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促会关于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老促会关于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xx省老促会x老促(2024)6 号文件关于《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专题调研方案)的通知,以及xx市老促会的部署,xx区老促会组织人员深入老区乡村,并走访区文旅局、博物馆、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了解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红色遗址和红色旅游基本情况
xx市xx全区总面积 1815.09 平方千米,辖 6 镇 4 乡 2 个街道 184个村(居)委,户籍人口 27.04 万人,是原中央苏区县,有 83 个老区村,48 个革命基点村。全区红色遗址厚重,共有革命旧址遗址 33 处,其中:夏茂镇有文昌宫、神农祠、红军工作团驻地、炮楼、罗坑苏维埃政府旧址、洪基烈士被捕地、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富口镇有红军司令部(暨通讯部)、红军通信站、红军医院、红军造币所、红军井、红军亭、炮台、枫树岬红军墓、后登山红军墓、永兴庵、红军路。高砂镇有玉口浮桥驻扎点。凤岗街道有兴国寺、xx古城墙、郑氏宗祠。湖源乡有双凤堂、龙兴堂、燕治堂、修文堂、忠兴堂、湖源遭遇战旧址、红军烈士纪念碑。青州镇有马铺交通站遗址。高桥镇有林墩战斗遗址。南霞乡有溪源村仙奶庙遗址。
革命战争年代,全县有 3400 人参加游击队,3200 名少年儿童参加儿童团,约有 1000 多名红军战士、苏维埃干部和游击队员光荣牺牲,有 29 座村庄被毁,2045 间房屋被烧,770 户人家被斩尽杀绝,935 名无辜群众惨遭杀害。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
二、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做法与经验
(一)积极筹措资金,强化修复保护。xx区富口镇荷山村是“中央红军村”。土地革命时期,1934 年初,中央红军东方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率领东方军驻扎荷山村。1934 年 1月 10 日,彭德怀在荷山司令部下发“三军团进攻xx”命令。解放战争时期,x赣边地委成立后,以荷山为据点,开展了长期的革命工作、荷山村现存的革命遗址 13 处。近年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红色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打造红色旅游景点。2014年以来,当地政府积极自筹和向上级争取资金 800 多万元,按照“尊重历史、原貌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红军司令部(通讯部)、红军印币所、红军食堂、红军井、红军亭、红军墓、炮台、红军亭等旧址群进行修复,使荷山村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夏茂缜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2021年投资 80 多万元,对文昌宫革命遗址进行修缮,2022 年投资 190多万元,对罗坑村桃源洞进行修缮;2023 年投资 450 多万元,建设夏茂红色主题广场,并建设张廷发将军故居。高砂缜阳溪村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 90 多万元,促成阳溪村至红军故居遗址金堂寺 14 公里公路的水泥硬化。同时,阳溪村还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 14 万元,完成金马山红军战壕遗址的修复,并规划在金堂寺前面修建苏区红色文化纪念馆,增添苏区红色文化旅游景点。
(二)抓好乡村整治,优化景点环境。为做好红色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各地重视乡村的环境整治,把乡村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村。近年来,荷山村实施房屋立面改造工程,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改造房屋外墙,已有 100 多户完成房屋立面装饰。供水、排水等公共设施也不断完善。同时,该村还重视通村公路建设,已建水泥硬化通村公路3 公里,通往 2 个自然村的 10 公里公路也实行水泥硬化,大大方便了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同时,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素质,在房前屋后种植花草、花卉,绿化、美化、香化环境。近年来每年到荷山村旅游观光的游客达 2 万多人(次)。
(三)列入教育基地,强化红色教育。红色革命遗址既要保护更要利用好。xx区重视做好红色革命遗址的利用工作,每年清明节前夕,区老促会与区委文明办、区教育局、团区委、区妇联、区关工委联合下文,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全区各中小学生清明节期间采用网上签名寄语与网下教育实践相结合,开展以“缅怀先辈,学会感恩”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全区每年有 3 万多名中小学生参加。2024 年清明节,xx区火箭救援队 40 多人,到夏茂镇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祭扫,敬献花篮,缅怀革命先烈,并参观张廷发将军纪念馆。湖源乡党员、志愿者和中小学生,在清明节期间,前往红军烈士纪念碑,开展“缅怀先烈,展望未来”清明祭扫活动。南霞乡组织中小学生,在清明节期间,前往南霞老区革命纪念碑开展祭扫活动。富口镇组织中小学生,在清明节期间,前往中央红军村——荷山村,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自信红娃”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小学生们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革命传统、争当新时代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xx区还把革命遗址列入全区中小学生红色教育基地。多年来,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如巡回讲座、座谈会、播放媒体视频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区宣传教育培训。近五年来,全区共举办报告会 140 场,参加人数 1 万多人(次);故事会 280 场,参加人数 3 万多人(次);演讲比赛 108 场,参加人数 1.5 万多人(次);刊出专栏 400 期,利用多媒体视频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360 场、受教育人数达 3.8 万多人(次)。
(四)用好红色引擎,赋能乡村振兴。富口缜荷山村开展文旅与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林木、毛竹等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将红色文化与党建教育、生态观光、康养度假,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红色旅游体验式精品路线,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该村依托光伏发电、红色旅游等业态,每年增加村财收入 15 万多元。如今,村民们全都住上新楼房,家中电器一应俱全。古稀老人罗大爷高兴地说:“过去住木头房,如今住新楼房,真是天壤之别啊!”
三、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存在困难问题
近年来,我区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革命遗址保护资金不足。革命旧址修复要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再现历史原貌。每项修复工程需要聘请专业人员,从设计、材料选择、建设施工、装饰、后期管理都需要一定的资金。资金缺口是制约旧址修复的主要原因。为此,请求上级对革命遗址的修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二)红色文化非物质资源发掘不深。目前,我区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在精力上更多地放在革命遗址保护上,对红色文化非物质资源发掘不深,需要利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区发生的革命历史故事来丰富苏区精神的内涵,鲜明、生动地诠释苏区精神,现有故事素材显得单薄,缺乏强烈的感召力。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挖掘工作,
(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效益不高。我区革命遗址多数集中在富口镇荷山村和夏茂镇一带。距离县城较远,组织人员参观学习较困难。而且在革命遗址中,可供游客参观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红色资源经济价值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开展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不高。
四、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建议
(一)树立红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理念,加大对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力度。充分认识革命遗址是资政、存史、育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树立强化保护观念,积极筹措资金,及时加以修复,避免因年久失修而被自然损毁或因城建而被人为损毁。
(二)积极申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各乡镇政府必须牵头,积极申报红色旅游,按照申报程序,逐级上报审批,力争我区所有的红色遗址均能列入红色旅游的范围。
(三)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功能。我区革命历史厚重,但是,能够流传且有影响的革命历史故事不多,相关红色文学作品更少。必须注重发掘我区革命历史故事,用丰富、生动的革命历史故事诠释苏区、老区的革命精神。建议在城区统筹建设xx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并整合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小吃文化等资源,丰富xx区文化内涵,展现xx区文化特色,提升xx区文化品位,实现xx区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的价值功能。
(四)培育人才队伍,活化红色基因。重视培养革命文物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加强革命史料的研究和考证,深入挖掘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各红色旅游景点要培养一批能说会道的乡土讲解员,以生动感人的讲解吸引人感动人。要重视红色体裁影视作品创作,录制一批红色歌曲,丰富红色文化载体,使红色基因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可续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努力做大做强我区红色旅游产业。20关于xx区开发利用老区红色资源助推特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xx市xx区有着光荣的红色历史,现存重要红色遗址遗迹17个,红色教育场馆8个,发生重要历史事件5个、历史人物22人,3个遗址遗迹挂牌重点保护,这些厚重“红色”文化成为辉映老区发展最重要资源。
“地下军事情报站”为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1年11月,中共党员苏子元受苏联远东红旗军司令部派遣,创建齐齐哈尔第一个地下军事情报站,辐射哈尔滨、沈阳、扎赉诺尔等地组建情报网,发展情报员30多人,开辟了六条交通路线。1933年4月,中共党员张永兴、张克兴受共产国际第四科派遣,到齐齐哈尔创建共产国际情报站,在海拉尔、公主岭、白城等地发展情报员20多人,提供重要军事情报560余份。
“北满执委部”点燃北满抗日的烈火。1941年7月,抗联三支队宣传科长王耀钧在齐齐哈尔发起成立秘密爱国抗日组织,组建8个情报小组,发展情报员百余人,搜集日伪情报,输送抗日物资,选拔护送赴苏人员,在齐齐哈尔人民自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西满烈士陵园承载了铁锋老区厚重历史。陵园1948年4月落成,毛泽东、朱德等题词,是东北解放区第一座革命烈士陵园,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弘扬老区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
一、特色旅游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全区“农业围绕旅游干、农村围着旅游变,农民围着旅游转”,开发利用老区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让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经济优势变资本。
⒈扭住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关键点。发挥毗邻扎龙保护区优势,在“龙江最早农村党支部”、老区胡屯村,翻建早期革命者“葛瑞林故居”;在中国环保烈士第一人徐秀娟家乡、老区扎龙村,兴建“徐秀娟故居”,建设xx区扎龙生态文明教育展示馆,新建xx区区史馆,打造集铁锋传承弘扬老区精神、党员活动、文化交流于一体文化精神新地标,重温了老区时代发展印记,生动诠释“老区精神”。
⒉打造老区冰雪经济新增长点。开展xx区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激发冬季文旅活力,查罕诺村由村集体与村民组建旅游公司,对接100余个旅游团,冬捕节已连续举办了八届。深挖冰雪民俗文化,打造集休闲娱乐、运动、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四季旅游目的地,不仅能观赏到神奇壮观冬捕,北国奇观冰雪文化,更有丰富多彩冰雪趣味运动会、文艺演出、萨满祭祀、头鱼拍卖、农副产品展销等系列体验活动,游客还可品尝特色美食,感受渔猎文化魅力,享受冬捕人欢鱼跃、银鳞耀日、鱼腾冰湖快乐。
⒊找准红色文旅融合“切入点”。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发展,是展示老区高质量发展重要的窗口,成为弘扬老区精神鲜活的载体,推动老区持续提升内生增长动能。
一是保护利用并重,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开展老区史料抢救征集,深挖红色故事产生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编印《铁锋革命老区》《铁锋文史故事》《大美扎龙 可爱家乡》丛书,编写“红枪会”等故事,让党领导地下武装重新发出红色历史璀璨荣光;挖掘整理抗联英烈张文藻事迹,众多读者怀着崇敬心情探访英烈故里,聆听峥嵘岁月中一段段炙热往事。
二是学习推进并行,让红色基因“亮起来”。老区遗址故居挂牌保护,纳入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翻建“葛瑞林故居”,通过图片资料展现其传奇一生,成为党史教育、红色熏陶的阵地。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成立促农专班,通过建强红色堡垒、打造红色引擎,红色精神辐射带动作用被进一步激活。
三是宣传教育并举,让红色精神“焕发出来”。培养红色宣讲员、导游员,打捞红色记忆,让红色印记“走出”尘埃。充分发挥“红色故事会”、老区精神宣讲员作用,讲好老区故事,推出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为弘扬老区精神、休闲娱乐及社会实践“打卡地”。
四是挖掘传承并进,让散落民俗文化“绽放出来”。举办民俗艺术展、歌舞、品尝美食等,让满族文化传承与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组建满族秧歌队、小乐队、歌舞队,彰显满族文明及文化魅力。每年举办xx区满族文化旅游节,建立扎龙湖满族文化展览馆,将满族“八大怪”挖掘整理为“三十怪”,推出满族风情大餐、满族八大碗、稷子米饭、鲫鱼汤,吸引游客品尝别具特色满族风味,进一步激活优秀民族文化生命力。
二、特色旅游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
⒈带动了多产业发展。旅馆、餐饮、交通、娱乐、零售业等发展,提升了区域经济水平。查罕诺村30多家“农家院”,扎龙村10余处满族特色民宿小院,37户180多名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行列,年纯收入20余万元,饭店14家,年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餐饮日接待能力1000人、住宿500人。全区现有A级以上景区6处,农家乐、民宿等120余家,2023年全区旅游累计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带动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多元。
⒉增加了就业机会。去年,哈拉乌苏村利用30亩荒地,引进“卜奎云鹤”经营露营地项目,日接待游客500人,村当年增收6万元,解决村民就业30人,今年预计增收30万元。胡屯村开办“食赏农家院”,65户村民集约种植绿色有机蔬菜。扎龙湖度假村开发30余种采摘、生态菜园、垂钓等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提供就业岗位50多个。查罕诺村周边小菜园蔬菜供不应求,仅此一项户均增收5000多元。
⒊资源得到重新配置。扎龙村利用老区红色资源发展特色旅游,2023年增收163万元。其中:湿地观光游船20万元,门票40万元,停车场80万元,龙湖水产养殖和旅游开发15万元,休闲垂钓场4.5万元,“露营”基地3.5万元。查罕诺村开发集水面垂钓、观光、餐饮、体育文化为一体的水上公园旅游,增设儿童乐园、花岛等娱乐项目,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较上一年同比增长5%,村增收50万元。
三、特色旅游取得的经验与启示
把握旅游消费增长新机遇,依托老区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全面打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旅游重点村,铁锋特色旅游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⒈高水准推动,全面盘活老区旅游资源。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老区遗址遗迹挖掘保护利用工作,积极申报省级一区四村革命老区,编制老区重要遗址遗迹名录、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名录,建设及翻建革命烈士故居、“龙江最早农村党支部遗址”,对“地下军事情报站”等三处遗址遗迹挂牌重点保护,普集老区资源,为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基础。
⒉高样板打造,全面提升特色旅游景点内涵。启动红色资源旅游建设项目,让一处处红色遗址遗迹成为特色旅游支点。“红太阳博物馆”“徐秀娟故居”“庐山公园”“万亩花海”“千倾稻田画”“露营基地”串珠连线,为特色旅游注入了鲜活血液。为“西满烈士陵园”授予“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示范基地”牌匾,修建“王文英烈士纪念雕像”,创建“徐秀娟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文化成为铁锋旅游新靓点。
⒊高创新营销,全面提升特色旅游知名度。线上线下结合,大力宣传铁锋特色旅游资源。铁旅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账号发布软文资讯,总阅读量近百万次,视频点赞近万次。市电视台、“齐齐哈尔日报”“鹤城晚报”深入报道“铁锋旅游”信息,火车站、客运站、机场候机(客)厅投放媒体广告,提高了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
启示一:发展特色旅游要有大格局。旅游是关联度较高产业,理念需不断创新,旅游业已不单纯是旅游服务业下的综合性产业,而是包含服务、地产、制造业等综合性产业,景区建设、设施投入是早期的,服务游客才是长久的,不断满足旅游者需求,补上旅游产业“短板”,发挥瞬间打动力量,才能吸引更多旅游者。
启示二:加大精品特色旅游体系建设。推进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由单一性产品向综合性产品转变,打造以“观鹤游”为引领,“红色游”“湿地游”“温泉游”“满族风情游”等相互交融套餐,构建完整特色旅游产业链条,才能不断提升旅游产品质量。
启示三:优化特色旅游发展环境。实施“湿地风光”保护工程,以秀美湿地风光为特色、以厚重老区红色文化为底蕴的铁锋原生态风貌,对原景区进行深度开发和包装,建成红色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区。随着城市化生活节奏变快,人们对大自然的追求欲望越来越强,根据游客消费特点,设计开发产品和服务,才能不断提供个性化服务。
启示四:突出区位和具有鲜明的特色。铁锋毗邻扎龙自然保护区,以回归自然为主题,融入老区红色文化内涵,把齐扎沿线建成集温泉康养、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避暑养生为一体综合型全域旅游区。并且旅游业是永续可利用并能带动其它产业综合开发,以旅游带动铁锋经济发展。
四、发展特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⒈原生态完整性显现不足。城市快节奏生活拉动了旅游业,随之餐饮、住宿、加工、购物等业兴起,创办休闲度假村、农家院;建露营基地、野外宿营地;搞特色采摘、湿地垂钓、风情美食等,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但一味照葫芦画瓢,你办什么我跟什么,景点差异化不明显,导致本地特色挖掘开发利用不足,特色旅游“缺特色”,必然降低竞争力。
⒉红色旅游品味尚待提升。红色文化是学习感受革命精神的地方,仅停留在参观浏览上,未达到学习历史、接受教育,振奋精神的目的,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⒊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业态亟待调整。特色旅游需要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政府组织引导、社会各方配合,助推一、二、三产可持续发展。目前, 一些资源未向旅游市场自由流动, 围绕旅游促发展意识不强,农民参与特色旅游热情没得到充分调动。
⒋民俗文化利用价值还不高。民俗文化是漫长岁月沉积下来的丰富经验与财富,民俗文化资源欠挖掘,农民传承民俗文化积极性不高,致使民俗产业没“火”起来,传统文化没“活”起来。
五、助推特色旅游意见和建议
推动特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应以保护原生态完整性为重点,提升红色旅游品味为前提,调整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为突破口,提高民俗文化利用价值为目标,不断将特色旅游潜力转化为特色旅游消费活力。
⒈在不断挖掘利用原生态上下功夫。原生态挖掘利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景点没有原汁原味特色,就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旅游需求多样化,开发建设能反映本地独具特征旅游资源和产品是发展的方向。把保持资源原真性作为首要任务,杜绝盲目建设,千景一面只是东施效颦,姹紫嫣红方显其美,原生态功能才能持续提升。
⒉在不断提升红色旅游品味上做文章。丰富红色旅游体验文化内涵和体验形式,举办红色旅游系列活动,促进红色资源共享、流量互助。创建“秀娟花开”党建品牌,汲取徐秀娟故居精神营养和资源优势,让秀娟精神永远开花。运用3D、3R、AI等先进技术,增加沉浸式体验场景及文化演艺,原真性还原红色故事、红色遗迹、英雄人物,让游客对红色文旅项目从心动变行动、过客变常客,释放乘数效应和倍增作用。
⒊在不断调整产业协同发展新业态上务实功。构建产业联动、乡村特色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业态, 政府加强协调领导,扩大消费市场发展空间。各部门积极参与,提供支持服务,为产业发展打造新热点。发挥湿地优势,制定区域定位发展计划,开发“扎龙鲫鱼”“扎龙湿地河蟹”“满家鱼干”“扎龙水蟞”“满乡粘豆包”“扎龙雁鹅”等土特产品随手礼,依托特色文化旅游促增收。
⒋在不断提高民俗文化利用价值上寻突破。根据满族村特点,举办满族文化旅游节、满族民俗文体大会,设计文化旅游体验线路,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打造民俗旅游品牌,打造满族风情一条街,互动参与,游客在穿满服、住土炕、品尝“八大碗”,感受满俗文化旅游趣味性和观赏性体验中,增加民俗文化认识和了解,打造出独具魅力的铁锋特色旅游。
上一篇:某县纪委全会工作报告汇报
下一篇:科级干部个人党性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