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最新5篇】
【导言】此例“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最新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第一篇】
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倡导的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教师只有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自主、合作、对话、探究等教学理念强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针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对话,还强调研究性学习要回归生活、注重实践。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学习语文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和语言环境,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开展贴近生活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2.树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应树立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兴趣,还可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利用能力。此外,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最终提升了自身语文素养乃至综合素质。
3.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使高中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具体做法如下:
(1)张开想象的翅膀,与文本对话,领悟文本内涵
语文课文的作者的文化底蕴、人生阅历、生活的时代背景等都和学生有着巨大差距,有时甚至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做到知其人、论其世。这样通过与作家、作品的对话,充分发挥学生对文本的再造想象和自身的理解能力,对文本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文本、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已有的语文知识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性解读。
(2)语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进行创造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贵在创新,而语文和创造都离不开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放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其创新能力。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应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积累的语文知识,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融入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以及文中的生活场景进行创造性解读,在与文本及作者对话、产生共鸣、同悟人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感悟与见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使学生的理解文本的能力、感悟生活的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3)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拓展研究方向和方法
①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是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的见解撰写成文。高中学生有能力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小论文。小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注重语言表达技巧,最好有一定文采。因此,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锻炼语言交际能力和表达论述能力,以提高其探究学习能力和语文写作水平。②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拓展研究方向和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拟定一些具有探讨性和可行性的专题方向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拓展研究方法,在布置专题作业时,要对每一个专题做详细说明,比如对专题的内容、目的、价值、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知识和需要查找的资料等做出初步的解题释疑,以使学生选择专题时能目标明确,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及撰写论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③语文知识梳理规律化。梳理复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并记忆的过程,但在此过程中也不乏语文学习的研究性。如学生在梳理中国古典诗词知识时,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是语文诗词阅读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找出中国诗词的基本分类及其规律,然后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找出其中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以便举一反三、对语文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效率。(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4.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挖掘了学生的探究学习潜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提高了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第二篇】
1990年德国汉堡“世界终生学习会议”推出终生学习的理念,标志着教育理论从终生教育到终生学习的重大进展。1994年意大利“首届世纪终生学习会议”,指出“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教育,具有超越时空和信息传递便捷的特征,所以,更适合个别化学习需求,突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理念。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点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的提出适应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和“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这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标。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创设适应高中学生特征的学习手段和方法。高中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已有较好的发展,要求独立评价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不愿接受限制和约束。学习上有求知的欲望,行动有明确的目的,逐渐摆脱环境的影响,但也会出现独断性的特点,有时争强好胜,显得稚嫩。教师要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如何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
网络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现有技能、认识潜能、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文化背景和经历的前提下,首先要改变教师自己。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学会识别、选择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图书馆档案资料、计算机信息库等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学生要学会在校内外可利用的资源中找到最新的、有一定权威性的信息资料,并识别带有偏见或不精确性的资料。学会用多种方式记录信息,如卡片、照片、计算机文件等。以高中历史《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1.课前的准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获得的过程比获得知识内容重要。学生将要面临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地创造性地进行研究,才能有应变力和竞争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结论”的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主题的确定。研究性课题的设置应该源于学生觉得有意义的疑问和问题,和现实社会发展有一定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和延伸的研究。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会有很大的启迪。
(2)师生互动的设计。主题确定后,教师在主题之下列出一系列小课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撰写论文,实现研究成果的展现。提示学生注重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尽可能地有自己新的见解。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进行探讨,挖掘新的资料,运用证据和研究策略进行论点的解释,对论文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个性化的学习。教师应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将想法、结论、观念、思想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启发,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学生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大量案头工作。网页的制作,网上资料的查询、甄别筛选、下载;大量图书的阅读,获取有效信息。学生完成论文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重点指导、修改,并录入到网页论文中。
2.课堂的安排。
课上延伸。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上起到指导的作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把学生和教师的行为限定在一定的时空,对前期个体化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小组合作式的再学习。
(1)学生进行网上资料的阅读和查询,对工业革命影响进一步认识,通过网上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网上个别指导和回答),形成小组的观点,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进行介绍。
(2)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引导学生进入工业革命启示的学习。
(3)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网上查询,学生可以了解其他同学有关工业革命启示的研究情况。寻找新的论据,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对学生结论的论证,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或有创意的观点要肯定和鼓励;对有明显错误的,提醒学生再思考;对有争议的结论,保留自己的观点,课下继续研究。可适当加入辩论,保留传统教学中优秀的地方。
(4)选出2~3篇优秀论文,作者介绍论文的形成过程,回答同学的提问,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使用计算机的评价系统,学生评选出最佳的研究性论文,同时统计学生网上资料的点击率。在课结束时学生了解自己课上的表现,激发学生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6)对教学情况,教师进行总结,指明今后研究的方向。
3.课后的反馈。
历史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课堂上都完成,需要课下教师和学生继续进行研讨;引导学生把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如提出“污染和工业革命的关系”“现代社会应如何看待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知识产权的问题”等,逐步完善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明确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第三篇】
自读课本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地理课本进行自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课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点进行掌握,应当分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导入,即对所要学习的地理新课进行导入,启迪学生的思维。具体的实施中,可选用提出设问的方式,对本节的中心内容进行发问,也可利用地理图片创设情境的做法,让学生在轻松的辨认中接受新课,当然,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新课的内容用幽默的语言进行导入等。第二步,进行导学提纲的展示。结合本节将要学习的地理课本内容,教师在学生读书前进行读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的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确保其不偏离教学目标和分散精力,并鼓励他们通过自读尝试解决问题,完善对地理内容的理解。第三步,理书,也就是对所在章节的内容进行结构和内容层次的归纳,对其先后的学习顺序进行理顺,又要考虑到从什么角度去进行这些问题的阐述等,并进行标记。通过此三步骤,为后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完善前期的准备工作。
引导探究
在实施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贯彻引导研究,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理论。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时,应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过程实施中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重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地理未知领域的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完善整个学习过程。引导探究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一般分为四步走:首先,针对本节地理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供给学生相关的材料,协助其研究。其次,针对地理课本要学习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启发性地理问题的设计,吸引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再次,激活思维机能,通过对地理课本内容的精妙设计,诱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并概括课本及思考到的内容。最后,针对学生的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让学生或讨论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研究结论,完善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即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起始于具体问题,然后地理教师设计研究活动的程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据此自主地进行对地理课程内容的研究,实现对知识的读取等。以“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一课为例,具体的实施如下:首先,展示探究材料。近年来,受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甲烷气体的浓度从1750到2013年上升了约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约31%,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增加约%,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其次,确定研究主题。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进行:①分析资料,对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的联系进行探讨;②探讨全球变暖对河南地区及世界各地的影响;③分组探究全球变暖原因;④面对全球变暖,人类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再次,讨论解决问题。在地理课程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单独思考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相互的完善补充,使得研究结果更具完整性,如对问题②,高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后对思考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较为全面的答案:全球变暖后,促使世界范围内的干湿状况和降水发生了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严重影响到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最后,拓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结尾阶段,教师应当进行拓展学习,针对全球变暖的问题,鼓励学生为其缓解献计献策,并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拓展,倡导绿色消费,坚持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缓解全球变暖问题。
优化小结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尾声阶段,教师应当将本节所学过的地理知识结合以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用富有艺术性的方式将其进行归纳,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堂的小结,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热情,并让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锦上添花,余味无穷。另外,教师应当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学习机会,延伸了课堂研究性学习,因为地理课教学应重视实践的作用,这种延伸可促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更进一步学习。
2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对于高中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分步骤实施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整个过程的研究中,教师积极引导,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第四篇】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色以及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年龄心理特征和自身发展需求等方面,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有必要开展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从高中学生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看,高中生的认知结构日益完善、逻辑思维能力日渐成熟,能够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以为其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倡导的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教师只有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自主、合作、对话、探究等教学理念强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针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对话,还强调研究性学习要回归生活、注重实践。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学习语文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和语言环境,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开展贴近生活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2.树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应树立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兴趣,还可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利用能力。此外,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最终提升了自身语文素养乃至综合素质。
3.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使高中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具体做法如下:
(1)张开想象的翅膀,与文本对话,领悟文本内涵语文课文的作者的文化底蕴、人生阅历、生活的时代背景等都和学生有着巨大差距,有时甚至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做到知其人、论其世。这样通过与作家、作品的对话,充分发挥学生对文本的再造想象和自身的理解能力,对文本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文本、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已有的语文知识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性解读。
(2)语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进行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贵在创新,而语文和创造都离不开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放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其创新能力。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应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积累的语文知识,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融入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以及文中的生活场景进行创造性解读,在与文本及作者对话、产生共鸣、同悟人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感悟与见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使学生的理解文本的能力、感悟生活的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3)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拓展研究方向和方法①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是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的见解撰写成文。高中学生有能力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小论文。小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注重语言表达技巧,最好有一定文采。因此,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锻炼语言交际能力和表达论述能力,以提高其探究学习能力和语文写作水平。②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拓展研究方向和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拟定一些具有探讨性和可行性的专题方向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拓展研究方法,在布置专题作业时,要对每一个专题做详细说明,比如对专题的内容、目的、价值、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知识和需要查找的资料等做出初步的解题释疑,以使学生选择专题时能目标明确,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及撰写论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③语文知识梳理规律化。梳理复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并记忆的过程,但在此过程中也不乏语文学习的研究性。如学生在梳理中国古典诗词知识时,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是语文诗词阅读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找出中国诗词的基本分类及其规律,然后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找出其中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以便举一反三、对语文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效率。综上所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挖掘了学生的探究学习潜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提高了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第五篇】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现阶段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缺乏必要的时间保障;其二,缺乏有效的教师指导;其三,缺乏具体的开展措施。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有实效的可供参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策略作为参照。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好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因此,实施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定位于三方面:培养发现问题与研究的积极性;习得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学会沟通,善于合作。
一、研究性课题发现策略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通常比开展研究更困难。在教学中,为了减轻学生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教师应引导学生由熟到生、由浅入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因此,在帮助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时,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引导或示范。
(一)常规教学中渗透课题
教师在常规课堂上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系统赏析,引导学生探究,同时借助探究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课文内容,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其联想和运用能力。
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课,在了解的经历及后人的评价后,可建议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小课题“我眼中的”。学生的视野不容小觑,涉及的书法、政治才能、爱情与家庭……通过这些拓展和研究,学生对的了解更全面而深入。这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辩证思维。
(二)选修教学中拓展课题
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区别在于:必修课侧重对这篇课文的知识与能力的过手,而选修课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在选修课的设计上应深入文本,巧妙设计可以形成思维交锋的思辨性、开放性问题。比如,在讲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一书中的《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时,引导学生探究“杜甫是凡人还是圣人”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形成争相发言的情景;再如讲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在众多成就的因素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等问题,而教师在这一环节应少点评,制造思维交锋的可能性,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由此拓展出小课题“探寻杜甫的圣化道路”。
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和尊重,习得的已远非单纯的知识,而且体验到了师生思想的相互撞击、相互启迪,从而生成了新知识。而正是这样的开放性课堂和探究性阅读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在彼此思维火花的碰撞下发掘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深入下去探寻研究性课题。
(三)梳理探究中深化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一至五册必修部分的“梳理探究”板块中均提供了一些研究性专题,而这些专题正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资源宝库。
高一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可利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为例,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对汉字进行梳理和探究,形成小课题“家族姓氏溯源”。示例如下:
家族姓氏溯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以下梳理:
一、你的姓氏起源(包括典故、传说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你的姓氏起源地在哪里?宗族迁徙路线是怎样的?(包括迁徙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与你同姓的宗族名人主要有哪些?请择要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的宗族是否有集体祭祖的活动或祖宗家训?请简要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家族姓氏溯源》的梳理探究,学生对自己姓氏的演变以及自己宗族的迁徙过程有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文化自豪感,从而实现了文化自觉。同时学生已经能够把握研究性学习在梳理探究模块中的运用,学会根据提示查询资料,构建基本研究思路,尝试探究方法,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等。
(四)课外学习中自选课题
生活即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自选课题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学、文化现象、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众多领域中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进而形成研究课题,再根据学生个体特长和兴趣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课题。
比如语言类:“成都方言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从歌词看生活化语文”。
文学类:“中西方文学特色比较――以‘巴黎圣母院’和‘家’为例”、“关于中西方神话比较的研究”。
社科类:“中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浅谈成都特色街道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以历史积淀凸显发展的文化内涵”,“关于低龄出书的思考”,“小议诗酒文化”,“从茶文化看传统文化”。
跨学科:“‘红楼梦’政治探佚”,“路西法的侧脸――精神分析与现代文学”。
其中有独立研究的,也有小组合作研究的,学生在假期通过问卷调查、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查阅大量资料,最终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论文,习得研究方法和能力。
二、研究方案设计策略
由于学生此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课题研究,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正可以为学生提供课题研究的真实体验,习得规范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研究能力。因此,要求学生拟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在此环节,教师应充分参与学生的方案设计。
首先,以正规的学术论文开题报告做示范,为学生设计一份开题报告样本,包括论文的目的及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步骤与进度、小组成员及各自承担的任务等板块。
第二,将此样本印发给全体学生,教师辟出一个专门的时间(可以是一节课),将各板块的具体填写内容和语言规范性要求示范给学生,包括如何查找撰写开题报告的资料。学生的困难多集中在“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一项,因此,需要教师提前列举出学生可能使用到的所有研究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课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式。
第三,将学生的开题报告收集起来,教师逐份审阅,并通过与学生面谈的形式讨论不太恰当的开题报告,同时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以杨璐嘉同学的“从茶文化看传统文化”为例:
“从茶文化看传统文化”开题报告
1.选题意义(略)
2.主要研究内容
成都的茶文化、其蕴含蜀地文化内涵及对成都人生活的影响
茶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演变、传承及其中的矛盾和这种矛盾的利弊
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怎么看待文化艺术的变迁,可以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哪些努力?
3.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实地考察:体验茶道、社会调查
查找资料:网络和书籍
4.实施步骤与时间
5.小组各成员及承担任务(略)
三、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本文认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有两种实施方式:第一,独立研究;第二,小组合作研究。教师不对研究小组的形成进行干涉,学生根据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自由组合,组内分工协作与责任担负也由小组成员自行分配。在学生开始研究活动之后,教师仅扮演顾问的角色,负责对学生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可行性接受咨询和答疑。所以,研究性学习从形式上来说是开放的、自主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初听说“研究性学习”时感觉新鲜,经过老师的指导,我选定了“成都方言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并联络了四位同学组成研究小组。我们选定了课题负责人,由她负责协调研究任务。寒假中,我们去过市图书馆、旧式茶馆、川剧院,通过走访、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终于写出这篇论文,并为成都市人文环境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感谢研究性学习,让我们与科研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让我们领悟到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作风,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希望今后还有这样的尝试。(摘自成都七中高2013级14班雷昀《研究性学习感言》)
四、课题成果生成策略
研究性学习成果主要有两类模式,即课堂生成类和非课堂生成类。
课堂生成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前文所述必修课、选修课和梳理探究中生成的):一般采取“学案”或小论文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非课堂生成的研究性课题(寒暑假自选课题):以规范的专题论文形式呈现。教师此前从形式上、内容上加以指导。
五、课题成果评判策略
对于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教师应及时、适当地予以评判。通过对学生课题研究的优劣层次进行价值衡量,一方面有利于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更能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探究思维,习得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评判要遵循两大原则:评判主体多元化、鼓励学生发展方向多元化。建议将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寒暑假作业学分制考评接轨,选作了研究性课题且成果合格,就能获得相应学分。评判过程中强调学生研究的过程习得,包括课题研究每个步骤的阶段性评价。同时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鼓励学生互补式合作,将研究小组作为一个主体评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与包容意识。虽然学生的论文成果可能存在立论不严谨、语言不规范、研究不深入等缺憾,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保护学生的求知渴望和探究热情应比知识本身更有价值。
因此,根据不同形态的课题成果,应选取不同的价值评判方式。经过实践检验,本文提出了两种实效性模式。
其一,课堂展示型。
对于课堂生成的研究性课题,多采取这类模式予以评判,即利用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包括展示优秀学案、举行读书报告会、课前三分钟演讲等形式。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研究性学习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常态,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在展示和交流中,学会了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形成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
其二,推荐答辩型。
对于非课堂生成的研究性课题,更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观意识,教师应鼓励、强化这种审美差异,充分展现学生个性。为了更大程度建立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采取教师甄选优秀论文、推荐答辩的模式。
首先,语文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将本组内的所有论文按所选课题分类组织讨论,甄选出本组内的优秀论文文本。
其次,推荐优秀论文作者参加答辩。如果是小组合作形式的论文,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小组内所承担的研究任务独立参加答辩。答辩评委由参与论文评阅的语文教师担任,原则上每组评委3人,且科任教师回避本班学生的答辩。答辩流程包括:
1.提前3天通知学生准备答辩。
2.进入答辩会现场,学生3分钟陈述。
3.学生当场回答由评委提出的与论文相关的1―2个问题。
答辩会结束后,由评委教师将论文与答辩质量进行综合评定,评出等级,获得一等奖的论文将集结付梓。通过答辩,学生不仅公开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且通过教师的提问和点拨,能促进学生加深对课题的领悟,为其今后更加严谨的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以上所述,是经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之一,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学生的研究行为充分张扬了学生个性,显现了个体特长,培养了新课程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自觉意识,有利于端正严谨的科研态度,形成相互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最终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和完善的人格。
下一篇:家乡文化调查报告实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