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一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特长,具有较强的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力,能在各级zf部门、环境资源管理部门、农林牧渔各业和各类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等部门工作的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环境生态与自然资源概论,环境资源经济学,环境资源法学,环境资源管理,产业生态学等。
就业方向:可以胜任在与发展相关的国际组织、非zf机构工作,以及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的工作。
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二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三篇】
今年以来,抚州市临川区秋溪镇把贯彻落实《临川区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的实施方案》作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历史使命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坚定的`决心和信心抓好营商环境建设。
疫情。
期间,秋溪镇坚持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以强化干部作风建设为抓手,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招商引资、建设富美秋溪的重要举措,着力推动营商环境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优化提升。一是指导企业做好。
疫情。
防控。
工作。为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该镇通过走访、电话等方式,了解企业目前存在的困难,并联合卫生院、派出所等相关部门,上门为企业提供。
疫情。
防控。
宣传、培训、指导等工作,切实保障企业人员健康安全、财产安全;二是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该镇将了解到的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报上级部门,摸排有融资需求的企业,配合区金融办为企业做好投融资服务工作;三是做好。
疫情。
期间税收优惠政策指引宣传工作。该镇配合税务局将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发放给企业,让企业能及时了解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实体经济帮扶力度,持续推进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实体经济降本减负而制定。
下一步,抚州市临川区秋溪镇将坚持优环境、强保障、育产业三措并举,以实际行动推动营商环境大提升,努力让秋溪镇成为企业家青睐的投资宝地。
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第四篇】
6月2日上午,红谷滩区召开民进南昌市委会对口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民主监督工作启动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南昌市委会主委谭绍木出席会议并讲话,红谷滩区委书记吴江辉主持会议,民进市委会副主委邹萍莉介绍了此次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安排,红谷滩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仇海泉介绍了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红谷滩区支持民主党派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民主监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会议。
谭绍木对红谷滩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优化营商环境民主监督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红谷滩近年来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取得的成效予以高度评价,强调民进市委会要始终贯彻决策部署,把握目标方向,加强自身建设,做好沟通反馈,积极发挥作用。
对做好此次专项民主监督工作,谭绍木指出:一是全面把握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要深入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专业指标,不断深化对优化营商环境内容、指标的'认识与理解,提高监督工作的实效性。二是准确把握党派民主监督的性质定位和工作原则。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要体现多党合作新气象,要切实履行职责,要增进广泛共识。三是行动上积极作为。要有针对性地确定监督内容,科学把握受监督部门的行业特点和业务工作,确保问题找在症结处、建议提在点子上,监督调研的结果全面客观,令人信服。四是实效上帮忙不添乱。要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充分沟通、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开展民主监督,做到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促进问题得到解决、工作不断改进。
吴江辉表示:营商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决定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此次民进市委会来红谷滩区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民主监督,是帮助全区查找薄弱环节,抓重点攻难点通堵点,进一步助推全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红谷滩区委、区政府将大力支持民进市委会对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专项民主监督。
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五篇】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也非常大,这就使得林业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但由于对资源的浪费越来越严重,许多森林沙漠化程度越来越高。林业资源面临的主要现状:我国的林业资源面积不够大,分布也不够均匀,且林业的质量较低,森林结构不够完善,使得森林资源出现极度匮乏的问题,基于此,要想更好地发挥森林资源的应用价值,就要解决这些问题,但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必定会对林业的市场竞争造成一定的制约。政府不断倡导,群众相互配合,全国在修复退耕还草工作以及修复退耕还林工作上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使得我国现阶段的林业总面积由原先的负增长变为现在的正增长趋势。
2对现有的林业资源进行培育的方法。
就现阶段的形势而言,为了加快林业资源的培育,较为理想的培育方式为封山育林培育更新法,一般采用的是实生苗造林技术对资源进行培育,成效明显。而在造林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工序有三个:第一,要选择合理的造林季节;第二,确定正确的造林程序;第三,整理造林地。其中,对造林地进行整地,能够使林地的立地条件得以改善,并将采伐的剩余物、灌木、杂草及时清除。在造林前后,要使地面能够接受到阳光的照射,透光度要强;适当对那些小地形进行改变,增加其透光度。对土地进行整理还能够对水土起到一定的保持作用,避免土壤遭到水的侵蚀,不但利于造林施工,还能够使得造林的质量有所提高。
3植树造林的有效措施。
播种造林。
在植树造林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播种造林,其只要将种子直接洒在需要种植的土壤上,这种造林方式的优点很多,主要是:直接洒种,操作步骤少,操作方式简单,省去复杂的培育树苗的过程。操作简单,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经济成本。尽管这种造林技术有很多的优点,但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是:种子的质量要特别好,利于生根发芽;造林地的土壤含水量不但高,土质也要足够的疏松,且耐干旱性极强。跟大面积的造林工程比起来,播种造林这种造林方式还是很适用的。
分殖造林。
分殖造林是以树干、根叶这些能够为树木提供养分的部位当做造林的原材料进行造林。其优点是:节省育苗的时间和成本;技术简单,操作方便;播种后有较高的成活率;树木的.幼苗能够继承树苗母本的优点。当然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对于土质的要求特别高,母本树木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影响造林的整体质量。
植苗造林。
为了使得树木幼苗的成活率有所提高,避免后期出现二次种植的问题,就可以使用植苗造林的方式进行造林。此方法是将培育好的树木幼苗直接栽植到土壤里,成活率较高,但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培育的程序也比较复杂。
4对林业进行培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树种。
因为我国的国土面积十分广阔,所以分布在不同地域的森林资源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且树种的种类也多,因此,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树种,保证树种能够将其价值发挥到最优,从而保证造林的质量。而要做到因地制宜,一般要使用扩大阔叶林的种植面积这种方法,此方法有三个优点:一是适当的扩大种植阔叶林的面积,这主要是由于阔叶树的落叶能够对土壤的水分起到一定的保持作用,且落叶落在土壤上还能够使得土壤的肥力有所增加,从而为树木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二是提高生态的观赏性,使得林业的景观价值有所增加;三是阔叶树木具有十分强大的抗病虫害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巩固土壤,避免水土流失,还能够对环境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合理选择最佳造林时间。
由于春季雨水较为充沛,土壤比较疏松,太阳光照的温度较为适中,所以通常来说,传统造林的时间一般集中在春季,这时,种植的树种就会有很高的成活率。但是,近几年,对于培育树种的技术不断得到了革新,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树种的性能,所以,我国造林的时间也有所改变,普遍向前提前了,通常在冬季末春季初进行造林,由于这个时间段大风天气不多,所以水分挥发得也较少,培育树木或者移植树木时不会损失太多的水分,因而树木的成活率也会相应的提高。
加强对混交林的营造。
使用混交林种植方式能够获得双向的丰收,首先,经济不断增加,土地也得到了更合理的利用;其次,增加的绿化植被的面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这项技术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因此,要设计好空间的距离以及光照的情况,确保其科学合理且与自然规律相符合,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混交林的作用。
5结语。
我国综合国力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林业资源,但现阶段我国的林业资源和培育林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相关的造林技术人员一定要对森林资源地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选择最为合适的种植树种、方法以及时间,确保我国培育林业资源能够更好的发展。
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第六篇】
双鸭山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督导推进,全面提升各项工作任务完成质效,三季度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市上下形成了上下联动争先晋位的良好态势。
以落实“三责”为牵动,着力强化营商环境工作保障。压实市级领导首责。在全市专项行动推进会议上,主要领导带头深刻反思。5名市级组长以“三航行动”为引领,在自己反思基础上召开专班会议,对标对表找差距,聚焦问题定对策。三季度,共召开市级调度会12次、下发通报4次、专班落实会110次,制发有关文件25个。促进县区尽责。梳理出省考评内容中涉及县区失分项6大类33个,分别制定整改措施,督促县区落实。建立市级专班对县区月打分评比制度,组织检查组对四县四区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落实情况明察暗访,踏查政务服务大厅规范性建设及窗口办事流程,针对发现的6大类问题,分别向相关单位下达通报10份,推进专项行动落实落靠。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有效发挥监督问责警示作用,由市纪委监委抽调专人,对上半年专项行动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对不履职、不尽责的'10名责任领导、11名分管领导和15名具体责任人进行了约谈,并启动问责机制。
以实施“三化”为重点,全力推动营商环境问题整改。整改落实专班化。召开问题分析会43次,认真查找上半年工作中出现的薄弱问题,对应成立指标提升攻坚团队,建立综合协调、工作调度、对标提升、宣传舆情等专项工作组,为问题整改提供组织保障。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工作中,将各行业监管部门由原来12家增加到20家,切实提升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成效。整改任务清单化。各市级专班针对19项指标梳理查找出的102个问题,建立了整改提升台账,逐项明确牵头部门、责任部门、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实行一周一梳理、半月一调整、一月一调度,确保整改快速推进。整改推进节点化。坚持动态精准调整任务完成时限,将46项工作任务调整到三季度完成,按时限逐周分解,加快任务进度。各工作专班推进任务推进速度、质量与一、二季度相比,见效明显。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被省专班采纳创新举措共77项,制定出台政策制度418个,三季度出台164个,占比出台总数的%。
以推进“三新”为抓手,竭力提升营商环境工作水平。围绕落实机制抓创新。聚焦“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进入全省第一梯队,争当排头兵、作出新贡献”的总目标,根据19个专班责任分工,创新建立了“指标负责人”机制,有效推动工作落实。围绕督导方式抓创新。三季度,市优化办采取精准督办、深入推进,切实提升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市级各专班迅速行动,查摆分析失分原因,调整完成任务时限和争先晋位目标,强化对上沟通和对下指导,共召开专班推进会议110次,制发推进落实文件25个,对上沟通377次,对下指导658次。印发了《督导联系工作方案》,4个市级督联小组深入19个专班和8个县区开展“面对面”督导58次,下发工作提示13期、印发工作动态13期。围绕对策措施抓创新。针对制约营商环境的突出症结,加大创新力度,制定创新举措48项,较上半年增加19项。创新建立了项目审批备案核准阶段告知提前发布招标计划新模式,率先实行土地出让“工程项目用地清单制”,推出“市内企业档案迁移一站式服务”;以“环评承诺”先行办理前期手续,为“引松入双工程”授信6亿元。
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七篇】
从万泉文化公园,想到了城市环境艺术。
人类从洞窟与巢居中走出来,筑土构木,为自己的生存营造了栖身之地。工业化与科技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严重。面对嘈杂、拥挤、污染的城市,人们渴望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享受阳光的沐浴,为自己营造融入自然的新的生活环境。
矗入云天的高层建筑,蛛网般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瑰丽闪烁的城市夜景以及光怪陆离的商品橱窗,给现代社会绘制了一幅变幻万千的现代生活图景。今天,与其说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了,不如说生活在一个无所不包的人工世界了。
这个人工世界,虽然以自然世界为物质依托,但已使人远离了原生自然,它启发人们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工业社会的条件下、,能不能建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解决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日益拥挤的交通,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等新问题。如何维护城市的风景线,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
现代人工城市的环境空间,只有人工设计表现自然环境,寓自然于环境之中,才能使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才能建设人类美好的未来。环境艺术在创造人类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设计着人类未来的文明。
城市环境中,有许多方便人们生活、娱乐、交通而存在的硬质景观以及植物绿化及各种水体等形态构成的软质景观。它们作为城市社会中功能性设施和工具的同时,构成了城市环境景观的实体要素。
此外,许多城市或城郊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天然的景观资源,如若公共艺术的设置与这些人工的硬质景观、软质景观和非人工的自然景观相协调、相组构,就将使纯精神的公共艺术作品与其周遭环境因素(人工或非人工的)共同构成更大空间范围和心理效应的公共艺术景观,就可以使城市建筑性环境、公共设施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组构在发挥其服务功能的同时,更好地体现其艺术和文化的审美价值和人性化原则。
在环境艺术的生存与推广中,不可避免地面对着人居环境及相关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维护的需求。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一个旨在鼓舞和知道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的宣言,即《人类环境宣言》。宣言中强调指出,“……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它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对于大地环境经管规划和较大型的公共艺术的推广活动方面应当做到:
1、树立社会文化和经济开发活动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及景观资源。
3、反省和避免艺术规划和创作活动中有碍于人类极其社会健康、
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第八篇】
内容摘要:。
济南泉群、泉城旅游、济南市区与南部山区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泉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学思想的指导。本文对泉城济南的旅游资源、影响泉城济南旅游发展的因素、济南南部山区的规划保护以及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开发等问题,从生态学视角进行了分析。
我国有泉的城市不少,但唯有济南幸运地获得“泉城”的美称。泉水已经成为济南的象征和标志,承载、孕育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和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并赋予其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活力,直接影响着济南的生态环境质量,以至旅游业的发展也与泉水息息相关,正是兴也泉水,衰也泉水。支撑泉城的是济南泉群,它是在地质、地貌、地形、水文等复杂条件的精巧配置下,由溶隙、溶孔、溶穴和溶洞构成的岩溶通道和蓄水系统,并有补给、排泄和径流条件互成体系,最终形成的一个完整、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这种自然生态系统又与泉城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等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一、泉城旅游资源的生态学解释。
根据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实地考察,济南辖区范围内有泉水733处,仅在古城区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泉水136处;又据1983年的统计,济南市区有泉水144处;还有大家熟知的“济南七十二泉”,最早见于金代“名泉碑”,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在其所着《齐乘》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名泉碑”上所列举的七十二泉,其中位于济南旧城区内的有47处,分别属于趵突泉群、珍珠泉群、黑虎泉群和五龙潭4大泉群,其余25处则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及章丘明水镇和长清灵岩寺等地。
济南市区泉水的产生是因为济南位于鲁中山区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南依泰山,北临黄河平原,地形为南高北低,高度相差达500多米,由于地下岩层具有许多褶皱并拌有大量缝隙,形成蓄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通道,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到市区,遇到岩石断层的阻截和堵挡,隔断了地下水北流的通道,使济南市区地下水位逐渐升高,水压增加,穿过岩溶裂隙在地表沉积物比较薄弱的地方涌出,形成天然涌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泉城”就是指济南市区内的4大泉群,都认为济南作为“泉城”其主要景点就是市区的4大泉群,从而导致了游客数量随4大泉群停喷与否而剧烈浮动,尤其近几年4大泉群停喷,泉城旅游遭受到致命打击。其实,真正的泉城不仅仅指有4大泉群的济南市区,还应包括济南市的南部山区等区域。所谓南部山区位于泰山北麓,相当于《济南市旅游发展规划》中确定的济南市郊南部泉水生态保护区,即济南市区南部历城区济青高速公路以南的地区,其范围为北起济青高速公路,南抵历城―泰安界,东起历城―章丘界,西至历城―长清界。而从泉城的泉脉结构来看,南部山区也是济南市区泉水的主要补给源区,是一个很特殊、很重要的区域。而且名闻天下的七十二泉中有20%是在南部山区,如柳泉、龙泉、琴泉、苦苣泉、鹿跑泉、水帘泉、避暑泉等,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泉深藏于山林之中。因此,有的专家认为,南部山区才是泉城真正的泉文化核心区。
南部山区距离济南市区只有1个小时车程,近几年来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市民度假休闲旅游的目的地,每逢双休日和大假期,成群结队的济南市民到这里度假休闲。目前,当地村民和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的低水平开发和粗放式经营,实际上对南部山区资源特别是泉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研究表明,济南市区地下水资源主要来自南部山区上千平方公里的补给区。南部山区水源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市区地下水位的高低。南部水资源功能区对济南泉域地下水补充量每年在――亿立方米之间,每天在――万立方米之间。补水时间集中在6――9月份,其它时间为耗水季节。虽然,济南市有关部门为节水保泉在该区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济南市区不断南扩,南部山区这块补给泉城地下水的区域面积逐步减少,局部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一定的破坏。
造成南部山区无序开发并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4个:首先是南部山区风景秀丽,有较大的旅游市场需求空间;其次是当地政府和民众具有很强烈的脱贫致富的欲望;第三是南部山区管理区域过于分散,规划方面也一直没有具体的方案;最后是该区域的管理措施和相关政策法规相对滞后。
如何将济南市区与南部山区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统一进行开发;如何科学保护泉城的泉脉;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等经济开发,促进当地脱贫致富和走向小康社会等,都是泉城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规划控制与科学保护的生态学对策。
济南市新一轮城市规划再次明确“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南控”发展战略,这是南部山区发展的总体原则。对于“南控”发展战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要控制城市向南部地区发展,特别要控制房地产的盲目开发;二是对南部地区自身的发展要控制,特别要发展地方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济南市的“东扩、西拓、北跨”工程基本完成后,南部山区的整体发展规划编制及“南控”战略即将实施。经专家鉴定并公布的《济南市南部山区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研究》,确定了该规划的期限、分阶段的'目标及主要保障措施。
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在济南泉域地下水补给区基础上申请建立的。其首要和主导功能为水资源涵养和地下水的补给;辅助功能是保护地表饮用水源、保护自然地质结构、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南部的地表分水岭、东部的东梧断裂、西部的马山断裂以及北部的火成岩体将济南泉域闭合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大气降水通过岩溶裂隙和溶洞迅速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在接受补给后,通过地下溶洞和地下河等途径迅速向北运移,在北部受到火成岩的阻挡,承压形成裂隙上升泉群。其独特的地质结构类似于天然的“坎儿井”,在国内外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由于泉域地下水补给区的北部,尤其是济南市“一城四团”范围内的区域地面硬化严重,基本丧失了地下水补给功能。为此,本次规划范围从泉域地下水补给区范围内去除主城区建成区范围和党家庄组团,确定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北部以南外环向经十东路和经十西路两侧的延伸线为界,东、西、南边界与泉域地下水补给区边界吻合,功能区总面积为1513平方公里。
根据水文地质研究,济南地下水补给区分为直接补给区和间接补给区。间接补给区并不能对地下水形成真正有效的补充,而近郊港沟、姚家、党家庄、十六里河及长清平安店一线的直接补给区是济南泉域地下水最直接、最主要的补给区,也是最重要的保护区域。
本次规划在确定区域主导功能和辅助功能的基础上,对区域进行了功能区划,并提出各功能区的相关保护措施;加强对给水区域的保护,明确提出济南市区必须以功能区北界为控制边界,严控城区开发进一步南移;严格控制地下水水源涵养一级区的开发,禁止新建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加强对功能区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区域点源、面源污染;制定对功能区的相关倾斜政策,支持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
南部山区共有大小山头660多个,其中近一半的山头绿化状况尚处于较低的水平,部分区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尤其是在直接补给区的裸露山区,水土流失使得原本比较脆弱的山坡土壤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始终得不到改善。因此,水土保持不仅是南部山区的重要辅助功能,也是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部山区的药乡、龙洞、小娄峪、跑马岭、五峰山、灵岩寺、千佛山等区域为动植物物种集中地,保护区域的动植物多样性不仅对动植物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基础。
功能区有两大主要任务:一是采取严格保护措施,保护现有生态状况保持良好、生态功能正常发挥的重点区域,防止发生新的退化和人为破坏。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方式,对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典型性、完整性的自然区域予以特殊保护;二是通过自然恢复、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遏止区域的生态退化趋势,解决区域生态退化各方面的问题。主要措施包括:建立严格保护区域或自然保护区;开展退耕还林还水、小流域治理、荒山绿化,科学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对区域内点源、面源及城镇生活废水的治理,控制水体污染。
在对南部山区规划控制和科学保护过程中,应以生态学等理论作为行动的科学指导。比如,在绿化中对树种的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绿化”、“美化”的效果。油松和侧柏等针叶树具有抗干旱、耐瘠薄和四季长绿的特点,而刺槐等阔叶树生长快、落叶多、分解快、生命力较强,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还有臭椿等树种在裸盐化的侵蚀劣地也能生长,适应性很强。因此,应针阔叶树混交、乔灌木混种。
济南市应尽快出台优惠政策,调整南部山区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鼓励大中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取代生产工艺落后、附加值低的落后乡镇工业,同时依托特色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其中,开发与经营生态旅游是南部山区发展的重要选择,其重要意义在于:。
能够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传统旅游也要欣赏自然环境,但是,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旅游参与者(游客)在欣赏自然环境的同时又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旅游经营者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又自觉地予以保护。这一点对泉脉保护和泉城旅游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能够全面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除了将旅游收入运用于自然环境的保护,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其它产业带来发展和升级的机会,起到一种示范作用,提高南部山区的整体竞争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能够保护当地的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不仅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文化,为游客全面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而且还能够深入挖掘尘封已久的文化,保护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能够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生态旅游可为当地居民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使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过程之中,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与目前济南泉水发源地的普遍观点不同,有的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后认为,济南泉水是否喷涌和黄河水量大小密切相关,而且,黄河与济南泉水的关系,在史料中也能找到根据。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济南的泉水源于济水,而如今的黄河,正是在后来夺了济水河道。目前,普遍认可的济南泉水发源于泰山北麓、济南南部山区的观点,是北宋时期任齐州知府的曾巩提出并延续下来的,这一观点已经被现代地质科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所确认。
尽管黄河水与济南泉水是否有关还需科学证明,但是泉城的节水保泉,不应仅限于南部山区,更应拓展其范围,从南、东、西、北各方向同时入手。济南市区与济南南部山区等区域构成完整的泉城概念,应树立“大生态”、“大泉城”和“大旅游”的理念,充实泉文化的生态内涵。
参考文献:。
3、时启磊.关于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建设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
5、汪家权,吴义锋,钱家忠,李福林.济南泉域保泉与供水的地下水开采方案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xx,23(6)。
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九篇】
青山苗族乡位于贵州省息烽县西南部,距县城21公里,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从1996年起,是历届书记的联系点。全乡总面积平方公里,辖5个村:青山村、大林村、马路岩村、冗坝村、绿化村,57个村民小组,1744户,人口7076人,少数民族528户2055人。全乡有耕地12530亩,其中田1545亩,土10985亩。全乡有劳动力3826人,其中女劳动力1732人;我乡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部分农户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基本掌握了种植技术要点在育苗、预整地、定植、病虫害防治及中耕管理上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法和措施,这些技术核桃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1、我乡03、04年在全乡5个村发展种植核桃41313株、共1877亩;2017、2017年在全乡5个村又发展6469亩。目前我乡已累计发展农户种植核桃8346亩。
其中03、04年种植的核桃主要分布在绿化村4609株亩、青山村18518株841亩、大林村7920株360亩、冗坝村9641株亩、马路岩村625株亩。
2017年、2017年共完成核桃种植6469亩,分布在绿化村1458亩、青山村亩、冗坝村亩、大林村3190亩、马路岩村1129亩。
今年引进云南牧资公司对我乡青山村塘坎组和大林村山口洞组的2750株未挂果核桃进行了配方施肥试验,并指导农户进行管护。预计该批核桃明年将有30%的核桃树会挂果,到时将会大大提高农户的管护积极性。
二、青山发展核桃优势条件
青山苗族乡是一个山区农业乡,没有工业,旅游文化等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只有依托我们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通过培育壮大特色特色产业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我乡发展核桃产业具有如下优势:
1、项目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外部配套条件均满足本项目的要求。
(1)地理优势:青山苗族乡位于息烽县西南面,处丘陵地带,平均海拔1240米,年平均气温14-16℃,年降水量㎜,年日照量小时,气温、光照等条件都非常适宜发展核桃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发展核桃种植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资源基础。劳动力资源充足,县内有较好的优惠政策,为核桃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配套条件。
3、产业政策优势:
近年来,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促进核桃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正如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司长魏殿生指出的:“在新的形势下,核桃在满足生态建设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保障粮油安全等诸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的`核桃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良好条件。”
3、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青山苗族乡有着多年种植核桃的历史,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核桃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来抓。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人民政府乡长任副组长,乡领导班子分管并成立青山苗族乡核桃产业发展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做好综合协调与抓好核桃产业的发展。为青山核桃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4、核桃效益可观,市场前景较好
(1)核桃种植经济效益好,可增加农民收入。
核桃种植效益好,只要采用优良品种,栽培后3年见果,4-5年投产,7-8年就可进入盛果期。按一亩地种植20株核桃,盛果期一株产30—50公斤计算,一亩可产核桃600—1000公斤,每公斤按最低价20元计算收入可达12000元以上,是种植其他粮食作物收入的6至10倍。核桃林将来可望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这可大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快小康建设步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核桃种植可以改善生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核桃树根深叶茂,根系发达,能够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是重要的水土保持林树种,已被国家列为重要生态树种之一,种植核桃可大大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为贵阳市环城林带建设添砖加瓦。该项目拟采用“猪-沼-果”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3)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岗位。
工自主创业,增加就业岗位,减少社会负担。
由此可见:我们相信我乡的核桃种植业是可以大力发展的。对于山区群众来说,困难在山,希望在山,致富在山,出路在林而突破口在经济林,这不仅仅是农民增收的问题,更是我乡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生态示范乡的必须之举。
我们也非常清楚的认识到发展核桃种植产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作好群众致富的带头人,我们认为发展核桃种植产业前期应该抓好以下几点:
1、是在思想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林业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大,见效大的基础产业,经济林至少要三年才能见到效益,生态林有的要熬到一辈人,才能一次性见到效益,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少交学费、少走弯路,使之干一件成一件;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桃产业的发展才能见到效益。
2、是在投入上:要树立坚持依靠投资主体与财政适当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确立农民群众的投资主体地位,教育广大群众和干部,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束缚,树立起“不是上边要我干,而是我要干”的新观念,形成自我投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行一村一策,避免一刀切,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依托优势,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立足实际,体现特色,抓住关健。
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第十篇】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历来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建设重点。然而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利现象,导致了人类生存、生产的环境质量逐渐走向危机时代,造成了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穷竭,严重地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目前,很多国家虽然快马加鞭,在积极制定各方面的环境政策,以求使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与有效的治理,然而生态环境发展的相对性与不可预见性,造成了各项环境政策在制定时附带了一种滞后性,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应有的生存、生产的权利。因而,在现阶段,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积极倡导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了当今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主题。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酸雨。
在现阶段,全球各国人们都在积极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以求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反地,却在逐步地走向恶性循环,人类生存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因此,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中指出:“现在十采取保护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的时候了。”“未来的希望取决于现在就开始管理资源环境,以保证持续的人类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决定性的政治行动。”[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穷途末路的局面了,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的却恰恰不是现在所看到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持续发展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是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内涵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因此,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给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同时,当代的人类要处理好代际关系,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规律地利用。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时刻都在发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类处在原始的捕猎阶段,主要靠采集、捕猎自然食物来取得生活资料。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人类对环境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而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却很弱,所以当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是很大。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2]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时期有了明显地提高,因而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面积迅速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不过,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当时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如庄稼的稻杆、人粪尿等可以施肥,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自净压力。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产业革命之后到当前这一段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从各个方面对环境资源进行了采伐和采掘。工业生产的各种化学溶液的相互合成影响了整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社会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鉴于上述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社会团体逐步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压力,所以他们积极呼吁人类应该意识到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倡导人类生产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此,就全球范围而言,联合国于近几十年召开了多次会议,且制订并通过了很多项决议与宣言。如联合国于1972年6月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严肃郑重地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3]此外,1982年5月联合国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1987年4月27日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以上的种种会议及宣言都指出了生态环境正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严肃地阐明了当今急剧改变着地球和威胁着人类环境的严重问题。同时,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诉讼案件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受到污染和破坏,资源迅速减少,不断恶化。
各种对环境保护会议与倡议的社会活动都说明了在当前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另一层面说明了各个国家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态度。目前,各个国家正在积极寻找一条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建设,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法制道路,努力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某一些国家,其环保活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全体国民自觉履行的一项义务了。
换句话说,为发实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改变过去掠夺式的、挥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爱惜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同时,人类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相协调、共处,使得人类的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在制定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个国家环境法律工作者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时,必须密切注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力求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法律条文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保护,在另一个角度上也是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一种保护,而且人类生存的环境时刻都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两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保护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保证现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4]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会促进和鼓励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重视增长数量,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因而,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首当其冲地必须将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视其所调整的对象的特殊性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正如苏力先生所言,“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过程中,必定要求和引起法律和习惯的变化,最终要求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5]很显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其次,在环境保护的落实方面,环境管理机构必须依照国家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制度,针对环境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使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运行下去。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各个国家在进行环境保护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随能力而盲目地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保障人类的生存、生产环境不因环境保护而受到限制,以引导人类与环境保护朝着良性循环道路发展。
第三,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是整个社会系统鼓励追求短期经济而不是长期保护目标。”[6]这种观念可以称之为“机械环境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一项短暂的间歇性工程,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稍有不当,就会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不利后果。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时必须先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观点,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改造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环境保护。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时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
[1]《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7页。
[2]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2页。
[3]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4]马骧聪、蔡守秋:《中国环境法制通论》,学苑出版社,1990年9月,第56页。
[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0页。
[6]何雪松:《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247页。
(作者:郑海,籍贯:浙江乐清,系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法律系2001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