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强化组织建设,提升党员素质,促进流动党员融入社区,取得显著成效。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情况汇报”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从五大方面对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作出明确指示。××区的流动党员中,不少是年轻的农民党员,他们多以租户身份存在,具有分散广泛、群体性流动明显、流入地较为集中的特征。针对教育管理中的难题,××区高度重视,着眼全局,系统谋划,多措并举,致力于织牢"组织网络"、优化"关爱机制"、夯实"互动平台",引领流动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安心工作、积极担当,不断强化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一、织密组织网络,解锁管理难题。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就在哪个角落扎根,党的工作就在哪里有效开展"的方针,通过提升组织力,将流动党员紧密凝聚在一起,实现"流而有序,流而有管"的目标。动态精准排查,确保一网不漏。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排查机制,确保无盲区。通过登记普查、电话访查、群消息寻查、部门联查、上门核查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外出租地流动党员信息排查。截至目前,已成功建立247名务工流动党员的动态信息库,实现了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全覆盖。规范支部建设,推行有效管理。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利于管理的原则,以流出地党组织和农民创业就业协会为主体,在寻甸、陆良等流动党员集中的地区,组建了5个流动党支部。斗南、乌龙、吴家营等地党工委负责日常指导和推进规范化建设,确保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双到位。创新手段,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开展"不打烊"的红色课堂活动,迄今已开展学习活动40余次,主题党日10期,显著提升流动党员的组织活力。协同多元共管,强化管理实效。制定完善的流动党员管理办法,推行流出地和流入地"四共"模式,包括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和发展共促。与嵩明、陆良等地签订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协议,明确责任主体,压实党组织管理职责,建立常态化的"跟踪式"管理机制,实现全时空、全方位的管理覆盖,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二、优化关爱网络,解决服务不到位问题。坚持将精神激励、人文关怀与物质帮扶有机结合,从政策、生活、服务多层次全方位关心关爱流动党员,确保他们"流动不离家"。政策惠及民生,增强保障力度。出台《××区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支持办法》《××区失地农民创业贷款优惠政策实施细则》等利民政策,在农村信贷帮扶方面提供特别支持,以"政策红包"激励流动党员投身就业创业。目前,已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约亿元,并为创业贷款提供有效保障措施,总计9612万元的"贷免扶补"贷款已到位,小微企业创业扶持金已发放到位达800万元,极大地激发了流动党员返乡创业热情。服务深入基层,构建联系机制。搭建区、街道、社区和流动党员四级挂钩联系网络,建立"1+3+N"党员群众连心桥,区级领导亲自挂帅,深入基层调研走访,现场解决流动党员实际问题15件,党支部工作经费支持达70万元,有效提升了服务水平和质量。关怀温暖人心,彰显组织温度。积极解决流动党员"一老一小"问题,为他们在老年赡养和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为激励模范带头作用,深入挖掘先进典型,3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和20名流动党员被评为"两优一先"表彰对象,并入选"两代表一委员"和"党员诚信经营户",这些荣誉极大增强了流动党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三、搭稳平台网络,激发先锋力量。坚持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搭建多维度的平台载体,推动流动党员在服务当前居住地及反哺家乡两方面的实践,让他们实现"流动中有作为"。致富引航,开创发展新局面。畅通流动党员返乡发展的渠道,把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创业者纳入社区后备力量,建立"1名街道党政班子成员+1名社区骨干"的"双导师"帮带机制,吸引包括雨花社区党委书记楚云在内的85名优秀人才加入社区"两委",为家乡发展注入新活力。产业培育,播撒创新种子。建立"理论+实践""课堂+基地""专家+种植能手"的全面培训体系,开设水肥一体化、土壤绿色修复等新技术课程,邀请流动党员中的技术能手,回乡传授花卉销售、分拣包装及电子商务等技能,推动本地就业。今年已开展"订单式"培训2300多人,为乡村振兴储备"土专家"和"田秀才"。带动反哺,造就发展新引擎。利用流动党员广泛的人脉资源,推动资金、岗位和项目回归家乡。在农民创业协会的助力下,提供贴息贷款、市场咨询、法律服务等支持,帮助7400多人实现就业。吸纳流动党员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探索"居委会+公司+居民"的经济新模式,创建6个"揭榜招贤"项目。在新区创业园,成功孵化60个创业项目,助力31个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亿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