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进展情况汇报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生动实践,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指导。市我区历来是苏北常住人口最多,区域面积、经济体量较大的区,虽先后历经七次区划调整,仍保持一定的地区规模。我区整体呈“C”字形环抱**城区,周边多为城乡接合区域,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差异,加之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人员结构较为复杂,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风险隐患随之增加,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近年来,我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以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主线,深化“六治六力”基层治理路径,完善“六维安泰”全时在线风险化解机制,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全面提升,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蝉联全国平安建设最高奖“长安杯”。
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内涵,是平安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杰出成果。我区历来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把基层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优势。强化政治素质,提升党的领导“贯通度”。以社会治理重大任务为抓手,建立“四个领办”长效运行十项机制,推动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良好局面。全区村(社区)党组织领办集体产业268个,支部书记领办致富项目256个,党员中心户领办公共事务388项,骨干党员领办民生实事395个。在扩大规模经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富民强村等方面加强探索实践,形成了具有我区特色的“党建+股田制”经验模式,覆盖128个行政村,经营面积达9万余亩,重点帮促村全部领办土地经营合作社,集体经营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万元,增量、总量均居全市前列,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强化组织基础,提升战斗堡垒“坚固度”。深入推进“党支部进小区、党小组进网格”,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综合网格上、建在产业致富链上,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让党群服务中心和党员中心户服务站成为党群“连心锁”、民情“联络站”,所有小事不出网格。有效发挥村党组织和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基层动员与组织能力,带动群众服务发展。强化能力素养,提升干部队伍“支撑度”。基层社会治理,干部队伍是关键支撑。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先锋队作用,聚焦强党建、强治理、强服务,从建立能上能下机制、待遇保障机制、关心关爱机制三个层面,研究制定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10项措施,树立“干好有前途、退职有保障”的鲜明导向,引领能力水平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我区通过整合访调对接、诉调对接资源,加强矛盾问题源头预防、溯源治理,切实做好重点领域风险排查监测和防范化解,促进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响应。为全面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构建形成了“六维安泰”风险化解机制,全力以赴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区“四套班子”坚持一岗多责,带头做好值班值守、安全检查,统筹抓好意识形态、房地产、金融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五项行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研究出台《区有关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任务清单》,明确区领导、部门、属地责任,实现各类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发现处置,中央信联办交办重复访治理案件化解稳定率达98%以上。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调处。构建“全量掌控、全面化解、全时预警、全域预防”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建设区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形成以区社会治理中心为主阵地,融合区法院非诉讼纠纷解决分中心、诉讼与非诉讼对接中心和区人社局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处中心的“一主两辅”格局;镇级层面在利国镇、**街道试点实施“一站式”化解中心;村级层面先行在张集镇3个村、茅村镇2个村、利国镇1个村建立“一站式”化解工作站。三级平台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初信初访化解率90%,分别较上一年提高%、%。信访诉求第一时间化解。厚植为民情怀,实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工作制度,深入实施开门接访、带案下访、重点约访、定期回访,优化矛盾调处、矛盾化解、社会管控“三项机制”,注重源头治理和初信初访,实现信访诉求化解在小、处置在早。完善区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运行机制,高起点打造“e铜办”民意诉求快办工程,实现“4类诉求渠道,1个平台汇聚,1条总线交办,N家单位联办”的一体接入、统一受理,进一步畅通诉求渠道、提升办结效率,平台正式运转以来,及时办结率提高个百分点、平均办理天数减少天。整合资源,让群众不必多头跑。全口径整合“12345”政务服务热线、110非警务警情、领导信箱、阳光信访等线上平台数据,将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等线下平台全部纳入化解中心,推行群众诉求“一窗反映、一门受理、一地综办”,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区,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联动调解,让复杂事项一次结。健全完善诉调相结合、诉讼和非诉讼相衔接、多种化解方式相贯通的协调联动体系,区级层面采取常驻、轮驻、邀驻方式配备化解队伍,镇级层面统筹派出法庭、派出所、退役军人服务站等机构力量,村级层面用好“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乡贤、“大老知”“三官一律”等资源,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等作用,实现矛盾问题不激化上行、复杂纠纷不蔓延升级。
“枫桥经验”作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优秀案例,其核心在于坚持群众路线。我区一直坚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让人民群众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受益者、最积极参与者和最终评判者,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用好各方力量,增强自治示范性。注重发挥广大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干实事,解难题,促和谐,成为村里日常管理的“贴心人”。注重发挥群团组织纽带作用,利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在组织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方面的独特优势,有效拓宽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预防违法犯罪的制度化渠道,实现党建带群建、群建促社建。注重发挥“五社联动”专业作用,调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搭建社会服务项目交易平台,实现公共服务精准化、多元化、订制化。开展协商议事,增强自治有序性。推进“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民主议事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了镇(街道)和村(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全覆盖,同时深化建立“同您协商、领办实事”工作机制,破解民计民生难题,打造“解忧议事堂”、“商量书房”等特色品牌,组建750名信访红色代办员队伍,在代办处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实现全覆盖。凝聚网格资源,增强自治协同性。建立健全网格体系,引导群众参与治理,推进“网格+网络”、智慧社区、协商平台、小微权力监督等信息化建设。全区共划分综合网格1133个、专属网格212个,全部配备专兼职网格员。城市综合网格154个,农村综合网格979个,网格居民微信群实现全覆盖。建立约3万个平安“微网格”,发动5万余名网格核心户常态化参与平安建设。招募平安志愿者7万名,占全区常住人口7%。除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领导信箱等收集公众意见,还开发了居民门户App,支持图片视频信息采集、情况处理、结果反馈,拓展公众参与渠道。
创新发展是新时代“枫桥经验”释放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我区在四年内,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重点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智治”带动社会治理水平整体跃升。实现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对社会数据“统采共用”,支撑数据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公用;加强数据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分类入库,构建“一人一档”“一企一档”。聚焦企业群众办事创业“堵点”“难点”,推动项目审批、人才服务等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线上线下并行服务,打造政务服务圈,推进“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统一监管、帮办服务”。推动审批服务下沉至末端,完善镇级为民服务中心、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实现一网统管。构建“王”字形综合指挥架构,以区镇两级综合指挥中心为主通道和主枢纽,两个“扁平化”的指挥系统,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联结起来,贯通上下、联通左右。同时紧扣“平战兼顾、平急转换”,着力打造“一网统管”的大协同模式,上至区级机关,下至村组干部、网格员,形成社会治理人员之间的一张网。构建感知预警、实时响应工作模式,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风险感知能力,依托信息化平台设置重点场所、重点区域、重点群体的关键体征、科学阈值、应急预案等,建立“闻声而动、闻讯而动”的即时响应机制。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将法治作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工作思路、制定工作举措。突出便民优先,筑牢法纪防线。加强法律顾问委员会、行政复议委员会和法治专家人才库、公职律师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区、镇、村三级“法润民生群”,实现区、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网格审务工作站全覆盖,834名“三官一律一员”常态入基层,每月20日现场联合服务,在每个网格培育1名“法律明白人”。开展农村基层微腐败整治,推进村级巡察全覆盖,构建大数据监管平台,从严查处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突出法治熏陶,增强普法意识。组建“爱农村、爱农民、懂法律”普法讲师团,通过“以案释法”案例巡展、讲座培训等形式开展农民工普法周、“法润**春风行动”“送法进村”等活动,推动法治精神“进村入户到人”,增强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自觉。
我区通过道德教化、榜样感化、自身净化,把法律和道德、法治和德治、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健全德治体系。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制定村规民约、邻里公约、道德公约等自律规范,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信用体系,诚实守信蔚然成风。开展乡贤评选,推选威望高、公道正派、遵德守礼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为乡贤,建立乡贤志愿者队伍,有效化解社会治理难题。践行乡风文明。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谋百姓需、铸乡村魂、聚群众心、固执政基”主题,按照“一村一亮点,一镇一特色,全域创品牌”的定位,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点”五级实践体系,高标准建设1个五星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8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区镇村100%全覆盖;成功搭建运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智慧云平台”,文明实践中心被列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荣获“市优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称号。涵育先进典型。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做好“**市好人”“**省好人”培育推荐,完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选树、激励、帮扶机制,组织开展“**模范”评选活动,持续推进“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身边好人”等各类评选活动,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弘扬基层文明新风。
我区虽然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比,还存在基层党建引领能力不强、社会治理机制不优、社会治理智慧赋能空间仍待提升等问题,距离高水平共建共治共享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我区将结合地方实际,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坚持进一步将党建工作作为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协调并进;进一步强化矛盾纠纷,探索更为高效的人民调解方式;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主动作为,能动司法回应群众需求,把矛盾化解在现场;进一步建章立制,让制度机制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具体实现“六个一”工作机制:一是科学编织一张全域到底的网络。将平安创建、智慧城管及“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纳入一张网统筹管理,明确功能定位和联通机制,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二是打造一支上下联动的网格队伍。聚焦打造线上线下整体联动,推行矛盾化解、信息传达专人负责,网格线下线上服务一体化融合,实现信息准确传达至“神经末梢”,提升网格化服务水平和效率。三是形成一份明确明晰的责任清单。厘清各级单位具体职责,以“清单”倒逼各责任主体履职尽责,明确“要干什么、谁来干、干成什么样”,切实把每一项工作任务都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做到清单化管理、推进和落实。四是建立一个高效管用的实战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赋能,提升平台智慧度,实现矛盾早发现、早化解、早报告;依托责任清单形成的办事流程,通过实战平台高效统筹指挥全区各方精准发力,做到“指哪打哪”,高效妥善办结。五是构建一个管控有力的闭环机制。通过闭环机制杜绝推诿扯皮、敷衍了事等现象,提高工作质效,实现“交办工作—完成工作—评估问效—追责问责”的完整循环。六是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围绕社会治理各环节,确定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