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人物访谈报告(实用4篇)
【导言】此例“生涯人物访谈报告(实用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涯人物访谈1
(闽江学院数学系,福建福州350001)
关键词 :精细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32—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客观认识自我、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途径,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片面
许多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模糊,盲目跟风,听凭家长支配的现象严重。辅导员在工作中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讲座为重点,缺少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和指导。[1]
(二)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不高
许多高校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一环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甚少,没有做到精细中的再精细。[2]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做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体系
新生刚来的第一个学期,我们会按照专业的不同,请权威的专业课老师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然后,再与每位学生做深入细致的交谈,根据他们的职业兴趣、性格、职业价值观的不同进行分类,对在交谈过程中发现的不够自信、家庭贫困、心理问题较大的学生,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给予特别的关注,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日后还将补充他们的日常表现和奖惩情况,以便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提供依据。[3]
(二)实践拓展,职业训练,做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
要想达到人职匹配度最高的有效途径就是参加素质比赛,通过实战,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进而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具体做法是:在大一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演讲赛、写作比赛、规划大赛等,发现个人兴趣所在,开拓视野,培养各种能力;大二时,参加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发现职业兴趣,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大三时,着重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树立择业理念,鼓励其到企业去实践实习,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大四时,举办一次制作简历大赛、一场模拟招聘和就业心理调适讲座,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真学,真会,真用。[4]
(三)细致入微,方式多样,做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操作过程
大学生的性格、职业兴趣及价值观是长时间形成的,所以,要想真正发现并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更需要细致周到的工作。具体做法是,与往届生源相比较,找出共性和相同点;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利用微信、微博、QQ、博客、主题班会、走访宿舍等多种途径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对学生的兴趣、性格、价值观等充分地加以掌握,从而对其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指导。[5]
(四)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做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效果
定期深入课堂、比赛现场、宿舍等进行走访、调研,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尽早落实,使其由感性的接触上升到理性的判断和分析。定期与家长联系,检查其职业生涯的执行情况,让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得以有效落实;以问卷、电话访谈的方式对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职业生涯情况进行调查,以检验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效果。[6]
三、主要成效与经验
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能够成功就业提供了保障,为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以本校软件学院2008届毕业生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其初次就业率为90%以上,专升本的比例为15%,两年后一人考上中科院硕士研究生,近80%的学生通过规划成功转到非软件行业。
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能实现职业发展的一步到位,但它确实为在校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提供了规范和约束,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标准,为其成功求职做了必要的心理准备,是其职业能力、应变和决策技能提升的关键因素。[7]
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的诸多方面做精,做准,做细,做实;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施全方位指导;要将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进行因材施教的指导。
四、加强和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调查的指导,特别是在调查报告的选题,撰写方面要与专业相结合,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要注重质量,讲求实际效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动脑发现与专业相关的素材,接触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行业背景,才能更好地了解职业背后的诸多秘密,由表及里地看待问题,为进一步的规划做出准确判断。
(二)加强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大二大三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强烈,但由于经验太少,对企业缺乏基本判断力,存在安全隐患。各种实践实习基地的增加可以为更多同学提供平台和锻炼的机会,使其大大增强了职业判断力,缩短了毕业后与新工作接触的磨合期。[8]
(三)增强亲和力,促进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的建立。指导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感情,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不急不躁,宽厚仁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自己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所以,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忍耐力。[9]
(四)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思路,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增强文字感染力。有些教师的微博、博客虽已开通,但点击率不高,这与发帖的内容不够新,工作方式比较陈旧有关,缺少吸引人的亮点,没有使其成为学生们经常光顾的主战场,因此,除了增加宣传外,还要充实一些学生们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为学生们解决实际困难。[10]
(五)不断提高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讲课水平,用更好的表达感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做好职业指导的基础,因此,要加强理论学习,让自己更具职业眼光,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
参考文献]
[1]张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2]张瑞红。高校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东方文化研究,2013(6).
[3]韦琨。辅导员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河南教育,2009(10).
[4]刘华利。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J].社会科学家,2009(5).
[5]余信丰。基于辅导员工作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10).
[6]毛剑。精细化管理应用于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学管理,2012(29).
[7]余玉湖。转型期地方性高校辅导员精细化工作路径[J].武夷学院学报,2011(3).
[8]陈国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0(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这4篇生涯人物访谈报告是来自于山草香的生涯人物访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生涯人物访谈2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99-03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调查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嘉兴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和2011届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嘉兴地区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研究。采用统计工具分析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状况及其在性别、生源地、专业、政治面貌、是否学生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与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2007]26号以及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要求各高校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或必选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为贯彻这一精神,自2007年以来,嘉兴高职院校从实际出发,逐步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旨在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成大学生牢固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道德,掌握娴熟的职业规划知识和技能,进而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在授课方式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充分利用图书资料、网络教学平台、测评工具、成功校友、职场人物等现有校内外资源开展教学。课程实践活动采取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岗位调查报告书等形式,努力为学生营造实践平台。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逐步形成了一支由专兼职相结合的、校内教师为主校外教师为辅的稳定教师队伍,既有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学生辅导员,也有嘉兴各市县人才中心主任、各行业协会理事长、企业单位经理和历届优秀毕业生。对教师的培养采取送出去培训考证和请专家进来作报告相结合方式,同时通过教研室内部组织听课、评课、研讨交流,以及开展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教科研水平。
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
在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问题上,主要围绕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对现有课堂教学资源、课程教学满意度三方面设计问题,通过对嘉兴市职业院校2011届19个专业的76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整理,结果如下:
在问及“您有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规划”时,22%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清晰,包括长期(5年以上)、中期(3—5年)、短期(3年内)的目标和规划;45%的学生只有短期的,并没有做中长期规划;27%的学生只是大概考虑了一下;5%的学生没有具体规划;1%的学生有时有过生涯规划。
在问及“校内外教学资源是否满足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时,5%的学生表示能非常满足自己的需要,26%的学生表示满足,56%的学生表示不能满足,11%的学生则表示很不满足,2%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
在问及“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问题时,10%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4%的学生表示满意,41%的学生表示一般,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3%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
3.问题分析
通过对师生的访谈了解到,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度重视,从过去的纯就业指导课转变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的对象也开始面向全校学生,授课方式从讲座形式过渡到班级授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也更为合理,课程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多样,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方评价。师资队伍日趋稳定、结构更为全面。但这离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由于采用大班教学,学生针对性不明显。教师授课的不连续性(即教师没有针对一届学生进行大一到大三的完整教学),不利于教学的全程化。课外实践内容较单一且与专业衔接不突出,这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校缺乏专业性的职业规划辅导机构和职业生涯规划资料室,还不能有效地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咨询服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以学校辅导员为主,且大部分是兼职教师,离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还有很大差距。学校专门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而举办的活动还不够多、学生参与度还不够广。学校虽有该课程的网络资源平台,但内容较少且更新慢。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采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以嘉兴地区高职院校2011届的19个专业共800名学生为被试,从执行计划、职业规划意识、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工作价值观、职业环境、职业目标、专业认知等九个方面测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生涯人物访谈3
关键词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 问题 对策
民族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人才的重任。加强和改进民族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利于增强民族高校学生的规划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总结其课程开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并提出若干建议。
1 关于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体系的思考
该校课程体系介绍
该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课程教学环节包括:第一章绪论职业生涯与大学生人生发展,二至五章分别从职业兴趣探索、职业性格探索、职业技能探索和职业价值观探索四个层面展开探讨,第六到八章内容分别是职业世界探索、职业生涯决策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和参加招聘会。其中生涯人物访谈要求要求每三个人一组,寻找本专业在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了解其大学学习经历,求职经历以及工作现状,通过访谈增强自己职业规划的意识,了解规划方法,明确目标。访谈后需要以PPT形式对访谈进行展示,要求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每组时间三到五分钟。参加招聘会要求同学们实地参与招聘会现场,感受面试环节和招聘氛围,并将参加招聘会的感想形成书面文字。
加强和完善该校课程体系的若干思考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在高等学校开始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为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各个高校在实际操作中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均总结了不同的实践经验,但总体而言,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建设尚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而理论界的研究也尚未形成权威性的结论。“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专业,作为一个体系的共识还未形成,高校对职业指导课程在职业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够。
中南民族大学对于学生的早期生涯规划指导较为重视,除了在学生中间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外,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开设了职业规划的内容。但目前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一方面,受制于课程安排,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尚无法对所有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目前的做法是,在大一的上学期对法学院、文传学院等文科类学院开课,而对于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理工科学院的学生只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学生普遍反映希望在入学伊始开设课程。另一方面,高校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级个体的不同学习任务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同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分配学时。
2 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师资队伍的思考
建立专门化队伍
学校为了开设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门设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隶属于学校招生就业处。学校形成了一支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为主题,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管理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老师为辅的师资队伍。以2013年上半年,通过学生网上挑选的方式,共有20名老师得到了授课的机会。这些老师全部为各学院的一线辅导员老师,他们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有着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了解学生特点和专业情况,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较为顺畅。但是,辅导员老师承担着大量学生管理和学生服务的工作,能够投入到教学和教研中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讲老师只能是他们的“副业”。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往往被成为是学校政工干部的“蓄水池”,人员调动较为频繁,这些往往不利于保持队伍的稳定,影响教学效果。
提高专业化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就业指导的较高阶段,要求从业人员不但具有扎实的就业指导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技巧,对人力资源管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而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中,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从业人员对于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也缺乏全面的了解。”①在该校本年度任教的20名老师中,仅有个别老师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大部分老师的教育背景为经济、法律、管理类等等,对于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等专业知识较为匮乏,而这些知识对于职业规划而言又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增强现有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学校通过开展校内培训,校外学习等方式对现有老师进行培训。然而面对学生对于职业规划、职业咨询、求职技巧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这一问题便日益凸显出来。只有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专业化水(山草香☆)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才能使得该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3 关于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思考
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在内容安排上,如果任课老师习惯把重心放在理论讲解上,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理论讲授之外,老师们更应该选择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等方法,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但由于较少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学生对职业世界认识深度明显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其它纯理论的专业课程,而是一门实践和指导性很强的课程,针对当今大学生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在课程内容上应不断丰富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行为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的内容,增加其实操性和实践性,尤其要与社会接轨。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多种并举,相互穿插,使学生在活跃生动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教学活动宜采用单班授课,项目任务活动采取分小组进行的方式。应当注重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幻灯、电教片、网络教材和实物有机地融为一体,重视加大课程信息量,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②为了保证课堂讲授效果,学校在要求讲该课堂设定为集理论课、体验课、经验课为一体。通过测评工具、人物访谈、见习实习、拓展训练等等方式帮助学生开展职业世界的探索。鼓励老师在课堂讲授讲授之余,多开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
注释
生涯人物访谈4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就业 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11-03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外,大多数人都要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拼搏。一个人在还没有就业之前,都会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大学生规划毕业后自己职业的安排或打算。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包括职业生涯与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就业心态等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福州地区5所高校,其中包括本科院校3所,专科学校两所,涉及4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2000多人。调查对象中涉及如下一些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英语、美术、物流管理专业等。调查内容: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调查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其中问卷25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访谈50人,主要访谈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调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网络调查的学生人数约2000人。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题:您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对未来的就业有影响吗?如果目前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怎么办?
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好坏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但有近49%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已经成为事实,没有办法,就这样上吧。另外也有28%左右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13%和10%的学生表示要换专业或是再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见图1)
■
图1 专业不理想怎么办
近年来,经常有公开的资料表明各个专业的“冷”“热”情况和就业率情况。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还是要涌入这些专业,扎堆这些专业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目前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所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考生对所选专业并不熟悉,专业选择基本上是盲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被录取,随便填写学校和专业,并没有特别注意选择专业,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调查问题:您如何理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难就业?
在问卷调查中,有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确实很难就业,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就是失业”。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也有将近70%的学生这样认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调查某省属师范大学,有近65%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太大,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娇子,至今还有相当多人总说,大学毕业了,分配在哪里?这种“分配就业”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实际情况是,大学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不存在“分配”,于是有了“拼爹”“拼关系”等各种社会乱象。
在访谈调查中,我们特地访谈了一位农林专业现为大四但已经出去实习的小吴同学。他认为: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汤少僧多的形势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岗位上,许多公司优先招募有长期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员,这也使得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同时这也打击了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许多用人单位只看中人才的短期使用,没有长远考虑。
目前,学校中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有如下五个特征: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二,大学生择业目标存在短期行为;第三,大学生的角色换转存在障碍;第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趋势;第五,大学生就业受外界因素影响严重,自己缺乏主见。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客观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
(三)调查问题:在校专业成绩重要吗?成绩对未来就业是否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62%的学生认为大学成绩“重要”。而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校成绩非常重要”。
专业成绩反映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专业成绩也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学校中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专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成绩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与将来在职场上拼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的专业成绩,既包括理论成绩,也包括实践、实训技能成绩。
(四)调查问题:您希望将来获得什么样的就业岗位?
在访谈调查中,%的学生认为将来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一个出发点。他们喜欢“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想到社会上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磨炼自己,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大约有%的学生希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的学生仍然选择有较高“待遇”的工作。“职业稳定”,“待遇较高”,“专业对口”这三个问题是调查中回答最多的问题,同时回答这三项的学生数占%。(见图2)
■
图2 因素与就业
高校录取率的逐年扩大,经济结构转型,加上就业政策的不够完善,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许多原先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就业难”专业,专业人员趋于饱和,专业学生大量涌出。在这样一种就业压力下,“稳定”、“高待遇”以及“专业对口”可能都是不够现实的。
(五)调查问题:为了未来好就业,目前在校应做好哪些准备?
调查表明,18%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比较迷茫,没有规划。25%的学生会经常看一些招聘广告,了解相关招聘信息。43%的学生希望能按自己的兴趣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掌握技能。也有近14%的同学希望能够自己创业(见图3)。总体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的准备。一般来说,作为职业规划,需要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未来需求和职业能力,准确为自己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作一定的准备。比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类活动,掌握社交能力、演说能力、处事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
调查表明,专业技能是最具竞争力的。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学好真实本领,将来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见图3)
■
图3 就业准备
(六)调查问题:目前您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
调查发现,大约有41%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就业目标,但近30%的学生没有目标,另外超29%的学生对就业目标感到很迷茫,这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情况。在福州某高校里,我们碰到了一位张姓同学,并对她进行了访谈调查。她说:“我们班里80%的同学都没有就业目标,大部分同学还认为大学要好好‘修身养性’。此时不玩,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这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无目标”的状态。
在有比较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中,多数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比如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取向比较明确。
三、分析与思考
由于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普通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涉及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但确实可以反映目前省属高校学生的一种就业心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态度和准备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冷热因素
包括教育部在内以各种专业就业率为导向的“冷”“热”专业公布,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看法,也导致大学生对今后就业的担忧。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大学生们相对能够“安心”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规划职业生涯。对于相对“冷门”的专业,学生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以无所谓或混日子的心态对待学习。
(二)就业观念因素
对于就业或择业,许多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的认为到时自有办法,有的认为父母、朋友们到时会帮忙,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有的对未来充满乐观,也有的对未来悲观,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创业,“等”、“靠”或者“不去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课程改革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那些原本高考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以后的就业感到迷惘。
鉴于上述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就业态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情商智商等。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解社会需求和应聘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正确对待“冷”专业“热”专业。“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
4.坚持课程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让学生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能力上也有更大提升。
5.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胆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84.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外,大多数人都要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拼搏。一个人在还没有就业之前,都会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大学生规划毕业后自己职业的安排或打算。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包括职业生涯与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就业心态等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福州地区5所高校,其中包括本科院校3所,专科学校两所,涉及4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2000多人。调查对象中涉及如下一些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英语、美术、物流管理专业等。调查内容: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调查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其中问卷25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访谈50人,主要访谈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调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网络调查的学生人数约2000人。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题:您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对未来的就业有影响吗?如果目前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怎么办?
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好坏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但有近49%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已经成为事实,没有办法,就这样上吧。另外也有28%左右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13%和10%的学生表示要换专业或是再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见图1)
■
图1 专业不理想怎么办
近年来,经常有公开的资料表明各个专业的“冷”“热”情况和就业率情况。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还是要涌入这些专业,扎堆这些专业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目前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所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考生对所选专业并不熟悉,专业选择基本上是盲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被录取,随便填写学校和专业,并没有特别注意选择专业,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调查问题:您如何理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难就业?
在问卷调查中,有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确实很难就业,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就是失业”。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也有将近70%的学生这样认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调查某省属师范大学,有近65%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太大,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娇子,至今还有相当多人总说,大学毕业了,分配在哪里?这种“分配就业”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实际情况是,大学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不存在“分配”,于是有了“拼爹”“拼关系”等各种社会乱象。
在访谈调查中,我们特地访谈了一位农林专业现为大四但已经出去实习的小吴同学。他认为: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汤少僧多的形势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岗位上,许多公司优先招募有长期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员,这也使得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同时这也打击了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许多用人单位只看中人才的短期使用,没有长远考虑。
目前,学校中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有如下五个特征: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二,大学生择业目标存在短期行为;第三,大学生的角色换转存在障碍;第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趋势;第五,大学生就业受外界因素影响严重,自己缺乏主见。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客观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
(三)调查问题:在校专业成绩重要吗?成绩对未来就业是否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62%的学生认为大学成绩“重要”。而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校成绩非常重要”。
专业成绩反映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专业成绩也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学校中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专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成绩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与将来在职场上拼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的专业成绩,既包括理论成绩,也包括实践、实训技能成绩。
(四)调查问题:您希望将来获得什么样的就业岗位?
在访谈调查中,%的学生认为将来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一个出发点。他们喜欢“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想到社会上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磨炼自己,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大约有%的学生希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的学生仍然选择有较高“待遇”的工作。“职业稳定”,“待遇较高”,“专业对口”这三个问题是调查中回答最多的问题,同时回答这三项的学生数占%。(见图2)
■
图2 因素与就业
高校录取率的逐年扩大,经济结构转型,加上就业政策的不够完善,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许多原先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就业难”专业,专业人员趋于饱和,专业学生大量涌出。在这样一种就业压力下,“稳定”、“高待遇”以及“专业对口”可能都是不够现实的。
(五)调查问题:为了未来好就业,目前在校应做好哪些准备?
调查表明,18%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比较迷茫,没有规划。25%的学生会经常看一些招聘广告,了解相关招聘信息。43%的学生希望能按自己的兴趣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掌握技能。也有近14%的同学希望能够自己创业(见图3)。总体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的准备。一般来说,作为职业规划,需要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未来需求和职业能力,准确为自己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作一定的准备。比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类活动,掌握社交能力、演说能力、处事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
调查表明,专业技能是最具竞争力的。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学好真实本领,将来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见图3)
图3 就业准备
(六)调查问题:目前您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
调查发现,大约有41%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就业目标,但近30%的学生没有目标,另外超29%的学生对就业目标感到很迷茫,这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情况。在福州某高校里,我们碰到了一位张姓同学,并对她进行了访谈调查。她说:“我们班里80%的同学都没有就业目标,大部分同学还认为大学要好好‘修身养性’。此时不玩,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这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无目标”的状态。
在有比较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中,多数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比如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取向比较明确。
三、分析与思考
由于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普通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涉及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但确实可以反映目前省属高校学生的一种就业心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态度和准备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冷热因素
包括教育部在内以各种专业就业率为导向的“冷”“热”专业公布,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看法,也导致大学生对今后就业的担忧。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大学生们相对能够“安心”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规划职业生涯。对于相对“冷门”的专业,学生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以无所谓或混日子的心态对待学习。
(二)就业观念因素
对于就业或择业,许多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的认为到时自有办法,有的认为父母、朋友们到时会帮忙,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有的对未来充满乐观,也有的对未来悲观,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创业,“等”、“靠”或者“不去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课程改革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那些原本高考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以后的就业感到迷惘。
鉴于上述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就业态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情商智商等。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解社会需求和应聘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正确对待“冷”专业“热”专业。“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
4.坚持课程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让学生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能力上也有更大提升。
5.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胆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84.
[收稿时间]2014-12-19
上一篇:生涯人物访谈报告【最新4篇】
下一篇:课题中期报告(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