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2024年工作总结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市教育局2024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全市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市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全局上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全市实践为核心功能,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工作牵引,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充分发挥教育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

全市教育系统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守为国育才的立场,深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心入脑,让每个孩子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发挥好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健全工作流程,强化内部管理,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推动全市高校旗帜鲜明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制度机制。推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覆盖率达99.9%,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教育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常态化、长效化推动防范和治理教育腐败问题,切实做到内容上全涵盖、对象上全覆盖、责任上全链条、制度上全贯通。

(二)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累计开展专题宣讲11万余场,受众600万余人次,进一步凝聚起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磅礴力量。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立11个市校区域协调机制。全市大学马院获批全国重点马院,填补我市空白。推动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与67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合作,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育人功能。全覆盖开展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行动,全市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持续向上向好。

(三)加快完善五育并举育人机制。持续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共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大力实施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我市运动健儿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3金2银”的优异成绩,在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斩获“2金6银5铜”的佳绩,市理工大学男子篮球队荣获全国一级联赛亚军,全市职业技术学院男子篮球队荣获全国三级联赛冠军,市第十五中学校男子排球队勇夺全国联赛冠军、田径队在中国中学生田径冠军赛上勇夺2金4银,刷新了我市中学组在全国赛场上的历年最佳战绩。持续推动近视防控工作,科学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快推进市市县三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多元开展学校美育工作,全方位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将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要工作目标,持续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努力为群众办好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一)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步伐稳健。每年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认定扶持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有效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促进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6.0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6.97%。压实政府教育职责,持续改善薄弱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保障学前教育教师的合法待遇,促进提升保教质量。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稳步推进。落实城镇小区配建中小学校政策,同时每年新建改扩建一批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切实满足适龄少年儿童入学需求,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迈向“常态清零”。规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推进“一网通办”,实行“公民同招”、超员摇号,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实施城区小学“放心午餐”工程,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小学生中午接送难、午餐无法保障问题。以超常规举措推动“双减”落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100%,中小学“5+2”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20万人以上的县均建成1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同步开展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切实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

(三)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加快推进。推进普通高中县中标准化建设,加快补齐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短板,配齐适应选课走班所需专任教师,全力确保高考综合改革要求落地。实施县中振兴工程,推进高校、名校托管帮扶县中工作,推动每个县办好1所优质公办普通高中。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开展综合高中试点,鼓励各地办好特色高中,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普通高中的诉求。

三、持续强化凸显高等教育龙头作用,为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全市教育系统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重要使命,以高标准人才培养、高质量创新平台、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抓手,更好地服务全市战略需求,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教育贡献。

(一)“百亿工程”为高等教育发展蓄势赋能。以超常规举措、超常规力度启动实施高等教育“百亿工程”,从2023起三年投入100亿元财政资金,围绕立德树人、布局优化、学科梯队、本科专业、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等六个方面实施20项行动,全面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市“双一流”建设高校倍增,“双一流”建设学科“由1至3”、A类学科“破0进3”,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扩容。全市农业大学徐明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培育引进国家层面创新领军人才29人,引进高水平大学青年博士1600余人,本科高校专任教师博士化率提升3个百分点,全市高校国家层面高层次人才增量创历史新高。

(二)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进程持续加速。坚持以分类推进高校发展为总牵引,统筹推进“双一流”大学和应用型高校建设,深入推进高校布局、学科学院和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在朔州、晋城、临汾布局建设了全市工学院、全市科技学院和全市电子科技学院,实现了设区市独立设置的本科高校全覆盖。全市中医药大学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束了市连续20年未能突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历史。全市大同大学、长治医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运城学院通过硕士单位专家核查及评议,填补了晋北、晋东南、晋南地区硕士学位授权高校的空白。具有“国字号”意义、全市大学牵头组建的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挂牌成立。按照大力淘汰“低质、过剩、错位”专业要求,加快推动专业整体优化调整,推动高校理工科专业占比达54%。新兴、应用型本科专业占比达到63%。

(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引领力持续彰显。着力打造定位清晰、布局合理、梯次衔接、富有活力的创新平台体系,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市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8个。两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科技成果首次入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市理工大学参与重组的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全市大学“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全市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入选首批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电解铝废渣资源化高值利用技术和糖尿病肾病新药分别刷新校地、校企合作项目单笔金额纪录。

四、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聚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全市教育系统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不断创新。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落实“核编到教、核岗到教”制度,将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大幅提升各学段教师高级岗位特别是副高级岗位比例,中小学增设正高级职称,小学、幼儿园副高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由原来的3%提升至最高15%,初中由12%—15%提升至最高25%,高中由18%—25%提升至最高35%,努力解决一线教师最关切的高级岗位少和职称晋升难等问题。对乡村中小学高级、中级岗位设置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开辟多元化晋升通道。充分发挥高校在教师管理中的主动性,将教师职称评审权全部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组织开展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用。

(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更趋完善。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不断优化以教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培养方案,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院校为补充的师范教育体系,2018年起将师范专业生均基本支出拨款标准提升到全市平均水平的1.3倍。深化教师培训领域综合改革,构建“五级统筹、分层定位、错位培训、衔接互补”的教师培训体系。形成市、市、县三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三类为主的基础教育“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培养体系,近10年“国培”“市培”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100万余人次、骨干教师1万余人次,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

(三)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愈加浓厚。市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考察学校,走访看望慰问一线教师,各级领导常态化开展教师节慰问活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程芳琴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范妹锁、许军则、李粉霞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力群和张杰、王秀秀夫妇获评全国最美教师,一大批先进典型竞相涌现。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十大行动”为抓手,建立覆盖全学段、全职业周期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坚持德法并举守牢师德底线,构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五位一体”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保持对师德失范行为的高压态势。

下一步,全市教育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部署,当好贯彻党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为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贡献教育力量。

 

 

35 392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