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精选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涯人物访谈【第一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 问题 对策

民族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人才的重任。加强和改进民族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利于增强民族高校学生的规划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总结其课程开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并提出若干建议。

1 关于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体系的思考

该校课程体系介绍

该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课程教学环节包括:第一章绪论职业生涯与大学生人生发展,二至五章分别从职业兴趣探索、职业性格探索、职业技能探索和职业价值观探索四个层面展开探讨,第六到八章内容分别是职业世界探索、职业生涯决策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和参加招聘会。其中生涯人物访谈要求要求每三个人一组,寻找本专业在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了解其大学学习经历,求职经历以及工作现状,通过访谈增强自己职业规划的意识,了解规划方法,明确目标。访谈后需要以PPT形式对访谈进行展示,要求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每组时间三到五分钟。参加招聘会要求同学们实地参与招聘会现场,感受面试环节和招聘氛围,并将参加招聘会的感想形成书面文字。

加强和完善该校课程体系的若干思考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在高等学校开始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为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各个高校在实际操作中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均总结了不同的实践经验,但总体而言,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建设尚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而理论界的研究也尚未形成权威性的结论。“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专业,作为一个体系的共识还未形成,高校对职业指导课程在职业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够。

中南民族大学对于学生的早期生涯规划指导较为重视,除了在学生中间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外,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开设了职业规划的内容。但目前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一方面,受制于课程安排,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尚无法对所有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目前的做法是,在大一的上学期对法学院、文传学院等文科类学院开课,而对于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理工科学院的学生只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学生普遍反映希望在入学伊始开设课程。另一方面,高校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级个体的不同学习任务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同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分配学时。

2 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师资队伍的思考

建立专门化队伍

学校为了开设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门设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隶属于学校招生就业处。学校形成了一支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为主题,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管理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老师为辅的师资队伍。以2013年上半年,通过学生网上挑选的方式,共有20名老师得到了授课的机会。这些老师全部为各学院的一线辅导员老师,他们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有着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了解学生特点和专业情况,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较为顺畅。但是,辅导员老师承担着大量学生管理和学生服务的工作,能够投入到教学和教研中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讲老师只能是他们的“副业”。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往往被成为是学校政工干部的“蓄水池”,人员调动较为频繁,这些往往不利于保持队伍的稳定,影响教学效果。

提高专业化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就业指导的较高阶段,要求从业人员不但具有扎实的就业指导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技巧,对人力资源管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而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中,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从业人员对于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也缺乏全面的了解。”①在该校本年度任教的20名老师中,仅有个别老师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大部分老师的教育背景为经济、法律、管理类等等,对于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等专业知识较为匮乏,而这些知识对于职业规划而言又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增强现有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学校通过开展校内培训,校外学习等方式对现有老师进行培训。然而面对学生对于职业规划、职业咨询、求职技巧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这一问题便日益凸显出来。只有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才能使得该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3 关于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思考

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在内容安排上,如果任课老师习惯把重心放在理论讲解上,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理论讲授之外,老师们更应该选择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等方法,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但由于较少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学生对职业世界认识深度明显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其它纯理论的专业课程,而是一门实践和指导性很强的课程,针对当今大学生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在课程内容上应不断丰富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行为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的内容,增加其实操性和实践性,尤其要与社会接轨。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多种并举,相互穿插,使学生在活跃生动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教学活动宜采用单班授课,项目任务活动采取分小组进行的方式。应当注重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幻灯、电教片、网络教材和实物有机地融为一体,重视加大课程信息量,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②为了保证课堂讲授效果,学校在要求讲该课堂设定为集理论课、体验课、经验课为一体。通过测评工具、人物访谈、见习实习、拓展训练等等方式帮助学生开展职业世界的探索。鼓励老师在课堂讲授讲授之余,多开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

注释

生涯人物访谈【第二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是由美国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错。目前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常常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有时候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如待遇、地域、职业声望、传统观念等。这正反映了大学生在职业错的探索与定位环节上的薄弱。不论是选择职业还是更换职业,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上的信念和原则应当是始终如一的。只有这样,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才是连贯的、有效的。在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新途径,也是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

随着大学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变得尤其必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人生导航的必然。南通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以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贯穿职业生涯理论,旨在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观念、择业心理、个人职业特征评价等方面的辅导,以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形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宣教式职业辅导,可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但是其教学方式的单一及对学生自身需求与能力的忽视,易流于形式,已不合时宜。南通大学教师在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吸收了心理教育中团体辅导的形式,以活动体验结合知识启发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积极体验,并从中获得感悟,掌握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三、课程的实施方案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辅导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职业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自我探索职业错,并为未来的职业自我实现打下基础。课程用时:32学时,每周3课时,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适应的教学人数:每班60人以内为宜。课程方案分如下四个阶段实施:

(一)第一阶段:导向与暖身

1、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基本知识。目的与要求:帮助团体成员了解职业生涯团体辅导的基本知识和具体要求,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投入到学习、活动和体验之中。具体活动:自我介绍、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基本知识讲解。

2、相互认识、建立家庭。目的与要求:营造生动活泼的团体活动氛围,促进成员在以后的活动中自如地展示自我,积极地关注他人。建立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相识,营造安全的小组心理氛围,促成小组凝聚力的初步形成。具体活动:轻松拍打(热身活动)、马兰花开、心有千千结、亲人大团圆(结成小组)、心灵连线、我有一个家(建立小组)、团体辅导宣誓活动、握手告别(结束活动)。

(二)第二阶段:职业自我认识

1、自我关注。目的与要求:在形成小组凝聚力的基础上,促进成员开始关注自我(包括自己的生涯发展),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具体活动:抓与逃(热身活动)、捧打薄情郎、自制名片、美好家园、我是一个独特的人、组员心声(结束活动)。

2、自我认识。目的与要求:促成小组凝聚力的加深和小组成员较为充分的自我认识。具体活动:创新接力(热身活动)、我的职业梦想、我的过去与现在、我的家庭与影响、拥抱(结束活动)。

3、职业自我认识。目的与要求:通过电脑心理测试,使成员对职业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测试项目:气质测试、艾森克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4、进行深入职业自我分析。目的与要求:结合心理测试,进行深入的职业自我心理分析,并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与交流,从小组成员中获取一定的自我信息。并进行喜欢的生活方式、职业能力评估,职业自我综合分析(含气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具体活动:假如我有一百万(热身活动)、无价之宝(价值观探索)、我喜欢的生活方式、职业能力评估、职业自我综合分析(气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分享与交流、群抱(结束活动)。

(三)第三阶段:职业认识

1、职业实地采访与信息收集。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的实地调查访问,收集职业信息,加深对职业世界的认识程度。具体活动:征集相关职业、确定职业实地采访计划、小组职业实地采访、小组职业采访报告写作。

2、职业风采展现。目的与要求:各小组通过自己的创意活动,进行职业实地采访报告的汇报与交流,以展现多种职业风采,形成资源共享局面,促进全体成员对职业世界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具体活动:注意力辅导(热身活动)、猜职业、小组职业风采展现、职业风采展现评奖、我可能的职业选择、我的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布置课外作业)、小组群抱及告别(结束活动)。

(四)第四阶段:生涯规划

1、职业生涯规划。目的与要求:结合职业自我分析和职业认识,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掌握生涯规划和生涯抉择的方法。具体活动:小小动物园(热身活动)、分享我的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生涯方格练习、生涯抉择平衡单练习、总结与讨论、团队群抱(结束活动)。

2、笑迎未来。目的与要求:引导成员共同解决生涯规划中遗留下来的问题,纠正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中的错误理念,让学生自己探讨生涯困惑并评价职业生涯团体辅导的总体状况,在良好的情境与氛围中结束课程。具体活动:生涯困惑秘籍(热身活动)、实话实说(生涯困惑集体探讨)、誓言执行情况反馈、把心留住(结束活动)。

四、课程评价方式

1、起始评价。起始评价即在课程实施前进行的评价,可以用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或教育心理测量等形式进行。内容应包含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如兴趣、性格、能力、生活方式等),目标的清晰度(有没有目标,长期目标或短期目标等)、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及兴趣、对学习的专业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无了解及了解程度、对生涯规划有无了解等等。起始评价所得的资料可做来课程设计的参考,也可作为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依据。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前,教师精心设计了大学生生涯调查问卷,含16道选择题,内容涉及自我认识、个人未来五年计划、所读专业与自身兴趣、对于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找到工作的信心等方面。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制定教学方案。如,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仅限于对职业名称的知晓,对该职业具体是做什么、需要哪些能力却不知道,因此在教学方案别安排学生做调研,通过亲身探索真正了解职业;同时,很多同学自我认识模糊,不了解自我,教师即在教学方案中安排各种心理测试、游戏活动等帮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自己。

2、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即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实施评价,在课程进行时及时收集教学活动信息,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记录课堂气氛和学生反响,并即时调整教学,以适应学生需求。如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价值观并不清晰,而且进入大学后对事物的看法发生改变而无所适从的情况,在课程别安排了价值观澄清的内容。

3、终结评价。终结评价即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课程效果的评估,可以重做起始时的调查问卷或量表,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进行个别访谈、学生满意度调查等。并以此作为改进课程和实施下一步职业辅导的参考,对于学生仍疑惑的比较集中的问题,也可再次以讲座或其他形式予以澄清。课程实践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对于学生了解职业规划、提高自我认识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使得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更加客观、清晰。

生涯人物访谈【第三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就业 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11-03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外,大多数人都要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拼搏。一个人在还没有就业之前,都会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大学生规划毕业后自己职业的安排或打算。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包括职业生涯与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就业心态等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福州地区5所高校,其中包括本科院校3所,专科学校两所,涉及4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2000多人。调查对象中涉及如下一些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英语、美术、物流管理专业等。调查内容: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调查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其中问卷25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访谈50人,主要访谈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调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网络调查的学生人数约2000人。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题:您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对未来的就业有影响吗?如果目前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怎么办?

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好坏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但有近49%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已经成为事实,没有办法,就这样上吧。另外也有28%左右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13%和10%的学生表示要换专业或是再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见图1)

图1 专业不理想怎么办

近年来,经常有公开的资料表明各个专业的“冷”“热”情况和就业率情况。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还是要涌入这些专业,扎堆这些专业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目前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所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考生对所选专业并不熟悉,专业选择基本上是盲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被录取,随便填写学校和专业,并没有特别注意选择专业,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调查问题:您如何理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难就业?

在问卷调查中,有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确实很难就业,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就是失业”。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也有将近70%的学生这样认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调查某省属师范大学,有近65%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太大,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娇子,至今还有相当多人总说,大学毕业了,分配在哪里?这种“分配就业”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实际情况是,大学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不存在“分配”,于是有了“拼爹”“拼关系”等各种社会乱象。

在访谈调查中,我们特地访谈了一位农林专业现为大四但已经出去实习的小吴同学。他认为: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汤少僧多的形势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岗位上,许多公司优先招募有长期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员,这也使得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同时这也打击了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许多用人单位只看中人才的短期使用,没有长远考虑。

目前,学校中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有如下五个特征: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二,大学生择业目标存在短期行为;第三,大学生的角色换转存在障碍;第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趋势;第五,大学生就业受外界因素影响严重,自己缺乏主见。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客观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

(三)调查问题:在校专业成绩重要吗?成绩对未来就业是否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62%的学生认为大学成绩“重要”。而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校成绩非常重要”。

专业成绩反映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专业成绩也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学校中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专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成绩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与将来在职场上拼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的专业成绩,既包括理论成绩,也包括实践、实训技能成绩。

(四)调查问题:您希望将来获得什么样的就业岗位?

在访谈调查中,%的学生认为将来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一个出发点。他们喜欢“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想到社会上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磨炼自己,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大约有%的学生希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的学生仍然选择有较高“待遇”的工作。“职业稳定”,“待遇较高”,“专业对口”这三个问题是调查中回答最多的问题,同时回答这三项的学生数占%。(见图2)

图2 因素与就业

高校录取率的逐年扩大,经济结构转型,加上就业政策的不够完善,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许多原先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就业难”专业,专业人员趋于饱和,专业学生大量涌出。在这样一种就业压力下,“稳定”、“高待遇”以及“专业对口”可能都是不够现实的。

(五)调查问题:为了未来好就业,目前在校应做好哪些准备?

调查表明,18%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比较迷茫,没有规划。25%的学生会经常看一些招聘广告,了解相关招聘信息。43%的学生希望能按自己的兴趣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掌握技能。也有近14%的同学希望能够自己创业(见图3)。总体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的准备。一般来说,作为职业规划,需要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未来需求和职业能力,准确为自己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作一定的准备。比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类活动,掌握社交能力、演说能力、处事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

调查表明,专业技能是最具竞争力的。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学好真实本领,将来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见图3)

图3 就业准备

(六)调查问题:目前您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

调查发现,大约有41%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就业目标,但近30%的学生没有目标,另外超29%的学生对就业目标感到很迷茫,这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情况。在福州某高校里,我们碰到了一位张姓同学,并对她进行了访谈调查。她说:“我们班里80%的同学都没有就业目标,大部分同学还认为大学要好好‘修身养性’。此时不玩,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这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无目标”的状态。

在有比较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中,多数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比如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取向比较明确。

三、分析与思考

由于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普通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涉及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但确实可以反映目前省属高校学生的一种就业心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态度和准备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冷热因素

包括教育部在内以各种专业就业率为导向的“冷”“热”专业公布,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看法,也导致大学生对今后就业的担忧。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大学生们相对能够“安心”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规划职业生涯。对于相对“冷门”的专业,学生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以无所谓或混日子的心态对待学习。

(二)就业观念因素

对于就业或择业,许多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的认为到时自有办法,有的认为父母、朋友们到时会帮忙,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有的对未来充满乐观,也有的对未来悲观,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创业,“等”、“靠”或者“不去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课程改革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那些原本高考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以后的就业感到迷惘。

鉴于上述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就业态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情商智商等。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解社会需求和应聘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正确对待“冷”专业“热”专业。“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

4.坚持课程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让学生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能力上也有更大提升。

5.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胆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84.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外,大多数人都要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拼搏。一个人在还没有就业之前,都会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大学生规划毕业后自己职业的安排或打算。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包括职业生涯与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就业心态等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福州地区5所高校,其中包括本科院校3所,专科学校两所,涉及4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2000多人。调查对象中涉及如下一些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英语、美术、物流管理专业等。调查内容: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调查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其中问卷25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访谈50人,主要访谈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调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网络调查的学生人数约2000人。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题:您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对未来的就业有影响吗?如果目前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怎么办?

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好坏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但有近49%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已经成为事实,没有办法,就这样上吧。另外也有28%左右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13%和10%的学生表示要换专业或是再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见图1)

图1 专业不理想怎么办

近年来,经常有公开的资料表明各个专业的“冷”“热”情况和就业率情况。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还是要涌入这些专业,扎堆这些专业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目前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所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考生对所选专业并不熟悉,专业选择基本上是盲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被录取,随便填写学校和专业,并没有特别注意选择专业,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调查问题:您如何理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难就业?

在问卷调查中,有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确实很难就业,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就是失业”。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也有将近70%的学生这样认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调查某省属师范大学,有近65%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太大,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娇子,至今还有相当多人总说,大学毕业了,分配在哪里?这种“分配就业”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实际情况是,大学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不存在“分配”,于是有了“拼爹”“拼关系”等各种社会乱象。

在访谈调查中,我们特地访谈了一位农林专业现为大四但已经出去实习的小吴同学。他认为: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汤少僧多的形势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岗位上,许多公司优先招募有长期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员,这也使得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同时这也打击了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许多用人单位只看中人才的短期使用,没有长远考虑。

目前,学校中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有如下五个特征: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二,大学生择业目标存在短期行为;第三,大学生的角色换转存在障碍;第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趋势;第五,大学生就业受外界因素影响严重,自己缺乏主见。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客观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

(三)调查问题:在校专业成绩重要吗?成绩对未来就业是否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62%的学生认为大学成绩“重要”。而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校成绩非常重要”。

专业成绩反映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专业成绩也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学校中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专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成绩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与将来在职场上拼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的专业成绩,既包括理论成绩,也包括实践、实训技能成绩。

(四)调查问题:您希望将来获得什么样的就业岗位?

在访谈调查中,%的学生认为将来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一个出发点。他们喜欢“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想到社会上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磨炼自己,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大约有%的学生希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的学生仍然选择有较高“待遇”的工作。“职业稳定”,“待遇较高”,“专业对口”这三个问题是调查中回答最多的问题,同时回答这三项的学生数占%。(见图2)

图2 因素与就业

高校录取率的逐年扩大,经济结构转型,加上就业政策的不够完善,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许多原先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就业难”专业,专业人员趋于饱和,专业学生大量涌出。在这样一种就业压力下,“稳定”、“高待遇”以及“专业对口”可能都是不够现实的。

(五)调查问题:为了未来好就业,目前在校应做好哪些准备?

调查表明,18%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比较迷茫,没有规划。25%的学生会经常看一些招聘广告,了解相关招聘信息。43%的学生希望能按自己的兴趣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掌握技能。也有近14%的同学希望能够自己创业(见图3)。总体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的准备。一般来说,作为职业规划,需要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未来需求和职业能力,准确为自己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作一定的准备。比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类活动,掌握社交能力、演说能力、处事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

调查表明,专业技能是最具竞争力的。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学好真实本领,将来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见图3)

图3 就业准备

(六)调查问题:目前您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

调查发现,大约有41%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就业目标,但近30%的学生没有目标,另外超29%的学生对就业目标感到很迷茫,这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情况。在福州某高校里,我们碰到了一位张姓同学,并对她进行了访谈调查。她说:“我们班里80%的同学都没有就业目标,大部分同学还认为大学要好好‘修身养性’。此时不玩,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这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无目标”的状态。

在有比较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中,多数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比如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取向比较明确。

三、分析与思考

由于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普通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涉及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但确实可以反映目前省属高校学生的一种就业心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态度和准备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冷热因素

包括教育部在内以各种专业就业率为导向的“冷”“热”专业公布,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看法,也导致大学生对今后就业的担忧。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大学生们相对能够“安心”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规划职业生涯。对于相对“冷门”的专业,学生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以无所谓或混日子的心态对待学习。

(二)就业观念因素

对于就业或择业,许多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的认为到时自有办法,有的认为父母、朋友们到时会帮忙,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有的对未来充满乐观,也有的对未来悲观,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创业,“等”、“靠”或者“不去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课程改革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那些原本高考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以后的就业感到迷惘。

鉴于上述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就业态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情商智商等。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解社会需求和应聘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正确对待“冷”专业“热”专业。“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

4.坚持课程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让学生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能力上也有更大提升。

5.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胆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84.

[收稿时间]2014-12-19

生涯人物访谈【第四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99-03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调查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嘉兴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和2011届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嘉兴地区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研究。采用统计工具分析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状况及其在性别、生源地、专业、政治面貌、是否学生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与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2007]26号以及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要求各高校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或必选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为贯彻这一精神,自2007年以来,嘉兴高职院校从实际出发,逐步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旨在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成大学生牢固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道德,掌握娴熟的职业规划知识和技能,进而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在授课方式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充分利用图书资料、网络教学平台、测评工具、成功校友、职场人物等现有校内外资源开展教学。课程实践活动采取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岗位调查报告书等形式,努力为学生营造实践平台。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逐步形成了一支由专兼职相结合的、校内教师为主校外教师为辅的稳定教师队伍,既有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学生辅导员,也有嘉兴各市县人才中心主任、各行业协会理事长、企业单位经理和历届优秀毕业生。对教师的培养采取送出去培训考证和请专家进来作报告相结合方式,同时通过教研室内部组织听课、评课、研讨交流,以及开展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教科研水平。

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

在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问题上,主要围绕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对现有课堂教学资源、课程教学满意度三方面设计问题,通过对嘉兴市职业院校2011届19个专业的76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整理,结果如下:

在问及“您有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规划”时,22%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清晰,包括长期(5年以上)、中期(3—5年)、短期(3年内)的目标和规划;45%的学生只有短期的,并没有做中长期规划;27%的学生只是大概考虑了一下;5%的学生没有具体规划;1%的学生有时有过生涯规划。

在问及“校内外教学资源是否满足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时,5%的学生表示能非常满足自己的需要,26%的学生表示满足,56%的学生表示不能满足,11%的学生则表示很不满足,2%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

在问及“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问题时,10%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4%的学生表示满意,41%的学生表示一般,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3%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

3.问题分析

通过对师生的访谈了解到,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度重视,从过去的纯就业指导课转变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的对象也开始面向全校学生,授课方式从讲座形式过渡到班级授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也更为合理,课程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多样,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方评价。师资队伍日趋稳定、结构更为全面。但这离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由于采用大班教学,学生针对性不明显。教师授课的不连续性(即教师没有针对一届学生进行大一到大三的完整教学),不利于教学的全程化。课外实践内容较单一且与专业衔接不突出,这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校缺乏专业性的职业规划辅导机构和职业生涯规划资料室,还不能有效地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咨询服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以学校辅导员为主,且大部分是兼职教师,离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还有很大差距。学校专门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而举办的活动还不够多、学生参与度还不够广。学校虽有该课程的网络资源平台,但内容较少且更新慢。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采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以嘉兴地区高职院校2011届的19个专业共800名学生为被试,从执行计划、职业规划意识、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工作价值观、职业环境、职业目标、专业认知等九个方面测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35 842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