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实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1
国内护理差错事故的相关概念
医疗(护理)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1]。护理差错:凡在护理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差错、对病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但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称为差错[2]。护理差错分为一般差错和严重差错。一般差错是指未对病人造成影响,或对病人有轻度影响,但未造成不良后果者。严重差错是指护理人员的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护理缺点(陷):在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是虽然有某一环节的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并未发生在病人身上(如错抄医嘱,但未执行)的现象,称为护理缺点[3]。护理缺点往往是构成护理差错的危险因素,而护理差错又是构成护理事故的危险因素。因此,对护理差错、护理缺陷的有效管理是防范、杜绝护理事故的重要手段。
国外相关概念
国外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但有几个概念与之密切相关。错误(error):是没实施原定正确的计划或采取不正确的措施去达到目标。错误不一定都导致伤害后果[4]。未遂过失(nearmiss):在医疗过程中,的确存在了某些错误或异常事件,由于有意或无意的实时介入,错误的结果并未真正发生于病人身上[4]。临床异常事件(clinicalincident):任何对病人、探视人员或工作人员导致伤害、或有伤害可能的事件,或任何导致设备或财产的功能障碍、损害或丢失的事件,或任何可能导致投诉的事件[4]。
医疗不良事件(medicaladverseevent):是指非有意的伤害或并发症导致病人出院时的失能(disability)、死亡或住院时间延长,它是由医疗卫生处置而非病人的疾病过程所导致的[4]。可以看出,国外所指的未导致病人伤害后果的错误、因医务人员的错误导致的对病人有伤害可能的临床异常事件、未遂过失等则可以称为医疗差错。有伤害后果的错误即为医疗不良事件,也就是我国所定义的医疗或护理事故。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对护理错误及相关内容的管理范围大于我国的护理差错、事故等。这是我们进行护理安全管理时应考虑的问题。
2国外差错事故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的理论基础
对差错如何进行管理取决于人们对差错原因的认识。英国心理学家Reason[5]提出了两种不同观点,即个人观(person-alapproach)和系统观(systemapproach)。个人观认为错误主要是个人原因引起的,是由于人们的心理失常如遗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积极性、粗心大意、疏忽、轻率等。因此,防范错误的对策就是处罚犯错误的人,如点名批评、教育、罚款、甚至威胁等,以提醒当事人和其他人更加小心,减少个人非正常行为的发生。而系统观认为,是人就会犯错误,即使最好机构内的最优秀的工作人员都有可能犯错误。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系统的问题而非人的行为失常。这些因素包括工作环境中错误反复发生的隐患以及引起这些错误的组织程序。当错误发生后,事情的关键不是追究谁犯了这个错误,而是弄清系统出了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防范错误的对策是,从组织机构的角度系统设计防御错误的机制,减少人犯错误的环境和机会[5]。
个人观与系统观在对错误发生的原因与处理方法上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个人观注重惩罚犯错误的人。它有两个主要弊端。其一是将个人的错误与整个系统的问题隔离开来,事实上,很少有错误完全是个人的原因引起的。若不重视对系统问题的分析和改进,即使惩处了错误的当事人,同样的错误可能会再次发生。另一弊端是犯错误的人因害怕受责备或羞辱,便有可能将大量可以隐瞒的错误都隐瞒下来,这样使相关部门或管理者失去了从差错中进行学习的机会。因此,很多高风险行业如民航、核电等在错误管理方面就采取了系统观[6]。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病人安全专家Leap博士[7]提出,发生差错后担心被惩罚是当今医疗机构内病人安全促进的惟一最大障碍。在医疗机构内,很多错误重复发生,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管理的方式存在问题。
国外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的实践
基于错误管理系统观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个人和群体对待安全及安全管理的价值、态度、观念、能力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医疗机构应改变传统的“责备与羞辱”的文化,构建积极的安全文化。积极的安全文化包含四个方面:报告文化(reportingculture)、公平文化(justculture)、弹性文化(flexibleculture)和学习文化(learningculture)。如果一个机构具有积极的安全文化,就会在组织内形成一种氛围,人们都愿意报告异常事件及未遂过失并从错误中进行学习[8]。“针对系统+非惩罚性环境”是医院先进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积极的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灵魂,是安全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8]。
不良事件或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系统。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已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它包括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外部报告报又包括自愿报告与非自愿报告[9]。自愿报告是目前大力提倡的。病人安全报告的形式有多种,包括网络报告、电话报告、书面报告等。报告者可以报告自己发生的问题,也可以报告所见他人发生的问题。自愿报告系统采取了匿名的形式,对报告人严格保密。所报告的资料不得作为法院官司的证据。有关部门对报告的人给予鼓励甚至奖励。一些地区建立了异常事件自愿报告系统,如:某医院护理事件的报告包括药物不良事件通报系统、针刺伤通报系统、跌倒通报系统、管道滑脱通报系统、不明发热通报系统、给药异常通报系统。报告系统鼓励对涉及到病人安全的各种事件资料的收集,并组织专业人员对所报告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给相关部门及临床提供反馈,必要时提供及时干预,减轻事件后果的严重性。
不良事件或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系统实施后的效果
实施病人安全通报系统的国家或地区,所通报的医疗不良事件数量都有很大增加。如美国某医院在实施这种新的报告制度后,第1年的错误报告率增加了60%。这样使原来一些隐藏在冰山一角下面的错误浮出水面,便于进行分析和改进[9]。美国健康服务组织认证联合委员会(JCAHO)的前哨事件报告项目将易致人死亡的高浓度氯化钾撤出了护士治疗室[9]。澳大利亚病人安全基金会建立的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系统(clinicalincidentreportingsystem),2年内医务人员报告了280起病人跌倒事件。作为对跌倒事件的反应,人们设计了一个跌倒危险性评估表,对每一位65岁以上的病人住院时进行跌倒风险性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由此,病人在医院因跌倒而致骨折的人数得到了明显降低[10]。
3我国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现状
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我国护理差错管理方式仍遵循1982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和医院工作人员职责》的相关规定。主要内容有“各科室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由本人及时登记发生差错、事故的经过、原因、后果。护士长及时组织讨论与总结。差错、事故发生后,按其性质与情节,分别组织全科或全院有关人员进行讨论,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并确定事故性质,提出处理意见。发生差错、事故的单位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时,须按情节轻重给予处分。”[11]对于医疗(护理)事故的报告,以我国2002年9月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三、十四条关于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为主[2]。从有关规定可以看出,护理差错或事故的报告仍为强制性的,至少是非自愿性的。对差错的处理以找出责任人为主,对责任人或科室进行相应的处理。处理方法包括检讨、批评教育、罚款、、降职、停职、甚至吊销执业证书等。不难看出,处理的原则还是找出犯错误的人、弄清其责任的大小并对个人或科室进行批评处罚。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因为害怕受批评处罚、害怕曝光等,只得报告那些不得不报的事件。本质上还属于责备与羞辱的文化状态,且现有的通报系统缺乏对上报资料的分析和利用。
护理质量控制中对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的有关规定
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中提出了不同等级医院严重护理差错、护理事故发生的次数规定,如三甲医院百张床年严重差错次数不超过次,事故为零[12]。这显然是注重终末管理而非过程管理。不排除为了达到这一标准,科室有意减少上报差错次数的情况。从过程管理的角度来讲,应该是错误暴露得越充分越好,差错报告的次数不代表病人安全的程度。相反,它反映安全文化先进的程度。
4对我国护理差错事故管理方法的改进设想
改革传统文化,重视对系统的改进而非对个人的处罚,建立有效的病人安全事件通报系统是护理差错事故管理改革的方向。
改进安全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安全管理要将重点转移到过程管理。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实施。不能以差错报告的次数来评价病房安全管理的水平。
改进对差错事故管理的方法
要在医院内创建一种氛围,人人重视病人安全,讨论病人安全,对差错事故的当事人减轻或免于处罚。这就需要医院从最高层领导到各临床人员观点的转变。对于没有引起伤害后果或纠纷的差错,可免除当事人的处罚。如果引起了纠纷或诉讼,需要赔偿或赔礼的,医务人员需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律免责或一律追究都是不妥的。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做法,如周立宁[13]介绍了对一起护理差错的原因从整个系统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的方法,但这还处于局部。在一种无惩罚的环境中,人们才愿意暴露更多的问题,从而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2
第二,会计过失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形态。一是会计过失的产生的原因:会计人员素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格;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按照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二是会计过失的主要形态:会计资料中的计算和抄写错误,会计业务的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确认、计量、制证、记账编表等专门技术,才能正确操作,否则就会发生违背操作技术、操作规范和程序的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由于会计人员工作不认真,造成疏忽性错误,或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不予重视,造成漏账错误;会计政策的误用,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不熟悉,就难免会发生会计政策误用的现象。
第三,会计过失防范体系的建立。一是货币资金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现金收支与管理方面易出现的过失错误主要有现金管理制度不健全,钱账不分;现金收付手续不健全,会计人员把关不严,致使不应报销的支付项目或内容不全的原始凭证报销入账;收支现金不及时入账,造成库存现金盈亏;账务处理有错误,造成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账实不符。银行存款收支与管理方面的过失错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分工不细,未将本来不相容的职务分离;缺乏凭证审核制度,对于银行存款的收付款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都必须经过审核、批准和复核或承付,才能办理收付款业务;缺乏银行存款的账目核对;银行提现管理不严,很多单位从银行存款中提取现金的用途填写不详,从而给非法提现以可乘之机。二是存货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未按合理程序制订购销合同;催货不及时;验收入库手续不健全;支付货款缺乏合理程序和有效控制;会计部门应根据保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填制的货物验收单和人库单及有关规定,审核销货单位的有关凭证是否符合付款条件,然后决定承付还是拒付货款或是部分承付、部分拒付;存货发出时选用的计价方法不合理,不适当;存货出库手续不健全等。三是固定资产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建、报废审批手续不严格;固定资产的验收、登记不完善;没有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转移制度;固定资产的账、卡不全,或虽齐全但缺乏必要的相互制约制度。固定资产的原值计算不正确;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不正确;固定资产清理报废处理不当等。四是成本、费用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成本的开支范围不明确,没有正确分清该计入成本的费用和不该计入成本的费用。没有正确划分应计入产品成本费用和应计入的期间费用。材料的计价标准和方法不一致,影响材料耗用成本计算的结果。接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材料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计算不正确,结转不合理,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工时记录不正确,以致生产产品的人工工资分配不合理,影响产品成本的正确计算。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不合理,未按产品收益程度分配。五是营业收入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营业收入入账时间不正确。对于这类问题,查找人员首先应审阅“营业收入”明细账摘要记录,调阅有关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此判断其入账时间是否正确;营业收入的入账金额不正确,应审阅“营业收入”明细账记录,并调阅有关会计凭证,检查其账户对应关系是否正确,同时核对其原始凭证,看账账是否相符。有些企业混淆了各种收入的界限,将正常的收入作为其他收入处理,影响了有关指标的真实性,对这种情况,可通过查阅会计凭证发现线索,看账证是否相符;对销货退回的处理不正确,对这种情况,应从查阅“银行存款”日记账人手,审查对方科目、摘要内容,必要时审查有关原始凭证和记账,看证账是否相符,同时应查阅“库存商品”明细账中有关红字发出数量记录,还应注意销货退回时是否退了增值税,账务处理是否正确等情况。
责任会计在出版企业中的应用
管永礼
第一,出版企业建立责任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有效地控制、管理庞大的出版企业组织,必须从管理模式上改革。而责任会计正好适应了出版企业内部管理的这种需要,将企业利润指标与会计的职能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划分责任中心,将企业经营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按责任归属落实到内部各责任中心,并按确定的责任指标进行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考核,开展人本管理,做到经济责任、经济权利、经济效益、经济利益相结合,充分调动各责任中心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控制出版企业的资金占用和成本费用耗费,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建立和实施责任会计是现代出版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出版企业经营活动的业务流程,可以划分为编辑、出版、印刷和发行四个阶段,编辑阶段又包括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和发稿,出版阶段也就是图文制作阶段,包括封面及正文设计、发排、三校核红、出片打样、付印。印刷阶段大多数出版企业委托有资质的印刷厂印刷,而发行阶段有多种渠道:委托新华书店、自己成立图书销售公司销售、作者包销、图书策划人自己负责销售等。一种图书从策划选题,经过编辑加工、出版、印刷、到最后销售,在会计核算中常常涉及到一个概念,即“图书策划入”,其负责该种图书经营的全过程,而每种图书的经营又象是一个“小工厂”,它的原材料(选题)来
源,生产(编辑、出版、印刷)方式、销售(发行)渠道都各不相同,图书策划人熟悉其策划的图书经营全过程,所以按“图书策划人”设立责任中心是科学的、可行的。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3
关键词:《解放日报》 作用 载体
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思想。《解放日报》是伴随着运动而创立发展的,是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之一,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载体。研究其在运动中的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解放日报》是延安时期党中央的重要舆论传播工具之一
党中央进驻延安后,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对舆论宣传十分重视。延安时期共出版了100多种报刊杂志,其中,具代表性的有《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抗战报》《解放》《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和《中国文化》等。这些报刊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陕甘宁边区群众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宣传工作纪律,致使有的报刊出版后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与党中央有不一致的地方,特别是皖南事变发生后,个别报道出现的失误对党的政治及军事斗争造成了不良影响。为“加强宣传工作的纪律性,统一全党的宣传思想”,1941 年5 月15 日,亲笔起草通知:“五月十六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
始终对《解放日报》十分关心,专门题写了报头,撰写了《发刊词》。他在百忙中为《解放日报》撰写了不少社论、文章或修改稿件,多次对如何办好报纸发表意见,还参加报社座谈会,征求对《解放日报》的意见和建议。《解放日报》自创立,特别是在其改版后,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解放日报》改版是运动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的《解放日报》改版是在全党整风运动初期,此举必然成为整风运动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整风运动的最初酝酿始于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此次全会上,同志明确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还强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队伍中存在着的一些严重的错误,是应该认真克服的。”这里所说的“一些严重的错误”指的就是教条主义错误。此后,同志作了大量的舆论准备,亲自编辑了《六大以来》,收集中共六大以来的主要历史文献;出版了他在1930年至1933年期间所作的农村调查汇集而成的《农村调查》,并写了序和跋,强调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然而,同志十分重视的《解放日报》,在准备整风运动方面,却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他决定对《解放日报》进行改版。当然,改版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解放日报》办报方针没有充分体现党报的性质。《解放日报》创办后,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形势、报道边区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此并不满意,认为它还不是“一张完全的党报”。问题就在于《解放日报》的办报方针出现了偏差。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并没有主要报道党的方针政策,以及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报道国际新闻;登载中央决议、指示和中央领导的文章时,缺乏对这些决议和文章的阐释与解读;报纸存在基本上不反映执行上述精神的情况等问题。
二是《解放日报》没有充分重视对反教条主义的舆论准备工作。反对教条主义是中央很早就开始酝酿、高度重视的问题。作为党的重要喉舌,《解放日报》本应主动配合中央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大力做好舆论宣传引导。然而,《解放日报》对此不但没有什么作为,反而视而不见。典型的事例,如1941年5月19日,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报告,这个报告后来成为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解放日报》却对此报告没有作任何反应。1942 年2 月1 日,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整顿党的作风》,《解放日报》也只在第二天第三版右下角发了一条简讯。这个演说实际上是全党整风运动开始的重要信号和标志。
三是对博古执行教条主义不满。《解放日报》之所以出现前述工作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我党办报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片面学习前苏联《真理报》和国内某些报纸的办报模式;报社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等。但无论如何,担任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兼《解放日报》社长的博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遵义会议虽然纠正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但由于红军正处于战略转移中,中共中央当时不具备对“左”倾错误做政治上清理的时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为从政治上清理“左”倾错误提供了条件和准备。博古作为当时主持党中央工作的实际负责人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主要执行者,无疑对后者给中国革命造成的重大损失负有重大的领导责任。虽然在遵义会议上,博古对自身的错误作了一定程度的检讨,且会后不久中央就决定由接替他的职务,但显然对博古是不满的,再加上博古在《解放日报》工作期间的失误,使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博古对过去的错误思想不仅没有清理,而且在工作中还继续执行着过去的错误。因此,对《解放日报》进行改版,不单单是改变报纸的办报方针,使之成为“完全的党报”,更是对博古本人的错误思想进行清理的好时机。为此,在1942年1月24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严肃地批评了《解放日报》的错误,并指出了今后的改进方向。
1942年3月16日,发出了《关于改造党报的通知》,明确提出“报纸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每天与数十万的群众联系并影响他们,因此,把报纸办好,是党的一个中心工作……尤其根据整顿三风的号召,来检查和改造报纸”“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要这样做,才是名副其实的党报,如果报纸只是以极大的篇幅为国内外通讯社登载消息,那么这样的报纸是党性不强,不过为别人通讯社充当义务宣传员而已,这样的报纸是不能完成党的任务的”。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出版了改版后的第一张报纸,并发表了由博古撰写、修改定稿的社论《致读者》,明确提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要达到这个目的的主要的环节,就是要使我们整个篇幅贯彻党的路线,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斗争,帮助全党工作的改进。这样来贯彻我们报纸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几个月后,中央又任命陆定一为《解放日报》总编辑,进一步加强对报纸的领导,使《解放日报》朝着“一张完全的党报”迈进。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报》出版1,000期,博古撰写了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标志着报纸改版告一段落。
《解放日报》对整风运动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整风运动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报纸的作用。1942年3月31日,他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指出:“利用《解放日报》,应当是各机关经常的业务之一。经过报纸把一个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 就可推动其他部门工作的改造。我们今天来整顿三风,必须要好好利用报纸。”《解放日报》改版后,在运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围绕整风运动,积极宣传并阐释党关于整风的方针政策。《解放日报》集中力量对整风运动进行了宣传报道,不仅发表了中共中央和、刘少奇等人关于整风运动的文件、著作和演说,而且还发表了许多社论和文章,如发表中央关于整风的诸多文件和的《反对党八股》。与此同时,刊登了《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宣布党八股的死刑》《教条与裤子》《讨论整顿三风的具体化》《整顿三风中的两条战线斗争》等社论和评论文章,阐明整风运动的意义,批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宣传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批评整风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言行,引导整风运动顺利发展。据统计,《解放日报》总共发表社论、代论、时评、短论、短评等形式的评论936篇,其中,社论占%。报纸改版后,社论作者多为、、刘少奇、、任弼时、陈云、谢觉哉等重要领导人。虽然社论不再每天必发且数量减少了,但由于社论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质量显著提高。据曾担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的杨放之说:“改版以后,整顿三风的宣传报道,各级领导同志阐述整风运动的文章,各单位检查三风不正的新闻都明显增多,而且都放在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
二是出版反映整风运动的专栏和专刊,主动引导整风运动。为推进整风运动的开展,报纸专门开辟专栏和副刊。自1942 年5 月13 日至11 月6 日,主办《学习》副刊,每周两期。专刊紧密结合整风学习中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学习方法和工作作风,主要刊载有关整风的论文、学习心得、经验介绍、问题解答等。延安许多单位都把该副刊作为整风学习的必读材料。自1942 年4 月1 日至5 月13 日,开设“党的生活”专栏,刊登《党员工作中的不安心现象》《三风不正的一些事实》等文章,反映党员、党支部以及领导作风上存在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事例说明开展整风运动的必要性。自1942年4 月10 日至20 日,编辑了6期《整顿三风讨论资料特辑》,刊登整风学习中的重要文件。中央指定的22 个整风文件,大多数发表在这个特辑上。
三是集中报道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促进边区整风运动。1942 年10 月19 日至翌年1 月4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是在直接指导下举行的会议。会议结束后的1 月31 日,《解放日报》用第一版整版和第二版1/3版面,发表了有关大会的长篇新闻,详细地报道了大会各个阶段的内容和等中央领导参加会议的情况。之后,报纸大量刊发边区各级党委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的情况、会议决议陆续付诸实施的消息等。声势浩大的宣传报道推动了陕甘宁边区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也向其它边区提供了重要的整风学习参考材料。
四是通过内部整风牢固树立党的新闻观,增强报纸的党性。《解放日报》的内部整风是从改版开始的,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又推动了整风运动。整风开始后,报社的编辑记者在完成每天的工作后,便开始学习文件;外勤记者常常把文件带在身上,抽时间阅读。博古在整风期间,自觉检查,丝毫不回避和掩盖自己的错误,多次在中央会议上坦诚剖析自己,认真清算头脑中的错误思想。对于报社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他也主动承担责任,表现了勇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编委会其他成员也处处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解放日报》还发表了陆定一、胡乔木等人阐述新闻工作的文章和社论,如《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把我们的报纸办得更好些》《报纸和新的文风》等,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办报的路线、方针、原则、作风等一系列问题,都作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阐述,为发展党的新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经过整风和改版,《解放日报》从思想上、政治上进一步肃清了教条主义的影响,增强了报纸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编辑记者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整风使我们获得了一个面貌全新的、名副其实的党报。这个党报又成为宣传整风运动,向各抗日根据地传播经验的有力工具。”
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过程研究—以《解放日报》为考察对象”(项目批准号12JD71007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
[2]《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刘明钢。解放日报改版:点将陆定一[J].党史博采,2006,1,(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年谱》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6]王敬。延安解放日报史,新华出版社, .
[7]杨放之。解放日报改版与[J].军事记者2005,(6).
[8]万京华。《运动中的解放日报与新华社》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4
一、审计决策过程
审计决策同其他任何决策一样,通常要经过六个步骤:
1.正确描述决策问题。审计人员在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可能碰到一系列的决策问题,在采取每一个行动之前,决策者都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要做什么决策,对每一个决策问题都要有一个准确的表述。例如,关于审计意见的决策可表述为: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之后应当出具哪种审计报告。
2.确定评估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标准。对每一个审计决策问题,审计人员都可能面临多种选择,必须有一定的依据来评价各种选择的合理性,这就是评价的标准。审计人员必须找出这种标准。在很多情况下,评价的标准不止一个。例如,在做审计意见决策时就可能用到下列标准:(1)审计准则;(2)重要性水平;(3)财务报表存在误报的风险水平;(4)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方面的风险;(5)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的潜在成本;等等。
3.分析权衡已确立的评价标准的优先顺序。对审计人员来说,各种评价标准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某种情况下,降低审计风险的水平可能比提高收集审计证据的速度更重要,也就是说,在决定是否需要收集额外的审计证据时,主要应考虑更多的证据是否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而不是把审计外勤工作的截止日作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前述审计意见决策的5个评价标准都是相关的,但审计人员可能认为无论做出什么选择,第一项标准是最重要的,第二项标准也是重要的,第三和第四项标准重要与否取决于是否有证据表明这种问题存在,而第五项只是一般相关的标准。
4.找出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有些审计决策,可供审计人员选择的处理方法是非常明显的。如审计意见决策,就是要根据审计结果决定出具哪种类型的审计报告,每种类型的审计报告都有明确的标准。有些审计决策,如收集哪些审计证据、收集多少审计证据的决策,则要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5.评价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的方案一经确定,审计人员必须依据所确立的评价标准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做出最终的选择。如审计意见决策,在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没有任何疑问的情况下,可出具标准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财务报表存在误报的情况下,可视误报的严重程度使用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再如选用审计程序的决策,有些审计程序可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但成本很高,有的审计程序对实施的时间性要求较高,如对应收账款的询证程序,决策者必须针对各种程序的利弊,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加以权衡。
6.选择最佳方案。在对全部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后,就要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我们还以审计意见决策为例,由于审计人员没有发现财务报表存在误报的证据,也没有持续经营方面的忧虑,审计人员对审计意见的正确性有合理的把握,因此可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审计专业判断
审计的专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在做决策的过程中,依照专业标准和职业经验,对影响审计决策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对不确定的事实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判断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从多项可选用的方案中找出最佳的,这就是决策。判断和决策是相随相伴的,可以说在审计决策的每一个步骤中都离不开专业判断。
审计人员在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中,需要做出许多审计决策,其中主要的包括以下方面,也就是说,审计人员需要在这些方面实施()专业判断:一是确定重要性水平;二是识别重要的审计目标;三是评价审计风险;四是选择审计程序;五是评价审计证据;六是评价分析性程序的结果;七是评估管理当局所做出的陈述或说明;八是发表审计意见。
众所周知,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因此,伴随注册师判断过程的风险就是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失当。检查风险就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中出现差错而引起的,有的差错可归属于抽样风险,有的则由非抽样风险引起。例如,审计人员选用审计程序不当、没有发现审计样本中的错误、对查出的错报没有做出适当的处理等。审计人员判断失误是一种非抽样风险,要认识和避免这种风险,首先要认识到审计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取决于专业判断的水平,错误的判断可能引起错误的审计结论,要想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就必须充分了解发生错误判断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加以避免。
前文所述审计决策的一般模式中隐含着几个重要的假设:第一,审计人员是理智的;第二,审计人员能够正确地表述决策问题;第三,审计人员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标准和可供选择的方案;第四,审计人员有能力从多项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最佳的。但在现实中上述假设并非总是真实的。在某些情况下,审计人员可能无法获得审计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是审计人员不具备正确地评价标准的知识和洞察力,致使他们不能识别和评价相关的标准,从而做出了不明智的决策。正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审计人员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种种思维定式,甚至偏离最佳的审计决策。我们将对三种思维定式进行分析说明。
1.受经验的暗示。往事与现实问题在表面上的相似之处,往往会影响到的决定。审计人员常常使用那些屡试不爽的审计程序,就是这种经验暗示效应的表现。经验暗示可能使审计人员在判断过程中产生一种偏见,认为过去成功的方法可以解决眼前的难题,这种偏见使得决策者在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中,总是优先想到其中一些结果而忽视另一些结果,这一事实必然影响到审计人员对评价标准的分析和对不同行动方案的考虑。
2.类比推理。决策者往往套用旧框框来评价目前的情形,就像类比法按照对一种情形的了解来解释另一种情况一样。这种思考形式会使审计人员在判断时带有潜在的偏见,他们往往会夸大决策时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与他们所熟悉的情况之间的相似性,忽视每个决策的独特性,当两种情形所存在的差异要求以不同的方法去处理时,类比推理法就可能导致判断失误。例如,审计人员将同一个审计方案于不同的委托人、对不同的客户采用同样的抽样规模,都可能出现判断和决策失误。
3.受主观预期引导。决策者经常对将要做出的选择先形成一种预期,并将此预期作为判断的起点,然后再根据事情的做进一步调整。问题是,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找支持他们观点的证据,而忽视或回避那些提供相反证据的信息。决策的起点实在是太重要了,随后所做的调整很可能不能充分反映新出现的信息所要求的变化。例如,审计人员在对某个账户进行审计时,打算从上次审计所使用的样本量和时间安排出发,再视本次审计的新情况进行调整,这种“新情况”可以是会计系统的变化,可以是委托人所在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的变化,也可以是委托人产品的变化。审计人员所进行的调整可以说只能是对这些新情况的一种粗糙的考虑,也就是说,存在着调整不足的风险。
此外,审计人员的判断和决策过程还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其中决策者的个人道德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他们的判断和决策,也就是说,审计人员有时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不是源于错误的思维定式,也不是源于职业技能的缺陷,或者是占有的信息不充分,而是审计人员的价值观念或处世原则在发挥作用,因此道德与决策是密切相关的。
三、如何克服决策中的判断失误
1.提高专业技能。从事务所的角度来看,首先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任用那些受过良好的专业和职业培训的专业人员。毫无疑问,审计人员对决策过程和决策环境越熟悉,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决策者的专业技能越高,就越可能正确地评估各种备选方案,并做出合理的选择。一般来说,经理人员的技能应高于高级审计人员,高级审计人员要强于一般审计人员。但是,特定的情况可能打破人们的常规认识,某个低级别的审计人员所具有的某种特性,可能会使其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技能。比如说,一个最近才完成了注册师而走上审计工作岗位的新人,对新的会计准则的了解可能会超过其他资深的审计人员。
2.提高审计人员克服偏见的意识。让决策者了解判断中经常发生的偏见对决策质量的潜在是克服偏见的有效。事务所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决策与判断方面的培训,使其对判断中可能产生的偏见有更清醒的认识,由此在做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中保持警觉的状态,自觉克服判断偏见,提高决策水平。
3.逆向预期。不论面对什么,人们总是倾向于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在后来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其判断和处理意见的形成。假如决策者对问题的初步认识(原始判断)是不正确的,那么他后来的决定也极有可能存在误差。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审计决策。对这种倾向,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改变处理决策问题的角度或逆向思维的方式来避免发生判断错误。例如,当审计人员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观点,即“被审计的财务报表是公允的”,就会不自觉地偏向于寻找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如果审计人员将他的预想改变方向,变成“这个账户可能存在错报”,那么,这种试图证实原始判断的偏见就会引导审计人员寻找证明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的证据,这样做客观上降低了检查风险,提高了总体决策的质量。
4.发挥集体优势,弥补个体决策的片面性。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每个审计人员在做决定时,都应该征询并认真考虑审计组里其他成员的意见,这样就等于集体将个别审计人员的决定重新复核了一遍,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开阔思路,克服个人的偏见。
上一篇:专业技术工作小结精编4篇
下一篇:大学期末总结(精编3篇)