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政研室2024年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报告
市委政研室主要负责人积极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法治政策落实,强化法治宣传与教育,促进社会法治环境改善。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市委政研室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市委政研室2024年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报告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衰。2024年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带领市委政研室全体干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工作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市政府研究室以文辅政职能作用,积极主动为全面依法治市工作贡献力量。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持法治之尺,校准工作规范尺度。一是法规研习强意识。组织开展各类法治专题学习活动达20余次,深入学习宪法、党内法规以及与政研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系统学习,全室人员对法治的尊崇感和敬畏心显著增强,依法履职的自觉性大幅提升。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已逐渐成为工作常态,为各项工作的规范开展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二是制度完善筑根基。全面梳理和修订市委政研室内控管理制度,新增法治工作专项制度8项,完善既有制度15项。从调研工作的法治程序规范,到文件起草、审核、印发的合法性审查流程,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这些制度不仅明确了各个环节的操作标准,更强化了法治在工作流程中的核心地位,有效防范了工作中的法律风险,确保每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流程优化提效能。对政策研究、决策咨询等核心业务流程进行了深度优化,依据法治要求重新设计了6个关键环节的工作步骤。例如,在重大政策文件起草前,增加了法律依据前置审查环节,确保政策导向符合法治精神;在文件审核环节,建立了法律专家与业务骨干双重审核机制,有效提高了文件的合法性和准确性。通过流程优化,工作效率提升了25%,法治保障下的工作质量得到显著增强。
(二)聚法治之力,助力政策科学决策。一是调研先行明法向。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法治专题调研15次。在调研过程中,注重收集各领域的法律政策现状及实施效果,为市委决策提供精准的法治动态信息。如在经济结构调整调研中,详细梳理了相关产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扶持情况,为制定符合法治原则且具有前瞻性的经济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确保政策在法治框架内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二是论证严谨保合法。针对市委重大政策文件草案,组织法律专家、相关部门进行合法性论证会10次。对政策中的每一项条款进行细致的法律剖析,累计提出修改意见80余条。在民生保障政策论证中,对涉及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条款进行了反复研讨,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了优化完善,确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引发法律争议,切实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民意吸纳增公信。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政策法规草案的意见建议,共收到涉及法治层面的有效反馈300余条。在城市建设规划政策征求意见时,针对土地征收、规划许可等法律敏感问题,充分倾听群众声音,将合理的法治诉求融入政策内容。这不仅增强了政策的民意基础,更提升了政策在法治层面的公信力,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三)扬法治之帆,营造良好法治氛围。一是宣传多元扩影响。线上利用市委政研室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法治专题文章、政策解读120余篇,阅读总量突破10万人次。线下积极组织法治宣传进基层活动8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5000余份,直接覆盖群众30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模式,有效扩大了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法治理念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二是教育深入提素养。举办内部法治培训讲座6场,邀请知名法学专家授课,内容涵盖宪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多个领域。同时,开展内部法治知识测试3次,以考促学,激发干部学习法治知识的积极性。通过系统深入的教育活动,全室干部的法治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在工作中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文化浸润润无声。在市委政研室办公区域精心打造法治文化长廊,展示法治历史、法治名言警句以及本室法治建设成果等内容。设置法治文化宣传栏5处,定期更新法治案例分析、法治热点解读等内容。通过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使干部在日常工作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将法治精神内化为自觉行动。
(四)筑法治之堤,强化法治监督防控。一是内部监督严把关。建立健全内部法治监督机制,对文件起草、项目推进、资金使用等工作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12次。在监督过程中,重点审查工作流程是否符合法治规范,相关文件是否具备合法依据。累计发现并纠正法治问题20余个,有效防止了内部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二是风险预警早防范。构建法治风险预警体系,定期对政策研究、决策咨询等工作中的潜在法治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全年共开展风险评估6次,识别出各类法治风险点30余个。针对这些风险点,制定了详细的防范预案,提前采取措施加以应对,有效降低了法治风险发生的概率,保障了市委政研室工作的平稳有序开展。三是外部协作促规范。加强与市纪委监委、市司法局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联合监督机制。在涉及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中,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共同推动政策在法治轨道上有效实施。通过外部协作,进一步拓宽了法治监督视野,增强了法治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五)亮法治之剑,创新法治特色举措。一是智慧法治平台创。投入专项资金研发市委政研室法治工作信息化平台,整合法律法规数据库、政策案例库、法治工作流程管理系统等功能模块。平台已录入法律法规条文10000余条、政策案例500余个,实现了法治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高效利用。通过该平台,政策文件起草时可快速检索相关法律依据,工作流程实现线上监控,大大提高了法治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二是法治研究联盟建。联合市内高校法学院、知名律师事务所、法律研究机构等组建法治研究联盟。共同开展法治课题研究8项,针对城市治理、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的热点法治问题进行深度剖析。研究成果形成专题报告10余份,为市委决策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法治建议,有效提升了市委政研室在法治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三是法治示范科室评。在市委政研室内开展法治示范科室创建活动,制定详细的创建标准和评价体系。经过严格评选,3个科室被授予法治示范科室称号。通过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室各科室在法治建设方面比学赶超,形成了良好的法治工作竞争氛围,整体提升了市委政研室的法治工作水平。
二、存在问题
(一)法治思维内化、深度融合的困境。一是思维转化缓滞。部分干部在传统工作思维向法治思维转变过程中存在滞后性,虽知晓法治理念,但在实际工作压力下,仍难以迅速将法治思维贯穿于工作始终。在应对紧急任务时,往往优先考虑任务完成的时效性,而忽视了法律程序的严谨性,这反映出法治思维尚未真正内化为潜意识的行为准则,在思维惯性的干扰下,法治思维的践行面临较大挑战。二是知识更新迟滞。随着法治建设的快速推进,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完善,然而市委政研室部分干部未能及时跟进学习。在涉及新兴领域政策研究时,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调整缺乏敏锐洞察力,导致在工作中依据陈旧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与实际法律要求产生偏差,这主要源于干部自身学习主动性不足以及缺乏系统的法治知识更新培训机制。三是应用差异凸显。在市委政研室内部不同科室间,法治思维的应用程度参差不齐。与政策法规直接关联的科室相对重视法治思维运用,而其他科室在日常工作中对法治思维的重视程度较低,应用场景较为有限。这种差异导致全室法治建设协同性不足,整体法治工作推进难以形成强大合力,反映出缺乏统一的法治思维推广引导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二)法治制度执行、刚性落实的难题。一是执行刚性弱化。尽管已构建较为完备的法治制度体系,但在执行环节存在诸多漏洞。部分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得到严格遵循,如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个别人员因工作疏忽或对制度重视程度不够,未按规定流程进行审查就发布文件。究其原因,在于监督检查机制不够健全,对违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惩处措施,难以形成制度执行的威慑力,导致制度沦为"软约束"。二是衔接协调不畅。市委政研室的法治制度与其他部门相关制度在衔接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在跨部门合作项目中,由于各部门制度在数据共享、业务流程对接等方面缺乏有效协调,导致信息流通受阻、工作重复低效。例如,在联合政策调研项目中,因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各部门需重复收集相同数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这暴露出在制度制定初期缺乏跨部门统筹规划与沟通协调机制。三是动态优化滞后。面对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和政策需求,部分法治制度未能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一些制度条款在新的政策背景下显得僵化陈旧,无法有效应对新问题新挑战。如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制度已难以满足网络安全防护的新要求,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制度运行效果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制度缺陷并进行优化完善。
(三)法治队伍锤炼、专业素养的短板。一是人才数量短缺。市委政研室从事法治工作的专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在应对复杂法治任务时捉襟见肘。在处理重大法律纠纷或复杂政策法律问题时,因缺乏足够的专业法律人才支撑,往往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这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因外部人员对本室工作情况了解有限而导致问题分析不够深入全面,根源在于人才引进渠道不够畅通,对法治专业人才吸引力不足。二是培养体系单一。现有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传统,主要依赖内部集中培训和有限的外部进修学习机会,缺乏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不同岗位、不同业务领域的干部对法治知识的需求存在差异,但目前的培养体系未能充分满足这种多样性需求,导致干部法治素养提升缓慢,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法治工作要求。三是协作能力欠佳。在法治工作推进过程中,市委政研室内部科室之间以及与外部法律专业机构之间的协作配合不够紧密高效。在大型法治课题研究或政策法规制定项目中,各参与方往往各自为战,信息共享不及时,资源整合不到位,导致工作进度拖沓、质量难以保证,反映出缺乏完善的协作沟通机制和团队建设引导机制。
三、2025年工作谋划
2024年,市委政研室在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在2025年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加强法治建设,努力提升法治工作水平,为全市法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一)固法治根本,强化思想与制度建设。一是思维重塑铸魂。开展法治思维强化专题活动,组织不少于15次的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邀请法学权威专家进行深度解读和案例分析,引导干部深刻领悟法治精髓,促使法治思维真正成为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建立法治思维考核指标体系,将其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占比不低于20%,通过考核倒逼干部提升法治思维运用能力,确保在各项工作中优先遵循法治原则。二是制度精修强基。对现有法治制度进行全面梳理评估,依据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修订完善制度不少于10项。重点优化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方式和监督流程,建立监督结果公示制度,增强监督透明度。同时,完善制度执行的奖惩机制,对严格执行制度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严肃问责,确保制度执行刚性。针对制度衔接问题,建立跨部门制度协调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完善制度衔接机制,确保在跨部门工作中制度运行顺畅。三是流程再造增效。重新审视和优化政策研究、决策咨询等核心业务流程,以法治要求为导向,精简不必要的环节,强化关键环节的法治控制。例如,在政策文件起草环节,建立法律前置审核清单制度,明确必须审核的法律要点,提高审核效率和质量。通过流程再造,预计工作效率提升30%以上,法治风险降低20%以上,使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高效运行。
(二)优法治服务,提升决策与研究水平。一是决策智囊升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主动开展前瞻性法治调研不少于12次,深入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法律法规变化趋势,为市委决策提供及时、精准的法治建议。建立法治决策咨询专家库,扩充专家数量至50人以上,涵盖法学各领域专家学者和实务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在重大决策前,充分征求专家意见,专家参与决策咨询次数不少于20次,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加强对决策实施过程的法治跟踪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决策实施中的法律问题,形成决策法治闭环管理。二是研究深度拓展。加大法治研究力度,与法治研究联盟成员单位合作开展不少于6项重大法治课题研究,聚焦城市治理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法治瓶颈问题,深入剖析根源,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建立法治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将优秀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建议或制度规范,推动法治研究成果服务于实际工作。定期举办法治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参加,促进研究成果的交流共享和推广应用。三是民意桥梁筑牢。进一步拓宽法治民意收集渠道,除传统征求意见方式外,利用大数据分析、网络舆情监测等手段,及时捕捉社会各界对法治建设的意见建议。建立民意反馈处理台账,对收集到的法治民意进行分类整理,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并跟踪处理结果。每年至少开展2次民意处理情况回头看活动,确保民意得到有效回应,不断增强政策法规的民意基础和法治公信力。
(三)强法治保障,打造队伍与文化环境。一是人才培优工程。制定法治人才专项引进计划,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引进不少于5名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法治人才,充实法治工作队伍。建立内部法治人才培养梯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干部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开展不少于10次的分类培训活动,包括法律实务操作培训、法治理论提升培训等。鼓励干部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等专业考试,对取得资格证书的干部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提升干部队伍整体专业水平。二是协作联动机制。完善市委政研室内部科室间的法治协作机制,建立科室法治工作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法治工作协调会议,加强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加强与外部法律专业机构的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每年共同开展不少于5次的法治实践活动,如联合法律宣传、联合法律风险评估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法治建设强大合力。三是文化培育行动。深化法治文化建设,在办公区域新增法治文化展示区3处,展示最新法治成果、法治人物事迹等内容。开展法治文化主题活动,如法治文化征文比赛、法治文艺表演等,每年不少于3次,激发干部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文化熏陶,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为法治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上一篇:市委政研室2024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专项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