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建设方案总结实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网络建设方案总结实用3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网络建设范文1

关键词:《网络程序设计》课程 建设内容

1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远程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课程是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教育部先后启动、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学资源紧缺的现状。现今,全国各高校都已开始了基于网络的教学课程的开发,我院也在2011年搭建了统一的网络课程建设平台。因此,本网络课程是基于本院网络教学平台而建设和实践的。

《网络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连贯性都很强的课程。该门课程主要是以程序设计为主,学习程序设计的方法,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因此特别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目前的高校学生普遍存在较大的群体差异性,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认知水平、能力层次参差不齐,若以统一的要求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势必会给教学的进行带来很大的难度,进而使得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课时又非常有限的现状和学生群体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等状况,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时候单纯利用课堂时间明显严重不足,很多知识都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详细展开,特别是案例教学和实训教学这一块,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留下遗憾和不充分。因此,弥补这种遗憾和不充分的有效方法就是需要一个开放式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料和学习材料,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地学习,另外网络教学平台还提供了网上答疑和学习论坛等工具,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畅快,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必须的。

2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要实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课件及讲义,并完成6个教学资源库:教学课件资源库、课程案例库、教学视频库、试题库、课程作业库和参考资料库的建立与建设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课程平台并完成各种课程资源的查询与下载、实现网上自行测验、实现网上作业的提交等环节,此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网上答疑和学习论坛与教师进行很好的异步双向交流。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包括以下各栏目:

课程信息部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通知等。

课程内容部分: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训练习等。

课程资源部分:参考文献、视频资源、作业习题、在线试卷等。

3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的特点与创新点

教学设计的特点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在设计教学时,特别注意了信息资源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教学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

教学内容的特点

教学课程在选择、组织、表现上做到了课程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符合本门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模块的划分以教学单元为依据并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都有如下几个部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及答案)、上机练习题(及答案)、作业(及答案)、相关教学视频、参考资源等。

页面设计与导航的特点

本网络课程提供的导航方法有课程结构导航和文件结构导航按钮两种导航方式,这两种方式都通过建立目录索引的形式,让学习者了解网络课程的信息结构,直接到达所需要的学习页面和想访问的各种资源。

另外整个页面导航按钮采用淡黄色字体颜色,具体展开的资源文字采用暗红色字体颜色,色彩和谐且色彩分明。

创新点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比较完整和完备,对日常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扩充。特别是教学视频资源,一共有30个分章节目录的视频资源,涵盖了该门课程的全部难点内容,视频中涉及的案例比较具体并且具有代表性、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视频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逼真的学习情境,创建了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习者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

另外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详细展开,特别是案例教学和上机实训这一块,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留下遗憾。弥补这种遗憾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登陆相关学科的网络平台进行再次深入的学习。本网络课程建设的案例资源库中,每一章对应相关的授课内容都有大量的案例在线。本项目的作业练习资源库中,有大量的实训练习题目供学生课后练习,并且每个练习和作业都有答案可供参考。因此,本网络课程的建设开发对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补充。

4 本网络课程建设的应用情况

截止到2012年12月,本课程建设已完成6个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并且对前期已上传的课件、大纲、教学日历等基础性资料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整合,完成了《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网络开发。

在授课过程中,已经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课程平台,现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并且熟练地使用该网络平台来完成各种课程资源的查询与下载、实现网上教学视频的自学、网上自测、实现网上完成作业等环节。

另外,该网络课程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督促和强制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练习和预习。每位学生在登陆网络平台的时候必须使用自己的学号,这样就保证了作弊行为,保证了作业一定是每位学生本人独立完成的,不会像纸质作业那样存在普遍抄袭行为,或者是像电子作业那样存在一个班只有几个人做的几个版本,其余同学只是来复制拷贝的现象。

因此该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对实际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督促作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董惠良。对开放式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J].上海教育,2010(5).

网络建设范文2

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我国网络用户已经超过6亿,手机用户超过14亿,而我国的网络安全形式不容乐观,网络安全事件呈上升趋势,既懂网络管理又懂网络安全的综合人才紧缺,这给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安全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1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优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威胁也随影而至。特别是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的体系结构更加复杂,任何网络节点的薄弱环节都有可能会是网络攻击者的突破口。近几年,引起广泛关注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dvancedPersistentThreat)更是综合了各种可以利用的突破口对目标进行长期踩点,并在适当的时候对目标发动攻击。因此,网络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操作系统、数据库、密码学的理论与技术、掌握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网络编程技术,以及常见的网络服务器的管理与配置,尤其是对Web服务器的深入理解。但无论是信息安全专业还是信息对抗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在网络路由域交换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方面比较薄弱,无法满足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体系的要求。因此,网络工程专业依托其深厚的网络知识体系,更适合建立网络安全管理所需要的理论技术,更适合培养网络安全管理人才。

2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当前社会对于网络和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本校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历经10年的改革与发展,形成了当前网络工程专业下的三个特色方向:网络技术方向、网络安全方向、网络编程技术方向。无论是网络技术还是网络安全技术都离不开网络编程技术的支撑,缺少相应的编程能力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技术也注定会是瘸腿的技术,无法满足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管理的需求。因此这三个方向相互融合形成的高级网络与网络安全技术方向,形成了目前网络工程专业较为稳定的培养目标。次开课,经过十年的建设,目前已经成为本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建有密码学专业实验平台,形成了系统的教学与实践体系。课程设计64学时,其中48学时为理论授课,16学时为实验学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密码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能够利用相应的密码算法研发安全信息系统或者安全通信系统。“PKI体系及应用”与“网络安全协议”是以应用密码学为基础的延伸课程。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密码学的技术研发密码产品的能力。“PKI体系及应用”以证书认证中心为轴心,详细介绍公开密钥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公开密钥基础设施在现代密码产品中的应用研发技术。“网络安全协议”从密码应用系统业务逻辑层面的安全分析入手,介绍常见的网络安全协议、网络安全标准和典型的网络安全应用系统,在此基础上,介绍安全协议设计及其安全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协议设计方法,能够根据具体的应用背景设计对应的网络安全协议,研发安全应用系统。网络攻防类课程是在以“应用密码学”等信息安全类课程开设的基础上,根据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国内网络安全形势的需要而开设的网络维护类课程。其中,“网络攻防技术入门”是在大一新生中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共16学时,分8次上课,以学生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安排技术资料研读和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对网络攻防技术的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的网络威胁防护方法。“网络信息对抗”综合讲授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网络渗透技术和网络防护技术。课程共64学时,理论授课32学时,实验32学时,每个理论学时跟着一个实验学时,以边学边练的方式组织教学。实验教学通过专用综合攻防平台进行验证性训练。“计算机取证技术”主要讲述计算机取证的基本方法、基本过程、数据恢复技术、证据提取技术、证据分析技术,以及常见的计算机取证工具的使用方法。“信息安全技术实训”是在四年级上学期开设的实训课程,共计192学时,8个学分。该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实际的项目案例为驱动,训练学生对现代密码理论技术应用能力与程序设计能力,目标是设计并实现一个小型的网络安全软件系统。第二部分以实际的网络安全案例为驱动,训练学生对于目标系统的渗透能力与网络加固能力、以及对于整个渗透过程的取证分析能力。该实训课程与学生的实习相互结合,部分学生进入网络安全公司进行实习,提交综合实习报告来获得同校内综合实训相当的学分。通过三年的实践,效果良好。

3网络安全方向的人才培养分析

网络安全方向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校内形成了良好的网络安全研究氛围。自发形成了保有数为20人左右的本科生兴趣研究小组,另外,通过每年一届的全校网络安全知识比赛,促进了全校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与人才培养,通过组织参加全省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比赛,选拔优秀本科生进入相关课题研究,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此,本文对近3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抽班级统计。每年的毕业生中都有近90%的学生从事与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相关的工作,继续考研深造的人数超过10%,其它无业或者情况不明者仅占4%。由此可见本专业基本达到了培养计划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4结语

网络建设范文3

关键词AFC系统;网络基础;网络化建设

1 某城市地铁AFC系统建设概况

2012年6月,本城市开始试运营地铁2号线和3号线,标志着该市地铁进入到了网络化建设阶段,加大了AFC系统建设的难度。具体来讲,网络化AFC系统建设的特点包括这些内容:多线建设替代了以往的单线建设,需要将统一的服务界面和无障碍换乘服务提供给乘客;对互联互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着突出的矛盾存在于多种技术和产品之间;相较于系统的扩张速度,系统建设以及运营经验的积累存在着较强的滞后性,并且需要调整诸多方面的内容,如票务规则、系统接口以及运营模式等。为了促使AFC系统的互联互通得以实现,促使在各个线路间,乘客都能够无障碍换乘,就需要进行AFC系统的网络化建设。

2 AFC系统网络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通过1号线地铁系统的成功运营,为了促使网络化运营下的互联互通得以实现,将奔向技术应用到其他地区,避免颠覆性改造一号线AFC系统,这样就可以促使建设成本得到有效节约,同时,改造期间系统运行的平稳性也可以得到保证。编制了相关的技术规程,这样就可以在ACC系统中成功接入既有的一号线和新建的二号线和三号线,并且还可以无缝接入其他新建线路;系统还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对其逐步完善,以便于应用的新技术相适应。结合这些原则,就需要对技术规程进行统一制定,对线网AFC系统的各个层次间功能进行合理划分,对ACC的功能和定位进行确定,对新老线路AFC和ACC建设顺序进行确定,对相关技术和产品进行研发,促使AFC系统的互联互通得以有效实现。

一是AFC的系统结构:通常将五层架构体系应用到轨道交通AFC系统中,分别是ACC、线路中心、车站计算机、车站现场设备以及车票。在本工程中,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和调整AFC系统的业务模式、票务处理流程以及票卡结构,那么我们将六层架构体系给应用了过来,也就是将业务内置型读写器层加设于车票和车站设备两层之间。具体来讲,业务内置型读写器指的是将嵌入式32位CPU以及大容量存储器件应用到读写器上,在读写器内部来部署完整的票务处理流程软件;如果调整了票务处理流程和票卡结构,只需要对业务内置型读写器中的软件进行在线升级即可,不需要对设备计算机的程序进行更改。通过业务内置型读写器的使用,还可以统一票务处理流程,促使互联互通得以实现,对各个线路AFC系统的服务水准进行平衡。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快速化的过程中,通过标准化的产品,统一处理流程,有着较大的优势和作用。

二是ACC的功能与定位:在AFC系统中,最上层的管理中心就是ACC,它承担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如汇总、清分轨道交通票卡的发行和票务收入,联动监督线网AFC系统的运行,并且还需要清分和管理轨道交通中应用的一卡通车票,汇总分析整个线网客流信息。在收益清分方面,主要是对清分规则进行制定和实施,以此来清分轨道交通各线之间的收益;在运营管理方面,主要是监视客流量、票卡流向等线网级运营状况,对相关参数进行管理,如线网属性、票价参数、车票种类以及乘客服务界面等,并且还需要对其进行汇总和转发。在分析决策方面,主要是将清分系统数据平台中的信息资源给充分利用起来,以便促使政府决策部门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是AFC系统的改扩建方案:在对线网AFC技术规程以及一号线改扩建方案进行制定时,需要对一号线的既有技术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将那些先进技术给吸收过来,对那些不会影响到互联互通的技术方案进行保留,将那些影响到系统互联互通的技术方案给排除掉。首先,对原有1号线AFC系统的先进技术进行推广和使用,如密钥管理系统,它的基础是PKI安全机制,以此来签到读写器设备、下载单程票密钥,促使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有效提高,有着较为显著地应用效果。其次,将那些不会影响到系统互联互通的技术给保留下来,这样就不会颠覆性改造一号线AFC系统,促使建设成本得到降低。如在数据传输方面,通过CORBA方式来对实时数据进行传输,借助于FTP方式来对非实时数据进行传输。最后,将那些不利于系统互联互通的技术给摒弃掉,比如,原来的票卡结构等数据规划只能够在单线运用状态下使用,在网络化AFC系统中,就需要对其重新设计和调整。

四是新老线路的改扩建顺序:首先,对AFC系统技术规程进行制定;其次,改扩建一号线,对技术规程的可实施性进行验证;然后,对ACC系统进行建设,并且对接一号线,在单线运行条件下,需要对数据通信接口、清分系统以及密钥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的正确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最后,需要在AFC系统中接入新建的二号线和三号线,进行联调测试,对接入系统的可靠性和兼容性进行测试。

五是研发关键技术和产品:在对AFC技术规程进行编制时,还需要深入研究相关的技术难题,比如单程票密钥、业务内置型IC卡读写器等。目前,通常将存储卡作为单程票产品,可以自由读写卡内数据,但是容易被别人来破译密钥。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将在线更新的方式应用过来,下载相应的票卡密钥,也就是说ACC系统如果需要对密钥下载,可以通过网络在前端下载,如果有异常情况出现,可以对交易密钥进行及时更换,这样就可以促使单程票的交易安全得到保证。另外,本地铁将业务内置型IC卡读写器给应用了过来,以便促使AFC系统的兼容性得到提高,促使系统升级维护费用得到降低;因为业务内置型读卡器在装置内部封装了票卡的数据结构、安全密钥等处理过程,那么就不会外漏这些数据,促使轨道交通核心数据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3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地铁AFC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深入研究诸多方面,本文从AFC的系统架构、改扩建方案以及新老线路的改扩建顺序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裴顺鑫,张宁。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的互联标准[J].都市快轨交通,2007(5).

[2]张宁,何铁军,王健。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互换性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11).

35 1091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