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状况调研报告8篇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状况调研显示,情感孤独、家庭责任重、经济依赖明显,社会支持不足,影响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状况调研报告8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状况调研报告【第一篇】
冷清清,嗅不到一丝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独寂寞和虫鸣蛙声相伴;白天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话,怕遭人闲言碎语;城里是个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干活能不能经受诱惑,万一抛妻弃子,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提心吊胆也是常态。三、缺乏安全感由于丈夫不在,农村治安状况又不好,“留守妇女”们普遍没有安全感。
从女人生理方面来看,正常的、有规律生理需求可以调和女性体内的各种生理机能,促进激素的正常分泌。压抑则使女性的身体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影响生理健康。生理上的不适,还影响了女性的心理健康。长期的压抑容易使人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怀疑等心理病变,使人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事情不负责任,容易冲动。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万留守妇女。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隐讳地表达了她们的性压抑问题,“她们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这也导致了连锁的负面情绪。”%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
丈夫外出打工,与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没人看管,怕荒废了孩子未来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长期的性压抑,让她们烦躁而焦虑。她们就是这样艰难地选择着这种痛苦的生活,忍受着与分居的孤寂。繁重的体力劳动似乎还不难承受,让她们更加难以忍受的是长期的性压抑。
当前,农村传统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挑起了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孝敬老人、抚养小孩等家庭重担,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中的“半边天”,一变成为现在家庭中的“顶梁柱”。
树立进步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和睦友善的家庭伦理关系和乡村邻里关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大量男劳动力的外流,使留守妇女在角色定位上由原来的“主内”转变为现在的既“主内”又“主外”,成为乡村良好风气的主要塑造者。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她们对内要营造家庭的和谐,对外要处理好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上,绝大多数留守妇女对赌博等损家败业的恶习有着本能的抵制,很多地方的留守妇女自发地组织禁赌协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破除旧习俗,倡导新风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上,她们付出更多的汗水、奉献出更多的爱心,使那些留守儿童得到家庭的温暖并受到教育。可以说,留守妇女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对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原来由男劳动力承担的农活,现在基本上要依靠留守妇女去完成。男劳动力有的仅在粮食收种的时候才回来帮忙,有的甚至一年都难得回一次家。从土地的翻耕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割等各个环节以及饲养牲畜、种植蔬菜等,都靠留守妇女操劳。有的.留守妇女有了一定资本后,开始建住房、买店铺、办工厂、做生意。目前,不少留守妇女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男劳动力离家远、工作忙,平时很少回村,对村里的事务了解得越来越少,很难直接参与村务管理。村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和“两委”班子民主选举等事务,一般都由家里的留守妇女代为表决或投票。这样,留守妇女就成了参与农村民主管理事务的实际主体。同时,随着留守妇女逐渐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她们的视野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管理小家的层面上,而把目光投向了对村务的参与和管理,对落实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目前,农村妇女入党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农村“两委”选举中妇女当选为班子成员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农村留守妇女正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xx年,中国新增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万多个,全国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总数已超30万个。
随着大量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地区出现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为帮助留守妇女更好应对生产、生活、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妇联的积极推动下,各地妇联组织通过村妇代会进行宣传倡导,以就近就便、自愿互助为原则,积极探索建立留守妇女互助组。
在各地实践中,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有的以村(组)为单位,8至0名留守妇女为一组,由妇代会牵头推选一名有文化、热心肠、能干事的妇女骨干为组长,主动联系开展留守妇女日常生活关爱活动;有的以妇代会主任和妇女小组长为骨干,依托妇女之家、妇女维权服务站,联系本村留守妇女建立互助组;有的则依托各种种植养殖专业生产协会或合作社,建立留守妇女互助组,带动和扶持留守妇女发展专项生产创业致富。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在2日在京举行的全国妇联十一届二次执委会上表示,深化妇女议事会、留守妇女互助组等工作,有力促进了基层妇女群众在社会治理创新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为改善困难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全国妇联和省一级妇联的公益慈善机构xx年募集款物0亿多元,进一步推动“春蕾计划”“母亲健康快车”“母亲邮包”等公益项目的开展,包括新资助“春蕾”学生近.8万人次,新投放“母亲健康快车”90多辆,新发放“母亲邮包”万个。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视“留守妇女”的现实需求。
(二)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
(四)维护家庭稳定,加大“留守妇女”保护力度。
(五)丰富文化生活,体现“留守妇女”人文关怀。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状况调研报告【第二篇】
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这个群体逐渐成为社会、家庭、学校关注的热点。很多时候,留守儿童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这样成长的环境,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等,为了切实做好全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近期**市****乡妇联以**为主体对全乡留守儿童的近况做了一次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对下一步改善目前留守儿童的现状提出了部分建议和意见。
****乡在校中小学生总人数1022人,其中留守儿童54人,占学生总人数的%;其中女生31人,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57%;67%的`留守儿童常年由爷爷奶奶监管,24%的留守儿童由外公外婆管,9%的留守儿童由其他亲戚代为监管。留守儿童的监管人经常与学校沟通的21人,占38%,偶尔与学校沟通的18人,占33%,从来不与学校沟通的人数15人,占27%;留守三年以上的26人,占48%;留守儿童父母一年以上不曾看望孩子的人13占24%;父母每周与孩子通电话的37人,占68%;偶尔与孩子通电话的9人,占16%;有事才与孩子通电话的8人,占14%;留守儿童喜爱学习的32人,占59%;不喜爱学习的16人,占29%;想念父母亲的28人,占51%;希望父母亲回到身边的26人,占48%。
二、关于****乡留守儿童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生活存在少爱。由于没有父母不在身边悉心照顾,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人们一起生活,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空白。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参加做农活、家务活增多了,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出孩子还由于贪玩、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3、留守儿童的心理存在闭失。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留守儿童的道德存在缺失。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5、留守儿童的安全存在隐患。由于留守儿童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监护人大都是年老文化低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家庭与学校教育容易出现“真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时有发生。
三、关于改善目前留守儿童现状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1、发挥妇女儿童之家作用,让留守儿童“有家”。依托妇女儿童之家开展各类有益活动。一是节假日组织乡大学生村官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及时纠正他们作业中的错误,教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二是组织“两人三足”、“踩气球”之类的趣味运动,孩子们不仅从运动中感受到乐趣,还能学会与他人协作,增强孩子们的信心和团队意识,加深留守儿童彼此之间的友谊。三是根据留守儿童特点和需求,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选择一定的场地,配备相应的生活、学习物品以及体育器材、图书、娱乐设备等,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安排专人负责管理。
2、关爱孩子精神成长,让留守儿童“有神”。积极开展趣味心理游戏,将留守儿童组织起来,以儿童喜爱的方式让他们敞开心扉,通过深入了解与沟通,及时帮助他们排除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不定期举办“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活动,引导学生说心里话,让他们有苦有处诉,为他们忧郁的心灵创造舒展的空间,引导他们彰显刚毅独立的一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颗“报效父母、感恩社会”的高尚种子。
3、重视孩子教育问题,让留守儿童“有心”。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性格缺陷,使老师的工作难度加大,建议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严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对于留守儿童在教育上要实行三个优先,在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多渠道进行沟通交流、为每个留守儿童安排结对的帮扶老师,定期进行家访和开展谈心活动。
4、探索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让留守儿童“有爱”。各村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坚持“家长主体”原则,对监护人、事实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多向互动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状况调研报告【第三篇】
泾川县地处甘肃东部,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辖14个乡(镇)、1个开发区、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居委会,215个村民委员会,14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其中妇女劳动力88075人,留守妇女6656人。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涉及到妇女的生存、发展和权益保护的大事,对于妇女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社会的和谐以及农民工家庭和谐等等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期,县妇联抽组专人,在乡、村妇女干部的积极配合下,采取进村入户、查看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经调查,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万人的%,妇女劳动力88075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其中已婚妇女59339人,共有留守妇女6656人,其中5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4568人。留守妇女愿意接受技能培训的4452人,愿意外出务工的3968人,愿意与丈夫同城务工的3762人。在我们调查过程中,90%的妇女因照顾家庭老人、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妇女留在家的主要原因。在留守妇女中,几乎一半的人有过外出打工的经历,她们也很想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但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不得不放弃打工,回家务农。另外女性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工资待遇也低,所以多数妇女选择了回归家庭,这一现象在40岁左右的留守妇女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
我们调查时了解到,90%的留守妇女希望丈夫外出打工,提高家庭收入,这些妇女大多数是青壮年;10%的留守妇女不希望丈夫外出打工,这些妇女大多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不是太好。约有70%留守妇女表示希望丈夫打工的地点离家越近越好,哪怕收入少一点,30%的表示只要挣钱多,远些也无所谓,同样的待遇,希望离家近些。调查显示,95%以上的留守妇女对家庭和丈夫的满意度比较高。留守妇女虽然独自在家承担着照顾老人、小孩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责任,但是她们对当前家里的状况是比较满意的。70%以上的留守妇女跟老人相处融洽,98%对丈夫的家庭责任心满意。
2、农村留守妇女生理和心理负担沉重。一是长期忍受孤寂的折磨。留守妇女在辛勤劳作之余,还要长期忍受丈夫不在身边的孤独。二是怕出现婚姻危机。部分留守村妇担心与丈夫长期分居导致交流减少与感情疏远,对婚姻的永久性缺乏信心。尤其是与丈夫感情基础不牢的,怕丈夫在外打工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抛妻弃子。但在调查中很多留守妇女表示,虽然劳累、孤单,但丈夫能挣钱就可以了,在她们心里,为了家里的生活过得好,丈夫外出打工已是不得已的选择了。三是法律意识弱。农村留守妇女是一个弱势群体,她们的合法权益相对来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农村都是独门独院,相对闭塞,遇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且受害妇女由于怕丢面子,怕影响不好,很少去报案;农村闲话多,女性处于被动地位,常常受了欺负却不敢或不能声张;由于双方长期分居容易对感情产生影响,一些男方在外有第三者,女方却毫不知情。农村没有太多财产,女方又很难了解男方在城里的收入、财产状况,一旦离婚,女方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财产权容易受到损害。
3、留守妇女劳动力调配难度大。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家庭为主的劳动单元模式影响,现阶段留守妇女劳动力仍然为单家独户作战,合作意识不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愿意与人合作,或者出钱找人帮忙,从思想意识上还没有完全树立劳动力调配协作的理念。同时,受家族、邻里关系、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互帮互助也只是小范围内的,没有建立起灵活机动的服务队和互助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留守劳动力合理调配还需要进一步组织和引导。
4、留守妇女劳动力季节性短缺。近年来,我县果品、蔬菜、畜牧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果园面积达到万亩,户均亩,人均亩,拱棚蔬菜累计达到6400座,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2万亩,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7万头、30万口和177万只。随着果、菜、草、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苹果蔬花、套袋、采摘和蔬菜拱棚搭建、全膜玉米覆盖等农忙时期,农村妇女劳动力需求剧增,劳力短缺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5、留守妇女劳动力缺乏系统性培训。目前,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仍然是急需破解的难题。现在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培训次数少,方法不灵活,方式比较单一,培训效果差,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仍然以举办培训班为主要形式,干部包园包户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挂牌指导和田间示范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提高速度慢、效果差,妇女在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留守妇女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稳定。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1、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把激活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的创业热情作为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积极引导她们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开发和农村发展中来,充分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半边天作用。各级妇联干部要把为妇女群众做事、助农村妇女增收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争取农村妇女的理解和支持;要把学技术、搞服务、比贡献作为推进妇女干部作风转变的有效途径,提高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与服务水平,赢得妇女群众的信赖。特别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果园标准化管理等工作中,要善于和妇女群众沟通协商,利用算账对比、效益分析、示范引导、典型带动等方法做群众工作,多做说服教育、宣传引导、传授技术的工作,手把手地示范、面对面地讲解,做给妇女群众看、带着妇女群众干、帮着妇女群众办,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用经济手段调动农村留守妇女的创业积极性。
2、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整体素质。培训是提高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必须立全县产业发展需要和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妇女劳动力技能培训。一方面,对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要创新培训方式,按照年龄、接受能力和个人特长爱好,分批次开展培训,尽可能地把一整套技术分解开来进行培训传授,让农村妇女循序渐进地掌握劳务技术和产业技能。对中青年妇女劳动力要侧重于机械化耕作、果树修剪、拉枝施肥、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农产品营销、苹果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拱棚蔬菜种植等精细技巧的技能培训;对老年妇女要侧重于畜禽饲养、果品包装等劳动强度小、技术要求低、容易掌握的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妇女做好自己的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妇女劳动力效益。要创新培训方式,注意培训的.实用性,以田间培训、技术示范为主,尽量把科学原理和技术要点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妇女群众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要发挥农业科技人员和技能型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定点帮扶,手把手地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田间示范、技术人员包户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村妇女留守劳动力的培训,使其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输出妇女劳动力的培训。
3、优化劳动力配置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留守妇女劳动力作用。要在果、菜、草、畜等特色产业分布规划中,充分考虑区域劳动力资源特点和分布状况,争取在果园拉枝、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饲料购销、疫病防治、拱棚搭建、蔬菜栽培、农产品购销等各个环节为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中各个年龄阶段、各种技能水平的妇女提供就业岗位,使留守弱势劳动力就业不出乡。推行劳动互助活动,组建农村妇女劳务服务队。
4、整合社会资源,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相关的服务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如涉农部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提高留守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门在留守妇女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门为留守妇女提供各种法律服务,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医疗卫生部门建立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支持系统,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减轻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等。
5、充分发挥妇联作用,为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在现有条件下,妇联组织要力所能及地为留守妇女更多地提供服务。一是在留守妇女较集中的镇、村建立妇女维权工作站,为留守妇女提供法律服务,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二是在民主、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组建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为留守妇女搭建倾诉、交流、互助的平台,使她们共同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共同发展建立相互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三是切实关心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加强与留守妇女的交流与沟通,争取社会对留守妇女的同情、理解、支持和爱护,千方百计减轻她们的体力负担和精神负担,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为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和帮助。为农村广大留守妇女撑起爱的天空。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状况调研报告【第四篇】
农村基层“一会两站”是目前农村消费维权的主力队伍,这支队伍直接担负着的简易调解、消费维权的宣传教育、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农村基层“一会两站”将成为工商部门在消费维权领域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庞大力量,是推动消费维权社会化的基石,是推行群众消费监督网的成败关键。而今,这支队伍发挥一定的威力及效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做好适时、客观、正确的心理调适,就尤为重要。
一、我县目前消费维权网络建设情况。
一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农村消费维权网络建设得到了迅速扩大。县工商局、消委会为了进一步扩大消费维权网络的社会覆盖面,积极推进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络体系建设,快捷高效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申诉、投诉和举报,及时化解消费纠纷,切实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认真贯彻《关于开展消费维权“一会两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建得起、站得住、能管用”的要求,稳步推进“一会两站”建设,加强对村级投诉站的`业务培训,并依托各管区的村级、社区投诉站,开展普及消费维权知识,增强农村消费者依法维权意识和保护能力活动。织好维权网络,目前已在全县建立了8个消费者委员会分会,在279个行政村建立了225个消费者投诉站和12315联络站,占全县行政村的80%,在学校建立12个、企业5个、社区4个、市场2个一会两站;已形成了农村消费者投诉不出村的维权格局。
二是有一支受理和解决投诉的维权队伍。在225个村聘请村书记或文书作为兼职受理和调解员,县工商局和消委会对他们进行了业务培训,并在日常业务上经常进行指导,他们已经掌握了受理和处理投诉的方法和技巧,各种文书填写规范,认真接待消费者的投诉,同时加大对农村的宣传力度,使每个农民都知道自己是一名消费者,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诉必投。
三是由于这些人员都是兼职的,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消费维权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是一无所知,在解决投诉时方式方法简单,凭主观臆断、不经思索、草率处理。往往容易造成失误、出现办事偏差,甚至有失公正;一旦遇到困难和问题就有产生诿缩情绪和消极心理,又没有报酬。由于存在着以上种种原因,所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为此农村消费维权工作开展还是相对滞后。
二、消费维权监督员不良心态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分析。
3、主观臆断滋生的盲目心态。有些农村基层“一会两站”人员在调解纠纷、监督检查时,先入为主,凭主观臆断、不经思索、草率处理。往往容易造成失误、出现办事偏差,甚至有失公正;有些农村基层“一会两站”人员则方法简单、缺乏耐心、态度生硬。急躁心理产生的根源是由于农村基层“一会两站”人员缺少严谨、科学、周密、冷静的思考,对工作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对维权为民的道理缺乏深层次理解所致。
4、频受委屈造成畏缩心态。这些心理是农村基层“一会两站”人员在开展消费调解、监督检查工作中,遭到非议、误解、指责所产生的。使农村基层“一会两站”人员感到委屈、不解,从而产生在工作中不敢冒头,只求过得去;不敢有的放矢,放弃原则,畏首畏尾,见硬就闪,见难就避,逢事就当“老好人”、有些农村基层“一会两站”人员自认为,消费维权就是“息事宁人”,凡事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行事,甘当“和事佬”。
5、分身无术导致的倦怠心态。很多农村基层“一会两站”人员既是村长(书记),又兼任很多其他职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相关部门大都各自为政,工作指示多如鸿毛,乱如线团,使监督员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长而久之,使之渐生厌倦、懈怠之心。
三、农村基层“一会两站”人员不良心态调适的有效途径。
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培训内容应以相关消费维权法律法规等为主,切勿过多过滥,要善于抓住重点,做到通俗易懂;培训方式应力求多样化,如知识讲座、实物展示、现场实践等做到新颖趣味、记忆深刻,从而使之尽快能担其责,胜其任,打造一支稳定、专业的维权队伍。
3、构筑“多员合一”,实现一员多用。由“政府协调、工商牵头、部门参与、齐抓共管”,整合农村各类协管员队伍,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镇、街、村居的三级监管网络,真正做到科学监管农村公共安全事务和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落实经费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络是造福全社会的机制,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一大举措。为确保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络的顺利运行,达到预想的成效,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将监督网络运行经费纳入政府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建立补助机制。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状况调研报告【第五篇】
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致使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就越来越多。我们通过对贵州省安顺市几个村的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提出我们的建议。
国家近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关心,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况,让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进入到人们关注的视线之中,让他们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帮助。为此,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安顺市平坝县开展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
1调研时间。
xx年7月23日——xx年7月25日。
2样本选取。
抽取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齐伯乡的4个村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收回率92%,在调研过程中,以匿名的形式实施调查,并分层随机抽取50名儿童进行了个别访谈。
齐伯乡位于平坝县西北部,东接清镇市犁倭乡,南接十字乡,西接乐平乡,北连织金县,全乡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其中省级一类贫困村十个,二类贫困村3个,全乡总人口万人,大概有5千人外出打工。乡民知识文化相对偏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且外出打工的情况十分普遍,导致滞留在家的儿童达到大约1200人。
3调研过程和方法。
齐伯乡地处偏远(据县城28公里),山势起伏较大(南高北低),地势险要,平坝县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齐伯乡。为了全面了解齐伯乡留守儿童的现况,我们在乡团委的帮助下对齐伯乡的齐伯村、下寨村、跑马村、格支村四个村进行抽样调研。为了更多的收集信息,我们采取徒步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在调研地点,深入到每户农家,对农村留守儿童采取问卷调查及对儿童和监护人访谈的形式来了解儿童的现状。
4调研结果及分析。
结合此次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统计总体状况如下:
生活状况。
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是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其余一部分跟其他亲戚住在一起,还有极小部分自己单独住。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主要责任是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监督他们的学习,但能给留守童辅导作业和在思想上进行教育的监护人很少。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左右的监护人能够辅导儿童做业和进行思想上的教育,60%的留守儿童会自己做饭,洗衣服,独立生活,40%的父母会经常打电话回来和孩子通话。
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容易发现但其影响较大。根据我们走访四个村的留守儿童家庭所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以下三个问题:
1、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没有父母关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18%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7%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与孩子分开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需要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孤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心理上的寂寞与生活上的不足,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5%的留守儿童很少参加集体活动,33%希望在学习上得到老师的关注。
3、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20%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会时常产生矛盾,特别是爷爷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7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导致一些孩子也想读几年的书就出去打工。因此,关注他们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的。
学习、教育状况。
在齐伯乡四个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三个因素导致儿童的学习下降:
1、结果显示,85%的儿童喜欢学习。但是学习成绩55%的都是在中等,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只有25%的同学会去问老师,其余50%希望父母帮他们解决,但是父母不在,这些问题就一直积压而又的不到解决,就导致了他们成绩的下降。
2、留守儿童放学回家,50%的学生会先做完作业,然后在去干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一半的人分别是去看电视或是找其他朋友玩。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但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0%的监护人会监督他们学习,而孩子不愿意被监督认真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多数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调查结果中,50%的监护人的文化程度都是小学,只有8%的监护人是高中以上文化。这也导致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关键因素。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及时的解决,成绩的下降也就必然了。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学校教育是很困难的,“留守儿童”离开校园后接触不良社会风气,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得出,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应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家关注。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第三,还要加强与临时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家庭,首先,学生的后天性格与能力的好坏有大部门和学校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应该对带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我们调查结果显示有33%的留守儿童希望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老师关注,这对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重要;其次,学校在教学资源分配上对于留守儿童应该给予更多的分配,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设立“留守儿童”档案,经常性地与他们沟通情感,弥补其缺失的亲情,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得到生活上温暖。第三、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社会方面。
社会是将来孩子们所必需走上的人生舞台,社会的关注对于留守儿童极为重要,社会关注、支持。会让他们更快的学会感恩,人学会感恩了方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孩子们对社会一个很好的理解,是他们走入社会的必要过程,提前认识到社会的光明,然后在看到社会的另外一方面,那么他们会尝试着去改善社会,使社会充满光明。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总之,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孩子的影响缺一不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人生就像一张白字,是这三个因素给了颜料,但是图画的绘制是他自己来完成。我们所能做的是怎样使得我们给予他们的颜料更加的丰富阳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状况调研报告【第六篇】
为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妇女儿童工作,加强对镇区妇女儿童生活状态的了解,确切掌握第一手资料,近期,__市__镇妇联在全镇范围内抽样调查了东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13个村的大部分家庭,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特殊群体的道德情感状况、遇到的问题以及其他城市化进程中儿童成长问题、解决农村儿童校外生活的经验和对策,在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情况如下:
本次调研结合前期对__镇__村、__村为主的东部留守流动儿童相对集中的13个行政村以18周岁为分界线的妇女儿童基本情况,突出留守儿童的摸底调查资料统计为基础,采取发放调查表、个别访谈和查阅档档案等形式开展活动。
__市__镇地处__市东南部,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枢纽条线稀少。农村主要从事基本农作物种植生产、四青作物收售等常规农业操作,高新技术产业仍在建设中。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加入了大城市打工队伍中,遗留不少老幼妇孺。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镇留守儿童人数125人,单亲儿童31人,特困儿童9人,残疾儿童4人。相对应的,农村留守妇女人数众多,不完全统计有432人,其中不乏年龄60周岁以上者居多。
大部分孩童存在隔代监护、单亲监护的情况。其中,隔代监护的有47人,占%;单亲监护的有39人,占%。
1.父母亲情的呵护不足影响着留守儿童情感的养成。
这部分特殊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受其父母职业的不稳定和缺少适当的沟通交流等客观因素影响,遇到学业、生活上的困难或者心理上面的问题,不能及时找到倾诉对象及有效方法,缺少亲情关怀和交流,导致一些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上或可直接影响儿童性格养成,日后,受不良环境影响,很有可能造成其人格发生变化,给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在此次调研中,每个村抽2个孩子进行访谈,数据调查统计中显示,留守流动儿童想念父母的占%,有47%的留守流动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一次,24%的留守流动儿童父母每年回来一次,6%的留守流动儿童父母好几年回来一次,其中,超半数的儿童很少与父母取得联系。
2.亲子关系的失调导致留守儿童的道德情况的变异。
农村特殊儿童人群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身心管理监督,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不够,单单只靠学校、政府、社会的宣传工作,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农村环境相较城市而言,相对闭塞。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关系日趋淡薄,无法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进行正常的家庭沟通,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孩子们往往错失了直接的情感体验,从而难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质量,相较于同龄人,这部分孩子的情感表达出现诸多偏差。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社会、朋友、邻居表现淡漠,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若不能及时正确加以引导,有些留守流动儿童会出现偏激行为,表现出冷酷,甚至导致严重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1.对未成年的监督和教育管理情况令人堪忧。
在__镇除了少部分特殊家庭(指父母过世、家庭离异而将孩子留给老人)外,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其本身存在的问题隐患各方各面,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据调查,农村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为爷爷奶奶辈,文化程度不高,有的还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在知识、能力方面难以承担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二是部分父母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社会的事情,自身只要照顾好吃穿等日常所需便可,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孩子学习、身心发育的旁观者。
2.家庭教育的松懈,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轨迹。
因上一辈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农村家庭对于孩子的受教育理念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长视子女自身素质而定,尽量完成国家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至于今后的从学道路得看子女的资质水平了。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的最直接后果,是导致儿童的道德行为长期处于自由放任状态,加之留守儿童与祖辈间的心理隔阂和代养人的疏于管教,许多小过错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和制止,继而发展成为严重的道德行为问题。现今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不仅仅单靠村广播台了解世间动态,不少儿童更倾向于网络虚拟世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处于成长期的留守儿童,因为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往往会迷失方向,深陷其中。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部分孩童缺乏必要的维权意识,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受到意外伤害,会导致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概率上升,影响社会治安。
1.建立农村各层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址、家长和监护人联系电话、家长和监护人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村妇女儿童之家要认真对统计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归类分档,合理管理,并根据儿童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同时发动属地志愿者与困境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活动,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和结对活动的开展,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2.建立健全与农村儿童的谈心制度。
村妇女儿童之家要定期召开巾帼志愿者、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结对人每周与儿童会面或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特殊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特殊儿童通过与其他学生一起互动,感受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3.广泛开展青少年心理道德情感教育系统培训。
积极组织开展秉承中华传统美德思想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道德情感氛围,把道德情感培养与道德知识学习、道德意志锻炼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将维护儿童权力的相关法规知识纳入各村妇儿之家培训内容,增强各村综治部门小区协管员法律意识,在工作中做维护儿童权利的卫士。充分发挥关工委的协同作用,主动作为,预防和制止少年儿童人身伤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其管理与服务的功能。充分利用现有课外辅导站的组织机构,形成管理长效机制,为保证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建构一个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4.进一步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权益的保护。
建立与“留守儿童”家庭定期交流制度,对其近期的生活表现要有所了解,对可能出现的苗头,要及时更正,建立行之有效的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长要随时了解子女的日常表现,引导他们向有利成长方面发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状况调研报告【第七篇】
人生处处需要掌声,掌声化做一缕朝阳,照亮人生;掌声化作一杯绿茶,耐人寻味;掌声化作一股动力,奋勇向前。掌声就是给人最大的鼓励,同时掌声也是给人们最大的动力,有了掌声,便会奋勇前行!
我曾听说过一个故事。在好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他想凭借着自己的唱歌出人头地,一次机会,他站在舞台上,面对着台下那数不胜数,成百上千的观众。
既然掌声可以化解一切状况;掌声可以暖人心窝;掌声可以给予人们非凡的动力;掌声就是给人们最大的努力,一个人拥有了掌声,就拥有了必胜的信念和信心!
掌声可以带给人们动力,有时候,掌声是给人们最大的安慰,是
心灵
的慰藉,它胜过一切的花言巧语,胜过一切的财务,一声掌声就是给人们最大的动力。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掌声是人们最大的动力来源,让我们用掌声来迎接一切,让我们用掌声鼓励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状况调研报告【第八篇】
城市延伸到县(区)和镇(街),镇(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终端。而镇(街)以下的村(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动,则多是群众自已筹资、自己组织、自我愉乐的活动。
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改革开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构,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中心”。我们可这样理解“报告”中的这句话: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层也应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二是目前基层怎么才能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根据目前基层各不相同的状况,对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设施等进行整合,建设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事实上,近些年来,由政府为主体主导的共公文化服务体系的终端也开始逐渐再向下延伸,对农村基层村一级的文化室实施补助政策。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活动体系中最基础部分。它直接与群众相关,直接由群众参与,具有大众性、自发性、传统性、民俗性等特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有待于用群众文化的方式作为培育和践行的途径,因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实际上是农村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谐基层社会、引导基层群众健康向上生活方式上发挥出了优势。实践告诉我们: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被重视程度明显上升,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着的改善。
但是,目前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离“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这一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在目前新的形势下,虽然全国上下都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村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却遇到了新的困难和矛盾,这些困难和问题折射到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的身上,表现为认识的六大误区。
误区之一: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软任务论。持这种观点的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认为:文化建设特别是村级群众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一无上级绩效考核,二是具体量化指标,不象征地任务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其他任务一样,有硬扛子、有硬指示。于是软任务就软打点。因无考核,抓与不抓、抓多抓少就无所谓。基层干部多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取向,要求投入资金后立有吹糠见米之效,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大多都抱着无所谓,或无所作为的态度,致使农村基层群众文化“软件”不“精”,“硬件”不“实”,其活动更是可有可无。
误区之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次要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有所在,不仅有基层干部,还有更大的一批群众。他们认为:现阶段在农村基层更应该重视物质基础的建设,村容村貌、修房建屋、农田水利、乡村公路建设等等。他们重使用轻投入,重经济生产力,轻精神潜在生产力。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被村两委会领导班子和社会选择机制排挤到十分次要的位置。他们常说:农村人吃饭住房是主要,唱歌娱乐是次要。在抓主要的时候,次要的不可要。
误区之三: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包袱论。在当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边远地区的农村,持这种观点的基层干部和群众较多。他们认为:组织村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个无底洞,只投入,仅热闹,不见效,没回报。劳心费神,风风火火热闹了一阵子,到后来还是回归到冷泠清清的现状。花钱不值得,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不如修幢房屋,立在村头村尾,大家五年十年都看得到。他们对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存有偏见,视为负担。
误区之四: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他人论。持这种观点的农村基层干部不少。他们认为:农村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委会是群众的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其职能就是村民自治,开展一些村务工作。搞群众文化活动,在区县有专业文化馆,搞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镇或街有专门的文化站,这应该由他们去做,他们是专门抓这项工作的。他们还说:我们村干部都没有编制、没有拿国家工资,属业余,群众文化就更不要说了,文化不文化,与我们基层干部关系都不大。
误区之五: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自然发展论。持这种观点的多是基层干部。他们认为:现在农村基层的经济发展还刚起步,还很脆弱,因而就少搞或干脆不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等经济好了,群众收入高了,村级组织的积蓄增加了,大伙的认识到位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就自然跟上去了。有了钱自然就有了一切。他们还曲解鸡鸣与天亮的关系,说什么鸡打鸣,天要亮,但如果鸡偷懒,不打鸣,天还是自然要亮的。他们说:这是自然规律,只是有了鸡鸣,梦中人早醒而也,但如没有鸡鸣,梦中人迟早也会醒的。
误区之六: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等靠要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特别是年轻点的农村干部和比较“老成”的干部。他们当然认为农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重要,能制造声势和影响,提高知名度。但他们有一种等靠要的思想。等上面的其他单位支持开展活动,靠上面的一些部门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补助。他们向上要钱、要补贴。当要到了资金和其他物资、得到了上面的重点支持后,才有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他们说:用等靠要的方法开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这是正能量。而且还热闹了乡村院落,增强了村委会的凝聚力,经费多有节余,这个很实惠。
要走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诸多认识上的误区,笔者认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必须树立五种观念:
第一、要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效益观念。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参加的社会活动,不象经济工作那样,投入和产出都可用十分明确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但是,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对经济活动也能产生间接的影响。社会效益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效益的产生和提高。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效益观念,能有效地克服重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解决工作中的短期行为,并使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机制问题、体制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二、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观念。农村基层群文活动,扎根农村、扎根基层,具有最为深厚的土壤,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既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能搞脱离群众,不能搞空中楼阁,必须依靠群众,立足基层,面向百姓。如果在农村基层搞高雅的钢琴演出会或芭蕾舞等,多是曲高和寡。农村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适合农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群众文化方式,把基层群众文化的根留住。
第三、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观念。目前,我们的体制是,在县区以上有专司其职的文化馆、文艺表演团体,而镇街有文化站,这些都是国办文化机构。镇街一级还有与群众文化工作密切相关的团委、妇联、工会、教育、卫生等部门,村一级虽有与这些相对应的组织,但人员全为兼职。上述这些部门均以某项业务工作为主开展活动,这些活动都要向村一级延伸,这就要求要我们要打破狭隘的分工意识和“划地为营”的工作小圈子,找准自己的切入点,从策略上考虑问题,树立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观念,形成合力,真正做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齐抓共管。
第四、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先导的观念。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它规定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好形式就是利用好群众文化活动这个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载体。生硬的说教和死板的会议以及板着面孔的批评教育其效果都会明显逊色于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在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必须把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落后、思想落后、文化落后现象的改观,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第五、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围绕农村工作中心、服务农村工作大局的观念。众所周知,农村工作特别是基层农村工作相当庞杂,既有阶段性,又有时季性,更有复杂性,农村基层就是一个大社会。就当前而言,农民增产增收、产业结构调整、公共设施改善、农村社会稳定、农业分配制度改革等等仍是农村基层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些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找准结合点和切入口,进行有机结合,开展活动。这此重点、难点工作是个“钉钉”,挂上群文活动的“瓶瓶”,这样的活动,有根有本,有水有源,不仅便于组织开展,而且容易取得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医院工作人员述职报告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