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深化土地改革探索与实践的调研报告
关于村深化土地改革探索与实践的调研报告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完善产权制度,盘活土地资源,转变经营方式,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关键。近年来,*乡*村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契机,在坚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的基础上,推进“三变五合”、集体土地流转,因地制宜、有力有序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条“资产清晰化、产权股份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理财民主化、收益最大化”的发展道路。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乡北部,*山脚下、*南岸,距离卫辉市城区20公里,现有农户105户468人,耕地593.31亩。*村土地主要源于1974年原*公社组织群众在此区域实施的拦河造田工程,人口主要是1979年公社13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的部分村民移民。因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资源匮乏,土地数量少、基础条件差,群众生活较为艰苦,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成为省定贫困村。通过实施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2015年*村脱贫摘帽。2019年9月,*村先行先试,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从合作经营模式开始,逐步积累壮大。通过改革的办法,*村激发了资源活力,实现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经营发展。至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资产25万元,经营性收入从无到有,与实施改革前的2018年相比,耕地面积增加30亩,粮食产量稳定提高,平均亩产由900斤增长至1200斤,村集体经济收入由5万元到35万元、增长率600%,成功创建“五星”党支部。
二、主要做法
经实地调研,通过干部座谈、走访群众、查阅资料、数据分析等方式,对*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梳理总结。
一是凝聚共识,谋划“好点子”。2019年7月,市委、市政府组织乡镇干部赴浙江安吉学习乡村振兴经验,当地农村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集体经济发展既充满了活力又壮大了实力,“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成功的发展模式让村党支部书记孟春生深受启发、感到振奋,对农村改革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回村后,多次组织召开支部会议深入商议,带领村“两委”干部反复讨论研究,很快形成统一意见,迅速开启了以农村“三变”改革为载体、以推动土地作股入社为抓手、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主线、以共同增收为目标的改革进程。
二是清产核资,盘活“家底子”。在专家的指导下,*村改革组织有序、步伐坚实。党支部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确定股改方案,编制量化股权清册,开展清产核资,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界定成员身份,推荐股东代表和理事、监事候选人,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合作社成立之初,入社会员95户,占全村农户的93%,推举产生股东代表,确定股东95人、土地入股534.33亩,收回集体荒滩地60亩。截至2023年底,*村已有99户的564.38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承包地流转率95%,有力奠定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是改革发展,蹚出“新路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之初,将入股土地对外承包竞拍,由于800元/亩的初定价格偏高,竞拍失败,经会议研究决定自主经营,对流转土地的农户兑现价格不打折扣。由于家底薄、力量不足,将土地交由专业农业公司托管,垫付种子、肥料、机耕等费用,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农作物收获后由托管公司统一收购,最大程度降低种植成本、规避农业生产风险。有了资金和经验的原始积累,2020年9月开始完全自营,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灌溉、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安排机械作业,收获季节直接在田边地头现场竞价出售,不仅解决了仓储难题,还节省了收储费用,争取效益最大化。2020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业产值118万元,实现净利润25万元;2021年,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冲毁淹没土地160余亩,经济损失20余万元的不利影响下,大力开展生产自救,农业产值仍超百万元,实现净利润20万元;2022年,农业产值攀升至132万元,实现净利润40余万元;2023年,农业产值125万元,实现净利润35万余元。改革成效日益彰显,村集体收入稳定提高,发展成果也更多更好惠及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如代缴水费、出资投保综治保险,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米面油等福利,分别投入26万元改善提升人居环境、投入8万元进行村庄绿化美化,努力让村庄具备更好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三、几点思考
*村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务实的举措破除障碍、破解难题,推动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取得成功绝非偶然。
一是得益于有一个强有力的村级党组织。穷则思变、困则谋通。面对穷困落后,以复员军人孟春生为领头人的村党支部一班人没有“等、靠、要”,而是解放思想、担当作为,立足村庄实际,不懈寻求更快更大更有效发展的新途径、新办法,困中求变、难中求进、进中求成,逐渐确定了筑好一个阵地、配好一个班子、建好一套机制、用好一个平台、发展好一个产业、建设好一个生态家园的“六好”工作思路,在坚定发展理念和创新信念,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同时,坚持把群众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全力发挥“堡垒”和“旗帜”作用。村“两委”5名干部作出承诺,17名党员示范引领,用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和政治形象为改革“背书”。对持不理解态度、甚至反对的群众,一遍遍走访沟通,摸清顾虑所在,反复交流思想做工作,用真情真意感动群众,历经一个多月的“跑断腿、磨破嘴”,争取了极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将承包土地入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干群一心坚定不移走改革发展道路。
二是靠的是实行了广泛的民主决策。村党支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村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动土地流转过程中,坚持自愿、有偿、依法原则,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确保其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搞“强行推动”,不损害农民权益。为了把实行改革的道理讲明白,专门聘请“三农”领域专家,解读有关政策精神,围绕农村“三变”改革、股份合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案例教学深入讲解,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将“为什么要改革”“怎样走新发展道路”“有没有机遇和风险”这三个迫切需要弄明白的问题,结合自身的需求与利益融在一起思考,提高干部的执行力、群众的理解度。每推进一步改革事项,坚持认真履行民主程序,严格按照“4+2”工作法,召开村党支部会、“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把发展思路、方式方法讲清楚,做到政策解读、意愿征询、决议执行“三到位”。从推行改革上热下冷、到群众不冷不热、再到上下一片火热,思想逐渐统一后,干部群众心朝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促进各项事业良性发展。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矛盾和纠纷有效减少,村庄更加和谐稳定。
三是关键在把握住正确的改革方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大举措,*村的干部群众对其重大意义的认识越发深刻。改革实践中,*村聚焦解决“谁来种地”、提高“土地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共同富裕”四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反复宣讲“承包权不动”的原则和“经营权连片”的好处,给农户吃下“定心丸”,有序推动土地流转,实行股份合作,实施规模经营,将土地资源转变为经营性资产,既解决了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实现了“小田并大田”,又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入社群众不仅获得每亩800元的保底收入,在合作社务工的还有每天70元的劳务报酬,外出务工的选择更加自主灵活,年底每户还可得到500元左右的实物“分红”福利。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流”出了活力,“转”出了后劲,稳定实现了农业提产增效、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产业兴、基础实,村集体经济壮大了,乡村建设的底气也更足,基础设施加快修建,村容村貌改善提升,人居环境越来越好,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高质量。
改革充满艰巨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村的经验,对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创新运行机制,保护农民和集体资产权益、完善乡村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