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部经理的(述职报告)精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的(述职报告)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1
关键词:后进生 背诵 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12-01
从七到到九年级,古诗文背诵非常重要。大部分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基本上能轻松地背诵并记忆下来,考试的时候准确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总有一部分后进生怎么都背不出来。因而该得的分数就白白的丢了。面对这一部分学生,笔者尝试了以下方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 关键词句把握法
所谓关键词句,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词。如:郑谷的《鹧鸪》,只要学生能记得“暖戏”“品流”、“雨”“花”、“游子”“佳人”等词语,这首诗歌就不难背诵出来。
2
课文画面把握法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歌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很多古诗文都是具有这个特点的。根据古诗文画面感强的特点,用画面形象来辅助记忆是一种良好的方法。所谓的“形象记忆法”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外在表象为内容的记忆,基本特点是记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不是本质,运用形象记忆的关键是想象、联想。
有些古诗文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刻画生动形象,可利用古诗文中词句所构成的画面来辅助背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者可以带领学生根据这首小令的意境来勾画出一幅幅画面:深秋的萧瑟、荒村古道的肃杀、炊烟袅袅的安适祥和,落日的残阳、离乡怀亲伤感欲绝的游子。这些富于感情色彩的鲜明的意境画面较之呆板的死记硬背,当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便于记忆,还有利于对诗文意思的理解。
3 诗词顺序记忆法
有些诗词的写作有一定的时、空顺序。只要引导学生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诗词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途径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例如,《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
与此相类似的背诵方法甚至可以运用到文言文和现代文之中。如《桃花源记》等
4 回忆背诵法
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这种尝试回忆的方法可以在更广泛的时间、场合中运用。例如,在上学的路上,在大量做题的间隙中,在没有携带书本的悠闲时刻……这时可以对这些已经在脑海中蕴藏的记忆内容进行适当的回忆;如果有回忆不出的字句、语段,也可将其记住,然后在方便的时刻查阅相关书籍来验证或加深回忆的印象。
5 强制记忆法
要求在规定的某个时间段内完成对某些内容的快速记忆。如果能够配合适当的检查就会强化背诵的效果,例如,限时背诵之后的即时检测。在学校里,教师采用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在家中,学生可以请父母担当监察者,规定在适当的时间里完成固定的背诵量,并进行必要的检测。这样反复强记,也会增加学习者的记忆经验,增强学习者的记忆能力和记忆效果。
6 抄读、听读、诵读,以读促背法
有三种以读促背的方法可以使用:(1)抄读。古人读的书,往往是自己抄写出来的。(2)听读。有条件的可以用录音机或复读机之类的录音设备,把自己要学的古诗文录下来,经常听听就很有好处。(3)诵读。所谓诵读,包括朗诵、背诵两个方面。这是读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对于那些属重点难点的文言篇目,在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均应先诵读十遍以上,使自己对篇目中的文句非常熟悉,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默写的要求。这样,那些长一点的文言篇目便容易实现背诵默写了。
7 韵律节奏背诵法
根据古诗词押韵的节奏和韵律来构思背诵,一般而言,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古诗词,均可按照4/4拍的节奏来进行背诵(五言只需停顿一拍即可)。在背诵者熟练这种背诵的节奏之后,还可将古诗词根据一定的难度编排顺序,用击掌扣拍辅助的方式来控制节拍和韵律,背诵者可随着击掌的节拍声进行背诵。另外,当背诵者极为熟练之后,还可进行高、低、轻、重、快、慢等等节奏的变化,使得背诵的节拍更具音乐效果。当然,背诵者也可利用某些现成音乐乐曲()来编排背诵的韵律,以此音乐作为背诵的背景,背诵者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来背诵。这样背诵行为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自然效果更佳。
8 唱歌背诵法
古诗文中的很多优秀内容被很多现代的音乐制作者制作成具有时代风格的音乐,同时在歌词谱曲方面又保留了古诗词原有的内容、意境或风格,尤其是现代歌词中对唐诗宋词的继承、迁移、发展和引用,已经成为现代流行歌曲中非常耀眼的一面。例如,《枫桥夜泊(张继)》被改编成《涛声依旧》(毛宁演唱),《题都护南庄(崔护)》被改编成《人面桃花》(邓丽君演唱),《无题(李商隐)》被改编成《别亦难》(徐小凤演唱)、《一剪梅(李清照)》被改编成《月满西楼》(安雯演唱)、《水调歌头(苏轼)》被改编成《明月几时有》(王菲演唱)等等,数量众多。姑且不论这样的谱曲是否能够表现原有的诗歌的内容,但多听多学确实有助于古诗词的背诵。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2
关键词:赵朴初;赵州禅师;吃茶去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6)01-0026-05
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1907-2000),斋号“无尽意”,人称“赵朴老”,不仅在佛学上造诣深湛,而且在书法和诗词上堪称圣手。终其一生,赵朴老对赵州从谂禅师都非常佩服,在《赵朴初韵文集》[1]中留下了不少体悟和赞叹赵州禅师“吃茶去”的诗词。
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的公案非常有名。据说有两位参访者慕名来到赵州禅师晚年驻锡的观音禅院,赵州禅师问:“上座曾到此间否?”其中一位回答说:“不曾到。”赵州禅师对他说:“吃茶去。”再问另一位:“那一人曾到此间否?”另一位回答:“曾到。”赵州禅师依然对他说:“吃茶去。”观音禅院的院主大惑不解,于是就问赵州禅师:“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赵州禅师喊了一声:“院主。”院主随声答应了一下,赵州禅师对他说的仍然是那一句话:“吃茶去!”[2]88
这则公案充分体现了禅宗丛林中“禅茶一味”之旨。赵朴老非常喜欢这则公案,将其奉为参禅悟道的典型,对之屡致赞叹,时常形诸自己的吟咏之中。
一、赵朴老对赵州禅师的服膺
丛林中盛传“赵州八十犹行脚”之语,这无疑是对赵州禅师勤于参访善知识的称扬和赞叹。赵州禅师髫年出家,足迹所至,遍及南北,在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参访的公案。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领袖人物,赵朴老巡游各地,时常会想到这里曾经是赵州禅师的云游之地。
譬如,赵朴老在游览峨眉山时,曾经模仿赵州禅师不到极处。1960年11月,赵朴老视察四川等地的佛教状况,趁机游览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至半山而回,写下《忆江南・峨眉山纪游》五首,其五云:“天下秀,低首让峨眉。极处赵州登不到,我今亦复半山回。此意几人知?”作者自注云:“赵州禅师礼峨眉,至放光处,不登塔顶。僧问:‘和尚何不到极处?’师云:‘普贤法界无边。’”[1]91彼时赵朴老不过53岁,尚属强壮之年,因此其游览峨眉至“半山回”,绝对不是什么体力不足的原因所致,而是由于他想到了赵州禅师参礼峨眉的典故,领悟了赵州禅师所说“普贤法界无边”的玄旨,于是放弃了登峨眉山必至塔顶的执著,随缘而止。我们说,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固然属于“普贤法界”,但是,赵朴老为了佛教、为了众生而奋斗终身,又何尝有一时或一地不行于普贤境界之中呢!古德云:“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也许,这就是赵朴老当年在峨眉山上实地参悟赵州公案的体悟吧!
再如,赵朴老曾赋《赵州塔》一诗,真切地表达了对赵州禅师的景仰和崇敬之意。1986年5月,赵朴老到河北赵州县考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观音禅院,赵州禅师晚年曾驻锡之地,宋元时规模宏大、食指浩繁的丛林道场柏林禅寺,在经历了千数百年的风雨、硝烟与人事代谢之后,已经鞫为赵州县城之外的茂草,成为当地农民耕垦与放牧的地方,唯留下一座古塔,孤零零地矗立在夕阳残照之中。赵朴老睹物思人,诗思骀荡,仿佛看到了当年“杰出丛林”的赵州禅师,不胜感慨:“寂寂赵州塔,空空绝依傍。不见卧如来,只见三瑞像。平生一拂子,何殊临济棒。会看重竖起,人天作榜样。”[1]404对诗中“瑞像”,朴老自注云:“赵州参南泉。泉云:‘近从何处来?’师云:‘从瑞像来。’问:‘还见立瑞像无?’师云:‘不见立瑞像,只见卧如来。’”[1]414彼时赵州禅师虽然只是一个小沙弥,但已经在机锋迅捷中应答酬对自如,应答得体,由此可知其平生的机敏与智慧。如今朴老来游其人之化城,想见其人其事,既无法见到有“古佛”之称的赵州禅师,又不能拜访像南泉普愿那样的善于接引众生和教化弟子的大德高僧,只是在那座孤零零的宝塔之中,看到依然尚存的三尊佛像而已。经过了“”的残酷破坏,佛法凋零;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又怎能不令身为中国佛教领袖的赵朴老陡然生起对古代高僧的思慕之情呢!对诗中“拂子”,朴老自注云:“师寄拂子与王公云:‘若问拂子何处来,但云老僧平生用不尽者。’”[1]414寄拂子与王公,事在赵州禅师一化将毕、行将入灭之际,寓有赵州禅师嘱托王公护持佛法之意。朴老赋诗引此,显示出他对在赵州大地上重新出现像赵州禅师、临济禅师那样伟大高僧的殷切期盼。
又如,赵朴老曾在为恢复重建后的柏林禅寺殿堂撰写的联语中称述赵州禅师,希望柏林禅寺能够重现赵州禅师驻锡此地时的盛况。在赵朴老的关心和护持之下,经过净慧长老的多方筹谋和惨淡经营,柏林禅寺最终从茂草丛中得以恢复,崔嵬殿阁又重新展现出美轮美奂的雄姿。1992年柏林禅寺普光明殿落成,赵朴老应邀撰写楹联,挥笔写下:“本分事接人,洗钵吃茶,指看庭前柏树子;平常心是道,搬砖盖瓦,瞻依殿里法王尊。”自注云:“‘以本分事接人’、‘平常心是道’、‘洗钵盂去’、‘吃茶去’,皆赵州语。问:‘如何是佛?’答:‘殿里底。’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问:‘人王尊耶?法王尊耶?’答:‘若在人王,人王中尊;若在法王,法王中尊。’”[1]755从对仗工整的字句中,从运用巧妙的典故中,我们可以很自然地体会出朴老对赵州禅师的景仰之意,体会出朴老希望荣任柏林禅寺方丈的净慧长老继承和发扬赵州禅师禅风的殷切盛情。1995年柏林禅寺观音殿落成,赵朴老再次应邀撰联:“大悲水饶益众生,信有胜因成就菩提果;海潮音返闻自性,当知是处不异赵州禅。”[1]755他希望,那些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在礼拜观音菩萨的同时,也能对赵州禅师的禅法有所领悟。
赵州八十犹行脚,凡是在中国历史上佛法兴隆之地,几乎都留有赵州禅师曾经参访的佳话。赵朴老对《赵州语录》非常熟悉,曾对其进行过专门研读,对留存下来的赵州禅师的参访经历无不了然。同时,他作为中国佛教的领袖人物,为了恢复和振兴佛法,巡游过许许多多的已经恢复的寺院和有待恢复的旧址。这些巡游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为朴老印证赵州禅法的良好机缘,使他对赵州禅师的服膺之情升华为充满禅悦和法喜的华美诗篇。
二、赵朴老对“吃茶去”的参悟
与同时代的临济义玄禅师以峻烈的机锋棒喝著称于世有所不同,赵州禅师非常善于从运水搬材等日常生活的“本分事”上指示参学者体悟“平常心”,因此展现出亲切、朴实、自然而又不失绵密细致的特色,这种禅风在“吃茶去”的公案中有着非常充分同时也是比较集中的体现。赵朴老对赵州禅师的禅风十分欣赏,深有体会,因而也很擅长在寺院用斋、人际交往和著作题词等琐事中参悟赵州禅法的宗旨。
赵朴老为人谦虚、平和,自弱冠慕道,即蔬食终身,即便是寻常茶饭,他也能从中参悟出赵州茶的禅味来。1959年,赵朴老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者,到文殊菩萨的道场,即山西五台山考察当地佛教发展的基本情况。他运用诗词创作代替日记撰写,最终写成了十四首《忆江南》,其中有《碧山寺午饭》一首,就很好地展现了他从寻常茶饭中参悟出的赵州禅师的“禅茶一味”之旨。朴老词云:“清凉地,清福属僧家。至味蔬羹香积饭,深禅盐笋赵州茶。心地发奇葩。”[1]56五台山由于海拔较高,山顶长年积雪,四季清凉,故而又称清凉山,因此我们可以将词中所说的“清凉地”视为赵朴老对五台山的称谓;又,僧人断除尘缘,出家修道,灭除了世俗生活中的无边烦恼,心得清凉,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词中“清凉地”视为赵朴老对佛教寺院的尊称。由于这顿斋饭是在五台山碧山寺吃的,我们有理由认为词中的“清凉地”同时兼有这两层意思。出家修道,可以享受佛法的清凉,故说“清福属僧家”。僧家的饭食称为“香积饭”,典出《维摩诘经》,因维摩诘居士到香积佛国请饭供养佛及众僧,后世遂将僧人饮食称为“香积饭”,汉僧自南北朝以来即行蔬食,并形成饮茶的习惯,遂有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响彻丛林,故而赵朴老称自己在五台山碧山寺吃的这顿斋饭为“至味蔬羹香积饭,深禅盐笋赵州茶”。禅宗乃“心地法门”,若能于日常蔬食中“明心见性”,即为“顿悟成佛”,是为“心地发奇葩”。很显然,赵朴老在这首词中对碧山寺吃斋的参悟非常符合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宗旨。
赵朴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大力推动中国佛教的对外交往,亲手缔造了中日韩三国之间的“黄金纽带”,他在人际交往中对“吃茶去”的禅意也有深刻地领悟。1980年11月17日,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贯首秦慧玉长老以朝礼天童山祖庭的名义率众来华,事后在赵朴老的陪同下参访各地,二人多有唱和之作。期间在上海玉佛寺,秦慧玉长老为玉佛寺书写了高青邱《寻胡隐者》诗堂幅,又书写了摺扇数柄,分赠同人,赵朴老分得一柄,上面书写的正是赵州禅师“吃茶去”三字,也有人分得的扇子上写着“双龙争珠”四字。赵朴老对此颇有感悟,于是就写了两首诗送给秦慧玉长老。其一云:“随缘文字留珠玉,展扇闻声唤吃茶。渡水看花无一事,春风送到法王家。”[1]302高清邱,即高启(1336~1373),字季迪,元末明初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因避难移居于吴淞清邱,故而号清邱子,明洪武元年(1368)入朝,授翰林院编修,纂修《元史》,未几辞职归里,以设馆授徒为业,洪武六年(1373),因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为当时著名的诗人,其《寻胡隐者》诗云:“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3]676语句虽然浅显,但却别有深意,如同禅诗一般,因而甚得禅师们的厚爱。秦慧玉长老为玉佛寺所书的堂幅就是这首诗。秦慧玉长老作为日本佛教界的著名高僧,其书法颇受人们的珍爱,而秦慧玉长老也十分慷慨,经常将自己的书法随缘赠送,得之者莫不视为珠玉。赵朴老得到的这柄摺扇,上面书写着“吃茶去”三字,朴老展扇之际,仿佛听到赵州禅师的这声招呼,因而感到无比地亲切,他真实地体会到,中国佛教界与秦慧玉长老为代表的日本佛教界的交往,就如同高启诗中所谓的“渡水、看花”一样,实在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外面虽然是冬天,但大家一起在佛教寺院中品茗谈禅,就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我们说,赵朴老与日本友人之间这种融洽自然交往中所蕴含的浓浓禅意,正是赵州禅师“吃茶去”三字所唤起的。
赵朴老德高望重,又很乐意与人为善,因而有不少著述家都希望获得朴老题词,以便借重其言。如,著名的茶叶专家陈彬藩先生将自己谈论茶叶的论文结集为《茶经新篇》,由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于1980年底正式出版。1982年,陈先生有缘拜会赵朴老,就拿出自己的这部著作,请赵朴老为之题词。赵朴老欣然命笔:“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1]354题词中所说“七碗”,出自唐朝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年。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饮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赵朴老依据此诗认为,饮茶七碗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饮茶一壶能够获得真正的旨趣,如此看来,与其忆持百千首偈颂,还不如像赵州禅师那样说一声“吃茶去”。赵朴老运用题词,很巧妙地将人们对茶叶的关注引向对禅的体悟,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茶艺的品位,而且有助于破除人们对茶叶享受的执著,从而保证中国茶艺的健康发展。上世纪初,净慧长老受命到河北赵州主持恢复和重建柏林禅寺,为了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他重印《赵州禅师语录》,为此特地请赵朴老题词。就在1992年的春节这一天,赵朴老题写了《敬题》一诗:“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万语及千言,不如吃茶去。”[1]580赵朴老意在告诉人们,赵州禅师住世时通过慈悲化导和方便接引,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佛教的经论虽然有万语千言之多,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吃茶去”这则公案。这既是对《赵州禅师语录》的概括,又是对众多佛教经论的鉴别,具有将“吃茶去”的禅法视为“终南捷径”的意味。
寺院用斋、人际交往和著作题词,都是非常普通的日常事务。赵朴老从这些日常事务中参究“吃茶去”的禅意,可以说深得赵州禅师重视“平常心”和“本分事”的真髓,体现了这位大德居士对禅宗心法的深刻而透彻的领悟和体会。
三、赵朴老对“吃茶去”的运用
赵朴老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佛教领袖,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经常以此为契机,大力向社会各界推广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希望藉此给人们带来些许禅法的清凉。
1990年8月,全国性的茶叶社团组织中华茶人联谊会获准成立,赵朴老专门为之题诗表示祝贺,于是便产生了《贺中华茶人联谊会成立之庆》这首诗:“不羡荆卿游酒人,饮中何物比茶清?相酬七碗风生腋,共吸千江月照心。梦断赵州禅杖举,诗留坡老乳花新。茶经广涉天人学,端赖群贤仔细论。”[1]536诗文大意乃是劝诫人们,不要羡慕荆卿终日以酒与人相互交游。为什么这样说呢?朴老为此设问,各种饮料之中,什么饮料比茶叶还能让人保持头脑的清醒?喝酒多了烂醉如泥,而喝茶多了不仅产生飘飘欲仙的,而且还能继续保持头脑清醒。当年赵州禅师举起禅杖,招呼参访者“喝茶去”,由此唤醒了愚痴的迷梦;坡煮茶时看到茶乳翻腾如花,顿时大受启发,诗思如涌泉一般喷薄而出,帮助他度过了艰难的流放生涯。茶叶杂志的编撰涉及到水土、气候、土壤等各种自然因素及栽培、松土、除虫等各种人为因素,因而需要诸位执事人员下大力气进行专门深入地研究。赵朴老的这首诗提到了赵州“吃茶去”,自然会引发饮茶者对这则公案的关注。
1992年6月,赵朴老南下广东,考察深圳佛教,虔诚的佛教居士、香港影业大佬、嘉禾公司的创办人蔡永昌先生与夫人嵇慧枫女士闻讯前来拜会,赵朴老以所携雨花石及绿牡丹茶叶相赠,并赋诗云:“志公说法点顽石,赵州谈禅待吃茶。千里赠君兼二妙,金陵灵气洛阳花。”[1]590志公,即南朝梁陈时期的高僧宝志禅师,他弘化金陵,由于善于讲经说法,曾感化得顽石点头,因而使南京的石头都沾染了佛法的灵气;而赵州禅师在与人谈禅的时候,经常指示参访者“吃茶去”。朴老自北京远来深圳,决定将两种奇妙的宝物同时赠予二位著名的护法大居士,即意味着听法开悟的南京名石雨花石和荣华富贵的洛阳牡丹花。此二物即便名贵,但对蔡氏夫妇这样的人家来说,却也谈不上什么稀奇,但经过赵朴老这么引经据典的开示解说,顿时具有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而赵朴老的诗文和书法亦足以传世不朽,而且其间还寄寓着赵朴老对于他们在参学和护持佛法时勇猛精进的殷勤期盼,必然使蔡氏夫妇铭感于心,甚至可以起到千经万论都难以企及的鼓励作用。
1994年3月底,赵朴老南下金陵,晤会来宁探母的星云大师,期间也乘机与江南的高僧大德聚谈,共商中国佛教的发展大计。4月4日,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的方丈安上大和尚前来会晤,顺便给赵朴老带来了碧螺春新茶。平素喜欢饮茶的赵朴老对此十分感激,他特意赋词答谢安上大和尚,调寄《忆江南》,词云:“殷勤意,新茗异常佳。远带洞庭山色碧,好参微旨赵州茶。清味领禅家。”[1]647赵朴老并于词下自注云:“茶叶即摘、即焙、即用,味特清纯。怀素帖:‘苦笋及茗异常佳。’”[1]648清明节之前采摘焙制的苏州名茶碧螺春由于产量极低,因而十分珍贵,安上大和尚对赵朴老极为尊重和爱戴,故而赠之与赵朴老。赵朴老是精通此道的行家,他从这“即摘、即焙、即用”、“味特清纯”、“异常佳”的“新茗”之中,立即感受到了安上大和尚的殷勤情谊,终于找到了那种置身风景如画的洞庭山中的感觉。他心领神会地告诉送茶人:正好可以通过品味这种茶香,来参悟赵州“吃茶去”公案的微妙意旨,如此清香之味绝对领袖禅家群伦。在笔者看来,这末后一句“清味领禅家”,既是对安上大和尚所送新茶碧螺春的欣赏,更是对赵州禅师“吃茶去”的赞叹,同时也含有与同参道友相互激发精进、共同策励道心的诚挚之意。
1997年11月14日,赵朴老来到无锡小灵山,考察大佛事宜。小灵山在唐宋时期有一座祥符禅寺,香火十分兴盛,但元代以后就湮为废墟,如今古寺重光,住持大和尚茗山长老拿出题名册来请赵朴老留下墨宝,赵朴老挥毫立就:“昔来叹坏空,今来喜成住。欲招唐宋贤,来此吃茶去。”[1]716赵朴老以前也来过这个地方,当时目睹一片荒墟,令他感叹世间诸法皆为无常,凡有所作,莫不归于坏灭与空无;但如今故地重游,却见到殿堂崔嵬,名蓝又一次重新建成。朴老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召集唐宋时代的高僧大德与贤士大夫,一起到此吃茶,同时参究“吃茶去”的禅意!茗山长老曾在武昌佛学院从学于太虚大师,是人间佛教的忠实实行者。赵朴老“到此吃茶去”的词意,透露出他对茗山长老恢复名蓝古寺的充分肯定,对群贤毕至此地以重现唐宋时期辉煌的期许和信心。
自赵朴老入灭迄于今日,已经有15年之久。赵朴老在世的时候,还很少有人会将饮茶和参禅联系起来;如今,“禅茶一味”的说法被广为接受,成为禅客和茶人共同享用的精神财富,正在帮助尘劳中的人们清除内心的烦恼和疑虑。赵朴老所撰写的这些关于赵州禅师“吃茶去”的诗词,无论是在唤醒历史记忆上,还是在推广宣传禅学上,都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这些吟咏赵州茶的诗词寄托了赵朴老的无尽禅意。
参考文献:
[1] 赵朴初。 赵朴初韵文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3
关键词: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张力
常建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被宋代的欧阳修称赞不已,尤其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欧公一直想要模仿超越,却难以达到其境界,最后l现在这些寻常字的背后是“造意者为难工也”。纪昀评这首诗“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侯,‘自然’二字不足以尽之。”殷[更是把常建捧得相当之高,《河岳英灵集》中描述常建地位与左思、鲍照并列。众人的评价都很高,那么常建的这首诗歌的魅力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是因为这首诗歌本身饱含了无限的张力。《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中物象颇多,如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等。那么,在这些物象的背后,诗人的情感又是怎么流动的呢?
首联,清晨,正是一天的早晨,一个人静静地走进古寺。心里可以说是宁静,即使是满满烦忧,也会受到古寺的静穆氛围而逐渐消散。古寺,给人的感觉是悠久,是寂静,是肃穆,是庄严的,是让人敬畏的,是可以涤荡心胸的。所以有些人有了烦恼就会到寺庙里呆一段时间来沉淀自己,使自己更冷静地看待问题。来到古寺,周遭的一切都是宁静的,受到了刚升起的太阳的照射。扫去昨夜的黑暗,扫去昨天的过去,光辉万丈洒满整个古寺,自然也不会遗漏高高的树林。正因为是古寺,所以必然会有高林,这不仅是古寺古老的原因,更是因为寺院需要高林。高林在佛法中有着庄严之意。也正因为有了高林,使得光辉普照,佛光万丈,使古寺更加庄严。
颔联,走进古寺,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发现了一处幽僻之处。这处地方,幽静,弯弯曲曲,必然是一处清静之地,也肯定会是一处礼禅的好地方。于是,怎么也停不下脚步,走着走着,发现弯曲的小路确实别具风格,原来通向了禅房。而正因为是清晨,人必然不多,所以诗人才能一个人静静地欣赏幽处的风光。古代寺庙本就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所以禅房的地理位置必然是相对隐蔽幽寂的。走在幽径上,看到了禅房。禅房的周围是花木相互隐映。花木有着佛法高深的含义。而禅房自然要在高深的地方,一来可以显现佛法高深,二来也是礼禅需要的寂静之处,可以助于礼禅之人。因为幽径的相称,使作者心里必然是静的。
颈联,在这样一片区域,本就宁静。忽然听到鸟鸣声,这清晨本就有许多小鸟的叫声,但在这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这样一个肃穆的氛围里,听到了鸟鸣,怎么能不让人想到,这是因为鸟的欢悦才会鸣叫。好的山水,好的景象,加上古寺的清静,此情此景,鸟儿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呢?寺庙一般都需要傍山而建,选址必然是远离人家的山域,没有嘈杂的人群,鸟儿自然是安全的。古寺里的潭也是静的,因为清晨的缘故,更是因为古寺的原因,一个外在的安静,加上内在古寺的幽寂,让人的心也不得不停下来,暂时抛弃烦恼与忧愁,使人心里空澈明净。诗人一路走来,看到的人不多,这份安静也足以使内心归于宁静。
尾联,一切都变得静悄悄的,没有了鸟鸣,没有了声响,归于寂静。此时,内心是宁静的,而传来的钟磬音,似乎打破了这份宁静,却又把这份宁静推向极致。只能听到杳杳钟声,不正是周遭静寂所致吗?从清晨踏入古寺,到听到渺渺钟声,使得内心得到了涤荡,忘却了尘嚣。
诗人没有在诗中提到早课诵经声,却在末尾提到钟磬音,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僧人们该起来诵经了。晨钟暮鼓,早晨的钟声是提醒僧人们要起来做功课了。到了末尾钟声响起,诗人这么一路走来,都没有听到钟声,说明诗人到寺院的时间特别早,在僧人早课之前就在寺院里了。所以,诗人在寺院见到的一切,心里的感受都是在几乎无人或者人特别少,环境又特别清幽的情况下所看所感的。
诗人的心境是宁静的,在这个环境中,诗歌里呈现了一个大世界与一个小世界,也呈现了一个丰富的世界和一个单纯的世界。
所谓的大世界,又是小世界,所谓的小世界,也是大世界。外在的世界,自然界的一切,寺院的一切都是外在的世界。这里花草树木呈现了许多的元素。然而它相对于人心而言又是小世界。人心包罗万象,承载了许多东西,好的、坏的,都包罗进来,这样人心相对于古寺又是大的了。而从形状上看,心远远小于古寺。这里就出现了大世界与小世界的冲突与融合。是大世界吞没了小世界,小世界也消融了大世界,相互补充,相互弥补。
同样的道理,古寺外面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形形的东西可以说是无所不有的复杂世界,却让人们相互争夺,相互计较,让人们变得复杂。而古寺则相对单纯,只有涤荡人心的钟声、寺庙、佛像等。古寺里的一切,目的都是让人消除烦恼,忘却贪欲,达到静心养性的目的。因此,古寺相对寺外而言就是一个单纯的世界。同时,古寺相对人心也是这样的。人心因看得太多,想得太多又吞噬了单纯,变得复杂起来。古寺相对于人心的复杂,单纯与复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古寺的单纯让诗人的内心澄澈明净起来,单纯的世界帮助复杂的世界变得更加透彻明净。
诗人,走了一圈下来,心也静了,道也悟了,可以说是明心见性,更加明了禅的深透含义了。所以,这首诗歌既是一首情思饱满的诗,又是一首哲理性极强的诗歌。这就是这首诗歌的张力!而这一点正是使它能够脱颖而出,人们争相模仿超越却难以复制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陶文鹏。论常建诗歌的境界[J].社会科学战线,1990(2):251.
[2]杨霖。唐宋诗学转关视野下的常建诗歌论[J].安徽文学,2015(5):2.
[3]徐磊。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禅意解[J].教研天地,2015(1).
[4]王薇。《题破山寺后禅院》文化解读探微[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1(12).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范文4
2015年10月10日,第二届中韩南泉禅学研讨会暨第九届世界禅茶雅会在安徽池州九华山风景区开幕,楼宇烈、谭世宝、王雷泉、张总、王立新、余秉颐、大观禅师(香港)、大峰禅师(韩国)、崔锡焕(韩国)、慧通法师(韩国)、宗学法师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韩国的专家、高僧大德以及300多信众和茶道人士汇聚一堂,就禅文化的研究与弘扬进行热烈交流。
开幕式后,中韩南泉禅学研讨会正式开始。来自中国大陆、香港、韩国的高校、研究机构、佛学院的学者和名僧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对禅学研究进行了阐述。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楼宇烈
佛教在中国土地上能够适应环境,成就禅宗之大器,离不开与中国文化、特别是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儒家注重“入世”,强调人在家庭、社会、国家中的责任与担当。佛教融合中国文化后,提出“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主张自己实践体会、觉悟人生,超越自我,不仅适应了中国文化,也回归了佛陀创教的本怀。
禅宗是中国佛教对世界的一大奉献,是对佛教本义的继承与重大创新,既体现了佛教精神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在谈到禅修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时,他还引用南泉禅学著名公案“平常心是道”,强调在日常实践中修行的重要性,抱“平常心”,去“分别心”,做“无修之修”,方能“语默动静体安然”。
韩国鸡龙山无上寺住持
大峰禅师
“当年在南泉禅院一只猫偷食,东西两堂的和尚争执不断,普愿禅师提起猫说:‘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僧不知如何应对,普愿于是杀掉猫。赵州和尚从外面回来后,普愿把经过说给他听,赵州和尚听了,脱下鞋子放在头上就走了出去。普愿说:‘刚才若你在场,就救了猫儿。’”
“南泉斩猫”的公案,其实在教导人们思考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大部分人对所谓的“爱”只是当时的感觉,时间变了,感觉也就变了,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爱。爱不是感觉,而是在没有特定条件下依然关心他人,心甘情愿为他人做事。爱也不是罗曼蒂克,而是佛陀的真智慧。人需要跟“不知”做朋友,明白自己的“不知”、保持“不知”方能开悟见性,达到大慈悲。
山东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谭世宝
我研讨的论文以“革命”为关键词,来谈南泉普愿禅师“对惠能的佛教革命继承与发展”。马祖道一、南泉普愿的“平常心是道”乃“非常革命之论”,破除了以往对神秘非常的印度佛道迷信,使佛道成为平常人都可以实践的正常之道。
“南泉斩猫”的公案可以说是普愿禅师一次“伟大的行为艺术”,他用杀生的极端手段来开示弟子,打破了佛教界长期僵化守旧的思想,纠偏正道,以革命精神推进了佛教的发展。
湖南省社科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建刚
马祖道一的洪州禅思想强调“平常心是道”,突出“体用不二”的思想原则,但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流弊,那就是将“见闻觉知”的分别心混同于超越真心。南泉普愿是马祖的重要弟子,他对马祖禅学进行一定的修正,指出禅道的终极境界超越于语言文字的对象化理解方式之上。南泉普愿对禅道的理解,是扫除见闻觉知和语言名相的前反思性“原本性世界”。
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
王雷泉
禅宗对生命意义的启迪,在于得理而安心,在生活世界中“自透本来底,方得自由”,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
韩国鸡龙山无上寺禅学院院长
慧通法师
2014年4月在香港秀峰禅院的安排下有幸参观了中国九华山以及禅宗三祖、四祖、五祖的寺院。祖师的真理怎能理解的清楚呢?看到后,我就像是见到了真人一样,心情激动。于是同行的禅者再现了南泉参禅的公案的场面。大家不由自主地大笑起来,合不拢嘴,感谢南泉禅师。
僧肇法师言“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话。南泉禅师指着院子里的花说:“大夫,现在的人看这花像在梦里看的一样啊。”把现在的世界说成末法世界也不为过,知识和情报泛滥,人类看似享受着高层次的生活,但互相派分,犯着比动物都不如的恶行。这并不是局限在一个地方的事情,而是蔓延了整个世界。聪明的现代人把南泉禅师所说的“我们本来就不是两个”的真理只是以知识理解,像是说梦话一样。
江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所长
欧阳镇
南泉普愿在悟道前的准备时期所积累的佛教知识,为其在马祖门下时期参学洪州禅而开悟准备了充足的资粮。南泉普愿悟道后的修持自创、开山弘法时期,主要是继承洪州禅农禅家风,以及丰富和发展洪州禅的思想内容。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博士
吴小丽
南泉普愿禅师的佛法理论和实践,是以大乘佛教思想为旨趣,又深入学习和继承了马祖思想体系中“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即是道”等禅法思想,并把“平常心即是道”再次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南泉普愿虽然最终没有形成自己的宗派,但是他的禅法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历代禅师,并影响到了韩国、日本等国家。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易燕明
世界图像是对世界整体性认识的图像化表达,兼具整体性和直观性的特点。佛学中国化的进程,就其深层来看,正是缘起论的世界图像与中国传统的世界图像相互对话的过程。以此为视域来审视南禅义理中国化的深层演进。这种深层演进,从义理来看,主要表现为从“自心是佛”到“非心非佛”再到“平常心是道”的命题演进。
前禅文化会长、青潭文化财团理事长
东光大和尚
新罗的澈鉴道允禅师继承六组慧能和南岳怀让、江西的马祖道一与南泉普愿的法脉,回到新罗开创了九山禅门之一狮子山门。继承他的法脉的折中大师对狮子山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道允禅师实践着南泉普愿禅师一生展开的话头“南泉斩猫”“一圆相”“水牯牛”等公案,“南泉斩猫”一直流传到现代禅家,可以说是澈鉴道允禅师的功劳。就像是南泉普愿禅师所说“吾宗法印,归东国矣”,可见新罗人澈鉴道允禅师对在韩国传播禅佛教具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为止,我们探究了南泉普愿禅师的禅学对韩国禅宗有什么影响。众所周知,南泉普愿禅师的禅,一支传到池州,另一支通过他的佛门弟子赵州从谂禅师传到河北,一支通过澈鉴道允禅师传到了新罗。
中国佛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浩法师
南泉普愿禅师在继承自六祖到马祖道一“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思想的基础上,引道入禅,提出“向异类行”,从而使如来禅的道变成了非主流化的禅,根本上改变了祖师禅“自心是佛”的佛性论思想,迈向“真心”“无情有性”的佛性论,彰显了菩萨行的大无畏精神,为后期禅宗开辟了道路,亦为后世弟子指明了方向。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佛学研究》编委能仁法师
“异类中行”思想是南泉普愿禅师独特的禅法理念,南泉普愿继承了马祖道一禅师“平常心是道”的禅学思想,扬弃了“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可能陷阱,提倡“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的“道”,强调“异类中行”。在南泉禅学论题中“异类中行”是对主体实践的描述,“道”是带有客体意味的法性描述,正面思想建立的则是“平常心道”,三者在思想脉络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异类中行”的主体实践即是回归日常、不加拟趋的“平常心”。同时,在南泉禅师那里,“异类中行”也作为一种勘验手段而予使用。在南泉禅风的流衍中,“异类中行”思想被整合入曹山“四种异类”,南堂“元静十门”中,成为曹洞宗、临济宗重要的禅学遗产。南泉禅师在禅学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江西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翟艳
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以实现禅生活的目的。作为农禅代表的南泉普愿,在续承马祖道一禅学思想的基础上,开启了以赵州从谂为代表的具有生活禅风格的赵州禅,提出了一系列诸如“平常心是道”“路向何处”及“南泉大水牛”等具有生活禅写照的禅法禅风。
晚上七时,第九届世界禅茶雅会正式拉开帷幕。演艺大厅的回廊中展出了中韩南泉禅意书法。
世界禅茶雅会上,与会嘉宾还欣赏了来自中韩的古琴、茶道、香道、佛曲、太极拳,以及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城民歌、黄梅戏、傩戏、青阳腔等精彩表演。
小和尚释大佑与演峰法师的茶道表演获得全场的赞誉,大家深深为小和尚清澈、单纯的表演折服,小沙弥以充满童真和生活乐趣的侍茶,完美演绎了平常心是道。
晚会的最后,妙音天女敬善媛老师以天籁之音,将全场观众带入了清凉之境,曲终而人不散,余音绕梁久久回味。
2015年10月11日,南泉禅寺
南泉寺建立于唐代中后期,因为创建人普愿禅师而名播禅林,留诸青史。普愿禅师,又称南泉禅师,与西堂智藏、百丈怀海一道被誉为马祖道一门下的三大士。马祖道一对他的三大弟子,尤其赞许普愿禅师,“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禅林中流行“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的说法,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马祖道一及其弟子百丈怀海则通过建丛林、立清规的方式将禅门独立出来,建立禅门自已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然而,在禅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上,普愿才是关键性的禅师。
吴经熊博士在《禅学的黄金时代》一书中,就将马祖道一门下的南泉比喻成孔子门下的颜回,南泉才是真正继承与践行马祖道一洪州禅的高足。“南泉斩猫”的惊人之举让禅林悚动,而其反复强调的“平常心是道”命题道出了中国禅的真精神!
南泉禅寺,千余年来,几经兴废。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2012年底,九华山大觉禅寺住持宗学法师以大慈悲心,发大愿重建南泉禅寺。2014年12月南泉真身塔恢复,2015年10月11日,大雄宝殿奠基。
11日上午九时,南泉禅寺建寺1220年暨大雄宝殿奠基庆典法会正式开始。
法会现场播放地藏王菩萨圣号。
众高僧、大德、护法居士念经、祈愿、护持佛法。
宗学法师、果卓法师、大观禅师(香港)、大峰禅师(韩国)、慧通法师(韩国)等法师上香、礼赞。
随后,举行洒净仪式。
仪式毕,众高僧、大德挥铲为大雄宝殿奠基。
奠基仪式结束后,一众人共同为普愿禅师铜像揭幕。
上午十一时许,塔院供茶仪式正式开始。
中国池州学院禅茶社和韩国慧明茶礼院分别供茶三杯,礼敬普愿禅师。
宗学法师和东光法师(韩国)分别为普愿禅师上香、敬茶。
其余高僧、大德及护法居士围绕南泉真身塔诵经、祈愿。
下一篇: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实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