
布局:**区的水能资源开发重点区域为怒江流域的博尚、忙畔、凤翔、蚂蚁堆水力资源聚集区,辖区内横穿国道214线,交通便利,与城市中心相距较近,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和电源结构,集中资金开发城市周边及公路沿线具有区位优势的水能资源,实行有计划、有步骤、规范化的开发利用。
目标:**区水资源丰富,根据水能资源优势及径流的分布情况,规划建设(改扩建)蓄水工程6件,增加万立方米。其中:马台大沙坝水库,蓄水万立方米;平村白沙田水库,蓄水万立方米;忙畔鸭子塘水库,蓄水1070万立方米;马台乔地坡水库,蓄水8万立方米;风翔兰花箐水库,蓄水7万立方米;改扩小龙潭水库,蓄水达114万立方米,目前蓄水8万立方米。规划开发建水电站10个,装机总量45200千瓦。其中:怒江水系可建小高桥电站,装机2500千瓦;昔铺河电站,装机20xx千瓦;铁索桥电站(西河电站),装机4000千瓦。澜沧江水系可建官山三级电站,装机1×1000千瓦;大付寨电站,装机3200千瓦;马台一级电站,装机3200千瓦;马台二级电站,装机7500千瓦;马台三级电站,装机12800千瓦;马台琅琊电站,装机5000千瓦;那招帮公电站,装机4000千瓦。
(三)水电产业运作机制
根据**区水能资源优势及径流的分布,针对当前小水电开发缓慢和利用率偏低问题,在充分考虑用电单位和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按照“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原则,结合统筹规划小水电开发速度,提高利用效率,创造并发挥经济效益,切实做到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水电产业开发主要有以下程序:
1.项目建设单位依据《临沧市各流域水能规划》与区政府签订开发协议,正式协议签订前要征求水利部门的意见,正式协议签订后将原件报发改、水利等部门备案。
(1)万千瓦以下的水电站可依据《临沧市各流域水能规划》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不再另行编制规划。不在《规划》范围内的应另行编制规划。
(2)万千瓦及以上水电站依据《临沧市各流域水能规划》进行修订编制报市水利部门提出意见后,再报市政府批准。
(3)国际界河、市、区(县)界河的开发协议不论装机大小,由市水利局提出审查意见报市政府审批,核准实施的流域水能规划报省发改委、水利厅备案。
2.核准权限
装机规模在万千瓦及以上电站由市发改委转报省发改委核准。装机规模在万千瓦以下的电站建设由市发改委核准。
3、报建程序和所需报送材料。项目申报单位在向项目核准机关报送申请报告时,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报送以下文件:
(1)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水资源论证报告、水土保持方案审查意见。
(2)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意见。
(3)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的预审意见。
(4)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林地征占预审意见。
(5)电站设施的相关安全意见。
(6)电网部门有关上网的意见。
4.项目核准。项目核准机关根据《云南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实施办法》(试行)以及水利、环保、国土、林业、安监、电网等部门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依据专家组审查意见,对电站建设项目给予核准。项目核准文件有效期二年,项目核准后建设业主发生变更,必须经当地政府同意并报项目核准机关备案;装机规模发生变更、梯级电站合并开发,建设单位必须报项目核准机关进行变更核准。
5.初步设计报告。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经区水利局转报市水利局组织评审,根据专家组审查意见予以批准。初步设计发生变更建设单位必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查批准。
6.工程招标。符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规模标准规定》(国家计委令第3号)的规定项目,必须进行招标。招标由项目业主组织,招标前应将招标备案表、招标文件、招标公告、评标办法等报水利局备案,招标后将招标结果报水利局。
7.质量监督。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实行强制性监督管理。由临沧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市级核准的水电工程进行监督管理,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必须到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办理监督手续,签订工程质量监督书,并缴纳质量监督费。不办理质量监督手续,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8.开工许可。电站建设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提交:项目核准文件、初步设计批准文件、工程质量监督书、项目建设单位资质、工程监理资质、设计方法代表资质等相关手续。经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查许可后方可开工建设。
9.工程验收。水电站工程验收实行分类验收制度。截流前验收、重要隐蔽工程及基础处理工程验收和单位工程验收由项目法人负责,市(区)发改、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工程蓄水验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机组启动验收由项目法人与接入电网的经营管理单位共同组织,市(区)发改、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安全设施验收由安监部门负责;电站主体工程完工,各单项验收完成,可投入试运行;竣工验收在试运行满一年后,由项目业主提出申请,项目核准单位组织验收。竣工验收合格,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取水许可证,电站才能正式投入运营。
10.电网建设、电价
(1)电网建设根据负荷需求、电源点发展情况适时建设,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网工程由市发改部门核准,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网工程由国家或省发改部门核准。电网主干线由供电部门负责建设和维护管理,各电站上网的线路由电站开发单位与供电部门协商解决。
(2)电站的上网由电站业主与供电部门协商并签定上网协议,上网电价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11.建后管理。区经济、水利、安监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协调服务、安全监管工作。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区水电产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开发程度较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困难和条件制约,难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市场格局单一。**区没有独立的地方小水电电网,国家电力部门垄断经营。垄断经营的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导致小水电和电网之间严重不平等,成为全区小水电发展的“瓶颈”。当前,小水电上网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上网电价不统一,不同水电企业,上网电价不同,如玉带河公司的梅子箐三级电站,直接上网供电局,年平均上网价元/度;官山电站原直接上网供电局,后因某些原因,上网给玉带河公司,玉带河公司再上网给润达公司,最后由润达公司上网给供电局,这其中就造成了官山电站上网电价被压低(年平均上网价元/度)。二是电费不能按时结算,电站上网的转接,使企业重复纳税。如官山一级电站上网电费已两年没有回收,区内部分村寨电费也有两年没上交。
(二)手续多而繁杂。小水电开发项目需开发商到省、市、区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开发手续,水电开发的相关职能部门对水电开发投资缺乏协调管理、跟踪服务,投资者办理手续较难,委托中介机构编制的报告较多,加大了开发项目投资成本。如土地、林地、环保等手续需到省级或市级部门办理。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水电开发既有盲目性,又有滞后性。盲目性主要表现在水电开发处于高潮时期,争先恐后的建设开发,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诸如各项手续、上网问题、现有网络的输送能力等。滞后性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滞后,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平台。
(四)产业自身的限制。小水电产业发展建设成本高,电站规模较小,多数是径流式电站,导致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偏高,如与大规模生产的常规能源竞价上网,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此外,小水电因季节因素导致水资源丰枯矛盾对电力输出影响大。
(五)补偿问题处理难度大。小水电站建设只有妥善处理好涉及到的土地、林地、移民安置等相关问题,才能保证小水电站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在土地征用、经济林木占用补偿、移民安置处理难度较大。
(六)缺乏机制的管理权。**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水电开发投资渠道单一,国家先后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建设开发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当时对发展小水电站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小水电站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区级政府对电站的生产、运行、上网、营销没有实质的控制权,对电力行业的运作管理机制作用不大。如供电部门实施的“无电工程”,在线路改造中,只改照明电,不改动力电,若要改动力电每户农户要交1000元的改造费,线路改造后,收费由电力部门负责,债务由乡、村负责。
(七)安全生产监管难度大。水电产业开发的相关手续由省、市、区的相关部门审批,开发地的党委、政府对开发商在开发水电过程中没有实质的管理权限,管理难度较大。尤其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按照安全生产工作属地管理原则,当地党委、政府对开发商安全生产工作管理中矛盾多、意见大,难以管理。
五、下步工作建议
(一)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小水电站研究开发,做好项目规划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水电产业发展环境,对可开发的水电资源走市场化运作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夺标。
(二)建立健全相应的联动机制,理顺小水电站管理体制,保障安全生产、地质灾害、生态环保等方面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优惠上网电价,系统效益收费,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以及灵活的融资机制等激励政策。
(三)针对小水电站自身的弱点,加强小水电站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改善技术装备,促进新技术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建设水电项目要明确相关部门人员专人负责业务办理;涉及征占用农民土地问题,采取农民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进行解决。
(五)加强水电项目的监管,从事小水电站建设单位应专业化,无论是施工单位还是监理单位,都因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有资质的单位准入,做到施工质量到位、监理技术到位、生态环保安全意识到位。
(六)督促已批的水电产业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如临沧玉带河电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马台河电站。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2
生猪业是**市畜牧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已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52%,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生猪生产在保障市场供给,平抑市场物价,促进地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市生猪生产正处于重要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抓好生猪产业,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当前生猪生产的主要特点
2、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资融资体系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生猪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长期以来政府、社会和金融对生猪业的投入偏少,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市生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猪肉的市场供应。一是政府投入不足。
20xx年以前国家对畜牧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对畜牧经济特别是生猪生产投入很少,20xx年由于猪肉市场供应偏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的投入,但我市属于生猪生产小县市,达不到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规模,能得到国家投入的资金很少,市财政财力有限,对生猪生产投入不够。
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大。小额农贷额度偏低,贷款程序或手续复杂,同时因信贷担保与反担保机制未建立等诸多体制机制的制约,难以对发展生猪生产特别是发展规模养猪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养殖户自身投入不足。由于前几年生猪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目前价格又走向低潮,养殖效益低甚至亏本,养殖户自身积累不足,再生产性投入不多。
生猪规模养殖发展不快,规模化程度不高。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价格上涨,生猪养殖比较效益较低,加上养殖风险大等原因,散养户不断下降已呈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给生猪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我市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规模养殖发展仍然不足,20xx年规模化程度仅为%,20xx年虽然有所增加,生猪养殖特别是纯农业乡镇仍然以散养为主,但散养户下降幅度较大,近郊及工业乡镇无猪户已达75%,远郊乡镇也达到了40%左右,我市生猪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地方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力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我们海岛,受制于交通运输等自然环境影响,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成为我县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为此我们对我县当前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优化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
一、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主要特点
一是第三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扩张,其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上升。近年来,我县围绕“渔业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岛”的三大战略,改变了以往重一产轻三产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得到了突飞迅猛的发展。20xx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47亿元,增长16。9%,高于总体增加值2。5个百分点。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其他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20xx年全县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行业综合门票收入4340万元,旅游直接收入6。9亿元,分别增长2。7%、35。6%、53%。在旅游业的拉动下,全县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20xx年全县消费品零售额达到9。13亿元,增长18。6%。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较第一业发展相对滞后。按照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一般标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应不低于45%。从我县三次产业结构看, 20xx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2%,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到56%。
二是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从第三产业内部增加值构成看,与旅游相关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高,但企业普遍效益不高。至20xx年底,我县共有注册餐饮住宿企业14家,其中赢利的只有2家。这主要是由于受旅游季节性因素影响,企业营利时间短,经营成本相对较高。
三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由于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业准入限制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产业,准入条件高,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第三产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
四是城市化水平低抑制了第三产业扩张的需求。由于我县是传统的渔业资源型经济,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目前受自然资源影响,渔村出现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困难,渔民的就业领域没有得到充分扩展,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
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税收的影响
(一)第三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为地方税收总量的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地方税收的贡献逐步增加。20xx—20xx年,全县地税收入总量由2217万元增长到5400万元,平均增长19%。20xx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47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占地税收入总量的比重由20xx年的48。9%增长到20xx年的64。4%。预计20xx年全县地税收入总量将达到6000万元,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占地税收入总量的比重将达到67%以上,成为地税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第三产业税收的地方贡献率对优化收入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全县近五年的第三产业税收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所产生的地方级收入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为77%,而第二产业税收所产生的地方级收入占第二产业税收比重为66。7%(只分析地税收入中的比例,如果考虑国税收入,比例将会更低),第三产业地方级贡献率高第二产业1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所得税体制改革的影响,第三产业地方级贡献率呈逐年增长态势,20xx年达到了79。3%,比5年前提高了25。2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的征收控管相对严密。从全县第三产业所辖的几个具体行业来看,除批发和零售业外,其他行业全部是缴纳营业税的行业。对此,地税机关可以通过发票实行以票控税,源头控管,最大程度防止税收流失。税控机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了对服务业的税收管理。因此,第三产业管理手段和方法容易操作,征纳环境相对较好。
(四)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影响我县地方税收的协调发展。从20xx年第三产业各行业实现的地方税收分析,占全年地方税收比重较多的行业有房地产业(24。9%)、交通运输业(25%),而一些新兴的第三产业如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居民服务业等行业占地方税收的比重都很低,特别是我县的餐饮住宿业只有5%,批发和零售业只有3。3%,这与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主导经济明显不相称。而这些行业与传统行业相比,其实现的税收通常为营业税和一些地方税(费),这些行业发展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要大于传统行业的地方税收贡献率。因此,应加大工作措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税收贡献率大的行业。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资金投向,努力培植第三产业税源,大力发展对地方税收贡献率高,地方政府收益多的行业。要努力打造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保证第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拓宽空间。积极发展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刺激服务业需求。在当前经济基础条件下,应着力研究城镇建设的布局和规模,通过城市化建设,带动县城城区和周边城镇旅游、餐饮、房地产、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三)巩固壮大传统服务业,打牢第三产业发展基础。传统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要在扩大传统服务业规模、实现总量突破的基础上,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有利时机,巩固提升以旅游服务、餐饮服务、房地产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支柱行业和龙头企业。要鼓励、支持餐饮服务业,形成高中低档梯次发展的格局。要加速市场体系建设,提升辐射力,在城区商贸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旅游纪念品基地建设。要发展现代流通业,加速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
(四)优先发展新兴行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档次。在加快发展传统消费产业的同时,应充分依托区位、科技、人才等优势,把大力扩大现代娱乐服务业规模、提升消费型服务业层次、打造新兴服务业品牌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大重点抓紧抓实。在娱乐业发展上,坚持与旅游业发展相统一,打造多项目、多种方式的娱乐业,扩大娱乐项目的覆盖范围,坚持南五岛的统筹发展,加快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建立优势项目。在房地产业发展上,结合我县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持住宅建设的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进一步搞活岛外人员进岛购置商品房,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在旅游业发展上,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市建设、妈祖文化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配套服务,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坚持多措并举,实现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坚持立足自身与招商引资并举,既要发展壮大现有企业,又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人才注入第三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中介服务等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型生活性服务业。坚持市场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并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县乡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切实为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一)切实提高服务质效。对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减少办税环节,简化办税流程,努力做到手续从简、审批从快、期限从宽、优惠从高,切实提高服务效能。
(二)正确处理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特别做好二、三产业分离工作,在规范中促进,在促进中发展。对第三产业涉及的行业,合理安排税收检查计划,避免重复检查。
(三)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开假票、做假的账、两套账、账外经营和虚假申报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加大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对于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努力保持税收公平,建立和维护第三产业竞争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严格执行税收法定权限。第三产业发展形式多、涉及面广,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经济形式和新型业态。对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性问题,要认真调研,慎重解释,及时反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和谐外部环境。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4
宠物一般是指家庭饲养的、作为伴侣动物的犬和猫等。其中,宠物狗和宠物猫无论是在家庭拥有率、规模还是消费者偏好方面都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
由于宠物能够缓解人类压力,改善人类健康,愈发得到人类的广泛喜好。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宠物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其生存质量也不断提高。人类为自己的宠物购买食品、服装、附属用品,接受医疗、美容、驯养等服务,由此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宠物产业。宠物产业是指所有与宠物相关的行业, 宠物产业链包括宠物饲养、 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医疗、宠物美容、宠物培训、宠物保险以及宠物善终等。
一 全球宠物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国际宠物市场已经逐步成熟,养宠物已经成为社会发达的一种标志。人们对宠物的日益喜爱促使宠物数量快速上升,进而促使宠物产业逐渐成长壮大。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美容、宠物医院等新兴产业相继产生、快速发展,并逐步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宠物市场日趋完善。
据统计, 20xx年全球宠物市场规模达到亿美元,预计 20xx 年将达到 1,050 亿美元。在过去五年中,全球宠物市场均保持了 4%-5%的同比增速,稳定增长的引擎则主要来源于新兴市场的高速成长。
20xx-20__ 年全球宠物市场规模
美国是全球第一宠物大国,养宠物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宠物按数量多少依次为狗、猫、淡水观赏鱼、鸟、爬行动物等。庞大的宠物消费市场加快了宠物产业的细分步伐,美国宠物产业包括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医疗、宠物交易、宠物服务等多个门类。
据数据显示,美国约 65%的家庭至少拥有一只宠物。1994 年,美国宠物产业消费规模仅为170 亿美元;20xx年, 美国宠物产业消费规模达到 亿美元, 预计 20xx 年将达到 亿美元。美国宠物经济发展的爆发期从 21 世纪初期开始,到 20xx-20__ 年发展最快,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以上。随后,美国的宠物产业进入平稳增长期,虽然经历了 20xx 年金融危机和经济复苏期,但宠物产业仍保持着超过 4%的增长速度。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美国,饲养宠物有着广泛的家庭基础,自20xx 年至20xx年间,饲养宠物的家庭比例始终保持在 60%以上,且在最近几年该比例略有提高,饲养宠物已成为稳定的社会需求。另外,从该图中亦不难看出,在美国饲养犬类和猫类宠物的家庭数量和占比均较高。至20xx 年末,饲养犬类宠物的家庭数量为5,440 万户,占美国全部家庭比例的44%;饲养猫类宠物的家庭数量为4,290 万户,占美国全部家庭比例的35%。同时,该两项指标与美国饲养宠物的家庭比例变动趋势一致,即在最近几年略有提高、长期来看趋于稳定。
受上述情形影响,美国的宠物数量亦呈现出在较大规模上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具体如下:
如上图所示,除淡水鱼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各类别的宠物数量相对稳定,且保持在较大规模,至20xx 年末,宠物犬的数量为7,780 万只,宠物猫的数量为8,580 万只。
庞大的消费群体派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20xx 年,美国宠物食品与用品的市场规模已达 亿美元,并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具体如下:
二 中国宠物行业发展现状
相比于国际宠物市场,国内宠物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近年的市场规模增速在年均30%以上。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可以把宠物行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种子萌芽期(1990-20xx年) ;第二个阶段:发展启动期(20xx-20__年) ;第三个阶段:快速发展期(20xx 年至今) 。目前国内宠物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1)市场规模
据统计,20xx 年国内宠物行业消费规模为 719 亿元, 20xx 年有望首次突破千亿规模,20xx 年有望突破 2,000 亿元。
20xx-20__ 年国内宠物行业消费规模与同比增速
(2)发展特点
我国的宠物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几年来保持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率。国内宠物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市场迅速发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居民消费观念发生较大变化,饲养宠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从20xx 年到 20xx 年的十年间,中国的宠物行业消费规模增长了 36 倍,宠物食品、用品、美容保健、宠物医院等产品与服务市场日益升温。
二是形成一批宠物产业基地。随着宠物经济的不断发展,众多企业投身于宠物产业领域,在全国各地已经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宠物食(用)品的生产基地。成都是全国最大宠物犬繁育基地,并正加快集聚宠物食品企业,打造宠物食品生产基地;广东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观赏鱼养殖和水族器材产销基地;温州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皮质狗咬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欧、美、日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面临着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 近年来, 我国宠物企业积极加快发展步伐,产品综合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国宠物企业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品牌认知度方面都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以宠物食品为例,目前国外企业占领中国绝大部分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而中国企业主要占领中低端市场。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5
未来,我国康复医院的市场规模在千亿以上。20xx年,卫生部启动康复医疗服务三级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其中专业的康复医院主要承接综合医院急性后期的病人。按照一家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对接1—2家康复医院测算,未来我国康复医院的个数将达到8000—10000家,对应的市场规模在1500亿元左右。而截止20xx年,我国康复医院的个数为376家,康复医院的总收入仅58亿元。考虑康复市场巨大市场潜力和政策催化需求释放,康复医疗产业面临巨大机遇,维持行业增持评级,相关受益公司包括湖南发展(000722)、和佳股份(300273)和澳洋科技(002172)。
康复医院易以托管或者合作投资方式开展。在严格控制药占比的政策背景下,大型公立综合医院急需扩大医疗服务收入,康复科或康复医院具有低药占比高治疗费用的特点,为医院创收提供新的增长点,但康复治疗不同于临床治疗,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服务,大多数公立医院不具备康复技术的管理体系。而市场凭借成熟的管理经验、差异化的服务和技术培训体系赢得与公立医院合作的机会,直接嫁接公立医院资源,实现病人快速转诊,同时,采用标准化的治疗流程,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实现康复医院的快速扩张与复制。
康复医院具有高利润率、易复制的特点。对比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回报快,2~3年便可实现盈利,单位病床投入成本低,利润率高,以上海首家二级康复医院—一康康复为例,20xx年4月正式运营,20xx年便扭亏为盈,20xx年净利润率高达19。8%。且康复医疗多为标准化的治疗手段,易复制扩张。目前,我国个人办康复医院占比达到44%。随着社会办医政策的持续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民营资本迈入康复产业。
康复治疗的医保支出占总医保支出比例极低。以广东省为例,医疗保险及工伤保险中康复总支出的占比仅为3。3%,医疗资源与康复资源的配置严重失衡,阻碍了康复产业的发展。20xx年3月22日,人社部、卫计委、民政部、财政部、残联五大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人社部发?20xx?23号),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新增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比原有9项,支付范围得到成倍扩大,有望改善目前康复治疗医保占比低的状况,带动康复医学市场迅速扩容。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6
4月18日至23日,在副市长的带领下,我市部分纺织企业负责人一行15人,赴浙江兰溪、江苏湖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对接活动,先后参观考察了中国立马控股集团、浙江佳而美纺织、浙江鑫浪纺织、浙江七星纺织、江苏旷达集团、常州马杭色织布、江苏瓯堡纺织染整等企业,以及湖塘纺织城、湖塘纺织科技发展中心,并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了两地在纺织产业发展上的经验做法介绍,与当地企业进行了对接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两地纺织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兰溪市纺织产业发展情况。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是“中国织造名城”。全市现有纺织企业1300家,从业人员5。1万,规模以上企业217家,其中织造企业1150家(含毛巾企业275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6家。织布机1。3万台,其中进口喷汽织机3150台、剑杆织机8000台,织布无梭率达100%;环锭纺35万锭,气流纺6400头;印染生产线7条,后整理线22条,阔幅平网印花生产线7条;年产布10亿米、毛巾6亿条、棉纱10万吨、家纺用品等800万套。,棉纺织工业实现生产总值80亿元,其中织造企业产值达68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84。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6。9%。纺织工业年上交税收3。2亿元,且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递增,年出口交货值25亿元。
(二)湖塘镇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是闻名遐迩的“纺织之乡”、“全国色织布中心”和“中国织造名镇”,两度获得“中国乡镇之星”殊荣。全镇现有工业企业4660家,其中从事纺织服装生产的企业2800家(其中色织面料生产企业约占半数以上),从业人员10万余人。现有织机4。4万余台,其中喷汽织机3500台,剑杆织机30000台,有梭织机10000台,经编机500台,喷水织机150台,形成了以色织面料、牛仔面料和灯芯绒面料为主、以针织面料和产业用面料为补充的产品结构。培育了“江苏新光”、“浩华纱罗”、“顶呱呱”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全镇纺织企业完成产值136亿元。
二、两地纺织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高起点定位,提升产业档次。兰溪、湖塘地处江浙地区,棉花资源有限,发展纺纱优势不明显。为此,两地都把发展重点定位于织造、印染、家纺等纺织行业下游产业中高端产品上。兰溪市有纺织企业1300家,其中织造企业1150家,占纺织企业总量的88。5%以上;湖塘有纺织企业2800家,其中色织面料企业占半数以上,企业普遍应用“无锭纺纱、无梭织造、无纺成布、无水印染”等先进技术,产品实现了系列化、配套化、个性化、时尚化。产业定位的高起点为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高精尖装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淘汰落后产能,两地政府都出台了对纺织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兰溪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对纺织企业购买无梭织机进行补贴,每购买1台喷汽织机财政补贴1万元,购买20台剑杆织机补贴1万元。同时,对每台织机规定最低纳税额标准,遏制低价无序的恶性竞争,促使企业应用高端设备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湖塘镇提出了“纺织强镇”的发展战略,扶持引导纺织企业投入80多亿元进行技术改造,普通织机已基本被先进的剑杆织机、喷汽织机、经编机及整经机所替代;印染、后整理、服装等行业逐步引进筒子染色机、球茎染色、浆纱机及莫里森、门富士后整理生产线等国际先进设备,使得湖塘纺织产品逐渐与国际高档服装面料接轨。
(三)高质量管理,打造高档次产品。兰溪、湖塘十分注重企业的管理。湖塘镇针对纺织企业制定了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网络体系,制定了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所有企业都推行了技师责任制和质量工资制。在湖塘镇江苏旷达集团生产现场,我们看到,生产设备一尘不染,流水线生产井然有序,物品放置规范到位。该企业先后通过了iso/ts16949(版)标准评审、德国dqs公司颁发的质量体系论证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在“精益生产、顾客满意、实现零缺陷”的质量方针指导下,致力于原材料到成品品质的把关和提升,实现了高标准的品质管理。
(四)高素质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兰溪、湖塘两地企业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每年都组织纺织企业选送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到纺织院校、先进棉纺织企业深造、锻炼,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当地政府还鼓励企业赴上海、北京等人才高地招揽人才,用灵活的机制、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浙江立马、江苏旷达等企业中高级技术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大量的人才储备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保障。兰溪市到底,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家,省级新产品近20个,省市高新技术产品50多个。同时,企业注重同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横向合作,大力研究开发新型特种纺织原料、织造工艺、染整后处理工艺等,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俱增。兰溪市共有中国名牌1个,浙江省名牌3个、国家、省、市著名商标9个,江苏湖塘也培育了一大批品牌产品。这些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使两地纺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五)高水平配套,营造优良发展环境。湖塘镇开发建设了武进纺织工业园、城西工业园和湖塘印染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园区内建有热电厂、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实行统一治污、统一用电、统一供热、统一收费,并在产业聚集区内集中建设标准厂房等。同时,成立了纺织科技发展中心,为湖塘纺织企业提供优良的产品研发、设计、检测平台,实现设施公建、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投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发展。兰溪市在兰溪西郊开辟了面积达1000亩的灵洞工业园,作为发展纺织业的专业基地,政府在产业配套、社会协作、基础设施等方面,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纺织品监测中心、纺织网、纺织协会等服务机构,努力为企业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根据兰溪织造名城建设的规划,期间,兰溪纺织产业将以经济开发区为轴心,建成占地13000多亩,入园企业500多家的产业园区。并按照产业集聚和资源共享原则,建立纺织生产研发中心、质量监测中心,以及纺织工业网、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
三、加快我市纺织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市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中国棉纺织蜡染名城”,与兰溪、湖塘两地有很强的互补性,其纺织工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我市纺织工业的发展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标准制定产业规划。产业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建议依照国家和省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认真制定适合我市的振兴规划。要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能量集合”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高标准、高质量地制订发展规划,向上游发展良棉种植、精细加工,向下游发展高支纱、服装及服装面料、床上用品及装饰用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到20xx年,纱锭达到250万枚,无梭织机达到3000台以上,清梳无卷化率达到60%,无接头纱比例达到70%,无梭布比例达到80%,精梳纱比例达到50%。年生产各类棉纱420万吨,各种布5亿米,各种针织服装1000万件。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利税12亿元。
(二)高投入拉长产业链条。通过增投入,膨胀规模,壮大发展实力;抓延伸,突出主导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培育竞争优势,膨胀产业规模。到20xx年,纺织企业累计投入力争达到60亿元,重点技术装备水平达到90%,其中40%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用先进的剑杆织机、喷水织机、喷汽织机、经编机及整经机所替代普通织机;印染、后整理、服装等行业逐步引进筒子染色机、球茎染色、浆纱机及莫里森、门富士后整理生产线等国际先进设备。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产业,重点抓好已与温州服装商会签约的总投资16亿元的山东临清温州服装产业园建设,建成集服装制造、商贸流通、商务洽谈、设计创意、时尚发布、论坛会展、培训交流、度假休闲、生活配套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园区,提升临清纺织产业档次。
(三)高强度加强技术改造。当前我市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遭受困难,主要原因还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为此,要把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设备,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升级,加快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产品,做到普通产品规模化、特殊产品订单化;加快发展紧密纺关键专件、高档喷汽和剑杆织机等新型设备,力争到20xx年全市细纱机全部完成节能风机的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淘汰“1”字头细纱机、1979年及以前生产的a512、a513系列细纱机、b581、b582型精纺细纱机、bc581、bc582型粗纺细纱机,提升装备水平。同时,严格贯彻执行《关于加强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的实施意见》,建立并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行业中各类高能耗、高排放新建项目严把准入关,从源头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杜绝新增落后生产能力。
(四)高起点进行自主创新。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深入贯彻实施品牌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兴市之路,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和集聚,提升综合竞争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激烈竞争。要学习湖塘镇“区域品牌”与企业“名牌产品”共同发展的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区域品牌”以“中国纺织蜡染名城”为品牌标志,作为区域纺织服装企业共享的资源,企业名牌产品以“三和”、“白羊”、“艾诺”为代表,带动更多的优质产品和品牌。引导企业重视科技投入,积极推进科企合作,帮助企业建立科技成果引进渠道、科技合作渠道,鼓励企业加强与各研究所、学校等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重点研发120支以上高支纱、功能性新面料用纱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纱线产品,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赢利能力。企业技术中心每年都要研发2-3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争取做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推广一批。到20xx年,争创中国名牌2个以上,省名牌5个以上。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以上,中型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五)高水平建立公共平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加快公共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尽量争取国家扶持。组织筛选和上报符合国家要求的重大项目,积极帮助申报争取国家及省各项资金支持;二是加大奖励力度。落实好临发〔〕4号文件,对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中国名牌、驰名商标)以及省级荣誉称号(山东名牌、山东省著名商标)的,分别给予30万元和5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当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聊城市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分别给予30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资金补助;对当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奖励企业20万元和5万元;对于成功上市的企业奖励50万元;对当年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重点项目,按实际形成投资额的万分之三奖励企业法人代表;凡重点企业当年新增税金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按照新增税金的2%奖励企业法人代表。三是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制定专门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对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给予奖励,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2、加速建立融资担保平台。一是努力做好银企对接。积极贯彻国家适度宽松的金融政策,定期组织重点项目、骨干企业与各金融机构对接,向企业推荐金融产品,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业,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二是要抓好金融服务创新与业务品种开发。积极研究采取循环贷款方式,改变传统的一次性贷款方式,“一次抵押、多次借款、随时还款、循环使用’’;大力推广农信社的“大联保体贷款”的做法,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三是积极筹建担保公司。今年力争组建2家担保投资公司,缓解我市企业担保抵押难的问题。
3、加快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公共研发平台就是集中一个产业或全市的科技力量,建设成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基于产业集群的行业联合研发体系平台。可为该产业的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公共研发等平台服务。一方面,解决了投入大、要求高,单个企业难以建立的难题。另一方面,公共研发平台既可以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也可以把研发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向企业推广,实现互惠双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及市场竞争力。
4、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一是设立市行政服务大厅,凡有审批职能的市直部门都要在大厅开设服务窗口,由各单位业务熟、责任心强的精干人员值班,并简化审批程序,按照从简、从快、从优的原则集中办理有关手续,实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二是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区,可采用bot(即建设-经营-转让)、tot(移交-经营-移交)等方式,在产业聚集区内集中建设标准厂房、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等,实现设施公建、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投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发展。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宣传推动提高产业知名度、组织参加或举办大型行业展览活动,提供信息,加强交流,促进发展。
5、积极筹建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培育两个市场,即原材料市场和专业交易市场。通过横向拓宽、纵向拓展,建设一个有规模、上档次的专业交易市场,吸引更多的上下游经营业户、纺织机械及配件经营户或印染加工联络处等中介加入,带动纺织产业拉长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我市的影响力。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7
根据《民盟支部**年工作计划》安排,7月25日,民盟支部对**市**镇实施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市政协副主席冯忠指导调研。通过对**镇立英村核桃母本示范园、立英土鸡养殖场、立英林下辣椒种植基地、水产养殖场等产业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与**镇相关负责人就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情况进行交流,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现就考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镇贫困现状
**镇现有贫困村3个,其中一类贫困村2个(坛厂村、复兴村),三类贫困村1个(华阳村);已出列贫困村2个(立英村、同联村)。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46户4813人,其中,**年脱贫549户1850人,**年脱贫165户700人,未脱贫人口732户2263人。732户贫困户中,有资源有劳动力但无门路致富的“两有户”459户1758人,占现有贫困人口数的78%;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两无户”273户505人,占贫困人口的22%。
二、产业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镇立足传统产业,心得体会按照一村一特、因地制宜的原则,一是抓好红高粱种植。种植红高粱4000亩,年增收640万元,涉及贫困户200户758人,户均增收3690元;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建成林下养鸡示范点2个,养殖土鸡30000羽;发展50头规模以上养牛示范户12户,200头以上规模养牛示范户1户;发展100只以上规模养羊示范户5户;养猪、养鸡散养户897户。畜牧业涉及贫困户925户,年增收万元,户均增收4200元。三是改良传统核桃产业。引进四川天保果业有限公司,做强做优核桃产业,嫁接改良传统核桃产业20__亩,规划总投资2200万元,**年已投入资金1100万元,建成核桃母本产业园1个,完成核桃高杆嫁接5万余株,新栽植万株。核桃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8300元;四是配套发展辣椒产业。建成林下辣椒基地一个,集中流转土地,发展辣椒1000亩,涉及贫困户87户263人,每户土地流转、务工增收3400元;五是发展黄豆、罗汉果等林下套作业500亩。六是大力发展特惠贷助推脱贫产业。其中发展畜牧水产及家禽养殖业183户,发放特惠贷915万元。
三、产业发展主要经验和做法。
**镇立足自身3万亩核桃产业发展基础,坚持长远规划、长短结合的发展思路,走大项目为引领、政策推动,利益联结、复式发展的脱贫途径,取得较为突出的效果。
1、党群齐心,支部为核。在**镇立英村,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镇派出农技工作经验丰富、能吃苦耐劳的干部下派到村,任支部书记,与镇党委签订责任状,热门思想汇报驻村打造示范点。镇党委在规划、人力、资金、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村党支部与合作社、公司、农户多方签订发展协议,为脱贫攻坚建立组织保障,党群上下齐心,农户集中心智,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打造为名副其实的项目村、致富村共同发力。
2、突出品改,产业复苏。因地制宜、敢于创新,通过引进资本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果业公司,对原有核桃产业大胆改良,利用原有成片核桃产业基础,将多年不挂果的20__亩核桃,通过支部核心推动,建立“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引进四川天保果业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对原有核桃进行改良嫁接。今年3月初步完成全部嫁接工作,公司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实现当年嫁接,当年挂果,次年采收。
3、以短养长,多种经营。利用**镇原有核桃产业杆高林稀,实行林下套作。集中二次流转农户土地,建立合作社,发展订单辣椒、种植黄豆、罗汉果等套作产业,从土地流转金、务工、收益分红等,让农户多渠道创收。如林下辣椒产业,农户土地流转后,既有辣椒产业收入,又能拿到核桃分成,实现产业复式增收。
4、利益联结,合作共赢。始终围绕为农户创收为核心目标,通过建立良性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一条长期合作、共赢的致富发展道路。在立英村,个人简历四川天保果业公司看好立英村产业基础好、核桃品质优的资源禀赋,以镇党委政府牵头、村支部为纽带,对农户土地集中连片流转,交天保公司经营,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项目前7年,公司高额投资用于项目建设,需要大量务工,农户实现务工增收的同时,还能增加短期套作创收;次年开始收果,第三年进入盛果期,至第7年,公司和农户以8:2比例分配。第8年后,公司成本基本收回,投入少、产量稳定,公司和农户按2:8比例分配收益,农户实现稳定增收。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公司下决心,农民放下心,长期合作、共赢发展。
5、多种模式,能干快上。立英村采取“支部+”的模式,大胆引进大公司的同时,因地制宜,利用大坪子坡面宽阔,采光、气温、通风、供水等相对较好的优势条件,鼓励何明凤等16户农户(贫困户5户)贷款120万元创办养鸡场,采取“支部+合作社”模式,发展规模养鸡30000羽,将传统养殖做大做强,效益显著。采取“支部+农户”模式,在海拔落低、水源集中的街上组,工作总结政府投资70万元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鼓励何兴虎等10户贫困户贷款50万元发展养鱼业;在立英村桥上组鱼跳河,利用九仓河优质天然河道生态水利资源优势,政府投资50万元,引导赵文勇等8户贫困户贷款40万元,发展“鱼+旅游”产业,房屋、鱼塘等基础设施已初见雏形,前景向好。
6、用活政策、贷款助贫。充分动员贫困户,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大力鼓励民众干事创业,努力用足用好特惠贷优惠政策,着重以点带动、全面发展,有机结合、长效脱贫的融资助贫思路,发放精准扶贫特惠贷183户,贷款915万元,发展水产、畜牧养殖、家禽养殖、经营等多种形式,助推产业发展,形成了亮点突出,全面开花的'脱贫工作格局。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国家、省、市的扶贫攻坚战略,充分利用自身产业基础优势,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初步建立了以核桃产业为主,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同时,考察组针对产业发展,提出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产业发展受资金等条件制约,开发和发展规模小、开发空间大。全镇核桃产业总量近3万亩,由于技术原因,目前挂果的只有5000亩,仅1/6,而嫁接改良每株需要百余元,目前开发的母本基地,也只能是重点发展,剩下的2万多亩核桃产业收益很低,开发空间很大。
2、非贫困村项目争取难。国家扶贫政策只能在贫困村投资,在非贫困村得不到项目资金支持,**镇共有7个村,其中非贫困村有2个,涉及贫困户482户1624人,由于政策原因,导致2个非贫困村项目争取难。
3、项目时间和季节性强,脱贫攻坚工作要求高、责任重大,而项目评审工作滞后,乡镇实施项目信心不足。
4、项目资金到位不足,许多项目推动全靠镇村组织资金和垫资建设,基础建设资金缺口量大。就而言,按“五个一”的脱贫标准,全镇需资金约亿元,目前投入仅3260万元,资金缺口达7000多为元。
5、项目配套设施不全、规范化程度不高、安全保障度低。规模化经营受到限制和制约。如大坪子的林下养鸡项目,配套圈舍不足、供水、保暖、防疫等相关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安全不能有力保障。
6、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乡镇产业技术力量缺失,特别是核桃嫁接,如全靠公司运作,高昂的投资农户无力承担。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农民技术水平不能突破产业革新。
7、产业发展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防控不力,相应机制和政策缺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五、意见和建议
围绕考察调研,委员在座谈会上,提出了相应意见和建议。
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镇通过实施脱贫攻坚以来,硬化泥泞道路40公里,乡村交通条件大幅度改善,但是,许多路段弯急坡陡,路面狭窄,安全隐患大,建议加设错车道,设立安全警示标示牌;通讯方面,许多区域通讯信号覆盖不到位,建设进度慢,建议相关部门增设通讯基站,加快建设进程;葫芦坝水库是**镇急需的水源水库工程,希望得到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支持,早日立项建设,为全镇提供有力的供水保障。
2、核桃产业品质优良,产业基础好,但是,要真正发展壮大,还必须得到市委市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市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技术帮扶等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强化基础设施、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品质,迅速形成大产业、树品牌、上规模,让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3、要在产业深加工上作文章、下功夫,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进一步增加创收门路,一业多行,深度发展;要在品质优化和检验认证上再做工作,为品牌树牌贴签,走科技含量高、质量品牌化的发展路径。
4、强化技术革新,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建议建立针对性强、覆盖全镇核桃产业为主的专业技术服务人才队伍。
5、相关部门探索建立项目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范文参考网为产业生产和市场风险防控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8
,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万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万吨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马铃薯是XX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广大山区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马铃薯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是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形成的。在一九九六年以前,马铃薯播种面积还一直徘徊在万亩之前,当时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还是小麦,据19xx年XX月份调查,XX县北部干旱山区种植马铃薯每亩净收入XX元,而种植小麦每亩净收入只有XX元,种植马铃薯的效益是种植小麦的倍。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XX县历届党政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部门在每年下达农作物播种指导性计划时,逐年扩大洋芋播种计划面积,使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xx年的万亩扩大到20xx年的万亩,增长了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由%上升到%。因此,气候条件影响,市场经济调节和政府积极引导共同促成了XX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马铃薯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XX县种植的洋芋主要品种为X薯1号和小白花,其中X%为X薯1号,且该品种在当地有近20年的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长期没有更换,使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环腐病等病害严重,产量急剧下滑。从19xx年开始,县上开始从XX县省农科院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基地陆续调进X薯8号、X薯1号等洋芋良种多万公斤,群众也通过多种渠道从等地购买和兑换洋芋良种,缓解了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的现象,改变了洋芋品种单一的状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XX县洋芋品种落后的现象,从20xx年开始,XX县农业局积极与前来XX县帮助扶贫的XX企业驻X代表处合作,共同开展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开创了XX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的新纪元。至20xx年,该项目共投入资金XX万元,其中X方投资XX万元,县自筹XX万元,在县农业局建立了副科级事业建制的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组建了脱毒马铃薯组培室、日光培养室,在园艺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共有脱毒苗培育原原种日光温室座,XX亩,原种培育防虫网棚XX亩,一级种繁育田多亩,购置了拖拉机、挖掘机、喷药机等全套的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修建了能存贮吨种薯的贮藏库一座,在周边地区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建立了约XX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xx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二、主要实用技术推广情况
当地洋芋栽培主要采用沟垄种植,采取种二空二、种一空一等模式,由于农民逐渐偿到了新品种和科学栽培管理所带来的甜头,加上农技人员的努力推广,耕作管理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追肥、合理轮作倒茬、药剂拌种、土内施药、地膜覆盖、推广应用脱毒良种等科学实用技术的应用率逐渐提高,平均每年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万多亩次。
全县洋芋生产目前仍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总体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下,耕作管理相对粗放,洋芋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其增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配方施肥和精细管理,其至少还有20-50%的'增产潜力。
三、开发利用情况
随着洋芋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多万吨洋芋产量中,外销量在-万吨之间,洋芋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洋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XX个乡镇,全县有3多户农户长期贩运洋芋,有较大规模的贩运户XX户,其中以沿岭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洋芋万吨,销售收入XX万元,将洋芋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洋芋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XX县洋芋龙头企业除有XX乡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外,还在本县的XX镇和XX乡各建立了一家洋芋淀粉加工厂,年加工精淀粉吨左右,预计消化吸收洋芋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洋芋产品加工企业。
,防虫网棚面积达到XX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XX万元。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洋芋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州及等地提供洋芋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万亩,至末期,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洋芋良种万吨。深度发展上要建立自己的洋芋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洋芋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由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洋芋加工龙头修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洋芋鲜薯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20—25% 。
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9
一、白茶的生物特性
白茶是温度敏感型自然突变体,与中国六大茶类中“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指由绿色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而白茶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中由白色的嫩叶按绿茶的制法加工制作而成的绿茶。白茶最显著表现是春季发芽时嫩叶的阶段性白化现象。
其表现形式为:每年春季新萌发的芽头呈微绿色,而当叶片展开后就很快白化成乳白色。这种白化现象在一芽二叶期前后最为明显,随后叶片的色泽又逐步复绿,颜色也逐渐加深;迟长出的叶片比早长出的叶片优先转绿;而进入复绿阶段后长出的叶片,则不再经过白化阶段,直接为绿色。白茶白化表现的温度阈值约在20~22℃之间,但低温仅在芽萌发初期发挥作用,而正常复绿的启动温度约在16~18℃之间。白化的直接原因主要为叶绿体膜结构发育遭遇障碍,色素蛋白复合体消失,叶绿素合成受到阻滞,叶绿体退化解体,但叶片色素组成未发现明显变化。伴随叶绿体结构的异常变化,蛋白水解酶活性升高,导致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是白茶特有品质性状的主要成因。白茶氨基酸含量为常茶的2-3倍以上,其中茶氨酸含量接近常茶的氨基酸总量。而氨基酸高特别是高含量的茶氨酸,有利于血液免疫细胞促进干扰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人体抵抗外界的侵害力。所以,白茶对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作用是常茶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氨基酸含量高,使得由该鲜叶原料制成的茶叶滋味尤为鲜爽,风味独特。
二、白茶产业发展现状
据省农业厅与省茶叶产业协会的专家分析,全国产白茶主要在浙江,全省白茶种植面积约3万亩,大多属近几年新种植茶园,投产面积1万余亩,产地主要在安吉、余姚、宁海和松阳等地区,特别是安吉白茶种植面积达到万亩。按亩产20公斤产出,总量约为200吨,亩产值平均1万元,总产值达到2亿元。我市是全省老茶区,孕育着不少品种资源。1997年发,我市在下包乡狮峰村发现白茶原种,取名为“狮岩1号”。原种繁育始于1998年,现育成原种后代约800株苗。白茶引种始于1999年,现全市白茶种植面积400亩,主要分布在下包乡、三都的前源片、下涯的大洲片,大多为近二年种植,实际投产面积约150亩,白茶制作与营销企业和龙头主要有4—5家。今春全市产白茶500公斤,产值约100万元。目前白茶在内销市场呈俏销态势,经济效益相当突出,如下包乡和平村种植大户吴柒益,该户20__年秋末种植11亩白茶,20__年采收白茶26斤、收入15000元、均价577元/斤;20__年采收白茶90斤,收入51500元,种后第三年亩均收入4682元,加之出售自繁苗木收入,20__年即收回全部投入本钱;今春采干茶171斤,收入118000元,亩均收入10727元。下涯大洲的方少阳户亩茶园产出更是达到惊人的3万余元。
三、规模发展白茶的条件分析
(一)主要有利条件:
1、生态环境良好。我市地域生态十分有利于白茶生产,尤其是我市广大的深山茶区,环境清幽,光照偏少,气温偏低,具有丰富的香灰土资源,完全能满足种植白茶所需生态环境要求。
2、白茶品质上乘。今年,我市白茶“狮峰一号”经中国茶科所检测,所有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其中主要指标氨基酸的含量达到,茶多酚的含量高达29,与安吉白茶相比,更具有品质优势。
3、技术基础较好。我市发展白茶已具备了一些经验,在种苗繁育、栽培技术、加工制作、产品标准等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具有较好的生产技术基础。
4、茶农积极主动。我市是浙江传统的产茶大市,茶叶历来是我市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广大茶农对茶叶生产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特殊的感情。超高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激起了广大茶农种植白茶的积极性,同时,一部分已有收益的茶农迫切要求扩大种植面积,从而又能带动一批农户发展白茶。
5、产业链条初具。通过广大茶农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白茶生产已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渐成产业化初期发展态势。2家龙头企业(市第一茶厂、浙大天赐)全面进入白茶基地培育、加工制作、经营销售全过程,这些龙头企业依托自有优势,外拓市场,内连农户与基地,成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白茶产业领头雁。
6、成为增收新径。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农民增收问题。事实证明,种植白茶可达到“一年种、二年收、三年出效益”。尤其在山区,发展白茶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特有优势,因此,对于我市来说,发展白茶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总量太少。要做大做强白茶产业,离不开一批深谙市场的龙头企业,只有建立稳定的“公司 农户”的运作方式,才能经得起市场的冲击,才能使产业走向成熟。而目前我市集贸、工、农一体的白茶龙头企业只有2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2、品牌管理欠缺。从客观上讲,这几年由于我市白茶发展前几年步伐缓慢,品牌建设步伐没有跟上。从主观上讲,没有很好重视品牌管理,今年市场上有部分茶农从松阳等地购进低质白茶,以次充好,损害了建德白茶的形象。此外,建德白茶品牌运作力度小,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品牌效应。
3、一次性投入相对偏高。由于今年本地供苗能力严重不足,要满足农户今年的规模性发展需求,需从外地调进种苗。但目前白茶种苗十分紧张,外地种苗价格几经拉拨,一路飙升,使苗价从去年的元/株狂升至现今的元/株。如按这一苗价计算,仅种苗成本每亩就达到2200元,高价苗成为我市今年发展白茶的最大制约。
四、白茶产业的发展定位和规划
(一)发展定位
1、目标定位。我市白茶产业的发展目标定位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__年至20__年,通过政府引导、行政推动、政策扶持等措施,实现新增白茶面积5000亩,实现5000万元产值;第二个阶段是20__年至20__年,在第一个阶段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引导、龙头推动、示范辐射,全市白茶种植面积再增5000亩,白茶种植总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我市新的亿元产业。
2、产品定位。由于我市具有优越的生态条件,发展优质白茶十分适宜,因而,产品可以定位为高档名优茶,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高价,在价位上与常茶区分开来,使白茶成为我市高档名优茶的标志茶;二是高质,高档茶要有高品质,以高品质来保证高效益,要统一生产技术标准,以无公害生产技术为起点,逐步推广绿色白茶、有机白茶生产技术,确保我市白茶品高质优,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最优品质。
3、市场定位。从近几年白茶的消费阶层来看,一般作为礼品茶或商务茶比较普遍;从消费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北京等大城市。因此,重点要把市场放在这些区域,努力提高建德白茶市场份量;同时,要着眼于远期市场发展规划,有效扩大建德白茶市场。
(二)发展规划
1、区域面积规划
由于白茶的生长环境对于白茶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在白茶的种植地区推广上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白茶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条件与适当集中开发的要求,明确下包乡、杨村桥的长宁片、下涯的大洲片、莲花镇的高山茶区、三都区域的前源片、洋尾乡等地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
五、白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制定扶持政策。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做好白茶发展与其它支农政策的配套衔接,出台有利于白茶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乡镇、村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形成市、镇(乡)、村三级配套政策。市级政策着重扶持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白茶基地建设(包括种苗基地和种植推广),育苗补贴按实际出售数量,从20__年起每株给予元的补贴,种植白茶按每亩50元补贴到农户。第二个层次是龙头企业培育,主要用于支持龙头企业购置生产加工机械设备,具体视区划乡镇发展规模每个乡镇重点扶持1-2家,每户按购置全套设备所需资金4万元计算,给予每户补贴2万元。第三个层次是品牌建设,主要支持企业对外宣传造势、参加各种展览评比活动等。根据这一政策标准,预计第一阶段需投入全部经费列表如下(其中因20__年新发展面积以外地引进种苗为主,每株苗价元,每株补贴元):
2、抓好技术开发。主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完善白茶标准,制定白茶生产技术系列标准;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引用新技术的力度;三是加强新技术研究开发,在白茶炒制工艺、茶形茶色以及生物技术的利用方面做好开发,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提升白茶产品档次。
3、建设种苗基地。在下包乡等乡镇建立“狮岩1号”以及安吉白茶原种苗繁育基地50亩,按每亩可出苗10万计,从20__年起,年出圃白茶苗500万株以上,满足全市发展白茶种苗需求。
4、加强品牌管理。一是组建建德白茶产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具体负责品牌运作。二是申报注册“新安白茶”商标,在包装方面统一设计、统一印制,统一使用、统一管理。三是加强市场监管,由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加强对白茶市场和流通的管理,同时,严格控制外地劣质白茶流入建德,为创优品牌保驾护航。
5、建立实施机构。建立由市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单位成员组成的全市白茶产业协调组织协调机构,负责白茶生产的各方面组织协调工作,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同时,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人员建立白茶实施小组,具体抓好白茶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六、20__年主要工作
1、制定全市白茶产业发展规划。由市农业部门负责做好调研,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对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进一步深化、细化,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2、制定白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明确白茶种植发展的经费补贴等有关政策标准,并以文件形式予以确定。
3、切实抓好种苗基地建设,为明年实施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根据20__年发展800亩的计划,确定在下包乡择地建立种苗基地25亩,并与育苗农户签订育苗协议。
4、抓好示范点建设。在下包、下涯大洲、杨村桥长宁、三都前源、莲花、洋尾等乡镇建立示范点3—5个,每个示范点面积5—10亩,每个乡镇示范面积40亩左右,全市示范点总面积达到200亩以上,当年新增面积达到400亩以上。
5、建立组织机构。一是建立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市白茶产业组织协调机构,二是建立由市农业局分管副局长任组长,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的实施小组,负责白茶产业推广。
6、抓好宣传,营造发展白茶的良好氛围。电视台、新闻传媒中心等媒介要充分发挥宣传阵地作用,大力宣传白茶致富之路,使全市茶农形成思白茶、种白茶、富茶农的健康环境。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0
为完成好市政协关于服装加工业调研工作任务,推动我市服装产业(不含裘皮)二次创业,为打造实力、和谐灯塔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通过走访服装加工户、召开服装加工户座谈会、赴浙江织里镇考察服装业发展、与我市驻织里镇服装企业座谈、组织委员到服装加工点视察、听取市经济信息化局介绍相关情况等方式进行调研,经过近半年的工作,形成报告如下:
我市服装加工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我市服装加工业起步于改革开发之初,先是出现零星的服装制作和销售商,逐渐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式的零散式经营,发展到初具规模,曾经一度成为灯塔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随着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崛起,服装业在全市经济中地位不断下降,支柱地位荡然无存,大量精英服装企业外流,产业呈现凋零的趋势。目前我市服装加工业户尚有近300户,其中登记注册的有100户,相关配套的水洗、印花、辅料业户40余家,年产各类服装8000万件,年产值32亿元,利税亿元,实缴税金20xx万元,实现出口交货值7000万元,从业人员达2万人。服装加工户一类是以外贸订单为主的代工企业,主要根据订单加工运动服、校服、工装等服装,不经过市场,不负责销售,赚取加工费,现存规模服装企业大多为此类。一类是自己设计生产加工牛仔裤、童装等,自行销售或委托五爱市场、西柳市场进行批发销售,我市服装加工户多为此类。一类是生产加工床上用品,自行负责销售,但此类加工户占比不大。
服装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服装加工户(企业)分布零散,没有产生集聚效应。我市服装加工户呈星状零散分布,更多小业户散居在民房和居民区内,给政府指导、管理和服务增加了难度,分布分散,没有产生积聚效应。服装加工受规划、土地、自身等因素的制约,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以及扩大规模受到严重影响,布局局促,车间、库房等过于紧凑,空间狭小,人员又密集,消防始终存在极大的隐患,一旦失事,后果将十分严重。
2、服装加工没有形成产业优势,产业链条不完备。服装加工户大多观念落后,很多小厂仍然沿袭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了增加利润进行逃税,甚至不办理营业执照,进行地下生产销售。管理粗放,缺乏品牌意识和高端技术,利润更多来自于贴牌加工,效益偏低,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弱。服装加工没有形成原材料、生产加工、物流及相关产业集中完备的产业链条,没有形成产业优势。行业内部没有良好的协调机制,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恶性竞争激烈,尤其是在招工的问题上表现的愈来愈突出,通过买工人的手段,相互拆台犹为严重。
3、政府扶持力度小,规划和服务滞后。由于经济占比小,全行业的总税收不及好的时期一个选矿厂的税收,政府重视不够,扶持力度小,缺乏持续的服装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影响了服装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服装企业发展,尤其是有些规模企业进一步发展受到规划和土地等因素的严重制约。
借鉴浙江织里镇的发展经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浙江织里镇在改革开放之初,镇区仅仅是平方公里常驻人口不足2300人的一条“扁担街”,但通过重点扶持服装产业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以童装产业为支柱、金属新材、新型纺织共3大特色产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工业生产总值650亿元,有销售收入20xx万以上规模企业101家(其中过亿企业37家,上市公司1家),成为20平方公里建成区30万人口的大镇,综合经济实力位列浙江省乡镇五强。
“一业兴百业兴”,扶持和发展好一个产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区域的整体繁荣和经济实力的提升。灯塔服装与织里同时起步,甚至在初期规模和影响超过了织里,灯塔童装曾经享誉东北甚至国内市场,目前在辽宁西柳、五爱市场以及浙江织里镇仍然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尤其是童裤在全国服装中依然独领风骚。因此,我市服装产业的发展具备基础和条件,扶持发展也十分必要。
1、建立服装工业园区,扶持服装产业发展,可以推动城镇化进程。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力量,人是城镇化的核心要素。产业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需要政府不断培育推动发展,需要政府在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提供基地搭建平台。我市裘皮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佟二堡城镇化的进程、海宁皮革城等的建设推动了裘皮产业的提升,就充分论证了这个观点。建立服装工业园区(集聚区),可为服装企业发展提供空间、舞台和基地,可推动服装企业集聚,有助于服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织里为了发展服装产业,在湖州市率先采用工业用地拍卖形式,统一规划建设了童装精品园、童装科技园和童装创新园等三大产业园区,吸引了本地和国内童装企业进驻园区,逐步形成“家庭作坊—精品园区—工业规模园区”的阶梯式集群发展格局。服装产业的发展使镇区集聚了本地人口10万,外来人口20万,镇区也随之不断扩大,建成区达到近20平方公里,形成了很大规模的城镇(城市)。
2、建立服装工业园区,扶持服装产业发展,可以为全民创业、就业和再就业搭建平台,促进“创业型城市”的创建。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数万农民失地进城,就业才能安居,安置他们就业就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而服装产业是安置农民就业和城市居民再就业的一个主要产业。服装产业门槛低,投资可大可小,只要有创业梦想的人都可以参与,对工人的要求也不高,只要稍加培训即可实现就业,建立服装工业园区可为能人创业、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搭建一个有效平台,是市政府打造“创业型城市”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织里通过规划建设园区扶持发展服装产业,培养了一大批本地企业家,实现了全镇80%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转移,服装产业成为全民参与的百姓产业、富民产业。同时也吸引了全国大批有创业梦想的人到织里发展,全国大批的产业工人到织里工作和生活,为织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不竭的精神源泉。我市现在就已有40多家服装精英企业落户织里,而且发展的都非常好,有的甚至年销售额超过了亿元,灯塔服装企业牵头正在织里积极筹备组建辽宁商会,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这些企业大多保留了在灯塔的部分生产能力,对家乡发展服装产业保持着很高的期望值,为建立服装工业园区发展服装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建立服装工业园区,扶持服装产业发展,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为打造实力灯塔提供有力支撑。随着全球经济的低迷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各行业普遍进入低谷,我市也面临同样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迫在眉睫。我市服装行业具备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完全可以通过培育发展服装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织里通过发展服装产业,培育了全国规模最大、分工协作最紧密的童装产业集群。截至20xx年,织里镇共有童装企业8577家(含个体户总计近20000家),年产童装亿件套,占国内市场1/3,年销售额超350亿元,居全国之首。共集聚为童装配套的印花、绣花、罗纹、辅料企业2316家,物流、设备租赁、房屋租赁、劳力、融资等市场也随之不断成熟。服装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房地产、商贸物流、餐饮服务等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产在织里经济占比达到了42%。
佟二堡的皮革、皮草已经成为享誉国内甚至世界的产业,中国佟二堡已经成为灯塔的一张名片。建立服装工业园区,有利于解决服装加工户的生产安全问题、有利于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实现服装行业更好的发展,有利于对服装企业进行集中指导、管理和服务,集中打造“灯塔服装”这个集体品牌,再造灯塔另一张名片,进一步扩大灯塔的知名度。
关于建立服装工业园区和扶持发展的建议
鉴于我市服装产业的基础和当前的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市政府扶持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服装工业园区(集聚区),再造灯塔经济有力支撑。
1、建立服装工业园区(集聚区),发挥积聚和规模效应。由政府牵头,专门去织里考察,深入听取业户意见,就建立服装工业园区进行充分调研、深入论证。可以参照佟二堡和织里模式,在城区北外环附近规划再建一个服装工业园区(集聚区),园区总体规划300亩(当然规模具体多大合适还需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论证),一期建设100亩,可采用单元模式,按容纳30个工人每层200平共3层计600平(一层店面,二层车间,三层宿舍)为单位,建筑面积总计60000平,统一规划建设,供100家企业入驻;二期200亩,建筑面积总计120000平,供200家企业入驻。土地以工业企业用地招排挂模式,建设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服装企业自建、政府和服装商会共建、服装商会自建等模式。企业可采取购买或租赁方式入驻,购买价格定位以开发企业微利为原则,并协助服装企业贷款;租赁可参照织里镇做法,现在织里镇租赁一个单位店面(1000平左右)15万左右/年,要综合考量服装企业的承受能力,避免服装企业流动资金固化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规模企业可以根据政府要求自己规划设计,自主建设。在园区内建立一站式服务和发展诸如餐饮、物流、房产等相关配套产业,主打集中、集聚牌。集中提供所需的布料、辅料和物流,逐渐发展成设计、生产、销售等完整产业链条。配齐园区配套设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经营成本。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完善软硬环境。总结产业发展和前两次园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个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集群)需要多年甚至更多年,需要政府的持续不断的引导、服务、呵护和培育。一个园区发挥集聚效应,需要政府持之以恒地坚持规划和建设。织里在发展服装产业经过了近30年,经历了数届党委政府持续推动和精心呵护,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培育和服务上始终上下齐心,始终坚持实行养护和服务,尤其是对待一些小业户,除了侵权举报予以严厉处罚外,税费几乎是实行申报、自愿缴纳原则,甚至可以视企业经济状况不缴纳。相关部门执法实行内严外宽的做法,对外来客商甚至极为宽容,目的就是吸引外来客商集聚。近年,为推进织里童装产业升级,湖州市专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织里童装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每年匹配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因此,如果市政府决心规划建设服装工业园区,即要坚定不移地推动规划的实施,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不断改进政府及部门的服务工作,着力改善发展的软环境。成立并长期保持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实施,协调解决问题。在行业低谷时期和企业出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政府更要积极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搭平台,尽可能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度过困难。成立园区统一管理办公室,协调与服装加工业相关的工商、税务、质检、消防、交通等部门,提供入园企业的行政服务和统一的行政执法工作,并统一协调全市服装企业发展的行政执法环境建设,最大限度吸引外来客商、扶持服装企业的发展。要在注重管理和引导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护业户的发展激情和热情,为服装企业发展创造良好且相对宽松的环境。
3、组建服装行业商会,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商会凝聚服装加工户,制定和执行行业规范,引导服装加工户登记注册,打造服装整体品牌;牵头加工户与政府协商园区建设和企业入驻事项,协商解决在园区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协调企业用工以及职工养老保险等事宜。政府不断加大对服装商会指导,支持商会加强与全国各地服装商会(协会)和服装企业的联系,开展合作交流等事宜,发挥好政府与商户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园区建成后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依法逐步取缔分散在居民区的加工点和黑加工点。
4、培育龙头,实施品牌战略。为提升服装加工业的综合竞争力,可按照“扶大扶强择优”原则,重点扶持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企业,促进产业链条延伸。不断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引导业户不断转变观念,扶助服装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实施现代化管理,改粗放式生产经营为精细化经营。整合灯塔服装的品牌资源,积极打造“灯塔服装”这个集体品牌。由政府组织或委托园区统一管理办公室协调行业商会进行园区规划和整体形象设计,组织宣传和招商工作,创中国“灯塔服装”品牌和不断扩大服装工业园区的影响。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1
一、发展现状
我县以金属钨为主的硬质合金产业,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废旧合金回收,合金刀具经销、再生合金生产三位一体的特色产业。在硬质合金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销钼、钒、钛、镍、铌等稀有金属,并相继建设了金都、城大、世龙、上大、嘉兴等一些生产企业,与各大钢厂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目前钨及其它稀有金属产品的销售收入40亿元,是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
全县稀有金属生产企业45家,主要产品有合金刀具、矿山工具、耐磨零件、高速钢工具,再生碳化钨及钨铁、钼铁、钒铁、镍铁、铌铁,镍铜合金、镍鉬合金、高速钢坯材、高温合金等,主要供应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矿山采掘、石油化工、钢铁特钢等领域。全县废旧合金、合金刀具及其稀有金属经销业户有500余家,其中有一半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有几千名业务员常年跑遍全国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销网络。目前全县稀有金属产业从业人员10000余人,年销售收入40亿元,税金50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1、我县是全国最大的废旧硬质合金及废钨料购销集散地,年经销量近万吨,而本县再生利用量只有3000多吨,大部分废料被外地利用,急需提升废钨再生利用规模。
2、我县硬质合金生产企业都是年产一、二百吨的中小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技术附加值不高,在低端市场竞争,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中高端迈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3、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品牌没有形成市场影响力,甚至有个别冒牌营销行为,在业内对产品存有偏见,不利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近几年,等地相继建设了废钨回收加工基地,大部分原料来自,对我县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
5、产业链条分工不细,聚集效应差,特色优势放大效果不明显,在产业链条各关键节点需要龙头企业或重点企业加大支撑能力。
三、下步措施
1、明确发展方向。紧紧依托废旧合金及其它稀有金属集散市场的优势,走再生加工、循环利用的发展之路。巩固壮大回收市场,确保资源聚集地位;提升再生加工技术和工艺水平,做大循环经济规模;健全产业链条,开发生产高附加值新产品;打造全国钨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2、成立钨业协会。以钨资源综合利用为发展主题,立足,面向全国,打造没有矿山的战略金属生产基地。成立钨业协会,近期以及周边南宫、故城等从事合金生产加工、购销流通、制品交易等企业,组成行业组织、抱团经营、优势互补、沟通交流、自律自强。
3、建立服务平台。以研发、检测、网络、信息、物流、人才交流、融资服务等多位一体的产业服务配套体系,为产业发展搭建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4、谋划建设合金市场。把及周边县市的经营业户纳入一个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中,即可迅速巩固合金产业聚集效应,又能增强县域经济的城市功能,确保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形成市场支撑产业,产业促进市场的良性循环。
5、靠大联强,打造骨干龙头企业。我县合金企业具备资源、市场优势,而国内大的企业集团具有资金、技术优势。与大企业联合协作,是加快产业做强做大的一条途径。
6、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走科技创新之路。积极拓展国内外两大市场,创建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声誉。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2
XX年以来, xx市掀起了种植食用菌的热潮。XX年生产规模更由XX年的2500万棒猛增到4000万棒。食用菌究竟为何物?食用菌生产形势究竟怎么样?效益如何?有没有发展前景?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实习期间,对遵化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食用菌的发展史以及在x市的发展情况
菌类食用在我国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自商周时期,菌菜就作为山珍,成为奴隶主的奢侈品。直至晚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菌菜以其山珍的地位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征服了数代帝王。但他们一直是食用野生菌。自20世纪初法国在双孢菇纯菌种的分离培养方面首告成功,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末首先制成了香菇的纯菌种,人工种植的食用菌开始风靡世界餐桌,并形成产业。荷兰、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食用菌生产趋于工业化和集约化。目前,全世界的食用菌年产量约1600多万吨。
在我国,从白山黑水到青海湖畔,从天山南北到日月潭边,除海南未见报道外,食用菌在其余各地均有种植。人工种植品种有320多个,形成大规模商业性种植的有香菇、双孢菇、平菇、木耳、灵芝、鸡腿菇等15个。而其中的两大主要菌类则是东北黑木耳(辽宁最多)和华北(河北)、华中(河南)、华东(浙)、华南(福建)的香菇。目前,全国有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市)近200个,大中型加工企业多家。年产食用菌103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5%.其中,出口万吨,其余均为内销。
在河北,食用菌产量前三名的为灵寿县、平泉县、遵化市。其中,灵寿县主要生产金针菇,年产万吨,产值近6亿元。平泉县主要产品是滑子菇,年产4万吨,产值亿元。国家农业部批准的唯一的中国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设在该县。遵化市主要生产香菇,年产万吨,产值约7500万元。
遵化市的食用菌生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两次高潮。1994年,该市西留村乡筹建了第一家规模食用菌生产企业,当时的技术不完善,产量也不高,但市场价格较高,每市斤达到3-5元,效益较好,2分地挣3万,亩纯挣10万,食用菌种植开始向遵化市其他乡镇扩散,形成了种植食用菌的第一次高潮。但是,由于当时的大部分群众对这一新鲜事物持观望态度,以及技术不成熟等其他方面的原因,没有形成大气候。沉寂了几年后,从XX年开始,因平安城镇平一村种植食用菌获得较好收益,从而带动了平安城镇、东新庄镇农民种植食用菌,并迅速扩散到全市。XX年,遵化市种植食用菌的乡镇达到18个,规模达2500万棒。其中,平安城镇1200万棒、东新庄镇600万棒、刘备寨乡200万棒,其余为石门镇80万棒、苏家洼镇80万棒。XX年,增速更为迅猛,全市新建大棚1220个,其中平安城镇、东新庄镇、刘备寨乡新建1167个。仅平安城镇就增加834个,增加产能1300多万棒。预计今年全市可突破4000万棒,产量4万吨,产值亿元。种植食用菌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二、食用菌的主要功用
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营养,具有高蛋白质、低盐、低糖、低脂、低热,富含药用物质、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特点,被称为“素中之荤”.如蘑菇、猴头菇、银耳等,早就被称为“山珍之王”、“庖厨珍品”.研究发现,食用菌子食体的蛋白质含量约为鲜重的3%-4%,干重的20%-40%,介于肉类和蔬菜之间,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所以,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蛋白质和组合营养来源”.据调查,大众餐馆的菜食原料中,有近25%的.原料来自食用菌,并且呈上升趋势。到XX年,北京食用菌餐馆已经达到200多家,有80%的大中型餐馆、宾馆有食用菌菜谱和配菜。
每棒食用菌可采2斤鲜菇。去年遵化市香菇最高产地批发价格为每斤元,最低为1元,平均价格为元左右。每棚放2万棒,销售收入约为2×=60000元。单棒销售收入为×2=3元。单棒纯利润约为=元。
如果不计算家庭劳动力成本,每年每个大棚毛利润为:销售收入(6万元)-经营成本(万元)=万元。
新建大棚当年可以收回成本,建筑成本、管理成本低则可获部分利润。从第二年开始,不计算家庭劳动力费用,年毛利润可达万元。如果大棚建筑采用的是较低成本的钢筋而不是镀锌管,收益会更高,但是,因为使用年限短,折旧费用也高。
(四)相关经济效益
种植食用菌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经济效益。仅以平安城镇为例。一是流通领域。每年需要100多万元的更换用塑料膜。今年为发展食用菌,建筑用钢材需求折算为多万元,潜水泵也需要近900台,价值36万元。塑料绳、铁丝等也有大量需求。二是交通运输业。每年仅制棒就需要37500吨木渣,大部分要到外地采购木料自己加工,或是直接从外地采购木渣。即使是采购木料,按每车载重10吨计算,需要出动3700多辆车次,另外每年需要从等地调运草帘5300吨,也需要近1000辆车次。三是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据估算,在制菌棒期间,就需要20万个劳动日,因平安城镇内的劳动力不足,需要到堡子店、石门甚至玉田、蓟县等地招收3000到4000名劳动力。建筑大棚,制造蒸笼、锅炉、接种箱,打井等也安排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和收购食用菌人员,也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
三、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
遵化市目前的食用菌种植品种中,香菇占90%,其余为白灵菇、双孢菇、茶树菇等。香菇在遵化市种植历史已经有10余年,是目前技术比较成熟,价格比较稳定的菌种。产量位居全省首位,占全省总产量的30%以上。但是,如果放在全国看,遵化市的食用菌产量只占%.
XX年,全市食用菌总产2500万棒,到XX年7月,生产能力猛增至4000多万棒。大量增长的食用菌生产能力是否会造成供大于求,增产不增收,挫伤农民积极性,最终影响该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从市场价格分析
一是国际价格。我国食用菌出口,1995年为30万吨,XX年为万吨,XX年为38万吨,创汇却分别为9亿、6亿和亿美元,平均吨价为3000美元、1255美元和1213美元,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外相关质量指标很多,而我国的标准体系还不健全甚至落后。资料显示,目前仅在农药残留限量指标上,国际食品法典有2572项,欧盟有22289项,美国有8669项,日本有9052项,而我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只有484项。所以,大大影响了食用菌的出口价格。如果我们加大食用菌生产标准化推行力度,产品符合了国际市场标准要求,价格也会相应提高的。二是国内价格。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价格之窗的数据库,XX年6月至XX年2月国内大中城市农贸批发市场香菇价格一直呈上扬态势,今年2月后开始下滑,但价格仍高于去年。南方菇品市场今年以来最低价格为6月下旬的5元/斤,远高于去年最低价格6月的元/斤。而今年最高价格6元/斤也高于去年的最高价格元/斤。香菇作为常规品种,价格波动幅度小,价格是相对稳定的。今年上半年,北京香菇价格同比上涨30%.
(二)从市场需求分析
一是国外市场。香菇市场主要是日本、北美和欧洲。日本对我国香菇输入底线为鲜菇万吨,干菇为8000吨左右。美国和加拿大销售呈上升趋势。欧洲人喜欢吃蘑菇,但是,在华人饮食文化影响下,尤其是欧盟国家多达8000家的中国餐馆,对香菇、木耳的消费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上国家的香菇消费以华人为主,比较稳定,随着华人的不断增加,消费量也会上升。二是国内市场。饮食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在战后经济增长时期,香菇消费就表现了高速增长。目前,我国人均消费香菇不到12克,分别是日本人的1/5,香港人的1/1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善,全国范围内的消费量正在以10%的速度增加。以上海市场为例,上海市场鲜菇消费量每年上升15%,XX年冬季,干菇消费量同比增长25%,单价上升12%.
(三)从遵化市的产量分析
如前所述,遵化市的香菇产量只占全国的%,所以,遵化市增加的香菇产量根本不会对市场造成影响。此外,因为各地有各地的水土特点和种植习惯。比如,灵寿县就因为当地气候的原因,没有发展香菇种植。唐山境内,迁西县就以种植栗蘑为主,滦县以种植杏孢菇为主,滦南县以种植白灵菇为主。即使全国的香菇产量均有增加,但是消费量也在增加,两者相抵,价格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与其他地区相比,遵化市的香菇生产成本较低。况且,香菇是一种可以加工的产品,如果鲜销不畅,还可以烘干,也可以腌渍,不至于造成较大损失。
四、关于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就国际市场看,加入wto后,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加,这既为我们发展出口创汇提供了机遇,也把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世界市场尤其是欧盟国家对进口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对农产品的有机物残留方面,标准近于苛刻。就国内来看,实施标准化生产也是一个迟早的问题。如北京等大城市,农产品检验的项目也在逐渐增加。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如果不尽早推行标准化生产,我们已经形成气候的食用菌产业迟早会被淘汰出局。所以,应设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办公室,靠挂在农村经济局或科学技术局,由专人负责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早动手,早受益。
(二)及早建立食用菌交易市场
目前,遵化市的食用菌销售主要处于小规模、散销售阶段,基本上“送出地头”,还没有真正“走进市场”,生产者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所以,应该把建立食用菌交易市场提到议事日程。如平泉的食用菌交易市场,每年春、秋、冬三季,商贾云集。除能节省销售费用,还可以带动本地菌种、原料的销售,延伸产业链条。河南一省就建立了10余个市场,西峡、郑州两个市场年交易额达20亿元。而泌阳县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条,遵化市菇农用的锛渣机、装袋机,甚至是小小的菌袋,都要从那里购买。如该县生产的锛渣机,原理与矿山粉碎机没有太大区别,但最高价格为一台20万元左右。从遵化市的工业基础看,完全可以自己制造。但因为市场有限,没有厂家愿意生产。如果建立了食用菌交易市场,不仅可以提高销售价格,还可以极大地带动需求,拉动市场,延伸产业链条。
(三)尽快对食用菌进行加工利用
目前,遵化市的食用菌只是初级产品,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例如,一斤鲜菇市场价格为2元左右,到饭店餐桌上一盘可卖15-20元,一斤可做两盘,增值达10-20倍;保鲜出口,大约增值10倍;加工成罐头,可增值50%-200%;如提取多糖可以增值上百倍。所以,遵化市应尽快走出“出棚进篮、出篮进车、出车进市”,由“农田工厂”进“农贸市场”的原始销售阶段。建议抓紧扶持建立1-2家较大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在提高附加值的同时,降低市场风险。
(四)大力提倡专业化生产和分工
遵化市的食用菌生产,尚处于“小而全”的分散状态,家家建大棚,家家支炉灶,家家有支出,家家没规模。造成资源浪费,劳动力浪费,综合效益较低。所以,应该引导农民进行专业分工,把菌种销售、原材料制造、种植等环节剥离开,使菇农不必再自己造原料,搭灭菌锅,制接种室,建培养室,也不必拌料、灭菌、接种全做,只要买回菌棒直接出菇,可以专心抓管护,减少投入,腾出精力,最终提高生产效益。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3
一、旗番茄产业发展现状
旗具有太阳幅射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空气干燥等气候特点,十分适合番茄的生长。生产的番茄红色素含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霉菌少。近年来,随着新疆大型番茄加工企业东移我市特别是我旗,迅速推动了我旗番茄产业的发展,番茄产业已成为种植加工转换的新兴优势产业。
(一)、加工企业情况
20xx年河套酒业集团 与番茄酱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新疆屯河强强联手,在我旗投资创建了内蒙古屯河河套公司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三年的发展,番茄生产线由最初的2条线,发展到现在的3 个公司6条生产线,生产加工能力和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非洲以及美、日、韩、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其中,屯河河套公司日处理番茄 3000吨,三年来共加工原料39万吨,生产番茄酱万吨。为改善产品结构,今年技改新建的小包装生产线日处理设计生产能力400吨,共加工原料 万吨,生产番茄酱5000吨;今年新建的中粮沃得瑞番茄制品公司日处理番茄2500吨,共加工原料万吨,生产番茄酱万吨;中粮番茄制品公司大包装生产线,日处理番茄3000吨,今年加工原料万吨,生产番茄酱万吨。20xx年这三个公司共实现销售额9926万元,创净利润613万元,上缴税金75万元,出口创汇1250万美元。在重点企业的带动下,中小型番茄加工企业也得到快速成长。到目前,全旗番茄加工企业已发展到 4个,年加工能力约46万吨。
(二)、基地建设情况
为把番茄产业做大做强,我旗在20xx年以政府一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番茄基地建设的决定》,并对200亩以上的育苗移栽连片种植,每亩补贴20元。为了确保农企双方受益,由企业招聘11名原料员,210个合同主,负责基地管理和技术服务,基地全部实行订单种植,执行最低保护价制度(三年最低保护价每吨分别为:220元、220元、240元),并为订单农户赊销番茄种子、地膜、化肥。涉农部门也围绕基地建设,通过科技培训、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科技园区建设等措施,推广了番茄温室育苗移栽、开沟起垄上架等新技术。 20xx年全旗建成番茄高效标准化示范园区8个,建设面积4000多亩,辐射带动面积6万多亩。在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农民种植番茄的积极性显著提高。20xx年全旗番茄种植面积达到万亩,比20xx年的4万亩,增加了一倍多。番茄原料产量达到万吨,比20xx年增加23万吨。
(三)、农民收入情况
随着番茄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番茄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按每亩平均产果吨、每吨平均250元的销价计算,番茄种植户每亩收入可达1300 元以上,除去每亩成本(指物质费用)400元,亩纯收益约为900元。采用育苗移栽、开沟起垄种植的农户亩收益在1500元以上,在110国道沿线,当地农民通过向广东蔬菜客商出售番茄青果,每吨平均销价600元左右,亩纯收益更高达2700元以上。仅番茄一项,全旗22万农民人均增收520元以上,效益可观。
二、当前番茄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旗番茄产业经过几年发展,已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但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政府和企业共同配合,以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使用品种数量少,搭配不理想。虽然企业每年引进的品种在30个以上,但生产中使用的品种不超过5个。由于使用品种数量少,不能满足不同地域条件下的种植需求以及不同加工用途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品种搭配不理想,造成成熟相对集中,每年交售高峰期企业无法及时收购,大量原料浪费和积压使原料品质严重下降。且交售困难,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和效益。而早、晚熟原料短缺,造成企业开工不足,影响经济效益。
(二)农户劳动强度大,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番茄人工采收费时费力,劳动程度大。一家一户种植面积小,不能形成大面积连片种植,生产成本高。同时由于番茄成熟期,正到雨季,烂果、霉变等病害发生严重,造成减产减收。
(三)成熟集中,加工受限,番茄成熟高峰期交售困难。企业种植安排不合理及农民种植盲目性,造成番茄成熟收购高峰期时,按照企业的均衡供料原则,农民排队等待交售时间过长,一般在24小时左右,有的长达到72小时以上。高温暴晒,番茄烂果易产生霉菌和污染,不仅影响番茄产品质量,也损伤企农感情。
(四)企业间的无序竞争。由于全市番茄加工企业多,布局密集,企业之间跨地域抬价收料,造成市场混乱,不可避免地使种植户与加工企业间的利益联结纽带变得十分脆弱。
三、加快推进番茄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加快推进番茄产业发展,就要在提高番茄产业质量上作文章,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共同抓好生产、收购、加工各个环节。
(一)以原料基地建设为重点,提高番茄原料质量。现在企业已经意识到原料基地就是企业的第一车间,原料基地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益,乃至整个产业发展的成效。企业应与当地政府和农技部门合作,紧紧围绕原料基地建设开展工作,为企业的产业升级寻找发展方向和依托。
一是要提高番茄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实行市场准入,引导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经营。
二是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企业要制定优质优价政策,使农户在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后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实现番茄的无公害化和标准化生产。业务部门要通过抓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指导 农户进行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以此促进番茄种植丰产丰收。
三是要针对品种较为单一的情况,应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筛选,解决好品种老化和品种退化问题。我旗拟在头道桥镇建设一个万亩番茄研发基地,已上报相关项目材料。同时,拟定种植发展规划,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技术投入,逐步形成旗、镇、村、企业、农户投入机制。
四是要严格执行耕作制度、灌水制度、病虫害防治制度、轮作倒茬制度。与小麦、玉米、豆科作物等非茄科作物轮作倒茬,轮作年限最好为2--3年,减少土壤中的病源基数,降低来年病源侵染次数。大力推广开沟起垄栽培技术,解决灌水及降雨烂果问题。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病虫害发生面积。
(二)稳定番茄加工能力。根据全市番茄种植区域布局和生产能力,加工企业近期不宜盲目扩大生产能力。要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企业之间要相互达成协议,形成合力,加强行业自律。尤其是避免出现原料供不应求时相互抬价降质抢原料,原料供大于求时相互压级降价的现象,规范原料收购市场。
(三)完善原料定价、收购办法。针对因为原料供需而引起的企农利益矛盾,要改变现行由企业定价为主的做法。建议由政府、企业、协会组织代表,根据市场行情在种植季节前向农民发布产品收购指导价,加工季节要公布最低收购市价,并由协会对原料的交售进行质量监督,严禁掺假和压级压价,维护企农双方利益。
(四)企业加强收购管理环节。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缩短交售时间,把番茄原料运输收购时间尽量控制在24小时之内。特别是要减少农民排队交售时间,提高进厂原料的新鲜程度。
(五)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出口经济效益。在国际市场 ,番茄酱主要销往欧盟、东南亚等地。大多数是初级大包装产 品。产品销售市场过于集中、终端产品少,价格低,番茄酱生产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60美元/吨。中国的产品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要防止因低价销售引起反倾销。要在巩固欧美、亚洲市场之外,积极开拓中亚市场。中亚国家对番茄酱产品有着稳定的需求量。加工企业要加强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开发科技含量高、新品种的番茄制品,延伸番茄产品生产加工链,提高出口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改变目前番茄酱出口产品基本以大包装、低价格销售 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开发分装、小包装、高价值、新的适销对路产品,走市场多元化、品种多元化道路。
(六)优化布局,为番茄产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根据我市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战略,抓住世界500强中粮集团来我市投资发展的大好机遇,建议市政府组织农业主管部门对全市番茄生产区域布局进行规划,重点是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由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对番茄加工基地进行规划,控制新上项目。为中粮集团以我市为基地发展“总部经济”,全面整合河套平原番茄产业奠定基础,使我市在番茄产业化建设中实现更大发展。
(七)协调农企关系,发挥番茄产业协会作用。
要按照“引导不主导、指导不干涉、服务不包办”的原则,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规范番茄产业协会运作。使番茄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由“公司+基地+农户”向“公司+协会+农户”转变。企业要改变订单方式,从和合同户签约转到和协会签约,使协会成为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在信息咨询、种植指导、价格协调、产品交售、调解利益纠纷、结算兑现等方面发挥作用。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4
根据河南省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指示精神,由南阳市畜牧局、南阳市黄牛协会、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组成的联合调研组于XX年春,先后到邓州、唐河、新野、方城等县市区实地考察了黄牛养殖户、养殖场和加工企业,广泛听取了农户、经纪人、企业经理、科技工作者以及县、乡、村领导对黄牛产业发展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发展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经调研组反复讨论、修改,形成这份调研报告,就我市目前黄牛产业的特点、问题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对策提出了构思,谨供参阅。
1、目前我市黄牛产业的特点
南阳牛是勤劳智慧的南阳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精心培育而成的一个优秀的地方品种。XX年底,存栏万头,出栏万头,年产牛肉万t,产值达亿元,占畜牧业产值%。南阳牛在南阳畜牧业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表现有六大特点:
、南阳牛的肉用性能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南阳牛经过这些年的系统选育和品种改良,一是它的体型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役用体型,接近肉用牛的体型;二是规模养殖场的育肥牛日增重一般在一之间,已接近国际肉用牛的日增重;三是经过科学育肥后的牛屠宰率达到55-65%,净肉率达到45-55%,已达到国际肉牛的标准。综上所述,南阳牛的肉用性能总体已接近国际肉牛的平均水平。
、南阳牛的用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昔日养牛为耕田的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从调研看,南阳牛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使役为主,九十年代的役肉兼用,到目前平均每头成兔年耕役时间不足半月,并主要作为辅助动力,有些地方的黄牛已“不会”耕田。基本上完成了由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转变,南阳牛的用途已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
、规模饲养成为发展的主流
目前,我市养牛规模场、小区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新的亮点,在短短的几年中,已达160多个,部分规模场仍在建设中。目前我市黄牛规模养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新野县歪子镇棉花庄、唐河县上屯镇高庄为代表的联户母牛养殖小区。由村组统一协调小区建设用地、牧草用地、牛场及附属设施,统一规划,农户投资。以养母牛,繁小牛为主,多以5-20头繁殖母牛为规模,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收益稳。二是以唐河、社旗、方城等县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养殖。以户为独立单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每户饲养规模50-200头,繁育小牛和育肥相结合,规模适度,经营灵活。三是以新野县、邓州市、宛城区等为代表的标准化专业育肥场。饲养规模500-1000头,以架子牛育肥为主,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区域分布走向科学化
通过调研了解到,城市郊区、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人均耕地少的地方黄牛数量在减少,而人均土地多、丘陵地区、浅山区、沿河两岸等地方黄牛数量有所增加,如位于浅山丘陵区的唐河县湖阳镇黄河自然村,户均达到2头牛,位于白河西岸的新野县上港乡小五村户均头牛。这种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是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一种正常现象。在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一般是城市郊区养奶牛,平原养猪养鸡,山区、浅山区、交通偏远的地方养肉牛。南阳市黄牛养殖的这种趋向,说明了黄牛产业的区域分布正在走向科学化、理性化。
、产品开发已形成燎原之势
目前我市拥有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10余家,经过这些年的精心经营,开发出的黄牛产品已达100余种,其中分割牛肉产品达40余种,部分产品可替代进口牛肉;深加工熟食产品达60余种,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主要销向上海、广州、南京等40多个大中城市和食品加工企业。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的人住南阳,必将带动和提升我市整体肉牛产业的大发展。
、南阳牛品牌已经唱晌
南阳牛以体格高大,肉质细嫩,皮板致密,耐粗饲,适应性强等而闻名于世。建国初期,我市建立了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全国第一个黄牛繁育及科研机构,开展对南阳牛的系统选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了黄牛繁育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八十年代初,第一个在地方良种黄牛上制订并颁布实施了《南阳牛》国家标准,同时,把品系繁育技术应用于南阳牛育种工作中。九十年代,首次在国内提出把南阳牛培育成为我国自己的地方性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该项目相继列入国家“948”项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8年,南阳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XX年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名注册,南阳牛将受到世界上143个国家及地区的保护。XX年我市又成功的举办了首届黄牛节。XX年又对南阳牛进行了商标注册。XX年南阳牛的品种选育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XX年南阳牛育种技术创新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同时,南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74号),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南阳肉牛产业的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这次调研中,大家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市场问题
所到之处,大部分养殖户,特别是养殖繁殖母牛的农户反映养牛业比较效益低。养繁殖母牛每年它的收入就是一头小牛,6个月左右断奶时的价格一般在2500-3500元之间,散养不计成本还可以,规模养殖从市场上购草、购料就难以赚钱,这也是目前繁殖母牛难以象鸡猪那样大规模饲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同全国一样,肉牛产业比较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是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但市场价格低,价格背离价值造成的。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于其它肉类,更高于奶、蛋产品,一般来讲,牛肉的料肉比为7:1:羊肉为5:1,猪肉为3:1,禽肉为2:1。禽蛋为2:1,牛奶为1:2-4,所以说生产牛肉的成本属于,一般为猪肉的2倍以上。目前我国的牛肉由于疫情和药残等原因,销不到发达国家去,只能销往俄罗斯、东南亚、香港这些国家与地区,价格与国内差不多。国内牛肉市场由于产品开发跟不上,花色品种单一,绝大部分属于大众化食品,中、高档产品少,这是造成国内牛肉产品价格低的主要原因。
、社会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在所调研的村、组中,一般来讲,机械化程度越高,养牛的农户越少,每增加一台四轮或手扶车,要减少2头牛(其中一头繁殖母牛,一头小牛)。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目前外出打工的多为青壮年,他们的转移使养牛环节的“下力气活”无人于。另一方面,目前养牛的农户大部分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自然减员也影响了养殖黄牛的数量。三是环境卫生及饲养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户建起了楼房,环境卫生的要求也高了,既不养牛,也不养猪养禽。以上现象说明:第一农民对环境卫生的要求在提高,从卫生安全的角度讲要发展养殖,必须考虑入畜分离;第二受宅基地有关规定的影响,有些农户养殖场地狭小,难以扩大规模;第三近几年来,农户散养畜禽有所下降。四是盗牛问题。从调查的结果看,盗牛的绝对数并不大,但它的危害、负面作用相当大。往往是一户被盗,全村养牛户受惊,有的甚至影响到周边十多华里。
、资金问题
调研组所到之处均有要求解决养牛资金的呼声,由于金融政策的原因,现在农村贷款相当困难,几家企业也反映资金不足。农户贷款有四难:一是贷着难;二是数额少;三是期限短;四是利率高。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讲,养牛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牛个体大,生产周期长,养殖所需的固定投资和流动资。中固鸯牧絮恙XX年增钓金相对比较多。黄牛加工企业也同样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占用。农户困难,无钱养牛,企业无钱,开工不足。目前在养牛业价格和效益回升的形势下,农户和企业呼唤政府协调资金,倾斜养牛业。
、牛自身问题
黄牛相对其它畜禽来讲,繁殖系数低,饲养周期长,产业链上环节多。牛属于单胎动物,怀孕周期长。繁殖母牛一年最多能生出一胎。改良牛饲养到岁左右才能正常出栏(体重450-500kg),纯种南阳牛~岁才能正常出栏,而生猪一般是6个月出栏,肉鸡45天出栏。饲养上包括养母牛、繁小牛、育幼牛,加工上包括牛肉分割、熟食制品生产及牛皮、牛血、牛骨、牛杂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相对来讲产业化的运作难度加大。
3、建议和对策
、提高认识,增进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信心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养牛大市,推进我市养牛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养牛,又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带核心区域。二是品种优势:南阳牛中外驰名,加上长期坚持不懈地品种选育,品质越来越优,肉用性能越来越好,为黄牛产业的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饲草资源优势:我市年产农作物秸秆达800万吨,可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560万亩,黄牛发展的潜力巨大。四是良种繁良体系优势:在品种改良上,我市建成了两个的黄牛制种、供种场,即市黄牛科技中心和市黄牛良种繁育场,拥有比较健全的市、县、乡、村四级改良体系。
、加大宣传,进一步唱晌南阳牛这一品牌
、引进“牛文化”:“牛文化”一词最早见于一位印度教授撰写的《中国应该引进“牛文化”》一文。文章的大意为:中国为全球吃的大户,但中国人主食淀粉过多,肉类猪肉统治,缺少营养丰富的牛肉、牛奶。他建议中国应引进“牛文化”多吃些牛肉,多喝些牛奶,少用些补品,一则提高民族素质,二则促进农户养牛,让农民增加收入。南阳是黄牛的故乡,养牛历史悠久,应大力引进和弘扬“牛文化”,宣传传统饮食的弊病和吃牛肉、喝牛奶的好处,逐步改善膳食结构,启动消费,拉动内需。
、扩大宣传渠道:应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加大对南阳牛的宣传工作。可采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宣传南阳牛的形成、品种特征、研究成果及牛产品;宣传典型的养殖户、养殖场、专业村、专业乡(镇)及加工企业;宣传养牛优惠政策以及为养牛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等等。总之通过宣传,进一步唱响南阳牛品牌,使南阳囚黄牛而名,畜牧业因黄牛而兴。
、制定政策。扶持黄牛产业大发展
从宏观上讲,制定政策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政策,含产业规划、财政支持、融资贷款、贴息补助、减免税收、土地使用、企业改制等;二是技术政策,主要指良种推广、产品开发、标准法规、产业开发立项等;三是产品促销政策,主要指品牌保护、公益广告、媒体宣传等。从微观上讲,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大的发展。作为肉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理应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一是实施肉牛良种冻精补贴;二是加大对保种场和保种区的扶持力度;三是对实施良种登记的公母牛及其后代进行补贴;四是对性能测定站和育种中心进行补贴;五是对规模养殖母牛户、小区进行奖励或补贴;六是扶持肉牛加工企业的发展。
、培育龙头,逐步把牛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起来
我市目前加工企业虽然不少,但大都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养殖与加工环节脱节,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也很难起到龙头带动作用。这种状况导致南阳牛有名,而牛的产品没有名气。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抓好对唐河肉牛产业集团公司、南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南阳市甲林清真肉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畜牧加工企业的扶持,并鼓励这些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二是抓招商,年加工屠宰10万头肉牛的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期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新野县已建成科尔沁牛业5000头育肥场1个,千头育肥场9个。下一步重点是落实配套措施,是企业能稳步向前发展。三是促进和培育大型交易市场以及经纪人队伍,保证养殖、买卖、加工环节的良性循环。
、健全体系
积极推进南阳牛的标准化生产切实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应以南阳黄牛研究所和南阳黄牛科技中心为龙头,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良繁体系。一方面加大南阳牛的品种保护力度,扩建保种场,增大保种区,有效地提高纯种南阳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良种登记、性能测定、人工受精、开放式基础育种群和核心母牛群的建立等措施,加快南阳牛肉用新品种的培育步伐。在牛肉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上要把好“六关”。一是入口关,加强对兽药、饲料使用管理,确保畜牧业投人品的安全;二是生产关;三是出口关,搞好检测和榆疫监督工作;四是产品的认定认证关;五是准入制度关;六是质量追溯制度关。
、建好基地,使农户真正从黄牛的产业中富起来
应走千家万户养牛为摹础,以专业场、户、小区为骨干的发展路子。平原地区养牛应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特别是繁殖母牛,这样不计投入,比较效益高。专业场、户、小区应以青年牛肥育为主,利用青年牛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一可以加快资金周转,增加收入,提高效益;二可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杀青”问题;三可以通过育肥,提高牛肉的品质。有条件的地方,每户可以饲养3-5头繁殖母牛,入驻小区,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在山区、浅山区、丘陵地区以及沿河两岸有草地的地方,可通过增加投入,加大人工种草的力度,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增加载畜量。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办家庭牧场或联户牧场、股份制牧场等多种形式,以规模饲养繁殖母牛为基础,犊牛可以一直饲养到出栏,直接进入市场。在基地的建设上,应重点抓好规模养殖。规模场建设要按照有关规定,统一规划,重点扶持,个体投入,规模经营,技术服务,种草养畜,生态发展的原则,依据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引导黄牛产业的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加大投入,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目前,制约我市养牛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投入不足。俗话讲“穷养羊,富养牛”,说明养牛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的资金量大,周期长。建议南阳市及黄牛发展基地县市区设立南阳牛发展基金,用好小额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秸秆养畜项目等,向基地县、乡倾斜,逐步有序地放开民间融资渠道,广开财源,以利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等发展黄牛业。
、创新机制
改革黄牛产业经营模式在黄牛产业化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技术并不能自动延伸到产业,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产业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有效的机制和体制创新,从这点来认识,机制和体制往往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我市目前绝大多数牛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之间存在的是简单的“买断”式购销关系。这种简单的购销关系很不牢固,由于是两个生产单位利益主体,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很难协调,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发生利益冲突,这种关系便告解体,如产品畅销。中固蠡牧东志XX年增刊时,企业之间竞价抢购牛源;产品滞销时,企业减价收牛或不收牛。这样导致农户还是企业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影响产品质量和对市场的稳定供应。加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重点是通过经济关系把农户或养殖场连结为企业经营范畴的一部分,组织生产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以此把黄牛加工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合作社的成员既承担风险又分得利益,成员所生产的商品必须全部出售给合作社,利益的分配和成员同企业当年的交易数量与质量挂钩。合作社把所有成员的利益联结在一起,集中每个成员的力量和智慧。我们的加工企业可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有效形式,通过资产的重组和股份改造,将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
、优化环境,保障养牛产业的顺利发展
要认真贯彻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74号)。发改部门要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和金融部门要按照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政策,抓好资金的落实与管理;土地部门要把肉牛产业用地列入总体用地规划,按农业用地管理;电业、水利部门要认真落实豫政()37号文件规定,对用水用电按照农用标准收费;税务、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放宽收费政策;保险部门要开辟险种,解决肉牛养殖的风险问题;城建部门对新上的肉牛产业生产、加工项目,在收费上给予适当减免;公安部门每年要开展1-2次专项行动,集中打击农村盗牛行为,解决农民养牛的安全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和农民负担监督部门要认真落实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规定,为肉牛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畜牧部门要搞好发展规划,抓好技术服务和行业执法,促进南阳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5
是我省唯一的“省农机产业基地”,农机机电产业纳入了娄底市重点培育的十大产业集群、全市6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享受全省重点发展的50个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全县现有各类农机生产、经营企业(门店)500家,其中农机机电生产企业138家,,农机机电产业年产值达亿元,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现就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机机电产业优势明显
(一)基础条件较好。全县有138家农机机电生产企业,具备了产业集群基础,经开区规划了1600亩的农机机电产业园区,目前已有1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机专业市场”,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农机机电产品集散中心,市场辐射湘、鄂、川、云、黔、豫、赣、浙、粤、桂等20多个省(区)及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年交易额达10多亿元。由于园区和市场的辐射和集聚效应,还吸纳了一些配套的轴承、电机、三角胶带及标准件厂家进驻,兴办了一批铸造厂、冷作件厂、塑件厂等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营销网络,拥有一支万余人的农机营销队伍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以及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了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能够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二)产品门类全。主要产品有微型组合米机、三轮车、拖拉机、水田耕整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粉碎机、磨浆机、压面机、水泵、电机、喷雾器、玉米脱粒机、半轴等60多个品种,300多种型号,其中大部分产品是全省的拳头产品,已有27个产品纳入国家和省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16个产品纳入国家和省购机补贴目录,获得国家专利产品近200项。去年,我们又与大学、农业大学、日本东星技研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联合在我县设立了农业机械研究开发基地,着力开发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适用范围广的新型农机具。
(三)品牌效应好。农机声名远播,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其中微型组合米机占全国绝大部分米机市场,被誉为“全国米机之乡”,拥有4个“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38个省农博会金奖,1个产品正在申报国家免检产品。特别是自以来我县连续成功举办6次全国性的农机会展,农机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市场前景广阔。随着购机补贴等政策的连续出台,给我县农机机电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国外市场前景也十分看好,据我们了解,包括印尼、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农机化水平还相当低,农机产品的需求量相当大,8月,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的农业部官员和农机专家对我县农机生产企业及农机机电大市场进行了认真考察,他们对我县生产的耕整机、家用组合米机、小型水稻收割机、喷雾器等小型农机产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非常欢迎我县的农机产品进入东南亚市场。
二、近年来我县发展农机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引导规范,强化行业自律。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针对国家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和我县农机产业的发展实际,我们适时出台了相应政策,以规范产业的发展方向。,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农机机电产业若干问题的意见》;,确定了“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农机大市场+农机会展+自主创新”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明确走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系列化、专业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制订了《县农机机电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期间农机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扶持重点及相配套的扶持政策。经过连续这几年的引导、规范以及上述政策措施的落实,我县农机机电产业步入良性互动的集聚发展轨道。二是强化行业监管。,成立了县农机机电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农机机电产业管理办公室,积极开展了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的工作,并组建了“县农机机电产业协会”,制订了《协会章程》和《竞争公约》;,针对行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又先后组织成立了农机产业协会铸造分会、组合米机分会、电机分会和运输机械分会,并通过了分会章程,选举了分会组织机构,签署了行业公约,缴纳了履约保证金,较好地解决了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的问题,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每年从全县推进工业化基金、农机机电产业发展基金和科技三项经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产品研发投入。选择1-2个科技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攻关;对自主开发或引进的新技术、新产品投产后每年生产经济效益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农机企业,政府一次性奖励3-5万元。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进行校企联姻,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产品的研发成本。9月,我们与大学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大学在我县设立第一个县级研发基地;11月,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就农机产业的从业人员培训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122月,我县的农友机械公司、湘源科技集团等企业与农业大学工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3月,湘圆技术有限公司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组建了“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月,省农友机械有限公司与日本东星技研所达成联合开发协议。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县农机机电产业办与农业大学、省农机鉴定站及我县的部分农机生产企业联合制订了组合米机的省地方标准;,主导制订的省组合米机地方标准通过技术监督部门的审查,成功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同时对电机、三角皮带、筛片等主要农机配套产品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对质量未达标准的不准进入市场,不得进入企业配套,从源头上确保了农机产品质量的提高。四是实行严格的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大了对无证企业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企业从事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农机机电产品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三)打造集约平台,促进聚集发展。一是建设专业园区。率先在县经济开发区设立了全省首个农机机电产业园区,规划占地1600亩,并出台了入园的相关税费、土地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机龙头企业进驻农机机电产业园区。目前,农友,湘源、金峰、韶峰等1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相继入驻农机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二是组建农机机电产业集团,搭建出口公共服务平台。充分运用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和优化整合,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组建成一家上市股份制公司,并择机整体上市。目前,行业整合和集团组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9月,我们成功将五丰、金三角、五金、正兴等运输机械企业按股份制组建了运输机械集团五丰机械厂,11月,农友、永旺、白碧、远达、恒昌、兴鑫、良华等七家企业组建成省农友机械集团,今年以来又陆续把14家组合米机企业、2家耕作机械企业和2家铸造企业进行整合,组建了兴华、南方、劲松、金峰等有限公司,目前产业整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三是实行专业化生产。严格控制整机生产企业数量,着力发展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目前整机生产企业从最高峰时期的'138家降到现在的65家,配套企业从原来的63家发展到现在的125家,初步形成了以三塘铺镇、青树坪镇为主的铸件生产基地,以印塘乡为主的冷作件生产基地,以县经开区、永丰镇为主的终端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实现了专业化、集约化生产。
(四)突出本地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一是建好专业市场。1997年,我县建成了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通过招商引资,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了市场的异地新建,其建筑面积达到5万多平方米,现有商户200多家,市场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其规模、销售收入都比新建前的翻了一番,现已发展成为省有名的农机专业市场,中南地区重要的农机产品集散中心,并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机专业市场”。二是打造农机品牌。从起,连续6年成功举办了全国区域性的农机会展,每年参展客商1000多家,累计成交金额近40亿元。去年,首次以我县的名义举办了农机机电产品展览会,逐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协会承办、市场运作的会展举办模式,产生了会展效应,打造了农机品牌。三是提高知名度。积极组织本地农机企业走出去参加全国、全省农机产品订货会及越南国际贸易展览会、东盟博览会等各类专业会展,进一步提升农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促进农机产业出口,推动国际经济合作。近三年来,我县先后有湘源、白碧、永旺、金峰、神手等5家企业已办理好自营进出口权手续,扩大了农机机电出口实体,进一步加大了我县农机产品走出国门的步伐,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内外产品大型展会,大力提高产品知名度。我们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第三、四届越南(胡志明市)国际贸易博览会,第三届东盟博览会和第八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六届亚洲农机峰会等国际性会展,均取得了很好的收效。今年5月28日-31日,我们组织农友、永旺等农机企业参加了在越南河内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部分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展览会,展会期间共接待越南、老挝等国家经销商及客户达200多人次,签订合同30多份,预订组合米机台,耕整机1000台,成交额达70多万美元。我县农友机械集团公司还与越南港越合力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联手共同开发东南亚市场,目前已经在越南的河内、海阳、胡志明市等地建立长期销售网点和维修服务部10多个,计划今年下半年起赴老挝、泰国、缅甸、孟加拉国等国家设立4个以上的分公司,建立2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出口额届时将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大大提升产品在越南及其周边东南亚国家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引导金峰、神手等已有自营出口权的农机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开拓国际市场,把产品尽快推向国际市场,为今后一段时期“走出去”的高速发展增添了新的平台和有效支撑,目前这两家企业均已与国外客户取得联系,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不久即可实现自营出口实绩。
三、我县农机机电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普遍偏小,管理水平落后。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带动能力不强,绝大多数农机生产企业沿用家庭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模式,可以说,还没有一家企业建立和完善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二)资本存量不多,发展后劲不足。前段,我县农机机电产业依靠低资源消耗、低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价格,走“低价占领市场”之路,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产品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大幅减少,企业生产经营日益困难。同时,企业融资能力普遍较差,很难在银信部门贷款,“滚雪球”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农机产业的发展后劲。
(三)技术含量偏低,创新能力不强。农机机电产业的从业人员,虽然一部分是原有集体企业改制下岗再就业的熟练产业工人,但他们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专业技术培训,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欠缺,高素质的产品研发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引不进、更留不住。由于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开发产品的能力较弱,工艺装备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
(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严重滞后,物流成本高。我县的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尚没有配套的货运配送中心和农机会展中心,并没有统一的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创业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物流时间长、成本较高。
(五)外贸人才缺乏。我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严重缺乏外语和外贸实务人才,特别缺乏既懂外语和国际贸易知识又熟悉生产的复合型人才。
(六)口岸联检机构不全,通关不便捷。由于娄底尚还没有海关和商检的办事处,联系与业务办理都十分不便。加上现在出关都要换海关监管车,既费时,又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
(七)出口退税不到位。受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等方面的影响,造成企业退税不能及时到位,一定程度影响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继续加大行业整合和分工协作力度,走集团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发展道路。
(二)下大力气引进农机产业战略投资者,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省农机产业基地”。
(三)继续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术产品升级力度,进一步优化我县农机产品结构。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6
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我局及时抽调业务工作人员开展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汇报于后:
一、俄色茶发展情况和效益
我县从20xx年开始建设和推广俄色茶产业,到20xx年共发展俄色茶3000亩,其中20xx年发展20xx亩,20xx年发展1000亩,都属于州级财政林业产业项目,还未产生效益。
二、政策支持和帮助
俄色茶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顺利的进行了各项工序。
三、今后的建设和产业发展打算
俄色茶是一项增加农区农户收入,提高农户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改变农户思想观念的项目工程。我局要抓住上级部门重视的大好机会,做好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争取在5年内再发展5000亩以上的基地,并争取资金建造1-2个原料加工厂。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俄色茶在我县属新造树种,从验收结果可以看出保存率不太理想。俄色茶推广工作难度大:州级财政资金只对苗木、肥料和围栏给予补助资金,没有栽植补贴,老百姓积极性低、思想保守不愿做;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低,缺乏专业培训;受地形条件限制,项目方案上作业设计难度大。
五、需上级支持和帮助
希望上级部门给予更大的支持,并在州内搞业务培训。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7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加快临港产业发展有助于城市和区域间的交流合作。京州港依托京州市区,周边海陆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已成为对接东北亚经济圈的桥头堡和连接东北、华北以及长三角等区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对于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速与周边区域和城市间的人财物流动,推动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加快临港产业发展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20xx年京州港货物吞吐量已达到6000万吨,并以平均20%-30%的速度递增。根据港口总体规划,至20xx年,京州市各主要港口将建成生产性作业泊位210个,港口作业区、临港工业区和物流园区等相关区域总面积接近110平方公里。随着港口规模的发展壮大,港口物流业、临港旅游业和临港工业等临港产业在全市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更加突出,临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必将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临港产业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区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赶超发展、创新发展”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把临港产业列为全市重点工作之一,并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的意见》。充分利用我区临港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以临港物流业为主的临港产业,对于贯彻落实好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区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把握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一)以港兴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港口建设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快速发展,港口在国际贸易和运输系统中的战略地位得到逐步加强,港口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临港城市的发展。香港、新加坡等“以港兴市”,“以城促港”的经济发展模式,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必须强化“以港兴区”意识,努力营造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的氛围,从战略的高度和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的重大战略意义,真正把以港兴市战略落到实处,带动我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产业调整是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近年来,我区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调整也随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加快发展临港物流和临港旅游业等临港产业,是我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有利于现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符合“服务业强区”战略,对于我区服务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反过来也有力地推动着临港产业的发展。
(三)政府支持是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的有力推动。今年,市区两级政府把贯彻落实“以港兴市”战略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就有效整合港口资源,切实加快港口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产业,积极推进临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加明确的要求,即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抓好临港产业园区规划,加快城港联动步伐,构筑港口物流平台,实现产业与港口共兴共荣、相互促进。要在巩固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港口竞争实力方面实现新突破;要以港口经济为龙头,以临港工业和临港物流业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化港口运输体系,提高临港经济区的产业聚集度和带动能力,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临港物流基地,临港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必将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春天。
(四)地缘优势是临港产业发展难以取代的因素。从周边区域地缘优势看,京州港区周围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海陆空交通便利,外连东北亚地区,内接东北三省和长三角地区,临港产业发展的地缘优势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明显。这些都是物流产业发展的潜在有利因素。
(五)良好的基础条件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规划来看,以西为规划中的仓储物流园区;从现有企业项目来看,除拥有多家国家一级代理公司和60余家小型货运代理公司、运输公司外,货运市场已成规模,具有现代物流的雏形,在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后,可以形成物流中心;物流市场项目也正在积极争取规划立项。
三、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快发展临港产业要着力抓好三项重要工作
第一,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建议膨胀发展货运市场,紧紧围绕完善国际物流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四大功能,发展仓储、加工、配送、信息、管理等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业。要依托港口,大力提升现代临港服务业,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运输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仓储业,充分发挥港口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围绕国际贸易需求的各种服务“节点”和“窗口”,提供功能更加完备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第二,加快临港工业园区建设。将科技工业园区规划为临港工业、临港服务业和制造业簇群,形成区位组合优势,延伸产业链。利用便捷的港口运输条件,发展大进大出的配套工业,充分发挥口岸优势,依托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连接海外,拓展腹地,增强辐射效应,促进生产要素大跨度、大流量互动,以此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使物流园区、工业产业园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专业功能区的建设形成港区一体化的特色。
第三,积极发展临港商贸旅游业。大力发展临港旅游业,开发新兴旅游项目;运用PPP融资、民间融资、招商引资等形式,加快防护林带改造和沿江大道建设,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海滨观光带。同时,加快京州大道以西的公寓和商贸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商贸业。
(二)做大做强临港产业,要协调和处理好四个关系
第一,协调和处理好港城联动的关系。所谓港城联动就是通过设立连接城区和港区的国际物流园区,优化保税区与港口的物流监管,促进保税区和物流园区在地域、功能和运作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实现功能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或者在港口与城市之间通过建立临港工业园区,进一步密切城市与港口的关系,以港口优势整合现有的生产要素,以大项目为龙头,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城港共同发展。
第二,协调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关系。做大做实临港产业离不开政府、港口、企业三者的共同努力,港口项目应“统一规划,分开建设,同步使用”。属于经营性基础设施港区陆域内的码头、仓库、堆场及其他配套设施应由港口企业筹资建设使用;属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如港外铁路、公路、供水、供电、通讯等由地方政府部门负责筹资建设管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应同步建设,协调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同时,政府要积极协调港口和企业,做好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落户工作,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充分发挥企业在临港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性,使临港产业发展和物流园区建设真正成为驱动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三,协调处理好产业规划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临港产业中的统筹作用,根据港区实际编制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适合港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确定临港产业发展方向,做好临港产业布局和功能衔接规划。同时,以规划为先导,注重引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加速产业集聚,推动产业优化发展。
第四,协调处理好临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系。临港产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作为支撑,没有现代化的服务作保障,临港产业的发展将很难实现突破。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为港口配套的服务业,为临港产业升级提供支持,促进临港产业和临港服务业相互结合,形成组合优势,实现产业互动。
(三)推动临港产业发展要强化四大措施
第一,加快制定临港产业政策,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在研究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加快我区临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港口建设政策、港口经营政策、临港产业政策、区港一体化政策等,适时推出自由港政策,为临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更加灵活的发展条件和有利环境。加快制定和出台鼓励支持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在政策导向上实行扶优扶强,合理降低优势项目的经营成本;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互利双赢,良性发展。加快引进物流企业,培育龙头型、支柱型物流企业,带动临港物流业发展。
第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加快临港产业发展,除了要加大政府投入、引导民间投资外,还要积极借助外力,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参与项目建设。而要吸引国外有实力的企业前来投资,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港口、交通、辅助设施、公用工程等硬件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要提升政府办事效率、人文环境和后勤服务等,通过优化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注入我区临港产业的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临港现代服务业,推动临港产业发展。一是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港区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加强现代物流的规划建设,打造现代物流中心。二是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依托港区现有物流企业,加快建设集海关查验、货物集散、保税仓库、加工包装、物流配送、国际货代等于一体的快速通关系统和现代物流基地。三是要大力培育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市场。四是要加快发展宾馆、市场、餐饮休闲等服务行业。
第四,培育物流市场主体,发展现代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关键性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逐步影响和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发挥产业优势。鼓励各种物流企业、制造企业、零售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与重组,培育一批骨干物流企业,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速第三方物流的迅速成长,推动临港物流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膨胀发展。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8
茶叶是XX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动茶叶改良、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我们对x x茶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x x茶产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x x乡自然条件优越,适合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x x乡位于盈江县西北部,属于开发区。乡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形起伏较大,以丘陵和小水坝为主,平均海拔1760米。土地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004亩(水田7160亩,旱地18488亩),森林138235亩。x x乡是盈江县重要的茶叶产区。现在,全乡建立了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实现了传统生产技术向现代生产技术的.转变,打造了“x x山”茶叶品牌和系列产品。在XX年被州政府授予接待专用茶称号。XX年底,全国共有7个初级制茶厂,1个精制茶厂,2条精制茶生产线,3万公斤精制产能,15个茶叶科技团队。茶叶面积10776亩,产量107万公斤,产值542万元,农民茶叶收入235元。与“十五”末相比,产量、产值和茶农收入分别增长33%、%和58%。
二、茶叶是促进山区、半山区和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的支柱产业。x x乡茶涉及面广,影响大。茶叶覆盖了全乡所有的村庄。
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1%。在茶叶开发村,农民家庭收入的30%主要来自茶叶。
三是x x乡茶叶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全乡共有10776亩连片茶园,其中一个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00亩。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步增强。有机茶克隆种子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全镇已建立克隆种茶基地3652亩,其中新植茶园352亩,新植1400亩,新植2350亩,新植1426亩。
四,x x乡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以来,x x乡茶叶产业发展迅速,但发展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部分村社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重视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少,投入不足。第三,一些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产量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档次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全省知名茶叶品牌龙头企业。第五,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和质量提高缓慢。
五、x x乡茶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
针对X乡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X乡茶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优化结构布局,开发良种,加大投入,以单位面积产量为重点,提高质量,改善加工,建立健全茶园管理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扩大名优茶比重,增加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加快茶叶产业化, 目标任务是:到末,全乡茶园面积1万亩,总产量90万公斤。 茶叶平均产量100公斤,工农业产值720多万元,茶农收入500多万元。工作重点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实施“1234战略”。即发展四大茶;稳定茶园面积1万亩;重点扶持2家茶叶龙头企业;努力打造三大茶叶品牌。茶的四大类型是:绿茶巩固升级,普洱茶发展突破,红茶恢复发展,茉莉花茶适当增加。通过改造、淘汰和新植,茶园面积保持在万亩,可采面积保持在1万亩,其中良种面积90万亩(新植35万亩)。重点扶持“x x山”龙头企业;更新、改造和整合10个茶叶初级加工厂;建立机械修理、采矿三大示范模式,辐射面积3000亩。第二步,逐步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全力打造茶叶品牌,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重组或兼并形式,实行企业强强联合,力争打造一个大茶叶龙头企业,一个茶叶品牌,一个全乡系列产品,依托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x x茶叶市场的竞争力和突出经济强势优势的能力。
六、x x茶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举措。
1、抓好种植加工,全面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第一,稳定茶园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种植一批的原则,继续实施茶叶区域布局、规模化发展和良种化种植。二是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x x农村的茶园大多是六七十年代开发的,现在基础差,产量低。通过加强茶园水利基础设施、补植和种植等。中低产茶园应全面升级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第三,全力打造优质茶园基地。乡要努力建设万亩优质茶园基地,发展1万亩绿色有机茶园。四是改造现有茶叶初级加工厂。x x乡有7家初级茶叶加工厂,力争改造5家,改造后的初级茶叶加工厂产能可达2万公斤以上。第五,努力推进XX乡精制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其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其生产加工水平。乡重点支持发展两条茶叶深加工生产线,使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达到20多万公斤。第六,对茶叶企业进行改革和重组。按照市场导向的原则,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和改制重组,全力培育全乡茶叶龙头企业。第七,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适销对路产品的研发。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既要巩固传统产品的生产,又要加快适销对路产品的研发。
2.打造“x x山”品牌,扩大x x茶市场影响力。第一,整合x x茶品牌。认真筛选x x茶现有品牌,继续打造具有x x特色和代表性的茶叶品牌和系列产品。同时,规范茶叶市场,打击不正当竞争,杜绝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切实加大对x x茶叶品牌的保护力度。二是加强茶叶营销,建立茶叶营销体系。通过发展专业化营销企业,建立茶叶专卖市场、专卖店和专柜,组织各种茶叶营销活动,开发茶叶订单,促进x x茶的销售。通过保护古茶树资源,挖掘茶文化,发展旅游业,宣传茶叶,促进茶业发展。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9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两轮驱动” 产业发展战略。局采取四项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抓规划,将高新技术产业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去年以来,局对全区现有的服务型高新技术产业楼宇以及北部新华、华丰、天堂三个园区的工业企业进行了全方位调查摸底,剔除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共排出约43万平方米可用于腾笼换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正在抓紧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xx-20__),根据这一规划,区高新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将形成“一园、四基地、四区块、十楼、百点”的结构。即以北部“创新创业新天地”为核心,积极发展**区(沈家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华园高新产业基地、天堂园高新产业基地、华丰高新产业基地四大高新产业基地。在中部和南部形成设计服务业产业区块、现代传媒业产业区块、信息服务产业区块和科技服务业产业区块。
二是抓引导,形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结合我区实际,一方面我区南部以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为龙头,积极发展设计服务业产业区块。以浙报集团、杭报集团、杭广电集团等媒体巨头为龙头,积极发展现代传媒产业区块。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讯服务业为龙头,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区块;另一方面我区北部以杭州市的“创新创业新天地”为核心,在北部形成四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分别为(沈家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华园高新产业基地、天堂园高新产业基地、华丰高新产业基地,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是抓载体,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强**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形象策划,通过电台、报纸、网络和户外广告等媒体,积极宣传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引导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开展优秀高新技术企业、优秀初创型企业、优秀孵化器等项目的评选,对推进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主动出击,组织赴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举办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交易会,推行网上招商、代理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以开辟大学生、研究生、留学人员与老师的'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以及相关扶持政策措施为载体,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是抓合作, 加强政府—大学—企业产学研结合。将浙工大的发展纳入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确立在高新产业、科研技术、信息交流、创新创业、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拓宽**区政府、工业大学、企业的合作领域,促进共同发展,并构建经济、社会和文化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同时,鼓励支持**区重点骨干企业和在杭高校的有关院、所合办研究所、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形成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业、动漫游戏、服务外包等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群基地。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20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制造业占1%,装备业占1%。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配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10%;就业人数8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9人,资产1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家,超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9人,资产6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节流”并举,应对能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供需趋紧。短期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从根本上解决能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21
一、种苗生产供应的特点
(一)种苗生产供应品种、树种多。据统计,今年用于各项造林绿化树种有30多个,特别是一些城市绿化树种、园林观赏树种增幅较大。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县城市绿化建设需要,各苗圃加大了绿化树种、园林观赏苗木的培育力度,种苗生产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二)苗木质量大幅度提高,杜绝了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造林用苗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县各项工程造林一、二级苗木使用率达95%以上,实现了二级以上苗木上山造林的目标。
(三)苗木供过于求形势依然严峻。经树种、品种结构调整后,今春可供应苗木2800多万株,供应总量比上年春季减少近200万株,苗木剩余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杨树、山杏、刺槐等常规树种苗木剩余量减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强全县种苗质量管理,寻求种苗的销售渠道,增加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培育,努力解决种苗供过于求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成为制约我县种苗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种苗生产供应与造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衔接,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生产的盲目性难以得到根本性改观,苗木生产结构性过剩,区域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由于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的准备只能依照历年经验进行预测和估算,与生产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部分林农目前依然存在等待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增加造林计划的想法,种苗产业的规模及种植结构难以得到合理的调整。
(二)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缺乏,供应压力增加。当前,随着各林业重点工程逐步进入攻坚阶段,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恶劣,造林难度增加,各工程对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抗逆性树种种苗在当前的种苗生产供应中所占比例偏低。
(三)良种使用率低。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种苗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良种生产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造林部门在造林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良种种苗价格高于普通种苗),为降低造林成本,造林选用普通种子和普通苗木,良种使用率难以提高。
(四)长途调运的苗木质量堪优。立足本县域,“就地育苗、就近供应”是搞好苗木生产供应的基本原则,是保证适地适树和造林苗木质量的重要措施。长途调运苗木,一是降低了苗木质量,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挫伤了当地林农育苗生产积极性。
三、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种苗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是继续加强种苗信息调度工作,以信息引导市场,制定科学规划,提前安排年度计划,超前发展林木种苗生产,努力提供品种对路的良种壮苗,减少种苗生产供应的经济损失;要加强造林部门和种苗管理部门的协调,造林规划早制定,任务早下达,种苗早准备,通过调控和信息引导,保持种苗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和品种对路,避免苗木市场的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同时,要根据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面向大林业、大市场,生态林苗木、商品林苗木、绿化美化苗木、花卉和草一起上。
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大力研究和推广抗性树种、品种,培育良种壮苗,发展容器育苗,调整造林绿化苗木的生产结构。在苗木生产供应上,立足苗木自给,支持和鼓励容器苗生产企业扩大容器苗生产规模,加大生产力度,尽量满足林业重点工程和城市绿化,特别要加快选择、引进和改良培育适宜我县恶劣自然条件的抗逆性针阔叶树种、草种,速生丰产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绿化美化树种和花卉等的需求。鼓励对抗性树种、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积极调整树种、品种结构,引进优良树种、抗性树种品种,着力解决当前种苗生产中树种、品种结构矛盾。
三是通过政府引导、给予优惠政策,加强全县良种的繁育和推广使用力度,要建设一批良种繁育中心、良种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保持良种的持续经营和稳定的良种供应能力;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林木良种推广、良种补偿、种子贮备、林木种质资源清查,建立林木种子贮备制度,为林木种苗生产发展打好基础。通过签订供苗合同,采取定向培育,进一步提高良种的使用率,解决当前良种生产能力,增加良种使用率依然偏低的矛盾。
四是加强林业重点工程种苗使用和调拨环节的质量监管,提高工程造林质量。在林业重点工程用种苗标准上,要严格执行种苗质量检验程序和国家用苗标准(即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进一步加强全县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用苗质量的管理力度,杜绝不合格的种苗上山造林。同时林业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种苗调拨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地方行业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各自责任及奖惩,保证所调拨的种苗全部用于各项工程造林。
(二)种苗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加强法制,规范市场。加强执法监督是林木种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种子法》,加紧配套法规、标准的制定;二是严格执行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和林木种苗标签制度,把实行“两证一签”制度,作为依法治种苗的突破口;三是强化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加强检验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检验水平;四是加强执法检查,整顿林木种苗市场,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假冒伪劣林木种苗的大案要案,使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步入规范、法制化轨道。
第二、管好工程,确保成效。林木种苗工程是造林绿化的基础工程,是林木种苗工作的龙头和窗口。要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要求,按照《种子法》规定,在项目建设中,明确职责和权限,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强化资金管理,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杜绝~根源,确保国债资金安全运行。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引进、组装和应用科技成果,在优化品种、品质和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林木种苗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把国有苗圃推向市场,树立自我经营意识、竞争意识,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和提高。
第三、强化基础,增强后劲。一是开展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积极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摸清家底,制定规划,明确重点,优先考虑乡土树种和主要造林树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收集保存利用。二是加强林木良种推广工作,根据不同区域的降雨量和立地条件,按照苗木的生活习性,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调度。
第四、鼓励多种形式,加快产业化发展。国有林木种苗基地,要加大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力度,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国有苗圃的资源、人才、设备、信息等优势,鼓励兼容多种经济成分,采取合作、合资、租赁、兼并等方式,实行“苗圃+农户”、“苗圃+公司+农户”等形式,带动和指导集体和个体育苗,与分散的、规模小的育苗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集团式发展,形成一批有特色、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苗木生产基地。
第五、鼓励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参与林木种苗生产建设,对不同所有制苗圃实行同等的市场准人、国家投资、信贷等政策,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凡具备林木种苗生产条件和技术者,都可以凭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从事苗木培育和经营。要重点抓一批非公有制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和林木种苗产业化示范点,加快全县林木种苗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第六、加强社会化服务,指导种苗生产。适应林木种苗发展新形势,要加强林木种苗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全过程服务。一是搞好林木种苗生产与造林的衔接,逐步推行合同制育苗,推行定单育苗,避免盲目生产,造成损失。二是建立林木种苗信息网,定期发布种苗供求和新品种信息,搞好余缺调剂。三是积极培育林木种苗市场,举办多种形式展览、洽谈会,为农民和社会提供林木种苗交易场所。四是成立林木种苗协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成立林木种苗协会等社会团体,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五是组织科研人员送科技下乡,指导集体和群众育苗。
第七、切实转变职能,强化宏观管理。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种苗生产的扶持政策,推进林木种苗产业化发展。对不同部门、不同所有制建立的林木种苗基地,要在市场准入、投入、信贷等方面实行同等扶持政策,积极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开展林木种苗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围绕林木种苗体制创新与经营机制改革,发挥国有苗圃龙头作用、推进林木种苗产业化进程,林木种苗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林木种苗与造林衔接,林木育种策略与良种推广政策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三是加强队伍建设。随着种苗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行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为林木种苗事业和林业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22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对我县五大传统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县医疗器械、文化用品、烟花鞭炮、食品加工、钢网架构五大传统产业,已经成为全县工业的支柱产业,并且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20xx年,这五大传统产业加上铜加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52%,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累计实现利税亿元,同比增长%,成为县域财政的主要税源。
(一)五大支柱产业的基本情况
1.医疗器械
我县目前拥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5家,经营企业76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1家,出口创汇企业6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4家。江西洪达集团、益康集团、庐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锦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北际医用塑胶业(南昌)有限公司跻身全国医疗器械200强企业。
医疗器械产品包括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射器、针头、医用塑胶、卫生材料等71大类600多个注册品种,“洪达”牌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江西洪达、益康、红新、庐乐荣获江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全县医疗器械从业人员4万多人,拥有2万多人的医疗器械营销队伍,营销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射器约占全国31%的市场份额。其中洪达牌一次性注射器全国销量第一。
2.文化用品
我县现有文化用品生产企业102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5家。与毛笔相关的作坊2100多家,与钢笔、圆珠笔、水笔相关作坊1000多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
文化用品产业现有品种50多个,规格上千种,全行业注册商标108个,外观设计申报专利52项。20xx年,德文笔业、罗氏笔业、派利笔业、富利文笔业等5家企业被中国制笔协会评为“中国制笔王”,中德笔业被评为“中国圆珠笔金属笔芯王”,书利牌、富利文牌、派利牌、德文牌、罗氏牌、劳文牌、华宏牌自来水笔,中德圆珠笔芯,七步诗牌记号笔等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制笔行业名牌产品”。20xx年,罗氏笔业、麦波斯文具有限公司获江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文化用品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开设以笔类为主的文化用品销售窗口5000多个,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金属笔30%、毛笔49%的市场份额掌控在文港人手里,文港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华夏笔都。
3.烟花鞭炮
全县行业生产企业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李渡烟花集团有限公司资产亿元、长山出口花炮有限公司资产亿元。20xx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李渡烟花亿元、长山花炮亿元)。李渡烟花是我县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县的名牌企业,李渡烟花集团占地3700亩,资产超亿元,目前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生产企业,年产烟花36万多箱,产品有礼花弹、大型盆花、李渡烛光、小型烟花四大系列共20xx多个花色品种,去年参加了奥运会烟花燃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
4.食品加工
全县有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10家,固定资产投入亿元,从业人员2500人,20xx年实现工业产值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9%,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5%。
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是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固定资产亿元,年产蒸谷米20万吨,大米6万吨,产值可达6亿元,是亚洲最大的蒸谷米生产企业,产品销往非洲、中东、欧洲等40多个国家。
李渡酒业通过改制和资产重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新产品不断开发,去年实现产值5935万元,实现税收308万元,创造历史最好水平。20xx年李渡牌商标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李渡牌系列白酒,被评为“江西名牌产品”;20xx年出土的李渡无形堂元代烧酒遗址将中国烧酒酿造历史往前推移300年,并列为全国十大考古之一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5.钢网架构
钢结构行业现有生产企业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轻钢生产线8条,重钢生产线1条。一级建筑企业1家,二级建筑企业2家,三级建筑企业5家。20xx年雄宇集团申报江西名牌产品成功,使进贤的钢网架构企业有了自己的名牌产品。
钢网架构行业现有从业人员4000人,项目经理280人,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先后承接了江西黄金埠发电厂、宜昌长江铁路大桥、包头黄河铁路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
(二)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特点
我县五大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部分企业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发展成为全国重点企业。有些产业不断壮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成长为产业集群。传统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以下八个特点:
1.企业人才济济。我县五大产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绝大部份是在市场上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创业者。他们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格,善于开拓的勇气,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在我县聚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县工业产业得以持续发展最显著的特点。
2.营销网络发达。经过20多年市场网络建设,我县的文化用品、医疗器械、烟花鞭炮、钢网结构等营销网络已覆盖全国各省、市、县,号称5万大军跑市场,到处都有进贤人;同时我县的营销网络机制先进、人才辈出,营销人员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有江西的温州人之说,这是我县产业发展的无价之宝,这支历经20多年市场摔打培植出来的营销队伍和网络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
3.市场竞争力强。我县传统产业绝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工人工资(含社保金)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工人让利于企业,企业让利于经销商,经销商让利于消费者。使我县产业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发展环境宽松。在“九五”、“十五”期间,我县财力虽然非常紧张,但一直坚持放水养鱼,扶持壮大传统产业,使得文化用品、医疗器械等产业得以较快的发展。全省工业gdp财政贡献的比例一般在8—9%,而进贤则为%。从这一侧面反映出我县历年来对工业企业扶持的力度。
5.产业集聚明显。我县文化用品生产企业102家,手工作坊3000多家,产值13亿,占全国市场的45%;医疗器械一次性耗材生产企业65家,产值10多亿元,占全国3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一个县集中这么多企业,生产这么多产品,这在全国是少有的,产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6.龙头企业支撑。李渡烟花,中粮米业两家企业,其规模在全国乃至亚洲排名靠前,而且具有很高的信誉度。因此,两家企业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产品95%出口世界各地。
7.传统底蕴丰富。我县自古以来就有经商的传统,例如文港制笔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文港毛笔一直沿用家庭作坊生产模式,采用传统的手工工艺。原因是毛笔不适宜采用大工业化机械生产,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高,能满足特殊消费者的需求。
8.品牌初见成效。经过几年的品牌建设,我县医疗器械产业有一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江西名牌产品,文化用品9个行业品牌,2个省级著名商标,李渡烟花,李渡酒都是江西名牌和江西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产生名牌效应,在行业发展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三)五大支柱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从产业结构层面看
①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典型的有医疗器械,钢网结构,在产业内部是相同的企业叠加,无专业对口分工协作,在产业外部与其他产业没有较多的关联,不能形成其他产业对其协调和支持,因此造成产品相同、用工相同、市场相同、行业不能自律,企业相残,出现不正当的竞争。
②产品竞争力不强。表现为产业层次低,产业链不长,原材料消耗高,产品附加值低。我们调查文港金属制笔,原材料成本占产品成本的80%,毛利空间只有20%,企业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钢网结构产业发展趋势是高层重型钢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住宅、桥梁钢结构、塔桅、管道钢结构、海洋平台、锅炉钢架等,而目前全县钢构产业还停留在轻钢结构层面上。五大产业除食品加工、烟花鞭炮外,其他三大产业,产业链没有延伸,产业层次低。同时还表现在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绝大部分产品属劳动密集型普通的大众化产品。
③政府引导力度不够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高级化的过程,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离不开政府的及时引导,几年来全县新增医疗器械、钢网结构企业十几家,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仍然是低层次的重复建设,既浪费了有效资源,又使企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如张公镇的东南钢构,开工没几个月就停工歇业。再如医疗器械一次输液器生产企业过于集中,有的企业处于维持状态。
2、从企业层面分析
①科学技术的瓶颈制约。
目前,科学技术是制约我县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人才缺乏,全县五大产业中高级技术人才不到20人,没有一家省级的研究所,技术检测中心和研发中心,企业无自主创新的能力。二是企业技术设备陈旧老化落后,没有更新换代,无法承担新产品开发能力。
②资金的瓶颈制约。
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产品的更新换代、设备的技术改造说穿了一是技术、二是资金,大部分企业意识到需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壮大企业,但由于企业的自我积累不足,银行贷款又十分困难,只有望洋兴叹,错过了企业发展的机遇。
③家族体制的制约。
投资主体单元化,家族式管理有原始积累快、信息传递快、决策效率高、管理成本低等优点,但也有企业管理体制落后,阻碍优秀人才进入,不利于员工积极性发挥,家庭矛盾渗入企业等严重缺点。这种家族式管理体制在企业创办初期比较适宜,企业发展到现在就完全不适用,而且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和思路
我国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并提出主要立足优化产业升级来推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行业部门出台了许多宏观调控政策,如关闭小煤窑,淘汰球磨机,机立窑,关闭年产3万吨草浆造纸厂,年产3万吨以下味精厂。20xx年7月医疗器械行业启用新的包装标准,调整出口退税,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建设部从20xx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南昌市工业制造业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进贤工业经济发展40条等,推动了产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因此,我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应该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体制创新,积极鼓励和引导医疗器械、文化用品、烟花鞭炮、食品加工、钢网架构五大传统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延长产业链条,使各大支柱产业步入良性、健康、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发展思路应确立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避免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装备制造的水平,加强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工艺,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升级,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1、搞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
明确产业的发展导向目录,并制定鼓励奖励办法,加强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例如,医疗器械应着力发展生物医疗器械、大型医疗诊断设备、家庭保健医疗设备、无创伤、微创伤医疗器械等,提高一次性医疗器械耗材的准入门槛。钢网结构应着力发展重型钢构、桥梁钢、大跨度钢构、住宅开发、钢水泥预制结构等,防止轻钢结构的重复建设。文化用品在传统毛笔的基础上要鼓励金属制笔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等。食品加工要立足于进贤农副产品的资源优势,建立公司加农户农工贸为一体的食品加工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总之,产业的优化和调整规划要科学,引导要先行,调整要适时,措施要得力。
2、依靠自主创新化解科技资源瓶颈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技术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当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问题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20%,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因此,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根据我县产业企业科技水平现状,首先应鼓励企业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人才要留得住、安得下、建立人才技术档案库,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其次要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产业产品研发中心,把产品的科研、设计和制造结合起来,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第三要设立高科技产品研发风险基金,鼓励企业大胆创新,不畏风险;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更新改造,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实用技术改造企业,提高传统产业的装备和制造水平。如鼓励企业建立医疗器械研究所、文化用品研究所等。
3、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左右世界竞争格局的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因此,要做好提高企业规模经营水平和产业进步,加快大型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批像洪达、益康、雄宇、沙神、中成动物制药、李渡花炮和文化用品方面的企业集团。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要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合作的关系,提高专业化协作生产水平;要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产业合理发展。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工业的领导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关健所在。建议县委、县政府要更加重视工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快工业发展。一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主抓工业上,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向工业集中,花主要精力研究工业方面的问题,解决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二是要加强抓工业的干部队伍建设。调集精兵强将到工业第一线上去抓工业,让干部在抓工业的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造就干部。今后提拔和使用干部,要把会抓工业的干部推到领导岗位上来,在全县形成一批会抓工业的骨干队伍。三是要集中力量解决当前企业存在的土地瓶颈制约问题。县政府应确定一名领导牵头,建立企业用地协调机制,其主要职责是解决企业用地过程中的问题,加快办证进度。同时要对新招商项目和企业新、扩、改项目进行包装立项,向上争取专项工业用地指标。
2.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目前我县已基本形成医疗器械、文化用品、钢构网架、进贤工业园、温福工业园五大产业基地。但是存在体制不合理,设施不配套,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所谓体制不合理,如进贤工业园区和温福工业园区,进园企业对有关乡镇没有任何财政贡献,但是在征地、搬迁、维稳等方面又有大量的工作,这种又要完成财税任务,又不能受益,还要维持稳定的工作谁来做。所谓设施不配套,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没有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工业园区不但是企业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人的载体。他们的生活、娱乐、消费、上学、就医等实际问题,都应有配套措施加以解决。目前,工业园区没有任何行政职能,什么说了都不能算,说了什么不一定算,怎么可能服务到位。要尽快改变目前这种局面,使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3.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条件。我县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目前大部分都面临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化解资金制约的瓶颈,应该靠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就企业而言,一是要有完善的财务体系,建立良好的信用、信誉形象。二是应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方筹集社会资金。三是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搞好资本运作。就政府而言,主要是鼓励外地银行来进贤投资,搭建政银企服务平台和组建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4.发展第三产业为优化产业结构服务。我县三产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偏小,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加大三产招商引资力度是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此,我们建议:一要建设化工原料市场,为医疗器械产业服务。二要建设钢材市场,为钢架产业服务。三要建设再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市场,为全县再生资源加工企业服务。四要建设医疗器械、文化用品交易市场,为产业发展服务。五要积极发展物流业,保证企业物流便捷。六要积极发展娱乐消费业,为企业客商提供服务。
5、抓好营销人才回归工程。我县几大产业的营销人员不下5万人,其中第一代营销人员有不少已在全国各地安家立业,有的还具有相当的规模。这些人大都在50—60岁左右。他们的第二代已经接上了事业的班,如果能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将是一笔巨大财富。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政策去吸引他们。我们建议,对进贤籍在外的营销人才一要开展调查摸底,掌握情况,建立联系网络;二要通过在县的厂长(经理)们与他们开展对口联系,疏通感情;三要制订吸引他们回乡投资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感召他们回乡;四要下大力气继续改善软硬件环境,用亲情加环境让他们感到回进贤发展有钱可赚,可以有大的发展。
6、抓紧建立行业协会。目前我县的文化用品、烟花鞭炮产业有了行业协会。医疗器械和钢架结构两个产业,至今还没有成立行业协会。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行内老板们坐不下来,相互不买账。希望县委、县政府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相关人士都出来做做工作,通过做工作,让他们消除历史积怨,为了共同的事业和进贤的发展团结起来,把产业做大做强,用共同的目标把这些人聚集起来,把事业越做越大,这样才有出路。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23
据统计,**区内全部玩具企业有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集中分布中西湖、平山一带。20xx年,规模以上玩具企业实现销67453万元,同比增长%。玩具产业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发展前景广阔。小企业,大集聚。相比广东等地很多过亿、过十亿的玩具企业,玩具产业的特点不在于企业规模大而在于产业集群已形成。存活着大量的中小玩具企业,他们各自围绕嘉瑞琪、雅伦、利达等核心企业,在生产、销售或原材料、半成品供应等环节相互衔接,形成专业化分工,相互合作,共生成长,如同一家大工厂。小产品,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世界玩具75%是中国制造的,中国(软体)玩具60%以上由扬州制造,而扬州毛绒玩具70%以上产自,真可谓小产品连着大市场。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一家企业往往有多个甚至十来个产品,形成了颇具市场控制力的特色系列产品,成为外商选购同类产品的首选地,产品畅销美国、欧盟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区也被中国轻工业总会授予“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称号。小玩具,大作为。玩具产业吸纳了10万多人从业,创造出50多亿元年产值,约占全球毛绒玩具销量的1/3,小玩具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这积极的拉动作用。坐落在区内的五亭龙国际玩具礼品城,是目前国内殊为难得的国际水准、超大型、专业玩具礼品商贸中心,成为扬州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骨干力量。今年5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扬州长毛绒玩具礼品节暨长毛绒玩具博览会”,共吸引来自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近千家玩具生产和销售企业参展。展会共实现成交额亿元,比上届净增了10倍左右,扬州玩具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玩具产业存在的问题
玩具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企业规模较小、品牌意识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存度高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产业进一步壮大的软肋。产业亟需加快升级步伐。虽为“玩具之乡”,但企业规模偏小,过亿元玩具企业屈指可数。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雷同,增量不增效,为玩具产业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和“3C”认证的高门槛压力,玩具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挑战,迫切需要“浴火重生”,加快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企业创牌意识依然淡薄。玩具产业之所以有“夕阳”之忧,关键还在于技术上的差距,产品缺乏技术话语权。大多数企业但研发能力有限,产品开发缺乏个性和前瞻眼光,技术人员比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很低,价格优势逐步弱化,贴牌加工已成为玩具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企业生存越来越困难。企业家危机意识相对欠缺。“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称号带给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南部沿海和中部内陆地区主要玩具产销大省都踌躇满志进军玩具产业。北有“北京国际玩具城”,南有实力雄厚的“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近有“合肥玩具产业园”,国内玩具市场平台和渠道的竞争已处于白热化。同时,越南、印度也在抢占国际传统玩具领域,“内忧外患”必将对玩具产业提出了严峻考验。如果众企业家还继续保持观望态度,不积极主动寻求对策,“温水煮蛙”悲剧必将在玩具界上演。企业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一项重要的区域性资产。扬州市玩具协会设在,其作用却未得到有效发挥,企业集聚虽多,却缺乏相互的合作联系,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但无序竞争还很普遍,无形中削弱了玩具的整体竞争力。
加快玩具产业加快发展的几点思考
面对广阔的产业前景,玩具业要进一步发展,还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放大玩具基地效应,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开拓市场,切实巩固和提升“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实现玩具产业的新跨越。
做大规模,加快产业集聚,以实力的增强支撑“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要加快完善产业链。要以规模企业为支点,丰富玩具的上下游配套,进行功能分工,产业分流,行业同构,产品培育,建立起最具竞争力的玩具产业集聚区块,提升企业规模集聚效益。要以五亭龙玩具城为依托,把五亭龙玩具城打造成高品位的行业平台,要既可采购上下游产品,也可以发布潮流新品,获取最新的行业咨询,还能通过各种研讨交流跟进产业发展趋势,将其打造成全国玩具展示窗口和超覆盖能力的营销网,为玩具产业升级提高强大动力。要重视产业发展战略。要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力求在3-5年内培育出超亿元的玩具企业10家,壮大产业整体规模。相关部门要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避免企业盲目投资,合理配置资源,鼓励差异发展,积极引领长毛绒玩具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要推进玩具与创意创业的结合与延伸。充分用好国家对动漫产业给予的政策扶持,及早对接创意产业规划,搭建动漫制作企业与玩具企业的交流平台,寻求动漫和玩具企业共同发展的赢利模式,打开卡通动漫形象衍生产品市场,把现有的产品直接植入动画片中,带动玩具产品的销售。
做优质量,加快创牌步伐,以产品的优化提升“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要拓展毛绒玩具发展的内涵。传统的玩具一旦注入“朝阳技术”,便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毛绒玩具不仅具有玩具的功能,也能充当抱枕、挂件、促销品等,要加快玩具与高新技术结合,赋予长毛绒玩具新的内涵,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一些特殊功能的毛绒玩具如:发光毛绒玩具、智能毛绒玩具,这些玩具比普通毛绒玩具更受市场的青睐。要加快共享技术的开发。必须依托现有的玩具产业设计中心和五亭龙玩具城玩具工程研究中心,借助“原创玩具设计大赛”等赛事,推出一批玩具设计人才。要探索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结合的共性技术创新机制。依托雅伦、嘉瑞琪、利达等规模企业,联合行业科技力量,对玩具业共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进行联合开发,形成重大平台技术的联合开发,摆脱各自为阵的狭隘观念,提高行业的技术攻关能力和水平。要提升原创设计能力。设计上的创新就是品质上的跨越。要加强研究力量,努力打造产业技术高地和自主品牌体系,走出“OEM”的紧箍咒,创造自己的品牌,提高玩具附加值。努力走出质量低谷,加快通过玩具行业3C强制性认证步伐,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做强市场,放大节展效应,以市场的拓展保障“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要努力开拓国内市场。中国不仅是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20xx香港玩具展买主结构分析显示:今年来自欧、美、日及东南亚国家的买主均呈负成长,前十大买主国中,仅有中国大陆成长高达17%。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玩具企业应加快启动中国市场战略。要争取营销的主动局面。求着为他人作嫁衣,企业最多只能维持温饱。在把产品做好的同时,更要在销售渠道上下功夫,用起营销这把利剑,将企业产品与目标客户进行对接,减少中间环节,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要加快经营创新步伐,探索引入销售代理制、发展加盟专卖店等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摆脱传统的竞争,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放大区域品牌效应。学习“盱眙龙虾”的营销模式,加紧为扬州长毛绒玩具带上知识产权的帽子,让这笔无形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加大区域品牌的推广力度,让“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释放出更大的品牌效应,集聚人气商机,让扬州长毛绒玩具的区域品牌更响更亮。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24
为进一步推进城区香蕉产业化发展,增强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打造香蕉品牌,力争把城区香蕉产业打造成为全区第一香蕉产区,今年5月份,城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城区部分市、城区及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对城区香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香蕉产业的现状
当前,城区蕉类种植面积由xx年的万亩发展到xx年的万亩,产量由xx年万吨发展到xx年的万吨。城区香蕉种植主要分布在沿岸的、定、三个镇。其中,xx镇香蕉种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xx镇香蕉种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香蕉种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香蕉种植的品种以威廉斯b6,巴西蕉为主,其中种植健康组培苗威廉斯b6占香蕉种植面积的80%以上。在特色蕉类生产方面,鸡蕉主要在双定镇种植,面积xx亩,年产鸡蕉约吨;粉蕉分布在三个镇,面积xx亩,年产吨;红香蕉也有少量种植,但规模小,仅为零星种植。全城区已形成香蕉种植规模达xx亩以上的村有xx个,种植面积xx亩以上规模种植企业x个,种植xx亩以上香蕉种植大户x户,城区香蕉生产已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的格局。
二、城区政府扶持香蕉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政府大力引导,进一步做大香蕉产业。为了进一步做大香蕉产业,把香蕉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城区政府加大对香蕉产业的引导,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稳定香蕉种植面积和产量,并对香蕉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计划在期间将城区香蕉种植面积发展到万亩,产量万吨,产值超过亿元,使成为广西香蕉生产第一大区。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近年来,城区政府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投入,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使蕉园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据不完全统计,XX年城区通过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多万元来投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同时,还争取到xx镇xx村、上正村,xx镇大林坡等8个土地整理项目,总共投入资金1。1亿元。另外,城区政府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蕉农解决修路、打井等问题。如xx年,城区政府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多万元帮助广西农业开发公司修建一条水泥路和打两口灌溉水井。
(三)实施香蕉品牌战略,扩大西乡塘香蕉知名度。近年来,城区政府十分注重香蕉品牌的培育,并先后注册“洛洛香”、“甜弯弯”等香蕉品牌,并通过各种途径对这些香蕉品牌进行宣传。如城区政府每年都在“南博会”期间举办“洛洛香”香蕉节,通过“南博会”这个大平台,大力宣传我城区的香蕉品牌,提高“洛洛香”香蕉品牌的知名度,以带动城区香蕉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促进产业升级。实践证明,香蕉标准化生产及机械化采收示范项目的实施,对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增效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城区政府通过积极扶持广西桂洁农业开发公司、广西旺农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等几个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香蕉标准化生产采后处理技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促进了产业升级。
(五)大力开展香蕉创新技术培训,提高香蕉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为增加城区香蕉种植的技术含量,城区政府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作用,通过香蕉专家大院、农民田间学校,对技术骨干、香蕉种植大户、农村经济能人等进行强化技术培训,推广普及香蕉标准化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每年不定期聘请自治区、xx市香蕉专家到辖区进行专业技术辅导、解决技术难题,突破技术发展瓶颈。
(六)加强流通服务,促进销售渠道畅通。为了做好流通服务,解决香蕉销售困难问题,城区政府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做好服务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经常组织辖区种植大户外出招商或者参加区、市相关部门组织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名特优农产品招商推介活动。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经济人队伍。通过商会、协会等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本地农村经济人队伍,充分利用这些经济能人的作用,汲引更多的客商前来采购香蕉。三是建立健全城区农产品信息网络。通过建立健全城区—镇—村三级信息网络,及时对外发布产品供销信息。四是建设香蕉物流园,加强香蕉销售服务。目前,城区政府在xx镇建设xx亩香蕉物流园的一期建设项目已经启动。
三、制约城区香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城区的香蕉产业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蕉类品种过于单一和上市时间过于集中。在城区蕉类种植品种中,香蕉种植面积占蕉类种植面积的98%。这就形成了一些特色的蕉类如粉蕉、鸡蕉等种植规模小、水平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上市时间集中,大部分香蕉在当年9月—12月上市,上市高峰集中在11月—12月初,容易造成阶段性供大于求,形成滞销。
(二)香蕉品质参差不齐、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城区香蕉生产过程中,公司化经营数少,大部分还是以单家独户承包种植为主。以单个家庭单家独户承包种植的香蕉,由于在管理上没有形成企业化管理,生产技术标准化程度不高,造成品质差异大。而以公司标准化生产的香蕉,由于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宣传,统一销售,生产技术标准化程度高、成本低,香蕉产品质量好。因此,城区的香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较为突出,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香蕉品牌运作不畅。目前城区有大热门、洛洛香、甜弯弯等品牌。大热门品牌由于大热门种植公司规模小,所占市场份额不多;而洛洛香品牌虽然近几年城区大力宣传,由于没有大的企业来运作,目前仍停留在商标上,没有得到真正推广,甜弯弯品牌刚注册不久,影响力还不够大。
(四)香蕉产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水平不能迅速提高。一是对种植科技投入不足;二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的扶持和引导不够,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类合作协会,他们在农业产业链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但大多是靠集资的方法筹集工作经费,不足以开展更深、更远、更多的信息、技术等服务工作;三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够,灌溉基础设施条件简陋,严重的影响着地区自然优势的发挥。
(五)农村耕地使用权流转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耕地的相对集中规模经营。由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目前耕地使用权还难以有效便捷地流转和集中,给农产品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带来了困难。
四、香蕉产业壮大发展的意见建议
香蕉产业是农业的经济支柱和特色产业。近年来,随着市场上香蕉价格稳中有升,农民种植香蕉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香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xx年种植面积万亩,占xx市香蕉面积的60%以上,规模化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为加快城区香蕉产业壮大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合理布局香蕉品种,种植季节,形成香蕉均衡上市和品种多元化。通过加大力度引导农民调整香蕉种植季节,合理调整香蕉秋、冬、春种植比例。做到均衡上市,避免供过于求。合理调整西贡蕉、鸡蕉、香蕉品种威廉斯b6种植比例,扩大西贡蕉、鸡蕉、红香蕉等名优特蕉的比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要继续推广这些优良品种的种植,推广健康种苗,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建设10万亩高产、优质、生态香蕉生产基地。
(二)充分发挥基地连片种植的示范作用,提升香蕉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目前农科院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大热门、马彰然、梁洁言、金光农场菠萝分场等香蕉连片种植基地的示范作用;积极采用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努力推广香蕉无损伤采收技术,从根本上解决香蕉采收的擦压伤难题,保持漂亮的外观和缩短货架期;研究建立香蕉深加工示范点,把香蕉加工成香蕉干、香蕉面粉、香蕉粉等,提升香蕉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对单家独户的种植户,利用多种形式途径加强种植技术的培训,及时提供城区香蕉产区生产、销售信息。
(三)继续举办香蕉节,继续实施香蕉品牌战略,扩大知名度。作为向外界宣传的一个重要途径,应继续举办香蕉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香蕉产业在区内外的知名度,扩大香蕉销路,将香蕉优势向外界展示。通过联合辖区香蕉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实施统一的香蕉品牌,促进香蕉销售品牌化。并逐步带动单家独户蕉农统一按企业标准化管理生产,统一对外销售,形成企业品牌化营销,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加快推进xx镇香蕉物流园建设,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建设冷库、仓储、采后处理加工厂、停车场、电子交易平台和服务客商酒店等。完善和提升服务功能,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国内外客商到我城区经销香蕉。加强对产品促销工作的宣传,以提高城区香蕉市场的占有份额。
(五)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和政策引导机制,为土地流转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进行土地流转;召开各种现场会,与农民算经济账,让更多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成功典型及其效益,千方百计调动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采取政策扶持、协调融资、技术服务等积极措施,大力扶持香蕉种植大户,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实施农业产业开发和科技试验示范,扩大香蕉试验示范基地,拉动土地规模集中高效经营。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25
竹木产业是我们柘塘村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我村竹木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村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我村的竹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经过
20xx年11月17日至29日,我在村团委书记罗立人的带领下,深入到柘塘村的第六村民小组和相关加工单位,通过听取村民和有关加工厂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及建议,召开了小型的座谈会,通过走访竹木加工企业及林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村竹木产业发展情况。下面将考察调研中各方面对该项工作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将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交县政府领导,希望能够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现状
本村以竹木器加工销售为龙头,全面带动全村经济的协调发展。XX年年投资800万元对竹木器批发市场进行了第一期改造,总建筑面积达5280平方米,共建成标准门店55个。现在有竹木加工企业18家,从业人员有190多人。藤制品厂一家,有10名技术人员。近年来,我县把竹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竹木制品加工业,竹木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前景
(一)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基础较好。一是竹木产业在我村生产历史悠久,林农对竹木的生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竹木的传统经验,且经营积极性较高。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村现有好几家竹木制品加工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它们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二)竹木产业是一项“富民工程”。 发展竹木种植业,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入。发展竹木加工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竹木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竹木价格的上涨直接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如我村收购的圆木材价格从XX年的35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600元/立方米,方木材价格从80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1000元/立方米。毛竹价格从22元/百斤上涨到目前33元/百斤。
(三)竹木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较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竹木制玩具、家具、装饰品、工艺品等环保用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竹木制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四、我村竹木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竹木加工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合力扶工氛围不浓。二是林农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传统的种植方式培育竹木,培育工业原料林积极性不高,对基地投入依赖政府的补贴,缺乏主动性。
(二)竹木加工企业发展内劲不足。一是企业规模小。全村近二十家竹木加工企业仅有4家为规模以上企业。企业的产品大都是半成品,甚至有的只是锯木料的加工点。二是产品粗加工,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当前我村林木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产品粗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在竹木制品企业中没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或是来样加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大多数竹木加工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缺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由于没有竹木产业发展的规划,企业分布散乱,运作不规范,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缺乏对产业的引导。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在学习其他县市区的情况时,我们了解到,那些地区都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而我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三是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有些企业负责人反映,少数部门还存在重管理、重处罚而轻服务。
(四)其他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目前,我们村的凉席市场虽然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但是上面对二期工程的建设,以及长远是发展没有一个规划。对市场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对项目资金的筹集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门店老板对市场的环境提出了很大的意见,首先就是对市场周边的生活环境问题有很大的看法,觉得应该改善好环境,更有规模,吸引更多的投资。如今这样的情况,企业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场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使得资金的流入就很有困难,还有就是技术工人很难聘请。一是企业不敢大胆投入固定资产,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二是由于企业没有政府支持,不能向银行贷款,许多企业只好向社会融资,提高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安全隐患多。由于许多企业的多为搭建的简易厂房,场地狭小,木材和毛竹都是易燃物,而木材、毛竹加工需要烘干,企业安全隐患大。
五、加快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竹木产业富民理念。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发展竹木产业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把竹木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作为资源工业和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竹木产业。要加强林农培训,充分激发林农科学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借鉴其他优秀县市区的一些政策措施,制订出台扶持竹木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竹木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统一干部群众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营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收费标准,为竹木加工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以作风建设为载体,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几家实力强,投资额大,资源消耗低的竹木加工企业,优化我县竹木产品结构,提升竹木产业发展水平。
(三)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扶持培育规模骨干龙头企业,对于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资源利用高的骨干龙头企业,优先安排用地,并在木材计划、税收、工业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前景看好的竹木制品;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种展销,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实施树品牌、创名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加快培植名牌产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