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2025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总结了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工作进展,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市农业农村局2025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市农业农村局2025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2025年第一季度,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重点工作任务,积极主动作为,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第一季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稳粮保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是落实粮食生产任务。分解下达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明确各县(市、区)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指标。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市已落实春粮播种面积xx万亩,同比增长xx%,为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第一季度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xx万亩,占年度计划的xx%。加强项目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和规范,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同时,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新模式,建立健全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确保高标准农田长期发挥效益。三是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做好地方储备粮轮换工作,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第一季度完成地方储备粮轮换xx万吨,轮换进度达到xx%。加强粮食质量监测,定期对储备粮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储备粮符合国家标准。同时,积极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粮食仓储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产业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一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第一季度,全市新增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xx万亩,其中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xx万亩,同比增长xx%。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第一季度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家,总数达到xx家。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全市龙头企业带动农户xx万户,户均增收xx元。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第一季度,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三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第一季度,全市新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xx个,接待游客xx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xx亿元。
(三)生态优先,打造宜居美丽乡村。一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第一季度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xx%,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xx%,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xx%。加强村庄清洁行动,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五清一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xx万吨,村内沟渠xx公里,农业生产废弃物xx万吨。二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第一季度,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xx万亩,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xx%;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xx万亩,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xx%。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xx%,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xx%。三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第一季度完成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xx个,重点村建设xx个。加强村庄规划编制,注重保护乡村特色风貌和传统文化,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四)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农村活力。一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第一季度完成试点村xx个,涉及农户xx户,土地面积xx万亩。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第一季度,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xx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xx%。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等工作,第一季度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xx个,占总村数的xx%。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经营性收入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三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一季度新增农民合作社xx家,家庭农场xx家。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扶持,开展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全市共有省级以上示范社xx家,示范家庭农场xx家。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五)强农惠农,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一是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及时足额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补贴资金,第一季度共发放补贴资金xx亿元,惠及农户xx万户。加强补贴资金监管,确保补贴资金安全、准确发放到农户手中。二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第一季度,全市投入财政衔接资金xx亿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xx个,带动脱贫户(监测对象)xx户,人均增收xx元。加强对脱贫户(监测对象)的动态监测和帮扶,及时发现和解决返贫致贫风险问题。三是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第一季度培训农民xx人次,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根据农民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够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紧密,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收益相对较低。例如,一些特色农产品种植分散,缺乏统一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农田灌溉设施老化,电力供应不稳定,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如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道路狭窄,路况较差,给农产品运输和农民出行带来了困难;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灌溉效率低下,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相对较少,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部分农民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能力较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例如,一些新型农业机械在农村地区推广难度较大,农民对其操作和维护不熟悉,导致机械设备闲置浪费。
(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压力较大。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一些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系统,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同时,部分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现象较为普遍。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持续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粮食生产目标管理,压实县(市、区)粮食生产责任,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xx万亩以上。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加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成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粮食品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强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奶类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确保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力度,提高蔬菜自给率。加强生猪生产恢复发展,落实好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稳定生猪产能。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产业。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保障能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为全面推开奠定基础。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通过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物业经济等,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扶持,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增加农业科技研发投入,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方式,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上一篇:晋升医学检验副高工作总结优秀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